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联盟宗教战争的问题

(Jun的碎碎念)
(JOANZHAN)
第三方登录:  感谢名都妖女的支持,继续更新
  是不是没发上去啊,重发一遍
  八十四 疑惧    年间,凯瑟琳还有两件事要处理。    一是法国的东北边境,这时皇帝刚与土耳其缔和,凯瑟琳担心皇帝会回过头来,收复梅斯、图勒和凡尔登这三个主教区。为此她积极在边境做准备,1566年10月起从瑞士召集小支军队加强里昂和格勒诺布尔的防守,六周后,她又决定征集六千名瑞士卫兵。    二是西班牙借道事宜。尼德兰地区新教的发展,让腓力二世越来越担心,决定借用武力,他派阿尔瓦公爵率军尼德兰。并请求借道法国让军队通行,凯瑟琳拒绝了,她很不愿意让阿尔瓦公爵带的西班牙军进入法国,但说的理由并不是这样。她说,西班牙经过之处会引起新教徒的惊骇,很有可能受到他们的攻击,腓力二世只好与沿法国边境的各国,如萨伏依、瑞士和洛林谈判,让军队从这些国家经过。    西班牙军沿法国边境而过,引起法国宫廷的怀疑,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准备来扰乱法国。”凯瑟琳授权身为法国步兵司令的安得洛整理军队以备战争。到了1567年6月底,她招来孔代和其他胡格诺教徒开会讨论此事。会议中,在场的胡格诺都认为应与西班牙作战,孔代和科利尼自告奋勇要求指挥新召的瑞士兵,凯瑟琳没有同意,她不想让一支军队合法归到新教控制之下,怕他们用这支军队进行其他活动。    征兵和借道这两件事令胡格诺惊疑不已。之前他们已经听到风声,说在巴约讷会谈中,腓力二世与王太后定下计谋除掉法国的新教徒。此刻,阿尔瓦公爵带重兵去尼德兰,他虽然没进入法国,但一路都靠近法国边境,如果有法王配合,随时都可以进入法国境内剿灭新教势力。从瑞士征兵,可以看作是对抗德意志,但若是反过来,这些瑞士兵与西班牙合作进攻新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之后阿尔瓦已经带兵进入尼德兰,新教首领们认为瑞士兵用不着了,请求王室统帅解散瑞士兵,却又遭到蒙莫朗西的断然拒绝,这再次加重了他们的疑心。    同样令他们不安的,是年轻气盛的查理九世的态度。他内心深处并不喜欢新教。一次,科利尼请王上恩准一份请愿书,查理九世说,“不久之前你只满足于天主教对你们的容忍,现在你要求和他们平等,很快你就想把我们赶出王国了。”又有一次,德意志新教诸侯派来使者,请求对胡格诺予以保护,其中一项要求是让宗教完全自由。查理勃然大怒,告诉使者:他乐意与他们的主人友好相处,只要他们不再干涉法国的内政;他还轻蔑在加上一句,“我也很想要求他们允许让臣民做弥撒,允许天主教士在他们的城市自由布道。”他的回答固然让人无法辩驳,但旁人知道了他的想法,证实新教徒的担心并非多余。    这方方面面,加上昂布瓦斯诏令贯彻不得力,胡格诺屡屡受侵害而未予惩罚,无法寻求司法公正。新教方按规定毁掉自己的城防,凯瑟琳同时却在许多城市堡垒布置上王室卫兵,胡格诺教徒普遍陷入恐惧中,担心传言中的计划会实施。新教首领们开始考虑,是否该起而反抗。    新教首领们开了次会议讨论此事,孔代和科利尼力劝他们保持安静,宁愿承受不公也不要反抗,他们说第二次宗教战争会让全法国陷入恐怖,让国王对他们的印象恶劣。首领们听从他们的建议,决定不采用武力。    但这时又一个消息而来:尼德兰两位为首的贵族被捕,他们是埃格蒙与荷恩伯爵,两人在一场宴会中被诱捕,九月后不久,这个消息传到法国。这个背信弃义的行为让胡格诺首领们加重了担心,怕他们也会遭到同样对待。拉罗什苏永亲王得到消息,听说有一个秘密会议刚刚召开,会议上决定逮捕孔代亲王和 科利尼,把孔代终身监禁,将他送上断头台,要撤销和解法令,在各地禁止新教。他急忙把这个消息告诉科利尼。    拉罗什苏永亲王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凯瑟琳确实告诉过西班牙大使,说她想仿效阿尔瓦公爵的做法,但大使认为她是在愚弄他,写信给主人道:“这些话并不能激起我太多的热情。”阿尔瓦公爵的信件也显示,他根本没有与凯瑟琳联合,他和他的主人都不相信她,埋怨她太偏爱新教徒。凯瑟琳在玩弄着危险游戏,用她的话说,想“在两条河游泳。”她想让西班牙人认为她愿意废除和平法令,把异教徒从法国驱逐出去,但没有骗住西班牙人。胡格诺却信以为真了。    日,胡格诺的十二名首领聚集在海军元帅的堡垒再次商讨,他们中有:孔代亲王、拉罗什富科、夏蒂荣红衣主教,安得洛,布里克莫勒、泰利尼、穆伊、蒙哥马利,及其他为首贵族和新教牧师,会议持续了一周,最后决定于9月28日在王国各地行动,目标有三:抓住国王和王太后;攻击新征的瑞士兵,将之击败;袭击国内几个重要的大城市。    没有什么比这第二次反叛更愚蠢的了,它摧毁了达成的和平,让那些持中立态度的人对新教徒有了意见,更让查理九世对他们深恶痛绝。    
    《细说凯瑟琳·德·美第奇与法国宗教战争》     易读 整理版: /art_.html    
    《细说凯瑟琳·德·美第奇与法国宗教战争》     易读 整理版: /art_.html    
  可惜她两边都没做好,没哄住西班牙人,也没安抚好新教徒
  整理版还是挺多的嘛~支持楼主。
  感谢,欢迎新朋友
  欢迎,继续更新
  八十五 莫城惊驾    对这些,凯瑟琳懵然不知。这时宫廷还在蒙索消夏,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可到了九月初,陆续有消息传来,说一些省份有异常动作。从各地来到的信使们说在各条道路上见到很多人,蒙吕克从南方也送来类似报告。但这些消息都不够准确,凯瑟琳命科塞元帅(王室统帅第三子)调查一下,她在信中写道:    “给我的表亲、法兰西元帅科塞先生:    “表亲:    我们得到消息说蒙塔日和夏蒂荣(海军元帅的堡垒)附近,有武装力量开始聚集,现在达到一千二百到一千五百骑兵。我不相信这个消息,尽管来自各处的谣言很多。但为了确切知道在你所在地区发生什么事,我觉得最好把这个消息尽快通知你,辛苦你找出真相后立刻告诉我。”    之后她得到科塞的报告,说什么也没发现。    九月中旬,卡斯泰诺从尼德兰出使回来,赶到蒙索,他说在皮卡第时,听到有些贵族谈话中提到突然袭击。对他的话,王室统帅和大法官都不相信。王室统帅道:“如果胡格诺有军队出现,我一定会知道。”大法官则称:“给王上带来假消息,让他怀疑自己的臣民,是可处死刑的重罪。”卡斯泰诺回答道,“那么,至少允许我派人监视一下海军元帅的城堡。”获得同意后,他派出自己两个弟弟前去,仍然没什么发现。    等胡格诺定下行动的日子后,又有人向凯瑟琳报告,这次凯瑟琳派海军元帅的表弟去科利尼的堡垒。这位表弟看到科利尼穿着件农民的衣服,正指挥人摘葡萄。凯瑟琳完全丢掉了戒心。9月18日她写信给马德里的大使:“这儿有些毫无根据的报道,说那些新教徒想制造麻烦,但只引起对他们小小的警惕,现在这些事全过去了。”    9月21日,准确的消息到来,说附近的路上有很多武装军队巡回,在已经定下的次日国王打猎的地方,发现一支骑兵。王太后和查理九世大吃一惊,连夜召开会议,鉴于蒙索不好防守,他们于次日离开蒙索去莫城,同时派信使去蒂耶里堡召集驻在那里的瑞士兵,这六千瑞士兵于24日半夜赶到。    瑞士兵进入莫城后,宫廷镇定下来。吉斯一派和内穆尔公爵建议立刻回巴黎,大法官和王室统帅都反对。大法官的意见是,一旦拨剑相向,势必会造成国王对胡格诺教徒的仇恨,胡格诺为免报复不敢放下武器,这样就无法达成和解。