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陈阁老台州旭照贸易有限公司司

网站建设与推广联系QQ138507
查看: 2753|回复: 2
你未尽知的大侠----金庸
主题帖子积分
藿香正气水
举人, 积分 3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7 积分
举人, 积分 3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7 积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一、金庸年记: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3年,浙江宁海人。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8岁那年,查良镛先生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琴剑二侠”的行侠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是查良镛先生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之后,查良镛先生到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
  15岁时,查良镛先生编写的《给投考初中者》一书出版,畅销省内外,初露才华。
  17岁时,查良镛先生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写一篇题为《阿丽漫游记》的文章贴在学校墙报,影射学校的训导主任。
  查良镛先生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抗战后期,他如愿考进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查良镛先生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整人打人,于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他的“侠举”惹了祸,校方勒令他退学。
  “查少侠”只好离开校园,浪迹江湖……
  1948年底,查良镛先生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工作。“身无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镛先生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打天下,而他与《大公报》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开始。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圆自己的外交官之梦,查良镛先生毅然抛妻离职,北上京都再敲“外交官之门”。由于种种原因,查良镛先生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南回香港。
  查良镛先生重回《大公报》,不久就调到《新晚报》当副刊编辑。梁羽生先生正好也在《新晚报》任职,两人遂成朋友。他们一起下棋,一起写棋话,时常海阔天空闲聊——而聊得最起劲的则是武侠小说。
  1953,梁羽生先生以《龙虎斗京华》一书打响。
  1955年,查良镛先生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
  50年代,查良镛先生、梁羽生先生、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三剑客”。
  一日,他们突发剞想:在报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人合写,以展现“三剑客”“社会时互放的光芒”,给“新派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
  金庸自《书剑恩仇录》后,一发不可收。接着,《雪山飞狐》一出,石破天惊,全城争读。《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镛先生34岁。
  35岁那年,查良镛先生拿着他的8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镛先生
凭着他的一支如椽妙笔,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
  1962年5月,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倾力倾情报道、评论“逃亡潮”,声名大噪,发行量倍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结束。
  1960年,台北市出动大批po.lice,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查良镛先生的武侠小说自然在查禁之列,台湾当局指之为“毒素颇深”,是“统战书本”。
  1965年年中,查良镛先生漫游欧洲一个多月,于是请倪匡“化笔”《天龙八部》。
  查良镛先生旅欧回港,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1965年底,查良镛先生创办了《明报月刊》。
  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
  “文革”期间,《明报》以及时、准确的中国报道,在香港报界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明报》因而销路突飞猛进,正式确立大报地位。
  1967年夏季,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动”发生,查良镛先生因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
  《明报周刊》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先生带来可观的利润。《明月》和《明周》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
  查良镛先生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查良镛先生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明报》大业;
  到了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
  1972年,金庸挂印封笔,金盆洗手。封笔之后,查良镛先生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镛先生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子”!
  中国武侠小说百年发展的壮丽风景,由“十大宗师”的作品构成;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先生、古龙、梁羽生先生、三位大师的新派作品;而其中又以查良镛先生的武侠小说为巅峰。
  这正是:“武林”至尊,唯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
  1973年春,查良镛先生应国民党之邀去了台湾,还与蒋经国见面会谈。蒋是“金庸迷”,但他与查良镛先生所谈的,并非武侠小说,而是时政国事……
  查良镛先生在金门看到:地底的坑道纵横全岛,大卡车和坦克车通告无阻,地上、地下,到处都是炮位和机关枪阵地……
  “我这一生如能亲眼见一个统一的中国政府出现,实在是毕生最大的愿望。”
  邓小平重新执政后,中共向查良镛先生发出信息:邀请他回大陆访问。查良镛先生,向中方提出一个要求:想见邓小平。报告很快送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看到报告后,在报告上写下批示:愿意见见查先生。见面时,邓小平笑口盈盈地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一个是著名政治家,一个是知名政评家,两个人谈起政治,当然不会流于一般的敷衍,政见和才智充分地表露出来。
此次访问,还得到廖承志的宴请。廖承志说:“查先生的社评写得不错,时常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不过有些观点,我们并不认同。”“是的,大家的看法并不尽相同。”查良镛先生加应道。
  在新疆天池,查良镛先生惊喜地发现几个维吾尔族的小孩子手里捧着天山雪莲——就是《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采来送给香香公主的那种雪莲。他兴奋莫名,采了两朵,带在身边,带回香港……
  回香港后,查良镛先生兴致勃勃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畅谈大陆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访问大陆回来,我心里很乐观,对大陆乐观,对台湾乐观,对香港乐观,也就是对整个中国乐观!”……
  中新社给《明报》开“小灶”,提供电讯稿给《明报》刊用;向来对中共热嘲冷讽的“哈公专栏”停刊;“反/共”的报道和评论大大减少……有人说:查良镛先生“转”了。
  查良镛先生表示:“我对中共的态度,是同意的支持,不同意的批评,总的来说是支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
  1984年9月,中英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从此进入加归祖国的过渡期,而查良镛先生有一段不寻常的、掀起不少惊涛骇浪的历史也行将开始。
  1985年6月,中方委任查良镛先生当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草委第一次全体会议,查良锒登台发言,他以《一国两制和自由人权》为题,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宣言。发言完毕,掌声热烈。雷洁琼拉着查良镛先生的手,称赞说:“你的发言好极了!”
