内蒙一般是什么马教徒是什么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邓九刚小说文化审美意义探究,邓九刚,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有意义的小说,小说的意义,审美观,一探究竟,审美疲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邓九刚小说文化审美意义探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内蒙古天主教基本情况
作者: 发布时间: 10:02:42 来源:考试大
  天主教在唐代传入中国,时称&景教&和&大秦教&。至唐武宗灭佛(公元845年),景教由于也属社会排斥之列,即开始向北方草原传播,成为契丹、蒙古、汪古、乃蛮、克烈等草原民族信奉的宗教之一。在内蒙古辽上京、辽中京遗址,内蒙古敖伦苏木古城等地,均发现大批的景教教徒墓碑和十字架。据波斯史学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所载,窝阔台汗统治时,朝中多为景教徒,如丞相镇海、元帅按竺迩即是景教徒。十六世纪中叶,天主教再次传入内蒙古地区。天主教是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的。清政府因鸦片战争失败,被迫取消了对天主教的禁令,从此天主教逐渐在我区发展开来。1865年,内蒙古被划为比利时圣母圣心会的势力范围。内蒙古是天主教的一个总教区,下辖5个教区,即:呼和浩特市教区,包头教区,乌盟教区,赤峰教区,巴盟教区。建国初我区天主教徒123000余人,神甫260余人,教堂190余座。新中国成立后,我区天主教界爱国人士积极参加了清除帝国主义势力,割断同外国教会的政治、经济联系,摆脱帝国主义控制的斗争,自选、自圣主教,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   目前内蒙古天主教五个教区中,主教有4人,教区长1人,副主教2人。呼市王希贤主教,巴盟郭正基主教,乌盟刘世功主教,赤峰朱问渔主教,包头市范路易教区长。自治区天主教的机构是天主教爱国会和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呼市、包头、巴盟、乌盟、赤峰均有天主教爱国会和教务委员会。有神甫107人,修女109人,正式登记教堂、活动点共159个,信教群众17.8万人。&&&&&
&&&&&&&&&&&&&&&&&&&&&&&&&&&&&&&&&&&&&&&&
标题 全文 作者
【】【】【
】【】【】
?&&&&?&&&& ?
&更多有关新闻:
选择分类:
研究生考试
在职研考试
幼儿/中小学
课程关键字:
&热门搜索:
&2008年首都高校秋季招生
&本周推荐课程
课程咨询热线:010-68841
??????????
&育路社区&&&&&&&&&&&
学员报名服务中心: 北京北三环西路32号恒润中心1806()
咨询电话:北京- 010- 传真:010- 上海-021-397431
育路网-中国新锐教育社区:
本站法律顾问: 邱清荣律师
北京育路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京ICP备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设计;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宗教问题;摘要: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键字:宗教政策;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一、内蒙古宗教概况;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少数民族地区,;喇嘛教于13世纪初传入内蒙古地区,当时信仰喇嘛教;伊斯兰教在元代时期在内蒙古有一定的发展在19世纪;基督教传入内蒙古约在元代,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设计
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宗教问题
摘 要: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有着重要地位。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关系。全党同志必须从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充分认识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宗教政策;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发展
一、 内蒙古宗教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少数民族地区,喇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以及原始宗教等不同程度地被各民族所信仰。 喇嘛教于13世纪初传入内蒙古地区,当时信仰喇嘛教的主要是内蒙古中的贵族阶级,民间仍普遍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一直传到今天,喇嘛教在传播过程中对内蒙古社会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黄教不允许喇嘛结婚,大批青壮年当了喇嘛后,蒙古人口数量下降,社会经济败退;另一方面,喇嘛教对蒙古族的文学、绘画、医药、雕刻、音乐、建筑等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伊斯兰教在元代时期在内蒙古有一定的发展在19世纪传播到内蒙古各地,主要在回族中传播。 基督教传入内蒙古约在元代,13 世纪称作景教,随着国家的发展,基督教在内蒙古不断被传播,建立了许多教并吸纳了很对教徒。 天主教传入内蒙古大约在1245年,罗马教皇派遣传教士持书前来内蒙古,之后得到了发展。东正教,传入内蒙古大约是10世纪中叶佛教在东汉时期逐渐传入内蒙古。道教于南北朝时期,在内蒙古有尊道反佛之争,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当的宗教信仰得到了保护和尊重,道教也得到了发展。萨满教是由内蒙古的,一直延续到至今。 二、宗教的基本理论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实现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应。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们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产生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种意识或自我感觉,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超自然地力量存在,并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从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