蒙莫朗西从军事角度认为,莫城很坚固,足以承受攻击,离城在开阔地方反而容易遭到攻击,胜负难料,不如留在莫城待援。    进退两难中,瑞士兵的指挥官普费尔向国王做出保证:“如果陛下乐意,请把您、王太后和全部宫廷托付给瑞士人的勇气和忠诚。我们要用长矛为您在敌军中打开道路。”    “够了,”年轻气盛的查理答道,“我宁愿和你们一起死,也不愿成为叛贼们的俘虏苟且偷生。”    第二天凌晨四点,宫廷启程去巴黎。瑞士兵组成方队,将国王、王太后和宫廷贵妇围在方阵中央,内穆尔公爵带着国王的轻骑兵和马上弓箭手为前锋,王室统帅带着卫队殿后。这些卫队根本没做好战斗准备,连战马都没有,只有乘用马,武器也只有剑和区区几把手枪,还没有火药,根本派不上用场。当时对国王的安全保护就这么简陋,难怪暗杀频发。    他们还没有走多远,孔代亲王和安得洛便带着五百名骑兵出现了。他们与瑞士兵的第一排互相射击,力图攻击瑞士兵的侧翼以穿过障碍。查理九世听到前面交火了,便怒冲冲地拿着宝剑向前冲,差点要冲到前线亲自与叛军战斗。王室统帅制止住了他。在军队的后方和侧翼都发生了小冲突。一位胡格诺首领拉努后来形容道:“瑞士人一直围着国王,他们把长矛放平,全速向我们冲过去,就像野猪冲向追击它的猎人一样。”胡格诺贵族普遍缺乏重装甲,无法攻破瑞士人的防线,国王于晚上安全到达巴黎,他又累又饿,提起这件事,他说道:“若不是内穆尔公爵和我的瑞士好伙伴,我的生命和自由都要危险了。”    国王到达巴黎后,从各省传来了坏消息,到处都有造反行为。新教徒们已经袭击了蒙特罗、尼姆和奥尔良。在尼姆发生惨案,他们把城里首要的天主教徒们,所有僧侣教士,总共有八十人左右,赶到主教宫的院子里,一番残忍屠杀后,死的没死的都被扔进井里,用土填平。1569年,这场屠杀的四名首领在图卢兹被处死。    凯瑟琳又惊又怒,她对威尼斯大使说,她以前不相信世上会发生这种事。像法国这样的大国,竟会有人因区区谣言而造反,真是太令人吃惊了。查理九世按母亲的建议向西班牙腓力二世求助,这样,新教徒的不理智,造成他们最担心的后果,即法国与西班牙联合,这是巴约讷会晤中西班牙费尽心机也没有做到的。外国军队即将再次进入法国,第一次宗教战争的悲剧再现。    经过四年的休整,第二次宗教战争爆发了。  
  此回图片,A处为蒙索,右上红点为蒂耶里堡(瑞士兵原驻处),红圈分别为莫城和巴黎  
  我也很喜欢看呢!刚才在百度查了些资料,说的是:“她和她的丈夫葬在圣但尼教堂的墓葬区里。”可是你却说:“她死后,遗体没有葬入法国王室专属的圣丹尼教堂”。是怎么回事啊?
  谢谢你对本文的关注,凯瑟琳的遗体在布卢瓦教堂停了二十一年,1610年她丈夫的私生女迪安娜把她迁葬到她丈夫身边,所以你的资料也是对的,我只是有点好奇,为她迁葬的为什么不是她尚在世的女儿玛戈而是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迪安娜,当然,她生命最后几年对这个小女儿是非常不满意的,没给女儿留一点遗产,大概女儿对她也有怨言
  我是披甲豆末糖~呵呵~~
  欢迎,继续更新
  八十六 围城      胡格诺军队紧追不舍,起兵三天内就奇袭了巴黎市郊,巴黎措不及防,周围多处很快落入胡格诺之手,沙朗通、拉尼、阿让特伊、圣旺、圣丹尼这几处构成胡格诺控制区的内圈,去桑斯大路的蒙特罗、去奥尔良的埃唐普、去诺曼底路上的德勒、在布卢瓦—夏特勒路交叉口的杜尔当,构成外圈。9月28日拉努夺下奥尔良,继而攻克苏瓦松。一时之间,人数不多的胡格诺军竟然完成了对巴黎的包围。他们抢劫了这些地区的天主教堂和教士住所,烧掉圣马丁港,摧毁了巴黎周边的工厂,拦截住从诺曼底、皮卡第和布洛涅等地向巴黎运送的物资。五天后,孔代已经在圣丹尼建立起司令部,一边封锁首都,一边等待南方胡格诺各省援军到来。    巴黎再度惊慌起来,天主教民众把怒火发泄到城里的胡格诺身上,差点要对他们进行一番屠杀,多亏了国王才制止住。胡格诺纷纷逃跑,有的到孔代亲王军队中,有的去罗昂公爵那里,有的到诺曼底的蒙哥马利军中,城里一片混乱。    胡格诺方接着陆续发布三个声明,陈述他们造反的理由。    第一个声明呈给国王,说吉斯家族一直在诽谤他们,国王陛下曾向西班牙许诺逮捕新教首领们,因此他们拿起武器是迫不得已。    第二个声明里,他们指责国家治理不力,向百姓征收重税,令国家崩溃。“之所以如此,是某此外国人的贪婪吝啬所致,尤其是意大利人。”他们要求解散外国军队,允许胡格诺来宫廷向国王陛下陈情,新教仪式应完全自由,召开三级会议。    第三个声明里,再次称不想对国王和教会有任何危险举动,他们起义只是为了保卫自由,挫败消灭新教徒的阴谋。他们再次谦恭地请求国王陛下考虑过重的税负问题,召开三级会议来解决这个问题。    王太后等待着阿尔瓦公爵的援助,为了拖延时间,她派出大法官洛比塔尔,奥尔良主教和维埃耶维尔元帅与孔代亲王会谈,孔代亲王提出的要求基本和上三个声明类似,要求罢黜吉斯家族,由他执政;要求宗教在全国完全自由,对地点和人数不加限制;把自路易十二以来新加税种尽数废除;因宗教原因被解职的新教徒恢复原职;把梅斯、加来、布洛涅等四地交给胡格诺作为保证;给孔代三十万法郎做为军队开支;解散瑞士和西班牙军团。    这些要求令王室无法接受。就在双方讨价还价中,八天过去了,天主教方的增援部队陆续赶来。吉斯公爵带来香槟和勃艮第的军队,外加八支重装骑兵。萨伏依公爵、斯特罗兹和教皇庇护五世都派兵前来。孔代派科利尼和穆伊前去阻挡他们。胡格诺方也有增援军队前来,但不如天主教方强大。忠于国王的巴黎人捐献了四十万埃居做军费,教士阶级也捐献了二十五万。    有了人和钱,王室底气一下足了。10月7日,国王派一位传令官去圣丹尼,向新教军队下最后通牒,给他们两个选择,要么放下武器要么发起叛乱。这样把发起战争的责任推到胡格诺头上,让他们相当被动。孔代看到传令官前来,生气地对他说:“当心,你若想把有损我名誉的事带来,我就吊死你。”传令官答道,“我受你我的主人之命而来,你的威胁不足以阻止我服从王命。”他接着向孔代传达了命令,孔代说他会在三天内答复。使者要求他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做出答复。第二天,国王宣布如果孔代亲王和他的盟友三天内向国王投降,便会得到完全谅解,否则他们就是叛贼,所有臣民可以任何方法杀死他们。    11月6日,天主教方发动攻击,斯特罗兹军队摧毁了一座胡格诺方的浮桥。第二天,内穆尔又夺得另一处威胁巴黎的地方,11月8日,尼德兰的西班牙军赶来,9日,孔代被迫破坏桥梁,烧掉沙朗东,从此撤出。他派出安得洛夺取普瓦西,派蒙哥马利夺取篷图瓦兹以阻挡西班牙军,这样,胡格诺的主力削弱了。利用安得洛和蒙哥马利离开的时机,11月10日,圣丹尼战役爆发。  
  1567年的巴黎之围,新教占领的巴黎周围部分地区  
  新教的逆袭
  新教这次战争实属不智,第一次宗教战争,王室立场基本是中立的,而这一次,新教的起事直接把他们推到王室的对立面,尽管他们反复辩解,反叛的性质是改不了的
