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瞬间 已是没有妄念的罗振宇 思空源道 已陷轮回 万般追寻 思道源空】是什么意思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p&讀這些文字,讓我感覺眾人因為過分強調「寓言」,而有不知「卮言」、「重言」之虞。要了解「莊子行文」對中國哲學思想傳衍的重大影響,不能從「寓言」入手,而必須重溯莊子的「形象語言」,因為莊子的「寓言」為劉向所承繼,「重言」為佛經翻譯所承繼,而「卮言」則轉型為「南禪」的談禪逗機,所以說,莊子的「形象語言」其實一直在「中國哲學思想」的敘述裏存在著,只是換了多種敘述形式,而再也無人認同莊子的「形象語言」罷了。&/p&&p&何以故?由於「形象語言」的消失,從劉向以降,中文敘述大約有兩個勢動:&/p&&p&其一、&u&寓言故事開始轉化為話本小說&/u&:其最顯著的改變就是以前的寓言故事大多以故事來闡述思想,但從劉向開始,寓言故事就被用來鋪敘複雜的故事情節,從宋代話本、元代曲劇、明清小說,以文字來描述形象、鋪敘故事,乃逐代加大規模,終至到了「現、當代」,夾西潮思想的影響而發展出來現今的「短、中、長篇」小說。&/p&&p&其二、&u&唐詩、宋詞大興&/u&:「形象語言」消失的語言現象出現得甚早,似可由創始於兩漢、發展於魏晉、而衰落於南北朝的「古詩」見其端倪,「詩與哲學」的勢動於焉易位,但尚在「變與不變」之間,「形象語言」尚且遺存,所以「古詩」不甚倡行,留下來的僅有十九首,及至進入初唐時朝,「形象語言」就整個喪失了,詩文以「詩的形式」呈現的勢動再也抵擋不住,於是「形象思維」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這個驅動,以陳子昂的傳世名篇〈登幽州臺歌〉來做個詮釋,最為恰當了,因為他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其實正是哀傷「漢魏風骨」在柔靡的文字敘述裏,已不復存在,卻一舉創發唐代詩歌的革新,從此「形象語言」就再也見不到了。&/p&&p&其之所以如此演變,以「形象思維」盡失故,以支撐「形象思維」的「形象語言」已被寓言與故事取代故;其結果,「邏輯思維」與「邏輯語言」連袂並進,終至演變為一個不再能夠認同「形象思維」與「形象語言」的程度,而與從西域大量流進的「邏輯思維」與「邏輯語言」匯聚為一洪流,同時反過來調侃與嘲諷「形象思維」與「形象語言」的無稽與含混。&/p&&p&這樣的走勢其實是「萬物流出說」的必然演練,卻逐代與「道德目的論」愈遠;其「幾動」的源頭即為劉向的寓言與故事,庶幾乎可謂,在劉向之前的《山海經》、《楚辭》等,其「寓言」都是為了「道德目的」而論說,但從劉向以後,每個「寓言」都只成為「萬物流出說」的一個注解。&/p&&p&「佛法」可以說就是在這個時候,悄悄地由西域流進了中土,但是沒有多久,中土人士即發現「佛法」所帶進來的梵文「形象思維」,中文翻譯已經無法以「邏輯語言」承載,及至重新發現莊子語法,如獲甘霖,「梵文中譯」的難題才得以解決;當然這並不是說翻譯人士試用了幾種行文方式,才決定引用「莊子語法」來翻譯,而只是因為這一批翻譯人士正巧都是飽讀「老莊哲學」的讀書人,於是在「入邏輯」的詭譎運作下,「道家思想」首先與「佛學」結合了起來,庶幾乎可謂,「佛道」之首度結合,與「形象語言」去之日久,不無關係。&/p&&p&這段佛法初傳時期非常殊勝,先有六朝高僧把佛學在中國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境界,計有道安開創佛教中國化的新時期,支遁將佛理引入詩歌領域,並影響了中國的詩歌創作;然後慧遠在廬山,「影不出山,跡不入俗」,使廬山僧團與北方羅什僧團遙相呼應;再然後,就出來了一位最為關鍵的道生,先問學慧遠,後北上,助羅什譯經,待「關河舊學」式微,再渡江南下,創「建業譯場」,譯《華嚴經》,創「佛性論」,不止直接影響了「南禪」一脈,更開創了「儒釋道」結合的先河。&/p&&p&這麼一位影響中國哲學思想傳衍至深且遠的道生,史書所述不多,在在說明了「入邏輯」無法與「邏輯命題」匹敵的事實,尤其當「儒釋道結合」、「一華開五葉」,甚至「不立文字」等鉅大的「邏輯命題」在中國哲學思想的傳衍上大鳴大放,學界立即大論特論,再也無人念及「道生南渡」,以其至高且遠的「入」的行為,開創了這麼一個至今不衰的思想傳衍,而其「入」之所以至高且遠,以其行開山闢地,無人可堪比擬故,當真為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最有成就的先驅者。&/p&&p&從道生創「佛性論」以後,儒家的「人人皆可為堯舜」的思想就與「佛道」從一個思想的頂點結合了起來,但儒家子弟卻不願接受莊子行文,於是「形象語言」再度隱去,而「文字」與「思想」的格礙,使得韓愈造〈原道〉,意圖重新恢復儒家思想,不料卻在無意之間,為「南禪」掃除了文字障礙,從此「南禪」就粉墨登場了,不止影響了「宋明理學」,而且一路迴盪,直入前清。&/p&&p&其「幾動」隱微,或有覆藏,或無覆藏,均說明了韓愈造〈原道〉時,中文「形象語言」已經消失,而「中文象形字」也已不能具象,所以「形象思維」直崩而下,聲韻造肆,大量的「形聲字」於焉出現,於是「禪語」乃興,以遏阻「邏輯思維」的橫行。&/p&&p&在文字敘述上,最顯著的改變就是「詩與哲學」的易位,使得「文學」凌駕於「思想」之上,於是坊間競相以感情來書寫,而感情就成了書寫唯一的依歸了,是為「禪詩」大造的原因,卻也因此令「卮言」的無定式、隨境而發的語境,轉型為「禪語」,在「禪詩」的造作下,更加廣泛地蔓衍了開來,正自見證了禪門「頭上安頭」的譏諷。&/p&&p&何以故?「出入」有興替,「幾動」無可述也。試以〈原道〉觀之。「入者於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出入之間,竟然沒有一絲轉圜餘地。不入即出,不出即入。不附之則汙之,不汙之則附之。不於之則奴之,不奴之則於之。故曰「入於彼,必出於此。」兩者不能妥協,言道德者不能言邏輯,言邏輯者不能言道德是也。&/p&&p&何以故?〈原道〉曰:「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誠如斯言。何以故?道生以「佛性論」結合「佛道」,尚未彰顯故,儒家子弟不願接受這麼一個重大的「儒釋道」結合,竟然出自一位不見經傳的僧人故;雖然不願接受,但其「歷史之幾」已動,從此浩盪,及至「佛性論」彰顯,整個唐朝,除去「佛學」,再別無其它哲學思想,而「佛性論」則為「南禪」奉為圭臬,庶幾乎可謂,沒有「佛性論」,南禪的「性悟論」根本不能建立。&/p&&p&弔詭的是,立基於「佛性論」的「性悟論」到了「南禪」,在「唐詩、宋詞」大興的文化底蘊下,禪門卻一方面倡行「不立文字」,一方面又以詩歌吟詠來「直指本心」;這兩者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因為從「生命、文字、詩」的不可分割來看,禪詩即以文字直涉生命,是曰「由詩入禪」,而因文字只是個媒介,於是當「詩、生命」直截有了聯繫時,這個只是個媒介的文字當然就可「不立」了,故曰「不立文字」,而以詩直涉生命,是謂「詩禪合一」。&/p&&p&這基本上就是唐代詩僧的「文字觀」,其中比較說不清楚的是「文字、文學、文化」不可分,所以這麼一個以「詩的形式」的文字顯現,與「詩的內容」不可分,與醞釀這首詩的文化底蘊也不可分,然後以這個文化底蘊為基,將「思想」迴盪開來以展現生命,所以其「文化、思想、生命」底蘊也不可分,而這麼一個不可分的「形象」不能敘述,於是禪門討巧地以「禪」這麼一個「形象文字」籠統地予以概括,「形象文字」於焉復活,是謂「禪語」,而「禪語」的形式存在則為莊子「卮言」的異體呈現。&/p&&p&令人驚喜的是,莊子「卮言」流失後,中文敘述重獲「禪語」的挹注,使得中文敘述再度活潑起來;這不可不說是中文敘述的一個奇蹟,但整個大環境已不盡相同,因「卮言」倡行時,「儒道」各行其事,而「禪語」取代「卮言」時,「儒釋道」已結合,卻因「禪語」大興,而使「佛學」凌駕於「儒道」之上,更有甚者,因「不立文字」的過度詮釋與廣泛引用,從此佛學理論與修行乃各行其事,甚至佛學理論休止,而禪詩借著「詩的形式」,大談「詩禪合一」,莫說「儒道」無從置喙,連「佛學」也一併破除,於是整個思想界除了「談禪逗機」以外,就再也無其它的思想了。&/p&&p&這樣的思想現象對整個中國哲學的傳衍與提升其實是個危機,但當「文學」凌駕「哲學」,而「佛學」又凌駕「儒道」時,南禪的「不立文字」就變得非常詭譎,似乎在思想的根柢處,整個否定了思想的造作,而令文字無處附著,卻也在文字的無所附著處,以無論有,而取得了部分老子信徒的附從,使「不立文字」在「儒釋道」裏,獨佔鰲頭,終於在宋明兩代激起了「理學」的強力反彈。&/p&&p&從「宋明理學」看「文字禪」,可知所謂的「文字禪」在歷史上站不住腳,只能說是「南禪」的延續,而不是有一個「文字禪」獨立於「不立文字」外,所以只能說是「不立文字」的變體呈現;從哲學上看,「文字禪」更是沒有立論根據,因小乘出文字相,以文字為魔事,大乘入文字相,悉入一切語言文字而無所住,而以其「無所住」,故知「文字禪」不能脫離「不立文字」而獨立存在。&/p&&p&其實,文字立,思維出。文字不立,思維不出。不出即不入,思維猶居橐籥,似悶葫蘆,是謂「建疑團」;不立即不破,思維盯住話頭,不即不離,是謂「參話頭」。令人不解的是,疑團既建,思維已入,亦入亦出,疑團反不能破;話頭既參,文字已立,亦立亦破,話頭反不能入。&/p&&p&更有甚者,云何「不立不破」?曰「大立大破」也。云何「大立大破」?曰「不立不破」也。這樣的文字敘述如何得而述之?以「大」難為象故,以「不」上揚而不至故,俱因「形象文字」之所襯托,故可論述,但「形象文字」已隱,故以「大」說「不」,以「不」說「大」,南禪乃立。&/p&&p&當然這樣的論說不免遭來迷離悄恍之譏,但其實這一段話之所以可以敘述,乃因「邏輯思維」與「邏輯文字」的運作,但從「形象思維」來看,這段話根本無從造作,而「形象文字」也不能支撐這個「邏輯思維」,以其「物己」兩設故。那麼為何「莊周夢蝶、蝶變莊周」的寓言,經過了近千年的運作,由先秦而有漢而魏晉而南北朝而隋唐,卻轉變為南禪的「參話頭、建疑團」呢?此乃因先秦學人不知修行乎?或因從來沒有修行的念頭,故時刻盡在修行之中?或換個角度參詳,此因禪門子弟執意修行,卻也因修行的念頭太過執著,反不能修行乎?其實兩代的學人並無不同,只是先秦學人以「大篆」立言,故百家爭鳴,不知有禪,禪門子弟以「小篆」破言,故談禪逗機,教外別傳,故也。&/p&&p&兩者疊印起來,再次證明了「佛學」到了唐朝早已凌駕「儒道」之上,而「小篆」的邏輯思想架構又徹底瓦解了「大篆」的形象文字架構,故南禪乃以「不立文字」來破除「邏輯文字」。但禪門「不立文字」,當真就能臻其「實相無相」之境?悟其「涅槃妙心」?禪「不立文字」,其「文字」似指「經典、名相、語言、世智、創作」等外在面貌之多姿呈現,故只能是「依因緣之所生」的文字指涉,但其「所緣」之不定與隨境而發,似無法涉及因緣未形、思想未生的「能緣」指涉,而「由所入能」,「邏輯語言」即轉為「形象語言」,是謂「入邏輯」也,入其「文字結構」是也。