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战列舰日本的战列舰是不是直接没有桅杆这种概念了,直接就是塔型舰桥

什么军舰舰桥高,桅杆高,想做个模型-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什么军舰舰桥高,桅杆高,想做个模型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14:34:51 责任编辑:王亮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什么军舰舰桥高,桅杆高,想做个模型”相关的问题,学网通过互联网对“什么军舰舰桥高,桅杆高,想做个模型”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什么军舰舰桥高,桅杆高,想做个模型,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航母解决方案2:
二战时期日本的战列舰普遍剑桥高的离谱,当然实际上没啥美感
解决方案3:
长门号列克星敦大和号&和美国初期的战列舰。
解决方案4:
当然是航母啊。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专题】图解二战大和级战列舰_男人的大和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0贴子:
【专题】图解二战大和级战列舰收藏
日,大和号在宿毛湾鹈来岛和冲岛标柱间进行全速公试的画面,当时的状态为公试排水量69304吨,151700轴马力,螺旋桨每分钟223.2转,由桥本敏郎拍摄(照片为人工上色) 。 用兵思路分析“大和”级战列舰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大的战列舰。但是,由于日本海军的战列舰用兵思路存在致命缺陷,致使大和级在建成后始终处于一种作用不明的暧昧状态,以至于被当成联合舰队的水上豪华饭店使用。对实力不足的日本国力和日本海军兵力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回顾整个1930年代,我们会发现当时的日本海军对战列舰的速度要求,并非是以能够伴随机动部队航空母舰作战为标准,而是遵循传统的教科书式炮战思路,即“以最快速度接敌”来确定的,其目的是尽快抢占T字阵横列阵位。日本海大海战后,“日本马汉”秋山真之(此君留美期间的导师是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阿尔弗雷德·马汉,被东乡平八郎誉为“智谋如泉涌”的战略家)参谋所说的“由于联合舰队具有3节速度优势,所以取得了海战胜利”的说法对此后的日本战列舰设计思路影响很大。在海军中这种思想受到海军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亲王、海军大臣大角岑生和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为首的,拥有一大批可以说都是闻着对马海战的硝烟味成长起来的十九世纪的东洋“80后”们粉丝的死硬“战舰派”的推崇。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炮术学校的教范中将此归纳为“最大限度活用极少的机动力优势,极力缩短跟敌人的炮战斗距离”。但是,日本战列舰部队与美国战列舰部队之间只有4~5节的速度差,并不足以带来很大的优势。在高海况情况下,航速30节的战列舰编队与航速27节的战列舰编队相比,其速度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再有,同是在高海况状态下,像大和级这样的战列舰,其稳定性显然优于为追求高速而舰型细长的“衣阿华”级,因此命中率也会优于对方。伏见宫博恭亲王(--),元帅海军大将,大勋位.功一等。少年时赴德国学习海军,历任三笠舰分队长、高千穗、朝日、伊吹舰长,第2战队和第二舰队司令,佐世保镇守府长官和军令部总长(),“舰队派”总后台。