宗教的最大特点是让人信仰一种根本不存在的,纯属虚构出来的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主宰着自然以及社会的神秘力量。由于人们反映这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神秘力量的形式不同,就出现了不同宗教。 现实中的宗教,它们都有自己的教条信条、神学理论、教规戒律、礼仪制度、组织系统。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就人为宗教而言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宗教的内在因素,包括宗教观念和思想,宗教感情和体验;二是宗教的外在因素,包括宗教行为和活动,宗教组织和制度。其中宗教观念和制度是核心。它反映了宗教的本质,是决定宗教之所以是宗教的基本要素。有了宗教观念,才会产生信仰者心里感受和体验,随之产生祭祀、祈祷等宗教崇拜和外在行为。而宗教组织、制度则是宗教观念信条化,宗教行为规范化的表现,它对宗教信仰者起到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因此,宗教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宗教信仰者和宗教组织、宗教制度等外在因素,则是随着不同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的观念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地无知、迷茫、恐惧、是人类对于自然和自身的错觉认识的反映。 二、 宗教信仰的基本特点 1、宗教的群众性。宗教存在的基础是广大教徒。我国大多数民族都不同程度信教,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达1亿多人,宗教具有群众性,说明必须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否者会影响我国各民族间的关系,甚至影响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2、宗教的民族性。内蒙古地区大都信仰宗教,宗教对于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道德规范、心理素质乃至同仁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宗教的国际性。宗教的信仰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象,而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各个宗教政策都有自己的国际性质,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强化宗教的联系。 4、宗教的长期性。宗教是人类社会发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村早仍有它的客观基础,将会长期存在。 三、内蒙古地区的宗教问题 民族与宗教关系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宗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宗教属于精神信仰形态,民族属于社会族群形态,因此,民族和宗教并不严格对应和同步发展,但二者又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作为传统的游牧民族,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即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宗教融汇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不仅传承着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而且也映射了蒙古社会历史的变迁。近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蒙古社会急剧变革,蒙古族宗教信仰随之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直接影响了蒙古民族后来的文化走向,也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可以说,蒙古族的宗教信仰,是以萨满教为基础,以藏传佛教为核心,辅之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形式,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 内蒙古地区的宗教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在民族工作方面,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学校设施陈旧,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到民族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后劲不足。 2、在宗教工作方面,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活动进行渗透工作难度增大。宗教工作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尽合理。部分宗教职业人员生活保障不足。
3、部分宗教信仰者会利用宗教信仰工作迷惑他人,甚至利用宗教活动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的身心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活动。 4、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小。 四、解决宗教问题政策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把宗教纳入法规化的轨道。 1、建立和完善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宗教工作机构。 各地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由党委统战部负责的宗教工作协调机制。统战部作为党委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涉及宗教方面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协调。政府宗教工作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和行政执法主体,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在职责范围内支持宗教工作的开展,形成互相配合、团结合作的良好局面。要加强宗教工作机构的建设。 2、做好少数民族中的宗教工作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中的宗教工作,要着眼于民族团结和进步,警惕和反对任何利用宗教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第二,要高举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的旗帜,准确把握民族,妥善处理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第三,要坚决同利用宗教进行的分裂破坏活动作斗争。 3、加强农村宗教工作
