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化工产业园区现代文艺产业促进中心是个什么单位?

扬州有哪些现代名人_百度知道您当前位置:
扬州报业3单位入选扬州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来源:扬州网
近日从有关部门获悉,扬州市第二批28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布,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下属扬州网(扬州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扬州国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扬州日报印刷有限责任公司等入选。其中,扬州网系该市此次获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唯一以新闻网站为主体的示范基地。
关键词: &&&
  近日从有关部门获悉,扬州市第二批28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布,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下属扬州网(扬州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扬州国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扬州日报印刷有限责任公司等入选。其中,扬州网系该市此次获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唯一以新闻网站为主体的示范基地。
  2006年成立的扬州网,是由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和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日,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扬州网在江苏地级市中首批获得国家一类新闻网站资质,也是扬州市唯一具有网上新闻采编和发布权资质、同时拥有视频发布和制作资质的网站。此外,扬州网还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视频制作许可证。日,扬州网喜获&全国地方网站最具影响力品牌奖&。日,扬州网赢得了2014(第七届)中国地市新闻网站联盟年会的承办权。
  扬州国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和北京同道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立足于打造&国书(古籍线装书)产业&,计划用3-5年时间在扬建设中国最大的古籍线装书策划、生产、展示、交易中心,长远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内著名的文化传播企业,并早日实现与资本市场对接。
  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扬州日报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是从事报纸及各类出版物印刷的专业企业,拥有各类新型印刷设备多台,并投产美国高斯公司高档轻涂纸半商印刷生产线。
  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是拥有&三报多网&媒体集群和出版、印刷、户外广告等产业集群的现代化传媒集团,是扬州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近年来,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一手抓新闻宣传,一手抓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新媒体建设、雕版古籍、数码印刷、书画拍卖、军训拓展、文艺演出等产业实体,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关注过以下新闻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
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
18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
资讯Eletter一张图读懂扬州现代服务业 五大主要产业个个都“杠杠滴”
作者:孙炎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代表了一个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昨日,我市召开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会,推动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读懂扬州现代服务业  什么叫现代服务业?  范围很广,集聚  按照现代产业分类方法,把软件与信息、物流、文化创意与设计、科技、金融、商务咨询、节能环保、检验检测与认证、人力资源管理等新型服务业态,统称为现代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  全市已有银行机构36家、公司60家、证券和营业部40家、担保公司23家、典当行25家、小贷公司65家、各类机构50多家。  上半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98.18亿元,同比增长16.3%,分别超过服务业增加值和GDP增幅5和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5.08%。  上半年,全市银行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826.44亿元、3001.4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71.21亿元,利税总额43.51亿元,其中贷款增速位列全省第2位,增长17.3%;  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76.78亿元,利税总额1.99亿元;  证券机构实现证券交易额9438.49亿元,余额为92.59亿元。  家庭服务业  我市目前登记注册的家庭服务企业有近千家,吸纳就业人数7万多人。其中,华南公司、陆琴脚艺获评“全国驰名商标”,三利月姨、邦邦家政(待批)获评省“著名商标”。  另外,我市的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业态发展水平,在全省也都具有一定的比较。  扬州现代服务业有哪些大项目?  2012年以来75个,占全部开工项目63%  梅赛德斯-扬州零部件配送中心、食品科技园综合体、(,)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产业基地三期、Y-MSD项目一期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开工或投入运营,既带来了可观的就业和税收贡献,也大幅提升了扬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品质。  扬州现代服务业新看点  当前,我们正处于“十二五”收官、谋划“十三五”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展望“十三五”,扬州经济转型发展能否取得突破,城市创新发展能否再上台阶,关键还是看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今年新开工大项目  高邮  高邮  诚信应急物流及冷链物流园:建设现代物流仓储、电子商务中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业管理服务集聚区及相关配套设施约20万平米。  仪征  自动化汽车配件仓储及物流中心项目:规划用地约250亩,开展汽车零部件仓储物流服务。  月塘山水综合开发:规划用地7500亩,建设集“地质科普、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功能互补的捺山旅游开发部分和登月湖旅游养老部分。  江都  沿江商贸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总面积9万平米物流作业区,将建成集办公、仓储、产品展示、商贸交易、电子商务、后勤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大宗物资交易平台。  仙女生态休闲旅游区:总地占360亩,打造游客服务中心、阿波罗风情一条街、花木大道、香翎湖生态花木园、蚂蝗村美丽乡村五大板块。  美钢物流研发交易中心:总占地120亩,综合性大型交易服务平台。  邗江  月城科技广场:总建筑面积94903平米,以办公、商业、社区服务中心等经营业态为主。  五亭龙国际玩具礼品城电子商务提升项目:打造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物流配套、电商学校及推广等于一体的电子商务示范区。  税友软件二期:规划总建筑面积5.6万平米,拟建设云技术服务中心、远程技术支持中心等。  广陵  广陵文化创意设计展示中心(市民图书馆):规划用地面积45320平米,集产品展示销售、艺术品拍卖、创意设计工作室、文化休闲广场及配套设施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平台。  扬州万吨食品加工冷链物流:总建筑面积234695平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扬、镇、泰地区最大的集保税商品、冷冻品储存、交易、冷链运输、冷链物流配送、食品加工为一体的冷链物流综合体。  Y-MSD项目C2C3地块:占地约49亩,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米,主要建设文化休闲滨水活动带、办公总部及五星级酒店。  