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慈云法师讲因果磕地狱果报还有天堂地狱真的存在吗?

查看: 719|回复: 6
佛教中的六道轮回,真的存在吗?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中的六道,真的存在吗?在佛教中,阐述的很清楚,人在世上修行,有七个结果。其中,有六个结果是普遍存在的:六道轮回。人如果修上品十善,四禅八定,他获得的果报是天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就是说,只要人在这个世界上努力修行,广积善德,他生命结束时,要到天界成神仙,享天福。人如果修中品十善,他的果报是——人。下品十善的果报是——阿修罗。下品十恶的果报是——畜生。中品十恶的果报是——。上品十恶的果报是——道。何为十善业道?所谓——永离杀生,永离偷盗,永离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远离贪欲,远离嗔恚,远离邪见。释迦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中阐述的很明白。“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噩梦。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若离偷盗,得十种可保信法——“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若离邪行,得四种智所赞法——诸根调顺,永离喧掉,世所称赞,妻莫能侵。若离妄语,得八种天所赞法——口常清静,优钵花香;为诸世间之所信服;发言诚征,人所敬爱;常以爱语,安慰众生;得胜意乐,三业清净;言无误失,心常欢喜;发言尊重,人天奉行;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若离两舌,得五种不可坏法——得不坏身,无能害故;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若离恶口,成就八种净业——言不乖度,言皆利益,言必契理,言辞美妙,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饥,言尽爱乐。若离绮语,得三种决定——定为智人所爱,定能以智如实答问,定于人天威德最胜。若离贪欲,成就五种自在——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若离嗔恚,得八种喜悦之法——无损恼心,无嗔恚心,无诤讼心,柔和质直心,得圣者慈心,常作利益安众生心,身相端严,众共尊故。以和忍故,速生梵世。若离邪见,成就十功德法——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深信,宁损性命,终不作恶;唯归依佛,非余天等;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常生人天,不更恶道;无量福慧,转转增胜;永离邪道,行于圣道;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住无碍见;不堕诸难。行善道,自然得善果;与十善业相背,自然入恶道。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人自身的造作,成就了自身的果报。人百年之后,究竟要入那一道,究竟是享福呢还是受罪,全在自己平时的善恶造作上,没有哪位神来帮你。而修行,便能究竟圆满,跳出六道,永绝轮回。这也就是六道之外的第七个结果。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人只有存善心,行善道,广积善德,才能福泽万代。只有多行善,多积德,才能对得起这个社会,对得起自己的人生,才能被社会所承认。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挖空心思,不行正道,那么,他就没有真正的,最终会被社会抛弃,被社会遗忘。这样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是惭愧的人生。即使一时得逞,一时丰足,又有何益?他失去的要比得到的多得多。所以说,人还是厚道一点的好,慈悲一点的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现在全市都在为创建精神文明城市而努力,我们都应该加倍努力,借着这股和谐的春风,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而在现实中,有没有一些例子,来证明轮回六道确有其事?答案是有的。现在在西方,有些地方,兴起“催眠术“,大家应该有所耳闻,这种”催眠术“就能知道一些人的前生是什么。一次,有位青年在我这儿算卦,完了他告诉我,他可能是猪托生的。我很奇怪,他便挽起袖子让我看,他右手肩膀处有一大块乌黑的皮,宛如一大块黑猪毛皮,上面长着像猪一样的鬃毛。还有一次,我的一位师妹领着一位漂亮的女孩,对我说,这位女孩是狐狸托生的。我奇怪,女孩大方的让我看她的背部,真的,从背部中间一直到屁股,长着又长又密的鬃毛,宛如一个长长的大尾巴。玄空在这儿虽然不敢断定前两个例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这是真的。其实,关于六道轮回的许多案例,在佛教杂志上经常可以见到的。包括西方的一些报道。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师兄,您这贴子的约大部分都很精彩,就是后面那些证明的阐述有点多余。为什么这么说呢?您引用的《佛说十善业道经》就是证明。师兄,恕末学直言,佛法无需另外证明,否则就是头上安头。
南无阿弥陀佛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我也喜欢按师兄的帖子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对我们凡夫众生来说,六道轮回真实不虚。
南无阿弥陀佛。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力力熊 发表于
师兄,您这贴子的约大部分都很精彩,就是后面那些证明的阐述有点多余。为什么这么 ...
阿弥陀佛,感恩师兄的提醒。其实,就末学的意思来看,真实的例子太少了,我和师兄的观点不太一样。如果不能例举出几个现实中真实的例子,很难让大众明白六道轮回的真实。我们修佛人自然很明白,可对许多平时不接触佛法的人,没有实例是很难增加他们的信心的啊。我的这些文章,包括以后陆续发表的文章,其实早就全部发表在我省的大众论坛,国学论坛,等政府论坛上的,这些文章曾经都是直面社会大众的。阿弥陀佛,再次感恩师兄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吉丸大大 发表于
我也喜欢按师兄的帖子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佛教常兴 发表于
对我们凡夫众生来说,六道轮回真实不虚。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Powered by Discuz! X3.2诸君可曾仔细的想一想:在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而有的人却出生贫贱?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很可爱,而有些婴儿却长得很丑呢?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胖嘟嘟的,而有的人却瘦弱多病?.......这是为什么呢?          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假如遗传就可以解释这些问题,为什么有些平庸的父母却生了优秀的天才,而有些优秀的父母却反而生了白痴儿女呢?          假如营养就可以解决人生的问题,把家长把伟人的食谱记录下来,让孩子跟伟人吃的一模一样,长大是否能成为伟人?          假如努力工作就一定能致富,那为什么有些人辛苦工作了一辈子,却仍然贫无立锥之地,而且还向人家租房子?可是那些出生在富贵家庭的孩子,却生来就养尊处优,终生财物享用不尽.........          如果我们深入地探讨上面几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种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因素存在。例如:为什么不能自由地选择诞生地点、家庭和父母兄弟呢?这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和力量,一般人称之为‘命运’’。佛家称之为‘过去的业力’’—意即我们过去世在身体、语言和心念中的造作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力。          孔子曾经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个‘命’’字其实指的就是‘因果’’或‘业力’’。因为不知道三世因果,就无法了解命运的由来,就不能改变或创造命运。          不了解命运的由来就会怨天尤人,不能随过而安          不能改造命运,那再多的学问和知识又有什么用处呢.          有人打开报纸,看到意外丧生的新闻,亦会在叹息之余,喃喃自问:“为什么他会遭到上天如此不幸的安排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一般相命学家都会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这是出生的八字命理某某运,某某部位的不好所致。”          如果再深入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生出来就会八字好,有人生出来就八字坏?命运的主宰真的这样不公平吗?”          我们要想深入彻底地探讨这种“宿命’的根本渊源,就必须了解佛教中的三世因果。             有些知识分子理解问题非常肤浅,如关于人出生的差异,很多人认为那不过是个概率问题,其实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现在很多科学家分析问题 ,解释不清楚某现象产生的原因, 就喜欢用另外的现象来解释现象,这就跟没解释一样,有人问非洲为什么贫穷,我解释说这是概率问题,地球那么大,肯定有地区贫穷,病人问我为什么得病,你跟病人说你就应该得病,全国十二亿人肯定有人得病,牛顿发现苹果落在他头上,他如果认为那是概率问题,那怎么能发现真理,某人的东西丢了,他不去找原因,只说这是概率问题,这样永远无法解决问题,只能说是在回避问题,很多知识分子无力解决人生最关键的问题,无法找到影响命运最深刻的原因,就索性归结为概率问题,我们活在世界上对我们生命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这个概率问题,世间任何人任何事都逃脱不了这个概率问题                现在的科学认为:宇宙中每一件现象有它的原因的。