做好农村宗教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农民利益和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建设,关心群众疾苦,做好思想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干群关系,把广大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要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宗教事务管理网络,建立乡(镇)、村两级宗教工作责任制,依法加强对农村宗教事务的管理。要把宗教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4、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会议强调,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对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错误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另一方面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弃在他们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工作。 五、宗教政策实行结果 通过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争取团结了绝大多数喇嘛教界人士,真正达到政教分离,宗教不干涉政治的目的,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彻底解决了内蒙古民族宗教问题,开创了内蒙古宗教工作的新局面。
1、 政治方面,废除了寺庙和上层喇嘛的封建特权,彻底实施政教分离政策,
取消了封建僧侣特权和封建剥削制度。由此,使内蒙古地区利用宗教手段干涉政治进程的现象基本杜绝,获得解放的广大下层喇嘛、阿勒巴特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建设热情,对促进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经济方面,对庙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互助组、牧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牧场过渡到了人民公社,基本与全国经济相接轨,融入国民经济当中,基本上消灭了召庙和上层喇嘛对农牧民的经济剥削。同时,各寺庙的很多青壮年喇嘛积极参加各项生产劳动,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农村、牧区合作社之后,各地喇嘛逐步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工作。据1961年对13000余名喇嘛的调查统计(实际当时全区喇嘛总数为17000多人),当时参加各种劳动的11594人,其中,参加国营工矿企业生产的354人;参加农业生产的2330人;畜牧业生产的6400人;其他生产劳动的1300人。
3、文化教育方面,通过各寺庙举办文化补习学校及送年幼的喇嘛去学校学习等措施,使青少年喇嘛都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推动了内蒙古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使蒙古族群众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到1962年,经过我们15年时间的团结、教育、改造工作,除了现行反革命外,一个喇嘛没有杀,一个喇嘛也没有关,现在,喇嘛人数只剩下1.2万人了,绝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喇嘛参加了劳动和工作,不少喇嘛已经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不仅信教的人不多了,而且喇嘛的念经劲头也淡薄了。这是我们共产党人为蒙古民族作的一件大好事。
总的来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施,使蒙古族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解放,以崭新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去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时削弱了宗教思想对蒙古人民意识和行为的束缚,动摇了宗教对蒙古民族进行精神统治的社会基础,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同时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蒙古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游牧文明和佛教文化选其精髓,弃其糟粕,既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使之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0页。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90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宗教问题等内容。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政治 试题 含答案_其它课程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4 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  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宗教问题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内蒙古地区的宗教名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设计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宗教...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地方课程 内蒙古民族团结教育 教案 八年级 第一课 民族和民族问题 民族 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民族的概念...  2012内蒙古自治区毛概期末考试(必备资料)_韩语学习_...加强党的制度建 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民族自治 D、民族区域自治 D.宗教纷争 D.宗教纷争...  论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建设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法政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树立以人为本、突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规划建设 理念,合理确定不同层次城镇...  第六章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 2005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附则 ---文章出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网
