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兵团有叫张云宽的兵吗

我所认识的沈虹光
我所认识的沈虹光
2009年春节,《家住长江边》应邀赴新加坡演出。与沈虹光感受美丽的新加坡河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与日本《临时病房》演员一起用餐
&&&&沈虹光,是中国话剧界不得不提的名字。作为著名编剧,活跃于编创一线数十年,创作出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话剧作品。其中,《同船过渡》和《临时病房》曾享誉海内外。
&&&&初识沈虹光,是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话剧《临时病房》问诊会上。时值盛夏,京城的一大帮子艺术家济济一堂,七嘴八舌,提供许多独到的见解。记得国家话剧院院长呀、中国艺术研究所负责人呀,都参加了。大家对沈虹光似乎很熟悉,讨论中总透出一份尊敬。
&&&&座中一位年长者,一脸的笑意,认真作着记录。当会议主持人介绍时,我才知道,她就是沈虹光,看上去非常知性的女性,虽然不再年轻,却有着艺术家独特的气质。那时,我从事文化报道不久,沈虹光算是我在艺术界认识的第一个大腕了。
&&&&《临时病房》被评论界认为是近年来难得的话剧精品,获得过中国戏剧小剧场演出季七个重要奖项。2007年,应邀参演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又收获广泛好评。我了解到,这个剧本缘自沈虹光的一次住院经历。没想到,病房内发生的看似平常的琐碎小事,在艺术家眼里竟然就是信手拈来的素材。这个故事,不仅感动着国内观众,也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日本东演剧团甚至演出了同题话剧。
&&&&问诊会没过多久,沈虹光就升官了,担任省文化厅主管艺术的副厅长。由于工作关系,我与沈虹光慢慢熟悉起来,成了不话不谈的朋友。甚至也能开一些善意的玩笑,比如说,“大家都说您是美女艺术家咧”,“算不上啊,应该说是资深美女,岁月不饶人啊。”
&&&&虽然从事的是话剧编剧,沈虹光对其它艺术门类也难掩内心的喜爱。比如说京剧,沈虹光就认为欣赏京剧能看到铁马干戈,帝王将相,能感受慷慨悲歌,能唤起家国之爱。她对汉剧艺术也是充满感情,对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彩萍演的《贵妃醉酒》,总是赞不绝口。哪怕是对湖北的小剧种山二黄、文曲戏,都能看得津津有味,认为清秀优美,苍凉大气。由此,我想到,只有在艺术家那里,艺术才是真正相通的吧。
&&&&“公务就是服务。”做官之后的沈虹光这样说,也这样做,如对待艺术创作一样认真履行肩负的职责。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创作过程中,沈虹光付出了不少心血,从立意、舞蹈、演员、导演等等多个方面予以悉心指导。全省首届地方戏曲艺术节上,也总是盯在一线,每天处理大量的紧急事务。云梦县的一个县级剧团排演了一台楚剧《云梦黄香》,她挤出时间来,驱车前往欣赏并提出修改建议。
&&&&沈虹光是位从不缺激情的艺术家,正因为此,她在欣赏各个艺术门类的同时,也为这些艺术门类的发展奔走呼号,尽可能在能力范围内创造出好的条件。沈虹光有一个梦想,为湖北的每个地方剧种办一个节,比如说黄梅戏艺术周、花鼓戏艺术周,让老百姓天天有戏看。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并不是仅靠一人之力就能拉近的,因此,沈虹光也常常会忧心忡忡,愁容满面。
&&&&沈虹光言谈时总是出口成章,妙语连珠,采访她往往是愉快而又轻松的。她对艺术的那份执著与满腔热情,也很能感染人、激励人。那天,陪沈虹光到省歌剧舞剧院看大型交响乐《长江》的排练,闻听她的一番讲话,真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不像一些领导的一二三,倒像是促膝谈心,说的都是些平常话,却句句紧贴人心。
&&&&我省成功举行
“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活动,很让沈虹光兴奋。我知道,办好这件开全国之先的惠民活动,她一定又操了不少心,增添了些许白发。而她一见着我,就迫不亟待地打开了话匣子:“你看,这样的活动多好,艺术院团做了该做的,群众又那么喜欢。”
&&&&沈虹光已年过六旬,除担任省文化厅副厅长外,还高票当选了省文联主席。她祖籍浙江,却把毕生的事业放到了湖北。有这个一位专家型领导,湖北的文艺事业能不繁荣吗?
