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eo和印度裔ceoceo的不同及产生原因

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26位印度CEO访华究竟要向中国取什么经
  日,印度信息协会(IAMAI)与洋葱范(Onionfans)作为联合主办方,携 26位互联网企业CEO抵华,进行为期5天的考察和交流,拜访了包括百度、猎豹移动、小米、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美团等公司在内的网企业,并与来自华兴、K2VC、真格基金、清流资本等机构的投资人共同参加了晚宴。
  向中国取经
  印度互联网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中国企业五年前的状况相似――热衷于跑马圈地,追求增长的速度和扩张的规模。本次来访的印度CEO在进行企业介绍时,往往会强调相关的数据,比如,可供用户在线支付话费、水电费并返利的平台freecharge称,其应用在2015年收获了1000万下载量;婚恋网站Bharat称,已成功撮合两百多万桩婚姻,每月新增注册用户近20万;汽车分类信息网站CarTrade与汽车媒体网站Carwale合并后每个月3200万访问量。
  基于这个原因,印度CEO
们对大流量平台的经验分享有十足的兴趣,比如猎豹移动,它是仅次于Google和Facebook的全球第三大流量渠道和移动应用开发商,截至今年1月底,共拥有23.4亿安装量和635万月活用户。活动中,来自猎豹移动的近十位市场负责人分享了他们对印度应用市场的分析和观察,本文摘取部分内容:
  其一,全球应用市场潜在指数(该指数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用户下载新应用的意愿的高低)的形态接近幂律分布,、印度指数最高,显著高于台湾、,(按指数从高到低排序)指数更低。在印度市场,新应用突围的机会比较大。
  其二,从用户活跃度、应用安装量、应用丰富度等维度看,印度应用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离中国应用市场不太遥远。印度在人口、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上和中国相似,这使得中国近几年爆发的几类应用――如O2O、出行、电商――在印度都能找到对标物。然而,印度的互联网发展有其自身特点。比如说,中国先后经历PC时代和移动时代,而印度几乎是直接进入移动时代。再比如,由于印度网络设施不完备,蓝牙传输工具有时会被用作即时通讯工具。
  其三,在过去的几个月,印度应用市场下载量增速最快的是工具型应用,其中,文件传输、Wi-Fi助手、隐私保护是当红炸子鸡。此外,Newsdog等少数新闻资讯型应用和World
Cricket Champion/Real Cricket等部分体育应用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速。
  在拜访美团时,一位印度CEO询问美团在百度上进行推广的相关费用问题,比如CPC价格,美团副总裁陈少晖回答说,美团现在不需要在百度推广。会议结束后,印度CEO们在美团大楼下的购买饮品,当他们发现,只要扫描自助咖啡机上的二维码并关注商家的微信公众号,就能获得首杯咖啡免费的优惠,一行人一齐发出了惊叹声,其中一位哥们还笑称要将这个咖啡机的模式复制回印度。在中国,扫码送礼品的几乎是目前最主流的地面推广方式,但在印度,这还是个新鲜的“奇技淫巧”。印度业界正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道路及经验。
  从中国淘金
  从中国流入印度圈的钱越来越多,最早敏锐捕捉到趋势并出手的是互联网企业,包括BAT、携程为代表的老牌巨头,和以猎豹移动、APUS为代表的新锐出海企业。中国互联网企业往往不仅仅谋求财务回报,它们投的印度项目,有时非常接近自身核心业务,如分期乐领投印度校园分期消费平台KrazyBee,二者的模式相差无几;有时与自身核心业务互补,如猎豹移动称其海外投资将专注内容和AI两个领域,和自身的流量优势形成联动效应。
  相比起中国互联网企业,大部分中国风险资本观望的时间更长。其中原因在于,一方面,人生地不熟,没有搭建起合适的人际关系网和研究机制,投前的项目获取和筛选、尽职调查受到极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中印文化和语言差异,投后管理可能来得不那么顺畅。但观望了许久之后,从今年上半年起,一些中国资方开始出手。印度互联网市场和5年前的中国一样,处在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这已经是投资界的共识。
  在本次活动中的两场投资人晚宴上,多位印度CEO现场pitch自己的项目,寻求投资。仅仅这样还不够,绝知此事要躬行,来自拾贝投资、K2VC、真格基金等机构的投资人表达了前往印度考察的意愿,而洋葱范是他们可信赖的探路者。
(责任编辑:孙建楠 HN010)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26位印度CEO访华究竟要向中国取什么经》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当前位置: 〉
印度为什么盛产“全球CEO”