开发区  汇银电子商务创意园区项目:规划建设8万多平米的电商物流仓储中心、1万多平米的现代化电子商务办公大楼。  化工园区  奥克化学5万立方低温乙烯储罐:新建5万立方低温乙烯储罐及其配套设施。  生态科技新城  马可波罗梦幻花海项目:占地700亩,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扬州地区不同花季、不同主题的花卉艺术布展场地,与花卉生产研发产业、旅游业互动,构成一个永不落幕的世界花卉艺术展。  杭集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建筑面积30万平米,科技综合体。  瘦西湖景区  宋夹城综合配套服务项目(友谊广场改造):项目占地80亩,规划建设旅游营销与展示中心、文化艺术创意长廊、特色休闲商业、城市候机楼、小型剧场、便民超市及地下两层大型停车场。  其他进展  新银行  苏州银行、、(,)、(,)等意向来扬设立机构,苏州银行、银行将于10月16日在上海举办的“对接资本?创业成长”活动上与我市签约。  新上市公司  今年奥力威传感顺利通过发审会,晨化新材料、传艺科技IPO申报材料报证监会,泰和农贷、罗思韦尔等正在实施境外上市。全市已有2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位居苏中苏北前列,接近2/3的企业获得了资金支持。  新电影  电影《扬州,我爱你》由8位导演讲述8段与扬州有关的温暖故事,预计于2016年5月杀青。  新特色街道  个园花局里“中国古琴第一街”工程,规划于2016年底完成二期工程,重点引入“钧天坊”等知名古琴品牌。  通讯员 发改 记者 孙炎
(责任编辑:HN666)
10/10 18:0310/08 11:0009/23 09:1609/23 09:1009/18 10:1909/14 03:0009/08 07:5409/08 02:5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扬州日报社--扬州日报
第A01版:头版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重要新闻
第A03版 重要新闻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全面提升“三个扬州”建设水平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扬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王燕文(日)
王燕文同志向市第六次党代会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扬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提升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扬州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扬州积极应对新考验、探索新路径、取得新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开放开发、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富民优先、科教兴市五大战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圆满完成了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2010年全市比省定目标提前两年总体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经过五年的努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全市经济保持高位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五年累计分别达8214亿元、549.4亿元、1.83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3%、27.6%、32.7%。产业转型成效明显,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9.7:55.3:35调整为2010年的7.2:55.2:37.6,大众整车、中海造船、玛切嘉利、晶澳、天威太阳能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扬州,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18.8%提高到37.9%,其中“三新一网一书”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1.1%。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14.9%。高效农业基地化、园区化、产业化、设施化发展实现新突破。载体创新、人才创新成果显著,先后创成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基地和重点研发平台,12名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在扬创业,人才队伍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经过五年的努力,名城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立足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彰显特色,大力推进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形象全面提升。2010年“双东”历史街区荣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蜀冈—瘦西湖风景区被授予首个“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称号,并升级为5A景区;老小区、老街巷和“城中村”整治全面推进;新城西区一期基本建成,广陵新城、开发区临港新城、邗江蒋王片区、维扬蜀冈生态片区建设全面展开。“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成为城市重要节庆品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建成启扬高速扬州段、安大路等工程,加快推进苏中江都机场、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沪陕高速公路江六段等建设。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六圩污水处理厂、第五水厂等城市功能性设施,顺利推进乌塔沟分洪道建设,市区和江都、仪征实现集中供水全覆盖,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完成节能减排“十一五”目标任务,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扬州环境优美度竞争力列全国第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突破。沿江“一体两翼”都市区拉开框架,“一带一轴”市域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城镇化率从48.3%提高到56.7%。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从53.8%提高到56.9%。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所有行政村通四级公路,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宽带”,所有乡镇建有垃圾中转站,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经过五年的努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得到新增强。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加快集聚发展要素,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全面完成市、县、乡三级政府机构改革,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汇银家电、长青股份、亚威机床成功上市,宝胜股份、扬农化工实现定向增发,亚星集团与潍柴实现战略性重组,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总公司、城建控股公司成功发行企业债券。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五年新增民资注册资本金是前五年的5.6倍。完成市区、高邮、江都、仪征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新增银行金融机构9家、村镇银行2家、小额贷款公司18家。实施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农地确权改革试点,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以事企分离为主要任务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成立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和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文化体制改革获得全国先进。