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到极致是智慧,感性和理性到极致是慈悲。智慧重要还是慈悲重要?

热门文章最新文章& &&随着当代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业者风起云涌,李楠非常看好女性创业这个方向,2014年7月,好友创立GirlUp,立志为更多的美女创业者服务。做融资并购之前,李楠是手机专业媒体的主编,可以说是资深手机圈KOL。如今,李楠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经验为新时代女性融资,融智,融资源。&她们感性、专注,值得被投资&李楠告诉笔者:&消费行业中超过80%的决策都是女性做主的。看一下海外市场,美国每年女性消费是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一半。所以,我们目前关注的项目方向也聚焦在女性消费市场。&
6830020010000
KOLGalaxy A8
Galaxy A81600500F1.9Galaxy A8120Home
24Galaxy A83050Super AMOLED
Galaxy A84G4G/3G/2G5.7158mm76.8mm
热门新闻点击排行榜
为了见偶像,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最近,有网友在论坛拍卖4月18日三星S5星光派对门票,因全智贤、金秀贤两位当红巨星自《星你》之后首次联袂亮相,且三星不对外公开售票,
轻松一刻 搞笑
生活警示关注榜
3D屏、柔性屏、无边框、透明屏这些人们幻想中的事物正在逐一诞生。今年9月,三星发布
阿迪达斯跑步将于冬季推出全新鞋款 cw oscillate 、 marathon 10 tr 、 equipment 10
搜狐地方新闻联盟成员 中国互联网新闻网联成员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
信息真实紧供参考
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 请与我们联系,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调和感性与理性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作者:圣严法师
真正的感性是一种清净的感性,是菩萨的慈悲。(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一般的看法里,人大约可以分成两种形态:一种人非常的感性,另一种人则非常的理性。一般人对感性的人之刻板印象是不理智、无理取闹,理性的人则是理智而有智慧;所以大多数的人都愿意接受理性的人,对感性的人反而敬而远之。
事实上未必尽然,有时感性的人容易与人相处,而太理性的人往往态度冷淡的冷眼旁观。例如我有一个徒弟非常理性,做什么事情都一板一眼,不容许自己和他人做事有错误,所以跟他共事的人压力很大。虽然他做事有条有理,但是人缘不好,因为大家都怕他。感性的人就不同了,虽然有时有一点多管闲事,但是他会顾虑到别人,会同情、谅解、包容别人。
但是太过感性也不好,如果感情太泛滥,很可能会表错情而带来麻烦。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照顾、关怀别人,也会适得其反。因此,感情的表达要适当,不要让对方感受到太大的压力,或让对方习惯你的照顾而黏住你,最后你想摆脱却摆脱不掉。你的本意原只是单纯的关怀和照顾,结果却造成对方的依赖,这样的结果对双方都是伤害。
其实,理性也未必不好,只是一般人的理性是待人处世,样样照规矩来,没有变通和弹性,就像机械一样,每一个螺丝都得规规矩矩定位,不能更换。如果像这样的机械化,生活还有什么味道呢?人与人的关系本来就是互相影响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感性和理性要能互相配合,感性的人需要理性来辅助,理性的人需要感性来润滑,这样才是一个菩萨行者。
真正的感性是一种清净的感性,它是净化以后的感情,也就是菩萨的慈悲。而理性是智慧的另外一个名词,但是智慧并不等于理性。理性没有转圜的空间,而智慧则可以为适应对方而做调整,但自己不会在适应调整的过程深陷其中,产生烦恼。这样,可以和许多有烦恼的人相处,但是自己却不会受到影响,才是有智慧的人。