| 作者:王一
  新一任谷歌公司CEO桑达尔·皮查伊。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一 整理  上个月,谷歌公布了一项重组计划,并将43岁的印度高管桑达尔·皮查伊提升为首席执行官。加上现任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外界开始意识到印度人在硅谷的势力:谷歌和微软这两个硅谷巨擘,均由印度人执掌。  事实上,印度人的势力不止于此。诺基亚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百事可乐首席执行官卢英德、存储卡制造商SanDisk公司首席执行官桑杰·梅赫罗特拉、制图软件公司Adobe首席执行官山塔努·纳拉延……一长串名字足以说明印度裔在全球科技业中有多成功。难怪印度媒体曾不无骄傲地写道,“印度向全球出产CEO”。  全球500强企业中,为何印度裔高管备受青睐?  美国企业界的印裔势力  一项权威的调查发现,美国500强企业中有75家企业的CEO为外籍或外裔身份,占500家企业总数的15%。而在这75位外裔CEO中,人数最多的是印度裔(籍),有10位;紧随其后是英国裔(籍),有9位。其他国家的还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香港裔(籍)和中国台湾裔(籍)分别有一位CEO位列其中,但中国大陆却无人上榜。  更令人惊奇的是,谷歌董事会的13位高层领导中,有4位是印度裔。而早在200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都来自印度。  尽管在多数情况下,印度裔(籍)高管都不是他们所领导公司的创始人,但是,他们却都是备受尊敬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在担任这些大公司的掌门人之前,已经在一些公司担任过诸多职务,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公司基层干起,一步一步得到提升。此次晋升新谷歌掌门的皮查伊也是从2004年开始就加盟谷歌的。  除了企业高管,越来越多的印度人也开始担任欧美知名商学院的院长。2010年,著名的美国哈佛商学院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罗利亚为该学院第10任院长,罗利亚也成为这座著名学府102年历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长;芝加哥商学院也选定印度人苏什·库马尔担任新一任院长; 在欧洲,原籍印度的前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名誉院长迪帕克·詹恩2011年出任了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商学院院长一职。  与国际接轨的  精英式教育  虽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和后端服务外包大国,在IT科技领域具有培养高端人才的优势,但单纯的技术原因还不足以解释其为何盛产跨国公司高管。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印度高管更容易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  虽然印度的经济发展程度不是很高,教育资源也较有限,但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融入国际市场的经济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大批涌至美国。他们进入美国名牌大学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然后加入美国的高科技企业,继而于风起云涌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电脑、金融等领域尽领风骚。如今,这些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分子,已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庞大的“兵团”。  人口数量庞大的印度,目前实行的仍是精英教育,只有那些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考进大学,而一流学府如印度理工学院的录取率更是低得惊人。每年有成绩优秀的30万名中学生报考该校,录取率则不足2%。  电影 《三傻大闹宝莱坞》就反映了印度的精英教育。电影中的学校虽然用了一个虚构的名字,但是原著就是以印度理工学院为背景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父母也常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另外,上大学、上名校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更为重要的是,印度商学院教育也很早就与国际接轨了。  印度管理学院等高等学府,是培养印度管理人才的摇篮。