  八十七 圣丹尼战役    王室统帅蒙莫朗西生性谨慎,一直不愿把事情闹大,因此虽然巴黎城里有两万军队,他却拒绝发起进攻。可市民们不愿意了,因为从诺曼底和其他地区供应物资的道路被切断,市场里空荡荡的,他们吵闹着要求军队攻击,甚至说王室统帅是和几个外甥是一丘之貉。这种责难让老蒙莫朗西发了火。他于11月10日离开巴黎城,率军攻打圣丹尼的新教军队。离城时,他向市民们说道,这样可以证明他的忠诚,他们再见到他时,他要么胜利,要么死亡。    对阵的双方力量极为不等,王军有一万六千名步兵和五千骑兵,而胡格诺方只有一千二百名步兵和一千五百名骑兵,其他人都分散开占据周边地区了。蒙莫朗西在夏佩尔和拉维莱特村之间摆开阵势,他认为新教方人数既少,又没有火炮,势必不敢在战场上迎击他。但胡格诺早已跃跃欲试地等待交锋了。    下午三点,战争开始。新教军队的右翼在科利尼的带领下,抵御住了王军发起的攻势,之后,他们向王军左翼发起进攻。王军这一翼有六千人,是由巴黎的城市自卫队组成,他们全都衣甲鲜明,“闪亮得如同圣餐杯。”可科利尼的军队轻易就把他们打得大败,赶着他们逃向巴黎城。与此同时,孔代带着胡格诺骑兵大队,突然冲向王室统帅亲自指挥的中军。新教方的攻击非常猛烈,天主教的骑兵被冲得往回逃。蒙莫朗西陷入敌人的包围中,他头面部多处受伤,被打下马来。新教徒方的罗伯特.斯图亚特认出了他,蒙莫朗西正准备向他交剑投降,没想到他抽出手枪。蒙莫朗西喊道:“你不知道我是谁吗?”罗伯特.斯图亚特回答道:“正因为我认识你,我才给你这个。”说完,他立刻向蒙莫朗西开火,子弹打中了蒙莫朗西的腰部。蒙莫朗西用尽力气,将那个苏格兰人撞向他的剑柄,打断了他的颌骨,两人一起从马上掉下来。王室统帅的两个儿子当维尔和托莱将父亲抢回,带回了巴黎。    尽管巴黎人逃走,天主教骑兵也溃不成军,但王军大部分没有损失。蒙莫朗西元帅接任指挥,把冲散的队伍重新集合起来。欧马勒公爵和当维尔也保持住了阵型。王军人数优势终于占了上风,孔代的骑兵被切得七零八落。科利尼的情形有些滑稽,他的马难以驾驭,带着他脱缰而逃,远离了军队,让他的部下群龙无首,胡格诺军处境艰难。这时天色渐黑,帮了他们大忙,他们得以秩序井然地退回圣丹尼。王军因首领倒下士气不振,不敢去追,最后留在战场上,这代表他们取胜,但实际上,双方的损失基本相等。    圣丹尼惨胜的消息传入宫廷,人们陷入一片死寂。维埃耶维尔元帅坦率地对国王说:“并不是陛下您赢得了胜利。”“那么是谁?”查理即刻问道。“是西班牙国王。”元帅回答道。    蒙莫朗西被抬回巴黎,三天后去世,让老王室统帅很不甘心,因为他一直希望能死在战场。临死前,有位方济各会教士来到他床边,鼓励他如何面对死亡,蒙莫朗西说:“走开走开,你难道认为,一个带着荣誉活了近八十岁的人,还要别人教他如何去死?”他死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纵览蒙莫朗西的一生,四朝为臣,三次被俘,两次被逐又两次复出。他并没打赢过大战役,唯一一次胜利还让他付出生命代价;他身为军队统帅,却坚持和平政策;他忠于国家,私心也很重,在他一手栽培下,三个外甥都位高权重,让新教得到有力支持;他有三个儿子成为法兰西元帅,即蒙莫朗西、当维尔、科塞,在总共六位元帅中占了半壁江山,后来他们在宗教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能不承认,他对这个时期的历史,产生莫大的影响。  
  宗教战争的部分开始以后,明显的故事就开始复杂了  很久以来,研究这个时间段的历史一直是从英国本位出发  法国史读起来确实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幸好tete01兄妙笔生花,既严谨又不乏味    另外请教个比较小白的问题,吉斯公爵的这个洛林,和日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的洛林,两者有关系么?
  这段历史只对三亨利有所了解,谢谢楼主科普。
  回名都妖女:他们绝对是同一家族
  回garfieldan:感谢关注,这段历史的中文资料的确很少,大多是从瓦西惨案直接过渡到圣巴托罗缪,接着便跳到三亨利之战了.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和伏尔泰的风俗论内容稍多些.有本文艺复兴时期卢瓦尔河谷的城堡,对这一时期法国宫廷的衣食起居写得非常详尽,很值得参考
  继续更新
  八十八 合兵    圣丹尼战役之后,宫廷对胡格诺的态度分为两派,一派要和,一派要打。王太后倾向于第一种,但国王坚持要胡格诺先放下武器再议和,决定仍要准备战争。    这样,新的争执就来了,王室统帅一死,群龙无首,该由谁来接替王室统帅。国王提出让维埃耶维尔元帅来任此职,但元帅固辞不受,他深知自己资历和战功都不够,也很清楚王太后别有用意。凯瑟琳果然很满意他的态度,任命她心爱的次子安茹公爵为军队总指挥。可安茹公爵只有十六岁,什么经验都没有,需要人辅助,这又成了众人争夺的焦点,几位大贵族争着要当安茹公爵的副手,最后凯瑟琳命蒙庞西埃公爵、内穆尔公爵、内韦尔公爵和科塞元帅一起辅佐安茹公爵,这样谁都不得罪,可运行效率是非常糟糕的。几个人对军事行动意见不一,谁都不服谁,凯瑟琳情急之下,亲自到军中调解,没想到更激起众人反感,内穆尔公爵大怒抗议,凯瑟琳只得写信给他解释说她无意干涉战争。    由于天主教方战争当夜就退入巴黎城,第二天早晨,胡格诺重新占领了阵地。安得洛于当日匆匆回师,但没赶上战争,他在巴黎城下抢劫一番,烧掉了工厂和房屋。11月20日,从尼德兰的两千西班牙骑兵进入巴黎,胡格诺无法再包围巴黎,只得向东出发,与来自南方的一万增援大军会合,然后向北,以图与普尔法茨选侯腓特烈之子约翰.卡西米尔所率的德意志雇佣军会合。这支军队有七千骑兵和四千步兵。    孔代军队向洛林进军,王军由安茹公爵率领,紧跟在后,最终总算追上了,新教军的后卫在沙隆被击败,但在穿过默斯河时,他们甩掉了敌军。他们在这里等待德意志军的到来,等了五天还没有对方的消息。天气越来越冷,十二月已经来到,士兵们什么都缺,马匹没有上蹄铁,战士们衣不蔽体,在雪中和泥泞中进军时,连鞋子都没有。就连军中的很多贵族都发出怨言,对首领也不恭起来。    援军的迟延是王太后造成的。她向德意志新教诸侯们派出使节,告诉他们战争是因王权遭到打击,并非宗教而起,因为已经向胡格诺授予了充分自由。这番话使得萨克森公爵及勃兰登堡选侯禁止在他们领地征兵。普尔法茨选侯本来很想帮助新教军队,已经开始征兵,但法国的游说让他打消了帮忙的念头。后来孔代亲王的使者赶到普尔法茨选侯那里,解释说胡格诺起义的唯一原因是为了维护宗教自由,保护他们的荣誉、生命和利益。普尔法茨选侯被说服了,这才催促儿子继续进军。    卡西米尔的军队终于和孔代军队会合之后,士气大振,可孔代亲王曾同意给这支援军十万克朗,他本指望伊丽莎白女王提供这笔钱,而伊丽莎白还为上次宗教战争的事恼火,不愿帮忙。新教军只剩下不到两千克朗。德意志骑兵见不到钱,威胁要立刻撤退。但孔代在军中为士兵所爱戴,这些忠诚的新教徒得知形势严峻,每人都拿出钱来,像链子、戒指、珠宝等,大家争着出钱,以钱少为耻,这样筹集了三万克朗,德意志兵同意留下来。    1568年1月初,军队重返法国,这已不再是在优势敌人面前疲于奔命的军队,他们纪律严明,人数众多,已经达到三万人,令宫廷和首都再次震动。    安茹公爵做好迎战准备。他总共有三万步兵和一万五千骑兵,他把大部分军队派回巴黎,余下部队分散在塞纳河沿岸,以防新教军再次夺下各地与巴黎的通路。新教军践踏了勃艮第之后,围攻了夏特勒,这里防御工事并不好,但新教军队迟迟没有攻下来,凯瑟琳趁机提出和解要求。    这时凯瑟琳也有麻烦事,皇帝重夺三个主教区的念头重燃;军队开支太大,每月花费将近一百万利弗,王室极度穷困;瑞士人因来往行军劳累不堪,不少人生了病;王军首领们为指挥而争吵不休;国王的很多战士都为与自己人作战而不满,很多人当了逃兵,有人告诉查理九世,很多贵族宁愿冒险触怒国王也不让自己手沾上亲戚的血;苏格兰卫队也不安份,有三十人投奔了他们的老队长蒙哥马利。蒙莫朗西几兄弟在倡议和解方面更是不遗余力。    