人如果只有感性,就容易产生情感的纠缠;仅仅是理性,则又会变成一板一眼,机械化的人生。社会的混乱与不和谐,以及现在许多人的问题,多半就是因为不知道恰到好处地应用感性和理性,才使得一些人在自认为感性的时候觉得痛苦,自认理性的时候又不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社会也因此失去了温暖。唯有感性和理性的调和,才能真正为人间带来温暖的慈悲和光明的智慧。
[责任编辑:杨珏]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佛教名博: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修行笔记 慈悲--弘徹法师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修行笔记 慈悲
慈悲  慈悲法语智慧波流  ◎慈怜众生的思想,确实是一种有利的社会动向。  ◎宗教实践的基本原理就是慈悲。  ◎慈悲就是纯粹化了的爱。  ◎慈悲的眼睛,看不到憎恨,连有过失的人都要怜悯。  ◎我是万人之友,万人的伙伴,一切众生的同情者。我修慈心,常以无伤害为乐之本。以慈心接待弱者、强者、一切众生。众生:(佛教术语)轫A·众人共生之义。转B·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轭C·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  ◎时刻清醒自己的头脑,从自我‘我’幻梦中解脱出来,在‘无我’的思想指导之下,观察整个世界,从而能探索整个世界,进而与世界合为一体。  ◎拥有空性的智慧,才能圆满真正力量─慈悲。  ◎只有对自己慈悲的人才会成就悲智双运,只有对众生慈悲的人才真正拥有智慧。悲智:(佛教术语)慈悲与智慧也,此为佛菩萨所具一双之德,称曰悲智二门。  ◎什么是慈悲?就是只作善事。让自己作尽一切善事就是‘自度’;感召众生作尽一切善事就是‘度人’。度:(佛教术语)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谓度。  慈悲  ◎慈悲是佛教实践上的中心德目。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释尊出家,从事于沉思真理的修行,乃是由于‘对众生的慈悲心’。  ◎宗教的真理何在?慈善是一切宗教都说的事。而且是一种义务!  ◎‘法’就是一切有情的悲愍。  ◎当别人受苦时,善人的心发生战栗。  ◎‘慈’是‘带给众生利益与安乐的愿望。’‘悲’是‘除去众生不利益与苦的愿望。’  ◎慈比为父爱,悲比为母爱。  ◎‘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以大慈悲如法化世’‘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法华经〉  ◎依缘起的道理,观看有情众生受苦而起同情时,就是‘悲’,决心拔除其苦时就是‘慈’。慈好比折伏。  ◎‘唯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愿以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佛教强调要像母亲爱子女一样,不惜自己的身命,去爱万人,去爱一切众生。  ◎富于财宝的修行者--广修慈、悲、善、舍四无量心。  ◎袈裟是‘大慈大悲衣’!  ◎嗔恨之火燃烧著人类世界,唯有慈爱才能给予冷静和安抚;慈爱为第一善德。  ◎慈悲是一种感受、一种力量,除了帮助别人外更能包容别人,不要看不起别人,所以不要轻率批判别人。  ◎‘我现在想做的就是把我对你的爱扩展到每一个众生。我想,拯救人类才是最高尚的正道。’  ◎‘战胜了自我情感的人确实是慈祥可爱。他们对万事万物无贪无嗔,以平等之心对待一切,这就是我与众不同之处。’  ◎实践对别人产生共鸣的温暖心情。  慈悲——人类幸福的基础  ◎真正的慈悲必须基于尊敬他人,尊敬众生,而且了解到别人(众生)和你一样都有离苦得乐的权利。  ◎所有的冲突与矛盾都是因我们的智力所带来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而产生的。  ◎在地球上所有不同的物种中,人类是最大的麻烦制造者。  ◎我们如何学习建设性地使用我们的能力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我们自己,我们的本性,之后,如果我们有决心,就会真有转变人心的可能。  ◎个人是关键!如果个人能变得善良和平,这马上就会带给他的家庭(团体、社区)一种正面的气氛。当父母是好心安详的人,一般而言,他们的小孩也会发展出那种态度和行为。  ◎许多人只关心他们的外在环境而忽略内在心态。我们更注意我们的内在品质。