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些朝代训练过大象冲锋陷阵粤语?

大象石雕最早什么朝代开始有的
全部答案(共2个回答)
物。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及陵墓上都会看到它。其可用的石材有天青墨玉、霞玉、缅甸玉、汉白玉、墨玉、佘太玉、砂岩、大理石、花岗石、银灰白石、雪花白等。与汉代石狮无疑标示着石雕的悠久历史。石雕大象是智慧、力量、团结的象征,它们属群居动物,社会团体结构以母象及幼象为主.代表着家庭,单位,团体,党派和社会的团...
你好,石雕大象就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大象,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相关信息物。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及陵墓上都会看到它。其可用的石材有天青墨玉、霞玉、缅甸玉、汉白玉、墨玉、佘太玉、砂岩、大理石、花岗石、银灰白石、雪花白等。与汉代石狮无疑标示着石雕的悠久历史。石雕大象是智慧、力量、团结的象征,它们属群居动物,社会团体结构以母象及幼象为主.代表着家庭,单位,团体,党派和社会的团结,融洽与和谐!象谐“祥”之音,传统习俗中,象代表了吉祥。“象”能给人间带来祥瑞,象微天下太平。“象”即表示和平、美好和幸福。大象力大魁武,性灵却温和柔顺,相传象为摇光之星生成,能兆灵瑞,古佛就是乘象从天而降;只有在人君自养有节时,灵象才出现。(诚心做答,觉得满意,希望给好评,谢谢采纳)
用于排水。主要是雨水。一般雨水由房屋的天井、地漏等构造收集,再有组织的沿室内暗沟向外排,出口处即见龙头。普通百姓家是不会用这种造型的。
米隆(Myron,生卒年代不详),古希腊著名的雕塑家,著名雕塑《掷铁饼者》的作者,被认为是希腊艺术黄金时期——古典时期的开创者。
由于历史久远,他的生平都只能根...
“滴水”,寓意细水长流,宝贵不断头。“观音”又称“观世音”,佛教菩萨名。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石雕滴水观音”,寓意观音赐福,好运连连,宝贵长久。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俗称"四不像",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并居四灵之首位。 ...
其实我不太确定你是否指的是A+,如果不是的话,那我也不清楚了。如果是的话,A+是一门阵列编程语言的名字。它是由摩根·斯坦利公司在1980年代在APL的基础上开发...
答: 小儿肺成熟的时间是几个月啊?这个时期很重要,我想了解一下,有知道的吗?
答: 我觉得还是大众文化容易理解,有些有太深和太复杂的内容的就需要更艰苦的传播了。所以现在还是要找容易理解的。
答: 我觉得还是大众文化容易理解,有些有太深和太复杂的内容的就需要更艰苦的传播了。所以现在还是要找容易理解的。
答: 我觉得还是大众文化容易理解,有些有太深和太复杂的内容的就需要更艰苦的传播了。所以现在还是要找容易理解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象兵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自古各国的兵家就十分注重利用本地的特有动物冲锋陷阵,这样做也常常收到出人们意料的战绩。藉此在某些特殊环境下产生了以「」为基础的兵种,即「象兵 」。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