百度图片明星相册 星光...  内蒙古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19.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和宗教...坚持两点论和 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3 分) ③该县基爱民主制度比较...  2012内蒙古自治区毛概期末考试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韩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应当处理好的政治关系有() A 、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 B ...内蒙古宗教概况
& &内蒙古宗教概况
                   
来源:内蒙古宗教概况 &(阿拉善民族宗教网)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少数民族地区,现有7种宗教:喇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全区信教群众约80万人。在内蒙古各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是回族,还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族;信仰天主教的民族主要是汉族;信仰东正教的主要是俄罗斯族;信仰汉传佛教的主要是汉族;信仰喇嘛
教的主要是蒙古族,藏、土、裕固、门巴等民族也有信仰喇嘛教的。内蒙古著名的喇嘛教寺庙有呼和浩特的大召、席力图召,包头的五当召、美岱召、梅力更庙,锡林郭勒盟的贝子庙,达尔罕茂明安旗的百灵庙,赤峰的荟福寺、善福寺,喀喇沁旗的龙泉寺,库伦旗的兴源寺,伊克昭盟的准格尔召、乌审召,阿拉善盟的延福寺等。在呼和浩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著名的寺庙有观音庙、太清宫、清真大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依法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区宗教方面总体上是稳定的,宗教活动基本上是正常的,宗教工作形势是好的。爱国宗教职业者和广大信教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各宗教的基本情况
即藏传佛教,13世纪初叶,喇嘛教开始传入蒙古地区,当时信奉剌嘛教的主要是蒙古族中的贵族阶级,民间仍然普遍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明代,喇
嘛教在蒙古族地区逐渐广泛传播,喇嘛教的格鲁派(黄教)日益兴盛,红教、花教衰落,黄教逐步取代了萨满教。明代万历年间,在板升城(今呼和浩特市)建立了黄教大寺弘慈寺,即今大召。此后在内蒙古各地逐渐又建立了许多寺庙。清朝中期,喇嘛教发展到极盛时期,人数激增,一些上层喇嘛被策封为呼图克图、国师等封号,主持内蒙古喇嘛教。清代内蒙古喇嘛教寺庙达到千座之多,喇嘛10万余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召庙900余座,有喇嘛5万余人。黄教派的喇嘛不许结婚,大批青壮年当了喇嘛后,蒙古族人口数量下降,社会经济衰退,喇嘛教对内蒙古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和深远的。建国后,喇嘛教的影响日益缩小。喇嘛教对蒙古族的文学、绘画、医药、雕刻、音乐、建筑等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区现有喇嘛教寺庙109座,有喇嘛3700多名,活佛14名。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等。元朝统治者对伊斯兰教上层较重视,伊斯兰教在内蒙古有一定发展。明末、清初出现过一批伊斯兰教学者,经堂教育也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15世纪末几乎扩及内蒙古各地,主要在回族中传播,在多伦、丰镇、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兴建了不少清真寺。建国初期全区有清真寺80多座,有阿訇230多名。全区现有伊斯兰教活动场所173处,阿訇(含散班阿訇)38
原本是奉耶酥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教派的统称,分三大派系,即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新教(基督教或耶酥教)和东正教,这里专指新教。基督教传入内蒙古约在元代。13世纪欧亚交通贯通,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传入内蒙古,当时称景教。元朝把这些基督教派统称为也里可温教(蒙古语,意为福缘之人)。元代大青山前后景教广为流传,并在丰州(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盛行,元亡后皆中断。新教各宗派于明末清初又陆续传入。公元1879年基督教传入原绥远地区,在各地设立教堂,发展教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实现了"三自"(自治、自养、自传)并贯彻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改变了听命于国外教会的状况。建国初期,有教堂50余座,教牧人员170余人,教徒1万余人,现在全区有基督教活动场所481处,教牧人员(含传道员)近300名
,教徒12.5万人。
基督教三大派系之一的罗马公教。约于1245年,罗马教皇派遣
传教士持书前来内蒙古。1840年,法国传教士到内蒙古西部地区活动。1848年-1865年法国
天主教在内蒙古开辟了5大教区。1879年天主教教皇良第十三把内蒙古划为中国5大教区之一
。1883年,天主教的势力更盛,内蒙古划分为东(赤峰)、中(察哈尔、集宁)、西南(绥远)3&个教区,有1.4万余名教徒,大小教堂203座。1922年后,东教区改为热河教区,中教区改称为察哈尔教区,西南教区划分为包头西、东教区。同年由察哈尔教区划分出集宁教区,总教堂设在今察右前旗玫瑰营。1932年划分为察哈尔、绥远、集宁、赤峰代教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教堂105座、神甫220余人、教徒16万余人。在呼和浩特设总教区,分设巴彦淖尔盟、包头、乌兰察布盟和赤峰4个教区。现在全区有天主教活动场所141处,主教4名、神甫103名、教徒17万余人。
基督教三大派系之一。1054年基督教会东、西两派分裂后,正教以东派为主体,因此称为东正教。东正教传入内蒙古约于10世纪中叶。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前,在今呼伦贝尔盟边境额尔古纳河沿岸一带有东正教活动。1715年,俄国政府向中国派出了第一个传教士团(北京俄国东正教士团或称北京东正教总会),传教士团的神职人员也渐向内蒙古发展。十月革命前后,进入内蒙古的俄罗斯族增多,教徒人数也随之增加,教徒中绝大多数是侨居的俄罗斯人。后来,随着大批俄侨离境,教徒人数大大减少。现在,额尔古纳市一带的东正教徒约有0.3万人,基本上是华俄后裔,有教堂1座。&
