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纪实走边关云南段接管云南纺织厂历史记载

云南军阀历史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云南军阀历史
&&云南军阀历史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图文】中共云南历史简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共云南历史简述
大小:192.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p&核心只有一点:毛泽东抓住了战争的本质与规律,并利用其超强的实践能力将其熟练应用。这是军校里教再多也不一定能学会的东西。&/p&&p&如果看毛选多了,就会发现老毛这个人有个习惯。无论研究什么问题,都要从最根本开始说起。这是他从年轻就养成的习惯,引用他写给黎锦熙的信为例。&/p&&blockquote&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之源。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 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幸则与本源略近,不幸则背道而驰。夫以与本源背道而驰者而以之为临民制治之具,几何不谬种流传,陷一世一国于败亡哉?而岂有毫末之富强幸福可言哉? 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blockquote&&p&这段内容可以清晰的看出毛一直在寻找“本源”。那时的他还很迷惑,不知道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在哪,直到遇见了马克思。老毛最后选择马克思,不是头脑发热,是老马解决了他心中最大的问题:本源是什么?自那之后,老毛就开始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世界上的一切。把一切的本质与规律都给慢慢的找了出来。比如毛选开篇第一段:“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可以把这段话戏称为革命第一定理。这二十六个字可以说把辛亥革命以来的绝大多数问题都解决了。辛亥革命为什么成功?成果为什么被窃取?孙中山为何一直失败?共产党为什么组织不起大规模革命?我们怎样才能革命成功?无数关键问题都可以从段话里找出答案。&/p&&p&这就是找出“本源”的好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得如此简单。老毛用这个定理推出了最关键的结论:革命必须联合农民。老毛因为这个结论数次被批评,被打成少数派,也因为这个结论而成功领导了中国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理论的先进并不是成功的所有,还需要另外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实践。老毛这个人实践能力可以说是亿中无一。到一个地方,做一件事,总是要把需要的方方面面都调查清楚再进行。事成以后,还要反反复复的总结经验教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这二者形成了一个无可阻挡的正循环,也正是在这种体系的带领下,共产党才超越他的一切前辈,完成了历史使命。&/p&&p&革命是如此,战争也是如此。老毛将自己的战争思想体系集中体现在了两篇文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老毛在其中系统阐述了战争的本源是什么:&/p&&blockquote&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形式。&br&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blockquote&&p&再以这个本源为基础,开始阐述宏观层面上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战争的规律是什么,战争的性质是什么。再由大入小的阐述微观层面上我们该如何防御,如何反围剿,如何撤退,如何反攻,怎样集中兵力,怎样打运动战,怎样速决战等等以及为何要这样做。&/p&&p&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战争。革命早期,许多军官和战士持单纯的军事观点,认为战争就是打垮敌人,打赢了就一切顺利。很遗憾他们未能透过战争的表象看到战争的实质,他们无法理解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该怎么打。举个例子,毛在井冈山关于军事有两点区别于他人的理解。第一:要持续建设根据地。第二:尽量避免非歼灭战的战斗。很多人对此非常不解,打仗就打仗,建设什么根据地啊!打跑敌人就行了,干嘛非得要歼灭战?我们来看看老毛是怎么说的:&/p&&blockquote&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什么?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首先是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⑴的战争的彻底胜利;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着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并且教育他们,使战争得着新的群众力量;为着从经济建设去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去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去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为着这一切,就需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建设工作。这是每个革命工作人员必须认识清楚的。&br&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br& “拚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时宜的。“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对于几乎一切都取给于敌方的红军,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只有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围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给敌以杀伤,是作为给敌以歼灭的手段而采取的,否则便没有意义。因给敌以杀伤而给我以消耗,又因给敌以歼灭而给我以补充,这样就不但抵偿了我军的消耗,而且增加了我军的力量。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响。