连占星术也向迷信的凯瑟琳指出这一点,她看到十二宫图明确地指向和平,便把宠信的一名意大利占星家叫进来,问他星象指着和平代表什么意义。他当即回答道,上天并没有做出许诺,大地也没有准备接受它,因为日蚀正发挥着最大效力,同样土星和火星去年在白羊座会合,占星家莫测高深地总结说,上天不约束下方的权力,只是引导它们。这番云山雾罩的话让凯瑟琳陷入沉思,决定议和。    2月28日,双方在隆瑞莫会谈,国王方是蒙莫朗西元帅、里摩日主教和国王的秘书阿尔尼,新教方是夏蒂荣红衣主教、瓦朗斯主教和泰利尼。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于3月26日签署了隆瑞莫条约,它与1563的昂布瓦斯诏令基本相同,国王保证让官员更好地遵守法令,保护胡格诺学校,将布洛涅和拉罗歇尔交给新教作为安全设防区。王室拿出五十万利弗做德意志雇佣军的报酬,由波旁红衣主教、蒙莫朗西元帅和隆格维尔公爵为它担保。    回过头来,再看看法国南部的战事。普罗旺斯、朗格道克、吉耶纳这几省自第一次内战以来,战斗一直不断,只在王室南巡时消停过一阵。在朗格道克,当维尔于日继承父亲成了该省总督,他采取有力的措施推行昂布瓦斯法令,使得这一带比较平静。但他的邻居,吉耶纳总督蒙吕克不仅在他管辖区纵容天主教徒,还秘密地唆使朗格道克的天主教徒采取过激行为,两人之间矛盾很深,蒙吕克一再向国王打小报告,指责当维尔。1568年1月,“诸子爵”联军穿过天主教军队,在布卢瓦处越过卢瓦尔河,救援了奥尔良城,之后他们在夏特勒城前与孔代亲王会合,这加速了隆瑞莫和平协议的缔结。    在普罗旺斯,是茹瓦耶兹指挥这里的王军,他和蒙吕克一样纵容天主教徒。1568年初,他为了帮助唐德和苏兹两位伯爵,带了2000步兵、五六百骑兵,从阿维尼翁出发,越罗纳河而上,轻易便攻下了那些小小的城堡,2月他抵达篷圣埃斯普里,没有夺下此处,军队分开了。茹瓦耶兹于3月7日在阿维尼翁穿过罗纳河,攻下卢登、奥塞纳和特莱克,然后折回,重新加入唐德伯爵,再次包围篷圣埃斯普里。日,新教军在蒙布兰的指挥下在阿拉蒙附近与其战斗,遭到惨败。和平消息传来后,茹瓦耶兹返回阿维尼翁。他要求新教徒裁军并发誓效忠,但蒙托邦、卡斯特尔和蒙彼利埃都予以拒绝。    第二次宗教战争随之结束。    
  八十九 混乱    隆瑞莫条约签订了,它与昂布瓦斯诏令的内容基本类似,效果却截然不同。胡格诺的第二次造反,特别是竟想抓住国王,完全打破了双方的信任,毁掉了容忍派的影响力,因此它得不到尊重,人们称它为“小和平,”“瘸腿的不完善的和平。”    隆瑞莫条约没有结束彼此的憎恨,反而加重了猜疑。里昂和多菲内总督内穆尔公爵拒绝给里昂和格勒诺布尔的新教徒聚会的地方。在图卢兹,王室信使要求高等法院将此法令登记,结果他遭到审判,处以死刑。人们都认为,之所以和谈,是因为财政困难,战端再启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双方都不敢轻易放下武器。    在亚眠,天主教力量更强,他们处死了一百名胡格诺教徒。在欧塞尔,一百五十名胡格诺遭到杀害,在布尔日、维埃纳也发生了类似的事。在巴尔的利尼,一个胡格诺教徒因为拒绝在基督圣体节装饰房屋而被人们拉出屋子,未经审讯便当着众人的面活活烧死。蒙吕克在南方吊死了七名绅士,他们是纳瓦尔女王身边的人。那些极端的天主教徒公然吹嘘说等庄稼和葡萄收完,他们就要对异端来一场屠杀。而最狂热的地方还要数巴黎和勃艮第,在巴黎,胡格诺被民众杀死肢解,威尼斯大使报告说:“我木然地看到,不到三尺高的孩子们围着一个鲜血淋淋的尸体,用棍子打,用脚踩着脸,最后把它扔进河。这种场面我从自己的房子里看到过两次。”巴黎商会会长就此向国王特别申请,请求公正司法以免激恼新教徒引起新的冲突。新教徒三个月中有两千人遭到杀害,按新教的历史学家的估计,一年半的时间内,有一万多人死去,所受伤害胜过战争期间。    胡格诺方也不甘示弱,很多胡格诺军官仍保持着军队。从南方来的胡格诺大军离开都兰时毁掉了各教堂,杀死教士。在奥尔良,胡格诺禁止天主教徒做弥撒。士兵们杀死天主教徒也没有受到惩罚。一位宫廷的观察家说,“无论在哪里,只要一方强大,就不予以对方和平法令所规定的权力。”    新教徒并没有按约定交出战争中所占有的城市,像蒙托邦、桑塞尔、阿尔比和其他城市都关上城门拒受派往这些地方的王军;拉罗歇尔早在一月份宣布支持孔代,自此以后成为法国胡格诺的强大据点,它愿意接受王室官员,但不接受随同的士兵,经过长时间的犹豫,大部分胡格诺城都接受了王室守军,但拉罗歇尔继续拒绝,称他们有三百年都没有守军。那些接受守军的城市如里昂、奥尔良、波尔多、里摩日、昂热等,拒绝交纳国王征收的税款,称因战争他们已经穷困非常。    同样让人担心的是外国军队的问题。王太后没有解散她的瑞士、西班牙和意大利军队。孔代也没有将卡西米尔所带的雇佣兵送走。法兰西岛中,每个城镇村庄都斥着双方的士兵,使得出游比战时还危险。到了五月底,那六千瑞士兵还留在巴黎周围,德意志雇佣兵也还欠着薪水。他们威胁说,要是不付饷,就要攻打巴黎。卡斯泰诺代表王室与他们谈判,给了他们一部分钱,剩下的他保证启程后即付。大兵们听信了他的话,回去了。可离巴黎越远,他们发觉得到薪水的希望越渺茫,他们把卡斯泰诺扣下来当人质。一路抢劫着离开法国,最后才把卡斯泰诺释放。    这就不奇怪了,和平法令发布两个多月后,国王给他一位元帅的信里这样开头:“直到现在,我的和平法令并未如我所愿得到遵守和维护……”。胡格诺首领如纳瓦尔女王、夏蒂荣红衣主教、海军元帅和孔代亲王就他们手下所受的伤害正式提出强烈抗议,尤其着重了不断的暗杀,由此“在和平里被杀的超过在战争中倒下的。”因此“如果国王真是对这些暴行进行处罚,树上挂的人数会多过树叶。”英国女王也送来封长信,请求他按法令保护新教徒。  
  好帖要顶!  最烦的就是欧洲史里清一色的查理、路易和玛丽。
  感谢顶贴,贴子内容可能比较冷,从这一章起开始写第三次宗教战争,也是最为激烈的一次,三亨利`玛戈这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此战会陆续出场
  九十 天主教同盟    内战开始以来,各地的天主教方都采取了攻势,积极进行反对新教的宣传,他们的主力军是僧侣,其中有古老的托钵僧,也有新兴的耶酥会。他们“来到各城市乡村及民众家里,向人们宣讲反对新教信条,斥责他们意图挑战教俗种种法律。”他们呼吁人们忠于传统精神,起到很大效果。为了保护天主教信仰,天主教同盟形成了。    早在特兰托公会时,洛林红衣主教就计划组建天主教同盟,为此他作出很多设想,并提出应由他哥哥为同盟首领,这得到与会者一致赞成。可几乎是同时,传来吉斯公爵的死讯,这个计划不了了之。    到了1567年,随着第二次宗教战争爆发,这个主意再次被人提起,试图成立联盟保护宗教和国家。最积极推动这个同盟的是两位坚定又强有力的天主教将军,即吉耶纳总督蒙吕克和勃艮第总督塔瓦纳。蒙吕克在南方首先行动,他一直与腓力二世保持着秘密联系,腓力二世在回信中也鼓励他这样做。自然,这对西班牙是有利的。蒙吕克在他管辖的南方地区,渐渐地把各阶层的人接纳进来,准备于异端作战。很快这个组织蔓延到全法国。    塔瓦纳在勃艮第也积极推动天主教同盟, 1567年他在第戎建立起一个,后来又在布尔热、沙隆等地,以至于勃艮第的所有城市相继建立。他给它起名“圣灵兄弟会。”成员们“以我主基督之名,以他宝血和身体来交流。”目的是联合起来维护天主教信仰,为国王服务。“以他们所有力量维护主的教堂,维护自古的信仰和王权。”他们互相承诺予以援助,发誓服从国王、忠于国王。其成员包括教士、勃艮第贵族和商人。这各地的同盟逐渐联合起来,成为后来神圣同盟的雏形。    