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宪法规定的政觉制度是为什么宪法要规定政体

【图文】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大小:2.3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考点包括:
(1)周朝的建立&&&
分封制的内容、作用& 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的统一&&
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的郡县制&&
秦朝的中央官制& 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元朝的中央机构& 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 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
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线索】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夏代公共权力出现,商代内外服联盟形成,周代形成制度较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王嬴政结束群雄割据,完成统一,建立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着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西汉武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和北宋太祖的收地方“权、钱、兵”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及清朝设军机处等则加强了皇权,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作用:维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
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鼎和编钟)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建立: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2.“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确立。
(2)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三公九卿受皇帝直接管理;协助处理军政财事务;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3.废分封,置郡县(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建立:秦朝地方建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初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乡里机构;长官由皇帝指派;开始设置选官考官制度。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移民河套,修万里长城;南平越族。修筑驿道;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制订秦律。
(3)先秦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
西周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汉武帝时期州刺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
4.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补充: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①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围绕如何加强皇权和中央对地方集权展开)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
①措施:A、中央:设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设度支、盐铁、户部“计相”(称三司使)掌财政。B、地方:收精兵,禁军设“三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设立内阁: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设厂卫特务机构。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2.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①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票拟与批红”。
②清雍正帝为处理军务设军机处: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案件等。行动快捷,行政效率高。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重难点突破】
1.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
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更重要的是,由于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 2.对宗法制的认识
宗法就是宗族之法或宗庙之法。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继承权力的制度就是宗法制。第一,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合一。第二。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宗法制可以解决诸侯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第三,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严格嫡庶长幼之分,亲疏之别。第四;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第五,族权与王权统一,家与国同构,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至尊地位。第六,只适用于姬姓,但通过婚姻关系和“赐姓、胙土(授土)和命氏”又将异性诸侯纳入其中。第七,事实上形成一种凝固的、僵化的、具有稳定隶属关系的多层次宝塔式等级秩序。
3、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5.如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该制度是秦朝在总结前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创建的,因此它既有继承,又有创新。①皇帝制度。这是秦的独创,是整个制度的核心,具体表现为皇权的至高无上性、绝对性、独断性和不可分割性。②三公九卿制。这是中央行政制度,其特点是分工负责、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均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免。③郡县制。这是地方行政制度,既是对西周宗法分封制的否定,又是对战国时郡县制的继承、发展和完善,郡、具集中体现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直属中央,其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保证了中央集权的实现。④官吏的选拔考察制度。这实际是选官和监察制度,从而保证了皇帝的旨意能畅通无阻。⑤秦律制度。这是推行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皇权不受法律限制,且皇帝的谕旨本身就是“金科玉律”,法律仅是皇帝的意志而已。&&&
6、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积极作用和影响
(1)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为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百越,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2)秦统—后,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移民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作用和影响
消极方面: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秦始皇大兴土木,增加徭役、赋税,超过了当时社会经济所能担负的程度,典型的工程是骊山陵墓和阿房宫。除此以外刑法严酷。严酷的刑法使阶级矛盾激化,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秦短暂而亡。
7、中朝和外朝制
(1)中朝:皇帝任用身边从事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决策机构。
(2)外朝: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是执行机构。
&①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改革过程:西汉武帝开始改革,初步形成中、外朝制,东汉光武帝进一步重用中朝,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形成尚书台制。
&③影响:尚书台的官员权力大,但官职不高,有利于皇帝控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为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创造了条件。
8、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体制的?