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br&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blockquote&&p&水平就是高啊!当大家还沉浸在建立根据地和打胜仗的喜悦时,老毛已经敏锐的意识到了未来的问题与危机。打仗的本质是什么?为了革命胜利!这个目标还太远,就说当下打仗是为了什么?很简单,保护根据地,保护革命火种。只是没头苍蝇的到处乱打是保护不了根据地。红军本身力量单薄,根据地大多又是在山上或者偏僻的地方,这里物质缺乏,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红军每次战斗后既不能得到有效休息,也不能及时补充装备与兵员,有时甚至吃饭都是个大问题。如果只是打仗而不做建设工作,那红军只会越打越累,越打越少,越打越弱。弱小的红军能保护根据地吗?当然不能!所以我们要建设根据地,自给自足,维持日常与损耗;所以要打歼灭战,因为只有歼灭战才能迅速得到大量物质缴获和兵员补充。其他非歼灭的战斗只会耗损己方的力量。敌人有仓库有兵工厂补充,红军拿什么补充?&/p&&p&这就是老毛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到的面对现实种种困境的解决办法。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逻辑清晰,从大到小,层层递进。事实上,一切都是按照他的剧本在走。四次反围剿后,因为疏于根据地建设,又加上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五次反围剿直接被撵出了老巢。之后由毛统领全局,这两条被迅速执行,红军也才因此日益强壮。&/p&&p&毛透过一切现象抓住了战争的本质。再从这个本质探究战争的规律然后为己所用,针对现实制定了各种战略与战术。所以我们可以从毛选中多次看到毛一次次的预言战争的发展,并且事实一次次的证明他的正确。这样一套体系加实践,安有战而不胜的道理?打个比方,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蒋 校长(前后各空一格表示尊敬)只能从这个现象知道苹果熟了,秋天到了。老毛却能从这个现象想到更深的东西,什么力量把苹果摘下来的?这个力量是什么?然后苦思冥想写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再用这里面的定理去解释天地万物,并且利用这万千世界。你说这种知识体系上的碾压, 蒋 校长怎么玩?更别说在革命,党建,基层等方面老毛一次次这样开挂的玩游戏, 蒋 校长真的输得不冤。遇到老毛这种千年一遇能力全方位碾压同时代的对手,竟然还能寿终正寝,主宰一方。 蒋 校长运气MAX。&/p&&p&透过表象看本质,抓住本质找规律,运用规律改变世界。这句话是老毛从马克思那里学会的,并且一次次在毛选里重复,也是老毛最希望中国人民学会的一点。因为老毛知道:中华民族的复兴绝不能只靠一个毛泽东。每个独立思考,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中国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本源。&/p&&p&&br&&/p&&p&推荐阅读:&/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帽子先生:身处逆境的毛泽东是如何做的?&/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帽子先生:你认为谁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国人?&/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帽子先生:毛泽东思想在现实中有用吗?&/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帽子先生:看《毛泽东选集》是种怎样的体验?&/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帽子先生:《论持久战》公开发表的那年,日方是否知道这篇文章?他们如何看待?&/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帽子先生:读《毛泽东选集》需要哪些基础知识?&/a&&/p&
核心只有一点:毛泽东抓住了战争的本质与规律,并利用其超强的实践能力将其熟练应用。这是军校里教再多也不一定能学会的东西。如果看毛选多了,就会发现老毛这个人有个习惯。无论研究什么问题,都要从最根本开始说起。这是他从年轻就养成的习惯,引用他写给…
作者:连公子&br&链接:&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品牌二战时曾为德国纳粹生产军装军鞋? - 连公子的回答&/a&&br&来源:知乎&br&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br&&br&刚写的文章贴上来。&br&&br&&br&&b&Hugo Boss和纳粹的难解孽缘&/b&&br&&br&&p&无论纳粹政权多么的邪恶和罪无可恕,不可否认的,第三帝国对自我形象的包装绝对是二战中的翘楚。&br&&/p&&br&&p&纳粹党的社会运动追求强烈的统一性,通过驱逐异类而塑建一个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集体。&/p&&p&这一时期,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沉醉于各式各样的制服和配饰中。&/p&&br&&p&不仅仅是武装部队,矿工,邮递员,电车售票员,火车司机的工作服全部与军装接近,胸口缀满象征职务等级的银扣铜扣,蓝领阶层也会佩戴白手套,臂章和十字银英徽以建立日耳曼荣誉感,资深人员甚至被授予华丽的佩剑。&/p&&br&&p&电影「朗读者」中,凯特 · 温斯莱特扮演的电车售票员。 ▼&/p&&img src=&/ff62a8c486bc18e67c37_b.jpg& data-rawwidth=&864& data-rawheight=&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4& data-original=&/ff62a8c486bc18e67c37_r.jpg&&&br&&p&制服,对于纳粹而言是神秘主义与无上荣誉的象征。着迷于古罗马帝国的希特勒曾说:军装一定要帅,要能体现帝国士兵的高贵和威严,这样年轻人才会义无反顾的投奔我们。在穷兵黩武和种族主义的极权体制下,制服成了地位的标识和人种优秀论的道具。&/p&&br&&p&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由纳粹艺术家设计,Hugo Boss生产的制服优雅,得体,桀骜,性感,堪称史上最杰出的军装。&/p&&br&&p&只看衣服别看脸 ▼&/p&&img src=&/5d9be122bca99c2fbf86accb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9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5d9be122bca99c2fbf86accb_r.jpg&&&br&&p&&b&Hugo Boss的原罪&/b&&/p&&br&&p&雨果 · 博斯(Hugo Boss)1885年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德国家庭,是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名,十几岁时既在纺织厂工作,一战时曾做为下士服役。