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说素:“所有各派的一切哲学家都以为因果律是科学的基本公理之一        科学界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解释是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所谓原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        ,            因果并非是某家宗派文化的独创,而是自古以来诸圣贤的共同认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也是以因果为根本,如论语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讲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道家《太上感应篇》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等;形成了特有的感应说、承负说和阴鸷说,基本上都是些朴素的善恶报应思想虽然是共同的认可,但是却存在着认识和层次上的差异性。所以,每种宗教固然都有自己的一套因果或类似因果理论,但是,其包揽性、容纳性却也明显存在着不同。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因果关系,各有不同的论点。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          1、神创因果;如古印度的婆罗门教,现在的基督教、伊斯兰教;          2、无因有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3、有因无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由于此因而结成的「果」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结果。          4、无因无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如某党的“无神论”。          在某些方面来讲,无因有果和有因无果在唯物主义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他们只承认联系,不承认深刻的联系,如承认自然领域中的因果关系。但是在社会领域唯物主义却不愿去承认或面对这种联系(因果)。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唯物,反而陷入了虚无。唯物论在历史上也反复出现过,但是从来都没有占领过主流的思想阵地,唯物主义者主张‘一世论’’认为人不过是父母和合而生的血肉之躯,思想和感觉不外是大脑和神经的运动现象。一死什么都没有了。他们处处都为这一生的物质享受和自己的利益打算。他们的生活充满着短视、残酷和功利的私欲,甚至为了个人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我们可以发现‘一世论’’和‘无神论’’、‘唯物论’’、‘自私的功利主义’’、‘以物质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是相关连的。近代由于科学的崛起,人们过分崇拜外部物质世界表面的辉煌成就,由于唯物至上的偏执,障碍了对内心世界奥秘的认知。以往以因果观念为核心、随善恶标准取舍行为的方式,被随心所欲、颠倒善恶的盲目行动所取代,因果的观念正在逐渐泯灭。人们对于遍及一切时空、一切行为的业果相,茫然不知,反而认为三世因果是禁锢人性的宗教思想,清规戒律是压抑人性、使人性不能自由伸展的枷锁,只有把因果报应的学说彻底推翻,才能解除精神上的禁锢,获得自由和幸福。由于对苦乐因果的愚昧不知,现代人的行为随意放纵,道德沦丧、人心日下     许多知识份子激烈地反对‘因果报应’和‘因果法则’,他们从没有仔细地想一想这种见解给社会留下了多大的祸害。我们打开报纸瞧瞧,几乎每天都有杀人、抢劫、邪淫或欺骗的事情发生,干这种事的人都是不相信‘因果报应’和‘因果法则’,所以他们才敢挺而走险,以身试法。一个深信因果的人,绝对不会做出这种凶恶的事情。因为他恐怕别人的指责和评论,也畏惧将来的报应和自食恶果。可是不信因果的人就没有这份敬畏和惭愧心,他既然不相信后世和因果,所以做起坏事必然肆无忌惮。他只顾目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将来。甚至为了获取现在的利益,不择手段,再凶狠的方法他都敢冒险尝试。假如社会上人人这么做,天下岂不是要大乱吗?所以这种心狠手辣的厚黑思想实在不能提倡。只要不信因果的人越多,这社会上的问题就越复杂。不信因果的程度越强烈,社会上的问题也就越严重。看某一个地方的民俗好坏,只要看该区域的民众是否信因果法则就差不多了。举个例子来说,我曾去过一间非常令我怀念的寺庙,寺里的人相处得极为融洽,而且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在那种地方,洗澡时忘了带手表回寝室,隔了一两天想到再回头去浴室找,包准你能找到遗失的手表。可是在一般大学堂的宿舍可就不同了。记得我读大学二年级时,有位学弟带劳力士的手表,去洗澡忘了拿回来,吓得脸发青。这两个地方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理由很简单,在那寺庙里大家都相信因果,可是大学堂里相信三世因果却少得可怜。深信因果的人不会贪图占别人的便宜,因为他知道将来会因为眼前所占的便宜,重重地付出更可怕的代价。所以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占别人的便宜其实就是自己吃大亏。假如这个社会大家都不占别人的便宜,那么天下岂不是就太平了。          再者,深信因果的人通常愿意自己吃眼前亏,而把好处让给别人。因为他知道学习吃亏对自己的将来大有益处,学吃亏不但可以使别人欢喜,更可以藉此机会砥砺自己的坚忍和仁慈的品德。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吃亏就是占便宜。眼前所吃的亏将来必定能得到更大的报偿。所以说因果法则对社会稳定繁荣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宗教进而主张二世因果,他们认为:好人死了上天堂,坏人死了下地狱。善人死了为神,恶人死了变鬼。          这种思想当然比无神论或唯物论好多了,至少它可以鼓舞人心向上,阻止人们犯罪,对于安定社会实在功不可          没。可是这种理论并不圆融,并同时也不完美。          第一、它不能合理地解释:人是从何而来?为什么人一出生在体重和智力上就有种种差异?再者,难道一个人          今生做了一点恶,来世就永远变鬼或者下地狱,而永不能翻身。万一他当鬼或在地狱时,改过向上,就没机会          再转生到比较好的世界?.........这种理论当然显得十分死板。                        只有三世因果的理论才是圆满的,它不但可以解释宇宙间的种种现象,而且可以使一个人不致埋怨命运而怨天尤人          甚至还可以鼓励人们努力奋发向上,积极造福社会。?          培根曾说过:‘人们之所以成为无神论者,是因为对哲学没有深入的了解。如果一个人能研究精深的哲学,那就不得不归依宗教了。’(见培根论文集)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对因果报应大都知道一二。但是社会中认识的因果和佛法却并不一样。普通人没有学习过佛法经典,因果的概念都是通过书籍的转述,他人的灌输这种途径得来。但这些见解鲜有真正依据佛法经典而来的。都是大家认为因果是怎么回事,是大家的依靠自己的认知来推测出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误解。          普通人对于因果的概念多数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如果相信来世的则会认为这个结果可以到下一世才出现。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是不是?其实佛法讲的因缘果报、因果定律并非如此,佛法讲的因果,并不是简单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样。佛法讲的因果,是指出我们自身所遇到的一切事情是怎么运行的,都是因为有因、有种种缘的配合,最后形成的果报。          所谓“因果”其实是“因缘果报”的简称意思,而这四字其实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佛教的基础,佛教其实就是佛陀的教育。          一代高僧大德印光大师说:“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古话说:“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在因果法则面前,人人平等,有人以为自己造罪是因为不懂,似乎不懂就没有罪。要知道因缘果报并不是什么上帝的意志,原谅你就没罪了,而是一种自然规律。比如有人不小心吃了毒药,照样会没命的          1,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因果业力的作用是如同种子在适合的条件下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一样。          因就是种子。我们从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想过的内容都会成为种子,业因。          比如我今天想了,我想赚点钱、或者我要去某个地方玩。这都是因。我们说的话、做的每件事情,都会成为种子。          一颗种子,要有适合的土壤、阳光、水分才会成长、结果。在各种条件的配合下,种子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这个过程就仿佛我们造作的业因,聚集各种助缘,最后得到结果。          什么是缘呢?同样是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做得事、说的话、思想的内容。这些不仅仅是种子,同时还是其它种子的缘、助力。          比如一个人想去某地游玩,这是个想法,正好他有钱、有福报、有时间、天气、环境都合适,这些是缘,于是就去了。没想到他从前欠了别人的赌债,结果在玩地方遇到债主了。被打了一顿。于是去游玩这件事情,虽然是他当初想法的果,这个果是各种条件聚集而形成,同时又成了他被打的缘,另一个果报的一个助力。          因果是贯穿一切事理的,例如,现在是过去的“果”,同时又是未来的“因”。业因既随时变迁,果报自然也能随时转变;人们所常说的“命运”,实际就是业因果报。          