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识教会字的人要怎么教才教会呢?

求教:老人不认识字(身体健康),怎么独立坐飞机?路过的进来看看
帖子786&精华&积分2,952&金钱2,802 &贡献150 &在线时间838 小时&
该帖被浏览& 3,987&次,回复&19&次
求教:老人不认识字(身体健康),怎么独立坐飞机?路过的进来看看
求教各位姐妹:
妈妈不认识字,没坐过飞机,机场或航空公司有没有什么特殊服务,可以帮我母亲顺利坐飞机呢?
谢谢大家!
帖子14,829&精华&积分55,237&金钱54,887 &贡献350 &在线时间2843 小时&
不懂。。帮顶。。。
中了红色的毒,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永久金牌团长
超级亲子序列版主
超级亲子桃花潭首席版主
帖子30,771&精华&积分14,268,247&金钱14,256,395 &贡献11,852 &在线时间9526 小时&
有,和机场联系,有专护地勤。
如果你有VIP,免费的
没有也就是收点费用。
帖子786&精华&积分2,952&金钱2,802 &贡献150 &在线时间838 小时&
回复 3楼 yanzizima 的帖子
太感谢了,有点热泪盈眶的感觉、
帖子786&精华&积分2,952&金钱2,802 &贡献150 &在线时间838 小时&
回复 2楼 臭小驴的老妈 的帖子
谢谢亲。特喜欢你拍的照片
帖子786&精华&积分6,104&金钱6,104 &贡献0 &在线时间1628 小时&
我还以为像小孩一样”托运“呢(即无大人陪伴儿童乘机)
帖子3,902&精华&积分17,756&金钱17,706 &贡献50 &在线时间2199 小时&
70岁以上可以&托运&的.....
哦, 我也想去流浪......
帖子3,902&精华&积分17,756&金钱17,706 &贡献50 &在线时间2199 小时&
10年以前,不到70的,航空公司也可以帮忙办&托运&
可是现在, 不到70的, 他们坚决不干了.
哦, 我也想去流浪......
帖子1,364&精华&积分1,374&金钱1,374 &贡献0 &在线时间81 小时&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帖子3,730&精华&积分18,270&金钱17,820 &贡献450 &在线时间1445 小时&
飞机不知道,我看过老人坐车,不认字,然后手里拿着写好的纸条,可以让工作人员,会边上的人,带一下的。
帖子2,309&精华&积分6,120&金钱6,120 &贡献0 &在线时间751 小时&
托付啊,之前姐姐家孩子来我家就是托运的,那时才四五岁。
超级亲子常驻成员
活动评定咨询委员
帖子27,514&精华&积分1,904,275&金钱1,885,025 &贡献19,250 &来自外太空&在线时间6194 小时&
没差,换了登机牌,
送老人进安检,
然后找工作人员,
出示登机牌,
就能领过去。。。。。。
然后就OK了。。。。。。
等小布长大,我就去流浪......
帖子17,118&精华&积分159,867&金钱157,517 &贡献2,350 &在线时间5857 小时&
办理陪护就可以了
我妈晕车晕机,当时我同学陪她去了机场,办理了陪护,100元,上机有人陪,下机也有人陪。
帖子786&精华&积分2,952&金钱2,802 &贡献150 &在线时间838 小时&
回复 12楼 布丁他妈 的帖子
谢谢偶像。
帖子786&精华&积分2,952&金钱2,802 &贡献150 &在线时间838 小时&
谢谢大家,我就不一一回复了,万分感谢!
超级亲子管委会
管委会执行委员
帖子24,606&精华&积分9,544,921&金钱9,932,151 &贡献12,770 &来自来自&在线时间6834 小时&
我PP前几年自己来深圳就是托付给航空公司的,我们是接收方,不过没听说有交什么托付费。
实在不行,托付给同航班的其他旅客。
超级亲子常驻成员
活动评定咨询委员
帖子27,514&精华&积分1,904,275&金钱1,885,025 &贡献19,250 &来自外太空&在线时间6194 小时&
安检之前能送,
过了安检不就问个道儿去登机口而己。
上了飞机有空乘,下了飞机跟大家走。。。
等小布长大,我就去流浪......