三省六部制在形式上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掌管朝政。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辖六部处理日常军事政务,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下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门下两省地位十分重要。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9.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特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2)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4)地方权力分散。
(5)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弊端:(1)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2)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10、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的差异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11、君主专制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主要表现在:
①清朝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②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③容易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12、17、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的比较
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文字狱,禁锢了文化。
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却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200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试内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梳理】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
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
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②许多私田出现;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
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的危害:①税收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形成:春秋战国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以农为本&&&&&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
①冶金业
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
冶铁技术:
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西汉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南北朝出现先进的灌钢法;宋朝开始用焦炭冶铁
②制瓷业
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代表性的成就:
东汉:& 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 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 青花、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
明代:& 斗彩、五彩瓷
清代:& 粉彩、珐琅彩
影响:唐朝开始出口;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③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
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已会养蚕缫丝 → 西汉提花机,“丝国”,丝绸之路 → 唐代缂丝技术
棉纺业:宋末元初: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 元代黄道婆;松江成为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
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
官营手工业:
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②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③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历程
1.商业的兴起
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2.商业的繁荣
宋朝: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①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③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
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
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
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⑤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2.清朝发展
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阻碍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使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具体表现在:
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②国内市场狭小;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重农抑商”政策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②巩固封建统治
3.推行目的: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内容:
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则进行抑制
5.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
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重税;④禁止对外贸易
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积极作用:
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消极作用:
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海禁”与“闭关锁国”
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 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③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00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古 代 中 国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试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梳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 &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法家: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
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
②君权神授& ③三纲五常& ④大一统
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①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三.宋明理学
1.理学兴起的背景
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③ 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的心学: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末清初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1.出现的背景
①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③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
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
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
③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④主张男女平等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
②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四&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试内容】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梳理】
一.科技成就
1.古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火药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②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
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农学
①《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②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③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附有306幅插图。
④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医药学
●中医学
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
②战国时期的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
③《黄帝内径》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④东汉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⑤东汉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之先河。
●中药学
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②唐朝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③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草本药物之大成,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
●建筑学:
著名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秦朝明朝的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赵州桥、唐都长安、明北京城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②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商周出现“金文”
③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后出现“隶书”
④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
2.书法艺术的发展:
①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汉隶书还是实用性文字
②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隋唐达到新高峰:
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成就: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④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
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特点: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⑤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
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3.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
材质:地面、岩壁、陶器上(彩陶画是杰出代表)
题材:原始集体生活
②战国时期发展:
工具:毛笔;&&&
题材:人物肖像;& 材质:绢帛;
代表作:《人物龙凤图》;地位: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
题材:珍禽异兽、神仙魔怪&&&&&&&
代表作: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④魏晋南北朝:
时代背景:崇尚气节的文人兴起
绘画理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
代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⑤隋唐:
时代背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代表作: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故事画)、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⑥从宋代到明清:
●文人画的发展
时代背景:“重文轻武”政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的修养
题材: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
特色:更加注重意境
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民俗画的发展
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