人一生的命运,看风水的说是受祖坟和住宅的影响,算命的说是受生辰八字的影响,看相的说是受面相手相的影响,普通人则说是性格和机遇造成的。其实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呢?是本人所造的善恶之业力。很多看风水的人因福报有限,却不能给自己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即使找到也不一定能得到,即使得到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          而如果心态改变了,则外境也会改变。所以很多修行的人,他的面相会朝好的方向转变,他的命运常常算不准,有的住在风水恶劣的地方,后来风水也跟着改变。如虚云和尚住在广丅东南华寺,寺庙前的河水在门口形成很不好的“反弓水”,后来竟然天降大雨,河流在一夜之间改道。          《三命通会》有一个故事,宋代有个人叫尹洙,顶骨凹陷,眼睛无神,牙垠露出,山根塌陷,按理应该贫贱短命。后听一个名叫蔡襄的相士劝告,多积阴德,还周济了很多灾民。忽然一天晚上浑身发抖,之后顶骨凸起,双目有神,牙根掩藏,山根隆起。后来不仅长寿,并且高官厚禄。          这些术数,只对一般凡夫有用。大善之人和极恶之人,这些术数都不管用。          明朝有一位袁了凡,碰到一位高人把他一生的情况都详细地推算了出来,前后都应验了,连细节都非常地准确。直到有一天,一位禅师教他积德改命的方法。从此他努力地改过积德。此后,命运就发生了变化。本来没有儿子结果生了两个儿子,并且都成了才;科举考试算来只考第三,却考第一;本来考不上进士,结果考上;本来作官只能做到知县,结果却上升到兵部;本来寿命53岁,却活到74岁。所以我们应该从心态入手,从根本入手,根本改变了,枝节就会随着改变。          弄清因果的道理,才能明白“命”、“相”之所以然。从十二因缘的道理解释,我们的身体就是由果报所生的,也是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做“报身”。一个人相貌的好坏、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通,属于正报;家庭环境的好坏、亲属子女的优劣、生活享用的厚薄,属于依报。正报有福,依报自然也丰富满足;正报无福,依报也就困窘恶劣。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正报和依报,都是过去种的“因”、现世结的“果”,并不是从外来,全是自作自受。一个人的“命”和“相”正是这些业因果报的体现。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命”和“相”约原因及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因为这是舍本逐末,徒劳无益的。“命”和“相”算也是这样,不算也是这样;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因”,才能转变未来的“果”。          佛在《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讲:          假使经百劫不坏诸业因          因缘和合时有情随受果          就是说我们造作的业因,种种因,哪怕是过了很久很久的世间,依然不会损坏,无论我们做得是善因、还是恶因。都会成为一颗种子,一旦和其配合的条件具备,那么就会有果报出现。          为什么许多好人没得好报?          印光大师说:作恶而得善报的,好比富家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但不会马上冻死饿死,因为他的财产丰厚;行善而遇到灾殃的,是往世恶业成熟,比如犯罪的人虽然立了一些小功,但罪行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改重为轻。          世人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不知因果之理非常深奥。          人们常对现实中的一些事情愤慨,有人说,某官捞的钱,几代人都花不完,贪污受贿总该是恶行,他的官反而还升了。子女尽管学习不好,却用捞的钱出国留学,回来后定到工资高、福利好的工作单位,仍是出人头地,处处占尽了便宜,也没有见到他有什么恶报应。其实因果是贯通前生后世的,不能在一世一事上下结论。就是从现代来讲,也要有长远的眼光,要用十年甚至于二丅十年的时间来验证,不要看到眼前一、二年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就下结论。我们也确实看到有的人贪污很多钱,用钱买丅官升职,捞的更多了。但另一方面,他的儿子吸毒,已经开始败家。还有的人钱没有少得,孩子却连大专都没有考上,为培养后代,花钱出国,几十万元进去了,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这就是因果报应。同时,世上纯善纯恶的人太少了。有的杀人犯,临死前天良发现,捐献人体器官。有的强盗扶养孤儿,大恶之人也有善的一面。反过来。有的人扶弱济贫,但公款照样贪污。有的官员制定了一系列利民富民政策,却对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人进行种种迫害打击。有的人表面行善,实在做恶。所以,不要只看眼前就下结论,更不要只看表面就下结论,要知道因果报应是微细而复杂的,是一丝一毫都不会错的。因果报应并不因为你不相信而不存在。就如一个人存了亿万元的钱,我们看到他不工作,却花钱如流水,还会因为造恶被罚款。但是他存的钱还有许多在银行里,不会立即就贫穷。所以,有的人造恶不但没有遭殃,反而还提升了官职,或者凭借生意的作大,成了社会名流。这是因为他们是过去生积的福报很大的缘故。          印光大师文钞全集引述了一件唐朝玄奘法师记录下来的事:唐朝时西域天竺国有位戒贤法师,德高望重,名震四天竺国。某一年身患恶病,痛苦极为惨烈,无法忍受,正想自杀以求解脱时,忽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位菩萨降临,指示他:“你在久远劫前,作过多次国王,做了许多迫害恼乱百姓的恶行,本应堕落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称为恶道〕,长久受大苦报,由于你宏扬佛法的缘故,得以免除将来的地狱大苦报,将它转变成目前的人间小病苦,你要忍受。再过三年,有位大唐国僧人名玄奘,会到此拜你为师,求受佛法。”戒贤法师于是强忍病苦,力行忏悔,经过很久,终于康复。过了三年,玄奘法师果然来拜师求法。戒贤法师叫弟子述说病苦的情形,徒弟边说边哭,可见病苦的惨状。若非菩萨指明往世因果,或许有人会说,如此大有修行的得道高僧,尚且得到这样的惨病,佛法有什么灵感和利益呢?其实这全是往世业因,以及转“后报重报”成为“现报轻报”的缘故          《清凉山志》记载,隋朝代州有豪富之家,姓赵,有两个儿子,哥哥叫盈,弟弟叫孟。父亲死后,哥哥把弟弟的家产全都霸占了。哥哥死后生到弟弟家为子,名叫环。弟弟死后生到哥哥家为孙,名叫先。一次他们来到五台山,走到偏僻处,环因为先的祖父霸占自己家的财产,想杀先。结果一个跑一个追,来到一个茅篷前。一个老僧人制止了他们,并给他们喝了一杯茶,于是两人都记起了前世的事情,大哭起来。后来都在山中出家修行。世人不明白其中的因缘,只看到表面上哥哥家强霸而代代不衰,弟弟家受欺而代代穷困,于是断言没有因果,而不知道实际上是环自己的前世霸占了自己家的家产。          《华严经》讲:于一业分别知无量诸业种种缘造。如一业。一切诸业亦复如是。          就是说,从单单一个业力来认识,就可以知道我们大家的无量业报、果报,都是由种种缘的聚合而成。就和这一个业力一样。我们自身的一切业力、果报都是如此的。          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着,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受业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续造业,以总的六道而言,因业因的善恶差别,所感的果报有苦乐之别。比如:天人是以善业转生天趣感受乐报,地狱众生是以恶业堕入地狱而感受无量痛苦。其次,以同一道众生而言,虽然共业相同,但以个业的善恶差别,而须别别感受不同的苦乐。比如:一般的饿鬼每日都被饥火逼恼,而有些大力恶鬼却能享受天人般的妙欲。至于人道,如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人口有十几亿之多,却无法找到两个命运完全相同的人。人类纷繁复杂的苦乐万象,唯一是由业的善恶差别所致。再次,即便是同一个众生,由于所造业的善恶繁杂,他的人生境遇也是有苦有乐。          如果非要用比喻来讲:每个人的因果都如同一片没有尽头的森林,无数的种子、无数的发芽、开花成长、无数的果实。而果实则继续变成种子。不同的植物之间又相互缠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如《百业经》说:“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乃极大。”也可以比喻成一张没有边际的大网、上面纵横交错着种种因、种种缘、而这些条件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交汇点:果报,无数的果报又继续和其它的因缘相交汇,层层叠叠无有穷尽。          因果就是如此运行,每个因都在适合的条件下发展,同时又对其它的因的发展起着作用,相互缠绕、相互影响。非常复杂。复杂到我们普通人是难以想象的。          《入中论》说:“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俱舍论》也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          众生无量的痛苦与安乐,佛说唯一由业产生,善恶业也有无量种类,以种种不同业造就种种不同众生,各有各的性格、相貌、苦乐、遭遇。这张“业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及一切情器世界。不但是有情本身,乃至有情所依的器世间也是如此:下至风轮,上到色究竟天的天宫,这一切差别相,都是由众生业力产生          比如铁柱地狱里的众生眼里看到烧得通红的铁柱,是一个美女,等他去抱的时候,却被烧得冒烟。要知道根本没有人逼迫,那些刑罚都是罪人自己的业力所显现。不光地狱是业力的显现,人间同样也是,六道轮回都是。          如果能信解以黑白二业决定苦乐,以业差别决定苦乐差别,再以这条道理观照世界,便会发现万法本是那么井然有序,丝毫不乱,而贯穿其中的规律便是因果律          前面说了因果的运行。那么按照这个因果运行的模式,我们还需要了解因果的几个特点:          1因果是自作自受的          因果的作用永远是自作自受,绝没有你造作的业果,导致别人承受的。或者别人造作什么业力,而你得到果报的。          &般泥洹经&讲:‘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哪怕是父子至亲,其造作的业因也不会因为亲缘关系而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父亲造作了什么罪过,结果牵连到一家人都受到打击。于是很多人就误以为业力是可以传递的。甚至于发展出世俗中自己造福儿孙享用的观念。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一个人犯罪,全家受到牵连,依然是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有这样的因,故此会有果报。而不是因为某个人的所作所为,其它人得到果报          我们也同样看到,一样有很好的父亲却生出一个不幸的儿子,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他的亲属竟然很好。用业力可以传递、可以代受的理论是解释不通的。          一个国王的儿子成为王子,并不是因为国王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个儿子一定造作了与此有关的业力。国王不过是助缘之一。          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有个公主,聪明美丽,宫里上下都很喜爱她。父王对她说:“因为我的缘故,人们都喜爱你。”她说:“是因为我的业力,不是因为父王。”这样问三遍,她都这样回答。国王很生气,就把她嫁给一个穷人,说:“我看看你有什么业力。”后来公主跟着丈夫回到老家,意外地从地下挖出很多金银财宝。国王听说后,请问佛陀其中的因缘。佛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个女人想供养如来,他的丈夫阻止她。女人说:我已经发了愿,不要阻止我。她丈夫就同意了。现在的夫妻俩就是过去的夫妻俩,她丈夫因为阻止她供养,所以总是很穷困,又因为同意她供养,所以总是因为女人而致富。          2因果各业不同          《大庄严论经》讲:          复次我昔曾闻。有一国中王嗣欲绝。时有王种先入山林学道求仙。即强将来立以为王。从敷卧具人索于衣服及以饮食。时敷卧具人而白王言。各有所典。王于今者不应事事尽随我索。我唯知敷卧具事。洗浴衣食。悉更有人。非我所当。以此喻可知一切诸业。如王敷卧具人各有所典。业亦如是。各各不同色无病者财物可爱。智等诸业各各别异。有业得无病。有业能得端正色力。如彼仙人从敷卧具人索种种物终不可得。若生上族不必财富。诸业受报各各差别。不以一业。得种种报。若作端正业。则得端正色力。财富应从余业索。是故智者应当修习种种净业得种种报。          这里说曾经有一个国王,没有儿子,于是入山学道求仙,希望将来有个继承人。于是向跟随他的负责卧具的仆人要衣服和饮食。这个仆人就说,大家各有分工。大王不该什么事情都和我来要,我只知道卧具的相关事情。而衣服饮食则有其他人。不是我来负责的。          这个故事比喻的是一切诸业,如同仆人各有分工一样。各个不同。健康、财富、容貌、智慧这些业力都各个不同。          有的业因可以得到无病的果报,有的则得到容貌端正。如同那个国王一样向负责卧具的人索要其它的东西是得不到的。如果生为皇族或许便无须财富,各种业力的受报是不同的。不会因为一种业因得到各种果报。          就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种什么因,就感什么果。杀生,感多病、短命、地狱等报;邪淫是不光彩的事情,所以极损功名、地位、名声,同时感配偶不贞洁、不守本份,多病、子孙不良、畜生、地狱等报;偷盗感贫穷、饿鬼等报。以安忍业感召相貌庄严,又以布施业感受丰富的物质生活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的观念都陷入了误区。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以来,主要是教人做人,注重的是人格的培养;而现在的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注重的是技术、能力。其实不管是世间法的祸福吉凶,还是出世间的升沉苦乐,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各自的德行、业力      有人说:学生成绩好的就容易考上好的学校,这不是全靠自己吗?要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有福报的学生成绩自然好,但也有不少成绩好的考不上好学校,而成绩差的却考上好学校。          另外,有人机关算尽、钻营投机,当上一个小官,比如局长,以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殊不知,可能他正是因为心机太深,有损福报,才从县长降到局长。要知道,世间有能力的人多的是,很多人没有福报都当不了官,而当官的是因为他有这个福报,往世种了当官的因。如果出身、经历、机遇相同的话,并不见得他的能力比其他人强多少。          有人以为“风水轮流转”,人家发财当官是运气好,说不定下辈子我也会。要知道如果没有种福报,下辈子也是不可能的,甚至比这辈子更不如。佛经里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还有人说:我又没有损人偷盗,怎么还是没福报?须知不偷盗和种福报是两种因,我们现在有饭吃、有水喝,本身就是往世积了福的缘故。“有饭吃、有水喝”并不是每个众生最低的基本“权益”。那些因为没有种福报而千百万年没饭吃、没水喝的众生太多了!          有人觉得钱财是我的,自私自利是天经地义的,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要知道,只有“舍”,才能“得”          很多人认为大富靠天,小富靠勤。事实上我们所有的财富,无论小至粒米,大至全世界,都是从我们的福业而来,在过去世中,如造作了很多福业,那么现在就有富有的享受。反之,便只有小小的福报,甚至穷困到无以为生。过去世的福业,决定了我们现在的财富与享受,施舍财物是富贵的正因,拼命工作不过是导致富贵一种助缘罢了。假如过去(世)没有布施,今天不管你怎么努力赚钱,也是赚不到钱或无法积聚钱财的。我亲眼见过许多做多做生意很卖力的商人,甚至还节俭到舍不得住在旅馆而睡在自己的轿车里;也有做生意勤奋到数天才洗一次澡,可是最后还是负债累累,贫无立足之地,处处向人租借房子。这不是时也、运也,命也,而是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没有种财富的正因。所以今生虽然拼命工作,到头来还是穷困度日。有人不懂因果道理,他们会感叹地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也许有人认为赚不到钱是找错了职业,运气不佳、人缘不好,方法不对等等因素造成的。事实上,这些因素都只是致富的助缘,而非真正的原因,布施才是将来致富的根本原因。          3一业多果,业会增长扩大.          在佛法中讲述的因果业报都提到过,一种因会得到不同的果报。但这些果报都是与此业因属于同类的。          比如不邪淫的果报,经中讲:邪淫有十恶事。何等十。常为其夫伺捕楚毒。室家不和善法消竭。不善法增。危败躯身。不检其妻。不守财贿。常为人疑。宗亲不信。种业如是。门不贞洁。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设得为女非独一主。设得为男驰骋邪淫。自失其妻。是十恶事。          所以种下一因,得到的可能是多种果报,这和我们自然界的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一样,果实总是比种子大,而且还不止一个果实。          比如说杀生得到的果报,决不仅仅是被人杀这么简单。一命抵一命的说法在因果理论中是不现实的。          不要认为因果就是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么简单。问题其实非常多。          在《鬼问目连经》就叙述了非常多的业力果报的例子,例如:          一鬼问言。我一生以来。恒患头痛。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好以杖打众生头。今受花报果入地狱。          一鬼问言。我一生已来。顽无所知。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强劝人酒。令其颠倒。今受花报果入地狱。          这里说的花报,就如同种子开花一样刚刚显示出样子来,真正的果实还没来到。          这些鬼问目连尊者(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痛苦,目连就告诉他们从前他们做过什么业因导致的,而这个业因并未完全成熟,刚刚才显现出效果。将来的果报是在地狱。          这里的鬼的痛苦之处,也并非是什么怨亲债主跟着它、陷害它、它已经是鬼了。而是果报如此。          从这里我们了解我们遇到的事情,有的未必是真正的果报,真正的问题恐怕在现世还未到来。         如果你造作的同类业力特别多,结果也一定很大。就是这个道理。    “业增长广大之理”是决定的。假使有业是微少,得果也同等微少,或者业是巨大,而得果却微少,则可说业增长广大之理并不决定,但实际上此理是周遍成立的。我们可以观察:任何一种蔬菜种子所生的果,是否与种子本身一样大?倘若如此,谁还愿意种菜呢?外在色法的因果增长程度尚且如此,何况有情本身的因果,其增长程度必定远超前者。因为一切法之中,心的力量最强,心起微善可造大福,心起微恶可召大祸。     思惟此理与修行密切相关。如果对此理不生信解,便很难断除微恶如舍毒蛇,摄集微善如取纯金,而一旦引生信解,便会在因上谨慎地取舍。我们往往认为在小的方面可以随意一点,其实这种想法也是业果愚的表现。    《功德藏》中说:“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一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好比无忧树的种子,细如芥子,可是每年果子成熟时,它的树枝可以增长到一由旬。一个芥子有多大呢?假设有一厘米,结果增至一由旬,等于四十里或二万米,一厘米变成二万米,增长倍数是二百万倍。然而,有情内相续中善恶业的增长程度,以这个比喻还不能形容。所以,论中“从微少业亦能感发极大果报”用了“极大”二字。了知这条规律之后,便不应忽视微细善恶业的取舍。     此亦如《集法句经》云:“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     这又如《集法句经》所说:虽然所造只是微少的恶业,但在来世业力成熟时,那种果报的痛苦将会令人生起大怖畏,就像进入自己内脏的蛇毒,虽然最初只是一点,但发展起来却足以毁灭一个人的性命。另一方面,虽然所造只是微少的福德,但在来世将引起巨大的安乐,也能造就诸多大义,就像谷物成熟而丰收一样。         业果的种类        如果我们能够停下追逐外物的匆匆脚步,聆听诸佛菩萨的教言,认真思维因与果的关系,就会知道随着业识的投胎,每个新生命都携带着过去世所有的业而来到今世。这些业几乎决定着有情此生的一切:从内在的心理个性、生理状况,直到外在生存的环境。