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偿债基金偿债能力存在的问题题

当前位置: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这是针对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随地方政府性投融资持续增长而不断累积的情况,作出的加强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是改进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办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为切入点,从机制风险、项目风险、操作风险、信贷风险等方面发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蕴含的风险,并从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外部监管、长效机制等多角度,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及相关文件的最新定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和行业性投资公司。
  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进行举债融资,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应对两次金融危机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融资平台数量的迅速膨胀及贷款规模的急速增长,相关问题逐步出现,潜在风险引起关注。2010年下半年起,国务院及各部委陆续下发文件,要求对地方各级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全面清理。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规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融资平台公司规模迅速扩张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保留的平台公司正在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运行,逐步实现债务风险内部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对平台公司的信贷管理更加规范,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也基本得到制止。
  从审计署日发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看,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9万亿元。其中,融资平台公司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4.08万亿元,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37%。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
  (一)高负债率高及缺乏还款来源存在偿付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的作用是为地方政府融资,缺少突出的主营业务和充足的固定资产,通常以政府划拨的土地、股权作为资产,在融资中较多地依靠地方财政进行担保,造成了其高负债率。同时,平台公司投资投向单一,贷款缺乏还款来源,担保普遍不足,倘若依靠土地和税收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出现大幅度下滑,则会直接威胁地方财政的偿付能力,从而导致融资平台难以履行其偿债义务,出现贷款偿付风险。
  (二)投资项目效益不高及偿债主体不明确形成项目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项目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建设及回收期长,项目收益不稳定,效益不高,偿债能力弱。一些平台公司承担的项目过多,承建项目效率不高,债务偿还和投资失误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对所投的项目缺乏严格科学的项目论证,投入产出效率过低,容易造成资金浪费和损失,甚至出现“半拉子”工程,形成项目建设风险。
  (三)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及违规操作存在潜在风险
  一是平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政企不分。尤其是平台公司的高管人员,大多是由政府官员担任,缺乏必要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风险防范的意识,甚至存在不计项目经营效益,单纯追求政绩的倾向,在投融资的过程中容易发生重大的失误。二是政府融资运作过程不规范。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让融资平台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违规向银行提供担保。有些融资平台一笔注资用作多家公司或项目的注册资金或项目资本金,或是用贷款资金作为注册资本金。甚至出现不同的平台公司之间相互担保,形成连带风险。
  (四)贷款资金流向缺乏监管容易行成信贷资金安全风险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般所需要的资金规模较大,地方政府需要从多家银行分别贷款,从而出现一些平台公司把分别借来的贷款放在一个统一的资金池里,再根据不同的项目进度统一安排使用。贷款资金进入平台公司账户之后,贷款银行无法对贷款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控,缺乏流向监管,容易造成信贷资金被违规挪用的风险。
  (五)信息不对称及过度信贷造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银行在与融资平台的合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平台公司的信息透明度尤其财务透明度低,使银行很难全面掌握了解平台公司的实际负债情况,且其政府背景贷款的原因提高了银行的信任度,无法对贷款风险做出正确的估计。同时,银行的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了融资平台,且大部分是大型的中长期基础设施项目,导致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形成过度信贷,减弱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另外,向平台公司发放贷款的许多是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联社,其风险控制机制比较薄弱,且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加大了贷款的收回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规范
  地方各级政府应严格按照国发[2010]19号文件的规定,依据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和债务进行全面清理规范。一是分类做好融资平台公司的清理。对不符合条件的平台公司要在落实偿债责任和措施后,剥离融资业务,不再保留融资平台职能;符合规定的融资平台公司,要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充实公司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商业运作,引进民间投资改善股权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对于新设立融资平台公司的,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二是清理核实并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存量债务,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造成损失浪费。
  (二)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继续扩大。一是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体制,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明确地方政府对平台的责任,加强地方政府对平台的债务集中统一管理。二是建立地方债务偿债基金,并制订地方平台债务偿还管理办法,规定相应的偿债程序。三是研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将土地出让金和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在预算内安排专项资金以确保贷款本息的正常偿还。四是要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及承诺行为。
  (三)积极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
  提高融资平台的市场化程度,按照市场化运作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一是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增长机制。二是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使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社会领域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凡是民营企业能做的项目,尽量让民营企业去做。三是积极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引入社会参与机制,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介入政府建设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规范投融资行为。