非洲和东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泰国、缅甸等国家都盛产大象,被称为象的故乡。我国的云南等热带丛林地区也是大象繁衍栖息的胜地。
象的躯体魁伟庞大,是世上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但象并不笨拙。它生性聪明,通人性。象虽行动缓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45度的陡峭山路视若坦途。所以,盛产大象的亚非地区自古就有利用象做运输工具、当邮差的传统。它那让人望而生畏的体态巨力更是兵家青睐的战斗力。
据传,公元前600余年,印度就开始训练「象兵」。亚柏格皇帝曾驱遣300余只「象兵」向敌8000余名重兵据守的希托安要塞进攻。群象冲来,黑压压的一片,刀枪不入,势不可挡;它那长长的鼻子轻轻地一点就将人卷起,然后将人摔得粉身碎骨:那巨大的象蹄踩到人身上,人便成为肉饼。敌军惊慌失措,丢盔弃甲,抱头鼠窜。亚柏格挥军一举夺占希托安要塞。
在以北百十米,有个旅游名城府,这里每年都要举行游行,纪念象战的伟大胜利。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们,无不对那披红戴绿装饰得威武缤纷的「象兵」队列赞叹不已。那器宇轩昂的古泰王纳黎萱骑象雕塑更让人驻足仰目,遐想泰、缅象战的盛况。
象兵象军对决
历史追溯到1569年,泰国被缅甸灭亡。泰王子不甘亡国屈辱,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在爱国遗官志士的拥戴下,于1584年在肯城自立为王。缅甸国王闻讯大怒,但又一时无可奈何,经过八年时间的周密准备,于1592年派遣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率「象兵」讨伐。早有准备的纳黎萱和其弟弟挥师奋起迎战。他们依托热带山岳丛林的有利地形,设下层层伏兵。当缅军进入泰军埋伏圈时,伏兵猛然蹿出。纳黎萱亲率「象兵」冲杀在前。霎时缅军死伤遍野,阵线大乱,四奔逃遁。恰在此时,纳黎萱及其弟所骑之象春情勃发,撒开四蹄没命地追赶奔跑中的缅军「象兵」。泰军乘「象兵」之威奋力追击,不料反陷入缅军阵列圈里。来到一处,泰王纳黎萱抬头环视四周,猛见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骑在象背上,停在不远处的树阴之下,周围簇拥着众卫士,好一派笑傲天下的气势。纳黎萱不禁一愣,但很快便从惊愕中镇定下来,不失王者风范,激将之言脱口而出:“皇兄!为何呆立树下,敢来决一雌雄否?良机莫失啊!”
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听罢此言,刚要发怒,却见纳黎萱身边只有寥寥几名侍卫,心想倘若即令部下上前拿下这落网之徒,岂不有以强欺弱之嫌,便二话没说,挥鞭策象朝纳黎萱的骑象猛冲过去,一下将纳黎萱的坐象撞得横在面前。他就势举刀向猛力劈下去。泰王闪身躲过刀锋,但头盔已被砍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纳黎萱临危不惧急忙回过身来;使出全身力气,驱象撞向缅王储的骑象,并挥刀猛砍下去。这一刀从缅王储右肩斜劈下来,伤及中枢神经。缅王储当即毙命。帅亡兵溃。缅军见到这般情景丧魂落魄,惊慌逃遁。泰军大胜。从此,泰王纳黎萱名震四方。他与他的「象兵」以英勇无畏的气概,成为泰国男女老幼赞美的偶像,也使周边蓄意染指这个美丽国家的人望而却步。在这之后的150余年间,再无外敌敢来侵犯,对泰国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影响。
