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德是什么意思》里面的道和德分别指的是什么

道德经中道体和道性分别指的是什么有是什么意思?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
道者,路也,人们应遵循的基本的规范、准则,是一种普遍客观的法则。
德者,得也,个人特有的品质,是得之于心的,是心的一种...
韩国三道杠是一个运动品牌(如果满意请给好评 谢谢)
以“道”的原则举事立业,治国安邦,其基必固,不可动摇。
想带上一岁的小孩出家,庙里会收吗?现在的庙宇是不是都有学历要求啦?
答: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认识和社会根源,反映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性和精神世界的依赖性产生了这种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
答: “释然”的答复?
期待中..............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分别是指什么?
我的图书馆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分别是指什么?
老子的《道德经》是古今中外千古经典中的一座丰碑,它所散发出的永恒光辉是超时空、全方位的大道真理,我们在这里仅能窥其一斑。因为道德经的版本很多种,从古至今的很多专家学者先后给过《道德经》注解,有的侧重修身养性,有的侧重治国平天下,有的重视商场中的运用,有的用来管理企业。可以说包罗万象,无所不及,正所谓“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老子真面目,只缘心在时空中”。所以我们的思维要开放,要跳出人道的圈子,要以天道的高度去破译老子、洞彻老子。如果只是以世俗的目光,站在道之门外观看、想象和猜测老子;而不是用易经思维走进门去透视和体悟老子。则只能是隔靴抓痒、不中要害,甚至是南辕北辙,盲人摸象。不但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反而可能贻误后人,而还老子本来面目、正本清源正是我们育心人的使命和职责!《道德经》中的文字和易经一样极其简练,且一字多用,其中许多哲理思想与现代人恰恰相反,这样一部天书似的古文,为什么流传至今而不衰?仅仅是因为各代帝王的推崇,道教信众的极力崇拜神化吗?我们推崇这部经典是从经典的内涵本质与真实价值意义上讲的,尤其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和道法自然的深刻揭示,是叹为观止的,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处处充满着《易经》的光辉!而《道德经》的来源是《易经》,两者皆隐寓天地自然和修炼奥秘,及修治身齐家治国安邦之道。尤其是对万物生命源头的探索,及宇宙万物生命的演化规律予以了精彩的总结和论述,并从终极源头处深刻揭示出了社会长期动乱争斗之根本所在!反复推崇倡导“无为而治”是人类社会最崇高,最光明,最彻底最根本的治理!这对于当今人类尽快摆脱生态平衡所带来的各种危机灾难和社会混乱,从而回归自然、和平统一、健康长寿、创建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二、道与德的涵义1、道,这个字在整部道德经中出现了七十多次,易经就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字本身也告诉了我们道的秘密,里面就是包含了易经的阴阳。道字的上半部分的首,即为脑部,如易经中的乾卦就代表的是头,最上面两点就是阴与阳,下面一横则是阴阳合一,再下面是一个自。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zdic.net漢典网?自,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指鼻也。象鼻形。又自然,无勉强也。《道德经》论点适应于整个宇宙,而在多次提出君主的概念,其实这是宇宙规律的一个表现,一切生命都有生存的首领,而我们太阳系,太阳就是首领,细胞有细胞核,一个原子都有原子核,也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生命延续,这是宇宙赐给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可以说,道是指导宇宙生存的领导者。而《易经》乾卦是易经的总纲,包括了万物运行的规律,开篇的四个字:“元、亨、利、贞”已经说明了天地的生成循环往复的过程,而道德经十三个字也精辟论述了宇宙形成过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我们用○表示)生一(乾),一(乾)生二(乾和坤),三生万物(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以,我们的道。道里面就包含了乾坤。乾坤就是对这个道的一种演绎。我们学习《易经》首先要学会看象,为什么呢?因为易经流传自上古,那时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都是口耳相传,伏羲氏始画八卦,直到仓颉造字才有系统的文字记载。追本溯源,我们学习经典要找到经典的根是什么?