&br&&/p&&br&&p&1924年,雨果在德国南部的小城成立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男装制衣厂Hugo Boss。工厂生产衬衣,夹克,雨衣一类的工作服和劳保用品。1930年,由于经济不景气,公司几近破产,最终债权人只留给他六台缝纫机。&/p&&br&&p&雨果 · 博斯 ▼&/p&&img src=&/5f84cc4ace8f87fea219325_b.jpg& data-rawwidth=&1266&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6& data-original=&/5f84cc4ace8f87fea219325_r.jpg&&&br&&p&早在1931年,雨果 · 博斯便加入了纳粹党。次年,党卫队从冲锋队中独立出来。纳粹艺术家Karl博士和平面设计师Walter Heck绘制出全黑制服替换原本的黄褐色制服以示区分。Hugo Boss拿到了这笔订单,自此开始为纳粹党冲锋队(SA),党卫队(SS)和希特勒青年团(HJ)生产制服。&br&&/p&&p&希特勒于1923年创立的纳粹党冲锋队(SA),创立初期负责维护党内会议。成员穿黄褐色卡其布军装,右袖戴曲十字袖标。&/p&&br&&p&这批衣服来源于库存的德国驻东非殖民地军团制服。一战后德国失去了非洲殖民地,这些衬衫一直堆积在仓库里,直到希特勒建立冲锋队后用来做了自己的制服。 ▼&/p&&img src=&/0bd3c62ba0b2ece5899be3_b.jpg& data-rawwidth=&1020& data-rawheight=&7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0& data-original=&/0bd3c62ba0b2ece5899be3_r.jpg&&&br&&p&党卫队(ss)原是希特勒的个人随护团,从冲锋队的菁英成员中选拔,之后党卫队做为纳粹党自身的风纪组织存在。后期党卫队实质上是国家公安和谍报机关。&/p&&br&&p&这身全黑制服又称M32制服,是党卫队最著名的形象。特点是西服领,右肩单肩章。 ▼&/p&&img src=&/24c13fa7af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9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24c13fa7af_r.jpg&&&br&&p&党卫队队徽是以其缩写「SS」变形的双闪电,此标志由纳粹设计师Walter Heck在1932年完成。&/p&&p&两个交错旋转的S既成为纳粹党(全称: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卐标志。这个标志是希特勒自己在1920年设计的。不得不说,这个两次被美术学院拒之门外的三流画匠在Logo设计上很有一手。▼&/p&&img src=&/ed476b4ba677f0fdb976c_b.jpg& data-rawwidth=&1372& data-rawheight=&13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72& data-original=&/ed476b4ba677f0fdb976c_r.jpg&&&br&&p&二战后,德国刑法典规定卐及奈尔特十字等纳粹符号禁止出现在公开场所。为此,电影「无耻混蛋」上映前不得不临时更换海报。&/p&&br&&p&2005年,哈里王子在化妆舞会上穿戴了纳粹的领章和袖标引起悍然大波,「太阳报」更是刊登头版谴责。有些禁忌绝对不能碰。▼&/p&&img src=&/fd714dbfcc11acf80501_b.jpg& data-rawwidth=&984& data-rawheight=&6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4& data-original=&/fd714dbfcc11acf80501_r.jpg&&&br&&p&党卫队领章左右不同,自一级突击大队长(中校)以下,右侧领章为双闪电标志或是所在师标志,左侧领章为衔级标志。旗队长(上校)以上左右领章相同。&br&&/p&&br&&p&电影「无耻混蛋」剧照,左侧四颗星为Storm Unit Leader ▼&/p&&img src=&/dae32dd97964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dae32dd97964_r.jpg&&&br&&p&军帽装饰为上鹰下骷髅,以区别国防军的上鹰下军徽。▼&/p&&img src=&/f26a5ea155bc92db0b3f8d_b.jpg& data-rawwidth=&599& data-rawheight=&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9& data-original=&/f26a5ea155bc92db0b3f8d_r.jpg&&&br&&p&希特勒青年团( HJ)是一个纳粹党设立的青年组织。这是纳粹党继冲锋队之后设立的第二个准军事组织。成员人数达870万人,占当时德国青年的98%。▼&/p&&img src=&/956b0da5d3_b.jpg& data-rawwidth=&567& data-rawheight=&4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7& data-original=&/956b0da5d3_r.jpg&&&br&&p&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比我小时候穿的XX队制服好看多了。▼&br&&/p&&img src=&/02fd1a486e0081dfa08b2df_b.jpg& data-rawwidth=&1064&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4& data-original=&/02fd1a486e0081dfa08b2df_r.jpg&&&br&&p&雨果 · 博斯是党卫队中的活跃分子,自从源源不断的接到纳粹订单,Hugo Boss的运转得到了有力提升。事业时来运转,雨果更加认定了纳粹是德国的无二选择。&br&&/p&&br&年间,雨果 · 博斯陆续参加了「德意志劳工阵线」,「帝国保护协会」以及「国家社会主义人民福利社」等多个纳粹组织。&br&这些听上去无比美好的机构最终指向的是元首的个人崇拜和集权独裁。介于一战后德国民间积累的抵触与不满情绪冲破了临界点,强势的纳粹主义迅速发展壮大。&br&&p&&b&党卫队的制服样式&/b&&/p&&br&&p&Hugo Boss 制作的制服不是批量生产,而是由裁缝为军人逐一量体定做,因此每一件制服都合体贴身,绝不会松松垮垮。&/p&&p&Hugo Boss甚至印刷了厚厚的图册供军官们挑选心仪的式样。下图非Hugo Boss印刷 ▼&br&&/p&&img src=&/6e69b10f832dff4bf156a_b.jpg& data-rawwidth=&504& data-rawheight=&3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4& data-original=&/6e69b10f832dff4bf156a_r.jpg&&&br&&p&纳粹时代的德国军队,秉承着普鲁士的军事传统,无论军事理论,武器训练,乃至军容装备都恪守着严谨的作风。