象兵狮兵退象
纵然,大象是当今地球上最大的,体重超群力大无比。对一般的动物它不屑一顾。但是,它却惧怕狮子。聪明的兵家抓住这一点,来制服「象兵」。相传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宋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讨伐国。林邑国王临危急令王牌军「象兵」部队迎战。这刀枪不入的庞然大物使犹如现今的步兵遇见坦克,无法招架,死伤累累。但是,宗悫并不畏敌。他想到大象的劲敌是狮子,可是,又不可能马上驯化出一批「狮兵」与敌抗争,便灵机一动,命令部属连夜赶制了一批狮子模型,运到阵前,威慑敌「象兵」。这一招还真灵。当的「象兵」冲来时,大象猛见只只雄狮严阵以待,如临天敌,调头就跑,任凭驭手怎么鞭笞也不回头迎战。这时,一声令下,率兵紧迫不合,一举打败了林邑国。
象兵破象阵
讲起破「象阵」,倒是莫过于明朝骁将。那是1583年,邓子龙被任命为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地区)参将,率兵反击由汉奸部罕虔引入境内的缅甸侵略军。当时,缅军凭借10万重兵,尤其是浩荡的「象兵」、马队,所向披靡,涂炭百姓,危及云南全省。邓子龙临危受命,却不急不躁。不管敌人如何骂阵挑战、部下如何求战心切,他泰然自若。邓子龙到任后,先是遍察战场,筹谋降敌之良策。经过苦思运筹,他决定将敌诱人一狭窄的谷地,以扼制其「象兵」、马队的行动。这时,敌人有些不明底细,便派出说客,试图对邓子龙施以诈降,并查明有关军情和周围地形。一眼就识破了敌人的诡计,便将计就计,不仅对说客款待备至,而且还任其在营区中随意走动察看,并指示将士们尽量显得松弛、涣散一些。说客看到,的部队不足万人,而且武器不精、士兵厌战不羁,差点笑出声来。夜幕降临时,邓子龙又令部下在营中竖起两个巨大的纸糊怪物,里面点着油灯。说客纳闷地问;“这是什么东西?”邓子龙认真地说:“是怯象灯。敌人的象队见到此物必然后退。”说客把邓子龙的营地看了个够,暗暗窃喜,心想,这样的部队真是不堪一击,便趁夜不辞而别。其实,他的一举一动全在邓子龙的洞察之下。他几乎看透了说客的心理,通知各处哨卡,佯装打瞌睡,疲塌厌战,让说客安然离去。
敌军统领听了说客的禀报后,大喜过望,当即派出「象兵」、马队、步兵浩浩荡荡有恃无恐地直扑邓营。哪知,早已在谷口、狭道两旁设下了伏兵。敌军一到,齐发,利箭如雨……霎时,「象兵」大乱。此时,邓子龙的伏兵猛然蹿出,手持利剑长矛,怒吼着冲向敌军,专照长长的象鼻子狠砍。被砍断鼻子的大象惨叫着乱窜,与马队相撞,人仰马翻。跟随在后的敌步兵还没明白过来,就被折返回逃的「象兵」、马队踩得血肉模糊。这时。邓子龙率大部队冲杀过去。入侵缅军一败涂地。后来,邓子龙率兵激战,阵斩汉奸部罕虔。这场英勇捍卫祖国边疆的驱敌之战永载史册。
亚柏格皇帝以300只「象兵」战胜依托要塞坚守的8000余名敌兵,得力于充分发挥「象兵」的独特威力。将军以狮像模型,隐真示假,智退的「象兵」。靠智勇兼备、运筹用兵,而打败凭借「象兵」、马队10倍于己的10万人的入侵大军。这一切都生动地说明:兵家水平的高低就看其扬长抑短的功夫。
我国古代兵法曰:“能夺敌之所恃,则敌屈矣,能出敌之不意,则敌溃矣。总以所长攻所短,不以所短攻所长,勿舍易而图难,勿知己而忘彼。”这段话明白地告诉人们:能夺取敌人所依靠的条件,敌人就会屈服:能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敌人就会溃败。总要以我之所长攻击敌之短处,不要以我之所短攻击敌之长处,不要舍弃容易解决的敌人而谋求难以解决的敌人,不要只考虑自己而忽略对敌人的了解和研究。
象兵象军和象战