所以《易经》是先有象,后来的圣人,一方面继承,一方面推演,才有了卦象和爻辞,特别是孔子作十翼,让易经被更多人读懂,也就是给易经插上了起飞的翅膀。而易经六十四卦乾坤为首,各卦都自乾坤岀,而坤又在乾后,明示阴是生于阳。乾是万物的开始,一切生化的根本,位高而德全,能为万物的主人、首领。《易经》乾卦中的大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面就包含了道字的秘密。乾为首,天行健就是走的部首,也是代表坤卦的行持,坤卦的彖辞:“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对应我们乾卦的彖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是后天生化的母亲,没有大地的厚德承载,万物不能变化生成长育。坤地是后天的主器,没有坤,则乾的功能作用不能显现。乾坤相依靠而成作用,这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才成大道,才成大用的道理。而首字中有“自”,自强才能不息,只有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才能生生不息,而这个息字又是由自和心组成,为自心,就是自己的自性光明之心。而从整个宇宙的规律来看,道有个首字,有了首领,还要去行,所以加了个走之,所以道在于行,以身载道,以身殉道,就像太阳周围围绕了十几颗行星,如果没有这些行星围绕,这个太阳系就不存在,所以说首和行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才称其为“道”。 赖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践行经典教诲的实践的殉道者,是一位文化革命的首领和先驱者,而我们这些跟随的家长就要去践行,这也是成就我们自己的机会,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所以我们赖老师提出我们相约读经十年,这就是一种考验。只有真正不离育心这个轨道的才会成为行星,而如果怀疑不坚持的家长只能变成流星或陨石。在古代古文的道与导字的繁体相同,为導,即上一个道字下一个寸字,就是导字的繁体字。小篆导字象人之初生,有以寸引之的意思,道的动词本意就是导产之术为道,即导而顺行之,为道。这个“道”的繁体字也有行于四达之衢的意思是: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我们的累积法,就是特别注重引导孩子顺天而行,也就是遵道而行。而某些机构则是大量读经,强制孩子压迫孩子去大量读经,孩子的天性就会被压抑。所以,我们的道是很重要。道就也包含了这层意思。总之“道”就是先天虚无的神秘大力量、永恒绝对唯一之源头存在、宇宙万物生发运化与回归的总规律总法则,世人不可见不可测,也不可思维分辨。即古人所说的“不可讲,不可思议”。“道”字在全书中约有七十多处,又各有不同层面上的含义。“道”的神秘特征基于“道”的绝对虚无存在,这超越世俗常规常理的玄之又玄的虚无之理、形而上之道,却又具体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万事万物的生发过程中。比如词语 “道理”、 “知道”等等,都是其中包含有道;被我们称为那些得道高僧的人都是获得了宇宙大道真理的人。我们只有顺道才能昌,逆道则亡。“道”为宇宙万有的源头和根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圆融一体!《道德经》本身并没有多少神秘的宗教色彩。因为它产生于世界各大宗教之先,其中有许多朴素的自然主义内容。在当今物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人为什么要回过头来研究老子、请教老子、破译《道德经》?为什么要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作为救世度人的良药妙方?这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古人生活在那个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年代,怎么会产生出如此高深博大的哲理智慧?这是先天具足的智慧!而不是世人后天的逻辑思维分别总结所得。就好像现在非常流行的所谓先天潜意识的开发或右脑潜能的开发。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的大脑细胞仅使用5%左右,就是说还有95%左右的大脑细胞终生处于休眠状态,是被封闭的。据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天才智慧也仅开发了9%左右。脑科学专家经多年研究发现右脑为人类的祖先脑,至少潜含着人类生发500万年以来的信息。根据科学家多年的探索发现,人之大脑不仅潜含着整个人类进程的全部信息,还潜含着整个宇宙生发演化的全部过程!破译大脑就是破译宇宙,所以“道”字中有个首字也是告诉了我们这个秘密,然而只有首没有脚和手等身体其他部分,也是不系统和完整的,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就好像我们有好的想法不去践行,不去当下行动,那也是枉然。所以当很多家长说我现在学习经典是不是太晚了时,指导老师总是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下开始就永远不晚!”与其在岸上看别人游泳,不如自己下水去尝试。