早在上世纪50年代,该校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帮助下成立了加尔各答分校,在上世纪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了印度管理学院阿默达巴德分校。  相比之下,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实施现代管理学教育,逐渐建立商学院。印度在管理实践和培养商业管理人才方面,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  举贤不避亲的“圈子”文化  印度人非常“抱团”。曾有笑话说,一家公司进了一个印度人,就会引来一群印度人。  世界顶级猎头公司之一的光辉国际北京公司总经理刘家良表示,印度人有互相帮助的传统,和中国高管的竭力避嫌不同,印度高管“举贤不避亲”。  “你必须适应新的地方,不管到哪儿,都得尽快建立一个圈子。”联合利华公司前任印度裔CEO文迪路·邦加说。而他同为印度裔的弟弟则是万事达卡的现任CEO安杰路·邦加。  印度人乐此不疲地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之前的同事,甚至不认识的人,只要是印度人,都努力介绍到自己所在的公司里,形成了非常强的一个“印度圈”,好的职位和资源坚决第一时间介绍给印度人。  “印度人的自我圈子文化在美国硅谷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其显著和特殊的现象。在英特尔公司的餐厅内,大片的印度人甚是热闹。”文迪路·邦加说。  除了埋头苦干,印度人还非常注重通过社交活动来与上司进行情感沟通,比如与老板喝咖啡、聚餐等方面,都会处处留心,以提升自己的受关注度。  长远的职业规划,特别是事业雄心也决定了印裔经理人能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根据一项调查研究,各国在美国的移民群体当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而且这一群体人数不少。即使经济条件优越,这些印裔经理人仍然不满足现状,宁愿自己拥挤在合租公寓楼里,也要花钱去上MBA、不断地“折腾”,甚至很多高级经理人辞去工作,自己创立公司,而不去考虑买车买房。  善于接纳不同意见者  总部位于美国的人才战略集团总裁马克·埃夫龙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曾说,语言优势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层中相比其他亚裔更容易脱颖而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说,尽管印式英语很难听懂,但毕竟英语也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习惯于使用英语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用英语来思考。中国高管说英文没有问题,但是要走到上层用英文做辩论的时候就会显出弱势。  苗绿还认为,中国的文化体系里“枪打出头鸟”等观念也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维。  刘家良也表示,中国的教育更加擅长培养一个个“精致的个体”而非接受“异己”领导全局的战略家。印度高管最为重要的特质在于善于领导和管理不同政见的人。因为印度高管从小生活在多民族国家,从小就擅长辩论,擅长处理与自己意见不同人的关系。而中国人大多成长于比较单一的社会环境中,更注重的是对上级的服从。  “也许印度高管的实干能力并不比中国人强,但是他们更热衷于表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更善于接纳不同意见的人,这都是跨国企业CEO所需要的特质。”刘家良说。  (综合自 《环球》《中国经济周刊》《纽约时报》)华人必读:印度为什么比中国盛产全球CEO
国外世界500强或美国500强掌门人、硅谷创业公司、哈佛的教授、麦肯锡的顾问、商学院院长多是印裔;在硅谷,印裔就业人口6%,但创业公司占16%;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大体结构:中国人为基层,印度人中层,本地白人为高层;美国印裔只占1%,但在大公司的高管人数仅次于美国本土白人,远超过华裔。
  印裔群体的成功远超过了华裔群体的成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与华裔比较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16个方面来分析,可以明确地看到印裔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1、硬件相同: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华裔无论从体型体态、还是肤色,与美国主流人群差距都比较大,接纳难度自然大一些;印度人虽然非常黑,和黑人不分上下,但种族依旧是白种人,被美国以白人为主体的主流社会自然接受度更高。
