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解密航天员食谱杨利伟的年龄

20分钟后,男子终于被围观群众和前来交警叫醒。
这种现象已经存在了两周,引得不少村民前去拍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对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来说,2016年将是重大任务接踵而至的一年。
  这个位于北京西北郊外、在普通人眼中颇为神秘的机构刚刚度过了自己20岁生日。它被称为中国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工程的“神经中枢”。在历次重大任务中,所有的指令都从这里发出,所有的数据都在这里汇聚,所有的信息都从这里传输。一旦出现意外,应急决策也将在这里产生。
  “如果把飞行器比作风筝,那么牵风筝线的就是北京飞控中心。当然,这根线是看不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介绍,通过遍布在全球的测控网,北京飞控中心可以监测飞行器的状态、遥控飞行器完成各种动作、实现地面与航天员的音视频通话、图像回传等。
  “没有北京飞控中心优质的工作,我们是完不成这么多航天任务的。”叶培建说。
  “神舟一号”发射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
  任务准备期间,46岁的北京飞控中心副主任李剑再次走进指挥大厅。在这座频繁出现在聚光灯下的现代化大厅里,李剑听过任务成功时同事们爆发的掌声与欢呼声,也见过老一代科学家喜极而泣的场景。
  20年里,北京飞控中心多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从1999年执行“神舟一号”首飞任务至今,中心圆满完成历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和4次探月工程任务,保持着100%的飞控成功率。
  李剑见证了北京飞控中心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1992年,我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并定下“争八保九”的目标,即争取在1998年、保证在1999年进行第一次飞船发射试验。
  1996年3月,北京飞控中心成立,第一座飞控大楼在西北郊外的稻田中破土动工。李剑就在这时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调到北京飞控中心工作。他记得,飞控大楼孤零零地立在田野中,“找了好几个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有这个地方”。
  当时有人用“三无”来形容这个刚刚成立的中心:没有一台现成用于载人航天任务的设备,没有一行可用的软件代码,没有一本完整的飞控方案。
  更紧迫的是缺人,几个老同志带着刚刚招聘的大学生,“大学生脑子里跟白纸一样,连飞船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会不会因为北京飞控中心建设的速度而推迟?”一些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虽然时间非常紧迫,但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主动权却掌握在我们手里。”这批飞行控制领域的创业者每天活跃在飞控大厅、食堂、宿舍的三点一线之间,眼睛熬得通红。
  “有时两三个月出去一次,忽然发现航天城外面多出来一条马路,一问才知道是新修的。人家肯定会想,你是火星来的吧?”李剑笑着自嘲。
  回过头看,李剑认为“神舟一号”发射前的3年对他们来说是一段艰难的岁月。人员缺乏经验,软件平台尚未建成,大量工程问题暴露出来,一切都在摸索之中。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群开拓者穿梭在大大小小的仪器设备和蛛丝般粗细不同的电缆、插头间,在一次次试验摸索中,研制出了第一代一体化航天飞行控制平台,用以支持多种型号任务、多目标测控的需要。
  渐渐地,这群青涩的大学生发现,与那些在其他单位当学生、做助手的同学相比,他们大多处在各自领域的关键岗位上,甚至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日,“神舟一号”飞船如期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指挥大厅里的人们沉浸在一片兴奋之中,他们互相拥抱,用力鼓掌,有人还激动得流下眼泪。此时,这个创造了奇迹的年轻群体平均年龄只有28岁。
  时刻准备化解危机的日子有一种迷人的魅力
  日~16日,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巡天遨游21小时23分钟,并在飞船上向世界发出来自中国的问候。
  这是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一刻,中国进入了载人航天的新时代。从技术角度讲,由于人的出现,相关的保障更加复杂,对飞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命关天,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李剑说。
