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演讲稿!请问有谁能跟我讲一下:在河南沈丘县公安局办理护照需要什么资料呢?

女孩被冒名上大学 顶替者称折腾到联合国也不怕|大学|顶替_新浪新闻
周口女孩被冒名上大学 顶替者花5000元买指标
  原标题:周口女孩被冒名上大学 顶替者花5000元买指标
  前情提要
  当年,被冒名上大学的罗彩霞曾轰动全国,如今,沈丘县33岁的王娜娜说也遭遇同样命运。王娜娜生于沈丘县新安集镇新西行政村。2003年高考后,因未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以为落榜便外出打工,之后结婚生子。2015年,她发现自己当年并非落榜,而是考上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但被人顶替读了。找到顶替者后,对方愿付钱和解,但被王娜娜拒绝。
  第一篇章
  我的大学 被别人冒名顶替上了
  口述:王娜娜 文字整理:东方今报记者 董小博
  我做梦也没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用我的身份证号,上了我考上的大学,一直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在同一个省份生活着。
  [事发]批不下来的贷款和信用卡
  其实我早该发现的。
  2014年,申请小额贷款,但同等条件的申请人中,仅有我没有被批准。
  为啥被拒?我没在意。2015年5月,我申请交通银行大额信用卡,再次被拒。一直合作的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我,被拒原因是“个人信息不实”,银行在审查时查出我是大专学历,而我的资料上填的却是高中。银行工作人员说我是不是忘了曾上过大专。
  我蒙了,自己的资料怎能忘记?
  小时家穷,父母让三个弟弟妹妹辍学供我上学。为了学费,母亲还跑到郑州卖菜,日夜辛苦。
  2002年我在沈丘三高参加高考,因家里地方偏远,10月份才得知没考上,又选在沈丘二高复读。
  2003年,高考估分后就杳无音信,我至今还记得迟迟等不到录取通知书的心痛,和面对父母、弟弟妹妹的愧疚。这事哪能忘?
  我猜测,自己的身份和教育信息,可能被盗用了。
  [核实]学信网上的“王娜娜”不是我
  我随即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结果,证实了我的猜测。
  “王娜娜”,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大专学历,2003年9月入校,2006年7月毕业。身份证号是我的,姓名是我的,出生年月是我的,照片不是我的。
  这个转变了我人生轨迹的人到底是谁?2015年10月起,我和母亲踏上了找寻“王娜娜”的道路。两个月间,我们多次去了沈丘县教体局、周口市教育局以及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沈丘县教体局答复:由于沈丘县招生办数据只能查到2007年,在周口市招生办的协助下,查找到王娜娜在2003年高考的考号、报名序号、高考分数、填报志愿,以及被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的结果。至于如何发放录取通知书,学生有无报到、如何审查等,都建议从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查询。
  我们又来到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一名赵姓负责人表示,学校各部门领导已换了两批,无从查起了。
  我不甘心!随后,同乡的老朋友传来信息,说自己与“王娜娜”是大学同学!“入学前我还以为是你呢,开学一看不是,我想着是重名。”老友抄我7名大学同学的电话,在一个个打电话询问中,我找到了“王娜娜”。
   [回应]顶替者:“上了学你也当不了老师”
  “王娜娜”的QQ空间里,有她的近照。这十几年间,她也结了婚,当了母亲。根据QQ留言可以看出,现在的她是一名教师。
  当一名教师,是我曾经的梦想。三尺讲台的教书育人,稳定踏实的工作环境。对比现在的我,顶着高中学历,没日没夜地接业务。如果当初我上了大学,人生会不一样吧?
  如果“王娜娜”顶替我的事情查清了,她的学历不保,她的教师工作还能保得住吗?
  抱着纠结的心情,我打通了“王娜娜”的电话,没想到对方这样回复!
  “你这样折腾有啥用?”、“你就算当年上了那个学校,你也不一定当得上老师”、“折腾到联合国我们也不怕”!然后,她换了手机号码。她的态度深深刺激了我。
   [协商] 对方提出8万元和解
  后来的日子里,一直是“王娜娜”的父亲跟我联系。他的态度很不稳定,一会儿说“你折腾也没用”,一会儿又说“我可以赔偿你一笔钱”。他说,可以给我8万元,只要我不再追究。为此,我们还见面谈过。
  8万元,能弥补人生错位的遗憾吗?因为学历不符,我连小额贷款都申请不下来,天知道以后还会有多少麻烦事!