帖子366&精华&积分943&金钱943 &贡献0 &在线时间45 小时&
可以和地勤商量吧& &&&
帖子460&精华&积分1,034&金钱1,034 &贡献0 &在线时间758 小时&
是在前年的时候。我在武汉天河机场送我爸妈时,这样操作过:到服务大厅询问,好像填个单子。有专人带上飞机,下飞机的时候也专门送下来的,没有收费。
帖子16&精华&积分32&金钱32 &贡献0 &在线时间118 小时&
这个要收钱的吗?我婆婆来上海被托运过几次,没听说要钱啊,机场的服务很好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微信QQ怎么也学不会老婆的自信心受打击哪里有教人识字的扫盲班?
&&昨日09:33,郑先生来电:嗨,我是摆烧烤摊的小郑,去年上过你们快报的,这次又有事要来麻烦你们了。&&是这样的,我老婆从小就没念过书,现在她身边的人都在用微信,因为我老婆识字不多,都不敢用这些软件,现在她对自己越来越没自信了,觉得不识字是件很丢脸的事。快报能不能帮我问问,现在哪里还有扫盲补习班?我想让我老婆去参加。&&记者蒋大伟:读者一定还记得,一位32岁的瓶窑小伙郑先生,白天上班晚上摆烧烤摊的故事吧?他每天休息很少,白天要做钢材销售的工作,晚上还摆起了烧烤摊,潜心研究扇贝茄子怎么烤才更好吃(快报日热线新闻版报道)。&&现在,郑先生的销售工作有了起色,烧烤摊虽然不摆了,收入却比以前还多,他不再为工作的事烦恼,不过他还是遇到了新问题。郑先生说,老婆是温州人,从小家里穷没读过书,虽然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但微信、QQ怎么也学不会,特别自卑。&&郑先生说,他们住石桥附近,一直想给老婆找一个扫盲学习班,可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他希望快报能不能在嗨版上帮忙问问,石桥附近哪里有类似扫盲班的地方,或者有没有大学生志愿者,愿意教他老婆认字,让老婆自信起来?
[] [] [] []如何教小孩识字【个人原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教小孩识字【个人原创】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这是我们的教学经验总结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教育】古人如何教孩子识字_听琴夜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7贴子:
【教育】古人如何教孩子识字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 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   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的《急就篇》,的《千字文》,的,宋代的、《百家姓》,明代的,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   1、音韵定位:以上教材全部都是韵语成文。古人早就认识到汉字在声音方面的特点就是一字一音,每个音都有一个韵。正因为汉字有韵,决定了汉字能够排列整齐,平仄押韵。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再到汉赋、、、元曲,中国语言文字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这里面汉字的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韵几乎无法开启中国古文化教育的大门。所以从小培养儿童对韵的语感,是学习汉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古代童蒙教材几乎都是韵语的原因。  古人用韵还有第二个原因,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韵语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法,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历史就是靠这种韵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2、四字一句:识字教材一般都是四字,个别也有三字,上面提到的10种权威的识字教材,有9种都是四字一句,只有是三字一句。为什么用四字一句,这是很有讲究的。  儿童学语的过程是个训练发声的过程,因其控制声音的肌肉不发达,所以一次读的音节一般不超过四个。实验证明六七岁儿童读五个以上的音节和读四个以下的音节,其语句的完整性大不一样,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四字一句符合汉字组词的习惯。受平仄押韵的影响,汉字组词大多按几何级数增长。早期汉字一字一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两字一词的越来越多,如上下、左右、黑白、前进、后退、道理、光明,再发展下去则是以四字一词的复合词为多。《中国成语大词典》收录的都是这一类的词,这也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3、文涵百科:翻开古代的识字教材,都是按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来编写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主要是天文、地理、人伦、道德、历史、农耕、、教育等,让儿童在学字的过程中就能学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学字有三个境界,其一是就字学字,这就好比用字典学字;其二是既学字又学句,这就好比用文章学字;其三是学字、学句又学知,这是古人学字的最高境界。  