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上海市区每天黑龙江走路到上海的工作

& 新闻客户端 &
上海真的疯了!1天涨70万!你为什么还离开家乡去大城市?
一、楼市真的疯了!1天涨70万!上海352套千万级新房一天被抢光
上海节后楼市:房东疯狂跳价&1天涨70万
房东一天跳价三次涨70万
450万、490万、500万……购房者看中房子后,上海内环附近一套老公房的业主却在一天内连续跳价三次,最终价格比春节前挂牌的430万贵了70万。
春节后的首个周末,一线城市虽然并未实行央行的房贷新政,也只享受了契税及营业税优惠政策中的一项,但楼市却出奇火爆。
“任何一个利好政策都会快速传递给市场,很多政策实际效果没有购房者心理效果大,但却加速了购房者的决策,这样就会造成房价波动。”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此前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大致按年计算,现在波动速度明显加快,每个季度、每个月,甚至每周都会有变化。
比房东跳价和交易中心爆棚更惊人的是,上海虹口区一新盘昨天推出的352套总价上千万的新房,在一天内就被抢光了,销售额高达36亿元。
据媒体多方采访了解到,节后的第一个周末,上海各区县房地产交易中心均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杨浦、闵行等区域的购房者因为挤不进去,只能在门外排队等待办理手续。
年前首付门槛的降低及年后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出台,虽然主要针对的并非一线城市,但市场心理开始发生变化,一线城市二手房交易已进入“卖方市场”,更多房东开始惜售观望,市场房源越来越少。
“房东惜售从今年1月就开始了,很多购房者因为节后才开始看房,因此在节前感受并不明显。而到了节后,随着购房者增多,房东开始频繁跳价。”&
上海中原地产控江分行蒋经理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上海内环附近一套2000年建好的老公房,春节前的挂牌价格是430万,上周四有购房者看中了,但房东却马上涨到了450万,购房者同意加价20万后,由于房东接到购房者的咨询很多,他再度涨到了490万,并再次获得了新购房者的成交意向,随后房东还是不愿卖,并将挂牌价涨到了500万。”
蒋经理遇到的房东涨价案例很多,他发现大部分房东在节后都将房屋的挂牌价上调了5%~10%,“目前市场可以交易的房子非常少,节后又是大量购房者开始看房的时候,自然导致了市场价格暴涨。”他说。
政策利好大户型
“上海此前144平方米以上(含)的住房需缴纳3%的契税,此次调整后,将降至1.5%。以一套1000万元的房屋为例,此前需要缴30万元的契税,而现在只要缴15万元,这类中高端房产交易将受益。”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本报记者。
市中心房价迈入千万时代?
过去一年,上海以超过1.4万亿元的总成交金额成为全球最大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也创出历史新高,成交均价同比上涨18%,而对于市区的中高端楼盘成交均价同比不乏超过50%的增加。比如普陀位于中环的某楼盘,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屋,2015年初销售价格为500万元,今年初则卖到了800万元。
2月21日,上海虹口区内环内某新楼盘推出的352套房源销售一空,一天完成了36亿元的销售额,每套房屋的销售均价接近1000万元。该楼盘本身的单价在8万元左右,购买人群主要是改善型购房者。北京、深圳也同样疯狂,伴随着土地价格走高和市场火爆,房价也是节节攀升。
“两年前一般1000万的房子都可以算是豪宅,但是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这些房屋多半只能算是改善型住宅。一线城市保持限购,很多家庭都会选择购买一套住宅,而置换型客户近年明显增加。”上海链家市场研究总监陆骑麟告诉记者。
多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一线城市教育、医疗等条件都更好,工作机会更多,随着人口的不断导入,房价自然水涨船高。此前很多七八百万的房子都已经卖到了上千万。很多人为了留在一线城市,更是举两代人之力购房,并加入银行杠杆,进一步推高了房价。
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疯狂也引发了业内的警觉。上海中原地产一位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我们认为今年的情况可能需要谨慎看待,去年上海楼市的交易量很大,已经开始透支,目前的房价由于交易标的较少仍在上涨,但如果涨到购房者不愿意接手,市场自然会回调。而且,当房价需要靠三代人的力量才能买得起的时候,购房者也会犹豫。”
大城市虽然很残酷,很现实,很功利,但是它可能更公平,它承认你的努力,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二、你为什么离开家乡去大城市?