&/p&&p&其實以「文字結構」來看,一目瞭然,小而愈小,謂之「小」,以「小」不能分故,以是知觀「小篆」者,宜小之,小至極致,不能立,曰「不立」;反之,大而愈大謂之「大」,以「大」難為象故,以是知觀「大篆」者,宜大之,大至無窮,不能象,曰「不動」;兩者殊途同歸,不立文字,則不動思維,而思維不動,文字則不立,是謂「無所住」,乃「大乘佛學」之精髓也。&/p&&p&先秦學人借著「大篆」,深入「形象思維」,故大鳴大放,然思想鳴放,「形象文字」反喑,故莊周以「蝶變莊周」破之;「小篆」取代「大篆」達千年之久以後,禪門子弟礙著「小篆」,深入「邏輯文字」,故不立文字,然文字不立,「邏輯思維」反立,故禪門以「疑團話頭」破之。&/p&&p&更有甚者,莊周以「卮言」破文字敘述,故行文優美,但「卮言」的不設成見,反令操控行文之思維蔽塞,故優美行文多有隱喻;禪門以「禪語」破邏輯思維,故念頭阻塞,但「禪語」的能所俱破,反令承載思維的文字蔽塞,故阻塞思想也只能暗喻。此即為何「卮言」與「禪語」都不得不隱匿之原因。&/p&&p&「思想與文字」如此糾纏不清,令人不得不質疑,當初秦朝李斯以「大篆」為基、造「小篆」時,他的思維在「籀篆」之間,是否拿捏得準確?他是否知道,「文字承載思想,思想操控文字」,兩者一起皆起的詭譎?他是否知道,在達到「書同文」時,「形象文字」只能轉化為「邏輯文字」?最弔詭的是,他是否知道,一旦「邏輯文字」建構了,在「邏輯思想」的運作下,「邏輯文字」只能一路下滑?而且在「邏輯文字」的物理性運作下,他可知道,「邏輯思想與邏輯文字」將連袂下滑,再無任何力量可以阻擋,所以今天的「簡(異)化字」之演變只是「理有必至,事有固然」?這是所有爭辨「正異、繁簡」的文字演變的學者所不能忽略的歷史意義。&/p&&p&從「禪語」取代「卮言」到今天,又是一個千年,「邏輯文字」不見減少,卻反而成為書寫者擺脫不了的「邏輯思維」困境;如今禪門宗風已立千年,除了繼續敘述禪門宗風以外,是否沒有其它途徑,而坐視「後現代文字」無盡無止地敘述呢?我們在肯定禪門以「禪語」延續了「卮言」以外,是否亦應另闢蹊徑,以免千年以後,仍舊只能敘述禪門宗風呢?那麼禪門倡導「不立文字」的宗風,歷經千年的獨領風騷,到了今天,還能遏阻「邏輯思維」嗎?&/p&&p&這個「大哉問」似乎很難回答,但其實歷史是很詭譎的,因為兩千年以前,東漢許慎為了遏阻漢武帝開拓西域、大量西域音律流入中土後,崩壞的中文所形成的一個以語音為中心的「形聲」系統詮釋,所以決定造《說文解字》,重新回溯「籀文」,並探索先秦的渾淪思維氣象;茍若他的用心得以持續,中國哲學思想的傳衍必定有另番氣象,「儒釋道」的結合,甚至文字的了解與書寫也不會是今天的模樣,但因許慎的《說文解字》屢經篡改,「思維與文字」乃更加混淆。&/p&&p&這個說來很是傷感,但所顯示的「歷史之幾」,其實說明了人類思想的繁衍還是很有希望的。何以故?從公元九○七年,唐哀帝遜位,朱溫篡位後,到公元九六○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版盪,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與此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和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其間戰事頻仍,政權更迭。&/p&&p&「五代十國」時期雖然動盪,但在中國思想的傳衍上,與「魏晉南北朝」一樣,都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反映了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其中有「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留傳了下來,更有許多著名的文學家,如西蜀的韋莊、歐陽炯,南唐的馮延巳、中主李璟、後主李煜,都擅長寫詞,均有不少名作傳世,不止開「宋詞」鼎盛之先河,更是銜接唐朝的「不立文字」與宋代的「文字禪」之關鍵,庶幾乎可謂,沒有這些詞人的造作,「文字禪」根本不能生起。&/p&&p&從哲學上看,再次證明「文字禪」不能建構「邏輯命題」,因「五代十國」的詞人破詩入詞,使「詩的形式」首度鬆動了起來,也賦予了「入邏輯」的內義,才是這個所謂的「文字禪」得以建構其「邏輯命題」之原因;其中,以兩度奉後主李煜之命使宋,謀求和平的徐鉉,最為關鍵,堪稱左右了「中文象形字」往未來世傳衍的命脈,但因時代思維所感,思想高度與力度均不足以編撰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卻礙於皇命,乃不得不濫竽充數,不幸的是,同時也扼殺了中文象形字往「籀文」探索文字內義,其行罪如桀紂,當真只能說是歷史的嘲諷。&/p&&p&那麼徐鉉是個甚麼樣的人呢?乃五代末、宋代初,一位擅長書法的文人也,精於文字學,但因喜好李斯「小篆」,所以對文字學的了解,也僅止於「秦篆」,所以當然就不能探索「籀文」,至於「籀篆」之間有「幾動」,「出篆入籀」有玄義,則就更是矇懂了。另者,徐鉉好談神怪,所言皆載入《稽神錄》,與弟徐鍇有文名,在歷史上號稱「二徐」。&/p&&p&徐鉉與徐鍇在「文字學」裏留名,乃因徐鉉奉旨校訂《說文解字》,但因傳了近千年的《說文解字》支離破碎,故徐鉉也只能蒐集坊間諸多殘本,在宋代的「邏輯思維」影響下,將之重新編撰,並於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年),完成並雕版流布,世稱「大徐本」,而後徐鍇以「大徐本」為基,再作訂正,世稱「小徐本」。&/p&&p&「大、小徐本」雖然不能深入探索「籀文」,但卻留下了線索,讓世人了解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乃為了矯正秦篆之失,以探索「原初文字」;果真如此,許慎當真是思維慎密,堪稱為史上第一位將哲學挹注於文字學的思想家,而非常遺憾的是,今日之《說文解字》版本其實根本不是許慎的原意,只能說是晚唐的徐鉉兄弟所編撰的「文字工具書」----一個「萬物流出說」之絕佳例證。&/p&&p&----節錄自《四十減一》&/p&
讀這些文字,讓我感覺眾人因為過分強調「寓言」,而有不知「卮言」、「重言」之虞。要了解「莊子行文」對中國哲學思想傳衍的重大影響,不能從「寓言」入手,而必須重溯莊子的「形象語言」,因為莊子的「寓言」為劉向所承繼,「重言」為佛經翻譯所承繼,而「…
&img src=&/50/v2-baafd56aba804ac5b55dbcb_b.jpg& data-rawwidth=&485&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5& data-original=&/50/v2-baafd56aba804ac5b55dbcb_r.jpg&&&p&&b&箱中吏&/b&&/p&
&p&京城有一位李生,他一人独居,每日以玩电脑为乐。&/p&
&p&有一天,李生外出遇雨,返回取伞,听到卧室里传出喁喁的声音,像是蚊虫飞过一样细密。李生非常奇怪,打开门以后,声音就消失了。这样的事情重复了几次,请基督堂的牧师来做法事也不能去除。李生心中十分忧虑,郁郁不得舒展,病倒在床。&/p&
&p&李生的朋友柳子明来探望他,听说了这件怪事。柳子明说,君子只要行事没有愧疚,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他让李生躲去别的房间,自己藏在窗帘后面。很快又有喁喁的声音传来,柳子明一下子跳出来,大声呵斥,看到一个影子从风扇口钻进了电脑机箱。&/p&
&p&柳子明取来工具,把机箱打开,发现在硬盘和网卡之间坐着一个小人。小人身高只有两寸,头上有仙鹤一样的白发,穿着皂色的吏袍,手里拿着一把短剑。小人如常人一样整衽行礼,口吐雅言,自称叫做箱中吏。&/p&
&p&柳子明问它的来历,箱中吏说,古时灶中有王爷,可以记录家中善恶。今人多追求机巧,皆用煤气或电灶台,王爷无处藏身,只好派了小吏在各家的电脑机箱里,履行灶神的职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倘若有人访问什么有伤风化的站点,或者说了朝廷避讳的字句,它就会用短剑斩断网线。长此以往,百姓就会向往高尚的风气,得到教化。&/p&
&p&柳子明连忙又请教喁喁怪声。小吏嗤嗤冷笑,说之前李生擅自议论康王之事,论律当斩网线,喁喁正是磨刀的声音。柳子明拿出塘报,说康王已然伏诛。小吏大叫一声,就此消失了。李生的病很快痊愈,家中再也没听到过怪声,只是上网还不是很顺畅。&/p&
&p&听到这件事的人都感叹说:“哎,器物可以化灵,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啊。”&/p&
&p&&b&武大鬼&/b&&/p&
&p&这是我听一位武汉大学友人所叙。&/p&
&p&武汉大学有一个图书馆,据说是张香涛创办,已有一百余年历史。此馆坐落在东湖之滨、狮子山顶,时人都说这里是上好的风水,能汇聚两湖文气。武大的读书人于此馆得益良多,风气蔚然。&/p&
&p&今年到了十二月份,馆内却出了怪事。学子在夜里读书之时,总能隐约听到诵经的声音,可是又听不清念的是什么。起身去找,声音一下子就听不见了。一连数天,十分烦扰,学子们往往无心念书。&/p&
&p&有一个书生想用手机去录,听着听着就昏倒了,醒来后什么都不记得。学生会的干部也去调查,可是无济于事,诵经的声音依旧不去。众人非常不安,都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啊。&/p&
&p&武大附近住着一位道士,道号叫做宝树。宝树听到这桩怪事,便自告奋勇,带了桃木剑和8个G的做法视频。到了夜里,他在图书馆里循环播放视频,又用桃木剑砸坏了无线路由,学生们只得纷纷离开。宝树又运用高明的符咒,从图书馆的书架之间拘出五个孤魂野鬼。&/p&
&p&孤魂野鬼们跪在地上求饶,宝树问他们为何作怪。为首的鬼怪说道:“上个月天庭下诏,要旌表教首善之邦。武昌郡的太守梦中蒙仙人传授了《敦民和洽观》二十四篇,诵之便有五彩七宝牌坊拔地而起。每诵一次,牌坊就增长一分。若武昌百姓皆诵此咒,牌坊便可达于天庭,与玉帝同辉。于是悍吏四出,教人日夜诵经,随时抽查,以彰教化之本。我等皆是孤魂野鬼,不堪其扰。于是计议在图书馆暂避,不是有心害人。&/p&
&p&宝树又说:“既然如此,那你们为何也要诵咒呢?” 鬼怪道:“人诵此咒,可以驱鬼;鬼诵此咒,可以驱人。”&/p&
&p&宝树大为诧异,说这《敦民和洽观》竟有如此功效,请问二十四篇分别是什么?五鬼一听,未及回答就尖叫着逃散了。果然此后图书馆一直平安无事,再没闹过什么怪事。&/p&
&p&异史氏说:“教化二字,先教而后化,教为用,化为体。倘若不化而教,就是走失了本心,莫说百姓,连鬼怪都避之不及,更遑论牌坊的高低。后来治鄂之人,须要沉思。&/p&
&p&&b&周生柳&/b&&/p&
