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与我一体,万物一体 下载与我同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东方智慧的全息思想 简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东方智慧的全息思想 简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圣贤金训选编;《华严经》:“如来智慧无处不至;《六祖坛经》:“一切万法,不离自性;q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一念心性,不在内;《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庄子?外篇?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白玉蟾《修道真言》:“先天一牛臼粑扌危钅苌弧蹲印つ谄て胛锫邸罚骸疤斓赜胛也⑸蛭镉胛遥
圣贤金训选编
《华严经》:“如来智慧无处不至。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六祖坛经》:“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贤首大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自性清净圆明体。”
q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外篇?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白玉蟾《修道真言》:“先天一牛臼粑扌危钅苌钣行危晕臁⑸亍⑸恕⑸镏疽玻乐赐吩谑且印!
《庄子?内篇?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僧肇大师《肇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古德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华严经》:“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
李通玄长者《新华严经论》:“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万法起必同时,一际理无前后。
◎一尘普周法界遍,出生无尽遍,含容空有遍。”
《华严经》:“◎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楞严经》:“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大乘止观法门》:“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
q益大师法语:“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谓无。应用千变万化,而不可谓有。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十方虚空,刹尘差别,皆吾心所现之相分耳。”
《楞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
《华严经》:“◎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一一心念中,出生无量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贤首大师《华严经旨归》:“◎一一尘中,各有无边诸世界海;世界海中复有微尘,此微尘内复有世界。如是重重不可穷尽,非是心识思量境界。
◎举体全是彼一切法,全彼一切即是己体。”
清凉大师《华严经疏》:“◎一一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尘内,复有刹海。
◎一多相即混无障碍。
◎一即一切,一切即
贤首大师《华严经探玄记》十玄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隐秘显了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法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
黄念祖老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1)同时具足相应门。夫《华严》教理以缘起为主。法界一切尽成一大缘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时具足,圆满显现,故曰具足相应。《华严妙严品》曰:‘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是为此门之玄义。今此经中,具显此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如经中《至心精进品》,法藏比丘‘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经中二十一俱胝佛土表无量佛土,法藏比丘摄无量佛土为一极乐净土,是即华严中一切诸法同时同处,为一大缘起而存在,具足相应之义。是为十玄之总门,实亦本经之总相,本经实亦同此一大缘起而出现也。又《泉池功德品》中‘其水一一随众生意。’众生所欲水之冷暖、缓急、深浅,各各不同。而此一水,能同时同处满足一切众生心意。水是一法,众生之欲是多法。而此一水能同时相应于一一众生之意,此正是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也。何况此水复能同时‘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乃至)甘露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只是一水,但能于同时同处满一切闻者之愿,各各闻其愿闻之法,且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可见华严十玄之总门,已举体显示于本经矣。(2)广狭自在无碍门。《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十里之影。’盖镜喻狭,而十里之影喻广也。本经《发大誓愿品》云:‘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
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以一刹之力用,遍彻十方,是为广。一刹之相不坏,是为狭。力用无限之广与一法之狭,不相妨碍,各各自在,故名广狭自在无碍。又‘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亦复如是,同明广狭自在之玄门。(3)一多相容不同门。《大疏》云:‘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为相容。而一多之相不失,是为不 同。《华严卢舍那佛品》云:‘以一佛国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应尔。’一土满十方,十方入一方,相容之义也。本相不坏,不同之义也。本经中弥陀宝香普薰愿文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薰十方世界。’彼国万物中任何一物,皆为无量宝香所成。以无量香入于一物,表一切法入于一法,表一多相容。又一物之一相,与众香之多相共存,表两相不同之义。又此香遍于十方,复明一法遍于多法,更显一多相容不同之妙。(4)诸法相即自在门。上显相容,此表相即。晋译《华严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水之与波,以水喻一,以波喻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故云相即自在。又《大疏》云:‘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至于本经《法藏因地品》云:‘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亦明一音中一切音,一身中一切身,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如水与波,一水多波是相即自在之义也。又经中《歌叹佛德品》云:‘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多花成一花,故多即是一。一花中含多花,故一即是多也。是为本经中显现之第四玄门。(5)隐密显了俱成门。《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盖指隐处具显,显处具隐也。本经《礼佛现光品》云:‘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又‘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暄坪梗笏1朔鸸饷饕喔慈缡恰I牌腥磺泄饷鳎そ砸危鸸猓饕院铡!幢硪磺蟹从诜鸸庵环āT蛞环ǎǚ鸸猓┫远磺蟹ǎù送镣蛭铮ハ凸饷鳎┚阋J俏跃愠傻谖逍胖唷#6)微细相容安立门。《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以上各门,咸明广狭无碍,一多相容之义。今此第六门,更指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诸法,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普贤行愿品》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正显此义。今本经《积功累德品》谓法藏比丘于因地中,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旃檀,优钵罗华,其香普薰无量世界??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需最上之物,利乐有情。’又《宝莲佛光品》曰:‘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夫一光者,乃莲光中三十六百千亿分之一,是表至极微细也。而一光中含摄三十六百千亿佛已表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也。(7)因陀罗网法界门。以上微细相容门,明一重之相入相即,而未明重重无尽相入相即之义。故假因陀罗网为喻,以明此义。因陀罗网者,帝释天宫所悬之珠网。网有千珠,互相映照。一一珠中各现一切珠影,此是第一重之各各影现。而一珠中所现之一切珠影,复现于其余九百九十九珠之中。是第二重之影现。如是千珠重重映现,无有穷尽,以喻诸法之相
