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第三代移动通信采用用sca技术提升无线通信系统安全性经济性有何作用

您是不是在找:
买家还在看:
当前位置:&&&
无线通信技术+短距无线通信及USB接口系统的研究设
detail3e周边优质供应商福建省泉州市上海松江区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
培训方式:线下
慧聪网厂家泰信联科创研究所为您提供无线通信技术+短距无线通信及USB接口系统的研究设的详细产品价格、产品图片等产品介绍信息,您可以直接联系厂家获取无线通信技术+短距无线通信及USB接口系统的研究设的具体资料,联系时请说明是在慧聪网看到的。
detail3e相关商品推荐¥11300.00¥1800.00¥12388.00¥1099.00¥14.50¥2888.00¥5.00¥4000.00热门商品推荐 ¥135.00 ¥680.00 ¥135.00 ¥95.00 ¥9.90 ¥498.00 ¥269.00 ¥33000.00
detail3e店内热门商品¥480.00¥480.00面议¥480.00
detail3e电源相关资源电源热门产品搜索电源相关热门专题更多&热门商机最新商机
提示:您在慧聪网上采购商品属于商业贸易行为。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卖家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卖家负责,请意识到互联网交易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推荐使用,保障您的交易安全!
detail3e达人选购¥11300.00¥1800.00¥12388.00¥1099.00
detail3e关于接口
联系人:钟木镇 & 先生
010 ******
请供应商联系我
手机号不能为空
姓名不能为空
请供应商联系我
您对该公司的咨询信息已成功提交请注意接听供应商电话。
detail3e同类其他品牌
detail3e您是不是在找
让慧聪网撮合专家为您解决采购难题
您采购的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您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手机号码
提交成功!
联系方式:010 ******(专属客服:聪聪)
联系人:钟木镇&
公司名称:泰信联科创研究所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按字母分类 :中国RFID产业联盟: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展望
您当前的位置:&>&&>&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图&未来无线通信网络构架& 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源于人们摆脱束缚的愿望。近年来,3G、WiMAX、WLAN、UWB和Zigbee等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层出不穷,人们在享受自由通信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无线技术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4化”成为发展趋势& 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和市场飞速发展,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的无线通信技术呈现出网络异构化、扁平化、IP化、泛在化等几大趋势。& 异构化&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适应不同的通信环境以及满足用户业务的宽带化、个性化、智能化要求,无线接入网络出现了多种技术并存的情况。一方面,3G技术拥有强大的网络管理和业务提供能力;另一方面,IEEE&802系列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应用的速度非常迅速,并且其鲜明的技术特征、清晰的市场定位成为这些技术快速占领市场的关键。此外,包括超宽带(UWB)、蓝牙等在内的短距离无线通信为用户提供了更高速、更快捷的无线接入。因此,异构性更强、多样化更明显成为今后无线通信发展的主旋律。& 扁平化&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中,扁平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层次复杂的网络结构,会造成一些严重的问题:首先,全网多级投资计划建设,建设模式不尽相同,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难以达到全网最优化设计;其次,网络结构层次和网络管理层次增多,会造成网络的性能指标下降,同时加大了建设和维护成本;第三,较多的网络层次,会使业务开展成本和业务维护成本增加,尤其是给全网性增值业务的开放带来困难。因此,网络结构的简单化、扁平化已成为未来无线通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IP化&随着IP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逐渐面向全IP网络的趋势发展。业界希望最终能够形成具备互操作的、融合的网络结构,这将使得企业节省大量的投资,控制成本和风险,对最终用户实现各种网络的漫游和业务接入。未来要实现不同无线技术共用同一个核心网络,就必须积极推动网络融合工作,网络的全IP化有助于无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紧密集成。除此之外,全球移动用户和业务流量将不断增加,无线通信中不同的应用和服务对数据速度和带宽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只有使网络向着全IP的方向演进,才能同时满足各种高流量等级和不断变化的需求。未来网络的全IP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会逐步从核心网到接入网再到移动台。