  怎样设计未来香港的政制模式,各方各派意见不一,政制方案花样百出。群雄并起,不分上下,于是促成“武林大会”举行。查良镛先生主持“武林大会”,然而得不到积极的成果。“武林大会”决不出胜负输赢,查良镛先生于是亲自为未来香港政制设计蓝图——草拟新政制协调方案。
  第一稿出来,遭到强烈反对。与中文官员“密谋”一番后,查良镛先生又连夜赶改方案……“新协调方案”略作修改,便成为政制小组的“主流方案”。
  反对查良镛先生和“主流方案”的声音却铺天盖地而来。为了平息风波,查良镛先生在《明报》撰写社评,论述自己的政制观点。谁知,“社评起风云”,引发更大的风波。香港有几十名学生****,火烧《明报》和经影印放大的社评,指责查良镛先生“歪曲事实,断章取义”。
  广州:12月6日,草委主任扩大会议通过“主流方案”,决定把它原封不动提交给草委全体会议讨论。香港:仍然群情汹涌,抗议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查良镛先生:为息众怒,抛出洋洋洒洒的万言文章,在《明报》连载12天。
  日,邓小平、杨尚昆、李鹏、万里接见参加最后一次《基本法》草委会全体会议的成员。当天,《基本法》通过,几年的政制方案纷争终于尘埃落定。查良镛先生说:“我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在《明报》创刊30周年、查良镛先生65岁那年,他下决心淡出江湖。
  日,查良镛先生卸任《明报》社长职务;日,明报企业挂牌上市,查良镛先生的持股量从80%减少为65%。把明报企业推向市场,表明查良镛先生逐渐告别《明报》的决心。查良镛先生宣布退休,10多个财团上门来要求购买《明报》。最后,查良镛先生却选择了一个出较低价钱的智才公司,选择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当《明报》掌门人。很多人对此不可理解。
  1992年底,新上任的港督彭定康抛出“政改方案”,引发中英新一轮政治风波,中方彭定康为“香港的千古罪人”。查良锒对香港将来的政治制度有一贯主张,从来没有改变过,他忍不住又“重出江湖”,笔战彭定康……
  1993年3月,查良镛先生在北京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查先生是久仰了,今日初次想见,我们十分欢迎……你的小说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地理背景、中国文化传统、人情风俗等等。”****说。两人谈政论文,话题广泛。
  日,查良锒宣布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之职。多年来一步步“淡出江湖”的“金大侠”,这次可是一退到底,退得干干净净。从此,他不再拥有曾给他带来财富和荣耀的《明报》。
  “淡出江湖”的查良镛先生,过着平平淡琰、自由自在、无牵无持的生活。除了周游列国、游山玩水,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家里读书、研经、下棋、听音乐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主题帖子积分
藿香正气水
举人, 积分 3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7 积分
举人, 积分 3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7 积分
二、金庸先生专奇的一生
  “世界之大,只有中国才有武侠小说。”
  天下武侠作者奇多,繁星满天,独有金庸才是侠之大者,众星拱月。
  每一个人都需要童话,每一个人也都将长大。长大的大人要看成人童话。除了金庸的武侠,天下没有第二家成人童话。
  曹雪芹写成一部《红楼梦》,道尽中国的人生,后人读红楼,感慨系之,生出千百部“红学”研究丛书。
  金庸作品集,一十四部,三十六册,读者遍布全世界各个角落,中国人一读再读,左看右看,还是金庸。
  这是台湾远景出版社“金学研究丛书”每本书封底的话,道出了一般中国人对于金庸小说的感受。
  金庸的小说确实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辉煌。倒不是说他的作品拥有众多读者,而是指他的作品博大精深,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或者说,将中国传统诗意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于现代的中国人,通过他的作品,得以与传统相连接,寻找到一丝苍凉而温馨的归宿之感。
  那么多人知道金庸的名字,但是不一定有那么多人知道金庸的真名叫查良镛,而查良镛则是香港一代报业大亨;也不一定有那么多人知道金庸的家族乃江南世家,而他赤手空拳闯荡香江,用一支妙笔写出了一片锦绣人生。
  他是如何创业的?他是如何写作的?他在生活中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小说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了解这一切,对于理解金庸的作品,对于启发我们对人生的体认,不无益处。
  他出生于江南的名门世家,江南的人文传统与自然风光熏陶了他。