&/p&&br&&p&党卫队制服图册。夏季军服采用混纺棉质材料,冬季则采用羊毛布料与人造纤维材料合织,军服表面挺括整齐。 ▼&/p&&img src=&/ef2a9cb3b195feedbaa16a1c8c712b99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ef2a9cb3b195feedbaa16a1c8c712b99_r.jpg&&&br&&br&&p&除了上文提到的全黑制服外,党卫队还配有灰色制服,下图领章为Standard Leader。▼&/p&&img src=&/afb1cf370eef95ceaa3118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afb1cf370eef95ceaa3118b_r.jpg&&&br&「辛德勒的名单」中,拉尔夫 ·费因思饰演的武装党卫队军官身穿闭合领制服。这个设计除了领章外,与国防军的制服很相似。▼&img src=&/cc1f470bbb0bccd08f3167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cc1f470bbb0bccd08f3167a_r.jpg&&&br&&p&比较下图的国防军制服。电影「刺杀希特勒」剧照 ▼&/p&&img src=&/927f80dc5719cdb603d7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27f80dc5719cdb603d7a_r.jpg&&&br&&p&党卫队还配有夏天穿着的白色Summer Jacket ▼&/p&&img src=&/bff34fefddd9bdb8ef5286ffa10fd727_b.jpg& data-rawwidth=&756& data-rawheight=&7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6& data-original=&/bff34fefddd9bdb8ef5286ffa10fd727_r.jpg&&&p&以及短款的Waiter Jacket ▼&/p&&img src=&/e8b495d3b3be2e2ccb95fdb_b.jpg& data-rawwidth=&1008& data-rawheight=&6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8& data-original=&/e8b495d3b3be2e2ccb95fdb_r.jpg&&&br&&p&为军官提供的正装礼服,足见纳粹对于仪表的重视 ▼&/p&&img src=&/9fda5f7a6dcac97beada9a75c2ecabc0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5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9fda5f7a6dcac97beada9a75c2ecabc0_r.jpg&&&br&&p&1938年冬,柏林身着闭合领大衣的党卫队列兵。 ▼&br&&/p&&img src=&/ef297b1dab135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f297b1dab135c_r.jpg&&&br&&p&「辛德勒的名单」中出现的翻领大衣。▼&br&&/p&&img src=&/676c9cf25e8f1c0609951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676c9cf25e8f1c0609951_r.jpg&&&br&&p&党卫队M32黑色制服的设计者是党卫队上校军官Karl Diebitsch和平面设计师Walther Heck。 Karl博士是希姆莱的私人艺术顾问,也是纳粹党早期党员,入党序号为 1436。除制服外,他还设计了党卫队和警察的佩剑,匕首以及大部分武装党卫队勋章。&/p&&br&&p&1939年,卡尔博士设计出纳粹直属的「德意志研究会」标识和冲锋队徽章。卡尔还设计过不少纳粹德国时期的邮票,后被希特勒授予荣誉勋章。由于卡尔是后备军官,战后未被判刑,于1985年去世。&/p&&br&&p&Karl博士设计的党卫队佩剑 ▼&/p&&img src=&/5b868f25aa6e80fcb0def7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5b868f25aa6e80fcb0def7_r.jpg&&&br&&p&匕首 ▼&/p&&p&&img src=&/f4f88fafaf5a56c67c5e9b_b.jpg& data-rawwidth=&567& data-rawheight=&5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7& data-original=&/f4f88fafaf5a56c67c5e9b_r.jpg&&&br&纳粹周边配饰 ▼&/p&&img src=&/e0ee9cff05efc1c87988d_b.jpg& data-rawwidth=&631& data-rawheight=&4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1& data-original=&/e0ee9cff05efc1c87988d_r.jpg&&&br&&p&徽章 ▼&/p&&img src=&/f6c2b4fbefad000cb5255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6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f6c2b4fbefad000cb5255_r.jpg&&&br&&p&&b&Hugo Boss的审判&/b&&/p&&br&&p&雨果 · 博斯的亲纳粹行为带了丰厚的企业利润。至1941年,短短9年中Hugo Boss的盈利增长了80倍。&br&&/p&&br&&p&在战争的后期,由于劳动力匮乏,Hugo Boss使用集中营战俘并且强迫一些外籍劳公为其工作。公司的管理人士皆为狂热的纳粹份子并是元首的忠实追随者。&/p&&br&&p&1945年,雨果 · 博斯受到希特勒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他将这张备受珍视的照片挂在自己寓所的墙上。这一切,全都成为了战后审判的确凿铁证。&/p&&img src=&/efb229a18d9_b.jpg& data-rawwidth=&1134& data-rawheight=&7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4& data-original=&/efb229a18d9_r.jpg&&&p&介于雨果 · 博斯的早期纳粹党员身份,对党卫队的财力支持,非法使用劳工和违法获利,雨果 · 博斯被认为不只是一个昏了头的老百姓,而是激进的纳粹主义者和第三帝国的投机份子。在1946年的战后审判中,雨果 · 博斯被剥夺政治权利,取消公司职务,并罚以重金。&/p&&br&&p&生于不义的政权,取之不义的钱财,上天收回的如此之快。&/p&&br&&p&2年后,雨果 · 博斯在疾病和精神抑郁的双重折磨中去世,但他的企业存活了下来。&/p&&br&&p&&b&Hugo Boss的转型&/b&&/p&&br&&p&由于雨果 · 博斯被禁止从事商业活动,他的女婿尤金 · 霍利接管了公司。1950年,依靠制作军装时期积累的经验,Hugo Boss开始转型定制西装,此举迎合了战后的市场需求,岌岌可危的公司重新开始振作并扩张为150个员工的大型制衣企业。