以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分别达84.64亿美元、275.81亿美元,是前五年的3.9倍、2.8倍;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集中集聚集约效应日益显现,园区单位面积产出五年增长近3倍,扬州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园区在省内争先进位成效明显,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经过五年的努力,民生事业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更加注重发展指标与幸福指数同步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1766元、9462元,是2005年的1.9倍、1.8倍。五年新增就业人员60.4万人,2010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7%。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7.8平方米、42.2平方米。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个全覆盖。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市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音乐厅、游泳跳水馆等建成开放,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成文化站。扬州中学树人学校、梅岭中学、育才小学等中小学校在城市新区组团办学,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均衡配置,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建成市传染病医院新院和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创成三级甲等医院,迁建惠民医院,基本建成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新闻出版、信息传媒、广播电视、社会科学、人口计生、档案等事业取得新成绩。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模式初步建立,“平安扬州”、“法治扬州”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和防震、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连续八年保持在96%以上,连续四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连续六年被评为省“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优秀等次”,获得“全国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市”称号。城市文明显著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氛围日益浓厚,学习、争做“扬州好人”蔚然成风,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去年扬州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列全国第五、全省第一,今年又位列江苏省“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推荐名单”榜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扬州城市居民幸福感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
  经过五年的努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实现新提升。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注重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加自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和推动党员干部增强“五种能力”、大兴“五种作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创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三考三推”方式,组织市级机关百余名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公开选调1000多名年轻干部赴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全方位、多层次加大干部培训力度,顺利完成县、乡两级党委换届,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富民党建”、社区“和谐党建”、企业“活力党建”取得新成效,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广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村官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绩。“市委书记信箱”、“寄语市长”、“市民论谈”、“人大代表与选民见面日”、“政协委员界别活动周”、“走门串户,联系群众”等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构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新型互信关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全省率先实施“阳光工程——规范事权行动”、部门权力内控体系建设和县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向市委全会述职述廉,广泛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依法依纪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构建具有扬州特色的惩防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的团结奋斗,开创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崭新局面,夯实了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基础;五年的团结奋斗,激发了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奋力争先的进取精神,营造了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五年的团结奋斗,形成了人心思进、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确立了“崇文尚德、开明开放、创新创造、仁爱爱人”的城市精神。五年的奋斗历历在目,五年的变化有目共睹,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历届市委传承接力、市级领导班子团结拼搏、离退休老同志关心帮助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扬州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扬部队全体官兵,向长期关心支持扬州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宏观环境新变化、发展阶段新特征和人民群众新期盼,引导广大干部从自我满足、小成即安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从经验主义、路径依赖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先后确立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等奋斗目标,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奋发有为。实践证明,突破发展的瓶颈,首先是突破思想的瓶颈,只有把解放思想与准确定位、优化理念、创新举措、善于突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解放思想不停步、奋力开创新局面。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始终把创新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第一引擎,审时度势,及早谋划产业创新,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聚焦创新驱动,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新一网一书”等新兴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奠定了产业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逐步探索出历史文化名城坚持创新驱动、推进转型发展的新路。实践证明,只有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求发展,实现质量、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才能增创发展新优势、实现发展新突破。
