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近代银行近代经济类型是什么时候

用经济智慧解读中国(选修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用经济智慧解读中国(选修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如​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考古与人类考试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考古与人类考试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考​古​与​人​类​ ​ ​考​试​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2175套总数:5828068套专访:3241部会员:369765位
当前位置:
& 2016届高三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版含解析(2015年山东一模二模)
2016届高三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版含解析(2015年山东一模二模)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37次
资料类型:说课稿
文档大小:387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15·山东济南一模文综·14)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 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
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
【解析】根据题干中“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将为圃畦”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种蔬菜的田畦,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所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经出现,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2.(2015·山东淄博一模·13)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
3.(2015·山东济南一模单科·11)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4.(2015·山东潍坊一模文综·14)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精耕细作
【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商鞅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5.(2015·山东临沂一模单科·2)“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 “千年的大道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婆婆”。中国古代农民的这些循环思想,植根于(  )
A.农耕生活
B.传统观念
.儒家思想D.自然现象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耕
【解析】农民的循环思想,植根于春播秋收,年复一年,单调重复,进化迟缓而又稳定的农耕生活节奏,材料中信息印证着政事和人事的循环,故A项正确;传统观念
6.(2015·山东日照二模·14)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古代中国的经济——1776年中国处在清乾隆帝时期,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总量仍然居世界前列,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不是主要依据,故B项错误;中国还未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故C项错误;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已经进入机器生产的时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看的是生产方式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始终停留在传统的农耕经济形态,故D项正确。
7.(2015·山东潍坊一模单科·7)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导致这一现象的决定因素是(  )古代中国的经济——
8.(2015·山东济南二模·15)《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小农经济
【解析】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故C项错误;,故D项错误。
9.(2015·山东济南一模单科·30)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是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下列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和社会发展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经典力学电气技术的应用工业革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0.(2015·山东济宁一模·13)公元前538年,楚国令尹子木整顿田制和军赋,创立了“量入修赋”的制度,即根据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井田制
【解析】“量入修赋”即测量了各种如平原、山地、低洼、沼泽、山林等各类土田,然后计量各种收入数量,而后修定赋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破坏了原来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故A项正确;宗法观念的松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分封制秩序陷入混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文化,故D项错误。
11.(2015·山东潍坊一模文综·15)“(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  )——租佃制
【解析】材料“(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可知租佃关系下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力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动,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力度逐渐降低,故B项错误;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可知封建社会存在的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并逐渐依附于佃户,故D项正确。
12.(2015·山东济南二模·14)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中开始常用“佃客”、“典计”、“衣食客”等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的土地制度——,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故C项错误;,故D项错误。
13.(2015·山东聊城一模·13)下面是《旧唐书》有关两税法的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税法没有(  )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以户为征税单位,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人户籍纳税,扩大了纳税面,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赋不加敛而增入”,政府税收增加,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但没有取消,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4.(2015·山东临沂二模·15)下列是四幅古代人口分布图,人口疏密与颜色淡浓成正比。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B.政治中心南移
C.军事重心南移
D.版图向南扩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15.(2015·山东滨州一模·38)(24分)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2)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考点】(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解析】(2)结合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考虑。
【答案】(2)因素: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8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
16.(2015·山东泰安一模·38)(24)
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
(1)(4)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从经济、思想观念两个方面分析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小农经济社会,妇女从事的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儒家三纲五常的纲常观念和伦理思想,使得妇女成为男子的附庸;传统宗法观念“重男轻女”。
【答案】(1)根源:小农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的特点;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儒家思想宣扬的纲常观念和伦理思想;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4分)
17.(2015·山东泰安一模·39)(22)
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中国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6)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宋明理学;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解析】(1)从1300年到1800年中国处在明清时期,紧扣民主与专制、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思想专制与思想解放,依据教材内容对比中国与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展差异(  )A.B.C.D.——官营手工业
【解析】题干中只谈到了成都手工业状况,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地区,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上贡”“官诰”“臣僚”可以看出蜀锦的用途主要是供皇室和官府使用,符合官营手工业特征,故B项正确;在成都成立锦院,不能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说明在此时有雇佣关系,不能说明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