在的,象兵成为一个正式兵种。《》(形成于公元前5或前4世纪)和《》(约公元前4或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末形成)这两部史诗都是研究列国时代军事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从里面可以得知,古印度的列国时代的军队已从的两个兵种(车、步)发展到步、车、骑、象四个兵种。至于列国时代军队的编制,史料记载不尽相同。据《摩诃波罗多·初篇》记载为四个兵种混编的三三制,其最小单位“波特提”相当于今日之班,由一象、一车、三马、五兵组成;3个波特提组成1个塞那穆克,3个塞那穆克组成1个怙勒摩,3个怙勒摩组成1个哥纳,3个哥纳组成1个瓦希尼,3个瓦希尼组成1个普利特那,3个普利特那组成1个杰穆,3个杰穆组成1个阿尼吉尼,3个阿尼吉尼组成1个阿克绍希尼。阿克绍希尼是其最大单位,相当于现代一个军团,其兵员总数为6561头战象,6561辆战车,19683名骑兵,32805名步兵。同一史诗的《备战篇》与《和平篇》记载的编制不但与此不同,而且它们之间也相差甚远,如《备战篇》所载编制为:500辆战车与500头战象组成1个塞那,10个塞那组成1个普利特那,10个普利特那组成1个瓦希尼,瓦希尼兵员为战车5万辆,5万头。编制上为何存在着这些差异,尚难解释清楚,很可能是各国的编制不同。这四种兵种是传统的兵种,甚至在公元7世纪的《》中,仍讲“凡有四兵,步、马、车、象”, 时代虽增加了水军、辎重两个兵种,成了六兵种,但并非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以后,逐渐废而不用,只保留了步、骑、象三个兵种。
象兵公元前4世纪
基本被摩揭陀统一。当打败波鲁斯王时,据的记载,摩揭陀的国王拥有一支20万步兵、8万骑兵、8000辆战车和6000头的大军(另外有人的记载为20万步兵、3万骑兵、2000辆战车和3000头战象)。这样强大的势力也是士兵不愿再往东行的原因之一。待月护王推翻难陀王朝,建立后,据普鲁塔克的记载,他的大军是步兵60万,骑兵3万,战象9000,此外还有战车。大体统一印度后,成立了六个部以管理六个兵种,其中第六部专管象兵。对印度的远征也没有占到上风,被迫割让了印度西北的几个省份,并得到了月护王500头的礼物作为回报,前已略述。
正因如此,在印度发生的战事中,少不了大象和象兵的影子。7世纪初攻打萨桑卡时,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遂总率国兵,讲习战士。象军五千、二万、步军五万,,征伐不臣。”同书还记载,戒日王的中央禁军包括“象军六万,马军十万。步军五万。”1018年的马茂德洗劫,将掳掠来的财富用350头大象和1000头骆驼运回伽色尼。苏丹国时期对南印度和西北诸小国的远征,每次的战利品中,大象的数目动辄数百头。1361年,菲鲁兹苏丹远征信德的战争中,其部队中就包括战象480头。等等。
象兵莫卧儿王朝
入侵印度和建立前后,也有几次著名的象战。1398年12月帖木儿进军德里,德里马茂德率1万骑兵、4万步兵和120头战象迎战。帖木儿首战不利,在军营周围挖掘战壕,并用大量水牛固定系在一起,形成障碍物,限制印度人战象的作用。12月17日的会战中,帖木儿以骆驼上系干草,点着后向印度象群冲击,象性畏火,四散而逃,还冲跨了印军的阵形。帖木儿乘胜占领德里,虏获战利品无数,并屠杀了十万印度教战俘。帖木儿从印度带走了一些战象,其中在1402年的会战中,帖木儿就将32头战象部署在中央,给土耳其素耶济德精锐的军团以沉重打击。
1526年4月,率2.5万人(或说1.2万人)进攻德里,德里洛迪王朝统率10万大军及1000头战象迎战于帕尼帕特,即第一次帕尼伯特战役。巴布尔采取骑兵协同炮队作战及两翼包抄敌军后方的战术,全歼洛迪朝军队,取得第一次的胜利。易卜拉欣苏丹与的拉其普特王公比克拉马奇德一同阵亡。巴布尔派遣长子率军占领和德里,4月27日在德里的礼拜堂仪式上巴布尔宣布为印度皇帝,结束了德里苏丹国家在印度的统治。次年3月,巴布尔又用同样的战术在坎奴战役中打败了拉其普特120名王公们的包括500头战象的8万联军,巩固了莫卧儿王朝的统治。