&p&手机这件器物,已与古时不同。近者名匠频出,各种奇技淫巧皆可行于其上。世人贪恋声色,没有不痴迷沉溺于其中的,甚至有疯癫入魔者,亦非罕见。&/p&
&p&庆丰年间,在南京府有一位周生,年方弱冠,并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只是对手机情有独钟。平日里周生无论用膳、就寝、更衣还是外出行散,手里都要握着手机。走路时垂头不语,醉心刷微博微信和各种夷戏,旁人呼唤,总是听不到。久而久之,他的身体佝偻起来像弯弓一样,依然没有任何后悔。&/p&
&p&有一日,他与家人去紫金山踏春,一路走着,只顾低头刷朋友圈,结果撞到一位老丈。老丈训诫周生道:“人行走在大道之上,应该体悟自然之理。器物本是小道,怎么能如此入迷呢?古时买椟还珠,正是说的你这种人啊。” 周生没有理睬他,继续朝前走。老丈用拐杖顿地,愤怒地说你执迷不悟,早晚要陷入殆境。&/p&
&p&眼看夕阳西下,周生在山中越走越深,他只顾看屏幕,终于迷失了大道的走向。他驼背弓腰,耸肩垂首,端着手机徐徐前行,不知不觉临到一处深潭。周生未曾注意周围地势变化,结果右足踏空,一头栽进深潭,溺死其中。&/p&
&p&周生的家人前来潭边寻找,看到水潭边多了一棵垂柳。树干弯曲如弓,柳枝垂向地下,正是周生平日的形象。柳枝上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方方正正的手机造型。把叶子拿远,就可以听到树干里隐约有哭泣声。老丈说,生有执念,死而化树。昔日楚霸王自刎乌江,化为不屈苍松;三闾大夫投水而亡,化为孤拔青竹,想不到今日还能看到这样的奇景啊。&/p&
&p&这棵垂柳叶子不繁,很容易枯黄,无论浇灌多少肥料都无济于事。家人请教老丈,老丈说周生化树,其心未改,只要在附近加装了无线网络,便可以无忧了。家人照此办理,果然如其所言。&/p&
&p&后来大家都把这棵柳树称为周生柳,游园踏青都会来这里,因为信号很强。但如果同时使用无线网的人多了,垂柳就会不开心,抖动树枝垂下许多吊死鬼,把游人吓走。&/p&
&p&异史氏说:我听说人死后会性情大变,这位周生化为精魄,成了草木之属,仍能保持人的本心,不失为一件趣事。&/p&
&p&&b&新画皮&/b&&/p&
&p&上海有个人叫潘文骢,年纪有二十岁。他平日好赏东瀛影画,日夜观看摩玩,从来不知疲倦。&br&&/p&
&p&中元节过后的一个深夜,忽然有人拍潘文骢的家门,声音急切。潘生连声询问,却没人回答。他把门打开,发现外面站着一个美艳俏丽的女子。女子说她被坏人追赶,迫不得已来求助。潘生想到平日里圣人的教诲,就收留了她。&/p&
&p&女子进屋之后,屡次挑逗,潘生却不为所动,始终待之以礼,并没有任何逾越的举动。即使柳下惠看到这样的情景,都要感叹。&/p&
&p&就这样过了三天。潘生与他的朋友沈生视频通话,结束后忘记关掉摄像头,就出门去了。沈生通过摄像头,看到女子脱下人皮,里面居然是一只面目狰狞的恶鬼。恶鬼拿出笔来,在人皮上勾画,皮上女子变得更加俏丽。&/p&
&p&不料人皮突然开口说话:“你行的都是旧时浅陋的办法,纵然把我画得如明妃、洛神一样美貌,又有什么用呢?”恶鬼很愤怒:“你只是一张薄薄的画皮,有形无质,如果不是我填实其中,驱使行动,你什么也做不了。难道一张画比活人还有用吗?”画皮说未必不是这样。&/p&
&p&于是恶鬼藏匿起来,只留下画皮挂在屏幕上。潘文骢回来后看到这样的景像,异常喜欢,用手指抚摩着画皮,完全沉溺其中,精气渐渐都被吸走。&/p&
&p&幸亏沈生通知了公安局的僧警,及时赶到,将恶鬼和画皮收伏。潘文骢大病了一场,几乎丢掉了性命。后来听说恶鬼被僧警的佛法感化,成了著名的同人大手,信徒很多,一时传为美谈。至于画皮流落到了哪里,就不知道了。&/p&
&p&异史氏说:三代的礼法,未必能行于春秋;秦汉的风气,到明清也看不到了。世情总在变化,如果一味拘泥于古法,就会遭遇挫折。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们喜欢二次元胜过三次元,就连鬼怪去害人,都不得不遵从风俗啊。&/p&
&p&&b&潭生&/b&&/p&
&p&济南府有一位潭生,与一位商人偕同进京。两人共乘一车,沿着高速一路向京师疾驰。潭生高谈阔论,臧否国事,即使古之张仪、苏秦再生,也要自叹弗如。然而商人只是喏喏应承,并不热心谈论。&/p&
&p&两人开车开到日落西山,决定歇息一下,打尖住店,次日启程。此时薄雾冥冥,在高速路的前方出现一个服务区。服务区内高楼林立,张灯结彩,绫罗缠在檐角,酒旗悬在门楣,隐隐可以听到丝竹之声。潭生非常高兴,说没想到在荒莽的高速路旁边,还有如此神仙般的去处。商人却拦住他,说我往返京鲁之间许多次,沿途服务区都简陋寒酸,从来没听过有这么一个繁华的所在。君子不入险地,还是继续朝前开罢。&/p&
&p&潭生却不肯听,再三勉强,商人只好和他一起进去。车子一进服务区,立刻有人迎上来,热情异常,两人很快就分散开来,彼此呼喊都听不到声音。&/p&
&p&潭生见到一位端庄女子,衣着华贵,携着他的手走入一处府邸。这府邸的繁华,胜过外面的景致,碧玉砌成的砖墙,玉石串缀的翠帘,地板和家具毫无甲醛味道,架子上陈列着诸国珍宝电器。女子说:“我们这里久没有贵客来往,今日公子上门,实在应该好好侍奉。”&/p&
&p&于是她从帘中叫出一排女子,无不是大眼尖颌,丰胸长腿,几乎是一胞所生,略无差异。所幸每人身上皆有号牌,总算可以分辨。潭生既欣喜又惶恐,连连摆手说非礼勿视。女子抿嘴笑道:“至情而近色,至色而近性。我听说那些真正的圣人,皆是从心所欲,不拘礼法。我这里的姊妹都天真自然,未沾俗气,正要公子教化人伦大道啊。”&/p&
&p&潭生听女子所言,句句都是至理,便选了一位名为“馨绮”者。女子备好了红萝帐、锦香床、鸳鸯枕,又有蓝光倭戏、霸王鞭、缚仙索、龙涎烛等各式器物,无不贴合潭生心意。潭生与馨绮共赴巫山,又试过诸种手段,只觉软红温玉,柔婉动人,交心如两水汇流。神仙登天逍遥之乐,也无非如此了&/p&
&p&到了次日清晨,潭生醒来,发觉自己置身于高速路旁的荒地之上,四周空无一物。商人睡在旁边不远处,车子停在紧急停车带上,双闪连连。&/p&
&p&这时一名高速巡警开车过来,见到两人神色有异,便过来盘问。听完潭生的描述,巡警说此地原本曾规划建起一个服务区,后来废弃了。但这片土地已经有了灵气,一想到自己未能成为服务区,不能超脱荒地之命,长自嗟叹。久而久之,便化作了一只土地妖。这妖并不害人,只是会幻化成一片场所,迷惑过往的客旅。它洞彻人心,刻意逢迎,凡是被迷惑的客旅,必会见到自己最向往的场景,极尽欢愉,诸人皆不同。&/p&
&p&潭生大窘,又问商人见到什么。商人说他见到一座税务所,里面窗明几净,几乎无人排队。他甫一进门,便有一税吏向前,柔声细问所办业务,遂引至相关窗前,国税地税皆在此办理。商人细细询问,柜后税吏和颜悦色,并没有不耐烦的情形,交办所需案牍过所,无不一次讲清,手续既短且快。在正厅门前柱上还高悬一张诏书,上面说朝廷悯实业货殖之苦,除增值、企业所得二税之外一律蠲免,永不加赋。商人离去时,门外看到许多故人被捆绑出去砍头,问了旁人才知都是故吏,刁难商贾事发,依律皆斩。神仙登天逍遥之乐,也无非如此了。再醒来时,商人已身在荒地之间,一如潭生所遇,手边的iPhone6电量还未耗完。&/p&
&p&巡警闻听,叮嘱二人不要说出去,以免世人至此贪慕一时之欢,两人连连称是。&/p&
&p&商人回到京城,把此事具告于我。再看了税务报表,终于郁郁而亡。后来潭生又回去寻访那个服务区,竟不知所踪。&/p&
&p&异史氏这样说:天地有灵,山石皆可成精。如此深悉人心,又幻出诸多至景的灵怪,不知是福还是祸。只是一梦之景,竟比爱丰续航还短吗?&/p&
&p&&b&姚府娃&/b&&/p&
&p&京城有一户姚姓人家,新有弄璋之喜,其乐融融。到了洗三之日,左邻右舍都来致贺,却发现姚府内外,皆贴满了新诞麟儿的图影,尺寸有大有小,惟妙惟肖,一看便出自丹青高手。无论府门厢房厨厕后院,贴得触目满是。&/p&
&p&宾客们都很惊异,问姚家主人究竟是什么缘由。主人亦茫然不知,只知是一夜之间莫名出现,只好请人把图影揭去,唯恐烧之不吉,便收藏在柴房里,以铜钱镇之。&/p&
&p&到了满月之宴,姚府一夜之间又遍布图影,没有一处空白不是糊满的。更有甚者,连邻家的树顶车前,亦贴得到处都是。古人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正是这样的情景。宾客们纷纷议论,莫不是什么妖物作祟,颇有些惴惴不安。主人连连告罪,吩咐下人一一揭下,藏于床底。&/p&
&p&又过了月余,图影非但未加收敛,反而愈演愈烈。京城诸坊的居民,举头迈步,无处不满贴姚家公子形貌。固然是笔法精妙,一颦一笑描摹极得神韵,只是太多,烦不胜烦。居民受其荼毒,没有不愤恨的。姚府只得以银钱安抚街坊,收回图影。然而次日图影又满布街巷,揭不胜揭。柴房里积满了画像,之间连针都不容插入。&/p&
&p&宾客中有一位叫柳子明的人,有侠义之风,慨然说姚公于我有知遇之恩,如今难道不是到了报答的时候吗?他与其他几位有胆识的朋友伏于墙下,屏息凝气。三更之后,果然见到两个黑影自房中窜出,手持一叠图影四处乱贴。他发一声喊,四面举灯,把黑影团团围住,却发现是姚府娃娃的父母。&/p&
&p&这对夫妻双目赤红,鼻息粗重,见人并不惊惧,尚可谈笑自如。只是稍有松懈,便要冲出去贴图影。柳子明拍手道:“噫!这定然是邪魅上身,非请城西崔道长不可。” &/p&
&p&主人家慌忙去请。崔道长赶到姚府,先验看了两人星座血型,又摆了塔罗细细推算,前后足足有两个时辰。然后道长吩咐取柳树皮绳绑住夫妻,取出手机,给他们看朋友圈与微博。二人一看,口中嗬嗬,便要贴图发送,只是双臂挣扎不开,烦躁不安。过不多时,有黑烟自口鼻涌出,久久不散。&/p&
&p&崔道长拂尘一摆,将手机摔在地上,那黑烟一声尖啸,遁回体内,举座皆惊。崔道长说,这怪乃是叫做秀娃魔,乃是心魔一种。凡是父母得了子女,骤然狂喜,顶门灵台一昧失守,便会为此魔趁虚而入,四处张贴娃娃图影,冲动难抑。”&/p&
&p&崔道长让主人将柴房积攒的图影悉数搬出,曝于正午极阳之下。日光炽热如刀,姚府娃娃的图影经此一晒,纷纷化为灰烬,夫妻俩遂恢复如初。只是心魔难除,每月必然复发一次,须再取小娃图影曝晒厌胜,方可抑制。过了七、八年光景,姚府欲换学区房,变卖了房产远去海淀,夫妻心魔方才根除。&/p&
&p&据说两人后来又为庠序魔所蛊惑,择校如疯,这便不是在下所详知的了。问及柳子明,惟是嗟叹不已。&/p&
&p&异史氏云:父母子女,人伦之大道,急切间心旌动摇,最易为心魔所乘。曾听耆宿老人说,秀娃魔后尚有庠序魔、奥数魔、才艺魔、攀比魔、素质魔、窥日记魔、禁恋魔、催婚魔……林林总总不下百十种名色。世事如此,纵然是释迦再世、老聃复生,也难以澄清人心吧?&/p&
&p&&b&阴阳图&/b&&/p&
&p&这是听我的友人樊少卿说的。&br&&/p&
&p&在他的故乡鹏城,有一位姓丁的编码匠人,技艺炉火纯青,天下的码学门类没有不精熟的。无论什么需求,他都可以瞬息写出适当的程序,客人在车内等待甚至不用熄火,着车可取,可谓神乎其技。大家都把他称为“丁全栈”,久而久之,连本名都不大有人提起了。&br&&/p&
&p&有一天,丁全栈加班到了子时,回家时见到门外站着一位黑袍客人。客人礼数恭谨,说我家国主久闻先生高明,特夤夜来请,有要事相商。丁全栈不能推绝,只好随他离开。两人上了一辆青绿色的汽车,汽车腹部圆大,前灯有无数复眼,发动机的盖上还有触须伸出来。&/p&