洛林红衣主教此时在宫廷拥有很大权力,他竭尽全力地帮助这个组织。不仅如此,洛林红衣主教还得到安茹公爵亨利的支持,亨利对天主教的感情比哥哥查理九世还要强烈,他对哥哥“很有礼貌”地接待夏蒂荣红衣主教、拉罗什富科伯爵及奥尔良的新教长官布罗卡非常不满,甚至因此冒犯了哥哥。天主教徒叫嚣着要屠杀新教徒时称“如果王上禁止,就把他关进修道院,换另一个人顶替。”这“另一个人”明显是指安茹公爵。安茹公爵能当上王国军队总司令,得到吉斯家族的帮助,因此现在与洛林红衣主教关系很好,在安茹公爵和洛林红衣主教的支持下,这个天主教同盟壮大起来。    日,吉斯派和天主教同盟的首领们在卢浮宫开了秘密会议,会议提出,要麻痹胡格诺,让他们放下武器,然后突然夺下奥尔良、苏瓦松、欧塞尔和拉罗歇尔。蒙吕克则率军进入加斯科尼,征服这个最强大的新教省,夺下海港,阻挡住纳瓦尔女王与普瓦图之间的联系。    可以看出,这个计划背后有腓力二世的影响,它与腓力二世对纳瓦尔的企图一致,实际上,腓力二世一早就通过控制蒙吕克和洛林红衣主教这两条线,插手到天主教同盟的事务中。    但天主教同盟的这个计划没能实施,科塞元帅得知消息后告诉了夏蒂荣红衣主教和哥哥蒙莫朗西元帅,查理九世听到后,发誓不知道这件事,他要来笔和墨水,向孔代亲笔保证要“忠诚而有力地”遵守隆瑞莫条约。  
  蒙吕克  Blaise de Lasseran-Massenc&me, seigneur de Montluc (or Blaise de Montluc) (c. 1502 – July 26, 1577)     
  塔瓦纳  Gaspard de Saulx, sieur de Tavannes ()  
  顶起来~~
  提一下。不知为何一直遇不到你。。
  恩,白天不太上网,又常想不起开来qq
  九十一
政教派      就在天主教同盟建立时,另一个党派也在成形,这就是政教派。政教派的目标是不接受一切外来影响,在没有任何宗教因素的情况下,发起国家改革。这一派别因与天主教同盟及胡诺诺鼎立,又称为“第三党”。因它的很多成员对吉斯家族不满,又称为“不满派”。      政教派的首领是老王室统帅的长子蒙莫朗西元帅,他们兄弟几人一直不赞成父亲加入三头同盟与夏蒂荣的外甥作对。其实王室统帅加入那个同盟只是因为他的宗教热情,时间也不长,对他那几个夏蒂荣家族的外甥,他一直爱护非常。1565年,罗马教廷大使要求从夏蒂荣红衣主教那里夺去他的红衣主教帽子和圣俸,王室统帅回答道:“我是个天主教徒,可若是教皇和他左右想干涉这个国家的话,我的剑就属于胡格诺了。”      他们都是温和的天主教徒。蒙莫朗西元帅一直支持采取和平的手段。他说,为了维护国王的财富,再没有比真心地尊重和平法令更为重要的了。谁不这样做,他就伤害了王权。如果国王不能及时预见并公正处罚那些渐渐滋长的罪行,他就要和朋友们离开宫廷,不参与以宗教为借口来扩大分岐的行为。      在这个关键时刻,蒙莫朗西家族与吉斯家族的矛盾加剧,让他们更加偏向胡格诺。矛盾之一,是安茹所得到的王国军队总司令的位置。吉斯家族为他争取到这个职位,加上安茹与洛林红衣主教的密切关系,冒犯了各位元帅,如蒙莫朗西、当维尔、科塞兄弟和维埃耶维尔。他们认为:“迄今为止从未见过有这个职位,尤其是在和平时期。这一职位损害了他们自己的权力。他们身为元帅,知道如何履行职责。”另一个矛盾就是达马丹伯爵领地的归属的争议,两家为此打了整整八年官司,现吉斯家族赢了。触怒了蒙莫朗西家族。两家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威尼斯大使描述道:“现在对国王和王国是个极为危险的时候。”      由此可见,政教派所提出的目标虽然冠冕堂皇,也不是没有私心的。从“政教派”这个称呼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对此的看法,即他们为了政治失去了对宗教的坚持,“不满派”更直指他们是因对吉斯家族不满而形成,未必是全心全意为国家着想。此后二十多年里,我们可以看到,当维尔盘踞于朗格道克,与胡格诺结盟,使朗格道克俨然成为国中之国,王室对此地完全失去控制力,何尝有他们所宣扬的为国谋忠之意。      加入政教派的,都是那些温和派人士,其中包括波旁红衣主教。波旁红衣主教在天主教信仰和他新教的亲威间徘徊不定,现在算是找到志同道合者。他宣布“要是国王不采取更好的措施,他就要离开宫廷,让全世界都知道他心里如何关注自己家族的荣誉和朋友的利益。”      双方的争执让查理九世倍感压力,为避免双方正面冲突,他免除了蒙莫朗西元帅的巴黎总督一职,改由他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担任。五月底,蒙莫朗西离开巴黎回老家尚蒂伊,只把当维尔留在首都。在尚蒂伊,他和夏蒂荣红衣主教及其他新教头领们密切往来;而巴黎当维尔的府邸,成为反对洛林红衣主教的据点,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位元帅,他们全都猛烈抨击他。      政教派的计划是将洛林红衣主教和安茹公爵拆开,为此,他们提出一个设想,即促成安茹公爵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婚事。这样,安茹受到英国的影响,势必会远离洛林红衣主教,蒙莫朗西也可因此得到安茹的宠信。同时这门婚事促成瓦卢亚王室与英国联姻,对国家也非常有利,王太后凯瑟琳同样会支持这门婚事,此消彼长,这一门婚事便会打击吉斯家族,相应加强政教派的势力。这个计划此时还在酝酿阶段,但两年后付诸实施了。  
  老王室统帅蒙莫朗西有五个儿子,第四子死于德勒之役,其余四子蒙莫朗西(弗朗索瓦)、当维尔(亨利)、科塞(查理)和托莱(纪尧姆),前三子都成为法兰西元帅。    长子蒙莫朗西(弗朗索瓦.德.蒙莫朗西)(),继父为蒙莫朗西公爵,1559年晋为法兰西元帅。  
  次子当维尔(亨利.德.蒙莫朗西)(),1567年晋为法兰西元帅,1579年继兄位为蒙莫朗西公爵,1592年被亨利四世晋为王室统帅。他女儿嫁给第三代孔代亲王,这么算起来,他是后来的名将大孔代的外祖父。    看看他们晋为元帅的年龄,再看看蒙吕克和塔瓦纳晋升的年龄(蒙吕克72岁,塔瓦纳61岁),不禁感叹,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个好父亲是非常重要的……  
  观望,学习。
  继续更新