& 泛在化随着IT产业的深入发展,信息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的泛在化使得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获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在未来的泛在网络环境中,网络将自然而深刻地融入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主动感知用户场景的变化并进行信息交互,通过分析用户的个性化要求主动地提供服务。相应地,终端设备也将具备智能型接口及环境感知能力,使用户的使用更加简单和方便,从而满足我们对未来无线通信技术以用户为中心、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的要求。& 3大关键技术& 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更高,同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智能性和灵活性,以及更好的传输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了达到这样的设计目标,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将可能采用以下一些关键技术。& 智能天线&智能天线采用空分多址(SDMA)技术,利用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别,选择恰当的合并权值,形成正确的天线接收模式,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从空域区分开来。它能够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并能够和其他复用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克服无线通信中复杂地形、建筑物结构等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以及多径、共信道干扰等产生的不利影响。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天线将在未来的无线通信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宽带A/D(模-数转换)和D/A(数-模转换)靠近射频天线,并尽可能多地用软件来定义无线功能,使得各种功能和信号处理都尽量用软件实现。其技术核心是在通用的通信硬件平台上,加载不同的通信软件以实现不同通信方式的转换。它不仅能够极大地缩短通信系统开发的时间和成本,还可以解决未来不同标准的系统间的兼容性,满足系统高度灵活性和扩展升级能力的需求。& MIMO技术&MIMO技术是指在发射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多个天线传送和接收信号的无线通信技术。它运用先进的无线传输与信号处理技术,利用无线信道的多径传播,开发空间资源,建立空间并行传输通道,在不增加带宽与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成倍提高无线通信的质量与数据速率。具体而言,它具有减轻多径衰落、有效抑制或消除共道干扰、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加发射效率、减小空间电磁干扰及增大系统容量等优点,有效地提高了系统性能,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OFDM技术&OFDM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高速数据流分解成多个低速数据流,使各个低速数据流在不同的子载波上并行传输。子载波上较低的传输速率意味着每个子载波信道都具有平衰落特性,从而有效克服频率选择性衰落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由于符号间干扰所带来的性能损失。最大限度地利用频谱资源来提高系统吞吐量。未来,OFDM技术可用来解决高速信息流在无线信道中的传输问题,实现更为广泛的多媒体业务和更快的传输速度。& 融合成为主旋律& 无线通信飞速发展,新的技术和标准层出不穷,但是,孤立的网络连接在未来通信中是毫无意义的。用户更希望能通过手中的多模终端,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地接入合适的网络进行通信,即未来各无线技术间应该是融合的、可快速切换的。& 融合是未来无线技术发展的主旋律,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发展方向:& 第一,网络泛在化推动短距离无线技术与蜂窝网技术走向融合。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一直多用于物流和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主要实现计费和监测功能。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RFID、Zigbee、蓝牙等短距离无线技术开始和蜂窝网技术结合,并衍生出了一系列新业务。日韩、欧洲推出的无所不在的网络(泛在网络)概念中,短距离无线通信也被赋予了关键的任务。在香港,首个融合了RFID与3G技术的物业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已经在数码港试用,并达到了缩短物业管理人员检查和响应时间的效果。随着IPv6以及物流技术的发展,短距离无线技术会更多地与蜂窝网技术结合应用。& 第二,移动与宽带无线技术在互补和竞争中走向融合。移动通信的成功发展、宽带业务的迅速增长以及Wi-Fi的成功,促成了WiMAX、Flash-OFDM等多种宽带无线技术的诞生。另一方面,WiMAX的出现又推动了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两者将在互补和相互竞争中发展,最终在4G时代实现融合。在具体实现上,既要兼顾网络设备端对宽带无线技术与3G的支持,又要对终端产品进行改造。目前,众多手机和比较本电脑制造商都开始大力开发3G/WiMAX双模甚至3G/WiMAX/Wi-Fi三模手机,以及兼容这些无线技术的笔记本电脑,并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应用。& 第三,视频、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刺激数字电视广播和无线通信技术走向融合。