  我想注销学历,停止“王娜娜”对我身份信息的盗用。
  2015年底,在周口市教育局信访办的协调下,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同意让我与“王娜娜”到学校对证。我当时心想,只要对上身份证号,就能在学校领导面前证明“王娜娜”的假冒身份。
  来到学校的是“王娜娜”的父亲,他带着一张“王娜娜”的临时身份证,号码已成为412701开头的周口市民身份证号码,与当时她冒名上大学就读时,用我的412728开头的身份证号已然不同。
  更重要的是,这张临时身份证的有效期是“-”,对比时间,正是在我开始寻找“王娜娜”之后!
  而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查到的2006年毕业生档案中,“王娜娜”确实是我的身份证号。
  学校领导无奈地说:“你们自己协商吧。”
  [无奈]因事情复杂放弃维权吗?
  这张临时身份证是真的吗?
  我又回到了周口,在周口市公安局太昊路派出所,按照“王娜娜”临时身份证上的号码,警察帮我查到了她的常住人口基本信息,包括曾用名、出生日期等,她比我小了2岁。
  如果“王娜娜”已用了不同的身份证号,她为啥还能用我的学籍信息继续工作?她侵犯了我的什么权利,我又该如何维权?身边已有人劝我放弃,说这种事这么复杂,折腾到最后也不会有结果。也有人劝我说,既然人家愿意给你钱,你就收着吧,反正时间也回不去了。
  那么,这场人生错位,就该以我的“放弃维权”而了结吗?
  第二篇章
  顶替者父亲承认 5000块钱买的指标
  王娜娜学历被“顶替”的遭遇是否属实?如果属实,“变身”又出在哪一个环节?日起,东方今报记者先后多次与周口市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并于2月22日来到周口市教育局和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分别进行了核实。
  周口市教育局信访办:“应该确定是顶替”
  周口市教育局信访办的刘姓主任是王娜娜信访案件的经手人之一。2月18日下午,记者第一次电话联系他时,他就表示,通过王娜娜本人提供的相关证明和学信网上的资料,“应该确定是顶替”。
  在前期采访中,王娜娜称,周口市教育局信访办的领导曾陪她一起去过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查学籍。2月22日,东方今报记者来到周口市教育局核实了这一信息。
  刘主任表示,周口市职业技术学院是归属周口市政府管的副厅级单位,“我们只能交涉”。他说,基本确定当时学校管学籍的人和“顶替方”联系过,双方确实见过面。“我中间跟王娜娜联系过好几次,我们积极地帮她去做这些工作”。
  周口市招生办:招录环节没问题
  那么,王娜娜当初报考时,档案是否经过周口市教育局?2月22日上午,记者见到周口市招生办公室分管高招信息的樊主任。他向记者证实当初王娜娜的档案确实曾经过教育局。
  樊主任还进一步解释说,考生档案一般是由县招办整理好全部送交市招办,接着由市招办统一送到省招办,再由录取学校到省招办提取录取考生档案。
  也就是说,如今在招生办,已没有王娜娜的档案,只有报考及招录信息。樊主任解释说,考生自报名起,报名时的个人身份信息,包括准考证上采集的照片、高考分数、报考学校及是否录取,“这一系列信息都是真实的”。
  既然如此,换照片的事是否可能出现在县招办?“不会。”樊主任立刻回答。
  “如果(在县里)换的话,那市里和省里就都对不上了。”樊主任说,招办负责的是组织考试及协助省招办的招录工作,招录环节一结束,考生如何报到就跟招办没关系了。“关键还在学校。”樊主任及刘主任都建议记者到学校核查新生报到时的情况。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真真假假难以确定
  经过与周口市招生办公室及王娜娜本人的核实,2003年高考招录时,录取通知书已采用高校直接邮寄给考生本人的形式。按照常规新生报到情况,新生在入学时,需携带录取通知书、准考证等证件。王娜娜虽从未见过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可如今,她还持有当年高考时的准考证。
  那么,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生入学报到时的身份核查是如何做的?学校如今保存的学生档案里的“王娜娜”又是真的王娜娜吗?早在2月18日下午,记者就曾电话联系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纪检处多位负责人,得知当日是该校行政人员新学期上班第一天,也是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后名单公布的第一天。原来分管学生处工作的领导均调了岗,一时间竟也找不到人回应此事。
  当日,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门的负责人“高书记”表示,碰巧见过王娜娜及“顶替者”的父亲,“(他们)双方也见面了,没谈拢吗?个人诉求满足不了。”他说,双方见面交涉,学校没有参与。