&/p&&br&&p&1960年,Hugo Boss开始制作西装成衣,再次顺应了市场的走向。&br&&/p&&br&&p&2014年世界杯上,穿着Hugo Boss的德国队 ▼&/p&&img src=&/9da410ff2ec97dbfa514c_b.jpg& data-rawwidth=&1117& data-rawheight=&6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7& data-original=&/9da410ff2ec97dbfa514c_r.jpg&&&br&&p&1969年,尤金 · 霍利退休,将公司交给两个儿子主持。70年代,Hugo Boss的商标被设计出来,Hugo Boss开始走向国际市场。&/p&&br&&p&Hugo Boss一直是方程式赛车的赞助商,先后赞助过70年代的一级方程式世界冠军安垂亚劳达以及稍后的迈凯伦车队。▼&br&&/p&&img src=&/18f42c80b6820f15ced1fb4f6061189f_b.jpg& data-rawwidth=&686& data-rawheight=&4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6& data-original=&/18f42c80b6820f15ced1fb4f6061189f_r.jpg&&&br&&p&1991年,意大利时装集团Marzotto收购了Hugo Boss,由此Hugo Boss公司与雨果 · 博斯家族彻底脱离。&br&&/p&&br&&p&然而,1999年,Hugo Boss的原罪再次被公示于众。一位美国律师代表大屠杀中的幸存者向Hugo Boss提起公诉,迫使公司发表书面道歉。&/p&&br&&p&今日的Hugo Boss是一家再正常不过的企业,然而这段80年前的黑历史仍然时时被人提起。▼&/p&&img src=&/dead1790ff54bcf967f045c84b4bc1e5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dead1790ff54bcf967f045c84b4bc1e5_r.jpg&&&br&&p&自第三帝国建立伊始,纳粹就开动了军国主义理念的宣传,制服也成为宣传战中的棋子。收腰式的款式加入了众多华美装饰物,就像一株美艳剧毒的罂粟对年轻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很多青年入伍为的就是能得到一套漂亮的制服。&/p&&br&&p&然而,摘掉了所有配饰,军衔和胸章的纳粹制服,也不过就是一身平凡无奇的着装而已。▼&/p&&img src=&/18a1eceb85efe74b9c88b5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18a1eceb85efe74b9c88b5_r.jpg&&&br&&br&&p&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不止恋物】原创,商业用途请联系我们&/p&
作者:连公子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刚写的文章贴上来。 Hugo Boss和纳粹的难解孽缘 无论纳粹政权多么的邪恶和罪无可恕,不可否认的,第三帝国对自我形…
希特勒表示我的心好痛,听了侯赛因这个大忽悠的话同意希姆莱组建了一支清真党卫军,清真食品也给了,清真制服也给了,清真的阿訇也给了,结果在训练的时候那帮人就造反了!&img src=&/d025c5b9bb6fe4b5e47ce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d025c5b9bb6fe4b5e47ce6_r.jpg&&在经历很多波折后希特勒原本期望这支清真党卫军圣刀师能够发挥出色的战斗力对抗铁托游击队,可是万万没想到让他们烧杀抢掠那是样样都会,等到真碰上游击队马上一哄而散,配发的武器全支援了铁托,真是名副其实的运输部队,而且隔三差五开小差不断,在不战斗的情况下整个师就剩下不到1000人,万般无奈下希姆莱只好将剩下的绿绿全都遣散回家。&br&就这样的货色这样的战斗力你能指望他们帮希特勒打赢战争?&br&&img src=&/cd3583146fcbcac4893fe_b.jpg& data-rawwidth=&632& data-rawheight=&3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2& data-original=&/cd3583146fcbcac4893fe_r.jpg&&
希特勒表示我的心好痛,听了侯赛因这个大忽悠的话同意希姆莱组建了一支清真党卫军,清真食品也给了,清真制服也给了,清真的阿訇也给了,结果在训练的时候那帮人就造反了!在经历很多波折后希特勒原本期望这支清真党卫军圣刀师能够发挥出色的战斗力对抗铁托…
有空看看腾飞中国军事纪实。&br&毛泽东的资格老不老?老!一大的代表,这是什么概念?建国之后硕果仅存的两个一大中共代表。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八七会议之前,毛泽东还是不是这么出名。这一时期,中共的主要工作还是政治工作,军事不是主要,直到四二一,七一五??&br&八七会议上,一句:政权,是从枪杆子里取得的。开始崭露头角,当选为候补委员。当然,在此之前,也有人开始在中共内部重视军事,他就是周恩来??&br&秋收起义三支队伍都失败后,毛泽东当机立断,上井冈山打游击,在上山之前,在文家市整编部队,党支部建立在连上,即党指挥枪。当然,比起国家指挥枪,这明显还差一步。但是比起蒋中正,张国焘之流枪指挥党还是略胜一筹。这也是为什么毛泽东一手带起来的部队,党中央一过来,把毛泽东晾在一边。&br&前三次反围剿,运筹帷幄,最终都取得胜利,期间还和其他将领摸索出一套游击战法: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br&和当时照搬苏联经验夺取大城市的思想不一样,冷静分析中国国情,游击战,运动战,歼灭战,把握战略主动权,以缴获壮大自己。&br&反对大家打赣州的意见,赣州之战落败后,又出山在漳州打了大胜仗。&br&遵义会议之后重掌军权,四度赤水,翻雪山,过草地。不可否认这一路走来,艰苦之下,红军损失惨重,但是毕竟保住队伍不散。&br&到了陕北,合纵连横,东出山西,西路军西征,从作战成果来看,效果不大,西路军甚至是全军覆没,但是中共在陕北站住了脚,更关键的是,中共和张学良,杨虎城秘密结盟。&br&西安事变,不因小利而弃大义,答应改编,在抗日战争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br&重庆谈判胸有成竹,知道中共的部队打得越好,自己越安全。&br&解放战争时更多是全国的战略部署,抢东北,让延安,刘邓挺近大别山,到后来,三大战役,逆苏联美国之意渡江而下。&br&朝鲜战争,大家都反对,毛泽东还是要坚持要打,你看看现在朝鲜韩国整天对峙,咱们还能缓一缓,南北越一统一,人家就盯上你的南海。&br&毛泽东有没有打过败战?有,还不少!不过相比他打的胜战,瑕不掩瑜。&br&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在经济建设和对建国后国际形势的判断都一般般,但是毛泽东在军事才能,无论是一线的指挥,还是全国的战略考量,都是超一流的。&br&我们学习伟人的东西,从来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物理书也不会把牛顿的炼金术和宗教信仰作为重点,不是吗?