  “如果你到过江南,会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杨柳与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这是金庸五十年代一篇散文中的话,无法猜测他下笔时的心情。他在武侠小说中经常写到江南——苏州、太湖、杭州、西湖、海宁、湖州等等,如诗如画,读来令人神往,又有点凄美之感。在1975年版的《书剑恩仇录》后记中,金庸写道:“我是浙江海宁人。……海宁在清朝时属于杭州府,是个滨海小县,只以海潮出名。近代著名人物有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等,他们的性格中都有一些忧郁色调和悲剧意味,也都带着几分不合时宜的执拗。……海宁不出武人,即使是军事家蒋百里,也只会讲武,不会动武。”
  就在这本《书剑恩仇录》第四回中,有一段描写陈家洛回到海宁时的感受,似乎寄寓着作者自己的感怀。
  陈家洛上马奔驰,八十多里快马两个多时辰也就到了,已牌时分已到达海宁城的西门安戍门。他离家十年,此番重来,见景色依旧,自己幼时在上嬉游的城墙也毫无变动,青草沙石,似乎都是昔日所曾抚弄。……坐在海塘上望海。回忆儿时母亲多次携了他的手在此观潮,眼眶又不禁湿润起来。在回疆十年,每日所见尽是无垠黄沙,此刻重见海波,心胸爽朗,披襟当风,望着大海,儿时旧事,一一涌上心来。眼见天色渐黑,海中白色泡沫都变成模糊一片,将马匹系上海塘柳树,向城西北自己家里奔去。
  海宁城又名盐官镇,解放后海宁县城搬往硖石,现在陕石又改为海宁市。从地图上看,盐官正好位于钱塘江的出口处,海与江的交接处,茫茫苍苍,一望无际。她的南面、西面则是一派杭嘉湖平原的秀丽景色,桑林掩映着水塘,青砖翠瓦,名胜古迹,随处可见。江南小镇,风光无限。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之二我打从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郑愁予《错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富饶的土地,迷人的景色。而人事沧桑变幻,如雨如烟。“江南”二字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多少故事传说,多少凄迷婉转。
  金庸是地道的江南人,本名查良镛。笔名“金庸”是由“镛”字一分为二而得。
  他1924年出生,在家乡度过了童年时代,完成了小学教育。他在钱塘江观潮处露过营,更听过老人们讲的关于海宁陈阁老的故事。面对陈家精致幽深的大院,杂草丛生,断砖残瓦,年幼的金庸想到的是什么?雄伟的海潮,厚重的人文环境、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自然景观,也许孕育了金庸气质中刚柔相济的一面。难怪他既能写塞北大漠的悲壮豪迈,也能写依依杨柳的纤柔细腻;既能写英雄汉的粗豪铁胆,也能写小女子的似水柔情
  海宁最有名的自然是“海宁潮”,也叫“钱江潮”、“浙江潮”。每年的八月,由于汛期,江水与海水相激荡,形成壮观的海潮,吸引大批游客观赏。
  乾隆皇帝曾在那里看过海潮,还建造了海塘。孙中山先生也在那里观过海潮,并留有墨迹。康有为诗曰:“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金庸的笔下更有海潮奇景的壮阔场面:这时潮声愈响,两人话声渐被淹没,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
  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来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真似百万大军冲锋,于金鼓齐鸣中,一往无前。
  潮水愈近愈快,震撼激射,吞天沃月,一座巨大的水墙直向海塘压来。……海宁的查家并非一般泛泛之家。
  明清之交,查家的有名人物是查伊璜。在《聊斋志异》与《觚胜雪莲》中记载有关于查伊璜的故事,大致是他与吴六奇将军的神交。在《鹿鼎记》中,被金庸发展成一段生动、有趣的情节。蒲留仙称伊璜先生“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觚胜》中称其为“才华丰艳,而风情潇洒。常谓满眼悠悠,不堪酬对;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想见查伊璜先生的风采。
  金庸确切地提到过他的先祖为查慎行。查慎行是清代的著名诗人。《清史列传》记载:“查慎行,字初白,海宁人。少受学黄宗羲。于经通于《易》。性喜作诗,游览所至,辄有吟咏,名闻禁中。”他的诗很受康熙皇帝的赞赏,得以进京供职于南书房。有一次康熙游览“南苑”,垂钓湖边,命身边的巨子赋诗,查慎行的诗中有一句:“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因而宫中的人称他为“烟波钓徒查翰林”。查慎行的二弟
嗣口、三弟嗣庭都是翰林,另外堂兄嗣韩是榜眼,侄儿查升是侍讲,也都是翰林。
  查慎行的大儿子克建、堂弟嗣口都是进士。当时称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门户科第甚盛。