春节回家的时候,有没有某一刻,想着:老子干脆留在家乡,不回大城市算了?
甚至会质疑自己,在家乡,有熟悉的人,熟悉的方言,熟悉的一切,我待得这么舒服,这么安心,为毛还要去陌生的大城市,离乡背井,残酷竞争,自讨苦吃?尤其是收拾行李的时候,会特别挣扎,为毛不干脆赖在家里一辈子,陪伴爸妈一辈子?
我特么待在家乡不是挺好的?反正这种感觉,我有。不仅仅是收拾行李的时候。
除夕晚上我就这么想过了。在嘉陵江边,漫天烟火,我们一家在放孔明灯。我默默许愿。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家人平安健康。
这一次回家,真的觉得我妈老了。半年不见,她白头发都多了很多。我才回家几天,虽然她天天吐槽我胖我烦、我把家里弄得很乱,但她还是一直倒计时,说我还有5天就要走了,4天就要走了……她舍不得。
其他家人也总是说,不知道你下次回来,是什么时候了?这个时候他们的不舍是那么真实。
为什么不留在家乡,陪着父母就好?而且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好。
小城市有那种知足常乐的富足感和慢节奏,这是大城市没有的。
小城市有种熟悉感和安全感,大城市却太大了,很容易让人孤单和迷茫。
所以我喜欢的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男主角1900最后也没走下船,城市里有他心爱的姑娘,可他觉得船上琴键是有限的,而城市里的欲望是无限的,他害怕了,但这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呢?&
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谁不希望,有一天可以衣锦还乡?衣锦如果不还乡,那衣锦,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个问题,我问了好些朋友和同事,大家的感受都是一样的:现在没回去,当然是因为还没混好。如果在大城市混失败了,就灰溜溜地回去了,太丢脸了。
我见过不少世俗眼光中的失败者,虽然我并不认为那是失败,但他们无一例外遭遇了嘲笑。
比如有人被迫从北上广回到家乡,就有一些这辈子未曾离开家乡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当然还少不了“早说过这条路走不通”之类的论调。
还有一些人正在大城市里打拼,可逢年过节回到家乡,就会成为七大姑八大姨的谈资以及被训导对象,告诫你生活应该如何安守本分,结婚生子再去考个公务员才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生标准。
我甚至认为,正是这群人的存在,才逼得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宁愿在大城市孤独打拼,也绝不回来。
但是说真的,丢自己的脸还好。最不想丢的,是爸妈的脸。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很多时候,我希望能给我妈长脸。
我妈生我的时候难产,病危通知书下了三次,生我之前120斤,生完了瘦到70斤,留了一身的病痛。这事不赖我,但我总觉得她挺不容易的。
她这么爱面子的人,偏偏摊上了我爸(反正我爸不玩微信不看公号,我就专注黑他30年吧),离了婚,无所依傍,如果我再不争气,那她真的就没有啥拿得出手的事了。
高二的时候,我爸妈离婚,我妈当时状态真的不好,特别特别抑郁。那时候她过生日,我写了一张卡片,告诉她,没关系妈妈,没有爸爸,你还有我。我会尽一切努力,让你骄傲。
我想变得强大,让我妈老有所依。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一个网友说自己爸妈,我从来没有让你们骄傲过,你们却视我如珍宝。这句话让我蛮有感触的。
再不争气的孩子,父母还是毫无保留地给与支持给与爱。所以我想争气,我想在大城市混好点,能给我妈一点炫耀的资本。炫耀不好,我知道。但这就是我能给我妈最好的报答了。
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是为了不让爸妈担心。