  那么,学校对此事查到哪一步了?高书记说,周口市教育局信访办的同志曾和王娜娜一起来过学校,查过学籍。
  “王娜娜觉得不是她本人。”高书记说。
  “不是有照片吗?”记者问。
  “有照片,可这都十来年了,特别是女生,我们不敢确定的。”
  对于如今王娜娜注销学籍的诉求,高书记说,假如真是顶替的,学校也没权力注销,只能递交报告给省教育厅,等待进一步核查信息。
  “由谁来核实是否顶替的呢?”记者问。
  “得教育厅吧,或者市教育局。”
  “可我看教育局信访意见里写的,是让上访者来学校核查呀。”
  “俺们查了啊,查了就是学籍那情况。她(王娜娜)一直没递交材料,真正的诉求也没沟通清。”
  进展:递交书面材料学校启动“注销程序”
  2月22日下午,记者陪同王娜娜来到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递交材料。见到高书记后,他仍告诉记者,因为调岗,学校分管学生处的领导暂无法回应关于新生报到及核查学生信息的问题,也无法让记者查询王娜娜的学籍信息。
  当日,按照高书记的要求,王娜娜手写一份书面材料说清诉求,留在其办公室。高书记表示,递交了书面材料,学校就将开始启动“注销程序”,逐一核查信息。
  2月23日早上,高书记致电记者,称王娜娜给的材料已递交学校相应部门。
  顶替者父亲:花5000元买的大学“指标”
  直到截稿,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仍没有回应关于新生报到时的核查问题。
  那么“顶替”如果属实,是如何完成的呢?
  在王娜娜提供的录音记录里,记者发现,当王娜娜质疑“顶替者”的父亲是如何拿到自己的录取通知书时,“顶替者”的父亲曾这样回答:“我那时候是5000块钱,听人家说能上学,对不对,那是求学心切啊……那是中介,俺在那看分呢,一看,没有(考上)。(中介)就过来问我说,你想上学不想啊,我说想上学啊,不想上学还考啥。他说,我管叫你上学,但你得出点钱。”
  事实当真如此吗?自2月17日至今,记者就多次电话、短信联系“顶替者”的父亲,除第一次电话接通后被匆忙挂断外,之后再也没有接通过。记者曾在2月22日请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联系“顶替者”的父亲,该校表示也曾联系到人,但当事人仍是不愿接受采访。
  第三篇章
  比起挖出“王娜娜” 是谁 什么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
  □东方今报记者董小博/文 张晓冬/图
  王娜娜的遭遇不是个例。近些年,有关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对于王娜娜事件中所出现的问题,东方今报记者逐个进行梳理,并试图在采访中寻找答案。
  [追问]
  王娜娜为何要坚持注销学籍
  王娜娜说,自她2003年高考结束至今,用了很多次身份证,却一直没用到学历,直到银行审查资格才发现真相。如果不注销学籍,王娜娜她的生活将受到极大影响。
  原因就在这身份信息与照片不符的大专学历上。
  王娜娜说,在申请银行贷款时,银行要核查个人信息。
  王娜娜如果在学历项填“高中”,则会与学信网上的“大专”不符;如果填“大专”,则银行在调取第一学历毕业照片时,又会发现照片跟王娜娜本人不符。
  如果不注销学籍,她这一辈子都没法贷款买房、车,没法办任何银行信贷业务。
  拿着身份证和户口本咋还证明不了自己?
  日,公安部通过“打黑除四害官方微博”,发布了18 个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时,就曾在“持有身份证和户口本等合法证件,要求派出所出具身份信息证明的”一项中,明确提出:“身份证和户口本是公安机关为公民发放的法定身份证件,派出所无需再出具其他身份信息证明。”
  而在王娜娜四处奔波的过程中,她一直随身携带4个证件。一个是自己在周口老家时办的,尚未过有效期的二代身份证件;一个是自己嫁到洛阳后,在洛阳当地用当地地址办的二代身份证,(两证地址不同,号码相同)。还有两个户口本,一个迁户口前,在娘家户口本上的个人户口记录;一个是迁户口后,婆家的户口本。
  即使这么多身份证件,王娜娜说,在维权时,她还是无法得到“王娜娜就是王娜娜”的身份证实。
  两人可同用一个身份证号吗?
  记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发现,“ 顶替者”在2006年7月毕业时,毕业证书上还是王娜娜的身份证号。而在王娜娜与“ 顶替人”的父亲对峙时,其父出示的身份证信息,已发生改变。是更换了身份证号,还是除了入学及毕业时,一直都未曾使用过王娜娜的身份证号? 两人难道可以同时使用同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2月22日,周口市公安局太昊路派出所户籍处的工作人员说,身份证号绝不能两人共用。当日,记者也查询了王娜娜的身份证号码,系统中,只有王娜娜一人的信息。
  “顶替者”是谁?