有空看看腾飞中国军事纪实。 毛泽东的资格老不老?老!一大的代表,这是什么概念?建国之后硕果仅存的两个一大中共代表。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八七会议之前,毛泽东还是不是这么出名。这一时期,中共的主要工作还是政治工作,军事不是主要,直到四二一,七一…
…………补充修改(待续未完)…………&br&&br&收到这么多支持笔者,指正笔者的朋友的评论,深感受宠若惊&br&&br&一直想补充&修改怎样落实,思来想去,还是先把自己批判一番,再搞出点小新闻吧&br&&br&首先深刻道歉,笔者有酒瘾,且已经发展到不喝酒不会说人话的地步(连Business talk前都得喝点),所以有些回答真的前言不搭后语(因为没喝酒),没神马逻辑(喝大了)……这次为了修改专门喝了一点(100ml苏联红军下),可能会好一些&br&&br&其次论据&论点有些偏颇,具体的有(谢谢所有指正笔者的兄弟们,在有关这次回答的讨论中,学到了很多很多知识架构中欠缺,和不完善的),依时间顺序:&br&&br&&br&1、很大一部分毒品在战争中做镇痛药物使用,而当时的人们因时代的局限,并未认识这类药物的成瘾性,故没有将其归为违禁药物的范畴……这点很多朋友说的很对,当时很多人对这些东西的定义是药品而不是毒品,对此,笔者自己的理解是:&br&&br&老祖宗说得好“是药三分毒”,一直以来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想问题的(各种古装剧里买砒霜的地方可是药铺哦)&br&&br&很多东西发现它有害处时,已经晚了!&br&&br&&br&&br&2、《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吗啡是注射镇痛用,而军医打雷达站那段用过量的吗啡对自己进行安乐死,吗啡致死剂量不到一克,电影中军医在肠子里撒的不是吗啡,而是磺胺粉&br&&br&&br&3、德军在东线用了很多的冰毒用来克制留守士兵的恐惧,德军在1941年10月的冬季大溃退中就奉行希特勒的刺猬战术和城镇堡垒战术,需要留下敢死后卫部队暂时阻挡苏军的时候就会配发毒品,以克服士兵的恐惧(反正不会落得个好死),貌似到1943年乌克兰战役的时候发展到顶峰,留守的德军士兵被绑在碉堡的机枪附近,旁边还有一大堆毒品.......&br&&br&&br&4、评论区一位朋友@teddyyy 说TG两个馒头一点辣椒都能发挥出同等战斗力……还真就是这么回事!这是为什么此次回答说“细思极恐”&br&首先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真的太苦难了!当下我们很难想象,抗战前军阀混战之时,平头百姓参军大多数就是为了能吃饱饭、能让自己有成长&br&&br&&br&[普通士卒之目的跟主义、思想也许很难有太多关键,就像纳粹之所以兴起,跟它让社会底层吃不起饭,找不到工作的劳苦大众有了生存的出路,是跳脱不开的(其在二战中的种种反人类的罪行也是翻不了案的)……试想,没有饭吃的人,怎么会去想什么主义?]&br&&br&&br&在此之下也更不可能想嗑药来“high”!然而,欲值这个坐标会随着人成长而变化……喝酒的人懂,刚开始喝啤酒,几罐就醉了,喝着喝着不醉只觉得胀肚子时,就开始喝一点绿茶洋酒,后来发现还是喝不醉,就开始喝纯的洋酒……&br&&br&&br&曾经自己一直在想:“为什么有人会吸毒,会迷恋致幻剂这样的魔鬼?”后来看到了太多人误入歧途,才明白,欲值被放大到周遭接触的事物都无法满足时:人要么追求玄学方面的通灵,要么就跑偏了,通过药物来触碰自己的G点……&br&&br&&br&阴差阳错,我们的民族早在鸦片战争就领教了毒品是食人恶魔。传统的道家思想又告诉了我们“亢龙有悔”、“物极必反”,所以我们的弦始终紧绷着,不去接触致幻剂,并将其称之为“毒品”……跳开二战(毕竟我们大多没有参与过这场至今余波未平的大事件),将历史轴线放大到当下,很多其他的国家对“毒品”、“致幻剂”、“违禁药物”的见地也没有这么深刻,很多人,不在苦闷时去追求信仰,而是去追求药物,不得不说又是一个“细思极恐”的点&br&&br&&br&&br&&br&&br&&br&关于这篇回答的起心动念,相信大多数男孩子在小时候,都曾有过一个念想,成为一个战士,英勇杀敌,建功立业……时至今日,能理性判断生活中柴米油盐的我们,提起战争,尤其是二战,或许也多少都有种说不上来的情愫……&br&&br&&br&诚然,二战中诞生了各式各样经典武器装备,形形色色载入史册的人物事件。距离让我们产生也一种动摇,觉得战争,是光荣的……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笔者曾很接近战争,当然,不出意料的充满了失望,也对这个事物的本质产生了与先前截然不同的评价&br&&br&&br&有些事是显学,是故事,可以说,有些事因为敏感,在这个时间,这个平台上,不知从何说起……只想表达一个不成熟而粗浅的认识,细化普通士兵,平民百姓的认识,接触后经历后,会发现那真真正正是血泪史……&br&&br&&br&这也是最最细思极恐的事,而这个回答的起心动念也是想通过毒品这个切入点,传递“战争是罪恶的”这样一个观点&br&&br&&br&&br&&br&&br&&br&&br&……………………原文……………………&br&&br&&br&冰毒、摇头丸、麻古今天之所以横行世界,二战“功不可没”!