  但要做到万无一失太难了。他记得,“神舟一号”任务时,飞船飞行至第14圈时突然不执行中心发出的数据注入指令,如不采取措施,飞船将因失控而偏离轨道,导致返回失败。
  飞控大厅内,气氛陡然凝固。领导命令李剑迅速拿出应急方案。在短短30分钟内,他与同事仔细分析测控计划,快速完成故障分析、测控条件计算,提出故障排除方案,并进行数据注入仿真验证。最终,他在距离飞船返回程序启动仅剩最后10秒时成功注入应急数据,使飞船按预定计划顺利返回着陆场。
  “载人航天系统太庞大、太复杂,每次飞船起飞以后,就像有块石头压在胸口,直到任务成功完成才能落地。”李剑记得,前几次载人航天任务时,每当火箭发射升空时,他的腿总会不由自主地发抖。
  事实上,北京飞控中心的科技人员对风险有一种高度的警惕,他们花在风险控制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正常任务的时间。
  从“神舟二号”任务开始,李剑带领课题组开发出“天地一体化飞行控制验证体制”,在任务实施前,用正样飞船、航天员乘组、实战软件和真实测控设备进行验证,相当于把天上的任务先在地上演练一遍,把问题发现、解决在地面。
  据李剑介绍,总体室的小伙子高宇辉用近8年时间研发了一套航天器故障诊断系统,能够准确预判航天器故障和参数越界现象。“只要一告警,值班人员就会注意故障,大大提高了人对航天器的掌控能力”。
  在李剑看来,“神舟一号”任务和交会对接任务是北京飞控中心技术攻关最艰难的两个时期,也是风险管控压力最大的两个时期。
  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进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载人交会对接飞控事件密集,每一次控制都会有风险。
  控制是根据协同工作程序实施的。传统的协同程序编排依靠人工,“加在一起上百万字”,不仅容易出错,而且无法进行动态调整。
  博士邢锦江主动请缨,在短时间内突破多个关键问题,开发出一套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控协同自动规划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原来需要几个人干几个月的工作,现在只要把配置文件做好,按一个键,十几分钟就能出结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应急处理能力。
  按照规划,交会对接整个过程用时7分钟。李剑记得,为了这7分钟不出任何差错,总体室做了50多个监视页面,60多种预案。这些预案就像一张随时待命的大网,时刻准备着化解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危险。
  在大家的努力下,“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李剑时常想起一次对话。“神舟三号”任务时,他问老领导席政:“这次任务,您觉得会出问题吗?”
  “你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吧,没有问题!就是出了问题,我们也能解决!”时任中心主任的席政非常坚定地告诉他。
  这种信心源自哪里?李剑曾无数次问自己。“我想是建立在我们对任务精益求精的准备和多次任务的磨练基础之上,是建立在我们对飞控任务越来越熟悉、对飞控技术越来越有自信之上的。”
  后来执行任务时,他会认真阅读每一行应急预案,但不再惴惴不安,而是变得像老领导一样气定神闲。“飞控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十几年来,席政的这句话一直铭记在他的心中。
  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他也有自己的理解:“每一次应急处置都是一次挑战,时刻准备迎接挑战,享受化解危机带来的成就感,这也正是这个事业的魅力所在。”
  探月工程的实施,关键在飞控,成败在飞控
  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同时,中国人还将目光投向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
  2004年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决定实施“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探月工程的测控任务落到了成立8年的北京飞控中心肩上。
  在此之前,中国发射的飞行器最远测控距离约8万公里。而嫦娥卫星要飞过38万公里的遥远旅程。有领导提出,探月工程的实施,“关键在飞控,成败在飞控”。
  迄今为止,北京飞控中心已经圆满完成4次嫦娥卫星测控任务。谈起这4次任务,53岁的北京飞控中心总工程师周建亮如数家珍。
  “‘嫦娥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次飞出地球的航天器,意义怎么讲也不过分。”周建亮说。当“嫦娥一号”传回首幅月球全图时,他觉得“神话般的事情在我们手里做成了”,非常有成就感。
  对于“嫦娥二号”,周建亮也有一个颇为形象的评价:“它是一颗出身卑微、梦想远大的卫星。”