&p&汽车把他带到一处城池,城头写着槐荫国三个字。城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过行人袍色只有黑色与白色两种。使者把丁全栈引到大殿,国主倒穿了鞋子出来相迎。&/p&
&p&国主对丁全栈说:“周易里的革卦是这样的: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如今朝廷鼓励创业,岂不正是闻风而动、顺从王命之时吗?先生精研编码,孤粗通经营之道,倘若我们效法刘备孔明、苻坚王猛那样的做法,必能成为互联网的未来。”&/p&
&p&丁全栈平日听得见得太多,并不为所动。主人再三勉强,他才缓缓说道:“在下听说,创业者以民心为上,以流量为要。不知陛下有什么样的良策可以凭恃呢?”&/p&
&p&国主大笑,请他去了一处宫阙,名曰艾蒲殿,殿前满缀艾草、菖蒲、麦穗等草本,想来是取“艾蒲大麦”的吉兆。在殿内机房里,服务器微微放出五彩毫光,四周液氮汇成祥云翻卷,隐有神意,里面供奉的正是槐荫国开发的艾蒲。&/p&
&p&丁全栈操作良久,发现这款艾蒲功能粗陋不堪,运转也不如意,界面有无盐的容貌却没有她的德行,也只有东施可以比拟。可他再详细查看,却发现访问量十分惊人,不禁感叹。&/p&
&p&国主颇为自矜,说孤有一件法宝叫做阴阳图,持之可锁痛点、引流量、纳人心。丁全栈心中疑惑,再一次观觇,发现原来这款艾蒲空有江海那么多的流量,却几乎没有日活之数,留存极低,不由嗤笑起来。&/p&
&p&国主听到,发怒道:“槐荫固然是小邦,但也有创业的诚意。你这竖子不体谅创业者的艰辛,反来嘲弄,可见是个没有上进心的庸人。” 他的呵斥声如雷霆,左右冲出黑白两色卫兵,要来锁拿丁全栈。&/p&
&p&丁全栈惶急躲闪,一下子悚然醒来,发觉自己竟趴伏在公司电脑前,四周灯火通明,同僚皆在加班。次日丁全栈请了假,带着铲子在附近四处寻找,在附近公园的一棵槐树下挖出一个蚁穴。&/p&
&p&蚁穴里有黑白两色蚂蚁,交错杂处。中间有一处土台,上有蚁王,前有一只青色蝈蝈的空壳遗骸。土台旁边还有一处偏殿,里面埋着若干芯片。&/p&
&p&这时黑、白两色的蚂蚁忽然分成千百余队,四散离穴,攀墙附壁,巡游于鹏城各处,只要看到带二维码的告示,便爬上去,靠身体变乱其图形。倘若有人不留意贸然扫描,便会被引诱去安装槐荫国的艾蒲。&/p&
&p&丁全栈啧啧称奇,想必这便是所谓“阴阳图”的法宝吧,难怪可以引到江海一般的流量,只是又有什么用处呢?他将这件事告诉合伙人,希望警醒世人不为所害。合伙人大为兴奋,连夜去找,蚁穴却早已搬空。&/p&
&p&南阳刘子骥,产品经理,听到这件事以后,欣然准备去寻求合作。还未找到,公司便破产了,于是便再没了消息。&/p&
&p&异史氏评曰:上古虎狼以爪牙噬人,中世狐獐以幻术惑人。如今天下大治,机巧百出,就连虫蚁都学会创业之道,以二维码欺诓世人了。&/p&
&p&&b&红线记&/b&&/p&
&p&广州有一位女子姓柳名弦,是柳子明的妹妹,在一家大夷行做华南掌柜。她心思细腻聪慧,如同被冰雪洗过一样,又具备高尚的德行。即使是古代的班大家、平阳公主、卓文君、谢道韫,也不过如此了。&/p&
&p&她在城里独居闺中,每日自得其乐,只是不曾嫁人。为此家中颇有怨言,父母都来劝说,就连七姑八姨等亲戚,也纷纷询问关切,没有一日不以此为谈资的,柳弦并不能阻止。她只得虚以委蛇。渐渐地,向父母问安日益稀疏,省亲的事也少了。&/p&
&p&到了她而立寿宴那一日,忽然接到一封信函。函中斥责她久不结亲云云,语气激烈,不似父母平日敦柔。一个姓陆的道士见到这信函,说此信渗有邪气,非是寻常可比,教她带上工牌、工资卡、学位证、房本等文书,可以镇慑,只是切不可提志趣之事,又送了一个锦囊给她,以备万一。&/p&
&p&柳弦返回家中,见到二老与族中亲属黑压压鏖集在堂屋之中,皆披头乱发,口中呶呶做响。她甫进门,群亲蜂起,各执一根红线与各色本乡男子照片、履历,要来系她的脚踝。红线四飞,状如罗网。&/p&
&p&柳弦忆起陆道士的叮嘱,先祭出学位证,不能匹配者有三、四人,一起羞惭而退;又祭出夷行工牌,再斥退了若干亲友;复又亮出工资卡余额与房本,余者皆震怖不能前,士气为之夺走。眼看大军将退,柳弦又取出移动硬盘,曰:“志趣不投者,难道可以为夫君吗?”&/p&
&p&父母一听,双目赤红:“岂能以这种小事耽误合卺。” 遂口颂口诀:“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久无婚配,有悖伦常”,复又上前捉她脚踝。于是群亲哄起,红线如潮蛇一样涌来。柳弦别无他法,只得取出锦囊。里面是一个矿泉水瓶,瓶中满盛黑血。泼将过去,红线立断,纷纷化为小蛇朝着远处遁走。&/p&
&p&柳弦循着血迹一路跟去,看到那些小蛇钻进了城隍庙里。柳弦躲在门廊下偷觑,见那些红线合为一尊月老的泥像,伏在地上瑟瑟发抖。城隍训斥道:“世人婚配,皆有命数,自择即可,怎么可以学邪魔惑乱人心,强为牵线?” 月老只是哭泣,却不能答。&/p&
&p&柳弦听得入神,不慎碰响窗棂,两个人一转眼都不见了。柳弦回到城中,将事情具告陆道士。陆道士感叹,世俗更易,人多耽于声色犬猫。月老心中焦虑,又难以揣测年轻人心思,只得附体于父母亲友,学那邪魔的小道去蛊惑,这也实在是没办法的事。&/p&
&p&柳弦又问那血是什么。陆道士说,取一只不曾行过交媾的成年单身狗,不拘品种雌雄,用它的血泼之,即可破月老红线的牵系,只是不易清洗。&/p&
&p&异史氏评曰:阴阳乾坤,固然是天道,但各人自行其事即可。纵然是月老这样的神仙,若不能明悟,也会走上歧路,遭人厌弃啊。&/p&
&p&&b&三观&/b&&br&&/p&
&p&京城南去一百二十里,有大山名曰博山。此山石峰跌宕,林壑纵横。当地山民世居其中,体沐自然,行事谈吐皆谦抑温和,有三代遗风。&/p&
&p&梧桐树高,必有凤凰栖身。庆丰年间,一位龙虎山仙长至此,慨叹博山涵灵蕴气,手机信号也足,遂开立青云观,作为修行之所。山民听闻,惊为神仙一流,香火十分兴旺。没过几年,又有一位终南山仙长至此,立了一座抱虚观。数年后,又有一位蓬莱山仙长前来,筑起守静观。三观隔峰而望,煊煊乎有鼎足之势。&/p&
&p&忽然有一木匠说夜梦神人,得授衡准,以正取直,能量天下万物。他测量青云观大殿,衡准平直,稳稳不动。又去抱虚、守静二观大殿,衡准或左倾或右倾,地基皆不正。众人纷纷感慨,说道者中正,这难道还不明白吗?于是纷纷改信青云观。&/p&
&p&孰料一月之间,又有两个木匠梦见神人,皆持衡准,一云抱虚观殿角正当,余者皆是歪的;一云守静观山门平直,他观必是斜的。&/p&
&p&山民们各自拥护一观,自觉亲眼所见,正斜分明,又不容别人指摘,竟至有怒而互殴者——不复亲亲友友之睦。凡有香客入山,必为山民所围,追问何者歪?何者直?若所答相同,则赞曰三观甚正;若所答抵牾,往往推搡喝骂,斥为三观不正、斜魔歪道所惑云云。&/p&
&p&后来情势越演越炽。山民高举义旗,欲正三观,彼此攻伐隳突。常啸聚百余人,执锹拿镐。一见别家道观,便挖其墙角,刨其山门,敲其廊庑,欲以己观为衡准,正彼之歪观。没有一日不出乱子的,远近乡民都颇苦恼。&/p&
&p&京城有个士子叫徐方良,是个高尚的人,好地理之学。他闻有博山之争,欣然前往,入山勘测片刻,不由大笑三声。山民问其缘故,徐方良道:“三峰远近高低不同,站此峰,则彼观歪;站彼峰,则此观歪。如此臧否三观正斜,并非是仁恕之道啊。” 遂挥毫成诗,题于山壁:“天地有衡准,正能量万物。树倾因山倒,影歪缘人顾。三观不同耳,慎言正斜误。痴人真痴事,莫陷我执怒。”&/p&
&p&山民使人读之,都很气愤:“正斜昭然,不容含混。“我执”一词,乃释家术语,一定是来扰乱道统的吧?” 竟群殴至死。&/p&
&p&异史氏云:哦。&/p&
&p&&b&鬼中介&/b&&/p&
&p&这是我的朋友柳子明说的。带路年间,京师有个房屋牙行的中介,名叫赵一德。这个人擅长话术,三寸长的舌头上能生出莲花来,言语流畅如同顺风行船,同行都称他为伶俐鬼,说恐怕连鬼怪也能被说服买房吧。&/p&
&p&有一次,赵一德带客户去看一套房。送走客户之后,赵一德忽觉困倦,便伏在沙发上小憩。不知多久,他听见有人喊他名字,急忙睁眼,一个缥缈晦暗的身影浮在身前。&/p&
&p&影子态度恭谨,言辞恳切,自称是鬼中介,专为城中厉鬼、怨鬼引荐可以作祟的凶宅。它说和赵公虽是阴阳相隔,毕竟也是同行。今日托梦至此,是有一只新死的恶鬼欲寻一处宅邸藏身。此鬼甚是挑剔,所以恳请赵公略做配合,做成好事,日后彼此亦可照应。&/p&
&p&赵一德既然是牙人,只要业绩高涨,又有什么好忌讳的?便欣然应允。鬼中介大喜,请他藏在沙发底下,约定听到“好做”二字,便可出来。&/p&
&p&过不多时,只听见外面阴风阵阵,鬼中介果然带了一只鬼进来。先是在宅内盘旋数圈,鬼中介殷勤说道:“此宅全屋窗牖向北,厕中厅转,可谓破、伤、散、断、害五败俱全,风水格局大不吉利,易聚阴煞。这样适宜作祟的上好凶宅户型,如今已不多见了,速定不可迟疑啊。” &/p&
&p&恶鬼踌躇道:“我看这里附近交通便利,又有超市影院,附近居民只怕心气平顺,还有什么怨气浓重的楼盘可选?” 鬼中介忽然嗤笑:“西边倒有几处好楼盘,多是金融精英所住,日夜蓄积负能量,龃龉爆棚,纵然是乱葬岗、万人坑也不过如此了,最宜滋养鬼魂。所以鬼价腾贵,比浮云还要高。您一介外地孤魂,作祟未满五载,又有什么凭倚能买到呢?”&/p&
&p&恶鬼听了这话,讪讪有惭色,又问西北亦有可选吗?鬼中介又笑道:“西北墓园林立,亦是上上之选只是城隍才出文告,一应新死之鬼,以死地就近择墓。先生死在东边,西边的墓区房便如晴夜悬月——仰头看看便算了。”&/p&
&p&恶鬼骇得几乎魂魄消散,鬼中介忽然大叫:“好做!好做!” 赵一德立刻从沙发下爬起来,鼻夹菖蒲,与厉鬼彼此见礼。鬼中介道:“我听说有句至理名言,择屋不如择主。阳世的赵先生今日已寻得一位买主,订金已缴。一俟他们搬入,你便可以安心害人,还能有什么可顾虑的?”&/p&
&p&恶鬼还有犹豫,赵一德道:“贤灵呵,人贵自知,鬼怪亦然。如今房价日日新高,正是怨气冲霄之际,愤懑沸鼎之时。从来只有嫌买迟,哪有嫌价高的道理?若不有所决断,还有多少别家鬼要来栖身!”&/p&
&p&听了赵一德一席话,恶鬼终于答应,又来讨要屋主名籍。赵一德打开书包,把买主身份证复印件递了过去。那恶鬼一见生辰八字便怒道:“这个买房人的骨重过了五两,五行只缺一行。满五缺一,不易上身,难道这宅子不该便宜点么?” &/p&
&p&说完它张开大口,样子好似要吞噬生人。鬼中介取出算盘噼啪作响,厉声叫道:“头七之内首烧七成,每年逢清明、中元、寒衣、万圣,都需烧五十亿,三十年烧讫。” 恶鬼惶然缩回去,赔笑想首烧六成,鬼中介却幡然做色:“你若再纠缠,只有更高,这纸钱可是越发不经烧的。” 恶鬼只得悻悻消散,自去给家人托梦烧纸不提。&/p&
&p&赵一德次日醒来,便辞了牙行买卖,专心做个本地仁波切,尤为擅长观望私宅风水、辟邪驱鬼等等。至于是否有鬼中介从中帮衬之功,便不是旁人所能知晓的了。&/p&
&p&异史氏感叹说:阴阳两界,纵然不能交通,经济形势还是可以相互影响。只是房价太高,就连厉鬼入室作祟,都得再三斟酌啊。&/p&
京城有一位李生,他一人独居,每日以玩电脑为乐。