精神平和需要许多重要的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性的慈悲与情义--一种关怀的感觉。  ◎真正的慈悲是建立在认识到他人和你自己一样有快乐的权利,因此连你的敌人也是和你一样是个追求快乐的人,而且和你一样有权利快乐。在这个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关怀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谓的‘慈悲’,它遍及每个人,不管那个人对你的态度是敌对的或是友善的。  ◎慈悲--一种关怀的责任感。当我们产生这种动机后,我们的自信就会自动增加,而成为决心的基础。这种乐观和下定决心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慈悲也会带给我们一种内在的力量。一旦它发展了,就会自然地打开内在的心门,经由此门很容易我们就可以心对心与其他人甚至其他众生沟通。  ◎不管别人的反应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我们首先必须创造友善的基础。  ◎基本上我们应该开放地接近别人,把每个人当成像我们一样的另一个人类。  ◎慈悲自然就会创造一种正面的气氛,结果会使你觉得平和与满足。只要是一个慈悲的人所在之处,那里就会有一种快乐的气氛。甚至连狗和小鸟都很容易亲近那个人。  ◎如果你要有真正的朋友,首先你必须在你身旁创造一种正面的气氛。  ◎你如何能让人们面露微笑?也许如果你有权力或金钱,有些人可能会给你做作的微笑,但真正的微笑只会从慈悲而来。  ◎在受孕时及胎儿期,对我们的发展成长而言,母亲的慈悲平和心态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是个生命的开端!甚至受孕时父母的心灵状态也是重要的。  ◎母奶来自于关爱之情,经过吸奶的过程,母亲和小孩之间产生了亲近感。在教堂里,看到圣母玛丽亚抱著圣婴耶稣时,那就是爱及关怀之情的象征。  无嗔的慈悲  ◎今日的世界缺乏的是慈悲心。  ◎为了修持慈悲心,一个人必须丢开自私的爱,这个世界太多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们只爱个人的自我。  ◎人应该了解如何修持无我的慈悲以寻求自我解脱。  ◎自杀可以杀身,而自私却会阻杀精神上的开展。  ◎慈悲在佛教中不是情绪的,也不是自私的。慈悲是根除贪嗔痴、嫉妒、残忍以后的净化心灵所辐射出来的。  ◎依佛陀者,慈悲是保持心净和清除精神染污的最有效方法。  ◎慈悲经中说:‘正如母亲在她身命危险中保护她唯一的孩子。我们就是以类似的爱心去培养无边同情对待一切众生,我们要把这种无边慈爱的思想普及于世间,乃至上、下横遍十方无有障碍、无有嗔恨、无有敌意。’  ◎佛陀的忠告是‘我们愉快地生活,不去恨那些恨我们的人,即使有人在恨我们,我们也不去恨他们。让我们没有烦闷地愉快生活,让我们没有贪婪地愉快生活,在贪欲人海中,让我们没有贪欲地生活。’ (法句经)  ◎佛陀永远是转恶为善,转恨为爱;他是慈悲的完满化身。佛陀说;‘假使有人愚笨地对我做了错事,我将回答他以无限的爱,他愈做恶,我愈做善,我永远地放出净善的芳香。’这种慈悲是佛陀对一切众生的爱心。  ◎物质的获得本身,不能带来永恒的快乐与和平。和平必须先奠基于人的内心,才能带给他人和平乃至扩大到世界。  ◎现今人们大都仅仅在讨论宗教,而无兴趣修持宗教;假使基督徒根据新约福音里的登山宝训生活,假使佛教徒依八正道行为,假使回教徒真正相信他们先知的教诲,假使道教徒的生活按照他们的道德圣者教言,这世界将会是处处和平、和谐与幸福。  爱,就要行动 LOVE IN ACTION  ◎佛陀的教导告诉我们,有一种爱既不会使我们受苦,也不会使我们所爱的人受苦。这种爱,是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组成。  ◎若学会了修行慈悲喜舍的方法,我将知道如何疗愈愤怒、忧郁、悲伤、仇恨、寂寞、不健全执著等疾病。  ◎佛陀所形容的爱,是对万物互生关系的深刻理解。  ◎‘依见起行’─依‘缘起’的正见,起‘悲悯、无伤害’之正行。  ◎‘互摄互入’,‘同体共生’,‘息息相关’。  ◎见解─‘生灭相续’,‘自他融合’。行动─‘净心第一’,‘利他为上’。  ◎没有爱,生命将无可能存在;没有爱,生命将会是痛苦,生命将会是一种惩罚。我们必须学会爱的技术。我们也需要互相支持,以建立一个有爱的家庭、单位、社区。世界是好是坏,全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式,以及我们爱的方式。  ◎非暴力的本质便是爱,是出于爱和无私的意愿。非暴力行动生于对苦难的觉醒,并由爱孕育,是对抗逆境的最好方法。  ◎爱与奉献的修行,是祈求净化心灵,团结意志,并激起他人的觉醒与慈悲。  ◎任何追求和平的行动都需要有人表现勇气,向暴力挑战,激发爱心。爱与牺牲总会引起连锁反应。  ◎燃香点戒疤,不是破坏而是创造,更是表现勇气、决心与真挚。  ◎以爱来奋斗,那就是我们对全体人类的真正贡献。  ◎我们是为爱和宽恕而生而死,而不是为了更多的仇恨和毁灭。  ◎爱,带给我们能力,使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爱的人看不到的事。  ◎言语中只有原谅,只有希望,只有喜悦。  ◎怀著爱和信心,发出心灵最深的敬意。  ◎真正的领袖,不只是需要长枪巨炮,还须要道德力量,基本的要件是心怀非暴力和慈悲的精神。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足够的和平,那也没有办法把和平带到他人的心灵。  ◎我们必须一起努力,一起观照我们集体意识中的战争本性。战争,存在我们的灵魂里。  ◎我们需要在自己身上灌溉和平、喜悦、快乐的种子。  ◎年轻人跟我说,父母亲给他们的礼物,最珍贵的便是父母亲自己的快乐。如果做父母的自己感到快乐,孩子的意识就会收到快乐种子,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也会知道如何让别人快乐。反之,便是战争的根源。如果孩子不快乐,他们就会寻找和战争一模一样的东西,像是酒精、毒品、赌博,某些电视、电影节目,以及其它暴力的‘文化产物’。  情、爱与智悲  ◎佛教中理想中的情感就是慈悲。  ◎慈悲,是对所有一切众生平等,并没有特殊关爱的对象,而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也包含对一切有生命体的关怀。  ◎一般的感情以自我为中心,有条件、有亲疏厚薄、有彼此和交往深浅层次的分别,其中又有亲情、爱情、友情及道情的类别。  ◎佛法所要传达的就是如何教导众生从个人有我的情爱,逐渐进入无我平等的慈悲。  ◎情,维系著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与存在,宛如是润滑剂,使人活得更有意义。但是情爱的执著之所以会造成烦恼,主要是因为其中只有感性,而缺乏了理性,表现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要求。  ◎佛教徒的感情生活,最好是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  ◎婚姻建立的考量,主要是彼此的情投意合,不应该是宗教信仰。佛教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自由的宗教。  ◎夫妻伦常与清净修行会不会抵触?不会!佛教虽然提倡解脱道的修行,但更重视自度度人的人间菩萨道。  ◎人的情绪是感性中带有理性的成分,理性中有感性的功能,以佛法来说,这就是智慧和慈悲的配合。  ◎福慧双修是要修福而不是享福,修福的人才真正有福,享福的人就变成是‘减’福的人。  ◎我们为何会生到这个世界来?有两种原因,第一是来受报的,包括接受善报和恶报,过去种了因,今生又有了助缘,所以就果报成熟。第二是来报恩的,也就是来还愿的。  ◎台湾的学杖教育只是过程性的、实用的、手段的、知识的传承,欠缺对生命方向、目标安顿的学习,长此以往,造成孩子们只有手段性的知识和聪明,却没有对生命观照的智慧。所以我们应多考虑什么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目的’。  ◎一般人都是顺向思考,佛法教我们要反向思考,绝境未必就是绝境,坏的未必就是坏的,要转烦恼为菩提。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逆境,逆境是增上的助缘,是成长的助力;所以在遭遇到逆境时应以欢喜心来积极面对处理,对给我们阻碍、打击的人,应心存感激与感恩。  ◎如果能练习到身处逆境也可以欢喜面对,心存感恩,那就能转五浊恶世为清凉的净土。  真理与慈悲  ◎研究佛法,就是研究自己,研究自己,就是忘却自己,进而将自己与众生合为一体。  ◎从认识自我的本质而祛除自我。  ◎佛陀--人格发展的极致,最高的人格,生命升华的最高境界。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财富、奢侈、高级职位和上流社会中找寻幸福。我们把影子当成实质。人必须从内心的幻梦中觉醒,所有世俗的幸福皆是一种幻觉。  ◎世间的一切都是持续在流动之中,都是永远在毁坏之中,一切皆无常,我们必须谨慎!