  “嫦娥二号”原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辈分很低,是坐冷板凳的”。由于“嫦娥一号”任务圆满完成,它又升级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核心使命是对“嫦娥三号”卫星落月点――虹湾区域进行详细勘察。
  为此,“嫦娥二号”从200公里的绕月轨道降到近月点距月面仅15公里的成像轨道,最终获得接近1米分辨率的影像。这次轨道控制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
  由于轨道控制精确,完成任务后的“嫦娥二号”仍剩余充足的燃料。在中心的控制下,“嫦娥二号”从月球轨道向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拉格朗日L2点进发。在那里,它拍摄到每隔4年接近地球一次的“图塔蒂斯”小行星,创造了人类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图塔蒂斯”的纪录。
  随后,超期服役的“嫦娥二号”燃料耗尽,飞向太空深处。从一颗地球卫星(月球)的卫星,连升两级成为绕太阳飞行的小行星,周建亮说,正是北京飞控中心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支持着“嫦娥二号”,“不断追逐梦想”。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实施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任务,再一次展现了北京飞控中心强大的关键技术突破能力。
  “巡视器的控制跟在轨飞行的航天器控制完全不一样。”周建亮介绍,巡视器在月面上行走,时刻跟月面地形打交道,而且月面地形不可能事先了解,因此必须采用一种全新的控制手段――遥操作控制。
  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巡视器的遥操作控制从来没有过先例,地形重建、视觉定位、路径规划等大批新的技术需要突破。”周建亮解释说,“这是非常密集的关键技术突破,难度非常大。”
  最终,按照遥操作控制方法,巡视器采用视觉导航,安装3对相机拍照。中心根据回传照片合成三维月面地形,并在地形图上规划巡视器的行驶路径,绕避开各种障碍。
  此外,他们还创新了多体制深空干涉测量数据处理技术,为探月轨道确定和月面高精度定位提供了新手段;实现了三维可视化技术,通过实时数据驱动,把38万公里外的月球拉近到眼前,让决策人员直观地观看“玉兔”在月球上的一举一动;突破了月面探测机械臂运动控制技术,实现月面就位探测的高精度控制,探测距离精确控制至毫米级。
  最终,“嫦娥三号”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月球软着陆任务,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了精彩互拍,并传回从月球上拍摄的第一张五星红旗的照片。“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2014年,再入返回飞行器试验圆满成功,探月工程三期拉开序幕。周建亮觉得,中国人距离探月工程成功越来越近。
  目前,周建亮正在进行“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任务的关键技术攻关,“刚刚启动了软件的开发和飞控实施方案初稿的编写,考验还在后头”。
  再过二十年 大家再相会
  在平均年龄为34岁的一线科技人员群体为新的任务奋战时,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再次来到北京飞控中心。他们都是曾在这里工作过的退休干部,前来参加中心成立20周年座谈会。
  “跟别人聊工作经历,我首先必然会说我是北京飞控中心的人,这是全社会为之向往的地方。”原中心老领导张声远说。这次参加座谈会,他特意穿上了“神舟一号”任务前发的工作服,引来一片羡慕的眼光。
  这些老人会前参观了北京飞控中心20年发展图片展,不时指着一张图片高声交谈。“好多我们原来想做不敢做的事,你们都做成了!”原中心一室高级工程师王方德不禁感慨。
  20年里,北京飞控中心圆满完成10次神舟飞船、“天宫一号”任务,完成“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嫦娥三号”落月巡视探测以及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
  此外,他们还突破了一系列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飞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规范高效的飞控任务组织实施模式,构建了性能先进、运行稳定的飞控任务系统。20年里,科技人员先后自主研发了两代飞控软件系统,目前正在研制自主可控的第三代软件系统。
  更宝贵的是,一批高水平的青年科技骨干已经在飞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也先后在北京飞控中心落地。
  航天员刘旺不久前与国外同行和科研人员交流,发现对方不仅称赞中国的技术,更称赞中国载人航天科研人员的年龄结构。李剑也曾听说,俄罗斯一位退休的航天中心主任来参观后感慨:“你们有这么多黑头发的航天测控人,真让人羡慕!”