有一天,李生外出遇雨,返回取伞,听到卧室里传出喁喁的声音,像是蚊虫飞过一样细密。李生非常奇怪,打开门以后,声音就消失了。这样的事情重复了几次,请基督堂的牧师来做法事也不能去除。李生心中…
&img src=&/50/v2-3612188bebcb280b8f6a560_b.png& data-rawwidth=&633& data-rawheight=&3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3& data-original=&/50/v2-3612188bebcb280b8f6a560_r.png&&上卷目录:&br&01道、02理、03天地、04人生、05老、&br&06病、07死、08苦、09性命、10心、&br&11情、12思、13念、14好、15身、&br&16脉、17尘世、18名利、19色、20事、&br&21物、22我、23假、24境、&br&25识、26过、27善、28梦、29神。&br&&p&下卷目录:&br&30气、31精、32教、33学、34知、&br&35行、36言、37省察、38敬、39克治、&br&40止、41观、42存养、43戒、44定、&br&45慧、46诚、47孝、48德、49仁、&br&50静、51乐、52太极、53中、54学圣、&br&55坎离、56开关、57就正。&/p&&p&&b&-----------------------------------------------------------------------------------------------------------------------------&/b&&/p&&p&乾隆丁未上元观灯日,白鬓老人王士端题于尘世蓬壶。《养真集》是一部清代谈道说养真的书,托名隐士养真子撰,有白鬓老人王士端评点和序跋。&br&&/p&&h2&&b&【序】&/b&&/h2&&p&通玄理而不通禅,必受固执之病;通禅理而不通儒,多成狂慧之流。求其禅儒皆通而又能贯之以道,不但今鲜其人,即古之紫衣、黄冠,下除紫阳莲池外,恒不多觏。&/p&&p&丙午夏之日,偶过友人赵公斋头,见几上有《养真集》一卷。因溯其书之渊源,乃得之海甸慧福寺,寺僧得之陈提台,提台又得之其家西席,遂借归。阅之系隐士养真子所著,惜其不表姓名,盖赤松黄石者流也。&u&其书,由儒悟禅,就虚灵而养舍利;由禅证道, 借般若而炼金丹。谈空则皆拈花面壁之真传,论道则无铅虎汞龙之假借。&/u&孔颜乐处,信手拈来;濂洛薪传,随笔挥出。汇三教而同归,扫白马青牛之幻相,总百家为一辙,洩天心水面之精微。不作空中阁楼,步步阶梯;修成幻海桥梁,头头道路。&u&衲子朝夕玩味,不须十卷《楞严》;羽客行住遵循,何用五千道德。蓦直行去,省多少云水三千,便可坐洞天十二。&/u&因其为希有之奇书,遂全忘我心之故陋,始续貂以裁狗,继付枣而登梨,以后寻真不用白云观里,从兹访道何须黄鹤楼头?采玉探珠,全望高明之慧眼;飞升羽化,庶酬作者之婆心。噫!偌大乾坤,应有知音之客;如斯世界,岂无见性之人?聊染翰而畅言,遂无心以成序。 &/p&&p&&b&------------------------------------------------------------ 上卷---------------------------------------------------------------&/b&&br&&/p&&h2&&b&01【道】&/b&&/h2&&p&今夫人要做天地间第一等美事,莫如读书;要做读书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学道。朱子曰:&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他何用?至于学业乃分外事,可惜坏了多少人。&《道德经》有云:&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者帝王,皆以君道而兼师道者也。至于孔子,斯道不在于君而在于士。今非无士也,孰是见而知之者,孰是闻而知之者。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求则得之。天子得道能保其天下,诸侯得道能保其国,卿大夫得道能保其家,士庶人得道能保其身。才为人用而鲜终,德为修己而有名。'道'则无名,而用之无穷。是故君子惟道是学,功名、富贵,皆视如浮云任其去来,而漠然无所动于其中矣。&/p&&p&或问:&君子惟道是学,有所取益而然欤?&曰:&有。&愿闻焉?曰:&学道之人,是学其在我。我者也,心可广,身可润,病可愈,死可免,如是之益,益莫大焉。&&/p&&p&又问:&学道之人,果有是益与乐乎?而今世人见有学道之人,共嗔为迂,何也?&曰:&《道德经》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p&&p&白鬓老人曰:&读书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学道。自古及今学道者纷纷,成道者寥寥,其故何也?首要根器高,次要读书多,三要遇人早。根器不高,不能有出世之想;读书不多,不能见理即明;遇人不早,多受旁门小术之误,终不能成大道。试看钟、吕、紫阳、玉蟾、丘祖诸仙。俱是颖悟超群,胸藏万卷,更兼早遇仙师,是以名标仙籍,身出尘凡。若不得真师,断难成道。若谓余言有谬,君其问诸蓬莱。&/p&&h2&&b&02【理】&/b&&/h2&&p&&u&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i&,&/i&在人曰'性',在物曰'理'。此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着于日用之际。&/u&事事物物,皆有当然之理,而不容己。即有所以然之理,而不可易。惟循理君子,以理观物,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因而付之,是谓无我。无我则公,公则明,明则处事当,而尽物之性矣。若以我观物,则爱憎横生,不免任情,任情则私,私则昏,昏则颠倒错乱,只知有我,不知有理也。有理斯有气,气着而理隐。有气斯有形。形着而气隐,理无不中也。不中气则偏矣,形又偏矣。中无不善,偏有不善矣。茍求化偏之不善,而归于中之善也,须于几动之始,密密省察,是发于理之中者,扩而充之;是生于形之偏者,绝而去之。久而理自常存,欲自消亡。天下之理不可不穷也,而亦不可胜穷也。有要焉,辨吾心之惑而已矣。辨则明,明则诚,诚则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圣人有言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因圣言而扩充之。身受贫贱而慕富贵者,亦惑也。人不来学,而思往教,亦惑也。邪教惑人,王法禁之犹不止,吾欲以空言拒之,亦惑也。圣贤之道,必待其人而后行,望庸众之人为之,又非惑与。事有必不可成,物有必不可得者,而营营在心,亦惑也。人有不可强就,功有不可速成者,而孜孜在念,非惑与。素位不行,而生无益之外愿,是惑也。圣言不畏,而思非道之邪事,非惑与。明知一善是中,而不致中;明知万法惟心,而不了心。是惑也。明知生死大事,而不体验无生;明知无常迅速,而不了却无常,非惑与。理是本有的,但加提撕而自有;欲是本无底,但能照破而自无。遏欲存理,原非二事。遏了一分欲,即存得一分理,遏了十分欲,即存得十分理。益人莫大于理,而存理者少;损人莫大于欲,而纵欲者多。人之多欲,犹树之有虫,暗食于内,不久自毙。夫人以欲为乐,不知欲犹火也,不戢将自焚。神明受其熬煎,酒色耗其精气,生病生疮,昼夜叫苦。浮屠谓死后受罪,而不知生前已受之早矣。&/p&&p&白鬓老人曰:&周子曰: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经年穷理之人,尚不能认理皆真,行理皆当,而况未尝学问之人乎?世之因明理而保身者固多,因争理而丧身者,亦复不少,故禅家又以理为障。&/p&&h2&&b&03【天地】&/b&&/h2&&p&大道无形,天地是个有形底道;天地不言,圣人是个能言底天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未尝不见经书,见经书而能明其义理,与见圣人何殊?天生我形,天赋我性,内外皆天,我何敢紊?我在天中,天在我心,见天地而效其清静,与其大道不二,少有私意,获罪匪轻。形色,天性也。率天性而行,自无人欲之累,日用常则也。顺常则而动,必无逾矩之愆。人之道,无时不与天地相合。一动一静是也;人之气,无时不与天地相通,一呼一吸是也。尝见日入地中,心火下降之象;月到天心,肾水上升之象也。仰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名曰&天枢&。夫天固有枢,以为造化之本。人亦有枢,以为性命之源。均是人也,有所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试察我之心,并我之性,其合乎天地有几?合则加勉,不合则速改,而至于大人,不为忧矣。天生地成,吾人之大父母也;天动地静,吾人之大师教也。已往圣人,天地之肖子也;未来圣人,天地之慈孙也。能爱其亲者,大德必受命;能敬其师者,下学而上达。&/p&&p&白鬓老人曰:&人不畏天。皆因把天看远了。&此篇最吃紧处,莫过&天在我心一语&。人若真知天在我心,敢不畏乎?敢不敬乎?畏敬既久,可以明心,可以见性,可以成佛,可以作祖。所患者随知随忘耳!&br&&/p&&h2&&b&04【人生&/b&&b&】&/b&&/h2&&p&人生者,太极也,太极动而生阳为火。火者,神也,静而生阴为水。水者,精也,神火精水,妙合而凝在两肾之间,为元炁之根。夫吾人未生以前,气禀之清浊,从天所赋,人不得而与焉。既生以后,人品之邪正,由人自造,天不得而司之。天地生人,上智固少,下愚亦少,惟中人最多。中人能自强,与上智不二;中人若自弃,与下愚何殊?今夫人,只知我是父母之所生也,不知我与父母、与天地,皆道之所生也。是故君子必求得道,而后无愧于天地,无忝于父母。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非止在&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www.3edu.net/guoxue/List_29.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春秋&i class=&icon-external&&&/i&&/a&之人,亦在今世之人。非止在今世之人,亦在后世之人。&一人生来有一身,一身皆有一真人。真人灵妙通天地,真人清净无埃尘。真人自古不增减,真人从来莫死生。但能养得真人就,胜如贫子获万金。&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www.3edu.net/guoxue/List_12.