利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为移动用户提供语音、视频节目也是无线通信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就视频业务来说,在现有的移动网络上开展视频业务存在着网络带宽、功耗、资费以及合适的商业模式等问题。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则具有高传输码率、大带宽的广播信道,资费相对低廉等特点,两者的结合可以为移动网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灵活、便捷、无限自由沟通是人们对未来通信的需求,也是推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源动力。多样化的无线技术的背后是各种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如何将应用于不同场景下的无线技术融于全IP的泛在网络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由会员投稿或采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及联盟观点,如有侵权或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中国RFID产业联盟是工信部主管、民政部备案、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物联网RFID行业组织,欢迎广大企事业单位及业界同仁入会!【】
  《中国物联网RFID年度发展报告()》欢迎订购!热线:010- !【】
发表评论(请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精神)
Copyright RFID China Organiz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京ICP备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基于SCA的无线通信计算机系统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摘 要   智能交通系统(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为了缓"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2014年1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中国论文网 /1/view-6354131.htm  智能交通系统(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以及车辆驾驶安全的问题而出现的。智能交通系统主要是基于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形成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它们工作原理以及两者在交通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 无线通信技术 应用   1 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1.1 车辆无线通信技术   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在短距离(100米以内)和方向性传输方面有效,经由激光和毫米波信道双向或者单向的传输数据,它们还可以进行不停的转换,每帧周期为25ms一帧中有25个间隙。车辆无线通信传输的实时信息包括:旅游信息(交通拥堵、道路信息、交通法规等);车辆管理与监控;驾驶员的信息(驾驶员身份信息、特种车队信息、车辆运输货物信息等);车辆安全信息(车辆状况、车辆位置、车辆行驶速度等)。车辆安全信息主要用于保证车辆安全,能够避免如追尾、碰撞等交通事故,这项功能也是车辆无线通信的最主要的功能。   车辆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两种结构即路―车通信系统和车―车通信系统。如图1图2所示。在路―车系统中主要有辅助驾驶的信息包括交叉路口的车辆信息,道路警示信息。但是车辆在制定位置、速度警示车辆间不能相互通信,他们需要借助路边的基站设施,才能完成。车―车通信系统中车联合车辆之间就可以相互传输信息,这种情况下车辆自身必须拥有移动技术设备,才能够自动检测出通信范围的车辆的各类信息。不依赖与路面基础设备的车―车通信系统有更强的适应性。   1.2 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具体应用(智能公路和智能车辆)   在美国有一项智能化公路项目,运输管理部分在在公路上安装传感器、摄像头设备采集公路信息,再将这些信息进行实时发布,进而解决道路交通拥挤问题、实行智能收费以及车辆监控警示。车辆自身也载有高性能的处理器以及传感器,具有信息采集和处理计算信息功能,车辆不仅能接收到公路信息还能接收附近车辆发出的信息。这就是将公路与汽车纳入了一个电信网中,每台车辆就像是移动电话,从而实现了车辆与公路的通信以及车―车信息交换。   2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应用   2.1 移动通信技术   如今广泛运用于交通智能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分别是第三代无线通信以及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   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工作原理中有三种通信区域分别是微微蜂窝区、微蜂窝区以及宏蜂窝区。微微蜂窝区能够实现局域网(社区、校区、办公楼)的通信;微蜂窝区则能实现城市与郊区范围内的通信;宏蜂窝区能够实现城市之间的漫游通信。运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建立的智能交通系统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性和加强车辆管理。因为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采用异步转换技术,传播速率可达2―156mb/S,依靠卫星和地面网络实现全球漫游,通信信息甚至覆盖了水、陆、空运输各部门。   