华住酒店,提前预订8折
秋山真之(),生于日本明治元年三月二十日。父亲是松山藩士,哥哥是秋山好古(陆军大将)。1890年海军兵学校首席毕业生。1892年升少尉,作为炮舰筑紫号的大副参加中日甲午战争。1897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导师是著名的海权论发明人马汉,回国后成为海军大学的教官,教授海军战略、战术、战务等,此后成为日本海军兵学的基本理论。1904年出任海军军务局长,1917年授中将军衔。秋山是日本海军中的奇才(戴季陶云),可惜对马海战后改信天照大神了,著作有《兵语界说》《海军基本战术》《海军应用战术》《海军战务》《海军用务令》《军谈》等。从与大和级诞生年代相同的战列舰来看,美国的“北卡罗莱纳”级和“南达科它”级最大航速为27节,英国的“乔治五世”级为27.8节,与大和级航速相同;德国的“俾斯麦”级为29节,但德国不是日本海军的假想敌。再有,即使以跟随机动部队航空母舰为作战作为大和级的用兵方针,速度也不是最关键的因素。美国的那两级战列舰一面被指谪“航速不足”,一面也出色地完成了航母编队护卫任务。
英国皇家海军“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南达科它”级排水量38000吨,主机功率是13万马力;以大和号64000吨的标准排水量和15万马力的功率来说,能达到与之相同的最大航速,也足可见其舰型设计之佳。但也不能说日本海军完全没有将战列舰用作航母护卫兵力的打算。A-140计划展开伊始,正值日本海军主力舰展开全面的现代化改装,当时至既有计划把两艘长门级改装成高速战列舰,再加上新设计的两艘高速版超战舰,苍龙飞龙两艘航母,以及四艘最上级防空巡洋舰,初春级防空驱逐舰,组成机动部队使用。“九段作战”进入第四段,一待自本土开来的美国舰队主力进占马绍尔群岛,机动部队就将出击,消灭对方的航母。不过后来长门级舍弃高速化而加装装甲,超战舰变成中速的大和级战舰,机动部队的建立也就不了了之。
至1940年代,航速33节以上的翔鹤级和大凤级航母陆续服役,有人因此指责27节的大和级无法与其相伴行动。不过,在大和竣工时,日本海军机动部队主力是航速31.2节的赤城和28节的加贺,两艘编为同一战队,势必要迁就航速较慢的加贺号,而大和级与加贺的航速相差无几。此外,龙骧号,千岁级和伊吹级(计划中)航母的航速为29节,信浓号航母为27节,隼鹰级为25.5节,它们都可以与大和级相伴行动。再者,包括大和级在内,日本战列舰的防空火力并不是很强,如果仅仅作为护卫军舰用的话,发挥不了多大价值。以高速战列舰为航母护航,主要是为了在航母派出舰载机,无力自卫时执行对空和对海防御任务。就防空能力而言,大和级的副炮主要是为了在近距离交战上应对条约性巡洋舰和驱逐舰,不能作为防空炮。实际经验则表明,在有巡洋舰、驱逐舰等军舰编队护卫的情况下,战列舰的水平副炮使用价值并不大。美国北卡罗来纳级以后的战列舰,以及英国的英王乔治五世和后续的狮级和前卫级,都完全废除了专门对海的水平副炮,全部改装高平两用炮。综上所述,即使日本海军像美国海军那样将大和级作为机动部队护航力量,也并不会带来多大的战术优势。同时,大和级6300吨的庞大耗油量(如果大和是以30节的高速战列舰,燃料耗费量将更为庞大)对于经常为舰队油船数量不足而苦恼的日本海军来说,也是个很大的负担。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来,日本海军对于大和级的使用思路和用兵方略是按照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安排的,也就是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按照原有的“渐减迎击”战略,面对占有优势的美国海军兵力,大和级在西太平洋固守待命,等日本海军使用多种手段将来袭的美国主力舰队逐渐削弱后,再在靠近日本近海的大决战中出动大和级,将残破的美舰队一举击破。这是一种守势战略,然而一旦这个固定模式被打破,大和级就将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太平洋战争爆发伊始,一切都出乎此前30年间全部作战方案的预料。