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时代,世人古朴寡欲、心地单纯,天真未泯,就像我们的儿童时代一样,很容易做到忘我无我、一念不生,很快进入与道同行的先天状态。而只有进入这个无为自然的先天状态,人类的先天智慧才能觉醒,与自然宇宙沟通联网,如同当代全球互联网一样,所得信息一览无余!而且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就是“不学自得、不为而成”的内涵本质所在!所以我们一直提倡我们读经要放下功利心,要用空杯心,无为而为地读经,读经的过程就是不断净化自己后天思维的过程,通过这种遵道而行的累积式教育法诵读经典可以很好的开发孩子的右脑,激发先天的智慧库,起到童蒙养正的作用。而当代很多教育机构都是功利教育,不仅费心耗神劳累,而且事倍功半,扼杀孩子的慧命,始终处在物质世界的表象变化过程中不得究竟,乃至找不到教育的根本,科学飞速发展猛进的今天仍然找不到万物生命的本质源头,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弄得严重失衡对立,以污染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为沉重代价去换取眼前的物质利益和享受,由此不断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人类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是升华了还是堕落了?也许有人会说,对于物质文明享受来说,人类是进步了;对于人类精神灵魂的升华来讲,人类是倒退了!有得必有失;有进必有退;阴阳矛盾的对立存在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啊!这话讲得似乎很有道理。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此事古难全。千百年来,人类艰难地生活在这个充满矛盾对立存在的世界中,跳不出来。而阴阳、矛盾、对立只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表象过程,根本内涵是一体两面而无分。如果我们能够跳出阴阳相对存在的表象过程,进入阴阳合一的实相,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老子说的“先天虚无自然之道”就在这个阴阳合一的境界中自然显发。人的自身原本是“道”的载体和化身,“道”的全息浓缩凝聚。自身的生化现象就是“道”的演化过程,无须到处寻找!佛在自心中求,道在自身中修。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中国文化就是由此演化出来的内求文化,不假外求,也就是易经中提倡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由此看来,这个“道”字还包含了自修自证自得的过程。道的谐音是倒,倒退的倒,其实也就是回的意思,回归我们生命原本的样子,也就是复归于婴儿,就是老子说的,“为什么要倒骑青牛,向西隐退。”这其中的深刻含义,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行天道,让我们在教育孩子和读经过程中要倒空自己的功利心,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就我们常见的竞技运动会来说吧,有些参赛选手,是冲着金牌而去,却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功利心重,很难发挥正常水平,而一些运动员带着一颗平常心,没有什么功利心,反而会超常发挥,而出现很多比赛场上的黑马。我们对“道”字的解读就到这里。我们继续解读“德”字。2、德字的解读:字源演变:金文小篆楷体德,说文解字中说是升也。“德”字的右边拆开是“十、目、一、心”。“十”是宇宙万有的全数,表示全方位、全德行、全息、全能,代表道之功德力量。也表示宇宙的上下和四面八方全方位——宇宙十方世界;“目”指眼睛,心灵之窗。也是心神的象征。十方世界中的目光所及、大千世界的万象,皆由一心所生,也皆在一心之中。佛家称“心包太虚、真空生妙有”;道家讲“一本散万殊,万殊归一本”。这“真空、太虚、一本”就是指人之原本真心——宇宙的始发源头!成语“目空一切”的含义就是运用慧眼洞彻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慧眼在道家指人眉心处的天目穴,成道者“一目了然”,一知全知;而世俗之人用两目分辨,自然深陷于阴阳相对存在分别的过程而迷失本性真心。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万象,自然是相对存在中的矛盾假相。即佛对世俗人生的评价是“颠倒梦想、以幻为真、妄生分别”!大千世界万象一切不离“一心”根本。了知一心根本,即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目”的下面是“一”,即道生一,即一德,也可称宇宙的全息元,也就是易经乾卦中的元、亨、利、贞中的元。知“道”即知“一”;得“道”即得“一”。所以说:“知一则万事毕”。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一”的下面是“心”,心生万物。宇宙大千世界,无一不是由“心”而生,当然这个心不是指人的心脏那个肉体的心。这心就是道心、真心,所以佛说“三界唯心造”。