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古人识字也是随课文识字,但是古人的随文识字和我们今天的随文分散识字截然不同,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第四个规律,也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一个规律。  4、集中识字、字不重复:现代语言教材无效重复占90%以上,古人恰恰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独辟蹊径。前面提到的“三百千”,其中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个字,《千字文》共1000个字,“三百千”合起来共有汉字3192个,但不重复使用的字约2200个,生字占全部字数的70%,这么大密度的生字量,现代语言教材是望尘莫及的。  当我们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去研究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和古人的识字教学方法时,会发现它们是非常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首先是教材。古人早就发现汉字像一盘散乱的珍珠,一个字一个词学习是非常笨拙的,必须用义理这根线将散乱的珍珠穿成串才好学。在形式上必须做到八字成韵,四字组词,两字分节,单字定声。这样每个汉字就会在特有的音流、形流和义流中固定下来。心理学证明,当无意义的识记材料按音节韵律排列后,记忆效率至少能提高1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义理,记忆效率就更高。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诀窍。  再看教法。儿童识记的特点是先整体输入,后逐步细化。古人很早就悟出了这一点,他们先利用儿童形象记忆强的特点,把几千字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这时儿童对字形的感知已有了六七成,稍加训读,即可分句组词,单个指认。这种文—句—词—字的顺序显然是从整体走向分散,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现代识字教学中的字—词—句—文的顺序则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符合成人抽象思维的特点。  实践证明,古人的识字方法有独到之处,相当高明,也非常合理,儿童学起来轻松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必须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才能开始读和写。所以历代识字教学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读书。  编写识字课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可读书。”崔学古在《幼训》里也说:“凡训蒙勿轻易教书。识字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书。”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渐渐教他们读书。在这个集中识字的阶段,以教会儿童认字为主,至于每个字怎样讲,要求很低,怎样用,可以说完全不要求。这期间也开始教儿童写字,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一致,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林成滔先生在《字里乾坤》中也说:“汉语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单音词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识字教育没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样,分散开来用较长的时间去进行,而最好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  所以古人让儿童集中学习约2000汉字,然后再教读书,这里面是含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的。转载自:
318元=298元蛋糕抵用券*1+198元蛋糕抵用券*1+蛋糕五折券*1+20元优惠券*3
古人是怎样教孩子读书的——读《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最近借得一本好书,《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先生著。此书原名为《传统语文教育初探》,1960年代一版再版,1992年作者于古稀之年大加修订,得此新版(前两个版本都无法外借)。志公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也是名老编辑,他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认为传统语文教育主要应当从研究教材(即我们说的“原典-文本”)入手,既然本书的内容是以教材为线索编排的,书名当然应该把“教材”二字体现出来,以便名实相符。可惜时过境迁,今日“教材”“教辅”泛滥成灾,近成“过街老鼠”,不免掩盖了这本书的光芒。  此书之好,在于梳理了古代蒙学教育的基本脉络,尤其倾其心力,整理了详细的古代蒙学书目并附以书影。