即相入,重重无尽。《大疏》云:‘若两镜互照,传耀相写。’在本经中《宝莲佛光品》云:‘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 ,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上第六门中已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是微细相容门,彼乃一重之相即相入。更征其前后之经文,则可广显重重无尽之相即相入之妙义。一阿弥陀佛国中,有无数宝莲华。一一华中放难数光,一一光中有难数佛。一一佛放光说法,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如是则极乐国中,有无数莲,莲放光,光现佛,佛现国土,土中又有无数莲,莲复放光现佛。每一莲华喻一帝珠,如是莲华周遍佛国。可见本经正显《华严》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玄门。(8)托事显法生解门。由上之重重无尽,故尘尘法法皆是事事无碍法界。故可任就一尘一事,显此法界全体。如《大疏》云:‘立像竖臂,触目皆道。’经中《菩提道场品》曰:‘又其道场,有菩提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一见彼树,可证无生,是正为‘托事显法生解’之玄旨。华果树木,皆作佛事,亦复如是。(9)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表延促无碍。以上八门横示圆融之相。此是竖示。十世者,过现未三世,每世又各有过现未三世,于是成为九世。九世互入,为一总世。总世与前九相合,而为十世。此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是曰隔法异成。(别异之法俱时成就,谓之异成。)晋译《华严初发心功德品》曰:‘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又《普贤行愿品》曰:‘尽一切劫为一念’,‘我于一念见三世’。皆显延促同时、三际一如之义。故《大疏》曰:‘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本经之中,亦多显此。如《大教缘起品》云:‘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德遵普贤品》云:‘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又《歌叹佛德品》云:‘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同显此第九玄门。(10)主伴圆明具德门。横竖万法成为一大缘起,法法交彻;故随举一法,其他一切法即伴之而缘起。亦即举一法为主,则其他一切法皆为伴,而赴于此一法。更以他法为主,即余法成伴而尽集之。故一法圆满一切法之功德。是名圆满具德。《大疏》云:‘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今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十念必生愿’为大愿之本。专重持名念佛,名具万德,此一句佛号圆满具足一切法之功德。举体是华严玄门圆明具德之义。经中《三辈往生品》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此明净心念佛一声之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又大愿中有闻名得福愿。十方众生以闻名故,‘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又有闻名得忍愿,他方菩萨以闻名故,应时可获一二三忍,证不退转。可证弥陀名号,妙德难思。如东密《阿字观》云:‘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阿字主也。一切陀罗尼与一切诸佛皆伴也。一字之中,主伴功德无量无边,是即圆明具德之玄意。又彼国土,色声香味触,一一圆明具德。故见光、见树、闻声、嗅香,莫不增益善根。‘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波扬无量微妙音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
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又‘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又《宝香普熏愿》曰:‘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可见一尘一毛,莫不圆明具德也。《华严玄谈》谓诸法何故事事无碍?从唯心所现故。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唯自如来藏心缘起之差别法,故必有可和融之理。《华严金狮子章》云:‘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唯心善成门,即主伴圆明具德门。本经《积功累德品》谓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故知极乐依正清净庄严,皆真实慧之所流现。如《往生论》所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知妙土庄严即是清净法身,无二无别。经中《寿乐无极品》云:‘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经云一旦开明,其所开明者,当人之自心也。七宝与万物,佛之国土也。由自一心,而现妙土,由心回转,以成世界,是故事事无碍,圆明具德。故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故知所显现者,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一无非真如、实相,亦即一一无非自心。是故超情离见,圆具十玄也。”
净空老法师讲经开示:“《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讲宇宙缘起、法界缘起,极其微细一个波动全出现,没有先后,叫‘一时顿现’,大乘经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自性变成阿赖耶,五蕴出现,色(物质,阿赖耶相分)受想行识(精神,阿赖耶见分),‘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自性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妄尽还源观》讲‘显一体,起二用,示三遍’。量子力学家讲‘宇宙是刹那之间出现,是无中生有。物质是意念累积产生的一种连续现象。’《楞严经》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生灭同时同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佛经里讲物质分析,牛毛尘,七分之一叫羊毛尘,再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再七分之一叫水尘,再七分之一叫金尘,再七分之一叫微尘(现代科学叫原子),再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粒子、夸克),再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微中子),也叫邻虚尘,再分就变成虚空。是起心动念就现相,大乘经典讲‘色(相)由心生’,‘全体是心(念头、意念)’,‘一切法从心想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普朗克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上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心智是一切物质的基础。’物质是念头波动现象所产生的幻相,没有实体。《仁王经》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是佛的方便说。《菩萨处胎经》中佛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弥勒言‘举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10万,32亿×10万=320兆),念念成形(物质,阿赖耶相分),形形皆有识(精神,阿赖耶见分)’。也就是‘心物一元’,‘万法唯识’。十法界从阿赖耶变现出来,阿赖耶三细相是业相、转相(见分)、境界相(相分),科学家讲三样东西变现宇宙,能量(阿赖耶业相)、信息(转相)、物质(境界相)。宇宙源起是心现识变,现不能说有,不现不能说无。用电视屏幕来做比喻,自性真心就是屏幕。十法界是屏幕显示出的画面。画面有生有灭,是波动的现象。屏幕是静止的,不生不灭,一尘不染。真心自性没有任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圣贤金训选编70等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物一体观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