离家远的好处是什么,是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伤心难过的时候,可以不让爸妈知道。
我们可以借助距离,假装过得很好。
网上看到一个女生说,她加班回家,很晚了,回家路上有一条小巷子,她发现自己被一个可疑的猥琐男跟踪了,特别特别害怕。她一路小跑,担惊受怕,好不容易跑到24小时便利店,上气不接下气,心跳还是特别快,真的吓傻了。
这时候妈妈打电话过来,她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一点,才敢接电话。
妈妈问她,过得好吗。
她说,很好。一切都好。
装没事,是我们对爸妈少数能做的事之一吧。
去年8月,我的公司倒闭了,当时真的走投无路。我说过,解散公司的那三天,我真的是从早上睁开眼睛,哭到晚上闭上眼睛,走路在哭,洗澡在哭……
我妈每次打电话来,我都说挺好的,蛮顺利的。几个月后才在公号上看到我写的那段经历,我妈说,她真的很难过。因为我工作上不顺利,她替我担心,替我焦虑。
然而她却帮不上忙。那种看着子女难过却帮不上忙的无力感,才是最让父母难过的吧。
包括我爸,过年回家,别人问起我开公司的事,我跟讲笑话似的,讲了去年公司倒闭的事,包括倒闭当天全公司还去欢乐谷玩。我说得没心没肺,我爸说,看你讲得这么开心。可我知道,你当时一定过得很艰难吧。
我当时正在吃火锅,一口毛肚正要吞下去,噎住了。原来我爸还是懂我的。
我就是这种痛的时候不会喊痛,自己受住了,走过了,还会把自己的痛苦当笑话来讲的傻逼。
但我真的无比庆幸的是,自己过得不顺的时候,父母没在旁边,尤其是我妈,她会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的,更会加重我的负罪感。
只有在大城市,才方便我们报喜不报忧。
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才能赚更多钱,让父母过得好点。
其实不管是之前在深圳,还是现在在北京,我一直待在大城市,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能多赚点钱。
因为北上广虽然不相信眼泪,但是北上广相信奋斗。
大城市虽然很残酷,很现实,很功利,但是它很公平,它承认你的努力。我没有背景,没有爹可以拼,没有现成的资源和人脉,也只有努力而已。
我把自己最喜欢的事做好,慢慢就能赚到钱,慢慢就能改善爸妈的生活。
春节的时候,我妈妈说她一直想买件好的皮衣。我说那还等啥,现在就去买啊。我很土豪地一口气给她买了两件。我终于体验了一次给我妈买衣服,可以不看价格标签的生活。
我妈心痛得要死,说两件要几千块哪。我说,妈,没关系,我是土豪。
我妈脸都笑烂了。
站在那家皮衣店,我妈当场穿上了那件皮衣,照着镜子特别开心。她说,太幸福了,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皮衣啊。梦寐以求,我妈要不要这么夸张啊。
看我妈脸上那笑容,说实话,我觉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据说在北京买房要交三年以上社保,我希望我那时候能买个房子,我妈想来就可以来住。
其实谈钱、谈房子,真的很庸俗啊。可是,幸福的事不就是烂俗的嘛。
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是为了心中还有一点梦想。
是的,梦想这两个字现在已经不值钱了。但还是比钱值钱点。
我想在几年之内,能做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这太难了。但是在大城市,我可以认识很多有趣的人,牛逼的人,有最好的环境最好的资源,让我意识到自己离上限有多远,让我心怀敬畏去拼搏。
不是每个人的梦想都一定要在大城市才能实现的。但如果你的梦想在大城市实现的几率更高。
请不要放弃。
每次看到怀揣梦想去大城市,受点挫折就撤退了的人,我能够理解,但难免会有点遗憾。
《东邪西毒》里有句台词:怎么了?想回家了?如果遇到这么点事就想回去的话那干嘛当初要出来。比失败更惨烈的,是放弃啊。
这世上并没有未完成的事,只有不死的决心。
这几天也有粉丝问我,春节爸妈一直劝我留在家乡,别回去了,他们给我找好工作了,上班只需要喝喝茶的闲散工作,我不想去,我有自己喜欢的事,只是实现梦想真的太难了,我该怎么办?