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一切都不可以攀缘执著。  ◎要明了因果!实践修行的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要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人必须转向宗教。而且佛教是奋斗者的表现,是人们最伟大的力量,它逐渐领导人去完成自我。它使卑贱者变得崇高;使自私者变得无私;使自大者变得谦逊;使傲慢者变得节制;使贪婪者变得慈悲布施;使残忍者变得善良;使主观者变得客观。  ◎三种层次的安乐--下士道(修五戒十善,求来世安乐。居家八法)。中士道(在于自求解脱轮回苦,摆脱业及烦恼的束缚,勤修戒定慧。)上士道(完全舍弃自我爱惜,转而爱惜其他众生,发愿为了利他,成就佛果。行四摄,依三心行六度,以六度圆满三心。)  ◎‘整个世界是以心为先导。’心是世界的制造者;工作室就在你的内心。  ◎一切幸福都导自善心;所有痛苦都导自恶心。让心回到自己美丽的家。  ◎佛陀的一切教法,皆在于降伏内心(修心),转化内心(转念)。做心的领导者。  ◎唯有教化的心灵才能拥有快乐健康的举止,言语和想法。  ◎菩提心最大的障碍--自我爱惜的心(自私)。  ◎为他人的福祉牺牲自我。史怀哲医生说:‘只有知道如何奉献的人,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德蕾莎修女说:‘不管人们怎样,总是要爱他们。’  ◎弘一大师说:‘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愿众生早成佛道。’寂天菩萨说:‘只要那里有苦难,我就在那里降生。’  ◎‘爱心’是世界宗教。太多的苦难,需要我们付出善心的爱与慈悲的暖手。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坚持己见,不轻易发怒;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无尽无边无量无条件的爱。  ◎人和人相处,应常常借用对方的眼睛看彼此的世界,更可去除我执。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是蚊子,我是小鱼、我是蟑螂、我是强奸犯、我是树、我是山、我是河、我是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融入世界、众生。  在行动中实践慈悲  ◎守护自己的人,也守护别人的自己。  ◎邻居就是自己。  ◎强调‘自他融合’、‘自他不二’的思想。  ◎慈悲的实践是当自己与他人相对立时,否定自己而向符合他人的方向运作的一种运动。  ◎‘你就是全世界’‘我就是你’是自他不二伦理的基础。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经。  ◎‘待他人如同自己’是条黄金律。  ◎真正的自己唯有从‘与法相契’的行为性实践中去实现。  ◎‘有信无爱好比不响的钟!’  ◎佛陀的涅槃是爱的顶峰。  ◎做一个献身慈悲的佛教家。  ◎贤者应觉世间一切皆无实体,应巧心努力,专心于利益世间。  ◎唯有先对空的立场有了自觉,慈悲行才会变成是纯粹的。  ◎观一切为平等,承认空性,所以绝对慈悲没有对象(无缘大慈)。  ◎‘菩萨常不应离大悲及毕竟空。念毕竟空破世间离烦恼示涅槃。而大悲引之令还入善法中,以利益众生。’--龙树菩萨。  ◎爱与憎对立,但慈悲却超越了爱憎对立。  ◎慈悲观法,对心嗔恚兴奋的人有必要,对贪爱强的人,就不适合。  ◎在慈悲与平等的观念下,固定的永续性财产的私有观念,必须舍弃。  ◎使得肉食的人们,舍弃对肉味的爱著,愿求法味法食,对一切有情怀起对独子之爱,互相鼓励生出大慈悲。  ◎慈悲是唯有人才有的心情。  ◎爱语就是看到众生,先发慈爱心,施与爱顾的言语。有德者当赞,无德者应怜,降伏怨敌,和睦君子,以爱语为根本。当面闻爱语,面喜心乐。当学!爱语有能回天之力。  ◎由于助人而受亲爱,由于柔和而有魅力,由于温和而为人所偏爱,由于有一切德而受尊重。  ◎爱有两种。一是染污的爱,就是贪。二是不染污的爱,就是‘信’。  ◎‘断臂纵然容易,割爱可是大难’。  ◎家庭是实现慈悲最基本的人伦组织。  慈悲的力量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以上节自法华经普门品)  ◎以悲智圆成的大觉大解脱为目标,要求自己也完成这样的大觉,是为发菩提心。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佛心者,大慈悲是’。‘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大慈悲的法身体,是从持戒而得的。