LET即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第四代通信技术在数据传输方面有更良好的性能,因此运用于交通智能系统中能够进行数据较大的路况视频、图片传送,并且具有传输速度快,信息损坏可能性低等特点。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在定位车辆、收集交通路况信息方面精确度很高,因此用于导航和道路最优化选择等辅助车辆驾驶作用十分明显。   2.2 移动通信技术应用   (1)车辆调度管理。3G(GPS GSM GIS)系统是一套科学有效的24小时移动车辆管理调度系统。它是利用GPS精确的定位系统和电信行业的移动通讯网络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3G网络技术能为车辆调度管理提供技术。通过3G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加合理安排城市公交路线,并且能够定位故障车辆,及时调整公交运行状况。公交系统特有的电子播报语音以及沿途站点提示都是基于3G技术形成的。另外电子站牌能通过无线数据接收到公交车的位置和到站时间,为乘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出租车行业的汽车调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基于3G系统的出租车叫车业务主要是乘客拨打出租车调度中心电话,调度中心再根据乘客信息搜寻最近的空车。叫车业务能够节约乘客等车时间,能减少出租车在街上游荡对空气造成污染还能减少空车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等。不仅如此,车辆调度系统还能保护乘客以及驾驶人的安全以及防止车辆丢失等功能。   (2)汽车导航技术。汽车导航是智能交通系统中使用最广泛技术,它的使用给汽车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汽车导航系统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车辆导航系统两个部分。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由用户接收设备、地面监控装置以及空间卫星组成。通过卫星无线通信探测道路情况,地面监控装置将监测到的信息发送到卫星上,之后卫星再将这些数据信息发射回地面。车辆导航系统中有接收装置,通过接收卫星传送的数据确定车辆的位置,汽车导航系统会将获得的定位信息作为出发点,在用户通过文字或者语音输入目的地信息之后,导航系统会自动读取存储在光盘中的电子地图,然后自动计算出路线。用户还能指定行在驶途中想要经过的地点或者道路,接着车辆导航显示设备中就会出现线路指导信息。在行驶的过程中,如果车辆偏离了提示路线,导航系统还能重新根车身位置和目的地的信息重新计算出路线。在导航系统显示器上还会显示根据卫星定位出的汽车维修点、高速路服务区以及加油站站点等重要信息。   3 结语   无线通信技术和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的使用在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成熟,发达国家智能交通系统推广和使用不仅在交通安全和车辆管制方面起到作用,还能有效缓解交通污染以及资源消耗的问题,并且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提升国家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毕然,党梅梅.智能交通系统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信网技术,2012(04).   [2]徐琳,曲仕茹.基于数据流挖掘的交通流状态辨识方法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01).   作者简介   翁武林(1980-),男,工程师,主要从事GSM/3G/LTE无线接入网的研发工作,对无线网络演进、新业务发展及5G有一定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基于SCA的OLSR波形组件设计与开发--《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基于SCA的OLSR波形组件设计与开发
【摘要】: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无线通信领域中的重要技术,它为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开发更为低廉,更为快速应用市场的产品是无线通信系统应用市场所迫切需要的。软件通信结构SCA正为这一需求提供了技术原动力。
SCA是美军为开发未来战术无线通信系统而发布的,它为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详细的规范。在SCA规范中定义了软件无线电系统的硬件结构,软件结构,安全结构以及公共服务和配置考虑,同时也引入了嵌入式微处理系统、总线、操作系统、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CORBA)、面向对象的软件和硬件设计等一系列计算机技术,采用了波形应用和资源可裁剪,可扩展的设计思想,目的是要保证软件和硬件的可移植性和可配置性,并确保根据SCA开发的产品之间的互通。
本文在基于SCA的OLSR波形组件开发过程中,首先研究了软件通信体系结构规范,特别是其软件结构体系,CORBA中间件技术,以及应用编程接口API;建立了基于SCA组网波形应用的开发框架和开发流程;然后依据模块化设计的思想,研究了OLSR路由协议原理,具体分析了OLSR波形组件,并设计出组件的API,同时生成其IDL语言描述,进而在Linux操作系统下,ACE/TAO平台上通过编程语言对其实现,这是本文最主要的工作;此外,本文还设计了基于SCA的组网波形应用动态加载和卸载的流程;最后,本文设计了OLSR波形组件的测试方案,在具体平台和PC机上运行波形组件,进而完成了对OLSR波形组件的接口、功能测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TP311.52【目录】:
Abstract5-13
第一章 引言13-18
1.1 软件无线电的起源、演化及概念13-14
1.2 JTRS及SCA的发展14-17
1.2.1 JTRS的发展14-15
1.2.2 SCA及其发展情况15-17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17-18