  王娜娜说,“顶替者”是一名教师,是否属实呢?2月22日下午,记者曾与王娜娜一起,到周口市公安局太昊路派出所查询“王娜娜”父亲在学校出示的临时身份证号码信息。经查,“王娜娜”412701开头的周口市民身份证号码信息属实,且是指纹录入办理。
  记者又请周口市教育局用此身份证号码查询,2月23日下午,记者从周口市教育局获得查询结果,持此身份证号码者目前在淮阳县一公办学校工作。记者随后致电淮阳县教育局办公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注销学籍会给顶替者带来什么影响
  “如果是在岗教师,肯定开除公职。”2月22日,在周口市教育局,招生办公室的樊主任表示,不管如今身份证号是否相同,“高校毕业证书上的身份证号是不会改变的。”
  “注销学籍的话,会通知到当事人所在单位吗?”记者问。
  “不清楚,但当老师靠的就是学历,教师晋职称啥的也会审查学历。学信网上一查学历没有了,估计也该解聘了。”信访办刘主任说。
  顶替如果属实 王娜娜咋维权
  河南春屹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少春律师分析,冒名顶替上大学的行为违法,且有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首先,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假冒。冒名顶替上大学即假冒他人的姓名。因此,对方冒名顶替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叫做人格尊严权。
  其次,如果对方在冒名顶替过程中存在伪造国家机关公文或印章的行为,有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张少春律师建议,王娜娜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维权。
  记者手记
  谁促成了这场“变身”
  “王娜娜”和她的父亲还是不愿接我的电话。
  写这篇稿子时,我曾反复纠结,事件的曝光,会给洛阳、周口两边的家庭带来什么“后遗症”?
  还记得“罗彩霞事件”留下的结果是,顶替者王佳俊离家出走,他的学籍、党籍、户籍被注销,工作被开除,他的父亲入狱。可以看出,最后为之付出代价的,是顶替者及其家长。而引起该事件的相关利益链条中那些模糊的东西却在调解中悄然隐身。
  如果王娜娜事件中,事实正如“顶替者”的父亲在录音中所说,花5000块从中介买的指标,他和自己的女儿,是否也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
  是谁促成了这场“变身”? 招录环节是否“无辜”?这种现象如今是否已能杜绝?比起挖出“王娜娜”是谁,这些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吧。
  新华网曾在“罗彩霞事件”火热期间,发表过这样的话:
  高考的干净度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社会的良心,关乎社会各阶层公平流动的可能。时至今日,我们不想看到像王娜娜一样,被“偷去”合法身份的人们,在如何维权中无奈彷徨。也不想看到“顶替者”再成为唯一为这个“错误”付出代价的人。
  来源:东方今报
责任编辑:李天奕
重申一下我对中国房地产的三个100%的判断:第一,中国房价百分百太高,不承认中国房价太高不实事求是;第二,中国房地产迟早有一天100%会崩盘,因为所有的房地产泡沫唯一的命运就是崩盘;第三,中国房地产什么时候崩盘,我100%不知道。
从推倒蒋介石塑像到拒绝继续向孙中山行礼,可见绿营“亡国之心不死”。这个“国”,是“中华民国”。
我们很可能正处于一个新的宏观经济时代,经济状况是异乎寻常的。过去的那些解决方案已经失效,新的疾病需要我们寻找到新的药方。
经过反复的拉锯,人们终于在不可辩驳的科学研究数据面前,接受了肥胖是一种疾病的论断,然而,在对肥胖症成因的认识上,却长期没有摆脱这是源于个人意志薄弱,自我约束不足的误区。槐店镇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槐店回族镇位于境西北部,和交汇处,是中共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辖10个办事处、9个行政村,总面积29.34平方公里,人口11.96万人。