由“航空派”代表山本五十六执掌的联合舰队,抛弃了“渐减迎击”战略,使用航母兵力消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日本海军在全太平洋上获得了压倒性优势,一下子由守势变为攻势。面对这样骤然降临的好局面,日本海军反而变得无所适从了。由于不再需要面对美国的战列舰优势,燃料耗费量巨大的大和级和长门级自然也没有了出动的必要。日本海军只出动了4艘最老的金刚级高速战列舰参加一线作战,去消灭西南太平洋上以巡洋舰为主的美、英、荷、澳残存兵力。而自1942年之后,美国在太平洋上的航母兵力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出动大和级成为极端冒险的举动,因此更有理由将其留作最后的法宝。事实上,日本海军从大和级一开始服役起就赋予其“战列舰部队核心”的地位,将其保留下来作为舰队决战的王牌兵力,从来没有考虑过用其担任航母机动部队的护卫兵力。同时,根据军令部的设计要求,大和级的无线电发送能力非常强大,达500海里,通讯能力比其他军舰更为出色,而且舰上配备着优秀的通讯班,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担任的基本都是类似美国海军指挥舰的角色。但话又说回来,这一角色完全可以以通讯能力强大的水雷战队指挥舰(轻巡洋舰)担任,二战末期大淀号轻巡洋舰成为联合舰队旗舰,就是个有力的明证。
早在决定建造超战舰之初,海军航空本部的激进派就曾经有过“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日本的大和号,是世界三大马鹿(蠢事)”的说法。甚至到1980年代,还有日本国会议员说大和型战舰、伊势湾排海造田工程、青函海底隧道是“昭和三大马鹿”。大和级的单舰建造费用为1亿日元(不考虑物价和通货膨胀的因素,另外这个费用还没包括船厂改建、改造的投资),按当时日元的含金量计算,为12.134吨纯金(这笔钱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是当时日本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29%,或着国家总预算的3%;更直观的说,1940年日本全国全年民间住宅建造总投资为1.38亿日元,同年日本全国的道路建设总投资为1.35亿日元,如果换算成为1960年代的日元,约等于东海道新干线的总造价)。相当于3艘飞龙级航母或1.6艘翔鹤级航母;建造4艘大和级战列舰所用的资金、物料、人力足以建造12艘飞龙级或6艘翔鹤级航母。如果军令部的老家伙们能够采纳航空本部(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等人)的意见,那么在日美开战之初,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将有16~22艘现役航母,远远压过美国海军的3艘航母。如果军令部和联合舰队能够结合这一兵力优势,适时地由守势战略思维转变为攻势,那么将日本海军的最前线推至阿拉斯加-美国西海岸-巴拿马运河一线也不是没有可能,太平洋战争初期和中期的态势也必将大幅改观。此外在战时,舰队决战思想始终统治着大部分日本海军高级指挥官的头脑。他们始终幻想着以一次日本海海战式的决战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即使不是通过战列舰的大炮,也是通过航母的飞机。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的胜负已经不是通过一两件新式武器所能左右的,更多的是以夺取制空权为核心,多兵种协同机动、连续作战。当经过两年的战争消耗,联合舰队失去了奇袭带来的短暂优势和微弱的技术优势。日本海军在1943年后才认识到航母的核心地位,并以后来发展出来以岸基航空兵和特攻作战为中心的“航空决战”模式,但这一切都不能抵消日美两国在综合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过去几十年来帝国积攒下来的航空精锐早已耗费殆尽,此时日本海军不仅是在航母数量上处于劣势,在舰载机的性能上和飞行员的素质等方面也全面劣与美国。