  九十二 凯瑟琳    这样,宫廷分为好几派,有极端天主教派,为首的是安茹公爵和洛林红衣主教;有胡格诺派,为首的是孔代亲王和科利尼兄弟;新成立的政教派,为首的是蒙莫朗西家族及几位法兰西元帅。凯瑟琳对这各派的态度,有两位大使加以描述。摩德纳大使认为她在“采用她惯用的办法,在几派间平衡来保持她自己的权力。”英国大使也持同样的观点,“结束战争并没有结束吉斯和蒙莫朗西家族间的致命敌意。王太后察觉出这些内讧,她对双方都不信任。她一会支持吉斯,一会支持蒙莫朗西,她倾听每个人的观点,从中获得自己的利益。”    这确实是她最喜欢最常用的办法,但这次两位大使都错了。凯瑟琳这次决心不采用惯常的中立措施,而是仿效阿尔瓦公爵在尼德兰的强硬手段,即抓住胡格诺首领们,将他们送上断头台。自从巴约讷会晤起,西班牙和极端的天主教徒就催促她这样做,她一直装聋作哑。但莫城事件让她改变了想法。科利尼警告过他的同伴,说凯瑟琳永远也忘不掉这件事,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凯瑟琳将它视为不可原谅的叛乱行为。这一举动,即使不伤害她的性命,也必然会摧毁她对国王,对政治的影响,而这是她最珍视的。正如1561年三级会议提过要夺去她的摄政权时,她写道,如果他们拿走她的荣誉,他们就拿走了她的生命。    除了这一点,尼德兰的事态变化也影响了她。    阿尔瓦公爵率西班牙军队于日抵达尼德兰的布鲁塞尔,接着便采取严厉措施镇压新教徒,埃格蒙和荷恩被诱捕收监,之后成立“纠纷委员会”,逮捕所有反对天主教及西班牙的可疑人物,某一清晨便有1500人在睡眠中被捕,在一个月内,有84名瓦伦辛的居民被执行死刑。    对阿尔瓦公爵来说,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奥兰治亲王威廉早在他到来之前便越过边境,逃到德意志,他在德意志积极募兵,隆瑞莫和约后,约翰.卡西米尔为法国召集的雇佣兵没了用武之地,威廉抵押出自己大部分领地、珠宝、金银器皿、家具等抵押出去,筹集一大笔款子,将这些雇佣兵收为己用。西班牙的残忍行为让德意志充满恐惧,为威廉带来了同情和支持。威廉解决了财政困难后,引兵回尼德兰,他的军队有六千骑兵及四个军团的步兵,其中包括洛林和加斯科尼人。按照奥兰治亲王的计划,三支军队同时进入尼德兰:一支是法国的胡格诺,他们从西南方攻打阿图瓦;一支是胡赫斯特拉滕伯爵带领,攻打东南方马斯特里赫特;第三支由奥兰治威廉的弟弟路易带领,由德意志攻入东北方的特里斯兰。    但整个计划失败了,法国的胡格诺军没有攻下阿图瓦,他们抢劫了达马丹的修道院。阿尔瓦公爵向查理九世对法国臣民进犯西班牙省提出强烈抗议,科塞元帅奉命去皮卡第,把胡格诺军中的外国人在圣瓦莱里全部斩首,其首领送到阿布维尔以叛国罪处决。不久之后,埃格蒙与荷恩便被送上断头台。日,拿骚的路易在杰敏根被阿尔瓦击败,使得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更加稳固。    尼德兰的形势触动了凯瑟琳,她很担心两地的新教徒会同样联合起来在法国闹事。她看到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一时得到稳定,法国的情况却一团糟,对自己之前的容忍政策产生怀疑,有心效仿阿尔瓦公爵的雷霆手段。    1568年8月的一件事,显示出她态度的转变。当月,罗马发布教谕,允许法国挪用教会年入十万克朗的教会财产,条件是法王应与异端作战,将他们消灭或拉回天主教。    内阁开会讨论是否该接受这个教谕。洛林红衣主教和大法官洛比塔尔为此大吵一场。大法官反对接受这个教谕,拒绝往命令上盖国玺。他认为应维护高卢教会的权力,国王有权力在需要的时候向教会征钱,用其收入无需得到教皇的批准。一旦接受教谕,和平法令势必撤销,会立刻引发战争,致使德意志雇佣兵再次蹂躏法国,他请求王太后不要采纳这个让王国重新流血的措施,他还请求让这些财产另做它用,即用于公共事业,而不是反对新教徒。    洛林红衣主教回答道,这不是第一次显示大法官是伪君子,是教皇的敌人。他对大法官的话并不感到吃惊,因为他是个“无神者,”他妻子是加尔文教徒,女儿是妓女。大法官答道他和家庭都是诚实的,吉斯家族对国家的治理才是臭名昭著。红衣主教勃然大怒,从椅子上一下跳起来,一伸手,差点抓住可敬的大法官的白胡子。蒙莫朗西元帅挺身挡住了他。红衣主教怒气冲冲地说,若不是当着王太后的面,这些会是大法官所说的最后的话。吉斯红衣主教和隆格维尔公爵也情绪激动,侮辱大法官,称大法官的邪恶的容忍政策是法国灾难的原因。如果把他交给巴黎高等法院受审,他的脑袋在肩膀上不会停留过二十四小时。大法官回敬道红衣主教才是这八年间,法国乃至全基督教世界所有不幸的根源。王太后担心有人对大法官使用暴力,派她的卫士护送大法官回府,她劝他辞职,说他年纪太大,不适合这个职务了。    洛比塔尔感到自己无法再得到国王和王太后的信任,他的和平政策失败了。9月28日,他辞去大法官的职务,取而代之的是桑斯大主教比拉克,他是吉斯家族的追随者,是西班牙腓力二世的党羽。    这一切说明,凯瑟琳站到了她一向憎恨的吉斯家族这边,战争的气息越来越浓了。    
  快到大屠杀了吧。
  再用一个月差不多能写完第三次宗教战争和圣巴托罗缪
  继续更新
  九十三 逃亡    这时,孔代亲王在他勃艮第的诺瓦耶堡,科利尼在自己的夏蒂荣领地。两地相距并不远。胡格诺的贵族们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地在两地穿梭,人数之多,令卢浮宫相形见绌。他们对局势忧心忡忡,都同意为防万一,应早做准备。于是胡格诺开始在拉罗歇尔、桑特、夏特罗、圣让当热利这几个新教重地秘密征兵。    凯瑟琳一直关注着胡格诺的行动。早在三月,她就命蒙庞西埃公爵派人到各地,察看胡格诺的行动,他报告说胡格诺不安生,在巴黎、奥尔良等地经常聚在一起,有些胡格诺战士还来到巴黎市郊。她还听说,科利尼的一位副官临死前坦白说胡格诺首领准备杀死王太后和她的孩子们。此外,从英国发来的报告说,孔代在信里写道“不能维持和平,他会很快带领一万两千人拿起武器。”    到了八月,蒙庞西埃公爵给凯瑟琳和国王写信:“如果从几个地方给我的消息是真的,那么我们离战争不远了。”大约在同时,朗格道克的军队长官给总督写信,“胡格诺已经在本省、在多菲内和普罗旺斯的山里集结,他们拿起武器,正奔赴拉罗歇尔。”    凯瑟琳决心先下手为强,仿效阿尔瓦公爵,先把新教的几名首领抓起来。    凯瑟琳派出一名工程师去孔代的诺瓦耶堡,让他观察一下这个城堡的结构,有什么人在里面,能否攻下它。这个人没费力就进了城堡,受到热情款待,可他的言谈让人们产生起怀疑,孔代的手下把他监视起来,发现他在窥探城堡的设施。孔代警觉起来,他通知科利尼这些情况,让他准备好,即刻前来商议是否应该逃离。科利尼和安得洛带着家眷赶来。但科利尼不想像上次那样鲁莽起事,再次负起重开内战的责任。他们犹豫着,迟迟没有行动。    但凯瑟琳不再给他们考虑的时间了。她命军队立刻开进勃艮第,同时命勃艮第总督塔瓦纳率军逮捕孔代几人。    可惜的是,凯瑟琳看错了塔瓦纳的性格,他虽是顽固的天主教徒,却也是位有经验的廷臣,他很清楚,如果因此事引起国家动荡,王太后首先要拿他当替罪羊,他不愿卷入其中。于是他想出一个巧妙办法。    他派人带信去宫廷,让他从诺瓦耶旁经过。不出他所料,信被孔代等人截获。他们看到信上这样写着:“牡鹿已在圈套里,已经做好狩猎准备。”    塔瓦那随即又派些人大张旗鼓地来到诺瓦耶的护城河边,对他们的盘问进一步证实了宫廷的计划。到这种情况,无论是孔代还是海军元帅科利尼,都明白只剩一条路可走。他们立刻离开诺瓦耶。事实证明,他们走得非常及时,三天后,勃艮第省已经满布王军,桥梁滩涂港口悉数被占。到那时他们便插翅难逃了。    8月25日,新教首领们悄然离开诺瓦耶,一起逃离的,有孔代亲王的夫人和孩子,安得洛的妻子和怀里的孩子,科利尼因妻子刚刚亡故,只带着孩子和女仆。这些人有的骑马,有的坐轿,由一百五十人护卫着。    这支小小的队伍,带着众多女人和孩子,不停地前行,旅途危险艰难万分,后面大军渐渐越逼越近。快到卢瓦尔河时,他们遇到一位绅士,这人因经常打猎,很熟悉路径,带他们抄近路到卢瓦尔河岸的圣塞尔附近。此处河水较浅,孔代亲王怀抱幼子,一马当先,率众踏入深及马膝的河水,横渡卢瓦尔河。    好像上天在有意帮助他们一般,他们刚到对岸,天就下起瓢泼大雨,足足下了两个小时。当这支小小的队伍在岸上的一块高地休息时,看到对岸正有一支骑兵赶到,只是因河流暴涨不敢冒险涉过河流,此情此景,让众人油然产生感恩之心,感到他们终于甩开敌人了。    
  横渡卢瓦尔河  