  对于未来,这群充满干劲儿的科研人员也已经做好了准备。据北京飞控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中心过去的20年先后经历了艰苦奋斗、创建起步,完善功能、实现突破,开辟领域、使命拓展,攻坚克难、全面提高4个发展阶段。现在中心已进入了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的崭新阶段。从2016年~2022年,中心将连续执行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以及自主火星探测任务,总数达20次,平均每年近4次。除了任务密度高,还将面临“新火箭、新发射场、新飞行器、新任务平台”的形势。
  “我觉得大家非常了不起!”座谈会上,代表老专家发言的王方德提高嗓门说,“我想再过20年,大家再相会!”他的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了飞控人热烈的掌声。(王达 姜宁 祁登峰)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您所在的位置:泉州教育网 >
杨利伟的资料_名人大全:杨利伟简介,杨利伟的照片资料
&作者:澳门信息港 来源:www.5530.news
导读杨利伟的资料_杨利伟(日-),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正师职,少将军衔。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的资料名人大全:杨利伟简介,杨利伟的照片资料
杨利伟(日-),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正师职,少将军衔。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国航天员促生了一个新的词:在英国、德国、丹麦、荷兰、瑞典、挪威和芬兰的新闻网站上,对于中国航天员的称谓是Taikonaut;而在西班牙文、法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乃至罗马尼亚文等拉丁民族语言的网站上,对杨利伟的称谓又变体为Taikonaut A。 
杨利伟出生于位于中国东北的辽宁省绥中县,母亲是县中学的语文老师,父亲先当教师,后改做行政工作。杨利伟的妻子同样是一名解放军军官,两人有一个儿子。
在学校里,杨利伟的成绩一般,但是理科成绩优秀;爱好游泳、滑冰以及田径项目。
1983年,杨利伟18岁,考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1987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分配至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做飞行员。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尉军衔,1992年晋升空军上尉,1996年晋升空军少校。
1996年参加中国航天员选拔,1998年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在开始航天员生涯前,杨利伟在重庆白市驿和梁平基地的空33师服役,驾驶过Q-5强击机,有过1350小时的战斗机飞行经历。
1998年成为航天员后,由于中国航天员隶属总装备部编制,在2000年以前进入总部编制的军人一律改为陆军改穿陆军军服,故杨利伟军衔由空军少校改为陆军少校。
2000年晋升中校。
2003年因提前1年晋升上校,晋升军衔命令在执行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前已经下达,但在杨利伟返回地面后才通知他本人。
2004年春节前夕破格晋升大校,2008年7月晋升少将。
航天员生涯
杨利伟于1998年被选为航天员,从那时开始为执行太空任务训练。他在最终的十四名候选人中被选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的航天员。执行任务后,日,任务前担任中校的杨利伟被晋升为上校并佩戴上校军衔肩章出席了神舟五号庆功大会,但随后在春节前夕又迅速晋升大校军衔。中国青年报曾提到晋升的决定是在神舟五号任务之前作出的,但杨利伟并不知情。
日北京时间9时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火箭将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送入太空。在发射前,中国航天员的人选并不公开;杨利伟被选为神舟五号航天员的新闻直到发射前一天才公布给媒体。
在任务过程中,杨利伟按时向地面报告情况,直到返回大气层中断通讯之前都与地面保持通话,告知一切正常。在神舟五号开始第八次环绕地球轨道时,杨利伟告诉地面上的妻子“在太空感觉很好,太空的景色非常美。杨利伟在太空吃了三顿“还挺丰富的”“做得有航天特点的”饭。他在太空的食物包括“一些小月饼”、宫保鸡丁、蒜泥白肉、八宝饭、绿茶,“还有一些肉,还有一些鱼丸子这些东西”。据杨利伟介绍,所有的食物都是“必须一口能吃得下去的,防止残渣去飘”。
在任务中途,杨利伟向摄像机镜头展示了五星红旗以及联合国旗。
考虑到神舟五号有可能降落在无人区,他的太空舱里备有枪、刀以及帐篷等基本生存工具。
在环绕地球轨道十四周,航行了超过六十万千米后,神舟五号于北京时间日早晨6时30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千米,返回舱完好无损。杨利伟在降落十五分钟后离开了太空舱,总理在现场祝贺。
一直有传闻说万里长城是唯一在太空可以看见的地面人造物。但是,杨利伟曾在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中提到他在太空没看到长城。其实有很多城市在太空都可以辨认出,但是长城由于相对过窄,是无法辨认的。
2004年杨利伟开始在清华大学攻读公共管理博士学位。
获得的荣誉
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公民。不过,在他之前,美国有四位华裔航天员曾进入太空,他们分别为王赣骏(1975年获得美国国籍,1985年执行了STS-51-B任务)、张福林、焦立中和卢杰。此外,曾执行阿波罗8号的美国宇航员威廉·安德斯在香港出生,美国女航天员珊农·露茜德也出生于中国上海。