  必须坚持特色发展。始终围绕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目标,彰显“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以精致理念建设和发展城市,着力构建与城市特质相契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传承历史文化、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市民素质,着力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扬州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市民对城市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日益增强。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特色发展,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坚守并弘扬城市个性,才能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趋势中彰显扬州独特魅力,增强城市吸引力、竞争力。
  必须坚持民生为本。始终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发展为了人民作为最根本的工作导向,把发展依靠人民作为最根本的工作方法,把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作为最根本的工作追求,广泛听取民意,充分尊重民愿,切实满足民需,增进民生福祉,连续10年出台关注民生“1号文件”,逐步实现民生工作由解困民生向普惠民生、和谐民生、幸福民生的不断叠加和提升,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只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三个扬州”建设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的事业才能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中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全市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断增强。实践证明,党的建设是引领和推动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政紧密团结,人大政协齐心协力,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才能在全市上下形成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增大,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之间、沿江沿河地区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统筹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民生工作与百姓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基础相对薄弱,理念创新与工作创新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能力作风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今后五年,扬州正处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越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处于经济创新驱动期、城乡结构调整期、城市品质提升期、民生显著改善期、文化加速繁荣期。转型发展、惠民优先将是这一时期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征。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作出了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大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部署。立足新的起点,顺应发展趋势,推进扬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不失时机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是中央、省委的工作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肩负的历史责任。
  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我们有着有利的条件:我国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球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发展,国际资本、产业继续向我国转移,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海开发、沿江开发、宁镇扬同城化快速推进,我市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与国家产业调整战略有机契合,积累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我们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世界贸易结构失衡、债务结构失衡、货币金融体系失衡的状况进一步凸显,进入转型期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多,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苏南现代交通体系的完善和苏北沿海大通道的建设,扬州区位优势再度被弱化的危险依然存在。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准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把握住扬州城市发展的方向,趋利避害,负重前行,增创新优势,开创新未来。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起点上实施创新发展、城镇化、改革开放、民生幸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三个扬州”建设,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为建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全市总的奋斗目标是:全面提升“三个扬州”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全面提升“三个扬州”建设水平。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是我们围绕加快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作出的战略部署,体现了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要求,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扬州的具体实践。全面提升“三个扬州”建设水平,就是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贯穿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改革开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努力提高“三个扬州”建设的质量;把“精致”作为发展的基本取向,体现于规划布局、建设管理、生产生活、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等重要环节,着力构建“三个扬州”建设的形态;把“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落实于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社会公平、价值实现等方方面面,全力实现“三个扬州”建设的目标。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立足实际,全面推进“三个扬州”建设,才能走出一条代表发展方向、具有扬州特色、人民群众满意的发展之路。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是更广泛地惠及460万扬州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小康指标只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将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继续保持赶超发展的势头不松懈,全力实现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越省均,主要社会发展指标优于省均,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努力建设一个共同富裕水平明显提升的小康社会。
  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不仅包括经济的现代化,而且包括社会的现代化、环境的现代化,最核心的是人的现代化。今后五年,我们将在全新起点上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5000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以上,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城镇化率达64%以上,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文、生态、精致、宜居”城市特色充分彰显;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倍增,群众利益得到切实保障,人的发展更加全面,社会和谐稳定并充满创造活力,城乡居民幸福感显著增强。到2015年,沿江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化率等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省定基本现代化标准。