  九十四    9月18日,孔代一行人风尘仆仆地抵达拉罗歇尔,市民们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欢呼。    新教的其他首领也遭到逮捕,但他们都逃掉了。夏蒂荣红衣主教在博韦主教的眼皮底下,逃入诺曼底,又装扮成水手过海到英国,担任了与英国谈判的任务。纳瓦尔女王带着一双儿女、钱财和四千士兵即刻赶到拉罗歇尔。    第三次宗教战争于是爆发。    细看这三次内战,名义上都是宗教战争,实际却有很大不同。第一次战争中,王室是持中立态度,只是没有能力控制住双方。第二次是新教主动发起战争,其性质更类似于反叛,王室对宗教的政策并无改变,凯瑟琳向新教诸侯解释说战争非宗教而起,也不是毫无道理。    到了这第三次战争,王室表现得格外主动,把此战当做十字军战争看待。为了体现战争的神圣性,国王于米迦勒节前夜在圣沙佩勒做晚祷,这里是圣路易的心脏安葬处,次日他又前往历代法王的埋骨之地圣丹尼, 9月25日,废除了和平诏令,颁布了另几条反对新教的法令:禁止除罗马天主教外的任何宗教仪式,否则处死。免除新教徒在大学和政府的职务,驱逐新教牧师。新任大法官比拉格积极推动了这几条法令。由这些可见,这场战争比前两次更具有宗教战争的性质。    十月,查理九世亲自去奥尔良募兵现场,巴黎留给他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管理,由蒙莫朗西公爵辅助。安茹公爵担任了军队的总指挥,由塔瓦那辅助。      与前两次比起来,这次战争格外野蛮,新教“铁臂将军”拉努在他的回忆录里感叹道: “在第一次内战里,我们战斗得像天使,第二次像凡人,第三次像魔鬼。”    新教徒因休战期间饱受迫害,现在进行了残忍的报复。攻打新堡时,他们杀害了教士和妇女。昂古莱姆投降后,教士们被杀。蓬斯投降后,他们不顾投降协定的条款,杀掉四百名士兵。布尔日附近,他们杀害了大批教士,焚烧了教堂和牧师。袭击攻下利涅尔后,他们屠杀了守军,抢劫了城市和教堂,掘开坟墓,把铅棺融化做子弹,最后把一名教士杀死扔进河里。攻陷欧里亚克后,他们把执政官折磨后吊死,杀死了四百人。拉沙里泰的守军占领一座修道院后,迫使僧侣互相吊死。胡格诺的私掠船以拉罗歇尔为据点,在马德拉岛俘获了有七艘船只的葡萄牙舰队,船队上载有六十九名前往新大陆的耶酥会士,胡格诺把这只舰队抢劫一空后,把人释放,但有四十名耶酥会士被扔进海里。攻下塔布后,九百名士兵平民被杀,城市被付之一炬。攻下欧塞尔后同样发生大屠杀,守军以饶恕性命为条件投降,但一周后九名军官和士兵在狱中被杀。    天主教一方也是这样,战争一开始,欧塞尔的市民杀死了一百五十名胡格诺,剥去他们的衣服,拖着尸体经过过街,扔进河里。奥尔良的天主教徒攻击有两百名胡格诺藏身的市政厅,放火烧了它,有一百多人被烧死。攻下萨扬斯后,士兵们把该地侯爵从病床上拉起,扔进炉子。攻下奈城后,部分居民被杀,其他人获允离城,又在附近被农民杀害。拉马斯唐城破后,守军的军官和士兵从高塔尖上被扔下,所有人无论男女皆被杀害。在波城,长官吊死十名胡格诺,在执刑时还敲鼓奏乐以庆贺。在拉卡,天主教军队一进城就吊死五名新教牧师,将尸体扔进河。在攻下桑塞尔时,所有胡格诺都被杀死。    听到这些消息,英女王伊丽莎白对逃亡的夏蒂荣红衣主教说,虽然他们俩都认为听弥撒是非常可恶的事,但她宁愿听一千次弥撒也不愿因此导致这么多罪行发生。    有时候,军队的指挥官想制止这些行为。欧马勒力图阻止其士兵杀害投降的守兵。比隆亲手杀死一名想破坏投降协议的士兵。胡格诺军官欧比涅临死前非常后悔没有惩罚无缘无故杀死农民的手下。但更多的军官都放任不理,有些如蒙吕克还鼓动做这些事。连海军元帅科利尼都进行过残忍的报复:新教在梅西尼亚克战败后,很多零散的胡格诺士兵被农民杀死,科利尼后来带军经过此地时,冷酷地杀掉了260人作为报复。布兰托姆向他指出其中有清白无辜的,他答道,“没有区别,反正他们都是佩里戈尔的农民。”    
  九十五    让我们回过头,看看此时的战况。    在法国西南部,孔代亲王到达拉罗歇尔不到一个月,就迫使拥有一千二百守兵的重城昂古莱姆投降,十天后,普罗旺斯和多菲内的一万七千新教军队经过长途跋涉,赶来与孔代会合。胡格诺掌握了法国几乎全部南方和西南部。安茹公爵在卢瓦尔河西部设下防线,防止孔代过河北上。    在法国北部的皮卡第,奥兰治亲王于12月带军进入法国,他自己虽然只在皮卡第边界,但他的骑兵已经远至贡比涅和兰斯,让宫廷和吉斯家族都惊惶不安,吉斯红衣主教去马德里请求腓力二世帮助,同时派科塞元帅带大军应对奥兰治亲王。尼德兰的阿尔瓦公爵则在奥兰治亲王身后追击他。    在法国东部,茨魏布吕肯公爵和普尔法茨选侯的德意志雇佣军企图进入法国与奥兰治亲王会师,法国在马恩河上的蒂耶里建立起军事据点,阻止双方联络。欧马勒公爵带着由巴登侯爵派来的德意志雇佣兵抵挡这些新教的援军。    这从三个方向而来的新教军队力图会合后进攻巴黎,王室这边尽力阻止。巴黎位于战争气旋的中心,却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    1568年的秋冬季战役就处于这种相持状态中,在桑塞尔、索米尔,卢登等地爆发了一系列小战,卢瓦尔河尤其是争夺的焦点,双方互有胜负。    冬季的严寒对双方都极为艰苦,双方的战士都因饥饿和物资匮乏而不断有人死去,这个冬天让双方失去八千人。    这个冬季,双方都寻求着外国支持,准备春天再战。凯瑟琳一直没闲着,她没有插手军队的事,因为她发现塔瓦纳做事非常老练。将领们尽管还有不和,却不像上次那样妨碍军事行动。她着力解决财政和外交方面的事。巴黎市民拒绝了王室贷款,她于是向罗马教皇、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借款,教皇最终授权她出售大笔教会资产。威尼斯和佛罗伦萨都要求为贷款提供担保,凯瑟琳拿出很多珍贵的王室珠宝抵押给威尼斯。    外交方面同样困难,由于法国拖延偿还对瑞士的债务,导致瑞士不满,几年后他们倒向西班牙,这对法国是个很大的打击。德意志的路德教派诸侯越来越倾向于胡格诺,他们与伊丽莎白女王同样怀疑天主教要把各国的新教消灭,准备结成联盟。而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对路德派的行动置之不理,他建议查理九世应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武力来安定国家。    伊丽莎白女王表面上保持中立,她亲手写信说她不会干涉法国,永远不会“支持任何臣民反叛君主。”英国大使也力称英国清白。但实际上,伊丽莎白在夏荣红衣主教的恳请下,给新教军队秘密送去大量钱财、物资和军火,比斯开海峡和海湾挤满了英国及尼德兰的私掠船。很多英国人从布列塔尼和拉罗歇尔登陆,追随孔代亲王打仗。胡格诺的船队则在英国港口的庇护下,夺获了很多西班牙和尼德兰的船只,成了胡格诺的财源。    到了1569年初,新教取得突破,茨魏布吕肯公爵与奥兰治亲王会合了,联军力量强大,让欧马勒公爵难以抵挡,王室为之焦虑不安。    让查理九世不安的还不止这些,蒙莫朗西和布荣公爵心怀不平,人们甚至怀疑他们要加入胡格诺。王室军队的开销惊人,每月达九十万利弗,此外还有骑兵和火炮部队,每一支要花两百万,六支共要花一千二百万利弗,安茹公爵的瑞士兵要付三十万利弗,欧马勒公爵的瑞士兵要花十万利弗。    在这些困难下,查理九世对春天重新开战很是犹豫,政教派及时吹风,力图恢复和平法令,查理开始考虑议和的事。    可突然,满天阴霾一扫而空,日,王军在雅尔纳克取得了一场大捷。  
  正在追着看呢,好看!