我还是建议大家听从内心的喜好,除非你真的对大城市不喜欢、不适合。
就算遇到挫折,也不该轻易打脸吧?就像知乎上有个很妙的答案:你是如何走出人生的阴霾的?
答案是:多走几步。
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因为不想要那种孤独。
没错,大城市里有许多平凡的打拼者,终其一生也无法跻身这个城市的上游,他们甚至买不起一套小房子,终日为温饱奔波。但谁有资格嘲笑他们呢?没有人可以。正如毛利在《普通女孩,就该滚出大城市?》中所写:“为什么一定非要成功、出色,才能留在大城市?为什么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自由选择去留,她永远都该仰仗别人的意见生活吗?”
在中国人的人生选择中,女性比男性的空间更为狭窄,没在三十岁前把自己嫁出去仿佛是一条死罪,结婚后没生出孩子来同样是死罪。在毛利笔下,“这些美剧的忠诚东方女性观众们,并没受到多大的感召,她们在爸妈的房子里看着别人为所欲为,一点不为之所动,因为世俗说,大城市的荣光并不属于她们。”
一个社会对女性的苛求与偏见,意味着整体价值观的缺陷。女性遭遇苛求,男性同样不会好过。认为女性留在小城市安于现状就是最好的七大姑八大姨,同样也是逼婚、逼考公务员的主力,她们的逼迫对象其实不分男女,这也许是小城市最让人窒息的一面。
我有一个朋友,不谙世事,不善交际,有一份稳定工作和中等收入。与许多独生子女一样,她在父母支持下买房买车,一个人住着140平方的房子,每日按部就班地开车上下班,不知不觉年过三十。也是在三十岁这一年,她放弃了这一切,选择北漂,租房、挤地铁……
当然有人会说她傻,可她却比以前开心多了。她离开这个小城的唯一理由是孤独,同时,她又不愿像长辈们所说的那样,随便找个人结婚生子告别孤独——那样的话,也许会更孤独。
也许我们不怕孤独,是怕没有同路的人,没有人有权利规定你要走的路,即使遇不到同路的人,也许能遇到另一个自己。
来源微信公众号:金融五道口
(本文来源:汇金网
没有相关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筒子们,有没有家在苏州,天天往返上海上班的?我是女的。
楼主发言:2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很快苏州有城际列车通上海了,和上海地铁接轨的。不过想想还是很辛苦的,你从苏州哪里出发?园区还稍微近点  
  楼主求联系方式
  楼主知道这样会很辛苦,赶路不说,每天还得想着抢票,万一没赶上或者坐过站都会shi得很惨。
  之前也听说很多人每天打铁的上班,但都是男的,楼主一个孩她妈,天天这么奔波,是不是很疯狂啊?
  我家就是,不过我们是住在上海边上,到市区开车一个多小时。现在公司搬了在家办公就行。。。。  
  很难很难  
  我同事就这样,她说她至少肯定有座位我地铁还没座位,时间上么差不多,想想也是  
  苏州上海不远 我这边有人坐高铁每天往返北京 单程2个多小时   
  我姐之前一份工作就在上海,她每天开车到火车站再动车,路费都报销,她做了不到一年还是辞职了,在苏州重新找了一份  
  楼主是不是应该重开一个帖,标题是:30岁的女人还在做基础岗位的文职,35岁是不是就得失业?