这心相对于人心来说,就是人的真诚心、大愿心、同体大悲心、平等心、广大博爱心。我们读经的过程就是修心净心的过程,与宇宙之心相通的过程。心能通宇宙万物,心即德,德即心。人若与道同步合一,是最大的德(得)!这个得无形无相,所以叫“一无所得”。这才是大德(得)。古时候我们的德行的德与得到的得是通用的。易经坤卦大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德”字包罗万象,遍及天地万物。若用一句话概括:则凡合乎“道”的法则规律的思维意念和行为的皆可称为“德”,也可以说“德”是道规则及合道的思想行为的一切体现!合道者即为“德”,凡不合道者即“失德”。道之为源,德之为本。老子所讲的“道生一”,一即德。道生德,即道的演化形式和特征。它包含了易经坤卦的无为、坚贞、柔顺、不争、俭朴等诸德,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行道、顺道、合道、守道之思想言行。千百年来,人类已经远离了道德的始基源头根本,迷失了自我,如果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实现人类梦寐已久的大同世界,就必须从易经这个根本的源头上认识道与德的统一标准!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真理,从而建立最合理的社会统一组织模式,制定出合乎易经中道德标准的天道法则,人人去自觉实行之,世界大同的实现才能成为现实。否则,即使采用武力征服及压迫强迫手段去强行实现统一,那也逃脱不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交替规律。这就是为什么大量读经的孩子一开始也许因为强迫背了很多所谓的经,当时能背,但是这只是一种假象,孩子无形的天性已经被埋没,从此以后对读经反感甚至想吐。所以,现在我们人们并没有因为物质丰富和享受的满足而停止争斗,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恰恰促使人的心理更加紧张失衡!日益增多的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财富名利的获取与占有吗?人类忙碌劳累除了满足生存需要之外,还有何意义呢?目前各种专家并没有从根本源头上解释回答这个最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在短时间内要求世界各国家主动放弃原有文化信仰习俗追求,而团结统一起来步入世界大同显然是不可能的。要达到世界人民的真正统一,首先必须要弄清楚宇宙人生之真相及人生的真正目的价值意义。从此,促使人类迅速开悟觉醒!彻底改变旧的人生观和传统思维与行为习惯,进行一场最彻底的思想、信仰、文化、科技、伦理、道德等领域中的大革命!要尽快实现这场最伟大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首先要建立起一套最完整的立足于宇宙源头易经基础上的系统的文化理论体系。而育心经典通过赖国全老师全家十几年的践行,总结出来的文化理论体系的建立,正是以圣贤智慧宝典易经和道德经等的经典为基础,育心人走在了这场文化大革命的最前沿。赖老师在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倡体用合一的思想,道是体,德是用,即用易经中包含的“道治德化”的力量来建立万众一心、和谐自然、同心同德,全方位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生命等的和谐、平衡、统一的崭新世界观与道德观!,而不是过去那种立足于各国家民族狭隘利益之上的人生世界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德”字的左边是“彳”,而不是一人,是双人。其含义在于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当中的“仁”就是二人,我们称呼自己的另一半叫爱人,谐音就是二人,代表男女相互的平等、与世界人民人人平等,代表阴阳合一,没有矛盾和争斗,相互友好如同一家人。从小处来说,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家庭,那么爸爸和妈妈两个人就要同心同德,孩子才会身心健康。我们分析完了道和德以后,我们来一起探讨道德在于我们践行。为什么这么说?《尚书》云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允”就是诚信的意思。这十六个字是我国上古时期有道明君大舜传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最早的心法,早于孔子的心法和释迦心法一千多年。正是因为道的微妙玄通,不可言说,只可意会,所以对《道德经》的解读不可执着于文字。上古时期是先有言语,后有文字,“道”是掌握在君王或者部落首领的手中,所以圣贤的圣字繁体字是上面一个耳+口,下面是一个王字,心法都是不立文字,靠的是口耳相传,因为变成文字就是有为法了,已经不是真正的那个道了。所以通过文字我们是可以学习和传授道的方便,文字也是指月之手,渡河之船,上了彼岸就不需要了。所以和黄帝同一时期的仓颉在造字的时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的汉字包含了很多深刻的奥秘。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老子《道德经》中指的“道德”与现代“讲道德”中的“道德”是一个意思吗?如果不是请分开解释!