2、思维相似:印度曾受到英国190年的殖民统治,英语也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习惯于使用英语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用英语来思考,精英阶层西化程度高。
3、性格接近:印度人开放热情的性格和崇尚个性使得他们更加适应欧美文化,印度人能歌善舞,从小生活在大家庭里,容易养成外向和热情的性格,印度人平时就喜欢侃大山和辩论,也使得他们大多巧舌如簧,口若悬河,这些都助力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更加融入公司和团队。
4、喜欢交际:印度人十分重视感情的维系,即使平时无事,他们也愿意约朋友和客户喝喝茶,或者是一起去酒吧聊天,天生乐观的印度人十分幽默,一些看似挖苦和讽刺的自嘲,往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在社交上游刃有余。
5、抱团文化:强烈认同自身族裔,重视本族裔的团结互助是印度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印度裔精英阶层,很注意帮助本族裔,一个印度经理如果站住脚,在招聘,工作安排上会刻意提携本族裔的人,很快就会有一批印度手下,被提携的人也如此炮制,这样藤藤蔓蔓,形成各种团队,自然在管理职位往上走的时候有更多的竞争力。
6、教育国际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印度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向欧美输送大量技术人员,印度商学院教育很早就与国际接轨,印度管理学院(IIM),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帮助下成立加尔各答分校,在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达巴德分校。
7、长远的职业规划:事业雄心决定了印度经理人在跨国企业的职场上走得更远,各国在美国的移民群体当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在优越的经济条件之下,这些印度裔经理人仍是不满足现状,宁愿自己合租拥挤的公寓楼,花钱去上MBA,不断“折腾”,甚至很多高级经理人辞去工作,自己创立公司。
8、善于妥协:印度高管最为重要的特质在于善于领导和管理不同政见的人,印度高管从小生活在多民族国家,从小就擅长辩论,擅长处理与自己意见不同人的关系,热衷于表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更善于接纳不同意见的人。
9、成长环境:印度国内特殊的社会环境还让这些印度裔高管具备了一些与生俱来的天赋,文化具有极强的多样性,这使得印度人接受和融入全新的环境更迅速,而且印度的官僚体系是世界上最腐败、最低效的体系之一,印度商人长期浸淫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精通“Jugaad”(印度俗语,意为“随机应变,想尽办法达到目标”)的奥义。
10、谦逊作风:出生卑微决定了他们的管理风格不像盖茨、鲍尔默、乔布斯或佩奇那样强势,而且他们更善于化解冲突,微软的纳德拉总是穿着同样的服装,总是迅速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道歉,他在行业内以“合作性和老好人式的管理风格”而著称,这与他的前任、以好斗和铁腕著称的鲍尔默大相径庭。
11、印度式管理:印度高管倾向于参与式管理,喜欢和下属建立非常深远的关系,这种管理艺术可能来自于印度古老的学徒传统,在上下级之间会建立情感纽带”,印度裔高管的风格,上级会非常真诚地替下属考虑,两者之间往往会建立极强的忠诚感,甚至超越了薪水回报”。
12、生态圈:印度裔在硅谷创造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印度圈生态,包括引荐人脉、设立天使投资,专门帮助初来乍到的印度创业者,当第一代硅谷的印度移民成功打碎职业上的玻璃天花板后,他们还决定要从此互相扶持着前进,他们意识到后来者将面临同样的困境,要想突围,只有抱团;由前人来为后来者打破更多障碍,提供更多经验,开启机遇之门。
13、愿意外派:印度国内机会少,印度人远比中国人更愿意到别处去工作,而中国人在国内有更多的机会和不错的薪水,往往不愿意背井离乡出去闯荡;中国主管职位(director)的年薪已经达到13.1万美元,几乎与日本并肩,比印度更是高出三倍;印度这种层次高管的平均年薪只有3.5万美元;中国大陆的高管薪资水平仅比美国低五分之一,比韩国和台湾都要高。
14、美国倾向:印度即使发展也不会对美国构成地缘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方面的威胁,因此印度裔在美国高科技、金融、商贸、教育等领域,尤其在涉及或可能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担任高端职务,自然更令美国人放心。同样条件下,美国对印度裔倾向为印度裔领袖级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比如,专门引进高科技人才的H1-B(外籍专业技术人员)签证中的绝大多数被印度人分享。