手持此书,便可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国学启蒙读物做出判断和定位,按需所取。   总体而言,古人教孩子读书,大致分三个方面:识字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古人大多主张集中识字,即在儿童入学前后,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识记约两千字。集中识字的主要范本便是今人耳熟能详的“三、百、千”。  《千字文》最早,成书于南北朝梁,撰,《百家姓》和则后起于宋,缩略语“三、百、千”体现了这三本书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配合为一套完整的识字教材。《三字经》共1248字,三言,表达浅近通俗,并有名物、、励志等丰富内容,最为小儿所易读。《百家姓》只有472字,四言,内容完全无意义,主要让小儿认得常见的姓氏。《千字文》共1000字,四言,辞章古雅华丽。三者均整齐押韵、琅琅上口,合计两千多字,正可满足基本的“识字”目的。在内容上既能合于“日用”,又能增长“见闻”,还可教授“义理”,因此至今流传千古而不衰。  可贵的是,志公先生发现,古代与“三、百、千”同时出现的还有另一路识字教材,“杂字”,内容通俗实用,多在中下层社会广泛流行,多以市井小商人子弟和学徒、以及农家子弟为对象,如《山西杂字必读》开头言,“人生世间 耕读当先 生意买卖 图赚利钱 学会写账 再打算盘 天平戥子 纸墨笔砚……”。《山东庄农日用杂字》开头言,“人生天地间 庄农最为先 要记日用账 先把杂字观……开冻就出粪 制下镢和锨 扁担槐木解 牛筐草绳栓……”这文字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让人想起希腊人的《劳作与时日》),保证了一般老百姓的日用之需。   至于写字,是与识字截然分开的,古代汉语笔画复杂,初写者掌握起来很难。识字是依照“三、百、千”的顺序,而写的却是“上大夫,丘已己,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日舍屯”(见《敦煌掇琐》),取的是笔画稀少,儿童便于起步。方法是先描红,再脱格,完成这些基本功训练后,便临摹颜、柳、欧、苏的楷书。  至于思想教育,或者说伦理规范的教化,在、《千字文》中已经有所涉猎了,就纯粹讲教化的范本而言,我此前只知道《弟子规》,而且时下民间对《弟子规》的推崇越来越高。读了志公先生的书,方知道古代这方面的文献多得很。志公先生尝试分类如下:  1、儿童守则:以《弟子规》(清人李毓秀作)为最闻名,今日最广为人推崇。  2、女子守则:有《女诫》(汉班昭作)、《女论语》(唐宋若昭姐妹作)、《内训》(明许皇后作)、《女范捷录》(清王相之母作)、《蒙学女儿经》(清末坊刻本流行)。可惜这些都罕见于世,今之女权主义横行于东西方,“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还敢来倡导妇道呢?  3、格言谚语:市面上可见的是《小儿语》(明吕得胜父子编),基本上是通顺的白话训诫,如“一切言动 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 只为慌张 能有几句 见人胡讲 洪钟无声 满瓶不响”。此外其实还有《太公家教》(成于唐之前,载于敦煌遗籍)、《昔时贤文》(清代末年流传)。  其实教化的方式很多,讲故事、说也是一种渠道,志公先生把历史典故列入“知识教育”的大类里,姑且是为了方便讨论吧。以轶闻掌故为内容来编排蒙书,教儿童诵读记忆,是个良好的办法,这是国外的华德福教育同样倡导的,即“讲故事”。这个方法始于唐代的《兔园册》,创始于李翰的《蒙求》,明清以后便有了流传甚广的《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内容近似百科全书,天地人三才之事皆可粗通,近现代诸多大学者童蒙时便读过此二书。  知识教育还包括知识,如《史学提要》(宋黄继善编)、《鉴略》(清王仕云编)等,以及各科常识,如《名物蒙求》(宋方逢辰编)和《算学歌略》(清徐继高编)等,市面上都不可见。因为就史学知识而言,这一类的古代蒙书,内容相当古雅,如“阖庐杀僚 贼用专诸 破楚入郢
谋取伍胥……”(《史学提要》),今人的知识储备远跟不上理解,至多读一读袁腾飞。至于纯粹的科学知识领域,西式教育已经借助铺天盖地的电视、网络、图书等视觉图像普及人心,哪里需要古人再指指点点。 【评:然而古人蒙书最基本的优点,在于押韵和对仗,诵读琅琅上口,对于儿童的学习记忆其实大有帮助,本可以在今日充分利用,如《算学歌略》言,“凡习数学 列位为先 自右至左 个十百千 若有零位 必用一圈 几数并陈 上下齐肩”,多么清楚明朗!】   在集中识字和深入识记后,古人进入以读写训练为基础的下一阶段,开始读《四书》《五经》,并教以简单的散文故事、诗歌以及属对,并学习声韵、训诂、语法等。我觉得值得借鉴的有阅读散文故事这一块,选材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内容又短小精悍,可以讲给孩子听,真想看一看。重要的有两本书(可惜在上图都没有查到):  1、名物掌故:代表作为《书言故事》(宋胡继宗编,倪灿《宋史.艺文志补》著录),我小时候读过一些成语故事便典出于此,如:【守株待兔】(韩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之,折颈而死。因释耕守株,冀复得兔。多么凝练!  2、人物故事:代表作为《日记故事》(元虞韶编,《补辽金元艺文志》《补元史艺文志》有著录),如:【神色不异】(后汉)  刘宽,温仁恕爱,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桓帝朝为廷尉。夫人欲试宽,令恚,乃俟当朝会时,装严已讫,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乎?”此人之修养令人叹为观止!   与阅读散文故事相配套的,是咏诗,首选本便是《千家诗》了,另有《神童诗》、《小学弦歌》等,不赘述。