日杨利伟访问了香港,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访问。11月5日上午,杨利伟又前往澳门继续访问。11月7日,杨利伟从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手中接受了“航天英雄”称号,还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了奖章和证书。日,杨利伟获香港中文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此后,杨利伟仍不时获准出访各地各国,公开出现在各种集会场合。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小行星21064以杨利伟命名。
日,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日,出版自传《天地九重》 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共20万字,还有150幅珍贵图片,忆述他从童年开始的成长历程,并详细描述他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的经历。
日,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十三年10位航天员“飞天” 已有6位成少将|神舟十一号|景海鹏|少将_新浪新闻
  原标题:13年10位航天员“飞天”,至少6位都成了少将
  今天上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会上首次对外公开了神舟十一号所载航天员名单,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其中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而此前,我国已经成功的将十位航天员送上太空,其中,有8位男性航天员和2位女性航天员。观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记者梳理发现,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13年间,“飞天”(包括即将出发的陈冬)的这11人中,至少已有6人晋升为少将。
景海鹏 陈冬 资料图
  景海鹏:中国首位三度飞天
  备受关注的航天员名单终于在今天上午向外届公布。上午,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在发布会上透露,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景海鹏在继神舟七号和神舟九号之后,此次将第三次登上太空,同时再次刷新了历史数据,成为中国首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
  据新华社报道,景海鹏,1966年10月出生,山西省运城人。1985年6月,19岁的景海鹏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1991年6月份,他分配到南空驻某部,正式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飞过歼六等机型,安全飞行1200小时,成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6年底,景海鹏参加了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他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08年9月“神七”飞天,景海鹏执行载人飞行任务,首次登上了太空,与翟志刚、刘伯明三人一起完成了首次太空出舱行走任务。“景海鹏”这个名字也由此被老百姓所熟知。
  2012年“神九”飞天,身为指令长的他和刘旺、刘洋珠联璧合,让世界目睹了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的精彩。
  景海鹏:再次飞天是崇高的使命
  据了解,在2013年年底,景海鹏已获晋升为少将军衔。在今天上午的见面会上,也有记者提到,已经50岁,又是一名将军,是什么力量支撑景海鹏第三次出征太空?
  景海鹏回应,“航天员是我的职业,太空飞行是我的事业,更是我崇高的使命。虽然这项工作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乃至危险,但我喜欢、热爱、甚至享受我的工作。作为一名航天员,能够多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
  “非常荣幸,我能够第三次出征太空,在这里,我要真诚感谢我的祖国和人民,感谢万千航天科技工作者,感谢他们的付出和托举。我将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当好一名航天员”,景海鹏表示。
  十位航天员曾踏上太空
  观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记者了解到,载人航天活动对于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均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要经过基本资格审查、临床医学检查、生理机能选拔、心理选拔、特殊环境因素耐力和适应性选拔等“关卡”。
  此次即将发射的神舟十一号,是我国第六次进行载人航天发射,13年前,神舟五号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十余年的时间内,我国共分5次将包括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刘洋等在内的10位航天员送上太空。其中,包括男航天员8位,女航天员2位。 &&
  据公开资料统计,这十位航天员中,有8位男性航天员均为60后。其中,特级航天员聂海胜,1964年9月出生,他也是10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