15、管理层控制:美国500强多为小股东管理层控制模式,没有控股老板,在这种模式下,成为企业高管的支持更多来自企业内部的各个层级“群众”的意见,印度人的平衡、妥协能力优势就可以充分发挥;而大股东控制模式,老板最看重的还是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实效与业绩,成为高管的支持更多来自“大股东”,印度人那一套在印度的家族企业和中国的民营企业就不会有那么好使。
16、做人底线低:印度人不讲面子,因此少了自傲、狭隘、固执等自念情结,显得从容而谦虚,更加能“忍人之所不能、容人之所不能容”,有了更宏大的胸怀,这是成为管理者的最基本素质。
  从上述众多的客观与主观条件来看,印裔群体在美国取得的成功远远超过华裔群体是必然的。
图1:印度裔与华裔成功要素的比较
  从竞争手段来看,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国信仰中,崇尚竞争的美国文化还是处于相对公平的自然竞争状态,但印度裔用抱团的办法,首先在局部行业或企业打破了美国自由、自然竞争的平衡,把竞争变得不平等了,自然取得竞争优势,然后又把这种优势逐步扩展开来,涉及到更多行业或企业,形成了更大范围的不公平竞争,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印裔的这种薇甘菊(植物杀手,群落寄生在乔木或灌木,让宿主无法吸收到阳光而枯死)玩法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让个体自由、自然竞争的少数族群处于劣势,将会取得更加耀眼的成功。
  曾经有研究报告称,改革开放后的高考状元,没有人成为行业状元或学术带头人,没有人在政治、经济、教育等行业成为拔尖人物,其中相对一部分状元跑到以美国为主的国外去了,也鲜有大成功者。为什么呢?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且世界早已进入大协作时代,单打独斗已经过时,进入价值链甚至生态系统的竞争。
  人的成功究竟靠什么呢?当然靠智慧,什么是智慧?估计100人有100个答案,个人认为,智慧=4Q=IQ EQ
  EQ,在大协作时代,大成功需要团队共同来完成:
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对事物的理解智慧,修炼主要是提高知识水平;
EQ(Emotional Quotient)情商:对人性的理解智慧,情商指人的综合心理能力;
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面对逆境的智慧,指人在逆境中的心理抗衡能力;
TQ(Team Quotient)集商:团队的集体智慧,集商主要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面对机器做事,主要靠人的IQ;面对人,成为管理者或领导者,主要靠EQ/AQ/TQ能力,即EQ=人际交往能力,AQ=抗压能力,TQ=团队协作能力,比如,TQ低,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就是一条虫。当然要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功,这些能力也是相对平衡的,必须达到5433原则,即至少有一Q是5(满分),最差的也必须达到3(及格)。中国的高考状元往往是IQ高,EQ/AQ/TQ中甚至不及格,因此无法带领大团队协作,自然难以成为行业的翘楚。
  人们又常说“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理性做事,事靠谱,有力度;感性做人,人靠谱,有温度。中国台湾人喜欢说,这个很“过心”,其实就是很感性的意思,有感觉;中国人偏感性,就是“用心”思考的人,其实侧重右脑思考的人;欧美人偏理性,“过脑”其实就是侧重左脑思考的人。也可以说,人的大成功就是在对人、对事的思维模式要正确,并且如果做到极致,就更容易成功。
  理性和感性与4Q是什么关系?简单对应,感性=EQ/AQ/TQ,与人有关系;理性=IQ,与事有关系,大成功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并且运用得当。我们把感性和理性、对事对人,做四象限,可以把人的思维模式分为四类,见下图
图2,对人对事四象限分类图
  对人感性对事理性的人,可以成就大事;对人感性对事感性或对人理性对事理性的人能成事;如果对人理性,对事感性,这样的人就没得救,很难成事,往往是组织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
  从人口比例来看,印度裔取得的成就不仅远远超过了华裔群体,也远远超过了美国本土白人群体,成为美国最成功的族群。印度裔为什么在美国取得更大的成功?引起了科技界、商界及教育界的关注,美国有商学院还正在做专题研究,探析这一神奇现象。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印裔是全脑思维,对人感性对事理性,对人感性具体表现就是总体显得谦逊、容易妥协,对本族印裔不计代价的关照,一方面获得广大族群的认可至少不坚决反对,另一方面,得到本族同仁的坚决支持;对事理性,印裔的技术水平和干活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即使比华裔具体干活弱一些,但其对人感性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因此在管理岗位的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