巴布尔死后,兴起,与莫卧儿展开争夺,一度将莫卧儿赶出印度,苏尔汗最强盛时曾拥有15万骑兵、2.5万步兵、300头大象和大炮,其死后事业衰落,莫卧儿人卷土重来。1566年初即位时,前苏尔王朝贵族阿迪尔沙的干练的统帅喜穆率军3万、1500头大败莫卧儿军,攻占和德里。阿克巴和宰相培拉姆汗率领骑兵2万向德里进军。这年11月5日展开第二次,喜穆依靠优势兵力和象军取得了最初的胜利。莫卧儿军用攻敌两翼,同时利用中锋向前推进使敌阵混乱,并充分发挥炮火和弓箭手的威力攻击敌军战象,获得重大战果,击毙喜穆的两员大将。喜穆为扭转不利战局而发动攻击,但眼睛中箭深入脑部,立即昏倒在地。军因失主帅而惊慌溃逃,莫卧儿军发动总攻取得了最后胜利,喜穆被俘之后处死。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具有重大意义,它结束了莫卧儿人与阿富汗人之间的长期斗争,标志着对印度的统治权的确立,并开始了领土扩张。统一印度后,其中央的禁军有15万人,包括4.5万人的骑兵和5000头战象。据说阿克巴皇帝在攻占希托安要塞的战斗中,一次就出动了300头大象参战。还有一件趣事发生在大约1604年左右,在阿格拉的皇宫中通过大象角斗选定继承人,结果皇子贾汗格尔的大象获胜。不久阿克巴去世,贾汗格尔继承王位,他就是沙贾汗之父。
象兵马拉塔诸邦
17世纪时,南方的兴起,使得逐渐衰落和瓦解。马拉塔人最强大的国王希瓦吉拥有一支包括1260头战象的军队。1760年,马拉塔诸邦联盟派出了一支35万人的大军,包括400头象和许多大炮,北上与阿富汗杜兰尼的阿赫迈德沙争夺北印度的控制权。阿赫迈德沙的阿富汗军在军纪和作战方法、骑兵优势、火炮威力等方面都胜过马拉塔军,本人又擅长军事指挥才能和外交手腕。结果以马拉塔失败,伤亡10余万人而收场,这就是第三次。最后阿富汗人也因损失较大而没有站住脚,马克思的一段话比较有趣:“人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塔人打倒,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闯了近来,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随着印度各地被英国渐次征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象兵作为一个兵种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用大象打仗的个别事件一直持续到较晚的时间。
象兵亚历山大
在历史上有确切记录的象战应发生在公元前332年时的。的军队里有来自印度的部队及15头大象,这些大象被部署在战线中央、波斯的金苹果长矛手的前面。战斗中由于亚历山大并未攻打波斯军的中央,而从左翼突破后进行卷击而造成波军全线溃退,这些大象没发挥什么作用,活着的都落入了亚历山大之手。
五年后的希达斯之战是大量使用战象的经典战例。战前亚历山大曾从友好的键陀罗国王那里得到了30头大象,但希腊人看来只是把它们用来作运输之用了,没用于战场。对方的波鲁斯国王使用了200头左右的大象(实际上大约只有百余头)。遵照多洛斯和库尔提阿斯的记述,对波鲁斯抗击亚历山大的战斗部署描写如下(阿里安的书里大致相同):“印度国王率领雄壮的队伍向前开进,为保卫家而抵抗来自西方的大胆的侵略者。200只巨象被一只一只地布置在不下1000名步兵之间,大概排成了8列,组成中央战线。波鲁斯王坚信这些特意布署的巨兽会吓倒外国士兵,并使受惊的战马难以驾驭。在象的后面部署着由3万名步兵组成的密集队伍,两翼凸出,步兵纵队在象群中间向前推进。这样,印度军队的阵势与一座城池十分相像,站立的象群有如城池的塔楼,象群中间排列的步兵就像塔楼之间一道道墙一样。战线的两翼有骑兵和战车掩护。骑兵有4000名,战车为300辆。”象兵或在绑在象背上的方箱(如同)里面,或骑在象的赤背上。驮有3名战士,其中2名从侧面发射,另一名从后面发射。还有第四人为驭者,手持刺棒以指引战象沿某一方向前进。看来,波鲁斯王做好了用象兵克制马其顿优势骑兵和方阵的打算。