题材:市井生活&&&
特点:写实
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时代背景:小说、戏剧迅速发展&&&&
题材: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4.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①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也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③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文学成就
●诗词
《诗经》——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楚 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
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特点: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是一种带韵散文
原因: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的确立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成就:①盛唐——诗歌豪迈奔放、刚健清新,成就最大,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
②中唐——诗歌沉郁凝重,代表人物有杜甫(诗圣)、白居易
4.宋词(长短句)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代表: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
社会背景: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
●世俗文学
背景: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适合市民阶层口味的娱乐活动活跃。
1.宋代话本:
话本是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塑造小市民角色,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明清小说:
社会背景:
①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①明朝的“三言”、“二拍”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对象写入文学作品
②揭露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力作有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③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四.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源头:傩戏
2.发展:宋代南戏。民间创作、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3.成熟:元杂剧。表演形式多样,故事情节完整。(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马志远、白朴)
4.繁荣:清代京剧。博采众长,融入秦腔、昆曲。(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演出)
【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分析某一时期文化繁荣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经济因素:当时的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政治因素:①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②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③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④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补充)1儒家思想的发展变迁】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
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①春秋时期产生,创始人为孔子,提倡“仁”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③西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倡导“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儒家思想至此成熟,成为历代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
④宋元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
⑤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⑥“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
⑦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补充)2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倡“仁”的学说,为什么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人民渴望安定与统一;儒家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比较符合人们的要求。但战乱兼并的状况下,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补充)3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
①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论宣扬天人感应,道德规范,提出大一统,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尊崇。
200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五 古代希腊、罗马
★★★【考试内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考点梳理】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民主制产生的过程
1.从君主制到贵族制
贵族制特点:
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变君主制时期的终身制为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作用:为进一步向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
2.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轨道
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公元前594年开始
①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③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打击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④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改革的特点:
“公平”、“中庸”
使雅典走上了民主化轨道
3.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
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②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③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④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影响:使雅典最终确立起民主政治。
4.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①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取消高级官员的财产资格限制,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
②鼓励公民参政,发放“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
○雅典民主制的内容
1.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
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2.雅典民主制特征的体现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特征的充分体现
①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
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①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开世界民主的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实行轮番而治,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处于群众监督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雅典民主政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对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作用。
①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②采用的轮流坐庄形式导致的结果并非总是公正的,限制、窒息了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才能。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②以工商、航海为主,向海外殖民扩张(民主的经济基础,富有开拓、冒险精神)
③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如何理解雅典民主制的确立是个长期的过程?这反映了什么历史发展趋势?】
——由专制向民主&
【雅典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民主制的正常运作?】
——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举公职人员和定期审查制度、陶片放逐法反对民主的敌人、制定辩论的章法和发言人条件
【雅典民主政治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健全的监督机制、突出的道德建设要求、规范的管理、对个体价值的重视
【古希腊人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集体领导和民主管理的诸多形式和以“个人导向”为倾向的价值观
●罗马法
1.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
①早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②《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是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制定的,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审判、量刑有法可依(积极)。根本上还是维护贵族利益的(消极)。是罗马法的渊源,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
③《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影响
当时——维系帝国,影响后世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法国的《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蓝本起草的;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近代初期阶段,西方资产阶级都根据自然法思想,制定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
①产生背景:
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②主张:
关注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
③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
④地位和评价:
智者学派把哲学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树立了人的尊严。
2.苏格拉底
基本思想:
①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名言;
②强调知识的作用,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名言
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人文主义精神内涵:
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00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近 代 世 界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考试内容】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指定选考&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考点梳理】
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摧毁欧洲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打破天主教会的思想垄断。
②意大利保留了古罗马希腊的古典文化。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
3.时间:14-16世纪
4.地点:开始于意大利――后拓展至西欧
5.领域:文学、艺术领域
6.指导思想(核心):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要求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内涵包括: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
7.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①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
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谈》。全书贯穿了人文主义思想,矛头指向天主教会,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②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①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将人们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其倡导的进取精神,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艺复兴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适应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对宗教改革也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宗教改革