图3:华裔、印裔及美国本土人成功的要素比较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出,华裔IQ(对事,理性)高,干活能力最强,但EQ/AQ/TQ(对人,感性)中,比如TQ甚至不及格,因此华裔更需要适合做具体工作,不适合带团队特别是大团队,无法干大事;印裔恰恰相反,IQ中,但EQ/AQ/TQ高,适合面对人,带团队。
  实际上,与中国相比,印度盛产CEO是一个伪命题。2015年度,印度世界500强7家,并且有5家排名下降,而中国世界500强106家(1995年3家),美国世界500强128家,2011年至2015年中美企业数量相差分别为64、53、37、28、2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着强有力的发展状态,预计在2-3年内,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500强最多的国家,中国才是盛产CEO的国家。因此印度盛产CEO一定要加一个定语:那就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美国的人成为国外大企业的CEO。
  这就奇怪了,传说中国的一流人才都留学出国了,但在国外混得很不好,与印度裔相比,中国裔在国外取得大成就的就更差了,与盛产国外世界500强及美国500强CEO的印度裔相比,更是尴尬是大陆出去的人全军覆没,一个也没有;另一方面,中国留下来的二流人才,确把中国做得风生水起,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远超过印度。
  如果中国和印度的一流人才都去了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国家,二流人才留下来搞本土建设,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在本土,中国的二流人才完胜在印度的二流人才;在美国,中国的一流人才完败印度的一流人才,这么大巨大的反差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看看什么的中国大陆人或大陆华裔移民到美国,并进入高科技、金融、教育等高端职场打工圈子呢?大概有以下6类人:
l 留学生:到美国留学读书,留下来就业的;
l 技术移民:靠申请人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来;
l 中国外派:在中国外企的工作人员,再派遣到美国总部工作;
l 中国国际化企业:代表中国企业到美国分公司工作,再跳槽到美资企业的;
l 投资移民:官僚家属或富裕人群;
l 华裔:第一代移民的后代,在美国本土成长起来的。
  在这6类当中,中国外派到美国总部工作的人员数量不多,一般也不愿意去;中国国际化企业到美国工作跳槽到美资企业的也应该不多;投资移民的富裕人群,这些人宁愿自己当老板做点什么,也不愿再打工;留学生和技术移民及其后代应该占绝对主体。也就是说,进入美国高端职业打工圈子拼杀的人,基本都是留学生、技术移民及其后代,他们的竞争力与印裔相比,有天大的劣势,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中国学校教育的缺陷。
  中国从孔孟时代开始,就倡导“士大夫”精神,“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为五斗米折腰”,“无脸见江东父”,“知行合一”……,成为文人为人为官的精神追求与写照,而事实上,这种理性主义或浪漫主义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混不好,写这些观点的人,往往也都是愣头青,在官场混得不得志的人,往往生得卑微,死得凄惨。接受这种“面子文化”忽悠模式的结果,培养出来的人多半是IQ高,EQ/AQ/TQ低。
  时至今日,中国的学校教育还在大力提倡与宣扬这些所谓的贵族精神,特别是能够留学美国的人,一方面,这些人从小在人文方面完全是正统教育,对真实的社会根本不了解;另一方面,在激烈的中国考试竞争中,他们从小到研究生,靠自己的努力,一路过关斩将,实在了得,这样就更加剧了他们自负的资本。如果家庭也不注重这些人的社会现实教育,这些人实际上是幼稚、单纯的,自以为是自己是天之骄子,养成孙悟空性格,不服管,不巴结上司,不讨好下属,喜欢单打独斗,绝大多数人最后成为IQ高,EQ/AQ/TQ低的人。这个群体中,EQ/AQ/TQ高的人,不少又回国打工或创业了,留下来的EQ/AQ/TQ高的就更少,一些人甚至EQ/AQ/TQ过低,已经无法在国内立足了。
  中国的高速发展,只要EQ/AQ/TQ高的人,谁会一直干技术?早转做管理或创业了。技术移民这个人群,即使在中国工作过,往往也是在EQ/AQ/TQ方面不太好,在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不足,混得足够好往往是投资移民为主的人群。正是这个原因,无论是留学生还是技术移民群体,他们因EQ/AQ/TQ不足,因此在社会人脉、社会地位、家庭教育都无法实现大的飞跃性突破,仅靠勤奋、自律、会干活维持高于平均水平的中产生活。他们的后代又成长在美国环境,无法得到锻炼,获得超越美国主流社会群体的EQ/AQ/TQ,基本继承了父辈的优点与缺点(IQ高,EQ/AQ/TQ低),很难再有大的突破。