  很累,我老公以前是苏州无锡两头跑,公司有车接送,就这样,他都觉得很累
  我也有你的烦恼。不同的是我的行业在上海很多机会,因为行业内的公司基本上在上海会设办事处或分公司。但苏州就很少机会,现在辞职了后想在苏州再找就没有上海那么多。好纠结是顾工作还是顾家庭
  不建议这么奔波,又不是非常好的工作。就在苏州找吧  
  不知道上海那边薪资怎么样,苏州的工作自身条件一般又没关系的,工资都很低。。。物价房价又高,如果上海的工作各方面都不错的话还是拼一把吧  
  楼主为什么不在公司附近租个小房间呢?你每天的车费也不少了呀。  
  单程超过1小时还是算了吧。。。
  还不如在上海租个房子 周五晚上回 周一早上来  
  lz你离园区站近一点还好 有空路好走停车还方便 你离苏州站还要七八公里 而且苏州站停车是按时间算的 貌似是一个小时6元不封顶的 不知道你开车到车站路上还要多久 大概算一算一天来回三个小时恐怕不够吧 不知道你上海的工作收入多少 不过想想也是太奔波了  
  我姐在苏州上班,孩子在张家港的奶奶家,她不会开车,每天坐大巴来回,回去一趟估计也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吧。不过我在苏州上班,也住苏州,上班路也要一个多小时。  
  我住上海,在上海上班,每天单程也要1小时50分钟。。。  不过高铁进站要安检 还要提前检票 出站路程也比较长
所以除了高铁45分钟,还要加上安检候车等等时间
  这个奔波,这个费用,不如租个房子。
  每天来回5个小时,没必要的……
  楼主住哪啊,我家这边是高铁园区站到虹桥就20分钟不到,网上买票身份证直接上车很快啊,而且便宜  
  我曾经在火车上遇到这么一个人,他是买的月票。是的,他说火车也有月票。。。
  我们这里到杭州高铁20几分钟,早上好像有专门针对上班族的班次!我表弟就买在火车站旁,杭州的房价太恐怖了,最差的打算就是坐高铁上下班。不过车票也是笔大开销吧,单趟三十几元,加地铁起码七十一天了
  租个房子。。。。每天跑的钱足够租个单间了好吧  
  @老子的少女心裂了
17:51:08  租个房子。。。。每天跑的钱足够租个单间了好吧  -----------------------------  事实是每个月的租金比每天高铁往返还贵。。。
  天,累死了  
  看着就好累啊,不能光算高铁路程时间呢,提前进站检票等候。  到了上海,不代表到公司吧,公司不在高铁站边上,  市内交通时间呢,基本1小时打底吧。  这么算算,非常的累啊。
  单程2小时的飘过,家在到苏州北站5公里多一点,开车15分钟,走路加地铁20分钟多
  我是每周来回,有时周三也跑一次,七年了。  每天跑还是有点累,不过我也在考虑是不是每天来回
  住园区,每天这样有一年多了,之前在上海租房住,在上海每天下班就是吃吃喝喝。
  不知道有没有一个群方便大家
  这样上班太累了吧。我觉得很难坚持的
  太仓的,有朋友这样做,天天车开到嘉定,然后地铁上班,晚上再开回来  
  楼主你可以开车开到地铁口,这往感觉轻松点  
  有群吗 求加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42.2%市民经常体育锻炼 2016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出炉 -健身,健步走,上海,办赛,上海市,体质,全民,素养,市民,团队,-上海频道-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42.2%市民经常体育锻炼 2016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出炉
  东方网记者陶柯10月26日报道:你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吗?你知道市民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排名吗?  26日下午,《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简称“300指数”)发布。数据显示,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从2015年的40.8%,增加到42.2%。跑步、快走(健步走)、骑自行车、羽毛球、游泳、篮球、力量健美、徒步登山攀岩、乒乓球、舞蹈类位居市民参与的体育项目前十名。  2016年本市全民健身300指数总数为226.8分,由“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个单项指数构成。本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情况比较令人满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两项数据有较大提高,市民健康状况良好,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升。  健身环境指数:80.7分  2016年,全市共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620,113平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1.72平方米(2013年末),增加到1.83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的增加,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投入和保障。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总投入7.7亿元,其中日常工作经费占比46.7%,主要投入在社区体育场地的建设维护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专项工作经费占比53.3%,主要用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改造和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全民健身人均日常工作经费为17.7元,连续五年稳步提升。  运动参与指数:74.3分  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从2015年的40.8%,增加到42.2%,有明显提升。市民参加体育锻炼首要目的为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占84.0%。数据表明,跑步、快走(健步走)、骑自行车、羽毛球、游泳、篮球、力量健美、徒步登山攀岩、乒乓球、舞蹈类位居市民参与的体育项目前十名。2016年,上海创新举办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开展各级各类赛事9703场,群众体育活动8052场,赛事和活动参与人次超千万,大力助推了市民的运动参与。市体育局积极探索“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办赛模式,赛事活动丰富多样,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  在拥有较强健身意识的基础上,申城市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也逐年提升。在居民健身状况调查中,88.6%的受访者表示在2016年发生了体育消费,体育消费的中位数为1500元,41.3%的受访者消费金额在元。  