2.(2015·山东济宁二模·13)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这一经济措施(  )——官营手工业(盐铁官营)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经济措施是“盐铁官营”制度,该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最早开创于西周时期,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与儒家伦理之间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只能体现出政府对盐铁方面的垄断,不能代表对所有手工业的垄断,故D项错误。
3.(2015·山东潍坊一模单科·4)“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4.(2015·山东淄博二模·26)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手工业专业化生产
【解析】手工工场是存在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占重要地位,故B项错误;从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状况,没有体现商业,故D项错误。
商业的发展
1.(2015·山东德州二模·14)“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州一而蜀次之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2.(2015·山东聊城一模·14)“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反B项错误;C项体现故C项正确;会馆是明清商帮聚会和存放货物的场所,故D
3.(2015·山东德州一模·14)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类型繁多
B.农村商业发展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草市)
【解析】在宋代乡村定期集市有了较大的发展,广大地区仍称这种集市为草市,两广称为墟市,还有的地方称为痎市、村市、山市、野市、子市、早市等。材料并没有反映城市的发展,故A项错误;出现众多乡村集市说明农村中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在宋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地位没有下降,故C项错误;乡村集市要受到政府的管理,故D项错误。
4.(2015·山东潍坊二模·15)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
5.(2015·山东潍坊三模·15)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  )商业的发展——
6.(2015·山东淄博一模·15)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长9.87米,高0.3米,画中各色人物超过2000个,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天平山、运河、古城墙等地标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江南的山青水绿之美。仇英这幅画作是(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出现于宋朝,故A项错误;“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体现了江南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题中未有两洋绘画技法的反映,故C项错误;题中不能体现明末进步思潮,故D项错误。
7.(2015·山东济南一模单科·12)《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第二次商业革命”是指“明清商业革命”。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故①正确;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
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时间不符合,故③错误;明中后期,随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8.(2015·山东临沂一模单科·7)新航路开辟后,来自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流人中国,货币金属匮乏的中国消除了自从北宋以(  )
A.部分地区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各地区的商业往来和市场扩大
C.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D.使国内白银贬值,物价上涨
新航路的开辟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9.(2015·山东枣庄一模·15)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询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  )——清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市镇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中“商贩”“市镇”等关键词可知该材料主要与腾冲地区的经济有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必须过腾越,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可知腾冲地区形成区域市场体系,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中“皆由陆路而行”可知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西南经济与东南经济的比较,故D项错误。
10.(2015·山东菏泽一模文综·38)(22分)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丈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材料四——都数得到宋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说明理由。(8分)(2)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8分)(3)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说明理由。(6分)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3)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1)第一小问需明确表明你的观点;第二小问理由,需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做到史论结合,史实选择与第一小问不能自相矛盾,论证时要注意“19世纪前市镇货币经济地位商帮资本主义萌芽
(2)注意文明史的角度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科技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人类文明概括说明
(3)第一小问观点经济文化的发展政治和军事(1)观点一:同意。(2分)
理由:宋代城市经济大大超过前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集镇、夜市、海外贸易兴盛。明清时期虽然有所进步,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商品经济总体不如宋朝。(成就答出3点即可,6分)
观点二:不同意。(2分)明清时期都市文明大大超过宋朝: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发达,商帮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社会处于转型期。(成就答出3点即可,6分)
(2)商品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高度发达;对人类文明有重要贡献。(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8分)
(3)观点:宋代是一个文化繁盛的朝代。(2分)
不矛盾:两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宋代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来看,确实存在积贫积弱现象;但是从宋朝经济文化的发展来看则是商品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的朝代。(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6分)
2015·山东潍坊二模·38)(24分)社会意识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
——《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商业的发展——明清1)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一“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可以归纳为突破等级限制,追求奢侈生活;第二小问社会根源,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反映,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角度回答。
【答案】(1)变化:突破等级限制;追求奢侈生活。(4分)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4分)
12.(2015·山东滨州二模·38)(24分)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6分)
【考点】(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1)从宋代的经济措施、经济发展的表现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总结原因。
【答案】(1)原因:抑商政策松动,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航海造船技术提高(或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农耕经济发展(或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13.(2015·山东烟台二模·38)(20分)有学者认为:宋代不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而且具有其特殊的认识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学者、国际宋史研究开创者埃狄纳·巴拉兹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斯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同为法国学者的迪艾那则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日本文史家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2)与国内学界对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积贫积弱”说相反,材料二中多位学者认为宋代社会出现了近代社会的一些因素。请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的商业和城市发展角度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近代因素”的发展结果。(10分)
【考点】(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2)第一小问论证,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打破了坊市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农村允许置市贸易,并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结合所学认识这种“近代因素”并没有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