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孟子&i class=&icon-external&&&/i&&/a&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存之者,成圣成贤;去之者,为禽为兽。是去之时,即变为禽兽,不待死后与来生也。今夫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不止,谓之行。一时稍止,不可谓之行矣。今夫人有五常,仁、义、理、智、信,是也。不变,谓之常。一念稍变,不可谓之常矣。是五行也,是五常也,具于人身之中,则为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也。五脏也者,生人之大本也,伤此大本,则不能以有生。是故明医治之,必先调和五脏。发于日用之际,则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也。五伦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废此达道,则不可以为人。是故先王教人,先明五伦之理。而今世人,有堕肢体,去人伦,以求道者,彼固不知其非也,世人惊以为贵而尊奉之,此亦不知其非也。&br&&/p&&br&&p&白鬓老人曰:&i&&&/i&&u&气禀之清浊从天,人品之邪正由己。&此固说得好。&一时稍止,不可谓之行;一念稍变,不可谓之常&/u&&i&。&&/i&说得尤好。&/p&&h2&&b&05【老】&/b&&/h2&&p&人皆曰:&人上六十,一年老了一年;人上七十,一月老了一月;人上八十,一日老了一日。&予今八十有余,将如之何?自今以后,多活一日,是天假道之一日也,敢虚度乎?&u&今纵得道,已是迟了,岂容再迟?&/u&&/p&&p&昔有三个老者,言及无常。有一老者曰:&今年酒席筵前会,不知来年又少谁?&又一老者曰:&你说底远了,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天明穿不穿。&又一老者曰:&你说底还远了,这口气既然出去,不知进来不进来。&智者不失时,勇者不再计。今日知道,今日就该下手;此时得知,此时就是下手之时。若曰:&今且不暇,姑待异日。&只恐你要做时,却又做不得了。人有三宝,曰&精&曰&气&曰&神&。老来之精惟恐竭,精竭则死;老来之气惟恐泄,气泄则死;老来之神惟恐离,神离则死。&u&精何以不竭?必也远色乎;气何以不泄?必也寡言乎;神何以不离?必也无欲乎。神不可以强留,心息相依则神自留矣;气不可以轻泄,忘言守中则气不泄矣;精不可以漏失,还精补脑则精不漏矣。&/u&&/p&&p&或问:&人老血气既衰,如何可补?&曰:&慎言语可以补肺,节饮食可以补脾,绝思虑可以补心,去嗔怒可补肝,断淫欲可以补肾。&请益曰:&不患不补,惟恐补而又损。&我故尝曰:&百日补之不见其有余,一旦损之遂觉其不足。&视彼草木,其叶蓁蓁,秋后落叶,生理归根,归根不死,来春复生。由是观之,生生不已,天之道也。各归其根,物之理也。知其理不悖其道者,其惟真人乎?故真人之息以踵,踵犹根也。三冬归根之时,宜静养之。&/p&&p&白鬓老人曰:&u&&心息相依,忘言守中,还精补脑,则三宝固矣。&慎言语,节饮食,绝思虑,去嗔怒,断淫欲,则五脏足矣。三宝既固,五脏又足,有不延年益寿乎之理?&/u&&/p&&h2&&b&06【病 &/b&&b&】&/b&&/h2&&p&病何由而生也?皆因妄想而生烦恼,烦恼既生,则内伤其心,心伤则不能养脾,故不嗜食。脾虚则肺气必亏,故至发咳,咳作则水气竭绝,故木气不充,发焦筋痿,五脏传遍而死矣。人当妄想萌动之时,即疾病发生之时也。今人不察,必待疼痛着身,才为有病,而不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人之一身,外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也。内有七情,喜、怒、哀、乐、忧、恐、惊是也。因七情而病者,为内伤而成不足之症。因六淫而病者,为外感而成有余之病。不足宜补,有余宜泻。后天有形之血气受伤而病者,药石针灸可以治之。先天无形之精神内伤而病者,非反观静养不能愈也。十大名医,治人身病;三教圣人,治人心病。亲朋有病皆知去看,自己有病却不知看。若知自看,内看无心,外看无身,心身既无,受病者是谁?不病者是谁?见得分明,自然无事。常想病时,则尘情渐减;常防死日,则道心自生。昔子元有心病,遇一高僧,谓之曰:&贵恙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想。&夫妄想有三,或追忆数十年荣枯恩冤,即种种闲情,此是过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琼森意见,犹豫不决,此是现在妄想也。或期日后富贵如愿,或望子孙及时登荣与夫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来妄想也。三者妄想,忽生忽灭,禅家谓之幻心。能照见是妄,遂即消灭,禅家谓之觉心。故曰:&不患念起,惟恐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又曰:&贵恙亦是水火不交,凡溺爱佳冶而作色荒,此是外感之欲。或夜思佳冶而成梦遗,此是内生之欲。二者染着,耗散元精,若能断之,则肾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于心。至于思索文字,忘其寝食,谓之理障。经营职业,不惮劬劳,谓之事障。二者虽非人欲,亦损性灵。若能缓之,则心火不至上炎,可以下交于肾。故尘不相缘,根无所偶,反流归一,六用不行。&子元如其言,独处一室,扫空万缘,坐至月余,心疾如失。自家有病自家知,即知须要早时医,倘若忌医终讳病,无常临到悔追迟。&/p&&p&白鬓老人曰:&谚云「心病难医」。非难医也,不得其法,不行其法耳。三教圣人,善治心病,一语可为患心病者指南,谁其信之?谁其行之?昔余为抱关吏时,患脾虚下泄之症五年,奄奄一息,百药不效,万无生理。因谢绝人事,反观静坐,闲校心经一卷。百日后,经完病愈。此余即验之奇方。故敢告之有痼疾者。&br&&/p&&br&&h2&&b&07【死】 &/b&&/h2&&p&人当血气强壮之时,驰志六欲,无所不为。及血气受伤,百病生焉,死期将至,纵有满堂儿女,也替不得,无数金银,也买不得。至死方悔,迟了!&/p&&p&
人在世上,事事相续,必死而后己。直等到临死,有甚方法可以躲得?不如急早回心,将种种尘缘一齐放下,做个长生出世之人,不亦善乎?&/p&&p&
今虽未死,权当已死,一齐放下,有何不妙?放下个甚么?曰:放下四大五蕴、情识种子。真修行人,恰似大死一番,却活才好。大死人也,无世界缠绕,也无妙道理,如此大休歇,方为了当。朝闻道,夕死可矣!此吾夫子教人急切之语,盖谓:上士闻道,了生死于片晌之间也。&/p&&p&
白鬓老人曰:昔人云“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若有人能向死前休者,不但其死必迟,而且可以了生死。&/p&&br&&h2&&b&08【苦】&/b&&/h2&&p&人只为一个爱字,不能除却。爱名利,遂为名利所缚;爱酒色,遂为酒色所缚;爱身家,遂为身家所缚;爱子孙,遂为子孙所缚。将此真性缚得七颠八倒,往来人间,受无限之苦。受父精母血,始结成胎,衣胞犹如囹圄拘束其身,母吃热底,如滚汤浇身;母吃冷底,如寒水逼体。及至气满胎全,急要撞出,必将衣胞先挝抉数日,衣胞才破。人只知为母底腹痛之苦,不知为子底更受无数底苦楚。至于分娩,&呱&底一声,受苦于胎中才尽,又有一身之苦随至,内患饥渴,外畏寒热,变蒸痘疹相继而作,此童蒙之苦也。及至成人,事业临身,为君王者忧社稷,为士庶者忧身家。昼夜焦劳,坐卧不安,五火俱动,焚其天和,随身疾病不禁。夫人也始成病苦,终至死苦,后有报苦,历劫轮转,无有休息。释氏曰:&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今人苦恼都是自作自受。有不知是苦,而误入其中者;有明知是苦,而脱离不得者。语曰:&莫言婚配早,婚配后事难了;莫言中会高,中会后业大了;莫言耕种饱,耕种后苦多了;莫言僧道好,僧道后心难了。&&/p&&p&或问:&世人之苦多在身,学人之苦独在心,无绳而自缚,无事而自忙,要收收不来,要放放不下,如之何则可?&曰:&学人未得真传,其苦有如斯也。苟得真传,收放由我,何苦之有?况学道是个安乐法门,凡说下苦,便是个外道。&&/p&&p&白鬓老人曰:&世人常谈谓人生下时,必&呱&的一声,可见从此皆是苦境。余谓不然,皆因迷了真性,纵欲不遂,是以百苦丛集。&u&若肯回心向道,万物皆备于我,乐莫大焉,何苦之有?&/u&&&/p&&h2&&b&09【性命】&/b&&/h2&&p&学道入门,先须理会性命二字。性有性源,心地是也;命有命蒂,真息是也。命蒂要固,性源要清。&/p&&p&或问:&性源如何清?&曰:&内外两忘则清矣。&&命蒂如何固?&曰:&神气相守则固矣。&性即神也,命即精与气也。《太极图》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而人始生焉。&所谓性,即无极之真也;所谓命,即二五之精也。无易子曰:&性具于心,心空一分则性见一分,心空十分则性见十分,性见则性尽矣。是止念即所以尽性也。性尽一分则神气凝一分,性尽十分则神气凝十分。为学别无工夫,不过从容至之而已。&大抵工夫全在止念,心息相依,此法最为直捷。何也?气乃神之母,神乃气之子,心息相依,如子母相见,神气融浑,打成一片,紧紧密密,久久而成大定。此之谓归根复命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也。邱祖师曰:&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我则曰:&心有一丝之未忘,息不能定。&夫人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太极之全体也,才到阴阳五行处,便是气质之性,即此太极之体,堕在气质之中,非别有一性也。张子曰:&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p&&p&或问:&善反有道乎?&曰:&有&。&愿闻焉&。曰:&儒曰洗心退藏于密;佛曰观自在;老曰复归于朴,是善反之始也。儒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佛曰照见五蕴皆空;老曰复归于婴儿,是善反之中也。儒曰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佛曰无眼、耳、鼻、舌、身、意;老曰复归于无极,是善反之至也。人性本善,有不善者,气质之性也。知是气质而不为其所使,便是变化气质之方。&/p&&p&八十五岁大老汉,每日静坐无事干。&/p&&p&道义明了没底说,经书见了懒待看。&/p&&p&识得一性是主宰,照破万缘皆空幻。&/p&&p&散淡逍遥自在活,再不与人闲扯淡。