道德一词在汉文中最早是分开使用的。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
中国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义广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铭文的“德”字,是按礼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老子》一书中有“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命题。在《荀子·劝学》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中国古代的道德概念,即包含道德规范,也包含个人品性修养之义。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古文中的词多是单字词,比如:妻子,现代是指老婆、妇女;古代是指妻和子,是妻子和孩子。妻是一个单独的意思,子是指另一个意思。
道德,那么在古代也是两个词,道,从字面的形象来看,是指一条路,是存在于人的脑子里的一条路。实际是一个方向,是我们现在说的一个原则,人生之路应当怎么走的原则之路。在佛家讲,道是成佛之路;道家讲是世间的做人规则,是不触犯阴阳各界的安全之行为。而德是人遵守了此道而体现出和得到的结果。古代的通假字是很常用的。德通得。祖先们为了更加全面表达的提醒人,就把两个词合并为一个词,告诉人们和后代子孙,道与得的因果关系和先后次序。假如人无道,即此人不会有德,无德即无得。得德相通,可见得,道的重要性。什么人能够见道、可以得道,什么人就可以为人上人,为人中王。所以说儒家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道而为,即受人、天、鬼、神的拥护。
你在当今社会也可以比较和了解一下,凡是相关信息不顺利、贫病、穷困的人,都是不信圣贤人的劝导和言说,不看经典,不懂做人之道,不孝顺父母、师长,不敬道德之人,其性格自私、固执、扭曲而且刚强难化。此即是佛说的三毒之一的“愚痴颠倒”。对其有利的事,不信、不做;对自己和他人不利的事,肆无忌惮地做。
人无道,天灾人祸统统招感来;人有道,安逸、健康、吉祥、太平。一国人有道,则一个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一国人无道,则一国人共同遭殃受报。
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
道,在老子看来,就是世界的本源;
德,得“道”则为“德”(同“得”)。
一个有礼节礼仪的人 职业道德一定不错 反之则不一定
答: 怀孕快五个月了、初一去庙里烧香拜佛了.别人说孕妇不能烧香拜佛这是真的吗?那我初一就去烧香拜佛了.
答: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认识和社会根源,反映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性和精神世界的依赖性产生了这种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
答: “释然”的答复?
期待中..............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德道经》与《道德经》有什么区别?
《德道经》与《道德经》有什么区别?