  以创新为动力推进转型发展
  创新是扬州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要求我们进一步突破亦步亦趋的“跟随”发展模式,摆脱过度依赖资本资源的粗放发展路径,冲破影响和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营造浓厚创新氛围,激发旺盛创新活力。
  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兴产业优先发展。按照“链式发展、掌握核心、突破关键、强化应用”的思路,继续大力发展“三新一网一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电子书等千亿级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中国光电城”。到2015年,新兴产业规模实现“翻两番”。紧跟产业发展的世界趋势和技术进步的时代浪潮,加快引进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强化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全国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重要产业基地;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百亿元规模的行业领军企业;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开发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继续提升“建筑强市”建设水平。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到2015年,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8%。着力打造旅游产业名城,加快开发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丰富旅游发展业态,推进旅游配套服务、旅游商品和县(市、区)旅游资源开发,确保未来五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着力打造信息服务业名城,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外包、通信增值服务等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软件园等重要载体,到2015年,实现信息服务业收入500亿元,带动10万人就业。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名城,加快发展影视制作、电子出版、工艺美术等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商贸、旅游、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以上。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显著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定粮食生产,培育壮大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充分利用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平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设施农业,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强化与驻扬农业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创新发展能力。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提升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业生产与深加工、市场营销、旅游观光的“接二连三”发展。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外资提质、外贸升级和外经拓展工程,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突出引进重要产业高端环节和补链项目,加快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出口基地建设,提高口岸综合服务水平,提升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功能;深化对外合作,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总承包,加快有条件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推进各类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加快功能开发,注重产业集聚,全面增强园区服务和创新功能。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目标,积极打造从研发、集成到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链,全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4%。建设创新载体。探索多元化开发建设模式,以技术研发、产品检测、培训教育、投融资、创业孵化等为主要内容,加快打造扬州科技园、扬州大学科技园、汽车科技城等科技创新载体,使之成为创新要素的“蓄水池”、创新研发的主阵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富集区。强化企业创新。实施企业上市融资、专利创造、标准建设、品牌打造“四项工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直接融资,确保未来五年实现40家企业上市、融资总额新增320亿元。大幅提高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双倍增”。引导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推动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创建、经营和延伸投入,争创更多的江苏名牌、中国名牌。促进成果转化。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合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校企联盟,推进产学研合作常态化、实体化、市场化发展。加快产业技术开发、技术产权交易、科技公共服务等各类平台建设,完善一批数据咨询、公共检测、标准化服务等科技公共设施,提高科技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
  加快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创新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模式,全力打造人才强市。丰富完善“绿扬金凤计划”,加快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形成“引进人才—培育企业—带动产业”的链式效应。加快企业家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发挥企业“两站三中心”、园区孵化器和公共研发机构的人才培育功能,鼓励企业联合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培养技能型人才,建设各类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坚持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用好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等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安居、医疗、子女就学等保障力度,构建便捷高效的人才创业服务体系。推进技术股权激励改革,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未来五年实现创业创新领军人才、优秀博士人才引进以及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总量“四个倍增”。