槐店回族镇是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州名镇之一,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区发展乡镇“十强乡镇”,连续五年获“全市社会治安模范乡镇”,并于199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槐店回族镇不仅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豫东南与皖西北的交通要塞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漯(河)阜(阳)铁路、洛(阳)界(首)公路、项(城)界(首)公路和及漯(河)阜(阳)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商(丘)临(泉)公路纵贯南北,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善,商贸繁荣,更兼有“清真名寺”,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槐店镇概况
槐店回族镇位于沈丘县西北部,西蔡河与沙颖河交汇处。辖东关、南关、中心、北关、蔡河、西关、沙南、河南、船民、东城10个居委会,大王楼、小王楼、刘楼、海楼、马楼、高营、左庄、丰产河、贾寨9个行政村。漯(河)阜(阳)铁路和洛(阳)界(首)、项(城)界(首)公路横穿镇境,商(丘)临(泉)公路纵贯南北。为豫东、皖北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清真古寺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码]:~001东关居委会 ~002南关居委会 ~003中心居委会 ~004北关居委会 ~005蔡河居委会 ~006西关居委会 ~007沙南居委会 ~008河南居委会 ~009船民居委会 ~010东城居委会 ~200大王楼村 ~201小王楼村 ~203刘楼村 ~204海楼村 ~205马楼村 ~206高营村 ~207左庄村 ~208丰产河村 ~209贾寨村[2]
槐店镇沿革
1951年建槐店回族镇。1997年,面积39.3平方千米,人口8.9万,其中回族2万,辖大王楼、小王楼、马楼、东关、西关、海楼、刘楼、丰产河、左庄、高营、贾寨11个行政村和东关、南关、西关、北关、中心街、蔡河、船民、沙南、河南9个居委会。[2]
槐店镇历史文化
李鸣钟故居
槐店之地名,距今约有三千余年。据县志等古文献载,早在西周时,在如今的槐店镇西侧,是古项子国国都。到春秋时(既东周),被鲁国所吞并(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23年出兵)。战国时期,楚国强盛征霸中原,迁都于陈(今淮阳),扩项(槐店西侧)为副都。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项县。西汉东汉继之。三国至晋时期,曾一度在此设豫州州治。(魏,刺史贾逵死后就埋葬在这里,至今其墓犹存)。
第三代成祖(年号永乐),下令治理黄河后的几十年里,黄水逐渐退去,这里便成为荒无人烟的荒地。明孝宗朱佑僖(年号弘治),为开发土地,发展经济,增加国库收入,便下令从山西洪桐县移民到这里开荒种地。又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割陈、项、颍边隅复置沈丘县县治。此次移民并非百姓自愿,而是被地方官吏连骗带逼才来的。那时,老百姓都很恋根,听说要移民到人生地不熟的河南,都不愿来。于是,地方官吏就一家一家地去动员,动员来动员去没一家愿意的。可朝廷的圣旨一道一道传来,催逼着抓紧办理移民。这叫官吏急得不知咋着才是好,抓耳挠腮的吃不香睡不安。有一天,官吏又到各地去动员、催逼百姓移民,他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民们没一人理会他,叫他热的累的受不了。走着走着抬头向前一看,见有棵大槐树下有好大一片树阴,就想到下面去凉快凉快。当他来到槐树边不远处,见好多人在此树下乘凉休息。于是,他不声不响地看了看人又看了看树,脑子一闪念有了能移走黎民的主意。随后,他立马叫衙役广贴告示,告知黎民百姓,谁不愿移民到河南的,就请拖家带口的到槐树边居住,凡不来居住的都移民去河南。老百姓得知消息后,看谁跑的快,都赶紧拖家带口的跑到槐树边居住。人越聚越多,官吏见够移民到河南的人数了,就下令凡是在槐树底下的人家统统移民到河南。凡胆敢违抗者定下狱不饶。随之派兵把其包围起来逼迫他们迁移到河南[3]
这一下,老百姓没办法了,只好听由官吏的分派,五户为一保,十户为一什的,相续移民到河南来被分派到各地居住落户开荒种地。其中有一什来到槐店这里,他们来到后见这里一片荒凉,啥房屋也没有,只有一高地上长着一棵大槐树,随之来到树下依树而居之。居住下来的人们,为纪念他们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就叫此地为大槐庄。
从前,人们出门远行,或做生意,都是靠骑马、、驾车、、或肩挑背驮、或在河里行船。大槐庄门前靠水,是东去西往的必经之路,也是南来北往之要冲。自有了大槐庄,来往的船家和担挑推车赶路的商客就在这里停泊或歇脚。随之大槐庄就有了埠口。有了埠口来往的人更多,于是就有人盖房起店开办起作坊来。有店有铺有作坊有酒肆就变成了集市。时间长了,来往的人就叫大槐庄为槐坊店。后来,又简称为槐店,直到今天。