过去世的业会在今世逐渐显现出它的果报,即异熟果、等流果与增上果。如果今世没有造重善或者重恶的现法受业,那么今世所显现的人生遭遇,几乎都是由过去世的业感召而来。当然这一生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便只能按着既定的时序次第显现。懂得这些之后,对于人生我们不会有太多的狂想和失落感,能安于命运而不怨尤,会冷静地分析导致今世缺陷的原因,从而断恶行善,为今生与来世的幸福创下生机。以下依次分析世间的果报。          业果分为四种:异熟果、等流果、増上果、士用果。以下先说明恶业的果报。        什么是异熟果呢?所谓「异熟」,是指「异世而熟」或「异时而熟」;今生造业,果报会在下一世或隔世成熟,这就称为异熟果。我们可能会因为憎恨、贪念或无明,做了十种不善业。如果是因憎恨而做,可能会投胎到地狱去;因为贪念去做,可能投胎到饿鬼道;因为无明而造作,就会投胎到旁生道。异熟果会让造恶业者,直接付出最严重的代价。一般所说的业力成熟,主要是指这部分。        根据经论的开示,造上品的杀生等十恶业,每一种业都将感生于地狱之中,造中品十恶业,每一种业会感生于饿鬼之中,造下品十恶业,会感生于旁生之中。     无论十不善业中的哪一种,如因嗔心而造,会堕于地狱中;如因贪心而造,会堕入饿鬼道;如因痴心而造,会转为旁生。     在十善业方面,行持下品善业会转生于人间,行持中品善业会转生于欲界天,在行持善业的基础上如修四禅八定,会转生于色界、无色界。         等流果,就是相等或类似的果报一直延续,像是没有间断的河流一样。假设因为造罪业在地狱受苦,之后得到解脱投胎做人,但是在人世间还会有如同在地狱的感受。就像有人心里遭受煎熬痛苦的时候,感觉比在地狱还难受。而人世间也有人像饿鬼道一样,要不断面临饥饿痛苦。还有,很多时候面临抉择时,很难决定事情的对错,就在那个关卡里迷茫,变得比动物还愚蠢。以上这些就叫做等流果。        等流果又分为「所作等流果」和「感受等流果」。所作等流果,是指前生的业力习气,带到今生而承受的果报,也就是前世造的业,虽然已受到异熟果而付出很多代价,但是投胎到人世间或旁生道时,还是喜欢做这些事。比如,如果前世喜欢杀生,业力让造恶者投胎到地狱,在承受了异熟果报之后,来到人世间时,业力算是清净得差不多了,但还是有喜欢杀生的习气。     我们可以观察:同一父母、同一家庭环境,但孩子却性格各异:有的仁慈,有的残忍,有的坚强,有的懦弱,有的开放,有的保守……这些个性在幼年时期、接受教育之前,就已经开始显现。在兴趣爱好、举止言行方面也无不如此。是谁赋予每个幼儿与生俱来的个性呢?       佛在《百业经》中说:“因为行持不善业的串习力,会延续于后世,也会依不善的业,而转生作不善者。”当然,若行持善业,结果是相反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延续着过去世的习气,习气坚固难移的就称为性格。所以一举一动、一念一行都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都是在以往业习的推动之下而作的。比如:牛呞比丘常作牛呞,乃因多世作牛,从牛转生而来,所以今生仍有此习气;一比丘虽已得漏尽通,但却常自照镜,因他多世作过淫女,从淫女转生而来;目犍连虽已得神通,仍然常常戏跳,也因前世作过猕猴,从猕猴中转生而来。              在炮烙地狱中,有一幕这样的情景:众生由于强烈的淫欲习气,看见地狱中的火柱都是美女。于是,情不自禁地紧抱柱子,炽燃的火焰将他们焚烧得昏死过去,但复苏之后,仍见柱子为美女,又奋不顾身前去拥抱,而后又昏厥在地,如是反复感受巨大的痛苦。       迷乱的恶习如此强烈,地狱众生已经完全丧失了觉知,只有任凭习气的摆布连续不断地冲动,愚痴冥顽的可怜众生何时才能迷途知返,截断这恶性等流的循环之索呢?       不象恶道众生只能被动地受业力的支配,我们已得人身,具有觉悟的能力,具有难得的闻思修行机缘,这时该好好反观内照!自己的心理、行为是不是也象地狱淫欲众生那样,一直在反复加强着过去已形成的某种行为习惯?如果此时恶行的等流习气现前,我们不应再随宿业继续流转,而应痛下钳锤、逆流而转,将过去的恶习扭转过来,转恶行等流为善行等流。相反,如果善行等流习气现前,就应随喜自己,使善的等流不断增上、坚固、发展。             感受等流果,是指前世造作过什么业力,今世会感受类似的果报。譬如前世杀生过多,今生就特别多疾病;前世偷窃过多,今生很多财富都会被别人抢走、骗走,类似这些都是感受等流果。除此之外,随着浊世的来临,很多疾病莫名奇妙产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实,一方面要知道,很多疾病是现代文明造成的,包括环境的污染、气体的排放、食物里掺杂的农药等等。而本来可以让人们过得更舒适的科技,也会造成伤害,就像生活周边的现代机器,都带有一些幅射性的伤害。还有,过去很少人罹患癌症,可是现在却越来越多,这表示人们在制造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自食恶果。另一方面要认清楚的,今生多病痛,是因为前世伤害太多其他生命,如果今世再不知道尊重其他生命,那么这种生病短命的果报还会延续下去。        有很多众生因为前世杀生过多,而投生到地狱、旁生或饿鬼道,已经受够各种痛苦,后来虽然投胎到人世间,但却在母胎中就死亡,或是一生下来就死去。虽然这跟家人有一点共业关系,因为共业而让父母受苦,但是对胎儿本身来讲,是因为前世杀生过多的缘故,所以没办法在这世上活下来。这种情形会重覆很多世,投胎死亡后,再投胎又死亡,而每次死亡就要遭受一次死亡的痛苦。或像有些人虽然顺利出生,但是一生下来,就满身疾病,一辈子都在看医生、打针、动手术,不停地做这些事。从生下来直到死亡为止,一直要感受身体疾病或别人的伤害,这些就是杀生的感受等流果。        很多时候我们会想,自己到底是造了什么业,为什么一切的痛苦都要降临在自己身上。很多人会不甘愿,认为为什么偏偏都是自己生病,别人不生病?为什么自己家里常常出事,别人都没事?事实上不必埋怨,也不用寻找太多原因,原因只有一种,就是自己前世杀生或伤害别人的业果。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无法成功,便会怨天尤人,但如果做事一直不顺遂,就要想到这是前世因果业力所导致的结果。        所以,千万不要轻忽自己的业力,因为过去世所做的恶业,自己知道的有多少?不知道的又有多少?重点是,因为我们有无明,所以无法知道还有多少业果没成熟,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疾病或伤害会突然到来,也因此,对过去生世中所造的恶业,都要经常用心且真诚的忏悔,才能从短暂生命中的痛苦或突然的天灾人祸中得到解脱。        起码为了身体健康,忏悔是绝对有帮助的。如果能依靠修行而从病痛中康复,也是一种短暂的解脱。但很多人念地藏经一段时间后,会因为看不见恶业是否减少,就开始慢慢麻木,不再积极忏悔了。但事实上,在忏悔的当下,很多业力就已经被净化了,这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净化。只要能够持续,恶业终究可以完全清净,是可以消除病痛或灾难的,所以忏悔要持续下去。除此之外,更要懂得爱护生命,而且不只是珍惜人类的生命,还要爱护所有生命。有能力就放生,没能力就竭尽所能帮助其他生命,这些都是从病痛或灾难解脱的好方法。        前生常偷盗,今生会很贫穷,无论他多么努力,所得到的财富只有一点点;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富有,其实真正属于自己的很少,大多是赚给别人用,我们大部份是这种人。一般来说,勤劳的人可以得到较多财富,因为他付出了较多的努力,但有时并不一定这样,很多人辛勤一辈子,仍然非常穷困。有的情形则是因为共业,所以生长在同一环境的人,贫富相差不大。贫穷的定义,并不是缺钱就是穷,如果心穷,那么变成富豪也没有用,因为会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怕被抢、怕被偷,这也是等流果。        很多人来到这世间,好像不需要努力,很快就变成富豪;很多人读书好像不需太用功,很快就考上好的大学;但是,也有很多人努力很久也无法成功;又或许有些人的学问很不错,但想赚钱却永远赚不到。有些人仅有几十万元的福报,但有些人则有几百万的福报。或是有人虽然财富会增长,但到了某个阶段,便又开始减少,之后又会往上增长,财富的总额一直上下浮动不定。这样去观察,会发现因果业力真的是不可思议,所以,当我们有福报时,要适时做布施、争取把其它的生命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如果贫穷那么就多做些善事,也许就能够突破这种状况,可以从贫穷中得到解脱。        挑拨离间的等流果,是眷属不合,亲友之间互相争斗,彼此怨恨,周围的人无法和谐相处。很多人无法解决人事问题,经常和别人起纷争或闹不愉快,这是前世两舌,讲了太多他人是非,今生才会常有是非跟随,所做的任何事情也经常被别人否定。很多人辛勤努力地做事,但经常有旁人不满意、挑剔,自己的奉献别人看不见,反而老挑剔一些小事。像我有个朋友人很好,但是在公司就是没办法跟人相处,他从来不得罪人、不挑剔别人,但所有人就是对他不满意,看他不顺眼,这就是业力的成熟。最后他持诵大悲咒,别人才慢慢看见他的优点。        记得以前学校有个学生,经常看到人就莫名奇妙大笑,后来所有人都讨厌他,他自己也很苦恼,但没办法,就是一直想笑。这是因为他过去世一直讥笑别人,业力已让他多世受尽苦报,今生得以生在人世间,但是仍有残留的果,所以需要忏悔。后来,经由持「金刚经」得到改善,每日读三遍金经,仅仅过了几个月,他就不会再不自主地大笑了。            恶语的等流果,会常常听到不悦耳的声音;自己无心说的话,也会成为争吵的起源。        前世常说妄语的人,今生会被别人毁谤或欺骗。有些人没什么过失,但是常常受到别人的毁谤;事实上没有犯罪,但却会受到诬陷。    绮语的等流果,是讲话没人相信或听从,或讲了真话,可是别人以为是谎言或严肃的认为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有些人讲一句话就被牢牢记住,周边的人对他的话都能认同感受,这是前世没有闲聊是非的业力,或是今生不爱聊是非,这种人言语方面的福报就很大。另外,对大众讲话会有恐惧症,也是前世绮语的业果。这些业力都可以透过忏悔来清净。        贪心的果报,是想得到的永远得不到,不想得到的却反而来临,经常遇到不如意的人或事。        瞋恨的等流果报,是今生所受的伤害特别多,所想的事情都无法如意,经常怀有恐惧。就像有些人想做生意,还没开始之前,就想了好多不如意的结果,而如果失败以后,就会害怕而不敢再做了。有些人做事情,第一个念头就先想到负面的,就是前世伤害别人,所以今生做任何事都会有恐惧感。        邪淫的等流果是丈夫或妻子相貌丑陋、懒惰,夫妻感情不好。现在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夫妻关系一直处理不好,妻子怨丈夫,丈夫怨妻子,天天吵闹,感情濒临破裂的边缘,想离婚离不了,想过也过不了,只有在苦恼当中虚度人生。人们都认为这种情况是双方性格不和造成的,实际上,这都是邪淫的感受等流果。        邪见的等流果是经常处于恶见之中,各种欺诳扰乱自心。