多少东西穿过时代
《德道经》与《道德经》有什么区别?回答关注(21)|查看更多问答11个回答探索猫04-06 19:5217赞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很多人第一次读老子五千言时,开篇就是上面的内容,我们也习以为常。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并不是老子五千言的文字内容顺序。如果把五千言视作一部经验认知的理论著作,那么读道德经顺序时感到不自然。因为经验类认知,首先要先说明核心认知,类似于后来科学理论中的“公理”或者“基本假设”。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科学也是经验类认知的一种。经验类认知模式,从古代的中医、星相学到近现代的科学,都是经验类认知,具体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科学的本质》。甲骨文的德字如图,表示正直的人眼睛笔直向上,行走在道上而无旁观。德的本义与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德行之德义无关,我理解老子的德,有“理解”、“看清”之义。上德,即理解明白了自然规律。德经,即规律,是经验类认知中的核心部分,是老子认识的规律。道字的最初原型是一个人头上面立着一个手掌,如下图可以看到道这个字的演化过程,大多数的解释的给人指路,道即“导”,英语中的head也可以表示朝某个方向前进。老子五千言中的道经中的道字,是用前面《德经》阐述的德(规律)来指导人们的行为或者国家治国准则。按照这个经验类认知体系,逻辑上自然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另外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考古出土的《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另外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德道经》写本,多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不分章。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比敦煌本早将近九百年,也是《德经》上,《道经》下。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事实上,汉代汉武帝继位的第八年,即公元前134年,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和独尊儒术的需要,开始大量改写古代经典,其中老子五千言德篇与道篇的次序也颠倒了,导致后人只知《道德经》而不识《德道经》。不仅顺序有改变,而且文字部分也有改变。所以,真正的老子五千言,当然也可能是尹喜和老子的对话录,尹喜本人也是古代的天文学家,他本人的宇宙思想和老子或许正好合拍,诞生了一部2000年前的经验类认知系统性理论著作。这部著作的诞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老子作为周守藏史大量阅读了官方收藏的各类书籍,从远古至春秋时期人类经验认知的汇集,人类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规律是可以认知的,而不能完全迷信崇拜自然,要知道在商周时期自然崇拜如同后来的宗教统治一样的重要,是统治思想。不同于其他如巫术中的医术经验认知,老子进行了概括:“有生于无”,天下万物根基于无,以这个无的核心来认知自然、认知人类、认知国家。这种概况可以在局部被观察被观测,推广到更大范围。这个认识如同后来牛顿的“惯性定律”和爱因斯坦的“光速恒定”那样,是一个基本经验,根基于“无”,所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表达了对当时祭祀巫术治国的厌恶与痛恨。6评论双子峰01-30 10:2117赞踩道德经与德道经的区别看到头条回答邀请,心中顿生惭愧。由于在下对国学认识的粗浅,生怕说出遗笑大方之言。忙于清晨捧起书来读了几遍,以收临阵磨枪之效。稍有所得却说与大家听,却正应了《道德经》中所言——“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识渊博之人不卖弄,卖弄之人实无才)。虽然被“老子”批的脸蛋“啪啪”响,但在网络时代还是要把认识分享出去,供大家参考。根据网上流传,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看到这儿恍然明白,这似乎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排版上的区别,从根本上讲与是否能够识读、明辩“老子”的道家思想,没有“充要条件”(即逻辑上讲的充分必要条件)的约束。对于在下这种普通人而言,有鸡蛋吃就好,基本上来说不把“鸡蛋”的味道吃成咸菜,就已经对得起这条舌头。清晨仓促的吃过“鸡蛋”(《道德经》朴素唯物主义),心中与“咸菜”(唯物主义哲学)味道对比,简略如下:“道篇”给人的感觉可以和“物质世界”这一哲学定义相类比,即除却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所有一切,即为天道。“德篇”讲的是自我修养,认识世界的方法与手段,很有一股子“方法论”的味道。比如刚煎的鸡蛋别上手,请用工具——筷子(不然您只能吃油炸手指头)。那么“道篇”和“德篇”,哪一部分排在前面更好。如果尊重原著或者作者,那么还是把“德篇”排在前面的《德道经》更好。如果从认识老子的思想,以及易于分析理解的角度上讲,还是如同我们看到的《道德经》这样的排列方式更容易认识。理由在于《哲学》课本就是这么个排版次序,世界的构成,也是先物质而后意识。横排版的书好念,印刷体也比竹简上的字也好认,根本上来说这是社会进步与认识提高的必然结果。倘然仅仅依靠排版的次序,就能“揭示老子淳德归义”的本义,认为后本不如前本,岂不是舍本而逐末。谈到这儿似乎听到了鲁迅笔下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因此随手抛下读痛脑袋的《道德经》,翻翻先生的杂文集,去去这冬日里的潮湿霉味也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多少东西穿过时代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发布、转载新闻,组织相关活动,宣传常山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道德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