1.历史背景:
①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文艺复兴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③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序幕――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①因信称义 ②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③简化宗教仪式,神甫可以娶妻
★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核心:主张先定论,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③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④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选举产生
★英国宗教改革
①亨利八世颁布“至尊法案”:英王是英国教会最高首领,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
②保留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
3.历史意义
早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的思想和社会运动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发展。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基本思想是相通的,只不过它侧重宗教领域的思想。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二.启蒙运动
①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其发展的障碍
②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2.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一书中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其核心是权力“制约与平衡”,这就为防止专制、确立民主提供了可行方案,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②伏尔泰: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强烈抨击天主教和封建制度,倡导自由、民主与平等,政体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卢梭:
卢梭在其著名的《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并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卢梭坚持人民应推翻暴君,创立民主共和国,因此,他的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对后来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康德:
提出“人非工具”的观点,宣扬科学和理性,倡导尊重他人,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3.启蒙运动的影响
①启蒙思想家们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抨击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
②启蒙思想家不仅对封建制度进行更猛烈的批判,其主张还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③启蒙运动不仅对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也推动了北美大陆争取独立的斗争,同时还激励着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人民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启蒙思想家主张的相似点】
都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启蒙运动的概念】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是对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启蒙思想家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主要内容是理性、民主、平等、科学。
②启蒙思想家主要把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作为其批判的目标,主张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③启蒙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崇尚理性,其实质是批判封建制度,对新社会提出设想。
【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有了发展,它倡导理性批判,承认人的理性而否定神的意志,实际上否定了王权和教权。启蒙运动倡导人的理智,反对权威和盲从,要求人性的解放和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特权与专制,这是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政治原则,如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也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人权基础之上的,因此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批判目标是相同的,目的都是唤起人们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服务。
★指定选考&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主要思想:(“天赋人权”学说、自由、法治、分权学说)
①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学说,即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
②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③为防止专制,他提出分权学说(国家大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最高权力为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也为国王所行使)——权力一分为三,彼此制约平衡,就有效地防止了个人的专权。
洛克是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学说的创始人,他的自由、法治、分权学说理论经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改造,发展成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相对独立、彼此制约的政治理论,对18世纪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资本主义政权组织的基本原则。
二.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1.主要思想(人民主权说;平等;社会契约论)
①“主权在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天赋人权(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起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因此人们以暴力推翻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②平等是卢梭追求的首要目标;
③为了实现平等的社会,主张通过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起人民主权的政府。
①成为法国《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②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试内容】
●新航路的开辟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考点梳理】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必要性(原因):
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可能性(条件):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殖民扩张
①主要方式:进行海外贸易
17世纪时,荷兰达到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帝国和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②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拥有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③特点:
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2.英国的殖民扩张
①英国早期一方面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一方面从事海上掠夺,并得到政府的支持,被称为“海盗国家”
②17世纪英国势力渐增,进行一系列商业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
③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
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①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 ②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③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④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3.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对殖民国家: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对殖民地国家
a.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③对世界&&&&&
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
b.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三.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
①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②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资产阶级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⑤市场: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①过程:
纺织部门 → 动力 → 交通运输部门
②发明:
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 富尔顿)、蒸气机车(英 史蒂芬孙)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④工业革命起迄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⑤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⑦交通运输业的发明: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同时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②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变化:迅速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
③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①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②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表现: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成就:
①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②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③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特点:
①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
②多个国家同时并举。
③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
④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①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②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
③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③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④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
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
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200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考试内容】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指定选考
○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大抗议书&&&&&&&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考点梳理】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权力来自国王,和议会发生矛盾。
过程:1640年—1688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内阁的含义:内阁原来是指国王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国家机密的秘密小房间,后来指决议国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