第二章 SCA规范及体系结构18-27
2.1 SCA概述18-19
2.2 软件结构19-24
2.2.1 底层基础设施19-23
2.2.2 应用层23-24
2.3 硬件结构24-25
2.4 安全结构25-27
第三章 基于SCA的组网波形应用开发设计27-49
3.1 基于SCA软件无线无线电台组网波形概述27-28
3.2 基于SCA的软件无线电台组网波形开发方法28-32
3.2.1 功能及组件的划分28-30
3.2.2 波形应用API设计方法30-31
3.2.3 波形配置文件31-32
3.2.4 波形实现方法32
3.3 基于SCA的OLSR波形组件设计32-40
3.3.1 波形组件设计思想32-34
3.3.2 波形组件开发实施方案34
3.3.3 模块划分34-36
3.3.4 API划分和UML建模36-38
3.3.5 IDL生成38-40
3.4 波形开发关键技术CORBA40-49
3.4.1 CORBA的基本原理40-42
3.4.2 IDL语言及其语言映射以及编译42-45
3.4.3 CORBA的命名服务45-46
3.4.4 一种CORBA的实现产品-TAO (The ACE ORB)46-49
第四章 基于SCA的OLSR波形组件实现49-68
4.1 OLSR路由协议原理49-53
4.1.1 OLSR路由协议综述49-51
4.1.2 OLSR路由协议操作51-53
4.2 波形组件的实现53-61
4.2.1 API的实现53-55
4.2.2 OLSR组件的实现55-59
4.2.3 IP组件的实现59-61
4.3 基于SCA的组网波形应用动态加载设计61-68
4.3.1 应用包的安装62-63
4.3.2 组网波形应用的创建63-64
4.3.3 组网波形组件的启动,停止以及参数配置64-66
4.3.4 组网波形应用的卸载66-68
第五章 OLSR波形组件测试68-73
5.1 测试环境68
5.2 测试过程及结果68-73
5.2.1 接口测试69-70
5.2.2 功能测试70-73
第六章 结论73-74
参考文献75-77
附录一:API的实现77-82
附录二:IP组件的接口绑定82-83
个人简介83-84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84-8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洪锡军;钱晨;张激;;[J];计算机工程;2006年18期
洪锡军,刘献科,张激;[J];计算机工程;2005年08期
郝立刚;;[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6年03期
邱永红,朱勤;[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邱永红;[J];江苏通信技术;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祥金;[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永明;[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孙蓓雄;[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瑾;[J];火控雷达技术;2004年02期
洪锡军;钱晨;张激;;[J];计算机工程;2006年18期
邱永红;[J];江苏通信技术;200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屹;[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程欣瑞;[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伟;杨鼎才;;[J];无线电工程;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敦旭,黄培中,周晔,陈云志;[J];光通信技术;1999年01期
郎波,黄睿,李伟琴;[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刘远超,王承发;[J];计算机应用研究;1999年11期
杨卫民;[J];信息技术;2002年12期
多壮志,邱雪松,孟洛明;[J];电子学报;1999年10期
周晔,黄培中,孙敦旭,陈云志;[J];通信技术;1999年04期
左保河,冯珊,刘洪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陆松年,李金鹏,刘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2年04期
付宇,沈钧毅;[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0年06期
徐云斌;[J];光通信技术;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葛正平;苏俭;郭伟;;[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王志颖;;[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电脑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彩章;[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迎春;[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何建;[D];北方工业大学;2004年
孟静;[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王云峰;[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王圣杰;[D];福州大学;2006年
何栩翊;[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李磊;[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李芬;[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李明全;[D];重庆大学;2009年
黄素珍;[D];广西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因特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