  (四)加强商业银行平台贷款的信贷管理和风险防控
  商业银行在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摒弃过度注重规模扩张和近期效益的短期经营行为,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始终将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放在首位。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等要加强信贷管理,针对融资平台的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价和管理制度。同时落实借款人准入条件,审慎评估借款人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防止信贷资金的盲目过度投放。二是加强对平台贷款的贷后管理。对于贷款的使用、借款方的财务状况、抵押物情况以及贷款的偿还情况进行重点监测,防止贷款挪用风险。三是要逐步建立政府背景类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分析和预测,对潜在的风险要及时发出风险预警提示,并提出风险预控措施。四是商业银行间要加强合作,尽可能以银团贷款的形式发放平台贷款,避免贷款集中度风险。
  (五)多部门联动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外部监管
  对融资平台的监管,应实现多部门联动的综合监管,财政、国资、审计、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和机构,要在各自职责的范围内做好外部监督和指导。一是完善融资平台公司的监事会和独立董事设置,由国资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地方人大等相关部门派专业人员担任,明确监督责任。二是各地国资部门、财政部门应依法对融资平台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三是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测和研究,尽可能摸清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情况,加强市场风险预警。四是建立财务总监委派制和年度审计制度。由财政部门委派财务总监,审计部门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年度审计,有效杜绝违规违纪现象。五是财政、审计、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及跟踪机制,提高融资平台的运作透明度,通过对资金流转的各个环节和途径的监督,构建融资平台的风险预防综合体系。
  (六)制订投融资法律和研究平台长远健康发展模式
  目前,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亦没有长远健康的模式。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财政部应该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建立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投融资法律法规,为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制订并完善融资平台长远健康发展模式。着眼于当前的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参考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政府融资模式,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三是建立有效、审慎的信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结合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清查规范工作,全面推进信贷管理制度调整和完善,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更好地帮助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有效、审慎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
&&&&&&&&&&&&&&&&&&&&&&&&&&&&&&&&&&&&&&&&&&&&&&&&&&&&&&&&& 日
附件下载: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网站评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邮编:100820 电话:010-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11.2.4对地方政府债务若干问题的思考(上)&试卷
对地方政府债务若干问题的思考
(上)&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92分
1、基础设施投资使用和受益期限长,形成基础设施收益的代际外溢和财富的代际转移。
2、地方政府的大规模债务融资需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我们国家现在正好处于一种投资拉动型的时期,政府通过债务融资来扩大投资是一种拉动内需的方式,同时也是经济增长所必须的。
4、从各地方公布的数据看,江苏、广东债务规模最大,因此债务率也很高。
5、我国债务是建设性内债,具有可持续性。
6、举债筹集资金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
7、举债投资则通过提前使用未来的部分财政收入,让后代人通过偿还债务与当代人一起共同承担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
8、政府提供物资必须一次性、同时建成,才能发挥作用,具有效率。
9、地方政府的大规模债务融资需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0、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务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 )关系。
&“螺旋型”
&“倒U型”
11、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政府性债务余额问题总量约为( )。
)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体。
13、从各地方公布的数据看,总债务率最高的省市是( )。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6F12年美国负债率为( ),超过3A评级国家上限。
)是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
16、我国正处于投资拉动型的时期,政府通过()来扩大投资也是一种方式,同时也是经济增长所必须的。
17、根据本讲,市级政府是( )债务的主体。
&市级政府本身
)是地方政府性债务最主要的举债主体。
&政府融资平台
&政府部门和机构
&政府财政部门
&政府商业部门
19、地方政府适度举债具有( )的合理性。
20、基础设施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的原因包括( )。
&可以解决消费“搭便车”心理、生产“市场失灵”
&基础设施存在着“供给的不可分性”
&基础设施存在着“配置上规模的初始集聚性”
&基础设施必须一次性、同时建成,才能发挥作用、具有效率
21、从各地方公布的数据看,债务规模超过8000亿元的省市包括( )。
22、从各地方公布的数据看,总债务率小于55%的省市包括( )。
23、根据本讲,我国政府举债主体类型包括( )。
&融资平台公司
&政府部门和机构
&经费补助事业单位
&公用事业单位
&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
24、地方政府的效率的合理性表现为为本辖区居民提供( )的公共物品。
)加速发展阶段和经济高增长时期,往往伴随着公共部门投资的大规模和高增长。
26、根据本讲,债务规模超过8000亿的省份包括( )。
27、近年来,中央一直在努力加强政府性债务的(
),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6F10年以来爆发债务危机的欧洲五国包括( )。
对地方政府债务若干问题的思考
(下)&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1、根据本讲,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但适度超前的应是进度和能力而非标准。
2、我国一直以来靠投资拉动内需,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是政府的主要抓手。
3、从2008年底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下降的趋势。
4、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
5、“贷款展期或贷新还旧”更多的可能是技术性化解风险的一个有效举措,能有效缓释风险。
6、现如今,随着城市发展市政工程“今天建了明天拆”、拉链马路现象很少出现。
7、从2008年底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
8、我国法律规定准许地方政府发债。
9、我国银行与地方政府的特殊关系使政府较难得到银行信贷支持。
10、到2009年5月末,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合计设立822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其中县级平台高达4907家。
11、在2008年新增的4万亿元投资中,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元,剩余的2.82万亿投资由()承担。