  加快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谋求突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把发展自主权更多地交给基层,把资源配置权更多地交给市场。整合政务服务资源,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促进政务服务均等化、规范化、高效化。积极探索重点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不断增强乡镇发展活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享受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全面落实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高新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支持民间资本联合重组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力促进科技中小企业和各类微小企业发展。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着力深化金融及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地方金融制度、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全方位发展金融及投资服务业,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积极构建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大力引进各类金融及投资机构,积极壮大法人金融机构。着力健全并壮大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股权投资体系,创新拓展债券融资,探索发展债权型投资基金,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拓展扬州产权交易所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培育发展资本市场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到2015年,全市金融及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创新规划管理,推进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四规合一”,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创新土地利用制度,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农民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全域土地整治;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有序实施农村土地“双置换”改革试点,推动农村土地产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鼓励在城镇工作生活的农民转市民。创新公共服务投入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建设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市为契机,进一步扩大信息化、智能化成果在经济转型、城市管理、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中的示范应用,大力推进能源高效利用精准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数据支撑平台、智能装备制造等的开发与推广,深入推进智能电网、智能城管、智能交通、智能环保以及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城市应急指挥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社会保障信息平台、智能卫生、智能社区、智能旅游、民生产品追溯系统、市民卡等惠民信息化项目,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
  以精致为取向推进特色发展
  精致是扬州城市的鲜明特色。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要求我们本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顺应区域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趋势,坚持城市个性化发展定位,进一步彰显“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
  优化空间布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市域城镇化发展规划,完善“一带一轴”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着力做优中心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重点中心镇、做特一般镇、做精农村新型社区,努力形成科学布局、有机联系的城镇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沿江“一体两翼”都市区,强化扬州与江都、仪征在空间、产业、功能、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和融合,加快建设广陵新城中央商务区,发挥其对“一体两翼”发展的服务带动作用。以沿江开发带动沿河开发,促进沿江地区和沿河地区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推进县域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县域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优化服务功能。以重大交通、水利工程和民生城建项目的新突破,促进城乡功能设施服务能力的大提升。打造便捷交通。改善城市对外交通,加快建成苏中江都机场、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沪陕高速扬州段,开工建设连淮扬镇铁路、京沪高速扬州段扩容及南延过江、宁扬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培育发展长江港口群和内河港口带。优化城市内部交通,推进城市“畅通工程”建设,全面建成文昌路东延、扬菱路改造、机场集疏运道路、瘦西湖隧道、扬仪路、文昌路西延、江阳路快速化改造等重点工程;继续落实公交优先政策,扶持发展镇村公交,打造更加便捷的市域交通网络。发展现代水利。抢抓水利工程建设重大机遇,积极推进城乡水利基础设施以及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南水北调、乌塔沟分洪道、灌区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高水利保障发展和防灾减灾能力。推进民生城建。加快城乡公用设施广覆盖,完成供水管网改造和区域供水工程,提高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完善环卫配套设施。加快城市功能性设施建设,2012年建成城市规划展览馆、市民中心,2014年建成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及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加快新城西区二期、开发区临港新城和蜀冈生态片区、蒋王片区、汊河片区开发,加快县城、重点中心镇和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重视农贸市场、邻里中心、医疗服务、文体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
  优化建设品质。着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城市形象的总体设计、工程质量的严格管理和城市管理的规范高效,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加强古城保护。审慎推进明清古城历史街区整治,严格保护文物建筑、传统民居、街巷体系和古城风貌,逐步搬迁与古城功能无关的机构单位,缓解古城压力,存续历史文脉,促进功能转换,实现古城复兴,使之成为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古城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全线整治古运河,推进湾头、瓜洲、三湾、南门外大街等重点地段整理,开放文博场馆,打造滨水景观,发展休闲服务业,使之成为文脉之河、秀美之河、活力之河。积极推动蜀冈—瘦西湖景区扩容与提升,加快建设唐子城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全面实施扬州城大遗址保护规划,使之成为展示扬州城池变迁的重要样本、认知扬州历史的“第一现场”和体现扬州鼎盛期文明的代表性遗存。强化城市设计。健全规划设计优选制度,完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调等规划控制体系,注重保持宜人的建设空间、和谐的建筑色调和适中的建筑体量,突出古城与新区的有机接续、传统建筑与现代景观的有机融合、城镇与农村社区的有机衔接,打造扬州建设风格,努力建设单体建筑各具特色、群体建筑美观协调、古城新区相得益彰的历史文化名城。提高建设质量。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强化工程项目监管,严守技术标准,重视细节雕琢,精心建造特色街区、景区、城市综合体和市民居住小区,把苏中江都机场航站楼、2500年城庆广场、运博会永久性会址等打造成精品建筑。推进高效管理。强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市政公用设施、城市绿化、河道和小区物业管护水平。巩固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加快公交站台、无障碍设施改造升级和公共停车场建设,实施“畅通工程”。推进数字化城管扩容升级,建立健全责权明晰、运行有序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水平。