&br&&br&元首希特勒所吸食的毒品种类更是高达竟然达到令人发指的74种!&br&&br&(……看了下得分最高的几个回答貌似都木有人提及的说)&br&&br&1887年,日本化学家从麻黄素中结晶提取出了苯丙胺,因其具有缓解疼痛感、致兴奋、精神集中、致幻等药理作用,导致日本在战前的1935年前后就将其作为军需品(特么的把毒品当军需品,决策者得多丧心病狂?)下发部队,士兵称含甲基苯丙胺的成品药丸为“猫目锭”、“突击锭”、“空击锭”(后两个称呼不懂日语的读者相信都能观其字而知其意)&br&&br&看到这也许大多数读者就能明白在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为什么当时亚洲受教育水平最高的日本人犹如野兽一般倒行逆施!?(看看今天喝醉酒的日本人都能集体在泰国当众裸泳、法制节目中溜冰瘾君子的丑态……毒品能在压抑的日本人身上呈几何倍数的将疯狂放大)&br&&br&不光日本用,在德国的罗马尼亚科学家同样研制出了类苯丙胺的——安非他命,今天在广大的禁毒宣传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它的新名字“麻古”&br&&br&二战中仅满编650万德国陆军就发放了2亿片麻古给士兵!平均6年下来每人30片!这还不包括非官方渠道获得、民间购买!(这也是每次德粉在论坛大谈特谈德军意志力超强,然后举出一些什么“不吃不喝在沙漠中强行军”、“在冰天雪地从毛子的包围中突围”的个例,笔者都觉得哪里讲不通,跟打了疫苗一样的美队不切实际)&br&&br&德国、日本轴心国在嗑药,美国、英国同盟国也在嗑药!&br&&br&关于英美没有太详实的嗑药资料(战胜国,你懂的),但山东省公安厅官方的禁毒宣传中表述是美军二战中大概发放了200W片甲基苯丙胺类药物,这个数字应当是有信史做参考的&br&&br&想象下战争后期吞下摇头丸,驾驶着没有返程油料飞机冲向美军战舰的日本神风特攻队队员,被嚼着大麻的美国海军官兵用博福斯高射炮击落……这个世界荒诞得令人无法直视&br&&br&&br&还有没有正常一点的列强?&br&&br&有……可爱的苏联大毛熊,他们不需要毒品致幻剂,只需要斯大林签署的一份文件:&br&&br&&br&“自日起,给战斗在一线的红军官兵每人每日40度伏特加 100ml”
…………补充修改(待续未完)………… 收到这么多支持笔者,指正笔者的朋友的评论,深感受宠若惊 一直想补充&修改怎样落实,思来想去,还是先把自己批判一番,再搞出点小新闻吧 首先深刻道歉,笔者有酒瘾,且已经发展到不喝酒不会说人话的地步(连Business…
&b&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四个“丢掉”&/b&&br&&br&&b&1.丢掉农民(最根本原因)&br&&br&国民党到30年代,只有一百多万党员,其中三分之二在军队,县党部和区党部几乎只有国民党的“基本盘”江浙地区才有。在最广大的农村,国民党的触角无法深入,也就无法完成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整合。对于最基层的农民,清朝也好,北洋政府也好,蒋介石政府也好,都只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三民主义意识形态,基本上只能从城市接收党员。而毛泽东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他率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推行土地改革,号召农民革命。中国共产党在最广大的农村不断发展壮大,完成了深入到村屯的中国社会近代化整合,得到了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br&&br&2.丢掉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崩溃&br&&br&由于国民党的势力局限在被农村包围的各个城市,只能靠印钞票的方式维持经济运行,导致惊人的通胀。大资产阶级靠掠夺民族资产阶级和小工商业者为继,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和小工商业者也倒向中共。&br&&br&3.丢掉军队&br&&br&蒋伐共是主要向西北和豫东鲁西地区用兵,毛泽东一面用放弃延安来麻痹好大喜功的蒋介石,一面在陕北农民的掩护下,与国民党周旋于黄土高原之间,以上万兵力拖住了蒋的47万大军。毛泽东意识到,从豫中至大别山一带是蒋的薄弱处,遂令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在国民党难以控制的大别山区农村发展力量,将国共力量对比倒了过来。此外,蒋在军事指挥中好大喜功,对军事指挥管得过死,不能启用与自己有隙但军事能力过人的白崇禧等人,这也是傅作义等人为何最终选择站到共产党一边的原因。&br&&br&4.丢掉全民的信任&br&&br&抗战胜利后,蒋的名望一度达到巅峰。但是自沈崇事件开始,蒋的声望便一路下跌。上述的三个“丢掉”是蒋丢掉全民信任的催化剂。&/b&&br&&br&&b&二、抗战胜利后,很少人想过国民党政权有可能被中共打败&/b&&br&&br&  首先从实力对比上讲,国共双方悬殊较大,国民党占绝对优势。