【答案】(2)论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打破了坊市的限制,形成商业街,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农村允许置市贸易,并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6分)
结果: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经济在宋代达到新高;这种“近代因素”并没有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4分)
14.(2015·山东威海二模·38)(24分) 合作、、发展、共赢时代的潮流
宋代海外贸易图
(1)根据材料宋代外贸易的特点。(6分)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海外贸易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地图中交通线路的分布,得出交通发达;从涉及到非洲、欧洲和印度等地得出贸易范围广;从图例中市舶司得出政府对贸易的管理;从海口城市众多得出港口城市兴起。
【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或海上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或已到达欧亚非三大洲);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沿海港口多,海外贸易发达。(6分)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2015·山东青岛二模·15)“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  )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代农耕经济发展(高产作物的引进)
【解析】社会史观涉及人类生活的物质方面,即衣食住行,和习俗方面,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2015·山东青岛一模·13)《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食,二货。”(  )A.B.D.——“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食”(农业生产)和“货”(商品贸易)在当时政务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不能说明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故A项错误;商品贸易排在第二,说明政府对商品贸易的重视,没有抑制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农业生产排第一位,“货”次于“食”,政府仍以农业生产为本,故C项错误;重商主义即“商业本位”,该政策主要盛行于近代欧洲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3.(2015·山东济宁一模·17)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这种观点实质上(  )A.B.C.D.——“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商业促进商品流通,如果商品不流通则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的重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到反对提升商人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就是强调商业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要,故D项正确。
4.(2015·山东淄博三模·16)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贸易。1774年,伦敦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就达52家。中英贸易出现盛况,说明(  )古代中国的经济——2015·山东临沂一模单科·4)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B.从市舶制度到实行海禁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解析】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体现职业由世袭到奖励授官,有利于社会流动,故A项错误;市舶制度
6.(2015·山东菏泽一模文综·39)(24分)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美国形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两广总督蒋攸鼯在奏折中就谈到美国民主制度,
——熊月之《民主制度在晚清的最早解读》
(1)材料一中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有何偏差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1)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海禁”政策
【解析】(1)第一小问偏差,据材料一中“头人,系部落中拈阄轮充1817年两广总督
【答案】(1)偏差:美国元首是“拈阄轮充”(抽签产生)。(2分)
原因:对西方了解太少,还抱有天朝上国轻视西方的心态。(4分)
(22分)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丈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说明理由。(8分)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解析】(1)第一小问需明确表明你的观点;第二小问理由,需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做到史论结合,史实选择与第一小问不能自相矛盾,论证时要注意“19世纪前市镇货币经济地位商帮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1)观点一:同意。(2分)
理由:宋代城市经济大大超过前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集镇、夜市、海外贸易兴盛。明清时期虽然有所进步,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商品经济总体不如宋朝。(成就答出3点即可,6分)
观点二:不同意。(2分)明清时期都市文明大大超过宋朝: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发达,商帮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社会处于转型期。(成就答出3点即可,6分)
2015·山东临沂一模文综·38)(24分)明末清初开始了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方教士在华活动的影响。概括阻碍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因素。(8分)1)古代中国的科技——早期西学东渐;古代中国的经济——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明清之际西方教士在华活动首先传播了西方宗教思想;
同时也“带来这种科学技术新知识”;但“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未对中华文明产生变革性影响。第二小问“儒家士人所持的种族中心式的自满姿态”,“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对外来刺激之不可渗透性”,以及对外关系中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都阻碍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答案】(1)影响:引进了西方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扩大了西方宗教的影响;仅将传播西方科技作为传教的一种策略,但未对中华文明产生变革性影响。(4分)
因素:中国固有的传统观念;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士人保守、自满心态等。(3分)
2015·山东滨州二模·38)(24分)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到15、16世纪东西方商贸之路即将发生兴衰转变的经济原因。(6分)
【考点】(3)新航路的开辟——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解析】(3)结合15、16世纪中国和欧洲的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基础,总结东方商贸之路衰落,西方商贸之路兴起的经济原因。
【答案】(3)原因:中国固守自然经济(2分),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2分),推行重商主义和鼓励海外贸易。(1分)
10.(2015·山东临沂三模·38)(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了中国。这次会见,因为“礼仪之争”而历史闻名。马戛尔尼提出在北京开使馆、设货栈,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予以英国货物免税
——摘编自《两百多年前,英国代表团访华的真正目的》大致说来,近代中国的变革至少贯穿了下面四条明显的线索,或称之为四个过程——自身衰败的过程、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从起因来看,第一和第三两种是内源性的变化,第二和第四两种是外源性的变化。从效果来看,第一、第二两种趋势引向沉沦,第三、第四两种趋势引向复兴。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主要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两方面各选一个近代中国的变革过程,概括其含义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12分)1)工业革命————“海禁”政策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海禁”政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思想解放的潮流1)从马戛尔尼英业革命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中市场;政府开放广州一对外通商,制约了英在华商业利益的发展。
贯穿了下面四条明显的线索,或称之为四个过程——自身衰败的过程、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第一、第二两种趋势引向沉沦,第三、第四两种趋势引向复兴“引向沉沦”“引向复兴”
【答案】(1)原因:英业革命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中市场;政府开放广州一对外通商,制约了英在华商业利益的发展。(6分)
(3)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方面各选一个。分别概括其含义并进行说明,l2分。(只从一个方6分)
(3) (3 自身衰败过程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全面没落。 清朝时,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腐朽的经济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晚清政治、军事的腐败,文化的保守等。
半边缘化过程 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列强不断发动对华战争、强签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革命化过程 近代中国内部不断兴起的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民族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等。
现代化过程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缓慢转变的过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发展:中华民国的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咸阳最早的近代企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