佛教在东汉初逐渐传入内蒙古。佛教刚传入的时候,人们把它看成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神仙道术,城市新建立的少数寺庙主要供从西域来的僧侣和商人参拜使用,很少有汉人出家为僧。此后,来内蒙古的僧人增多,传入不少佛教经典,印度小乘与大乘佛教大量介绍到内蒙古。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后,北方地区战争连年不断,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困苦,容易接受佛教的彼岸世界宣传,为佛教的广泛传入提供了条件。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割据政权,大多扶植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即汉传佛教。两宋以后,某些教义为儒教所吸收,逐渐衰微,但仍有一定影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区内有庙宇40多座。现有活动场所24处,有比丘71名,比丘尼16名,居士约1.2&万人,信众53万余人
产生于中国的宗教。源于古代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黄(皇帝&)老(老子)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东汉顺帝(公元125年-144年在位)时,张陵倡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于是道教逐渐形成。道教于南北朝时,在内蒙古有遵道反佛之争。北魏鲜卑族统治者曾先道后佛,排佛者认为佛是"夷狄之教",重新拿出"老子化胡"、"大加伦列"、"五斗米道"与之抗衡,对许多人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宋时,内蒙古一些地方道教盛行一时,宋以后,内蒙古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宗教渐趋合流,到元代,内蒙古的道教归并于以符为主的一派中。金元之时,历世不久,便湮没无闻。明代,其在内蒙古尚有流传,清代渐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
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当的宗教信仰得到保护和尊重。现在,全区有道教
宫观2处,有道士、道姑7名,有信众数百人。
  内蒙古自治区级的宗教团体&&
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协会&&  
1957年4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喇嘛代表会议期间,由当时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扎木彦(查干活佛)和副会长噶喇藏(活佛)&等21名代表倡议,经过协商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分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1963年8月佛协召开了全区第二次喇嘛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协不能正常工作。1982年9月恢复了佛协组
织,名称改为"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协会",开展正常工作,并于1983年9月选举了第三届理
事会和会长、副会长。1989年10月,佛协第四次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在一些盟市和部分旗县分别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佛教代表会议一般每五年一届,现在是第五届。基本任务是:协助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帮助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不断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代表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组织正常的宗教活
动,办好教务。
内蒙古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
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第一次代表会议上,选举产生了内蒙古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第一届委员会。1988年3&月第二次伊协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伊协第二届委员会,在一些盟市和部分旗县成立相应的机构。伊斯兰教代表会议一般每五年一届,现在是第三届。基本任务是:协助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帮助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不断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觉悟,代表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办好教务。
内蒙古自治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基督教协会
1982年12月相继成立,全区部分盟市和部分旗县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基督教代表会议一般每五年一届,现在是第四届。两会的基本任务是:协助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帮助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不断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觉悟,代表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办好教务。
内蒙古自治区天主教爱国会和内蒙古自治区天主教教务委员会
1963年11月召开了内蒙古自治区天主教代表会议。会议期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天主教爱国会。"文化大革命"期间该会不能正常工作。日,召开了内蒙古自治区天主教爱国会第二届代表会议,恢复了内蒙古自治区天主教爱国会,并新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教务委员会。全区部分盟市、旗县成立了相应机构。天主教代表会议一般每五年一届,现在是第五届。两会的基本任务是:协助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帮助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不断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觉悟,代表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办好教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教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