  雍正年间,查慎行的弟弟查嗣庭去江西做考试官,他出了一道作文题“维民所止”,源出《诗经·商倾·玄鸟》。大意是说,国家广阔土地,都是百姓所栖息、居住的,有爱民之意。这个题目完全合乎儒家的规范,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时盛行文字狱,不知什么人向朝廷告御状,说“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用意要杀皇帝的头。
  这一下不得了,雍正下令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查嗣庭受到残酷折磨,含冤死于狱中,这还不算,连尸身都不得安宁,受到戮尸之辱。嗣庭的儿子也惨死狱中,族人遭到流放,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准参加举人与进士的考试。查慎行也受到牵连,奉旨带领全家进京投狱。他在途中写下这样的句子:“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两同年。”后来得以放归故乡,不久即谢世。
  查慎行留有《敬业堂诗集》五十卷,在清代享有盛名。赵翼、纪晓岚甚至认为他的诗与陆游并驾齐驱,互有长短。查慎行的诗宗法宋诗,内容大抵写旅途见闻,以及民间疾苦,自然风物,“诗风宏丽稳惬,亦有沉雄踔历处”。(林庚、冯沅君语)录两首于下,以见一斑:闰三月朔作年光何与衰翁事,也复时时唤奈何。
  为百草忧春雨少,替千花惜晓风多。
  鱼苗船几片红旗报贩鲜,鱼苗百斛楚人船;怜他性命如针细,也与官家办税钱。
  查家尽管道难,但仍是显赫世家,书香门第。康熙皇帝在其宗祠外的门联上题的“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恐非一句虚言。
  金庸同代的查氏人中,查良铮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笔名穆旦)。他在四十年代即已成名,是“九叶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七十年代写作的诗,颇能反映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深刻思索,实属罕见,大概会越来越引起史家和文学界的注意。
  金庸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有点亲戚关系。钱先生的夫人蒋英是金庸的表姐,而蒋英又是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曾在比利时、法国学习音乐,在瑞士得过国际歌唱比赛的首奖。据金庸说,蒋英的“歌唱音量很大,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光绪丙戌年进士,在江苏做过知县(《连城诀》的故事似乎与他祖父的一位仆人有关,背景即在江苏)。任职期间清正廉明,尤富民族气节,对于洋教士欺压中国百姓敢于仗义干涉,因此而辞官。
  从查伊璜到查文清,查家的人物不仅博学多才,而且重气节,正直刚烈。这种传统在金庸日后的小说中,有着透彻的体现。同时,金庸作品中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那种关注民族、国家命运的热心,似乎也与他先人的精神一脉相承。
  金庸的父亲查枢卿是一位大地主,但不是那种土财主,他受过西洋教育,也许与徐志摩的父亲、张爱玲的父亲等属于同类型,是过渡近代的中西混杂的人物。
  有一年圣诞节,查枢卿送给金庸一件圣诞礼物。金庸打开一看,是一本书,作者狄更斯,书名《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这本书并非狄更斯的名作,只是一本普通的小说,讲一位冷漠的、无情的守财奴史克鲁奇在一次圣诞之夜,遇见从前一位合伙人的鬼魂。鬼魂告诉他将有三个圣诞精灵带他外出游历。到约定的时间,精灵们如期而至。第一个是“过去的圣诞精灵”,将史克鲁奇领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并展现他孤独
的童年生活,以及他怎样因爱钱胜于爱他的未婚妻而导致爱情破裂。第二个是“现在的圣诞精灵”,带他看到人们怎样相亲相爱,怎样在贫穷之中开开心心的欢度圣诞节。第三个是“将来的圣诞精灵”,带他看到在将来的一个圣诞节中,他孤零零地死了,没有一个朋友一个亲人来关心他。这些景象使史鲁克奇感到震动,终于改变自己,成为一个慈爱友善的人。
  这则故事强烈地吸引了金庸,一直到他长大成人,都将这本书放在身边,每当圣诞节来临,便去翻来读几段。他在《圣诞杂感》一文中说:“我一年比一年更能了解,这是一个伟大温厚的心灵所写的一本伟大的书。”
  金庸在杭州读中学。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他在课余观赏湖光山色,留连于历史陈迹之间,还听说书听弹词。杭州的凉亭、茶楼、庙宇等有许许多多的对联,金庸记得最牢的是月下老人那一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还有阮元为杭州贡院所撰的“下笔千言,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海潮来”,也印象颇深。时隔多年,金庸还能背出许多月下老人词中的签词,在随笔中津津有味地引述、解释。