  顶啊,好贴
  九十六 雅尔纳克战役    孔代亲王迟迟不能与北方的新教军队会合,他和科利尼等人商量后,决定带大军向东前进,意图在“诸子爵”的帮助下,在卢瓦尔河上游打开通路,与德意志援军会合。2月份,他们行动了,但名义上是安茹,实际由塔瓦纳指挥的天主教军预计到这个动作,将他们阻挡住。新教军转向东南,意图从凯尔西与胡格诺会合,又被塔瓦纳阻止。这时新教军突然转身北上,欲占领卢瓦尔河的通路,王军在后紧追。    新教军队渡过夏朗德河,这时王军追来,海军元帅科利尼守着河,将他们击退,王军丢了三百人。到了晚上,塔瓦纳率军突然攻击新堡,这是胡格诺军在河的南岸的一个哨所,指挥这里的军队惊慌失措,根本没有反抗,否则他只要砍断几条将舟桥连接起来的绳子,就可以阻断他们过河了。    王军穿过夏朗德河后,在雅尔纳克附近向科利尼指挥的胡格诺后卫军发起进攻。    得知海军元帅的危险处境,孔代进退两难,他没有时间集合起全部军队,可又不能丢下不管。他匆匆带着三百骑兵去救援,命其余军队全速跟随。    孔代赶到战场时,正看到科利尼军与天主教主力苦苦战斗,即将被包围。孔代立刻把骑兵摆成长列,自己在中心位置,准备向敌军冲击。一两天前,孔代的左臂因摔下马骨折了。现在,正戴头盔时,他右腿又被拉罗什富科伯爵的战马踢折。“你们看,”他强忍着疼痛开玩笑道,“一匹勇敢的战马比一支军队还有伤害性。”他身边的人劝他下马休息,但他拒绝,他指着军旗喊道:“法国的贵族们,记住路易•德•波旁是在何等困难的情况下为上帝和国家而战!”    但他的勇敢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双方一交锋,安茹公爵就占了上风,王军冲向带领新教后卫的拉努,若非安得洛赶来救援,拉努的军队就要溃不成形了。天主教的第二次攻击使拉努的马匹被杀,他落入王军手里。    孔代亲王带着三百骑兵,冲向安茹公爵亲自带领的王军骑兵,使对方阵形大乱,但他右侧科利尼和左侧蒙哥马利的冲击都失败了,孔代的小部队很快被人数占优的敌军包围,孔代的马匹被杀,因为受伤,他不能骑上另一匹,他的部下护在他周围英勇战斗,但相继倒下,最后孔代只剩孤身一人。他背靠着一颗树,用一只膝盖跪着继续打着,但力气渐耗尽。他看到有两名天主教贵族,这两人之前为他服务过,便向他们投降。这两人下马,和另几个人一起围住他,许诺以自己的性命保护他。不幸的是,安茹的卫队正好经过,其队长叫孟德斯鸠,得知孔代的身份后,他转过马头赶来,发狂般喊道:“杀了他!杀了他!”他从枪套里拿出手枪,从孔代的身后开了一枪,打中他的头,孔代当即丧命,死时三十九岁。    罗伯特•斯图亚特也被俘,蒙莫朗西元帅的妹夫维拉尔将他带到安茹面前,请求处死他,因为在圣丹尼一役中,他杀死了王室统帅。安茹在维拉尔的一再请求下同意了,维拉尔亲手将他杀死。拉努被一位老朋友救了命,后来又促成他与吉斯公爵的一名手下互换,从而获释。    安茹公爵在雅尔纳克过夜,住的房子是孔代亲王一天前住过的。孔代亲王的遗体由一头驴子驮着穿过王军军营,士兵们对它恶意嘲弄。后来他的遗体交给了侄儿纳瓦尔亨利,他将其安葬在旺多姆先祖的墓地中。    由于杀死了孔代亲王,让王军心满意足,没有利用这场胜利追击新教军队,科利尼逃走了。他赶上没有参与战斗的新教主力。在他的指挥下,他们有条不紊地退到科尼亚克。    
  孔代亲王之死  
  历史也可以写得如此好看。顶起。
  感谢istonefan、fox1675、伊尼亚斯和小卦的鼓励和顶贴,昨天因网络问题有两幅图没发出来,现在继续    
  雅尔纳克战役地图  
  上图中紫线为夏朗德河,是我照着地图册画的,谈不上精确,大致表示一下它的位置和走向。新堡在河南岸A处,雅尔纳克在河北岸,科尼亚克(又名干邑)在雅尔纳克西边。这几个地区都在普瓦图,现在的滨海夏朗德省与夏朗德省。    上图在法国的位置如下图红框
  雅尔纳克战役位置  
  法国人的浪漫在宗教战争和革命中的表现就是格外暴力残酷。天主教和新教双方的首脑有善终的么?
  三头同盟现在死完了,新教这方从现在开始死.二线的很多得以善终,像蒙庞西埃,内穆尔,内韦尔,塔瓦纳,蒙吕克,当维尔等人,一线的暂时还没想起来:-x
  九十七 拉罗什拉贝耶战役    从雅尔纳克战役的情况可以看出,新教虽然战败,但主力并未参战,损失并不大,士气也没有因此低落,胡格诺仍然牢固控制着上下普瓦图。夏朗德河一线,从昂古莱姆到桑特都属于他们,此外还有圣让当热利、拉罗歇尔和奥列龙岛等。但随着孔代亲王之死,众将对军队的指挥权产生了争议。上次孔代亲王在德勒战役被俘,军队的指挥权毫无争议的交给了科利尼,可这次,胡格诺贵族有很强大的反对力量,他们认为自己与科利尼地位一样,不愿屈从他的指挥。借口是,在雅尔纳克一役他让军队受到袭击,离开战场又太早,没有坚持。科利尼认为需要以宗室亲王的名义发布命令,否则军队就无法控制了。他给纳瓦尔女王写了封信。    让娜女王收到信,立刻离开拉罗歇尔到科尼亚克。    随纳瓦尔女王前往的,是两个少年。一位是孔代亲王的长子亨利。孔代亲王两次婚姻生有三个儿子,此时长子亨利十六岁,次子弗朗索瓦(孔蒂亲王)十一岁,最小的查理(苏瓦松伯爵)只有两岁。    另一个便是纳瓦尔女王与安托万之子亨利,他比小孔代亲王小一岁,此时十五岁。人们称他为纳瓦尔亲王或贝亚恩亲王。    在军队面前,让娜女王将这两个少年介绍给大家,她说:“我们的事业,并没有随孔代而去。他的不幸也不应让坚持信仰的人们泄气。上帝关注着他的选民,一直向亲王恩赐着朋友。亲王将这些勇敢的人留给我们,让我们有能力弥补他的死造成的损失。我把我的儿子交给你们,也将我们所悲悼的亲王的儿子交给你们,愿上帝恩赐,让他们能显示出先人的勇气,让你们为保卫信仰坚持下去。” 她的话语充满感情,产生很大的效果。科利尼和拉罗什富科当着众人的面向贝亚恩亲王效忠,其他贵族也一一上前照做,全军淹没在一片欢呼中。贝亚恩亲王和孔代亲王走上前,发誓保卫他们的信仰,直到胜利或死亡。    这样,虽然实际指挥的还是科利尼,但有两位亲王作名义上的首领,反对的声音立刻烟消云散了,胡格诺的事务又井井有条地开展起来。一切文件均由两位亲王签字生效。纳瓦尔亨利签字“亨利”,孔代签字“亨利•德•波旁”。不幸的是勇猛刚烈的安得洛这时发了高烧,几天后死去,对胡格诺又是一大损失。    令科利尼如释重负的是,奥兰治亲王和茨魏布吕肯公爵得知这些变动,都写信向他保证忠诚。5月20日,这两人的联军夺下卢瓦尔河上的拉沙里泰,控制住胡格诺与德意志军的联络线。虽然有欧马勒、内穆尔的军队阻截,他们最终在沙吕得以与科利尼的军队会师。只是在会合的四天之前,茨魏布吕肯公爵病逝。    拉沙里泰被夺,新教军队会师再次让宫廷震惊,安茹公爵率王军在圣伊里耶附近的拉罗什拉贝耶驻守,防止新教军队攻打。    两支军队离得很近,新教军队有两万五千人,王军有两万九千人,其中包括阿尔瓦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和教皇派来的军队,总体衡量起来,还是新教军力量更强些。安茹公爵在军营前筑壕沟,由一个大沼泽地保护着。但斯特罗兹固执地要求将自己手下两个团从沼泽地移走,移到有个有树林的地方。    科利尼观察到了这个变化,他决定立刻攻打斯特罗兹,如果这场攻击成功,王军就失去供骑兵牧马的草地的通路。6月25日拂晓时攻击开始,天主教军利用地形优势,攻击者利用人数优势。起初斯特罗兹只限于防守,让胡格诺无功而返,但斯特罗兹手下的法国军官对这种战术不满,嘲弄这位意大利人胆小,于是斯特罗兹命他们跟着自己,向胡格诺军发起攻击,胡格诺不敌后退,斯特罗兹趁势追击,但很快被胡格诺包围。当时雨下得很大,意大利的火绳枪失去作用,双方战士都把枪当棒子用,拿枪托打对手的头。斯特罗兹手下很多人倒在战场,斯特罗兹被俘。但之后王军恢复了失地。此战王军损失了四百人,纳瓦尔亨利参加了战斗,这是他第一次上战场。    拉罗什拉贝耶战役的胜利,让新教军队打开通往佩里戈尔地区的道路,此后,新教军队在利姆赞和佩里戈尔展开屠杀,杀死二百五十名农民作为报复。    之后,王军饥饿热病,又发生士兵哗变,连自保都不能,更不用说进犯敌军了。胡格诺相继攻下沙泰勒罗、吕希尼昂、尼奥尔,眼看就要围攻普瓦图地区的重城普瓦梯埃。    
  纳瓦尔女王带两亲王来军营  
  拉罗什拉贝耶在图中A处,大家可看到是在雅尔纳克东部。  
  图  拉罗什拉贝耶战役地图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