戒,即是慈悲的实践。‘法身无体,以悲为体,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  ◎佛陀常以甘露喻不生不灭之涅槃妙乐。  ◎‘愿将观音甘露水,涤尽娑婆世上尘。’  ◎‘细听观音宣法语,已是身心解脱时。’‘观音圣号恒称念,琉璃世界常现前。’‘水若澄清月始现,金容佛面现吾心。’‘一心不退思安养,万善同修念观音。’  ◎‘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般若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大智度论〉  ◎菩萨三心─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菩萨二要─般若与方便。  ◎菩萨四重戒─嫉妒、悭贪、嗔恨、我慢。  ◎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咸善通达。  ◎修行的目的在开显人的智慧与慈悲。  母恩与慈悲  ◎慈母十恩———(1)怀胎守护恩(2)临产受苦恩(3)生子忘忧恩(4)咽苦吐甘恩(5)回干就湿恩(6)哺乳养育恩(7)洗濯不净恩(8)远行忆念恩(9)深加体恤恩(10)究竟怜愍恩(父母恩重难报经)  (1)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妆镜惹尘埃。  (2)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3)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开张,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4)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5)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恩怜恒废枕,宠弄才能欢,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6)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7)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  (8)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9)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10)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母年一百岁,常爱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因果七要义’———菩提心的修习次第———先具有两种观念:(1)作平等想(舍心)(2)成悦意相(喜心)。  依次第:(1)知母(2)念恩(3)念报恩(4)慈心(5)悲心(6)增上意乐(7)菩提心。  ◎为了救度众生而发心成佛,以度生大行作为成佛资粮,把自已的悲心愿行和众生的痛苦打成一片,发心学菩萨行,求成佛果。这种大信愿的坚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  ◎真正的敌人是以自我中心的自私态度———自私的恶魔。真正的恩人是一切众生———所有的母亲。  ◎自我中心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关心他人是所有安乐与美德的来源。  ◎‘愿生生世世生而为人,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奉献生命。’--印顺导师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下一篇&&&&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泸州专业技术人员2016考试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泸州专业技术人员2016考试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性与感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