之前一直雪藏的大和级战列舰,已经变成为机动舰队航母护航的角色了,被寄予厚望的460毫米巨炮只能用三式对空弹向美军飞机实施射击,最后作为“帝国海军精神象征”的大和级战列舰成为了“一亿总特攻之先驱”,沉没在北纬30度22分、东经128度04分,德之岛西北200海里处的深海里。日本自古就物产稀少,资源匮乏,对所有东西都甚为珍惜,认为连一粒米里面都有“八百神明”。虽然明治维新后国力日见充足,但毕竟祖上留下来的习性难改,一举一动不免留露出小家子气。即使造出了长门级、大和级这样威力强大的战舰,也舍不得用。到最后,两艘长门级一艘自爆、一艘被美国掳去;两艘大和级到战争快结束的时候才咬牙拍上去,结果成为了两朵美丽的礼花,沉入到太平洋海底。这好似一个守财奴,狠下心来买了一个巨大的奶油蛋糕,却舍不得吃,整天供起来看呀看呀,最后看到蛋糕发霉长毛了,只好捏着鼻子吃下去,要不就得丢掉。本文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各位同好展示大和的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建造日竣工时大和号的俯视和侧视图大和号的诞生地吴海军工厂第三号造船船渠大和级战列舰装甲线图大和级战列舰舰艇装甲中央横剖面线图(第135号肋材附近)
徳山至吴港间公试中的武藏号战列舰,可见前甲板向下弯曲的“武藏坂”。此时舰上多为三菱厂的随船技师,因此身穿白色工作服,左旋副炮塔为临时设立的淡水储水罐 时间为昭和17年6至7月(月,照片为人工上色)这张照片是目前流传最广的战舰大和建造照片,也是唯一一张详细的舾装照片,摄于日吴工厂舾装舰桥,画面右边的是凤翔号航母(遮风栏呈竖起状态),凤翔远方为间宫号给粮船,背景为停泊在二河川口的驱逐舰群。左侧可见第6战队的重巡洋舰加古、衣笠、以及一艘特设给油船。长期以来日本人对这张照片的钻研判读机会发展成一门学问。拍摄者为造船部设计官桥本敏郎技术大尉。日本投降后桥本前往东京,以“技术资料兼民族纪念品”的名义将照片托付第二复员省(原海军省)官员福井静夫保存。中央舰岛战舰大和同武藏舰桥背面对比,左边为大和号日在吴工厂舾装舰桥,右边为武藏号月在伊予滩,此时舰桥上已经加装了21号电探战舰武藏的舰桥,注意15米测距仪上方仍未安装电探,时间为月中央舰岛3D复原图中央舰桥内部构造3D示意图,紫色部分为士官升降梯,绿色部分为司令塔和司令塔升降梯
大和竣工时(1941年12月)舰体中央部构造 武藏公试时(1942年7月)舰体中央部构造 黄-色部分标明战舰大和同武藏舰桥的差异的地方,左边为大和竣工时(43.5)的状态,右边为武藏公试后的(1942.8)状态
战舰大和1943年7月改装后舰桥中央部构造战舰武藏1943年7月改装后舰桥中央部构造此时在第一舰桥附近已经加装了2号1型电波探信仪(21型电探,即对空警戒雷达);22型对海电探;E27型雷达信号探测器(接收敌舰雷达发出的侦测电波,以提前预警);对空观测所加装18cm望远镜;第二舰桥后部露天平台延长了3米,把作战室甲板上取消的信号观测所移到了这里;两舷副炮前后加装25mm3联装机关炮战舰大和日~3月18日改装后舰桥中部形态,此时在后主桅杆上安装13号电探;拆除了两舷的155mm副炮,加装“八九式40口径”127mm高炮,“九六”式25mm机关炮,4.5米高炮测距仪 (淡蓝色),兵员待机室战舰武蔵日~4月22日改装后舰桥中部形态 ,此时在后主桅杆上安装13号电探;拆除了两舷的155mm副炮,加装“九六”式25mm机关炮,94式高射指挥仪,兵员待机室
战舰大和阿号作战时(1944年6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战舰武藏阿号作战时(1944年6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战舰大和捷一号作战时(1944年10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战舰武蔵捷一号作战时(1944年10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
新远景工业胶水,大量现货供应,错过就要等一年啦!赶紧行动哦!