&&/p&&p&白鬓老人曰:&无极之真,理也,性也;二五之精,气也,命也。从古多少大儒,发明一理二气之奥。可见天下无无理之气,亦无无气之理。其在人也,无无命之性,亦无无性之命。奈释道二教弟子各执一端,纷纷聚讼。究之总因太极之理并未深明,是以性命之源裂成两片,遂至释门崇性学,道家重命功,分门别户,如道冠僧帽之不同,殊令大彻大悟者喷饭。吁!胡不取此篇而玩索之?&/p&&h2&&b&10【心】&/b&&/h2&&p&人只一个心,向外是情,向内是性,顺去是识,逆来是智。今要将顺去向外者转而逆来向内,必也反观乎?盖反有能回能复之义,而观有能照能了之功。人之神在心,而心之机在目,故目用在内而心亦随之在内。不但在也,而且定矣。此心一定,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饵甘津,足蹑火鼎,其妙有不可尽言者。&/p&&p&人只一个真心,因何而妄?迷则似有,觉则还无。我故曰:知妄无妄,要放即放。诚,是去个伪;敬,是去个慢。当妄想纷起之时,不用止绝,直反看其心,看他想底是甚么,但回光一照,当处即寂。学道无别法,时常返照便是学,无了妄想便是道。朱子曰:有一分心向里,得一分力;有两分心向里,得两分力。若紧紧收拾,不要逐物去了,安有不得其正者?虽半月间可验也。又曰:求放心者,非是别求一个心来存着,只才觉放心,便想此心是我底心,须要由我使,不得信从他往外去了。虽锢蔽之久,猛可醒来,大喝一声,百邪皆退。继之以观心,心无;继之以依息,息住,而神随之俱住焉。此之谓真人之息以踵。&/p&&p&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惟此心耳。佛言作恶之人,来生变为禽兽;予谓丧心之人,当时变为禽兽。何也?形虽是人,心已不是人了。见境心不动,则名不生,不生即不灭,则此心不为尘缘所缚,无缚即解脱矣。&/p&&p&白鬓老人曰:《大学正心章》前言四样&有所&,是有心之病,则心不得其正;后言&心不在焉&四句,是无心之病,心亦不得其正;究竟并未指出正心功夫,教学者无从下手。此篇既指出正心之功,又指出心正之效,条分缕析,字字金针。吾人诚能遵而行之,不但可以希圣希贤,并可以成佛作祖。有志斯道者,胡不勉旃!&/p&&h2&&b&11【情】&/b&&/h2&&p&七情已见前篇,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哀则气消,乐则气散,忧则气结,愁则气下,惊则气乱。乖戾失常,变生诸病,为心腹膨痞,为腹胁刺痛,为咽喉窒塞,为上气喘急,为五积六聚,夹血而为症,夹水而为癖,痰涎或因之以凝结,如絮如膜,不可胜纪。故善养者,摄情归性,乃却病之良方也。情者,性之向外而动也。圣人养之于未动之先,故能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过而不有,涉而不流,譬如明镜照物。美者,物之美也,不因之而生爱念;恶者,物之恶也,不因之而生憎心。故曰: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大公云者,纯是天理,无一毫人欲之私也;顺应云者,有物必有则,行其所无事也。&/p&&p&定性书曰: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又曰: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朱子曰:&忘怒则公,观理则顺。&二者所以为自反而去蔽之方也。得道之人,内外空寂,静中反观,了无一物,则身寄寰中,而心超物外矣。 &/p&&p&白鬓老人曰:古人云:&太上忘情&,非忘情也,摄情归性也。人能摄情归性,在儒谓之收放心,在道谓之炼还丹,日久功深,自能似佛之如如不动矣。&br&&/p&&h2&&b&12【思】&/b&&/h2&&p&人心要死,其机贵活。死,谓死其欲念;活,谓活其理趣。夫思者,心之活机,无邪其纲也,九思其目的也。思道为正,思物为邪。道,我固有之也。思,我固有之道,思即是道。思到妙处,洒然会心,优游悦怡,始可谓之自得。若思索虽深,心气耗竭,纵有所见,非自得也。不思而得者,圣人也;思则得之,贤人也;不思不勉之谓诚,即赤子不学不虑之良知是也。择善者,择此不思不勉而已矣。&/p&&p&人心有七孔,多为血丝所锢,如要开通,非学思不能。思有钻研之义,学有印证之功。思学兼用,何道不得?理有未通者,如面墙而立,思如墙上钻穴,钻得一穴,透得了一穴之明,先小后大,久则并其墙而去之,则豁然大通,无复障碍矣。《礼》云:&俨若思。&俨则不苟,若则不苦,不苟不苦,可谓善思也矣。&君子思不出其位&,谓之思;但出其位,则谓之念。思是入道之门,念是障道之根。 &/p&&p& 白鬓老人曰:儒曰思,释曰参,道曰悟,皆用心求道之名也。少年要用心,中年要养心,老年要息心,则功夫得其当矣。儒曰化,释曰了,道曰得,则功夫无可用矣。&br&&/p&&h2&&b&13【念】&/b&&/h2&&p&只因不觉,忽然念起,是谓无明。无明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观心空此,其念自止。止念不难,能反诸一念未起以前,则念自不续矣。未起以前,浑然无极,而今要会一念不起,便是当察念之所由生也。因现在生过去,因过去生未来,现在若无心,过去自然了。人我之见固是念,法爱之见亦是念,必尽除之而后可。用心止妄念,妄念反觉多。试看他念甚,其念自消没。修真要止念,止念要观心。观心心不有,心无境自空。心境既然无,止观亦何存?&/p&&p&圭峰曰:&密密觉察,勤勤观照。习气若起,当处即休,切莫随之,免落凡夫,纵情亦莫减之,免堕二乘。&夫圆宗顿教,毕竟如斯,但与本性相应,觉知自然无间。《参同契》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即心得无心者,不灭心相而分别也;既念而无念者,以念无自性,缘起即空也。 &/p&&p& 白鬓老人曰:用心止念,未必能止。即使止住,念去止存,此止独非念乎?犹逐张三而留李四也。初学之人每受此病,然则如何而可?必也坐忘乎?忘则无我,我尚然无,谁来起念?&br&&/p&&h2&&b&14【好】&/b&&/h2&&p&人心各有所好。好者,心之所独注,有不期然而然者,竟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夫以一念而分人品之高下,一时而定终身之成败,不可不慎也。使其所好者,仁义也,礼乐也,诗书也,不问而知其为贤也;使其所好者,佚游也,博弈也,酒色也,不问而知其为废人也;使其所好者,苑囿也,渔樵也,不问而知其为细民也;使其所好者,斗讼也,骄傲也,兵刃也,不问而知其为凶人也。凡好玩乐戏耍者,其失有五焉:一曰亵体,二曰劳神,三曰伤财,四曰失时,五曰误事。纵情精巧,不能致远,是以君子不为也。&/p&&p&白鬓老人曰:大凡人之偏好,皆从无始劫带来种子。非彻悟以后,要改甚难。&br&&/p&&br&&h2&&b&15【身】&/b&&/h2&&p&人之一身,前有三宫,曰泥丸宫、绛宫、黄庭宫,为神气栖泊之所;后有三关,曰尾闾关,曰夹脊关,曰玉枕关,为神气通畅之路。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又曰:&汤武身之也&,只是反求诸己而已矣。汤武能反求,汤武身中有个尧舜;吾人能反求,吾人身中都有尧舜。反观其身,气在其中矣;反观其气,神在其中矣。君子以身任道,故身修而道立,小人以身循欲,故欲滋而身亡。《楞严经》曰:&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知六根,一时清静&。&/p&&p&人之不能得道者,皆为形所累也。欲除此累,须知此身是不牢之物,最苦之躯,无主之形,脓血尿屎之袋,浑身内外,无一点好处。为甚么你要吃好的,穿好的。每到人前夸伶俐,卖俊俏,指使底人意乱心迷。把世上人都被弄坏了。死了生,生了死,从无量劫来受过无数苦恼,终无出期。我今立志学道,把你始未缘由都看透了,再不受你迷惑,再不受你指使,渐作入空慧,顿用舍身法,坠肢体,黜聪明,抱而弗离道,可几乎?仙家修身,必返其体,神即炁凝,炁即神注,性命双修,道器相乘,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p&&p&白鬓老人曰:老子云:&外其身而身存&,长春真人云:&百计以养身,即百计以昧心&,再兼看皮囊歌,自能全身放下。&br&&/p&&h2&&b&16【脉】&/b&&/h2&&p&人身之脉,正经一十有二,奇经有八。惟任督二脉系人之生死。凡夫任脉之在腹者从下而上行,督脉之在背者从上而下行,前后间隔,化机无本,遂以禀气之浅深为寿命之修短。仙家识得任总诸阴之会,督统众阳之纲,二脉若通,百脉皆通,故退阴符,进阳火,而行河车运转之法。其法凝神入气穴,是谓归根,神气相守,抱一勿离,迨夫静极而动,是神复乘气根而上升于泥丸,于是河车之路始通。要知河车之路即吾身之任督二脉也。气之始生也,郁蒸于两肾之间,泛溢于五腧之上,乃经水乱行,不由沟洫也。吾急以神斡归尾闾,而上至于夹脊,夹脊难过,舌柱上腭,使之上风府而直至泥丸,神与气交会于此,其疏畅融液可知。少焉变为甘露,急将舌放自鹊桥而下,通开会咽,过重楼,游绛宫,复归于所藏之处而休焉。如此循环灌注,久之纯熟,气满三田,上下交泰,所谓&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 &/p&&p&白鬓老人曰:其法以下数句,万卷丹经不能出此,出此便是旁门,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正谓此也。宝之秘之,尤愿与上等根器者笃行之。&br&&/p&&h2&&b&17【尘世】&/b&&/h2&&p&摇动之谓尘,变迁之谓世。世有治乱,治世贵才而见,乱世贵德而隐;人有老少,少年贵学而勤,老年贵养而静。唐虞之世有许由,孰忧孰乐?叔季之世无严光,孰清孰浊?吾人涉世如渡河,凡有陷溺处,要知避之。良骥至捷,常受风尘之苦;玄龟虽灵,难逃刳肠之祸。相彼飞鸟,乘风而起,择木而栖,何其适也。只因贪食,误入于笼,求脱不得。今夫爵禄,亦人之樊笼也欤!春秋不用孔子,春秋之不幸,后世之大幸也;玄德能用孔明,玄德之大幸也,孔明之不幸也。古人所行之淑匿,与今人所行之是非,并自己所行之得失,事属已往,俱是尘世中之精扯淡,说著何为?念著何益?不说不念,则心静矣。心静便是道,今日之洒脱处,皆从先年之不如意得来;今日之不如意处,安知非异日之洒脱乎?&/p&&p&白鬓老人曰:心静便是道,可见道不远人;世人之不得意处,正高人之得意洒脱时也。参!参!&br&&/p&&br&&h2&&b&18【名利】&/b&&/h2&&p&学道之未得者,皆妄念之不绝,有以障之也;妄念之不绝者,皆名利之难忘,有以牵之也。茍欲绝妄念,必先把名利照破而后可,名为造物之所深忌,利是人情之所必争。故名利杀人甚于戈矛,何也?戈矛杀人,人知避之,名利杀人,死而不悔。&/p&&p&古之有道者,多为佯狂,盖不欲人知也。今之人,但有寸长,而欲表暴于世者,陋矣!君子学道,将一切好胜逞能之心,俱都忘尽,暗暗潜修,道明德立,犹未能焉。