槐店镇经济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改革政策指引下,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团结奋进,以建设“工业大镇、农业强镇、商业重镇、财政富镇”为目标,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制革、矿山配件、纺织、造纸网业、畜牧养殖、交通运输等多业并举,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良好格局,带动全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日益壮大。2001年,全镇个体工商户3896个,民营企业1700多家,上规模的近百家,从业万余人。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产值占全镇乡镇企业产值的60%以上。农业特种种植、养殖形成规模,形成了以丰产河、高营为中心的花木繁育专业区,面积达800多亩;以小王楼、马楼为中心的棚菜生产专业区,面积达1500多亩;以大王楼为中心的蛋鸡饲养专业区,养鸡场200多个,蛋鸡存栏量14万只;以马楼、海楼为中心的牛羊繁殖专业区,槐山羊存栏4000多只;以高营为中心的生猪饲养专业区,生猪存栏达8000余头。
2002年的槐店镇
2002年,该镇企业总产值达4.6亿元,销售收入4.51亿元,贡献国地两税1514.8万元。商业、财政、金融工作运行良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均为全县之首[4]
目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镇政府制定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实施科技兴镇”的战略和各种优惠政策。
槐店镇的邮编为:466300
槐店镇历史沿革
槐坊原为古故地,属历史文化名镇,曾为古代郡、州、县治所,历经兴废。后随着“洪洞”移民的迁入,逐渐形成中原散居的一个聚居点———[5]
槐店镇古籍考证
“槐坊”即旧槐坊店,作为地名,见于清乾隆十一年刻本《沈丘县志》卷三·建置志·集店条目,志书中记载槐坊是当时全县所辖29个集店中的大集店,又称槐坊集或槐坊店。清末设散厅,治称槐镇或槐坊镇,民国后期俗称槐店集,解放后名槐店镇。槐店中心西有窦氏祠堂,东有李铭钟故居,南关有山陕会馆,东关有清真寺。槐店四关,北关西关南关,窦、李、王为三大姓。回族主要居住在四沿井东关外。
上世纪80年代,改槐店镇名为槐店回族镇!为沈丘县人民政府驻地。
追根溯源古项城
“槐坊”的由来,与的建置沿革有关,“槐坊”今为沈丘,历史上却是古及发祥地。县志载:“西周时系古项子国国都。春秋,鲁僖公十七年鲁灭项。战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迁都于陈,廓项以为别都。秦置项县,治于古项子国都。汉、三国、魏、晋,项县均属豫州,曾为三国魏豫州治所。南北朝,东魏置秣陵县属扬州丹阳郡,州、郡、县均治于古项子国都。隋、开皇初改为”①。至明宣德三年(1428)项城废治时,该地作为县级以上行政驻地已历时2200余年。
县志中记述春秋鲁僖公灭项国一事《左传》有载,但《公羊传》、《彀梁传》记:是齐桓公于三十九年(公元前647)灭项,当时与项国毗邻的有陈、顿、沈、历、胡、蔡诸国。楚廓项以为别都,是因为公元前278年楚都纪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失守,迁都于陈(淮阳)。梁改扬州为殷州,后齐改为信州,后改陈,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沈州于项城,属河南道。关于今沈丘县城历史上曾是项城县治所一事,《辞海》有详注:“项县,春秋时项国,后属楚,秦置县,治今河南(槐店回族镇)”,“,汉置县,明移置县,故址在今沈丘县”。
今项城市的版图,是明代迁治后划分的,是原南顿县的辖区。今沈丘县版图大部分属于原项城县。
槐店镇槐店由来
槐店槐坊由来有两种说法,一为窦寨古槐树说,一为回族槐树说。
窦寨古槐树说
《考》一文对槐坊的由来如此注解:“槐店又叫槐坊店,据传因西门外蔡河边窦寨有一棵古槐而得名。”明代,沈丘窦氏族人从山西洪洞(音童)大槐树迁移过来,蔡河边窦寨古槐树枝繁叶茂,但树心空掉,宽阔容多人在里面打牌。这是世代相传之说。
《河南日报》在中州名镇专栏《槐店溯源》一文中讲,其由来是“根据汉朝裁种的一棵老槐树,取名槐坊店”, 《河南地名漫录》:“槐店原名‘槐坊店’,‘坊’是封建社会小手工业者的作坊” 。至今在当地流传有俚语:“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音童)大槐树。”
窦寨古槐树说既有正史为证,也有民间传说为佐,是为信史。
回族槐树说