是没有正知正见,除了自己迷惑不定之外,还常常影响四周的人,因此,一生中都在是非善恶不明的恶见中度过,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形。        异熟果和等流果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果报,又称为正报。除此之外,还有发生在自身所处外境上的果报,例如出生和生长的环境上,自身所受用的一切,称为依报,就是增上果。        增上果会成熟于外在环境上,决定我们投生的环境。杀生过多的人,会投胎到很多障碍,容易丧失生命,很危险的地方。造偷盗恶业的人,会生在偏远的山区,或出生在贫瘠缺粮食的地方。像印度南部就有这种贫穷人,他们吃一种土,好让自己不会饿死。造邪淫者,会生在污秽的环境。说妄语者,会生在财富不安定的环境,常遇到恐怖不安的违缘。造离间语、爱讲是非的人,会生在悬崖深谷的地方,而且周边的朋友之中,会多一些讲是非的人,这就是共业。一个不爱讲是非的人,周边也都是不爱讲是非的人,所以古人用「物以类聚」来形容,这也是佛教讲的共业。当你不小心堕落到一群讲是非的人之中,而很快的被影响,你也学着跟他们一起讲的时候,就会跟着一起承受共业。常用恶语伤人,会生在荆棘丛生、乱石堆积的地方;喜欢说绮语,会生在气候不定、季节颠倒,五谷不收的地方。贪心恶业者,会生在没有粮食,痛苦众多的环境。瞋心过重者,会生在恐怖多烦恼的地方。邪见过重者,会生在财富不足,没有亲友,缺乏保护的地方。        士用果是什么?《大毗婆沙论》云:“诸所作事,于能作者是士用果,及增上果;于能受者,唯增上果。……士用力起,名士用果;增上力起,名增上果。增上力宽,不障碍故;士用力狭,能引证故,是名二果差别。士即人类,用是作用”             所谓“士用果”士用指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的事业。谓有情的作用名士用,即农夫由稼穑、商贾由理财等所得者,此士用果但就现世而言,乃有目共睹。            善恶业与我们的生命关系密切,从未分离过,就像身体无论到何处,影子就跟随到何处,同样,我们的心在哪里,业就在那里。而且,业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造业的第一刻开始,它便在相续中如滚雪球一般地辗转增长。等到业成熟而爆发时,已是无可遮止,会显现极为广大的苦乐。           善恶业辨析        《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     整个世界之中,身心器界的种种苦受均由不善业产生,如是地狱、饿鬼、旁生等恶趣从何处而来呢?唯一是从不善业而来。另一方面,从因的善业显现出果的善趣,身心世界的一切安乐,无不是从善业产生。此教言说明,一切苦乐由业决定之相。     佛教分析恶业,从我们人的身、口、意的三种动作上,列出十种恶法,叫做“十恶业”。     第一身有三种恶业,即是杀生、偷盗、邪淫。     第二口有四种恶业,即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妄言,     第三意有三种恶业,即是心里对于外境,起贪,起嗔,起痴。        诸恶业中,尤以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为造杀、盗、淫等恶业,引起生死流转的主要原因,被称为“三毒”——三种能害众生慧命的毒药。        《法华经·方便品》:“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圆觉经》云:“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痛苦的根源是爱欲,这点很难被人们发现,比如说我爱的人离开了我就会痛苦,我讨厌的人离开了,我就不会痛苦,在轮回中种下多少贪爱就必将收获多少痛苦,     佛教认为:贪欲使人热恼不安,驱动人发起有漏业尤其是发起不善有漏业,由有漏业导致生死苦果,贪欲是人生诸苦之本源。经中说:“欲为苦因”,即指贪欲。《杂阿含经》卷三五阿难答外道问云:      “染著贪欲,映障心故,或自害,或复害他,或复俱害;现法得罪,所世得罪;彼心常怀忧苦受觉。”          《大毗婆沙论》卷四四解释说,欲寻(与贪欲相联系的寻思)自害者,当贪欲生起时,“身劳、心劳,身烧、心烧,身热、心热,身焦、心焦。复由此缘,当长夜非爱、非乐、非喜、非悦诸异熟果,如是自害。”贪欲使人身心热恼焦躁,如被火烧,现前忧苦不安;贪欲导致将来不好的异熟果报,是为自己害自己。又贪欲生起时,使人远离真正的自利和自利心,远离诸圣贤所享受的真常之乐,使人对自心和所贪着的对象愚痴不明,是为自害。害他者,如有人因贪色勾引别人的妻子,使其夫愁苦恼恨。自他俱害者,如因贪色勾引他妻者,被其夫捆绑、殴打乃至杀害。《法句经·爱欲品》云:“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生长出生死流转的苦果。又云:“所生枝不绝,但用食贪欲,养怨益丘冢,愚人常汲汲。”意谓世间的愚痴人贪着财色名利等种种身外之物,被贪欲驱使而贪求不已,贪欲滋长如树生枝,不知这一切实际上是在养育祸害自已的怨家,增益生死,促使自己向坟墓迈进。        《百缘经》云:“富贵求时甚苦,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中,都无有乐。”被贪欲驱使而追求营谋,心中难以安宁,已经是苦,求而不得,及得而复失,如求爱被拒、失恋、被盗、经营亏损、破产、失业、罢官、考试落榜等,则更为苦恼。《瑜伽师地论》卷五八说,贪欲是造成现前苦果的因缘,如人贪恋某一位异性时,“彼若变异(情变等),便生忧恼等苦”。          贪欲之中,性爱方面的贪欲,尤为造成生死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卷一: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因为贪着性欲而生于这个世界、如此族类之中,又因贪着世间的所爱,及因有碍于自己贪欲的实现而生憎恨嫉妒,在贪嗔嫉妒等烦恼的驱动下造作种种恶业,被业力牵引向三恶道中。贪着性欲的满足,使人混同于畜生,《出曜经》偈云:“如虫在溷中,不知东与西,结著于淫欲,盖此亦虫伦。”将贪淫之人比为猪圈中的虫。贪欲,是驱使人轮回六道、受诸苦荼的恶魔,因称“欲魔”;贪欲污染人心令不清净,称“欲尘”、“欲染”;贪欲如索捆绑人,称“欲缚”、“欲轭”;贪欲恼人如荆棘刺身,称“欲刺”;贪欲能害人性命,称“欲箭”;贪欲如水深流急的大河,能使人沉没,称“欲河”;贪欲如深险的壕沟,难越易陷,称“欲堑”;贪欲如大海深广难度,称“欲海”;贪欲如大火炽燃,称“欲火”;贪欲如洪水暴发,称“欲暴流”。           贪与嗔,往往紧密相连,有如阴阳,嗔恨终因贪爱而起,因为爱某种东西,才会恨取得所爱的障碍。如因贪爱某位异性,必然嫉恨情敌;因贪图权位,必然嫉恨政敌。如杀生是为了满足贪欲而摧残动物,因愚痴而不把对方当生命来看待,认为某些众生生来就是供我食用的,所以该杀,当人被贪嗔痴障蔽时,内心就会变得极为狭窄,理智丧失,体会不到他人的痛苦,在这些烦恼状态中造业。所以说恶业的根源是三毒烦恼。真正能毒化身心的,就是贪嗔痴,没有其它胜过它的毒,所以叫作三毒。一切恶业不是以其它方式驱动的,唯一是以根本烦恼驱动,因此贪嗔痴是造业的根源。当心中有贪嗔痴时,身口意的造作会不自在地趣向邪恶。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所以从贪嗔痴所引生的一切身语意行为都是不善业;而从无贪无嗔无痴所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善业。        《入中论》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
嗔恨心生长之因缘有两种,一种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在颂词中将此二比喻成“不乐食”,即长养嗔恨烦恼的食物。嗔恨心重的人会不断地回想执着不悦意之事,以此而不断给自己的烦恼敌投喂“不乐食”,最终导致“嗔盛毁自他”的可怕后果。 不乐意情绪,其根源是我执与我所执产生,执着越强的人,生起不乐意情绪的机会便会越多。那些嗔恨烦恼特重的人,他们对自我与外境的执着特别强,一旦遇到逆境,马上就在内心生起不乐情绪,这是我的财产、我的名誉、我的权利……,他这样做、这么说,全都不对,全都是对我的伤害……。”一个人总沉陷于这样的心态中,就会变成刺猬一样,处处与他人产生冲突。而且这种情绪随着他的执著会不断滋长,就象往火炉中不断添干柴,火也就越来越旺;同样,不乐意的心态越严重,最后的嗔火也就会炽盛至无法抑制的程度。 《佛遗教经》中说:“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嗔恨心会如猛火一般猛烈的焚烧众生过去世所修得的福德善根。    贪与嗔终以三毒中的“痴”为根本而生起。痴就是缺乏智慧,凡是世间做恶的人,肯定不相信作恶必有恶报,肯定自认为人死一切皆完,所以生前不择手段榨取利益最为聪明,人生尽情享受快乐最为实际,佛教把对世界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叫做邪见,而产生错误判断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看得不全面。因为我们看得不全面,因为我们的错误判断,我们会做出那些令我们付出重大代价的事。一切世间出世间智慧都是用使自己受益,我们学习佛法就是为了自利利他,智慧就是用来选择取舍从而使人获得最大的利益,小偷会为了一月的利益放弃几年的利益,汉奸会为了几年的利益损失一生的利益,一些断灭论无神论者会为了一生的利益损失十生,百生,千生的利益。    《佛说骂意经》云:“痴为恶父,爱为恶母。”痴,意谓愚痴无智,不知宇宙人生的真实本面,就像孩童幼稚无知,不谙世事。痴与无明(Avidya)为同义语,无明,谓缺乏明见宇宙人生实际的智慧之光,暗昧不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解释:“不知真实,说为无明。”无明、痴又与“执”紧密联系,执,即执着,紧紧抓住某种东西不放,专指执着某种并非真实的东西为其实。烦恼、无明、执着,能障蔽真实,阻碍人超出生死、获得超越自然的大自由,形成烦恼、所知二障,烦恼障,谓起诸烦恼,能引起三界分段生死,障碍出离三界;所知障,障蔽如实尽知真实,引起变易生死。《佛地经论》卷七:“恼乱身心名烦恼障,覆所知境无颠倒性令不显现名所知障。”    “又无明界所随六处诸界为缘,起无明触。此无明触以为缘故,于诸境界起不如理执取相好所有诸想。此诸想为缘,于诸境界,发起希欲”   因不明认识对象的真实本面,心接触外境后,对所感知的相(如美人之美等)起不符真实的执着,从这种执取生起想要得到的欲望。由欲望产生如何得到所想望东西的种种寻思算计,由此而“思慕愁忧”,“身心热恼”。       在佛法上说,宇宙万有的生成与还灭,皆由于因缘二字。因与缘,佛法有着多重含义。从相对的差别言,因约指特性说,缘约指力用说。因指一件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因缘二字,若用现代语言来说,约相当于条件或关系两个名词。那就是说,宇宙间每一事物的生灭,必须具备某些条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须与其他事物有著互相的关系。