体质健康指数:71.8分  2016年全市共有153656名成年人和老年人参加了体质测定,达标率为97.3%;优良率方面,成年人为56.2%,老年人为53.4%。上海市民的体质达标率已连续三届在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中名列榜首,但在本次报告中引入的一项全新数据——“科学健身素养”测评中,申城市民的得分则亮起了“红灯”。健身素养知识问卷满分为100分,由上海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团队设计,包含健身知识和理念、运动技能与方法、运动伤害防护及运动干预等相关知识点。在回收的1590份有效问卷中,市民的平均得分为50.8分。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市民虽拥有积极的健身意愿,科学健身水平总体不高,健身指导需求较大。其中,青少年和老年人呈现两头低的状况,特别是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最高,健身素养测评得分最低。近年来,上海体育职能部门通过积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力开展社区体育配送服务,推动运动干预作为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改善手段,逐步引导市民提升科学健身素养。下一周期科学健身指导需要更加有力。  报告同时全新引入了体育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评估,参照上海政务微信测评体系,从生产力、影响力及热门话题等方面进行考量,对市、区体育部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测评。  《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是由上海市体育局委托第三方上海体育学院承担评估工作。根据《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年)》的目标任务,“新周期”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作出相应调整。报告最后也提出了引领体育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的发展对策,建议依托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加快推进体育信息化工作,按照问需于民、需求导向的原则,把更新升级社区体育设施,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提升市民健身素养作为重点,探索新型服务模式,服务市民运动健身和体质健康。  &数据&  健身环境  截至2016年底,本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包括:健身苑点10040个,市民健身步道572条,社区覆盖率为79.2%,市民球场446处,市民健身房143个,市民健身中心37个,市民游泳池35个,自行车绿道468公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64个。  运动参与  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共举办各级各类赛事9703场,群众体育活动8052场,赛事和活动参与人次超千万。围绕“上海动起来”的主题,坚持需求导向,开放办赛,整合资源,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办赛单位达到2743家,其中社会组织534家,企业416家,涌现出一批熟悉市场规划、有想法、有创意、有闯劲的企业和乐于公益的社会组织。  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体育社会组织828个,其中体育类社团354个,体育基金会2个,体育类民非组织472个。全市共有在册体育健身团队45813个,其中社区健身团队34767个,学生体育社团11046个,平均每10万人拥有健身团队186.8个。调查显示,健身团队、网络健身交流群和会员俱乐部是市民主要参与的体育社会组织类型。  体质健康  截至2016年底,本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5211名,占常住人口比例达2.29‰,其中21652名经常参与健身团队的日常科学指导,占总数的39.2%,此外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活跃在健身苑点巡查、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培训指导等各个领域中。  2016年,社区体育配送服务共举办3124场健身培训讲座,143个街镇参与,服务市民92419人次,配送内容集中在健身技能培训。  目前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综合防治逐步得到社会重视,运动干预作为一种改善手段得到应用,2016年有4713名成年人和4323名青少年接受运动干预。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42.2%市民经常体育锻炼 2016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出炉
日 17:23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陶柯10月26日报道:你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吗?你知道市民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排名吗?  26日下午,《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简称“300指数”)发布。数据显示,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从2015年的40.8%,增加到42.2%。跑步、快走(健步走)、骑自行车、羽毛球、游泳、篮球、力量健美、徒步登山攀岩、乒乓球、舞蹈类位居市民参与的体育项目前十名。  2016年本市全民健身300指数总数为226.8分,由“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个单项指数构成。本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情况比较令人满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两项数据有较大提高,市民健康状况良好,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升。  健身环境指数:80.7分  2016年,全市共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620,113平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1.72平方米(2013年末),增加到1.83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的增加,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投入和保障。