12、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5月末,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合计设立()投融资平台公司。
&5000家左右
&6000家左右
&7000家左右
&8000家左右
13、据审计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末至2010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长了()。
1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中,财政资金占( )。
15、银行贷款期限与基础投资项目回收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存在,这是()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共性问题。
16、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是独立的( ),是政府的附属物。
&投融资主体
&投融资平台
&投融资基础
&投融资条件
17、适当放宽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债权,是(
)的方法,也是改变单一来源问题。
18、减少增支政策,若增支,必须要有资金安排为( ),减少埋单压力。
19、政府不应把过多的精力放在( )上,还是搞好社会发展、抓民生工程。
&经济发展和经济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运作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以前大规模举债的情况如果不改变,政府债务问题永远也不会消除。必须把(
&建设速度降下来,把债务压力降下来
&建设速度提高,把债务压力降下来
&建设速度降下来,把债务压力提高
&建设速度提高,把债务压力降下来
21、根据本讲,我国政府过度负债的体制性原因包括( )。
&分税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单一体制国家下中央隐性兜底和中央财政资金争夺竞争
&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与要素集约水平的不匹配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是独立的投融资主体,而是政府的附属物
22、以下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说法正确的是()。
&对中央投资计划内已经启动、正在建设中的项目,要保证必要的信贷配套资金及时安排和足额拨付
&对符合中央新增投资投向、正在报批或需要继续完善新开工条件的项目,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的密切沟通协商,高效率、扎实做好信贷审查和信贷资金拨付的前期准备工作
&不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
&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增加地方财政贴息、完善信贷奖补机制、设立合规的政府投融资平台等多种方式,吸引和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央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
23、根据本讲,我国地方政府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原因是( )。
&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地方政府发债
&我国银行与地方政府间的特殊联系使政府能较易得到银行信贷支持
&相对债券到期还本付息,银行贷款可以只付息不还本
&相对债券到期还本付息,银行贷款可以借新债还旧债
24、根据本讲,一般情况下项目可用的资金来源包括( )。
&投入使用后的收益
&债务主体的自有资金和资产处置收益
&债务主体的其他收益
&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偿债资金
&国有资产经营、处置收益
25、根据本讲,短期内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包括( )。
&继续举债,即“借新还旧”
&适当放宽发债权
&理清债务状况,分类处理
&动用一部分财政收入
&建立财权与事权相等的财税体制
26、现今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过高。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但适度超前的应是()而非标准。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2F04年2月12日,()四部委联合发出《关于清理和控制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
28、政府的(
),成立的目的就是为政府找钱,而非是独立运作的公司。
&准财政机构
29、根据本讲,(
)是政府的主要抓手。
30、地方政府平台问题日益多发的原因是( )。
&竞争性放款
&设施过多建设
对地方政府债务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思考
董婷(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
&&&&&&&&&&&&&&
  摘要:政府举债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一种平衡政府收支的重要措施。适度举债建设对地方政府来讲,不仅可以拉动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还有利于拓宽筹资渠道,加快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但超越自身财力过度地举借政府性债务,不仅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带来危害。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时,却缺少必要的监管措施与风险控制机制,潜在的风险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必要性,并在分析我国地方政府举债原因的基础上,研究和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 风险&
原因& 建议
  地方政府债务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后最值得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的问题。伴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的软化和地方政府还本付息财源的乏力,巨大的财政风险也许会转化为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目前,国务院、财政部和金融监管等部门已经在完善债务管理机制,增强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债务人约束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各级审计机关也要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最高战略目标,摸清地方政府债务底数,揭示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和机制上提出审计建议,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必要性
  (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底数不清。
  近年来,有的地方和有关部门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债务数据统计不全面、不客观,无法准确反映目前各级政府的负债状况;有的甚至虚报数据,掩盖真实债务状况。由于对政府债务底数不清,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对债务风险估计不足,凭主观意愿举债,容易造成债务规模的失控。
  (二)债务构成比较复杂,债务统计困难。
  一是债务来源多。地方政府债务来源途径比较多,既有国内的债务、也有外国政府的债务、国际金融机构与组织的债务;既有金融机构的债务,也有非金融机构债务,还有政府发行的债券或中央政府替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有直接借入资金形成债务,也有政府出面担保形成的隐性风险债务;二是债务资金管理部门比较复杂。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偿债务人是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是相关职能部门或融资部门,一个地方究竟有多少债务、每年新增或偿还减少债务等方面,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全面准确提供地方政府真实情况,直接影响到领导决策。