②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纪,内阁的首脑“首相”取代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国王逐渐退出内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从此成为一种象征。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
③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
④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
⑤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度确立。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①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③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英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的道路;
④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
②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年议会改革法案使更多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以后经过多次改革,选民的范围不断扩大,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和迅速发展。
【代议制的概念】
代议制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代议制是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之后正式确立起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选举制是它的基础。选举人的资格、选区的划分、提出候选人的方法、投票和选票计算的方式等,是衡量代议制是否符合民主原则的重要因素
【英国代议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体。
①主要特点:君主保留,议会掌权
②代议制度下主要的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度,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
③政治运作模式:政府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虽是国家元首,但只是象征,没有实权
④英王的作用:对外交往代表英国;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⑤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权力运作方式
与其他权力机关的关系
“统而不治”,国家象征
形式上任命行政机关
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形式上对国王,实际对议会负责
责任制内阁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实际上对议会和首相负责
议会(上下两院)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不对国王负责
【指定选考】近代社会的民主实践
●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一.《大抗议书》
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解决财政困难被迫重新召开议会。1641年,议会通过《大抗议书》。
2.内容:历数国王在内政和外交上的弊端,提出废除各种封建特权、进行改革的要求
3.斗争:查理一世对《大抗议书》不予接受,并企图镇压议会反对派,导致议会反对派与国王的决裂和内战的爆发。
1.英国内战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①内战时间:1642年—1648年
②处死国王查理一世: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③共和国成立:1649年成立,克伦威尔掌握了国家大权
2.克伦威尔护国政体建立
1653年,克伦威尔解散议会,实行护国政体。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
3.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1660年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认可的情况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它是采用旧王朝形式的资产阶级统治。
4.“光荣革命”
因国王力图重建君主专制统治,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史称“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此结束。
二.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1787年宪法
制定的背景:独立战争后建立的松散邦联存在明显缺陷。
体现的原则:
①中央集权原则: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②三权分立原则: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1787年宪法评价:
①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
②可以有效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保持政局的稳定,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为世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①保障人权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才补充进去宪法的。
②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
③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2.联邦制的特点:
政府各部门权力的平衡和制约
3.联邦制的巩固:
①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1861年,美国南方发动叛乱,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爆发。林肯总统领导美国人民依法平定叛乱并取得胜利。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美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获得相对的完善。
②确立联邦法律的至上原则:
南北战争结束后,国会通过宪法14条修正案,各州法律服从联邦法律的原则。
【美国总统共和制的权力运作方式】
与其他权力机关的关系
国家象征、军政最高首脑
国家的权力中心
行政独立,否决国会提案
任命大法官
总统及内阁
最高行政机关
国会(参、众两院)
最高立法机关
立法独立,弹劾总统、2/3多数通过被否决提案,同意大法官任命
最高司法机关
司法独立,审查行政立法行为
【比较英国、美国两种政体的异同】
产生方式、任期、地位、与立法机关的关系
责任制内阁
总统及其内阁和其他机构
产生方式、与立法机关的关系
议会(上下两院)
国会(参、众两院)
议员产生方式、地位
相同点(性质)
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
【指定选考】近代社会的民主实践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美国的《独立宣言》
①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需要;
②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北美大陆思想家富兰克林、杰斐逊等人的宣传
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
①宣告美洲13个殖民地正式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合众国。
②用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阐述独立的理由,阐述新国家的基本原则。
《独立宣言》第一次在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使启蒙思想贯彻到建立近代国家的政治实践中。
三.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法国大革命
背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法国政体的演变
3.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1875年)
建立途径:议会斗争和立法
最终确立: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
内容: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4.1875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从法律上使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最终确立;
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指定选考】近代社会的民主实践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法国的《人权宣言》
法国大革命前,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因财政困难而迫使路易十六召开的三级会议成为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资产阶级改三级会议为制宪议会,1789年制宪议会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
①《人权宣言》阐明了人权、民主、平等和法治的观念,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特色
②推动了欧美许多国家民主思想的发展和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年,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民族统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确立标志: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宪法规定:
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规定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首相对皇帝负责;
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皇帝和首相拥有特殊的权力,立法机构权力有限。
评价: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①德意志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
②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最终将德国和别国人民推入战争的深渊。
【补充: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1.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
①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是普选产生,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议会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
②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调节、缓和了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考试内容】
●《共产党宣言》
● 巴黎公社
【指定选考】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考点梳理】
一.《共产党宣言》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历史条件:
经济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前提
阶级条件: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思想条件: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广泛吸收人类的优秀思想成果
●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内容: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指出了阶级斗争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
●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二.巴黎公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1.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背景
主要原因:法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直接原因:
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后,巴黎人民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企图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准备解除工人武装。
(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导致革命的爆发)
2.巴黎公社的失败
失败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3.巴黎公社的意义
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
【指定选考】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一.宪章运动
1838年《人民宪章》提出普选权等六点要求,标志着宪章运动的开始。之后英国工人先后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请愿运动,但均宣告失败。
工人独立地提出了选举权要求,展示了巨大的力量,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3.特点:是一场有组织、有要求、有实践、持续时间长的工人运动。
二.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1.第一国际
时间:1864年在英国成立,马克思成为重要领导人
作用: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国际主义深入人心。
2.第二国际
时间:1889年在法国成立
①使合法斗争取得重大成就,提高了工人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信心②为国际工人运动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专题十& 近代科学技术
★★★【考试内容】
●经典力学&&&&&&&&&&
●进化论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考点梳理】
一.经典力学——物理学的新发展
1.自然科学的开端——天文学革命
近代自然科学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首先向教会权威和神学世界观挑战的是波兰科学家哥白尼:他提出“太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