战舰大和捷一号作战时(1944年10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战舰武蔵捷一号作战时(1944年10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战舰大和天一号作战时(1945年4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150cm探照灯被防水布罩着战舰大和天号作战时 (1945年4月)舰桥中部各战位95式2米测距仪同25mm机关炮管制图示战舰武蔵捷号作战时 (1944年10月)舰桥中部各战位95式2米测距仪同25mm机关炮管制图示
火控系统战舰大和舰桥后方3D复原图,1944改装后形态,可以看到2号1型电波探信仪(21型电探,即对空警戒雷达);22型对海电探;94式高射指挥仪1号3型电波探信仪(对空) 3D复原图及实物13型电探指示机及其目标捕捉模拟图13型电波探信仪:根据研制要求,它是陆上・舰船・潜艇用小型可搬式対空搜索雷达,工作频率150MHz,峰值功率10KW,采用2*4水平固定式天线,标的距离精度是2~3km。方位精度10度。13型电探只有一个A模式的显示器,因此它不可能提供出准确的目标的方位角资料,而且完全无法提供仰角资料,而只能通过反射波尖的大小猜测目标的情况。(简单的说就是知道有人来了,但不知道在哪)
2号1型电波探信仪(21型电探) 3D复原图 及实物(上图为武藏装备的21型电探)21型电波探信仪,外形是框架式天线,发射接受部分都是由10mm铜线构成。21型可以回转,在二战工作在较低频率的水面搜索雷达基本上都能兼顾对空任务。因此有人说21型可以探测100km处的飞机。关于这点其实在讨论13型的时候已经提过,是否真有这样的能力就见人见智了。另外,21型其实是分a型战舰用,b型大型空母用和c型轻型空母及巡洋舰用等的,性能是有差别的,很可能就差在天线面积上。但具体数据一时找不到。(非常奇怪,关于它的资料日本人也不大提,因此很不好找。)工作频率:199.861 MHz,工作频段:VHF,波长:1.5m,脉冲重复频率:1 kHz,脉冲持续时间:1us,最大作用距离:80.886海里,最小作用距离:2997米 ,水平波束宽度:17度,垂直波束宽度:30度,峰值功率:5KW
2号2型对海电波探信仪(22型电探,即对海雷达) 3D复原图及实物22型对海电波探信仪:用途:舰船・潜艇用水面搜索(兼射击) ,工作频率:2.997 GHz,工作频段:S,波长:100mm,脉冲重复频率:2.5 kHz,脉冲持续时间:1us,最大作用距离:32.354海里,最小作用距离:2997米 ,水平波束宽度:19度,垂直波束宽度:19度,峰值功率:2 kW。别看它一点也没有雷达样,但这绝对是日本战时最高科技,是日本第一型使用磁控管技术的雷达,在日本研制的雷达中性能是最棒的。缺点主要 是 功 率 偏 低 ( 输 出 功 率 只 有 2 K W ,整套雷达的发射功率才5KW,遇到技术瓶颈,没有研制出多腔高能磁控管,美国人的发射管可以50KW的功率);二是可靠性差,尤其是接收机经常出故障(直到昭和19年9月,才由东大理学部大学院生霜田光一,和理化学研究所的菊池正士博士两人研究出矿石检波器来解决收发自动转换的问题才告成功);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同样只有A模式显示器。同样无法有效地指挥对空中目标的作战。
E27型逆探(雷达信号探测器) 3D复原图安装在传令所/作战甲板外的 E27型逆探E27电波信号接收机 3D复原图海军技术研究所研制的E27受信机雷达在那个年代还是新兴产物,各国都加紧研制用于实战的雷达,在海战中,拥有高水平雷达的一方毫无疑问占有了主动权。二战期间日本的雷达技术远远落后于盟国和德国。虽然海军技研所研制出不少型号的雷达,但日本的雷达发射功率都很小,一旦遭受电子干扰,系统极其容易瘫痪。而且所有二战期间的日本海军大型舰载雷达都只能使用“最大感度法”(即“单瓣法”)来进行扫描,这也是它们的定位精度无法达到用于火力指挥的要求重要原因。最好的例证就是苏里高海战中的西村舰队,面对装备有Mk-8型火控雷达的美第77特混舰队的“西弗吉尼亚”、"田纳西"、“加利福尼亚号”战列舰毫无招架之功,几乎成为了美军的靶子,性能低下的22型电探为发挥任何作用,根本无法发现美舰,日军引以为傲的夜战水平在先进科技的冲击下不堪一击。最具讽刺的是,日本甚至在1939年就开发出来了共振腔磁控管,比英国人还要早。