故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利之为物也,无德而使人亲,无火而使人热,无权而使人不惮其劳,无情而使人一刻不忘。使学道者见之而败德,使治世者见之而枉法。自古人心国法,多为利所害。天下有大害,藏于大利之中,而人不知,非不知也,为利所昏也。犯法之赃,犹犯病之食也。窃取时惟恐其不多,败露时惟恐其不少。一物也,何前后之异若斯也?利与害相随故也。设若见利时即思有害,而苟且之念必念可息矣。君子积德,德能润身,亦能荣身。故大德者,位禄名寿,不求而自至;小人积财,财能养身。亦能害身。故财多者,忧患恐惧,欲去而不能。 &/p&&p&白鬓老人曰:&名为造物之所深忌。&固说得好。&利之为物&以下数句,尤说得透骨透髓。商贾闻之,亦当点头,况士大夫与学道之人乎?&br&&/p&&br&&h2&&b&19【色】&/b&&/h2&&p&今夫天地,一大夫妇也,能生万物。夫妇,一小天地也,能生男生女。大抵人道通乎天道,顺施之可以生子,逆取之可以成仙。古仙有曰:&子要不老,还精补脑。&脑也者,诸髓之海也。淫佚之精,是诸髓之所化而出也。好色之人多患头痛,脑空是也。噫!油尽灯灭,髓竭人亡。楚馆秦楼,非乐地也,陷人之罟获也;歌妓舞女,非乐人也,破家之鬼魅也。人都怕鬼,独不怕家中有妆扮之鬼,钩人神魂;人都怕虎,独不怕床上有同眠之虎,吃人骨髓;人都怕蛇,独不怕衾中有缠人之蛇,吸人血气;人都怕贼,独不怕夜间有盗阳之贼,害人性命。色之害人也,大矣哉!非不知戒也,戒而又犯,将以为美乎!殊不思耳中有垢,目中有眵,鼻中有涕,口中有涎,腹中有尿屎,阴中有浓血,腥臊臭秽,处处不洁焉。娇娆巧媚,诈为亲爱,其实狠毒。无知愚人,为之心醉,图取片时之欢,不顾百骸之枯,败德损身,为害最大,应当远离,如避盗贼。贼劫人财尽者穷。色盗人精竭者死。 &/p&&p&白鬓老人曰:&洞宾诗云:“二八佳人体似酥。腰悬利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人骨髓枯。”中年以后之人,尚不能深信此言,而况少年乎?而况无知之少年乎?&br&&/p&&br&&h2&&b&20【事】&/b&&/h2&&p&事有不可以行诸身者,即不可以萌诸心;有不可以对人言者,即不可以告天知。就此四可不,时时检点,则近道矣。天下事机会难逢,可为者不可自诿,自诿者无功。不可为者不可强为,强为者取败。事之来也,莫不有理。君子论是否,小人论利害。人当无事时,心要常存腔子里,不可暗中妄想;有事时,心要专在理上,不可强从己见。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天下至难为者,其事有二,莫如过海、与上阵。人犹不畏其难,而有为之者。至于学道有反求即得之易,不似过海之险也;有天理自然之安,不似上阵之危也。既易且安,而人鲜有为之者,何哉?&/p&&p&白鬓老人曰:&高明人之事多从外来,且能就事了事;痴愚人之事多由内生,偏会就事多事。&高明人事来应之以理,自然如庖丁之解牛官止神行;痴愚人事来,应之以私,自然如鹬蚌相持,渔人享利。&br&&/p&&br&&h2&&b&21【物】&/b&&/h2&&p&万物之有生于无,凡人之情著于有。能究常无固难,常无其有更难。人要欲立常无之地,必主以性。主以性则未始有物,己忘而物自化,物虽满前常归于无矣。庞居士曰:&但自无心于万物,那怕万物常围绕。&人有妖人,物有妖物,皆能迷人。彼岂能迷人哉?还是人自迷之也。百字碑曰:&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见物之美者,而生一爱念,此心便为他引去,即是迷了。看透一物,不受一物之迷;看透万物,不受万物之迷。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天下事事物物,自有个停停当当底道理,一毫私意用不得。故曰:&天下何虑?&君子就事了事而不生事,因物付物而不著物。程伊川曰:&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己一个身与心,却不要好。茍得外物好时,而不知自己身与心,已先不好了也。&今夫人房舍、衣服、饮食、器皿,多耻不如人。至于学问不如人,良心不如人,却不知耻,抑独何哉?弗思甚也。 &/p&&p&白鬓老人曰:&己忘而物自化。&可见内因有己,外才有物。内己若忘,外物自化。世人弃真觅假,尚曰:&予智!&&/p&&h2&&b&22【我】&/b&&/h2&&p&《论语》记孔子绝四而以无我终之,盖谓意必固皆因有我而言也,惟我无则意必固与之俱无矣。'我’是众私之根也,无我则根断而众私不生矣。&/p&&p&今人有心制行,有一不为我者乎?不利于我,即功略盖世,见以为分外也,而弃之矣。有利于我,即升斗锱铢,裂形陨身而亦趋之矣!'我’之为害何大也!惟无我则私化行端且忘形骸矣!有何物之累哉?遍索诸形之内,何者是'我’?'我’见既无,得大解脱。&/p&&p&《永嘉集》曰:&无明不了,妄执为我,我见坚固,贪瞋邪见,横计所有,生诸染着,知身是幻,了无自性。&&/p&&p&色即是空,谁是我者?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无一真实,四大五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内外推求毕竟无我,详看'我’字,从二戈而成,一正戈一反戈,狠浊杀生之祸皆因有'我’而起也,故心于道者先要无我。&/p&&p&白鬓老人曰:&世人所谓我,非真我也,识神之作崇耳。&昔人云:&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又云:&去后来先作主人。&若不将金钵覆住,金箍棒打死,则取经降魔,皆六耳猕猴之事未假。&br&&/p&&h2&&b&23【假】&/b&&/h2&&p&学道之士先要认得真假,而后可以入道矣。尝观作戏者穷通得丧、离合悲欢,外像宛然,心内坦然。彼何所得?能不动心若斯也。彼明知形象假妆,情境假作,互换互移而无损益于己也,学者观之可以悟道焉。又见提偶者手舞足蹈,恍若人形,不知者观偶观线,却不思线上有人,提而后能动,倏尔人去,偶线俱在而不能动。今夫人之形骸其偶乎?气血其线乎?真性其人乎?又见耍戏法者,变名易质以炫观者,庸愚见之目眩心惑,称为奇妙。世间一切有为法,你来哄我我来哄你,颠倒倒颠,与耍戏法何异?见之而目不炫、心不惑,则近道矣。又见挑灯击鼓,燃灯击鼓,令人齐来看影,其心与目俱随影转,丢下自己一个皮壳却不知看,及至油尽灯灭,种种幻态皆归于无,智者观之可以悟道。&/p&&p&当其无而生有也,有亦非有;及其有而归无也,无亦非无。夫何以故?缘会之“有”,“有”无自性,故言“非有”以破常见,性空自无,无显真体,故言“非无”以破断见。小而昼夜生死,大而元会运世,皆可触类而旁通矣。学道者须知一性是真,万缘皆假,一切日用养生之物皆假中之尘垢也,胡为乎与凡庸之辈争多寡,较美恶于尘垢之间哉。&/p&&p& 白鬓老人曰:&忧人知戏是假,学人认世为真,岂学人反劣忧人乎?&欠悟耳!言“非有”以破常见,言“非无”以破断见,二语尤精。人能参透,自然不著有无。&/p&&h2&&b&24【境】&/b&&/h2&&p&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动念而生一切境也。念若不生,境自无了,及穷动念,念亦空寂。既知迷时无失,悟亦无得,以无住真心不增减,故心因境起,借心观境,见物生心,虽居山林海岛都是尘劳。人恋境,境弄人,人失其正而发狂;情逐物,物引情,神离乎舍而成痴。好境歹境总是境,境虽杳来而非有;邪念正念皆属妄,念纵纷起而亦无。勿谓五欲为乐,迷而忘返,必至伤身而伤命。&/p&&p&当知一性是真,抱之弗离,却能消魔,破五浊世变作净土,归根复命,凡身结成圣胎。三界唯心所作,何不将心先了;六尘借识而入,直要把识顿绝。赤子浑然无识,尘缘滚滚永无可人之窦;真人纯然是智,法界朗朗尽是了妙之乡。&/p&&p&白鬓老人曰:&境无苦乐,从心所起。同一岳阳楼,有心旷神怡之人,即有感极而悲之客。&昔人云:&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非道德深厚者,难以语此。&/p&&h2&&b&25【识】&/b&&/h2&&p&本来之性,真净明妙,虚彻灵通。迥出思议之表,无异同,无分别,悟之则菩提岸,迷之则生死海。小儿未识父母谓之&朴&,能识父母谓之&痴&。痴者,心病也。见识一长发热是心病,而身随病也。由是而生分别是'识’,领纳在心是'受’,思念是'想’,贪著是'行’,汗秽是'色’。如若降伏识神,莫如变识为智,何哉?识尝逐境而忘返,智能了境而不著。逐境不了,何智非识?了境不著,何识非智?切要而言,止此一心,放去是识,收来是智,但有分别,即堕情识,稍有攀缘,即是妄想。不知直下尽了,才得清净。&/p&&p&白鬓老人曰:&小儿才识父母,已露识神伎俩。&见识一长是心病,知此病者,几人?逐境是识,了境是智,放去是识,收来是智,字字指得分明。的确可称黄帝看症,歧伯立方,其如众生之不信何。&br&&/p&&h2&&b&26【过】&/b&&/h2&&p&有心失理之谓恶,无心失理之谓过。语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言可以恕人,不可以恕己。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予今行年八十有五,八十四年之非能尽知乎?已往之非犹且不知,近日之非未易知也,何哉?迷则执非为是,悟者见是犹非,省不止三,悟岂容再。朱子曰:&日用之间知此为非即不如此,便是去病之方。若问何由能不如此?便是骑驴觅驴。&&/p&&p&学者在净修口业、身业、意业,三者而已。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意过难。有志者必就难处用力速改,而后可以入道也已。&/p&&p&或问:&人有罪,可忏乎?&曰:&昔者所作,无大无小,内外求之,了不可得,名「真忏悔」。&又问:&人有誓愿,怕犯何如?&曰:&迷则说誓,悟则全无。&今试求之,誓愿安在?得大解脱。&/p&&p&白鬓老人曰:&儒理去非存是,禅理是非不著。因不著,方能解脱。&&/p&&h2&&b&27【善】&/b&&/h2&&p&善也者,太极一动所生之阳也,人得之以为性,故人性皆善。修养之家要养得阳在,天之阳生于十月纯坤之后,规中真息是也。释氏为示劝惩,说天堂地狱,善恶因报分毫不爽,必待异日与来世也。吾夫子只曰:上达下达,坦荡荡、长戚戚。&/p&&p&夫上达者日进于高明,非天堂如何?下达者沉溺于卑污,非地狱而何?坦荡荡者随在无非乐地,福谁如之?长戚戚者到处俱是陷阱,业莫大焉。盖作善作恶之时,即受福受业之时,捷如影响,不待异日与来生也。&/p&&p&或问禅者曰:天堂地狱是有是无?曰:&欣怖在心,善恶成境,但了一心自然无。&或问:&心如何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暗黑3 妄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