亚历山大面对已布置好的阵势,在渡河后迅速调动一队骑兵发起猛攻,逼迫波鲁斯的骑兵紧急改变队形,并且趁着波鲁斯骑兵在改变队形而陷入混乱之机,率领另一队骑兵向他们猛扑。波鲁斯军队的右翼被打乱了。这时,波鲁斯王推进他那构成阵势第一行列的战象,他的败退下来的骑兵于是急急忙忙向他们自己的战象靠拢,好像是要寻找一堵良好的避风墙似的。这时印度象官则驱赶着战象去阻击亚历山大的骑兵。亚历山大于是下令骑兵闪开,让步兵迎战战象。与印度战象开始了残酷的战斗。亚历山大骑兵把战象四面包围起来,从四面八方向大象和上面的象兵投射出无数的箭和标枪。这时败退的印度骑兵溃下来,与大象混在一起,受投枪和弓箭打击的战象也肆意践踏。而军多在外围,回旋余地大,可以视情况冲锋、退却和追击,而且标枪兵一直不停地进行投射,因而受大象的伤害较小,而夹杂在象群中间行动的印度步兵,却遭到严重的伤害。最后,战象精疲力竭,无力冲撞,就自动后撤。乘机把印度军全线包围起来,马其顿方阵把盾牌连接起来,组成密集队形,紧紧地向他们压过来,印度军遭到惨重损失,只有少数人从马其顿骑兵的空隙中逃了出去。这一战,印度步兵阵亡二万人,骑兵损失三千人,战车全部被毁,幸存的战象全被俘获。波鲁斯的两个儿子、本地区的总督以及其他指挥官也几乎全被打死。而马其顿军队阵亡的骑兵仅三百人,步兵七百人。
象兵希达斯皮斯河会战
最显著特点是象战。战象高大勇猛,如果使用得当,战术得法,会在战场上发挥出巨大的威力。而波鲁斯象战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消极防御和部署失当造成的。波鲁斯所布阵法,面对机动灵活、积极进攻的西方军队,不但没有发挥出威力,反而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大象的威力在弓箭手、投枪手的打击下丧失了,并使夹杂在象群中间的印度步兵(这也是部署上的失策)和撤退到象群后面的骑兵惨遭践踏,处于自相残杀的境地。从波罗斯的失败,印度人吸取了教训,从此以后,布阵战法一般不再采用,逐渐被机动灵活的战术所取代。
人也喜欢使用战象,他们的象可能来自于一带,的骑兵和战象是令人生畏的力量。中,迦太基人的战象在就给罗马人造成了不少麻烦。到公元前256年冬,勒古鲁斯率领罗马15000名步兵,500名骑兵远征非洲。迦太基人派桑西率12000名步兵、4000名骑兵和100头头大象组成的军队来阻止他。次年在双方的一次决战中,勒古鲁斯留5000名士兵守营,率其余部队全部出战。桑西巴斯将罗马军诱至地势平缓的地带布下阵势:阵前是一排近百头的战象,在战象的后方稍远的地方是的市民,市民重装兵的左右两翼是的方阵,四千骑兵分列象阵的两侧。勒古鲁斯从没有见过如此多的战象参加战斗,匆忙之间一改罗马军的常规,布下了纵深六个战列的密集阵,500名骑兵分别摆在两翼。这个阵法不仅比一般的三排罗马战阵厚一倍,而且每个战列的中队之间不留间隙,所以整个正面更加狭窄。勒古鲁斯试图用这个密集的血肉城墙阻止战象的冲击。在战斗中,战象上的士兵居高临下用长枪和投枪刺向罗马士兵,使他们的盾牌无从防范,同时在巨大的象足的践踏下,罗马士兵纷纷倒下。的两翼优势骑兵很快击败了,绕到后面形成了合围。这一战罗马人遭到惨败,大部分士兵被踩死或被骑兵杀死,勒古鲁斯和5000将士被俘,只有左翼的不到2000人得以突围。