  优化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致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成国家生态市。打造“绿杨城郭新扬州”。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加快推进沿江、沿河、沿路、环山绿化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生态绿地、湿地,合理布局小游园、绿化景观和生态廊道,为居民营造舒适惬意的绿色空间。整治保护水环境。加强廖家沟、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涵育和修复,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城乡河道水环境治理,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深入实施“碧水工程”等环境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创建绿色环保企业、生态产业链和生态工业园区,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全面提升产业节地、节能、集约发展水平。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建材和节能设计,发展环保型公共交通,培育绿色低碳消费方式,让低碳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优化文化传承。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推动大运河联合申遗和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申遗,继续实施文化博览城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程,加快建成两淮盐政史料陈列馆、文汇阁、大涤草堂等新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博场馆,提高文博场馆使用率,到2014年,全市文博场馆总数达100处以上。传承并创新发展扬州雕版印刷、玉雕、漆器、剪纸、古琴、古筝和“三把刀”等传统技艺,加快实施扬州老字号复兴工程。扶持发展扬剧、扬州评话、清曲、木偶等优秀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地域风格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佳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支持扬州文化研究,推进书画、诗词等文艺创作,创成“全国诗词之市”。加强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引进,努力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名人和文化产业领军人才。不断扩大“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等节庆活动的海内外影响,打造“新知学堂”、“扬州讲坛”、鉴真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文体活动,精心组织建城2500年庆典,展示名城扬州的文化魅力。
  以幸福为根本推进和谐发展
  幸福是执政为民的根本追求。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要求我们更加关注百姓幸福感受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管理创新,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文精神塑造。
  促进居民收入倍增。坚持把增加居民收入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设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扶持发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既做大产业规模扩大就业容量,又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者素质提升就业质态,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积极扶持科技人才创业、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和有技能、会经营的能人带头创业,不断增加经营性收入。建立社会养老、医疗保障和低保、救济救助标准的持续增长机制,不断增加转移性收入。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理财水平,通过参与金融产品投资、实业投资、专利投入等,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
  促进社会公平发展。通过调节分配、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于民。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加强收入调节,建立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统筹做好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工资集体协商和支付保障工作,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缩小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民覆盖,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施被征地农民和失地农民保障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衔接并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完善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以及政策性补贴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好低保、特困家庭、低收入人群以及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的住房问题。全面实施旧城和“城中村”、老小区改造,加快改善老城区居民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质发展,建设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加快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档案馆和网上文化馆,精心组织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基本药品供应体系,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支撑、以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格局。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体育事业。重视人口和计生工作,促进人口规模适度、素质提升、结构优化、分布合理。
  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尊重人民民主权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支持人民政协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政策。不断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进程,大力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法律监督,推进能动司法,打造法治文化名城。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扎实推进“六五”普法,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
  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进各类民意通道建设,健全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论证等制度,重视发挥媒体民情传达和舆论监督作用,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深化“平安扬州”建设,加快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社会重点群体及社会组织引导服务、公共安全预警监管和应急管理等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虚拟社会管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力推进城乡新型社区建设,全面实施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深化“四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进一步健全政府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和社会有偿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建设机制,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思想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下转A3版)
扬州日报社版权所有 |
| 苏新网备2006011号 |
| 广告服务 | [ 帮助 ][ 评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扬州化工产业园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