我国古代的识字教育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古今神童的标准大不相同,古时候就有神童,但标准要高得多,《三字经》上对神童的描写是“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古代的儿童只要读了一年私塾,六、七岁过识字关是很正常的,七、八岁能吟诗作赋才是神童,而不象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儿童能识字阅读竟被称为“神童”,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  1、音韵定位:以上教材全部都是韵语成文。古人早就认识到汉字在声音方面的特点就是一字一音,每个音都有一个韵。正因为汉字有韵,决定了汉字能够排列整齐,平仄押韵。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语言文字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这里面汉字的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韵几乎无法开启中国古文化教育的大门。所以从小培养儿童对韵的语感,是学习汉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古代童蒙教材几乎都是韵语的原因。古人用韵还有第二个原因,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韵语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法,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历史就是靠诗歌这种韵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2、四字一句:识字教材一般都是四字,个别也有三字,上面提到的10种权威的识字教材,有9种都是四字一句,只有《三字经》是三字一句。为什么用四字一句,这是很有讲究的。儿童学语的过程是个训练发声的过程,因其控制声音的肌肉不发达,所以一次读的音节一般不超过四个。实验证明六七岁儿童读五个以上的音节和读四个以下的音节,其语句的完整性大不一样,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四字一句符合汉字组词的习惯。受平仄押韵的影响,汉字组词大多按几何级数增长。早期汉字一字一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两字一词的复合词越来越多,如上下、左右、黑白、前进、后退、道理、光明,再发展下去则是以四字一词的复合词为多。《中国成语大词典》收录的都是这一类的词,这也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3、文涵百科:翻开古代的识字教材,都是按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来编写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主要是天文、地理、人伦、道德、历史、农耕、祭祀、教育等,让儿童在学字的过程中就能学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学字有三个境界,其一是就字学字,这就好比用字典学字;其二是既学字又学句,这就好比用文章学字;其三是学字、学句又学知,这是古人学字的最高境界。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古人识字也是随课文识字,但是古人的随文识字和我们今天的随文分散识字截然不同,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第四个规律,也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一个规律。  4、集中识字、字不重复:现代语言教材无效重复占90%以上,古人恰恰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独辟蹊径。前面提到的“三百千”,其中《三字经》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个字,《千字文》共1000个字,“三百千”合起来共有汉字3192个,但不重复使用的字约2200个,生字占全部字数的70%,这么大密度的生字量,现代语言教材是望尘莫及的。当我们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去研究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和古人的识字教学方法时,会发现它们是非常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首先是教材。古人早就发现汉字像一盘散乱的珍珠,一个字一个词学习是非常笨拙的,必须用义理这根线将散乱的珍珠穿成串才好学。在形式上必须做到八字成韵,四字组词,两字分节,单字定声。这样每个汉字就会在特有的音流、形流和义流中固定下来。心理学证明,当无意义的识记材料按音节韵律排列后,记忆效率至少能提高1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义理,记忆效率就更高。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诀窍。再看教法。儿童识记的特点是先整体输入,后逐步细化。古人很早就悟出了这一点,他们先利用儿童形象记忆强的特点,把几千字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这时儿童对字形的感知已有了六七成,稍加训读,即可分句组词,单个指认。这种文——句——词——字的顺序显然是从整体走向分散,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现代识字教学中的字——词——句——文的顺序则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符合成人抽象思维的特点。  