迦太基人损失轻微,大约千余人。这次远征罗马残存的7000人还在归途中随舰队沉没于帕基那斯海角的风暴中(这场风暴里,百分之十五的罗马应征人口玩了完),可谓血本无归。
公元前250年,拥有战象的在哈斯德鲁巴尔的指挥下前来攻打上的帕诺姆斯,罗马执政官凯西留斯固守城前的战壕不出。大象冲击罗马人的阵地,被箭和所打击,受惊后退,冲乱了的军队。罗马人乘机出击,从侧翼突破,一举打垮了迦太基人,并俘获了60头的大象。哈斯德鲁巴尔被招回处死。
,在他那著名的近900公里翻越的远征中,出发时的37头战象最后只剩下了1头,没有在意大利发挥作用。公元前207年,他的兄弟哈斯德鲁巴尔率援军再次翻越阿尔卑斯山,在米陶拉斯受到和李维亚斯两个执政官的截击。战斗中,的15头战象曾一度冲破了罗马人的第一线阵列,但终于失败。罗马人训练了一批,带有长刀和木槌,专门负责杀象。这次战役,迦太基人(包括哈斯德鲁巴尔在内)战死一万余人,罗马人阵亡两千余。
公元前204年,率军再次远征非洲。迦太基人由另一个哈斯德鲁巴尔组织了一支2万步兵、6千骑兵和140头战象的军队在等待他。西庇阿通过一次漂亮的偷袭击溃了他,俘获了6头象。两年后的扎马会战中,汉尼拔把他的80头战象置于前列,中央的步兵和两翼的骑兵均在象列后面。为了同的战象斗争,西庇阿指定了专门投掷手。战斗由迦太基人发起,把战象投入冲击。但由于罗马军队投掷手机智行动,并用喇叭和号角发出强烈的喧嚣声,致使迦太基左翼的战象调头回走,在步兵和骑兵队伍中造成混乱;中央的战象则被罗马轻装步兵吸引,通过经心设好的疏松步兵甬道,到了罗马军的后方,失去了作用。这次战役以罗马人大胜而告终。结束的和约的第一条就规定:迦太基交出所有的战象和战船(保留10艘)。可见罗马人对战象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象兵象军和象战
在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书中,都已有关于象的记载,商周时期可能就把大象用来打仗。如《》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孟子·滕文公下》说:“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等等。
传说春秋伐楚,楚曾出动大象抵抗,正史中未见记载。南朝和隋和林邑的两次冲突中对方曾使用了大象。一次是文帝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檀和之奉命伐,林邑王范阳迈使用了参战,宋军初战不利。振武将军宗悫认为,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乃赶制了许多假狮子,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陷阱。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放出了假狮子,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阱里,人和象俱被活捉。另一次是隋朝末,派为道行军行军总管讨林邑,林邑以巨象出战,刘方以诈败术,引大象跌入陷阱,复以弓弩射杀,从而获胜,一举攻占国都。
970年北宋灭南汉之役,南汉曾在下列阵,布象群于阵前,以壮军胆,宋将命集中劲弩火箭射象,象群负矢惊跃狂奔,南汉军溃败。
明初的灭蜀战役中蜀军也有使用战象的记载,据《明史·傅友德传》:“初,蜀人闻大军西征,丞相戴寿等果悉众守瞿塘。及闻友德破阶、文,捣江油,始分兵援,以保成都。未至,友德已破其守将向大亨于城下,谓将士曰:‘援师远来,闻大亨破,己胆落,无能为也。’迎击,大败之。遂拔汉州,进围成都。寿等以象战。友德令强弩火器冲之,身中流矢不退,将士殊死战。象反走,死者甚众。”