元代就有穆斯林在此留居。1234年元太宗窝阔台与宋联军灭金,命路府州县置达鲁花赤,以探马赤军镇戍中原,波斯人穆罕默德·阿李所率探马赤军被征签驻守在淮阳、沈丘(项城)、鱼同城一线。其中四个营队驻扎项城(今槐店回族镇),并在四营中间开凿一口四沿井,专供穆斯林官兵饮用和沐浴,古井至今保存完好,这批波斯人可以称作是沈丘回族的早期先民。
关于元代沈丘就有回民留居,有人对此有非议,认为无史可查。
宣德三年(1428),作为项城县治所的秣陵镇被黄水淹没,民庐殆尽,项城县县署遂迁原县殄寇镇(今项城市秣陵镇),并按原城区格局重建新治,治仍称秣陵镇。然旧城池则沦为废墟,人烟廖落,殊失昔日之旧矣。至明正统六年(1441),黄河北怀庆府桑家坡穆斯林逃荒者在此栖身,他们原是西北枣林庄回民,明洪武、永乐年间不断地被官府集中到洪洞县南门外广济寺内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大槐树下,发“凭照川资”,被迁往豫北怀庆府孟州诸地,这棵大槐树就成了历次移民的历史见证。由于灾荒移民又南逃至此,发现此处有穆斯林居住和一座至元清真古寺,则围寺而居。因他们源自“大槐树下移民”,又围教坊(清真寺旧称教坊)而居,故把此地称做“槐坊”,意为住在教坊区的大槐树移民后裔。
回族槐树说为最近有人演义得来之说。
明孝宗弘治十年(1479),割颍、陈、项三县边地,复置沈丘县,槐坊处于沈、项、陈三县边隅。
槐坊形成后的建置沿革
地理上槐坊处于入的交汇处,沙颖河中游,便于商贸往来,加之回民有从商的习惯,一时间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漕运兴旺,逐渐恢复了古项昔日的繁华,成为商贸重镇。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槐坊建分县衙门,设散厅建制,置槐坊厅(与县平级),析槐坊周围十里以内原属沈丘、项城、淮阳管辖区域并入散厅版图。
成立后,废散厅,区域复归三县分管。17年(1928),在原槐坊厅区域上,划设特别行政区(即省直特别镇),成立公安局。公安局直属河南省保安处,下设三个分局,一分局管理项城地段、二分局管理淮阳地段、三分局管理沈丘地段。民国28年(1939),改公安局为警察局。民国32年(1943)2月,河南省第七区专员公署由秣陵镇迁入槐坊,10月初迁往淮阳。1947年2月设镇,属界首县。1948年5月,豫皖苏行政公署在此建槐店市⑥。1949年3月撤市设沈丘县第五区。1950年10月人民政府由城关镇移驻槐店,把原属项城、淮阳与沈接壤地段及飞地、插花地并入沈丘县版图。1951年3月,建立槐店民族镇(包括槐店回民自治区和海楼回族乡)。1958年后,分别设槐店镇和槐店人民公社两个建制。1980年槐店人民公社更名,
1983年4月槐店镇才改称即今县城。
槐店镇店与镇甄别
槐店镇简介
以上所列几处文章都提到“槐店原名槐坊店”,即槐坊店之简称。但笔者所见到的一些文物及,多使用“槐镇”和“槐坊镇”,说明“店”与“镇”之间存在着某种区别。
北郊乡李安庄村南李氏茔园内,立有一通清代墓碑,碑刻副文处刻有:“清初自河北荆结瘩迁于槐坊镇”。碑刻中的槐坊是“镇”而不是“店”。
1992年在槐店回族镇政府机关西侧的西清真寺旧址上,挖掘出一通18年10月中旬立的碑刻,这是马楼村回民为躲避匪患,在城内避居期间建寺时立的碑,碑题为:“马氏阖族公立:槐坊镇马楼清真寺碑记。”证明民国早期这里的地名仍是“槐坊镇”。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炸开花园口,槐坊处于黄河包围之中,槐坊作为商贸重镇逐步衰落,沦为集店,俗称“槐店集”,加之河床北移,街市不断往河中坍陷,镇区逐年往北缩小,时离北护城河永安门桥已不足1华里,自东门桥至西蔡河,东西街长也只有3华里。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还她以应有的地位,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轨道。
追本溯源,槐坊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和叫法。明迁治前称秣陵镇,迁治后称旧县、旧城。随着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到来,移名槐坊集、槐坊店、槐镇、槐坊镇,槐店镇。回族之居住于四沿井以东的东关外,为关怀少数民族政策,1983年才改为今日的槐店回族镇。
槐店镇注释
①⑦⑧《沈丘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64页、第117页、第18页。
②《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第2700页。
③?(音咒)阳,汉置县,唐贞观初废。今为?(音童)城镇,属安徽省临泉县。该镇离沈丘县境仅两公里,距沈丘县城(槐店回族镇)35公里。
④清咸丰十年修《马氏宗谱》,现藏于项城市南顿回族镇马义魁家。
⑤《县志社会稿》1989年油印本,第3页。