  同时,聂海胜也曾两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分别为2005年神舟六号发射和2013年神舟十号发射,两次执行飞行任务时,聂海胜分别为41岁和49岁,期间间隔了8年时间。
  今年2月,聂海胜已经接替费俊龙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一职。
  至少已有六位少将航天员
  包括景海鹏在内,进入太空的10名中国航天员中,已有6人晋升为少将军衔。观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记者从日,央视播出的2013“感动中国”颁奖礼镜头中获悉,此前均为大校军衔的翟志刚和景海鹏身着佩戴少将军衔肩章的军装亮相,这意味着他们俩均已晋升为少将军衔。
  据《湖南日报》消息,日,神舟七号英雄航天员刘伯明到访“2015长沙航天展”现场,与观展小朋友一起体验趣味项目。报道显示,刘伯明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这是媒体首次披露刘伯明已晋升少将。
  在此之前,进入太空的10名中国航天员中,已有3人晋升为少将军衔,即2008年7月晋升为少将的“神五”航天员杨利伟,2011年同样晋升为少将的“神六”两位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截至目前,至少已有6名飞天航天员晋升为少将。
  日,解放军总装备部举行将官晋衔仪式,中国飞天第一人、“航天英雄”杨利伟被授予少将军衔。日,杨利伟乘坐中国自行研制的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进入太空,经过20多小时的太空飞行,于翌日6时23分成功返回地球并自主出舱。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
  在执行完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后,杨利伟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女性航天员年龄偏小
  与男性航天员普遍为60后不同,女性航天员年龄较小。& &
  从年龄上看,我国首位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出生于1978年,2012年,执行神九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时仅34岁。据此前媒体报道,刘洋的QQ网名是“小飞侠”,简单的3个字寄托着她奋斗的方向。一名读者说,刘洋以“小飞侠”为名,显示出了她在理想道路上奋斗的坚决和勇气。“这位老乡以前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现在更有广阔的天际等着她的前往,施展才华。
  日,刘洋当选为“2012中华儿女”年度人物。日,刘洋当选为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此外,观海记者还注意到,刘洋现在已经做妈妈了。日下午,在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等部门联合主办的“情系国防好家庭”总结表彰仪式上,航天员刘洋作为嘉宾为“情系国防好家庭”优秀代表颁奖。刘洋在发言中透露她已成为母亲。“作为一名军人,我知道强大的国防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维护国家尊严的重要性。作为家庭中的女儿、妻子和母亲我更加懂得有国才有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另一位女航天员王亚平,是一位“80”后。2013年6月,她和聂海胜、张晓光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当时的王亚平是33岁。在王亚平被选为女预备宇航员之前,2008年,她曾驾机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此前也参加过多次战备演习。
  另外,王亚平在2013年6月飞天时是少校军衔,而她在日央视2013“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亮相时已是中校军衔,仍为正团职,王亚平的军衔也已获得晋升。2015年7月,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在京举行,王亚平当选为十二届全国青联副主席。
  另外,从这十一位航天员的籍贯上看,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南分别有2人,江苏、湖北、山东各1人,分别为:辽宁:杨利伟、张晓光;黑龙江:翟志刚、刘伯明;山西:景海鹏、刘旺;河南:刘旺、陈冬;湖北:聂海胜;江苏:费俊龙;山东:王亚平。
  航天员军衔一览表
  神五 & &杨利伟 &少将
  神六 & &费俊龙 &少将
  聂海胜 &少将
  神七 & &翟志刚 &少将
  刘伯明 &少将
  景海鹏 &少将
  神九 & &景海鹏 &少将 &刘 &洋 &中校 &
  刘 旺 &大校
  神十 & &聂海胜 &少将 &张晓光 &大校 &
  王亚平 &中校
  神十一 &景海鹏 &少将 & 陈 &冬 &上校
  观海解局记者/张莹
责任编辑:康云凯
中韩关系自2016年年初以来急剧恶化。此前饱受中国媒体宠爱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其形象也迅速从端庄贤淑的“朴姐姐”滑落为因为得罪中国而惴惴不安、日夜为糟糕的韩国经济状况担心的“绝望的女人”。
一提到领导奇葩怪癖,我脑子马上闪过的就是前一任分管副局长,虽说去年已调离,但每次想到他,我就会腿疼。
一个地方自然资源丰富,采矿业发展,本是好事情。但最近一项研究表明,采矿业可能催生腐败。
在咱们这个社会,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从这个意义说,张锐的离世,是社会的损失。但让社会善待张锐的最好途径,只能是更多人努力变成更好的张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