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总投入7.7亿元,其中日常工作经费占比46.7%,主要投入在社区体育场地的建设维护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专项工作经费占比53.3%,主要用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改造和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全民健身人均日常工作经费为17.7元,连续五年稳步提升。  运动参与指数:74.3分  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从2015年的40.8%,增加到42.2%,有明显提升。市民参加体育锻炼首要目的为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占84.0%。数据表明,跑步、快走(健步走)、骑自行车、羽毛球、游泳、篮球、力量健美、徒步登山攀岩、乒乓球、舞蹈类位居市民参与的体育项目前十名。2016年,上海创新举办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开展各级各类赛事9703场,群众体育活动8052场,赛事和活动参与人次超千万,大力助推了市民的运动参与。市体育局积极探索“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办赛模式,赛事活动丰富多样,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  在拥有较强健身意识的基础上,申城市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也逐年提升。在居民健身状况调查中,88.6%的受访者表示在2016年发生了体育消费,体育消费的中位数为1500元,41.3%的受访者消费金额在元。  体质健康指数:71.8分  2016年全市共有153656名成年人和老年人参加了体质测定,达标率为97.3%;优良率方面,成年人为56.2%,老年人为53.4%。上海市民的体质达标率已连续三届在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中名列榜首,但在本次报告中引入的一项全新数据——“科学健身素养”测评中,申城市民的得分则亮起了“红灯”。健身素养知识问卷满分为100分,由上海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团队设计,包含健身知识和理念、运动技能与方法、运动伤害防护及运动干预等相关知识点。在回收的1590份有效问卷中,市民的平均得分为50.8分。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市民虽拥有积极的健身意愿,科学健身水平总体不高,健身指导需求较大。其中,青少年和老年人呈现两头低的状况,特别是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最高,健身素养测评得分最低。近年来,上海体育职能部门通过积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力开展社区体育配送服务,推动运动干预作为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改善手段,逐步引导市民提升科学健身素养。下一周期科学健身指导需要更加有力。  报告同时全新引入了体育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评估,参照上海政务微信测评体系,从生产力、影响力及热门话题等方面进行考量,对市、区体育部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测评。  《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是由上海市体育局委托第三方上海体育学院承担评估工作。根据《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年)》的目标任务,“新周期”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作出相应调整。报告最后也提出了引领体育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的发展对策,建议依托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加快推进体育信息化工作,按照问需于民、需求导向的原则,把更新升级社区体育设施,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提升市民健身素养作为重点,探索新型服务模式,服务市民运动健身和体质健康。  &数据&  健身环境  截至2016年底,本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包括:健身苑点10040个,市民健身步道572条,社区覆盖率为79.2%,市民球场446处,市民健身房143个,市民健身中心37个,市民游泳池35个,自行车绿道468公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64个。  运动参与  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共举办各级各类赛事9703场,群众体育活动8052场,赛事和活动参与人次超千万。围绕“上海动起来”的主题,坚持需求导向,开放办赛,整合资源,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办赛单位达到2743家,其中社会组织534家,企业416家,涌现出一批熟悉市场规划、有想法、有创意、有闯劲的企业和乐于公益的社会组织。  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体育社会组织828个,其中体育类社团354个,体育基金会2个,体育类民非组织472个。全市共有在册体育健身团队45813个,其中社区健身团队34767个,学生体育社团11046个,平均每10万人拥有健身团队186.8个。调查显示,健身团队、网络健身交流群和会员俱乐部是市民主要参与的体育社会组织类型。  体质健康  截至2016年底,本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5211名,占常住人口比例达2.29‰,其中21652名经常参与健身团队的日常科学指导,占总数的39.2%,此外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活跃在健身苑点巡查、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培训指导等各个领域中。  2016年,社区体育配送服务共举办3124场健身培训讲座,143个街镇参与,服务市民92419人次,配送内容集中在健身技能培训。  目前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综合防治逐步得到社会重视,运动干预作为一种改善手段得到应用,2016年有4713名成年人和4323名青少年接受运动干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 泰利 工作要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