附:感动与期待
——访省戏曲节评委会副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沈虹光
(载 湖北日报)&&
记者&&张云宽
  持续12天的弦鼓之声,在观众的一片叫好中,完美谢幕。轮番亮相的艺术瑰宝楚剧、汉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等,再度激起荆楚人民的自豪,也在广大艺术工作者心里,掀起阵阵涟漪。
  首届全省地方戏曲艺术节圆满落幕之际,戏曲节评委会副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沈虹光接受专访时,以“感动和期待”,表达内心的感受。她说,感动,缘自演员参与的热情,缘自观众欣赏的火爆。由此,也期待三年一届往下办的戏曲节,能催生更多更好的剧目,让每一个剧种生生不息,醇香绵延。
  记者:我知道,您是一位著名话剧编剧,但总能感受到您对地方戏曲的那份痴迷。
  沈虹光:地方戏曲是湖北人民了不起的精神创造,可谓美不胜收。美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我当然十分喜欢。
  记者:观众注意到,戏曲艺术节开幕式上打出的幡旗,上面写着我省各个地方剧种,很是抢眼。听说这是您的金点子?
  沈虹光:湖北地方戏曲丰富、博杂,但相比其他艺术而言,好像总处于弱势地位,我想通过这种形式,让它俨然成阵,以视觉冲击带来人们心灵上的触动。
  记者:这次戏曲艺术节,是我省地方戏的一次集中展示,您都看了吗?
  沈虹光:尽管决心不放弃每个欣赏的机会,但很遗憾,我仅看了百分之九十。不过,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我们的9个全剧,如豫剧《乡试》、荆州花鼓戏《生命童话》、楚剧《少年吴光浩》等,几乎都是新创剧目,即使是折子戏,也都经过二度创作,而且都显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记者: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出戏?
  沈虹光:好戏太多了!仙桃市花鼓戏剧团的《贬官记》,移植于闽剧,但唱出了花鼓戏的味道。还有十堰市艺术剧院的《乡试》,女主角刘晓花唱功扎实,感染力强。还有折子戏,如豫剧演员刘丽霞演的祥林嫂,没法不让人掉眼泪呀。监利县花鼓戏剧团的折子戏《站花墙》,在舞台创意上显示了艺术智慧。
  记者:您如何评价戏曲节上出现的一些小剧种,比如提琴戏、柳子戏等?
  沈虹光:稀有剧种的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同样是人民的艺术创造,只不过它流行的区域很有限。竹溪的山二黄就是一个稀有剧种,他们演出的《清风亭》一折,就很苍凉大气。再如武穴的文曲戏,大家知之甚少,但如剧种名一样,舞台呈现清秀、优美。这些小剧种通过现实题材流行于基层,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记者:每到一处采访,我发现戏曲观众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少,大家都像过年一样。您怎么评价这种现象?
  沈虹光:汉口江滩热闹吧,可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在那演出,全场异常安静。武昌起义门前演出那天,恰逢高温,可戏迷头顶毛巾坚持欣赏完。这个现象令人高兴。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都应该得到艺术家的尊重,让他们的审美得到满足。这次剧场演出的票价一般在30元到50元之间,我经常给售票处说,能打折就再打折,让观众多些再多些。
  记者:有人说,戏曲观众以老年人和农民居多,这是不是影响了它的生存和发展?
  沈虹光:老年人和农民难道不是观众?是观众,就得为他们服务。中国当前正面临“银发浪潮滚滚来”的时代,农民也占有绝对多数的比重,这恰恰说明,地方戏曲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两个观众群体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记者:首届地方戏曲节的成功举办,对全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会起什么作用?
  沈虹光:促进作用。但仅靠一个节,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省政府出台了一个保护和发展地方戏曲的文件,是广大戏曲艺术工作者和戏迷的福音。文件精神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各级政府与部门共同努力。将来能将每个剧种都办一个节,比如说黄梅戏艺术周、花鼓戏艺术周等等,让老百姓天天有戏看、天天看好戏,那就好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老兵阅兵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