舰桥最顶端的射击指挥所和主炮观测所,其两旁为醒目的15米测距仪物镜,大和级共有4台日本光学会社(战后的尼康公司)于1935年开发的光三九式15米倒分像立体测距仪,舰桥上一台,三座主炮塔各一台,均被以防御钢板。此测距仪外筒外径600mm,防热、耐爆风,内有三组测距装置,基线长15720mm,测距范围5000~5万米,配有3名测距手和回旋操作员、俯仰操作员。射击指挥所内安装九八式方位盘,为高约2.4米、直径为0.6米的圆筒形光学设备,工作原理类似潜望镜,但结构复杂的多。大和战列舰的射击程序如下:1.二号一型电探操作员通知九八式方位盘的操作人员将望远镜转至目标方位。2.搜获目标后,舰桥顶端的射击指挥所旋转以对准目标,用方位盘测量角度,并以那具全世界基线最长的三九式15m光学测距仪测定目标距离。3.射击指挥所也将目标方位传给主炮塔,让炮塔对准目标,以炮塔上的三九式光学测距仪对目标展开测距。4.舰上七人射控小组,射控小组获得各项参考资讯,包括从射击指挥所传来的方位与距离,主炮塔回报的目标距离,舰底测程仪回报的船速,或者是电信室与友舰的回报等等,先将所有的测距值以人工输入距离平均仪以求得平均测距值,再将平均距离连同舰体摇晃、风向等资料输入九八式射击盘来求出射击解算,所有资料输入程序一律以手动完成,然后以电报方式传至各炮塔。5.为了预防主射击指挥所中弹失去功能,或者是因应多目标射击的需求,后部舰桥上方的预备指挥所也开始启动。6.炮手依照射击指挥所提供的射击解算来修正主炮的方位与俯仰角,等待位于射击指挥所内的炮术长的射击命令;指令一旦下达,炮长凭借肉眼判断舰体摇晃程度,等舰体恢复至水平程度再开火。另外,大和级需先进行几次试射(使用单一炮塔或全左/全右主炮,或者各炮塔轮流交叉试射),待观测仪(或观测机)观测到大批弹着点后修正射击资料,才能求出更精准的解算来进行齐射(当然,大和级不是不能一开始就齐射,但前提是他们的射控、炮术人员必须是超人)。在较为理想的状况下,第一次射击之后修正弹着,第二次射击后修正散布界,第三次射击可能出现至近弹,第四次射击可能命中。
94式45口径46cm三联装主炮 3D复原图 46cm三联装后主炮,此时大和舰尚在舾装期间, 后主炮塔右炮位达到最大仰角+45°   大和级战列舰主炮内部结构,可以看到15米测距仪和供弹系统,炮塔顶部中央为瞄准演戏机,炮管上绑定的是训练用76毫米外膛炮(炮术训练时主炮不发射,以节省主炮身管寿命,大和级的主炮炮管寿命是200发)
  九四式四十六厘炮塔侧视横断面图
九四式四十六厘炮塔后视横断面图
九四式四十六厘炮塔俯视横断面图
  美国海军LSM-371号登陆舰。该舰于1945年11月将信浓号的一门460毫米主炮运回美国东海岸。日本败降前,本来计划将这门炮安装在濑户内海入口,用作抵御盟军进攻的岸防炮
  正在美国西海岸长滩入坞修理的LSM-371,该船随后经巴拿马运河驶抵弗吉尼亚,将460毫米巨炮移交海军试验中心。大和级主炮生产开始于1937年秋天,为了保密,所有主炮都由吴工厂独家生产,一共生产27门,按一般的说法,18门是为大和武藏生产,7门为信浓生产,2门为实验炮。不过,到1941年9月,即大和接近完工、武藏开始安装主炮时,吴工厂总共才生产18门炮,三个月后,军令部即在对美开战当天下令终止战舰信浓的工事,因此这7门炮有可能只是供大和和武藏换装的备用炮
  现保存于华盛顿海军博物馆的大和级三号舰信浓的主炮塔前装甲,贯穿洞是战后美军用Mk12型50倍口径406毫米主炮测试的结果
  大和号主炮塔旋转回盘的安装时间是1940年6月初,为了保证这种超大型铁质精密部件与船身的吻合度,安装工作是在最凉爽的夜间进行的。   
  大和1、2号主炮塔组装作业,摄于日。主炮塔内分为3个隔室,以在中弹时减小被害区域,炮塔后部有横壁将测距仪与炮室隔开