  (三)地方政府举债分散、决策不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债务管理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举债决策分散。有的项目举债权在发改委,有的分散在各项目主管部门,有的则是举债单位自行掌握和管理,政府无法监控债务的总量,从而控制债务风险。同时,由于举债缺乏长远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项目可行性论证,加之较少考虑偿债能力和财政承受能力,致使举债的规模不受限制,更多地则体现为领导意志,政府债务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投向分散,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另外,由于政府举债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有的甚至不需要地方财政部门审批,脱离地方人大的监督,存在大量不规范的举债形式。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财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负债经营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多年来,地方政府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等的重要责任,加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大量的资金投入。诸多的地方财政支出需求并没有充足的财政收入来源作支撑。虽然通过转移支付制度会获得一部分补贴或补助收入,但数量甚微,难以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收入多年来呈现增长趋势,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的不足,但随着土地资源的减少和国家开发政策约束力的增强,此类收入将日益减少。因此,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各级地方政府普遍采取了直接或间接举借内、外债的办法来体现短期的“繁荣”,而积累下来的债务负担却日益沉重。
  (二)政府绩效的非合理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符合国情的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在内的完整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程序、方法不规范。片面强调经济指标,如地区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额、招商引资数量、市政建设的发达与美观程度等,轻人文社会指标、生态环境指标、民生质量指标,忽视在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绩效评价。由于政绩评价片面强调经济指标和眼前政绩,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政绩”就是经济增长,就是GDP总量。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与风险,就在这样的非合理评价机制下迅速增长,从而导致风险的集聚和集中。
(三)政策性原因。
  导致地方政策性负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各地为实现国家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的“达标”任务而形成的基层财政债务,这主要是基层政府或农村中小学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而欠下的债务。其二,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个人债务和合法外债,以中央银行再贷款的形式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由于一系列原因,许多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很难收回,关闭清算这类金融机构所需偿付的债务资金以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形式偿还,最终形成地方财政债务,偿还过程也是由下至上逐级强制扣款。其三,地方为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而产生的政策性粮食亏损挂帐和粮食风险基金借款。
  三、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建议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各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发出过警告,担心地方政府债务引发财政风险,转而引发金融风险,影响社会稳定。各家金融机构也开始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2009年底贷款逐笔梳理,重新进行评审和风险排查,并根据贷款的实际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笔者对如何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将债务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综合平衡地方政府预算。
  将政府债务偿债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将政府的举债数量、举债项目、举债投向、举债效益纳入本级预算管理,规范政府举债行为,靠政府预算机制强化对政府债务的举借、使用和偿还行为的约束,实现地方政府债务总体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保证债务收支集中和管理透明。同时应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凡是政府投资范围内的项目,都应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效益分析,确保项目投资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
  (二)理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实行归口管理。
  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精神,政府债务必须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是造成债务存量不清、权责不明、规模失控的主要原因。根据我国现行债务管理体制,应进一步明确政府统一决策,财政统一管理,人大加强监督的管理制度。各级财政部门要研究制订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具体措施,明确界定政府举债范围,全面编制政府债务收支计划,建立政府债务的统计指标。特别是对政府及所属部门举债的审核,各级财政部门应承担起本地区政府债务监督管理的具体责任。
  (三)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将政府负债管理的内容纳入政府干部政绩考核项目中,地方政府要明确举债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进行举债评审论证,建立偿债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债务的“借、用、还”等环节的指标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作为评价、考核、任用干部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对政府负债管理混乱、恶性负债膨胀的行为,要追究相应的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促进地方政府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全局、长远、战略的高度,合理确定当地政府负债的规模、研究使用方向、使用成效,使政府负债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促进完善政府负债管理体制,防范政府偿债风险。
  (四)构建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对地方政府债务未来的风险,一方面是解,另一方面是防。当前有些省市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方面已经有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浙江、福建等地。一是支持地方各级财政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即将每一年度财政收支结余、新增财力、预算外资金、生产建设性支出等按一定比例划转“偿债基金专户”,建立偿债准备金,不得挪作他用。同时,督促各借债单位也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还债准备金,做到有备无患,保证借债能到期归还。二是完善政府债务报告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测、预警。要制定适用于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完整的政府债务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口径,配套相适应的软件等技术支持,同时,结合地方财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指标,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董婷)
  参考文献:
  1.关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财政部办公厅协作调研课题组,2005。
  2.审计监督应当成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火墙”。作者不详,2006。
  3.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作者不详,2007。
  4.浅谈地方政府负债的审计监督。江苏省南通市审计局 漆颖斌,刘爱武,2008。
  5.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思考。宁红伟,2010。
  6.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及预警系统建立的研究。重庆市大渡口区审计局,2010。
  7.财政风险视角下的地方债务研究。贾康,2011
  8.中国地方政府负债超5万亿 面临严重债务危机。中国经济周刊,2011
  作者:董婷& 单位:外资处&
联系电话:027—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偿债基金条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