实践证明,古人的识字方法有独到之处,相当高明,也非常合理,儿童学起来轻松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必须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才能开始读和写。所以历代识字教学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读书。编写识字课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可读书。”崔学古在《幼训》里也说:“凡训蒙勿轻易教书。识字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书。”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渐渐教他们读书。在这个集中识字的阶段,以教会儿童认字为主,至于每个字怎样讲,要求很低,怎样用,可以说完全不要求。这期间也开始教儿童写字,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一致,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林成滔先生在《字里乾坤》中也说:“汉语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单音词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识字教育没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样,分散开来用较长的时间去进行,而最好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 所以古人让儿童集中学习约2000汉字,然后再教读书,这里面是含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的。
我国古代识字教材及教学发展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  古今神童的标准大不相同,古时候就有神童,但标准要高得多,《三字经》上对神童的描写是“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古代的儿童只要读了一年私塾,六、七岁过识字关是很正常的,七、八岁能吟诗作赋才是神童,而不象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儿童能识字阅读竟被称为“神童”,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音韵定位、四字一句、集中识字、字不重复。
  根据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可将其分为三个发展期:雏形期、定型期和承袭期。在雏形期,识字教材处于萌芽阶段,基本是通用字的汇编,以适应统治者文字整理的需要;在定型期,教材进一步成熟,与生活实践结合的趋势愈加明显,同时识字与思想教育也进一步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开始力争把一定的字组合在一起表达一定的内容,即意义识字法。如《急就篇》中关于“文学法理”部分的“汉地广大,无不容盛”,已经脱离无意义的单字组合;在形式上,也开始采用韵文形式,早期是四字一韵,后来灵活多变,有三言、四言、七言等。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比较繁盛,社会生活大大丰富,识字教材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承袭期的教材种类繁多,但基本遵循前一阶段《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的体例。在识字教学上,是以集中识字为主;在识字教材的编写形式上重视韵文化,以三言或者四言为主。所选字数较前代增加,而且要求认字与写字相结合。但教材内容艰深,语句僵化,思想教育过多,因此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上述可看:古代蒙学识字教材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继承与革新中发展的。如《仓颉》、《爰历》、《博学》这三篇是根据文字统一的需要,对《史籀篇》进行改编而形成;到了汉代,针对这三本书字数少,且有些字的读音失传,又把它们合并为《仓颉篇》,它们都是当时通用字的汇编。与此同时又新编了《急就篇》、《元尚篇》、《凡将篇》、《训纂篇》,但只有《急就篇》流传后世,而且对后来的“三、百、千”影响很大。  自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产生后,它们形成一个体系,取代了以往所有的识字教材,而且有着极大的稳定性,使用数朝数代,甚至流传到外国。这种继承与革新中的历史规律就是识字量知识量是否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一致。《仓颉》、《爰历》、《博学》等篇对《史籀篇》的扩充;《训纂篇》对《仓颉篇》的扩充,都是嫌字数少,但这些教材都存在一个通病:字数多且难,超过了儿童的接受能力。后起的《急就篇》,尽量选易识易记的字,所以能够在一定时期独占鳌头。但它也有一个不足,就是知识太多太杂,有姓氏名字、文学法理、天文地理,类似于百科全书。  成为一个体系的“三、百、千”则不然,它们在知识上分别汲取了《急就篇》的一部分而成,字数多则一千左右,少则几百,掌握上只需会读会认,不要求会写,所以很快能够取而代之。