大和级副炮装甲防护示意图,可以看到副炮炮塔的正面、侧面、前面装甲为厚25mm的NVNC钢,炮塔基座圆筒装甲为厚为50mm的CNC钢 ,连同口径的155mm炮弹都防御不了,只能抵抗炮弹碎片的袭击,此处也是大和级战列舰的软肋。大和级的1、4副炮塔(前后副炮塔)配置在中心线上,其基座的给弹室立即前后主炮塔,一旦被集中,必然发生炮弹殉爆,并殃及主炮弹药库和主炮塔。不过,如果给副炮塔追加装甲,将增加其重量,影响回旋性能。最后采取的补救措施式在基座部位加装一层50mm的CNC装甲(之前基座部位只有一层25mmNVNC装甲),炮塔本身则仍然保持弱防护状态。也正由于这样的鸡肋状态,才于1944年中雷后的维修工程中将两舷的副炮塔拆除,换装高炮
  全封闭的A1型改3式双联装炮塔八九式40倍口径12.7cm炮3D复原图(此型炮塔是考虑到主炮爆风损害问题而设计的,大和级建成之初时搭载的都为此型炮塔的八九式高炮,共六座)      
  无防盾的双联装八九式40倍口径12.7cm炮3D复原图(后来历次改装中,加装的八九式高炮都是此型无防盾型)   海军对八九式高炮及炮塔评价不好,一是炮塔本身的回旋和俯仰速度慢,二是火炮射速不快(由于需要设定延时引信,最优秀的实战发射速度也不过7~8发/分)。在大和级的战训报告中对八九式高炮的射程和为例都很不满意,认为无法对付高速的鱼雷轰炸机。
  三联装九六式25mm机炮、单装九六式25mm机炮3D复原图,大和级战舰另一种主力防空炮(电影《男人们的大和》中男主角就是此炮的操作手),建造之初搭载24门九六式25mm机炮,分设于8座带防盾三联装炮塔中, 后续加装的大部分都是无防盾三联装九六式25mm机炮,具体数目不详(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武藏至沉默时安装有130门25mm机炮分设于35座三联装炮塔和25座单装单装炮座中;大和号至冲绳战役前增至162门,其中三联装52座,单装6门)
 陈列在吴港“大和馆”内的460mm九一式穿甲弹和三式通常弹(分别为左起一、二),左起第三枚为截去风帽的九一式穿甲弹,第六枚为剥掉弹壳的410九一式,第八枚是去掉外壳的410三式,第十、十一枚是203,第十二枚是155,最右边是127或100。后方是重巡青叶的203炮炮身
 大和级战列舰九四式四十六厘炮使用的九一式穿甲弹(现在江田岛海上自卫队干部学校内展示的战舰“大和”使用的460毫米九一式穿甲弹),九一式穿甲弹具有出色的水下性能,炮弹的背帽头部被设计成平面,并有一个钝圆锥形背帽尖。在命中水线以上装甲带时,九一式穿甲弹在效果上和普通穿甲弹并无差别。当炮弹入水后,九一式穿甲弹的独特之处就体现出来:尖锐的风帽会在水面的冲击力下脱落,露出平面的背帽,以平直的水下弹道撞击战舰底部。为了适应九一式穿甲弹的水下性能,该弹还采用了延迟时间为0.4秒的引信 。被日本海军寄予厚望的“水下弹”战果十分的有限,水下射弹命中目标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有过一次记录(也只有一次)。日的埃斯佩兰斯角海战中,“衣笠”重巡洋舰发射的一枚203mm穿甲弹在水线下击中了美军“博伊斯”号轻巡洋舰(Boise CL-47)。
  一式穿甲弹内部结构:1、风帽;2、被帽;3、弹头;4、弹体;5、铝块;6、软木和羊毛包布;7、火药;8、一三式五号延时引信;9、信号安装口;10、导环;11、铜垫环
 大和级战列舰九四式四十六厘炮装备的三式通常弹,也叫三式烧夷弹(三式通常弹式为防空作战而研制,装有延时引信,弹体内装有上千枚燃烧子弹,根据引信设定的时间按在空中爆炸,释放出子弹,形成弹幕,攻击敌机,也可以使用瞬发引信,用于实际地面目标。) 三式通常弹在对付空中目标时显得力不从心,尽管它爆炸时场面非常壮观,但据说其放出的燃烧弹虽然能引燃汽油,在面对美军飞机的防弹油箱效果不大,因此不能满足防空作战的需要。这方面倒是零式通常弹的破片对美机更有威胁,因此有人认为开发三式通常弹式多余无用的举动。
  九四式四十六厘炮使用的另外一种型号通常弹(估计是零号通常弹) 前甲板
  月间在濑户内海西部公试的战舰武藏,从这个角度望去,“武藏坂”的坡度并不明显,在防浪板后面可见通风口和甲板升降口 (上面光着膀子的海兵们正在集体作海军体操)
  大和级舰首徽菊花御纹章 (为木质包金箔,直径为1.8米)
  大和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借鉴1935年法国建造的8万吨级高速邮轮“诺曼底”号。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舰首内藏零号水声侦听器