  金庸中学毕业那年,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在战火中,他首次离开家乡,开始了自己人生旅程上的奋斗与游历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主题帖子积分
藿香正气水
举人, 积分 3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7 积分
举人, 积分 3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7 积分
金庸诗词&&
& & 天龙八部&&50回目& && && && && && &&&
& & 一、少年游& && && &
& &青衫磊落险峰行 玉璧月华明
& &马疾香幽 崖高人远 微步觳纹生& &
& &谁家子弟谁家院 无计悔多情
& &虎啸龙吟 换巢鸾凤 剑气碧烟横
& && &二、苏幕遮& &
& &向来痴 从此醉 水榭听香 指点群豪戏
& &剧饮千杯男儿事 杏子林中 商略平生义
& &昔时因 今日意 胡汉恩仇 须倾英雄泪
& &虽万千人吾往矣 悄立雁门 绝壁无余字
& && &三、破阵子
& &千里茫茫若梦 双眸粲粲如星
& &塞上牛羊空许约 烛畔鬓云有旧盟 莽苍踏雪行
& &赤手屠熊搏虎 金戈荡寇鏖兵 草木残生颅铸铁
& &虫豸凝寒掌作冰 挥洒缚豪英
& && &四、洞仙歌
& &输赢成败 又争由人算 且自逍遥没谁管
& &奈天昏地暗 斗转星移 风骤紧 缥缈峰头云乱
& &红颜弹指老 刹那芳华 梦里真真语真幻
& &同一笑 到头万事俱空
& &胡涂醉 情长计短 解不了
& &名缰系嗔贪 却试问 几时把痴心断
& && &五、水龙吟
& &燕云十八飞骑 奔腾如虎风烟举
& &老魔小丑 岂堪一击 胜之不武
& &王霸雄图 血海深仇 尽归尘土
& &念枉求美眷 良缘安在 枯井底 暗泥处
& &酒罢问君三语 为谁开 茶花满路
& &王孙落魄 怎生消得 杨枝玉露
& &敝屣荣华 浮云生死 此身何惧
& &教单于折剪 六军辟易 奋英雄怒
& &&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疯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恒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写的是战国时魏国信陵君门客侯嬴和朱亥的故事,千载之下读来,英锐之气,兀自虎虎有威。那大梁城邻近黄河,后称汴梁,即今河南开封。该地虽然数为京城,却是民风质朴,古代悲歌慷慨的豪侠气概,后世迄未泯灭。& && &(这是小说〈侠客行〉的开场白。)
& &〈神雕侠侣〉
& && &欧阳修「蝶恋花」
&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 鸡尺溪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 &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 && && & ---〈神雕〉开场引子。
& && &元好问 《迈陂塘》
&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 && && & ---〈神雕〉中贯穿全书的曲子。
& &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 && && & ---〈神雕〉结尾的词。
& && && & 无俗念&&
&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
&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苞堆雪。
&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
& &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 &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
& &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作这一首《无俗念》词的,乃南宋末年一位武学名家,
有道之士。 此人姓丘,名处机,道号长春子,名列全真
七子之一,是全真教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词品》评论
&&此词道:“长春,世之所谓仙人也,而词之清拔如此”。
(〈神雕〉和〈倚天〉之间承上启下的词,据金庸说,
&&词中描写的是小龙女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新青年论坛&系本论坛注册商标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州微点贸易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