后来的改编本无一不是在加深教材难度,扩充教材字数上下功夫,忽视了儿童的接受能力,因此,它们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而湮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随着年代的推进,蒙学识字教材趋于丰富化,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沿袭已有的教材,另一方面又根据时代需要加以改编,甚至去编写新的教材。这是一个继承与革新的过程,既保证了教材的稳定性,又进行了革新、改进,使教材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古人的识字方法有独到之处,相当高明,也非常合理,儿童学起来轻松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必须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才能开始读和写。所以历代识字教学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读书。编写识字课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可读书。”崔学古在《幼训》里也说:“凡训蒙勿轻易教书。识字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书。”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渐渐教他们读书。  在这个集中识字的阶段,以教会儿童认字为主,至于每个字怎样讲,要求很低,怎样用,可以说完全不要求。这期间也开始教儿童写字,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一致,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林成滔先生在《字里乾坤》中也说:“汉语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单音词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识字教育没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样,分散开来用较长的时间去进行,而最好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 所以古人让儿童集中学习约2000汉字,然后再教读书,这里面是含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的 许嘉璐先生指出:解决了幼儿识字难题,无异于放飞一颗原子弹!由此可见,当今我国幼儿识字难、效果差!  然而古人识字方法很简单,也很科学,那就是通过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一年识字2000多,四、五岁孩子自主阅读非常普遍。  细细研究古人的识字教材与方法,我们会发现有如下特征:  1、押韵。  《三字经》三字一句,六字一韵,读起来似儿歌琅琅上口,极易背诵,孩子们非常喜欢;  2、生字集中。  《三字经》一共1500汉字,其中不重复用字就有1200个,生字率达到80%,《千字文》更是用字1000。无一重复!这样就极大提高了识字效率。  3、识字与写字、讲义分开。  古人先上蒙馆诵读强记识字卡片(十月左右)过汉字关,再上经馆释书讲义,一年下来即可自由阅读;古人四、五岁就进入阅读,很容易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自然擅长作诗赋辞。
大道至简之识字   指读,这个很重要,也很简单,只要我们老师老实、听话、肯干,没有做不成的,经典也读了,字也认识了,最后还能达到背诵的目的,何乐而不为?还有关键一点,通会这种方式认识的字,不容易忘掉。原文地址:大道至简之识字原文作者:伏羲幼儿学堂  在我们的家中、幼儿园、学校,花样频出的识字方法让人应接不暇,这些我都不反对,因为毕竟是让孩子们尽快的去识字,这个周末我一直在总结孩子们的学习方法,想来想去,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识字真的有那么复杂吗?古人识字也会像我们今天这样花样繁多吗?我想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大道至简”。往往我们越是认为很复杂的东西,其实道理越是简单。最近一个星期葛老师在摸底,看看学堂的孩子们到底认识了多少字,别的孩子来学堂前是什么情况我不太清楚,就拿我儿子大牛来讲,我们没有给他特殊的学习关照,也没有教他特殊的认字方法,相反,大牛的学习能力要超过其他孩子,他一直处在等待其他孩子的状态,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一个四岁半的孩子,只统计了不到一半的识字量(是按他读的书来计算的),现在已经接近600字了,简单的儿童画报可以自己看。公路上的路标和广告牌能认识到80%,这个识字量不算多,但是对于一个没有刻意去教识字的孩子来说,我认为还是可以的,这是为什么???想来想去还是一个“简”字,识字方法之简单。他读完了三字字,弟子规,大学后,按进度,中庸也该结束了,但是为了等别的孩子,目前中庸只进行到第二十七章,再就是汉字歌,汉字歌他读起来琅琅上口,自己还能打节拍,乐在其中。他的识字方法在于“通过对大牛识字量的摸底,我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我们花空心思想种种方法识字,岂不知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是否会珍惜呢?是否会去真干呢?别再浪费孩子们的宝贵时间了,让他们玩,让他们学习,大道至简。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教会了我6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