  大和级战列舰设计上特色之一就是其最上甲板从2号主炮塔基座|、107号肋骨的位置起向下弯曲,形成一个斜坡,从正面看去时尤其明显。这个斜坡被称为“大和坂”和“武藏坂”,究其原因是出于舰身轻量化和降低舰身前部重心的考虑
  大和级舰尾的6吨起重机,由石川岛造船所起重机部制作。使用半径8~20米,回旋角300°。使用220v交流电驱动,安装40马力起重马达和25马力回旋马达各一台。上为战舰大和6吨起重机,下为战舰武藏6吨起重机         为了避免主炮爆风影响,起重机上部的天线支架可以放倒      大和级战列舰舰尾装备的吴二号五型弹射器   舰载航空装备   大和级的舰载机为弹着观测用的三菱F1A2零式双翼水上观测机,以及侦查用的爱知E13A1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有资料称大和刚服役时搭载的是九五式水侦),总载机数为6架,这只是个大致数字,也有说法称机库内存放5架、露天停放2架、共计7架。考虑到机身尺寸不同,如果全部搭载零式观测机,则机库能收纳6架、加露天2架、共可搭载8架。   
  三菱F1A2零式双翼水上观测机,最大速度:370km/3440m;自重1928kg;最大航程:740km;武备:7.7mm机枪×3,60kg炸弹×2;翼展11m,全长9.5m   
  爱知E13A1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最大速度:376km/2180m;自重2642kg;最大航程:2090km(有资料为1644km);武备:7.7mm机枪×1(后部旋转式),60kg炸弹×4;翼展14.5m,全长11.49m   舰载小艇   大和级在1942年时搭载有17米舰载鱼雷艇型内火艇1艘,15米掌管交通艇1艘,将校用11米摩托艇1艘,军官及水兵用12米汽艇4艘,8米汽艇、9米划艇、6米划艇各1艘,合计10艘。为了避免主炮爆风损坏舰载艇,在机库外设有短艇格纳架(金属架,上包棕毛和皮革),两艘6米和9米划艇分别叠放于两艘12米内火艇之上。格纳库出口处设有巨大的防护门,平时关闭。随着舰上防空火力陆续增强,大和级舰员由2500人增至3000人,居住设施紧张,因此将大半部艇库改为居住区。到战争后期,大和级通常只搭载11米摩托艇和12米汽艇各两艘。
  大和级搭载有17米舰载鱼雷艇型内火艇(上图为战舰伊势搭载17米舰载鱼雷艇型内火艇)。这种内火艇是根据1913年从英国购入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搭载艇仿造的,排水量21吨,150马力柴油机,速度10.54节,最多可搭载成员100人,舷侧甲板还可搭载鱼雷或深水炸弹,首部甲板可安装一挺0.303英寸机枪。日本海军对其相当满意,此后40多年里一直没有改动过艇型。一些小型地方造船社在承接17米内火艇建造任务后,对其古旧艇型提出疑问,并提出改进意见(如加装减摇的舭龙骨,以改善港外航行条件),但海军对此的态度莫名保守,拒绝作出任何改动,被时人讥讽为“海军七大不思议之一”。   
  15米内火艇(长官交通艇),宽3米,排水量12吨,航速13.5节,可搭载45人   
     将校用11米摩托艇      军官及士兵用12米汽艇      9米划艇
  战舰大和舰名旗(上旗为战列舰,下为大和)   
  战舰武藏舰名旗(上旗为战列舰,下为武藏)   
  天皇旗   
  大将旗(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登舰悬挂)   
  中将旗(伊藤整一海军中将登舰悬挂)   
  联合舰队司令旗(作为旗舰时悬挂)舰内其它   
  战舰大和 舰桥顶端的风速风向计 3D复原图   
  大和级装备的150CM探照灯球面聚焦镜。据说图中这面镜在战后曾被用来聚焦太阳光煮饭.....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扶桑级战列舰舰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