中国云南等地民族多有使象者,《》载:“有,名曰”。唐贞元十年,欢迎唐使,就是“先饰象12头引前”,次才为马队、乐队。据《》载: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统一时,“有九千条”,可见象之多。《明史·云南土司》:“景东部皆僰种,性淳朴,习弩射,以象战。”明朝对云南的几次用兵,都有和土蛮战象作战的记载。如明二十一年甲辰、明万历年间平定滇西之战,都曾遇到过象阵。其中万历年间邓子龙平定滇西之战,在山道间设伏,以劲弩火箭一举打垮番酋象群,并以击毙之象“烹以享士”,犒劳三军。天启年间,在平定滇东盗匪的一次战斗中有头象“喷鼻中泥水作云雾,直挫”,“复卷一悍贼掷天坠地,蹴踏如糜”,后此象中毒矢而亡,军民感动其功为它立象冢于山南,并有墓志铭载其功绩,此墓至今仍存。在云南抗清时,军中也用大象以作战和运输。
象兵波斯战象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军寻波斯军主力决战。10月初,在底河东岸的高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大 流士此时已组织了较强的新军,集结的军队来自24个部族,号称百万,有200 辆,战象15只。联军仅有步兵4万,骑兵7000人,展开正面不到敌阵正面的一半。双方 展开了激烈的骑兵战和肉搏战。联军骑兵主力纵队利用缺口迅速揳入敌阵,直逼 。大流士逃遁,波斯军惨败。联军乘胜南下夺取,占领波斯都城和波斯 利斯,以及古都那,摧毁了大流士政权,掳掠金银和其他战利品无数。据 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记象,驮运财宝的骡子大约有2万头,骆驼约5000只。公元前 330年春,亚历山大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大流士被其部将谋杀,古及阿契美 尼德王朝遂亡。军队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领土,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 建立起来。
和古波斯帝国一样,也有使用战象的喜好。以前曾用它们来和人打仗,后来又用来作为抵御阿拉伯人的利器。大约在634年11月末,波斯军在大桥附近迎战阿拉伯人(史称“大桥之战”),以象队正面压制阿拉伯人的轻骑兵,波斯的重骑兵和步兵配合进攻,阿拉伯人大败,几乎全部被杀,此战也是萨珊波斯最后的辉煌。两年半之后,战事再起,哈里发派穆罕默德的十大弟子之一—杰出的赛义德·伊本·阿布·瓦加斯率六千穆斯林军精锐再次进攻,决战地点卡迪西亚离上次的大桥会战不远。这时是637年6月初,波斯的战象身上装有坚木箱子,穆斯林如果射击,象背上的战士就会躲入箱子,而大象的皮又无法射透。所以一开始穆斯林方面伤亡损失相当惨重,战斗打得非常艰难,迫使赛义德改变战术,派小股力量从侧翼骚扰敌军,避开正面交锋。后来天气终于站在了真主一边,战场上风尘飞扬,的战斗力大受影响,穆斯林人逼近战象,砍断象身上固定木箱的皮带,使木箱倒塌,并用长矛戳战象的眼睛。最终大部分战象被消灭,波斯军大败,坐在著名的金座上指挥作战的波斯宰相鲁被杀,萨珊帝国终难逃灭国之祸。
=============================================================
另见“2”里的“”。一种民间小型象棋里的特殊兵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邬玉君冲锋陷阵浴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