⑥中共地区党史工委编《党史通讯》1987(2),第9页。
⑨尚景熙著《河南地名漫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第174页。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大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第980页。
槐店镇名胜古迹
“李鸣钟故居”当地人称之为李公馆,1950年10月沈丘县人民政府由老城镇(沈县集)移治槐店回族镇(旧为槐坊厅)后,中共委就设在了李公馆(2000年9月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3月由周口市恒瑞置业有限公司在此周边开发步行商业街,故居现有沈丘县文物所管理)。对于当年为何不把豪华府邸建在自己的出生地蔡庄(今属项城)或是县城、省城,而是建在与蔡庄相距40里且当时属沈项淮三县分管的槐店(槐坊镇),在民间流传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李公馆原址购置前是黄家菜园,李鸣钟是蔡庄人,槐店又是蔡河入颍处,蔡水养菜地风水好。但蔡庄人有不盖楼的习俗,虽李公馆建的是三进庭院,甍垂凤翼,纹檐绳桷,交窗作合,粉墙黛瓦,却见不到一间楼房,缘由就是上楼相当于菜(蔡)起莛子,有衰老之义,这也就是过去蔡庄人不盖楼房的原因所在。第二种说法是沈丘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周口境内唯一一处没有沦陷的国统区,当年这里是五战区第15集团军何柱国和青海骑兵师马彪的防区,他们都由西北入驻中原,李从军时属西北军系,军中旧交甚笃,所以这里是他战时避乱的最佳处所。
槐店镇小顶寺
《晓顶寺》窦中亮速写
小顶寺,位于槐店西边杨营,沙河北岸。小顶寺供奉人祖爷、女娲娘娘。解放前殿宇林立,香火旺盛,每年春天,二月二至三月三庙会,方圆数县的善男信女前来拜神求福。解放后,庙宇被拆毁,九十年代后陆续复建[6]
槐店镇历史名人
槐店镇窦画村
袁保恒赠与窦画村对联
窦画村名书成,沈丘县槐店镇人,清道光年间拔贡,民间称为“窦拔贡”。善诗文,喜收藏,好交游。有诗集传世。
窦氏家传有清末状元刘春霖书法,自老家与京城往返途中,经过槐店,必在窦画村家居住若干时日。当时项城沈丘名士有&项城三杰”只说:即窦画村、王丹君、高老勉;民谚曰:“老勉不如丹君,丹君不如画村”,名震其时、甚有影响。
窦画村去世后,学生立碑以为纪念,后由此扩建为窦氏祠堂(后因城建拆除)。
项城袁家与沈丘窦家世交。赠与名士窦画村对联,上联:园中草木春无数,下联:笔下波澜老欲平。落款:画村老伯大人属正,筱坞侄袁保恒。
,1827——1878,字小午,号筱坞。项城【今省项城县】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刑部侍郎。卒谥文成。筱坞少随父甲三治军,谙练武事,曾先后佐,左宗棠军幕二十余年。诗不多作,往往于俊伟之中见悱恻之情。为叔父。
槐店镇李鸣钟
,字晓东,出生于1886年,河南沈丘人。 1909年毕业于陆军随营学堂,辛亥革命时在冯玉祥营任排长。滦州起义失败后,随冯到陕西。
1916年授步兵上校,1917年任步兵团长,并授陆军少将。1921年升任步兵旅长,兼归德镇守使,并晋授陆军中将。1922年任第11师第21旅旅长,豫东镇守使。1923年11月,授将军府刚威将军。1924年任第8混成旅旅长;10月任国民军第1军第6师师长。
1925年1月至1926年1月任都统、善后会议议员,授陆军上将衔,兼任西北国民军西路总指挥。在任期间,选贤任能,严惩贪官污吏,整顿财政;修路种树,创办五族学院、包头二中、职业学校、女子师范、全区图书馆、古物陈列室、通俗讲演所、平民学校等;建平民医院、老幼救济院、妓女济良所。
1926年任甘肃军务督办,未赴任。后任京师警备代理总司令兼警察总监。1927年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8年任郑州市市长;3月,任第2集团军总指挥,后又任西北政治工作委员会委员长;9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国军编遣委员会委员兼遣置部主任。
1930年任鄂豫边区绥靖督办。1931年任第22路总指挥,第30师师长,后任军事参议院参议。
1948年2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
.周口新网[引用日期]
.行政区划网[引用日期]
.沈丘信息港[引用日期]
.中国行政地图[引用日期]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博雅旅游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能讲一讲反义疑问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