所以凡使一件事物生灭,或使一件事物存在的条件或关系,就称为此事物的因缘。          四阿含经中对因缘二字常作如下的解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思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存在,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存在。这种依存关系有同时的异时的两种,异时的依存关系,就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是因而彼是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是主而彼是从。前者是指纵的时间,后者是指横的空间。因此,所谓宇宙,在时间上说,是因果相续,因前复有因,因因无始;果后复有果,果果无终。在空间上说,是主从相联,主旁复有主;没有绝对的中心;从旁复有从,没有绝对的边际。以这种继续不断的因果,和重重牵引的主从关系,而构织成这个互相依存,繁杂万端的世界。             法国科学家曼德尔布罗特发表“英国的海岸线究竟有多长?”一文,指出海岸线的长度与测量工具有关,尺子愈小,测得的海岸线长度愈长,愈精细地观察海岸线,便能发现愈来愈多的海湾和海岬,并且悉为“自相似结构”,事实上是无法测定海岸线的长度。          世间一切法相都来源于人们我执,比方说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用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又可以观察到原子,有一万种显微镜就会有一万种结论,就会有一万种概念,任何的概念都是片面的          好比说人用鼓锤敲鼓,发出声音,声音是从人发出的吗?没鼓出不了声,声音是从鼓发出的吗?没人产生不了声音。万法就如同声音一样,是因缘和合生的。你想得到声音,追求人得不到,追求鼓也得不到声音,万法都是缘合故有,缘尽则灭          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指出了佛法的空、假、中三观。《金刚经》云:“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比如O2和O皆无气味,化合成臭氧O3则产生臭味。故此臭味不从内来,不从外来,而从因缘和合来,并无实体。但体性虽空,现象却有,这就是中道义。科学界觉得这种臭味来源是个谜,而佛陀早就在《般若二万颂》里告诉我们:只要因缘聚合,就会产生因业力所显现的轮回妄相。          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讲道:“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          爱因斯坦的时间相对论阐释说时间是由于物体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时间不是实在本身具有的,只是人解释世界的工具。换言之,时间是人的错觉,时间描述是相对的。对于一个观察者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于另一个观察者来说却不是同时发生的,对时间的感受(读数)随参照系的不同而不同,时空相互渗透与转换。在相对论的宇宙观中,时间、空间不是绝对的,在我们的参照系看到事情的“相”,只是事情无数相之一。“相”依赖于观测者的运动状态,没有独立存在性,这就是佛法上的“自性空”。是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任何东西都没有固有的特性,是自性空的,因为他随着不同的缘起而得一个假的特性或者叫自性的( 性空缘起)。 而任何事物又有它因缘相生,因果流转的一面,但是这个因缘法从本质上说它是自性为空的(缘起性空)。         比如一堆粪便,对于我们人的感官来说,眼睛看到是黄色的,鼻子闻到是臭的,就知道这是大便,马上要远离。但是对于苍蝇的感官来说,它的眼睛,鼻子看到,闻到的是另外不同的东西,在它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美味的心,于是就欢喜地飞过去吃。那么同一个东西, 到底它是臭的还是美味呢? 没有自性。 它随着人缘起(人的识和身体感官)和苍蝇的缘起(苍蝇的识和感官)而会形成不同的心。 这就是说这堆东西它没有“臭的”或者“香的”的自性。是随缘起而安立的。         贪欲的起因,是不如实知或无明。《集异门论》卷八引经中佛言:“彼于欲集没味患出离不如实知故,于诸欲中,所有欲贪、欲欲、欲亲、欲爱、欲乐、欲闷、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随、欲着,缠压于心。”因不如实了知贪欲的害处,才耽着诸欲,被欲望所缠缚压迫,就像牛马被轭所束缚压迫。贪欲本身即是无明,《佛藏经》卷中:“欲者即是无明”,此欲指贪欲。《瑜伽师地论》卷九六云: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解释:“不知真实,说为无明。”无明、痴又与“执”紧密联系,执,即执着,紧紧抓住某种东西不放,专指执着某种并非真实的东西为其实。烦恼、无明、执着,能障蔽真实,阻碍人超出生死、获得超越自然的大自由,形成烦恼、所知二障,烦恼障,谓起诸烦恼,能引起三界分段生死,障碍出离三界;所知障,障蔽如实尽知真实,引起变易生死。              业力是如何运行的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现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有苦有乐,都是各种缘聚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些缘如果没有了,则不会再有这种结果。          而这些业力都是随你的心聚集的。不会有一点的误差。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还讲过:起妄想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          就是说起妄想心,执著我、和我所有的这种心念,导致造作聚集各种业力,受生死轮回。          华严经讲「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常的,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以佛法来说,业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生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个接着一个的延续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者,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是说造业者,受业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几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同样的道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在造业,它的主谋是五蕴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心。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着我们的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他有烦恼,也不是有一个人有烦恼,当中没有一个“我”,他没有一个主宰者。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得。但是认为没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造业。比如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了它,这当中没有主宰者使它潮湿。同样的也没有人在造业,而是烦恼驱使“业”向前继续活动。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为向前继续推动。         《优婆塞戒经·杂品》比喻说:       “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时故能杀人,乳时异故,醍醐亦异,虽复有异,次第相生,相似不断,故    能害人。五阴(蕴)亦尔,虽复有异,次第而生,相续不断。”       该经中还比喻:就像人种植橘种,其种子从发芽生根到开花结果,并无橘实甜味,只有到橘子成熟甜味才发,如是甜味“非本无今有,亦非无缘,乃是过去本果因缘。”众生的身口意业也是如此,所造业因犹如橘种,所受业报犹如橘种发芽成长后所结橘实的甜味。橘实甜味虽非原橘种,但从原橘种次第相生相续而来。五蕴和合中,虽然没有常一不变的造业主体,所造业因与所受业报也都念念生灭不可常住,受报者非造业者的原样,所受报非所造业的照搬,但从以前的造业者所造业因“次第相生,相似不断”,相续而来。按世人称相似相续者为同一人、物的惯例,应说自作自受,因果不爽。行善作恶,生异熟果,死后升天堂、下地狱的,虽然不全是生前的身心,却是生前身心的相似相续。如有人生前作恶死后堕地狱,就同他生前今天犯法、明天去蹲监狱一样,世人不会说去蹲监狱的这个人已非昨天犯法的那个人。《优婆塞戒经》比喻说,如有一人抛一火星于柴堆中,造成火灾,大火绵延烧数十村,后被人追查擒获,此人辩解:“我所放的那粒火星很小,早已熄灭,后来的大火非我所放。”人言:“后来的大火虽非你抛的火种,却从你抛的火种引发,你是造成大火灾的放火人!”生前的念念生灭相续如是,死后的生死相续也是如是即便投胎转世,改头换面,今生的张三成为来世的李四,李四纵不记得他的前生为张三,但仍为张三身心的次第相续,有资格承受张三未成熟的业果。若以不记得前世为理由否认前生后世的联系,那么人不记自己的四岁前,难道就能否认自己有过四岁前?人不刻自己熟睡时,难道就能否认自己曾经熟睡?    《仁王般若经》说:“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从佛学的真谛、第一义谛而言,业、因果既然是缘起法,凭借众缘而生,则当体无常、无我、空。          “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因果有着不相离的关系。假使能生的因是实在的,所生的果或者可以说他是实有。但烦恼因也是非实在的,从不实在的因中所产生的果,那里还可说他有实在性呢?    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脱。