  留在国内的二流人才,同样受的正统教育,哪些牛X的人又是如何完成跳变的呢?进入社会后,绝大部分人还是学校教育的那一套,多次撞南墙后,有的撞清醒了,才发现真实的社会是怎么回事,慢慢领悟到人及社会的潜规则,社会真实运作的规则与过去听说的、想象的差距甚大,甚至是相反的,于是快速调整心态,努力提高EQ/AQ/TQ,这一部分人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与领导者。中国的高速发展,很多没有受过多少的教育的人,凭借在社会大学课堂的实践与经验,EQ/AQ/TQ高,很多人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卖菜哥宝能姚振华正逼得商界牛人王石(理想主义,做事不理性)走投无路。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说得通俗一些,企业家精神有两个最关键:其一,不要脸(面子,求利不求名),专注于里子,企业家给别人面子,自己不要面子,就可以获得更多里子,企业家的里子才是真正的面子,“客户导向”就是向客户放低姿态,给客户面子(客户牛),体现服务精神,获得商业上的成功(里子),企业及及企业家才有真正的面子;其二,会装B(画大饼,吸引人与自己为未来坚守),马云与孙正义谈融资,软银10亿美元占阿里集团40%的股份,孙正义信了马云的愿景描述,马云自己相信吗?当然马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愿景描述,因此融到软银的钱,马云当时认为占了很大的便宜,他自己根本没有料到阿里的今天,否则他不可能10亿美元卖掉40%的股份,那马云忽悠的时候实际上是装B。可以说,“不要脸(关注实际利益)、会装B(展望未来)”是成为高层管理者或领导者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刚毕业进入社会工作,我们的IQ非常重要,能够做一些具体工作,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长,需要担任带领团队的责任,这时候,EQ/AQ/TQ就越来越重要,真正成为优秀管理者或领导者,厚黑学、马屁学、宫斗术、阳谋与阴谋都是长期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
  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极端的结合往往造就杰出的成就,比如特区开发,深圳非常成功,而珠海的发展就是正常状态,为什么呢?除了深圳背靠香港的地缘优势外,最重的因素就是:深圳政府的中高干部基本都是豪放的北方人,敢大干;中基层是细腻的南方人,会落地。深圳市粗放与细腻的完美结合,大事就做成了;而珠海高、中、低都是原来的广东人为主,细腻
  细腻,步子就走慢了。
  同样,中国人本身比较感性(右脑思维),但有成就的中国人,却又是非常理性的人,即感性
  理性结合完美的人,并且对人极度感性,对事极度理性。凡是做大事的中国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绝对理性,才能赢得竞争的胜利。王石如今的溃败一个原因就是当年放弃股权的不理性,另一个原因就是对掌控万科的能力过于自信,没有在公司章程设置保护措施,还是不理性。
  美国人是左脑思维,理性思维,因此特别喜欢感性思想:人性、美德、希望、勇敢,爱、民主、平等、自由、公平、人类,美国电影一贯的正义、拯救人类,就符合他们缺少感性的思维模式,反正把自己的格局显得越崇高越好,美国人越喜欢。名噪一时的“哈佛女孩”,就是凭借其向哈佛来的招聘老师展示人生理想:将来服务于贫困地区的宏愿而打动,给了她上学的机会。哈佛女孩今安在?在美国茫茫人海中被淹没了,说明她也只掌握了小的忽悠技巧,在美国不堪大用,没有真正掌握国学的精髓,真正做到对人感性。
  印裔为什么牛呢?印度一直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属于感性文化,被殖民时间太长,西化比较多,又多了一重理性文化,因此印度人精英阶层同时具备理性和感性的双重特性,对人极度感性,对事极度理性,他们运用起来游刃有余,比如,对付,美国本土人,他用感性打动情感;对付中国人,他用理性捞取实地。
  华裔群体好面子,不会装B,还不团结,甚至欺负本族华裔,对人极度理性,美国主流社会不认可,华裔自己也不支持,因此无法俘获人心,即使自己做得出色,也很难被提拔或推举成为高层管理者,这才是被印裔超越的根本原因。
  靠中国本土的国际化企业CEO成长,世界500强CEO,中国人或华裔总体持续领先印度人及印裔应该没有什么悬念,但华裔能否在欧美超越印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一方面,关键在于华裔这个群体是否有极强的自我批判能力与行动改变力;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区高管回流、中国国际化企业高管跳槽、投资移民及后代这些具有高EQ/AQ/TQ的人群加入助阵,改善华裔的竞争基因,看是否会有所改变。
  历史会给出答案,我们拭目以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ceo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