既是说:如果业是实在的,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著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著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如果业是实在的,有自性的,我们把执著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是存在,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          因缘果报的运行是跟随心的操纵。而我们只要明白这个关键,就可以运用它转变我们的因果运行。让它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被业力推动。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的人从道理上知道了万法皆空,于是胡作非为,借口“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以为很洒脱。要知道罪性虽空,因果却是丝毫不差的。印光法师说:如果不能做到空有圆融,则宁可执有,不可着空。因为“执有”还可以慢慢修、慢慢悟,要是“着空”,拔无因果,则必受惨报。    有人说,禅宗六祖也说过“心平何劳持戒”,难道说错了?当然没有错,但要知道真正“心平”,只有七果以上的菩萨才可以做到,远远不是普通人当下的境界。凡夫的“我执”盘根错节,不平等心根深蒂固,不仅有心作恶要受报,就是无心作恶同样受报,只不过报应要慢、要轻。有的大修行人例如济公和尚,虽然故作颠倒,但他的“我执”已经断尽,没有丝毫的介蒂,乃是浑然的无心,与凡夫的无心绝不相同。这其中的关要,不可不知!    有的人不受戒律,大口吃肉喝酒,放纵情欲,说是“万法平等”,这样做肯定要受惨报。永明延寿大师说:“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饮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饮酒;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见己财如粪土相似,便可偷盗。”    永嘉大师证道歌曰“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印光大师《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云: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              与十恶业相反的就是十善业,什么是十善业道呢?仅仅不趣入十种不善业,只是成为无记性,不能称为十善业。善加了知十恶业的过患之后,发起远离十不善业的心,才属于十善业        佛教认为,我们在六道中无量劫生死轮回,所有的众生都已曾作过自己的父母亲人,对自己都曾有过极深厚的养育之恩。应当把对生身父母的精诚孝思,推广到一切众生,应发大愿要利益一切的众生。如《吉祥经》云:“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    与贪嗔痴三毒相反的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因为能令有情离苦得乐,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涅槃经》云:“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世间法”的行善,是认为被救济的对方有苦,而施舍的这一方呢?他是没有苦,他是乐的,我能够去行善、我能够去布施、我能够去救济……,从行善布施里面产生“乐受”,帮助别人,往往心怀需要时得到别人帮助的打算;即使进行道德修养,也往往离不了我的德名远扬、我的人格圆满的精神需要,这是世间的善。有的人行善是为名,大部分都是为了出名,或是为了得到人家的好感,得到人家的掌声,都是有所求。总之,是离不了以自身为实有的我执、以名利等为实有的法执         然而“出世间法”的慈悲呢?就不一样了。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随业流转,流浪生死。他是看到自己跟众生都是在有苦的苦海里面,看到自己跟众生都是在苦海里面,然后发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无缘大慈指菩萨具大慈心,虽与众生无缘,但是也发大慈心而救渡之。同体大悲是说菩萨观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体,视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    《金刚经》讲道:“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日光明照,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还讲道:“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所以菩萨在行布施时候依照‘三轮空寂’的原则,无条件、无所求,不为任何名利的帮助众生。    三轮空寂是指施空,指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实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时便无希求福报之心。。受空,指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故对受者不起慢心。施物空,指了达资财珍宝一切所施物品本来皆空,对所施物品不起贪惜心。            学习三世因果的道理,有什么用呢?安乐的源泉是善,如果能透视安乐和善的必然关系,从而生起胜解,就能打开通往安乐世界的大门。不论是暂时的健康、长寿、财富、和谐的家庭、社会、生态,还是未来长远的安乐,都可以通过把握因果而取得。佛法叙述的道理其实在现实中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因为因果的道理是叙述世间运作的真正规律,所以我们能利用这个规律给自己造福,为自己带来利益。          《大般涅槃经》讲: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     什么意思呢?所有学习佛法的人,有成就的人,他们为什么修习佛法?是为了能让从前的恶业减轻,定业减轻,轻微的业力不再受报。          我们大家从前都曾经在身语意上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业力,这些业力有善有恶。这些业力都会导致相应的果报。而果报就是我们现在现实中所体现出来的贫富、贵贱、吉凶、平安或灾祸、健康和疾病等等情况。这就是果报。          我们学佛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果报,让坏的果报不再出现,让比较严重的恶果,变的轻微。          果报有好有坏,我们怎么样能够让坏的果报不再出现呢?          《大般涅槃经》讲:          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比如有两个人犯了王法,那么一个眷属众多,来帮助他开脱,可能就会得到更轻的判决。比如现在如果你有钱可以请个好律师,那么打官司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而有智慧的人,因为善业多,就和眷属众多一样,可以得到比较轻的果报。而愚痴的人,因为造作的善业少,就和眷属少一样,造作的恶业可能会收到比较严重的果报。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假如一个人从前做过很多善业,得到各种福报,那么哪怕从前造作了一些恶业,其果报并不严重,甚至可以承受。试想一个人有很好的福报,果报是亿万富翁,那么从前他造作的些许财富损失的恶因,不会导致很大的影响。体现的并不明显。          释迦牟尼佛用了更多的比喻来和我们谈这个问题          善男子。譬如二人为王所系。一有智慧一则愚痴。其有智者则能得脱。愚痴之人无有脱期。          又比如,两个人被国王抓住,有智慧的人可能会想办法逃脱,而愚痴的人可能就没有逃脱的时候了。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险路。一则有目一则盲瞽。有目之人直过无患。盲者坠落堕深坑险。          又比如,两个人都路过危险的道路,眼力好的人可能过去没什么事,平安度过,而另一个眼力不好,则可能坠落悬崖。          复有二人为贼所劫。一有宝藏一则无藏。有宝藏者心无忧戚。其无藏者心则愁恼。          又比如:两个人都被盗贼劫夺,一个人另有宝藏,一个没有。那么前者不会担忧,后者则被洗劫一空,十分忧愁懊恼。          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有善藏者重业轻受。无善藏者轻业重受          有智慧的人,有善业如同宝藏,即便有恶业,受报也会轻。没有善业的人如同没有宝藏,一旦受报会果报严重。             不论您知不知道,也不论您相信不相信,因果规律都一直始终存在着,并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不了解因果报应的人就会像盲人一样,任何事情在他看来都是几率都是巧合,既不敢于承认命运,更不会了解如何改变命运了, 而当我们通过学习佛法,在了解因果是怎么回事情后,我们才有可能主动的运用这个规律去真正的改善命运,对于轮回中被黑暗无明裹挟的众生来讲,佛法就是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智慧的光芒能驱散人们内心深处的迷茫,了解一切生命的本质,这样才能冷静的看待自己的处境,佛教的纲要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中,其实已包含了一切佛法,因为佛法无一不是断恶行善之法。 只要能坚持忏悔,修行,持戒,净心,行善,恶果就会逐渐消失,善果可以日日增长。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顶一个,不管因果不因果,多行善少作恶!赴佛法可洗涤心灵建议大家都读读!
  随喜赞叹!!
  写得太长了。所谓因果论是假的。你看电视剧,主角(好人)饱受折磨从始到终,有时会提前死亡,即使死了剧集也不回全剧终。相反,坏人一死(或受制裁),就全剧终。信因果论只有使好人被坏人诈骗,而坏人从来将因果论愚化好人,使之容易受骗。
  因果了了  关键是缘。。。。
  真气任督 同学,文章中我还有个道理没讲,就是社会是残酷的,跟大自然一样残酷,老鼠如何努力也无法打败猫,兔子如何进取也无法吃掉老虎,社会中有很多人跟那老鼠一样卑微,兔子一样弱小,亦有很多称王图霸之人,认清这点仅仅是研究世间法的前提,世人的哲学思想都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电影大全因果全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