1945年底,国民党军数量有450 万,共产党军队只有 127 万[3] (p.108)。在武器装备方面,国民党军队多为美式,又接收日本和伪军武器,明显优于中共。据国民党航委会主任周至柔报告,政府军有可起飞的飞机 344 架,并有海军船舰 240 多艘[3] (p.107)。在获得外援方面,苏联在东北虽然也给中共不少援助,但总量上少于美国对蒋的援助。&br&&br&&b&由于国共力量对比悬殊,蒋介石轻视共产党军队的思想非常严重。&/b&1945 年 9 月 23 日,蒋介石说:“长江以南各重要都市接受投降大体完毕,陇海路亦已接收过半,共匪祸患已除其半矣”[3] (p.110),而实际上共产党军队集中在长江以北,实力俱在。国民党中宣部部长彭学沛说,共产党军队只是“毫无训练的老百姓”[3] (p.109),1946年5 月,四平战役国民党获胜后,蒋介石更不把中共放在眼里,他说“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经此次打击,势必瓦解无疑”,“共果不就范,一年期可削平之”[4] (pp.128~129,131)。6月17日,蒋介石还说,“共产党的战术和江西时代一样,并无多少进步……他们在东北虽然得了不少日本的武器,但并不知道运用”。“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配合的好,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5] (p.645)。&br&&br&&b&老百姓在抗战胜利后的一个阶段,普遍将国民党和蒋介石视为“正统”,&/b&没想过国民党有可能被中共打败。抗战胜利,中国进入“五强”,蒋介石的声望达到顶点。前福州军区政委江拥辉的回忆说,八路军从山东到东北,“那感觉是天冷,人也冷。有时老百姓也围着你,那是看热闹卖呆的。四平保卫战后北撤,到吉林时又饥又渴,想买点东西吃,路边店铺关得紧紧的,怎么敲门也不开……我们前脚出城,国民党后脚就进城了,老百姓都拥到大街上,有的还挥动着青天白日旗,欢迎国民党”[6] (p.277)。&br&&br&&b&毛泽东也没想到中共会快速战胜国民党。&/b&毛泽东在 1944 年 12 月说过,“这次抗战,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拿下来”[5] (p.517)。但当时只是在党内高层表达的一种心里愿望。几年以后,毛泽东才提出要敢于胜利、敢于打败蒋介石的问题。换言之,就是到那个时候,许多中共党员也没想到果真能打败国民党。&br&&br&&b&地方实力派也没想过蒋败毛胜。&/b&傅作义等在1946年公开批评毛泽东与中共,以此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苦战之后,一致渴望和平,而毛泽东的路线,却是全面掀起战争,号召人民参战参军,长期战争”,“一年以来,国家就在商谈不断而战乱无已的情况下,胜利的光彩退色了,国际地位降落了,全国人民陷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绝境!这个罪恶的责任,谁应该担负呢?”[5] (p.650) *&br&&br&&b&1945年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对蒋介石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拥护到不满的变化过程。&/b&1943年后,随着经济状况恶化及国民党官僚腐败的越演越烈,在大后方高校中,左倾思想逐渐传播,但当时多数知识分子是中间派。1943年 4月 4 日,蒋介石前往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视察,受到数千学生欢呼,使蒋颇为感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彼等亲爱热烈之情景,非可言喻,似有无限感情,而不知如何表现者,平生之乐,惟此而已。”[7] (卷五上,p.300)&br&&br&  1945年 12 月 16 日,蒋介石在北平的太和殿会见两万多名大、中学生,又受到热烈欢迎。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讲话毕,即往场中巡阅,初时学生尚有秩序,余与其中数人握手以后,其他学生离队前来,使余受围不能前进,余乃登坛答礼,正向西阶步出时,未下阶,学生又拥挤而上,以后愈挤愈紧,一时乃至不能吐气,侍卫心慌,拥余向外,而愈不能出,余欲立定亦不可得矣!如此拥挤在群众之中,或进或出,局促于一圈之内,足有一小时之久,此为从来所未经历之情景也。青年之热情有如此者,能不为之感奋乎?”[7] (卷五下,pp.903~904)&br&&br&  美国学者胡素珊的研究证明,40 年代后期,学生“所追求的不是推翻国民党,而只是限制它的权力……他们中间多数人显然不赞成中共统治中国的想法”[8] (p.52),她例举了当时的调查资料:到 1948 年 12 月,学生中只有 3.7%的人赞成共产党政府,而 72%的人赞成组织联合政府[8] (p.98)。知识分子对蒋介石有批评也有期待。胡适、傅斯年等则是公开国情国民党,更多知识分子抱观望的态度。&br&&br&  国民党方面虽然知道经八年抗战,中共军力已大为扩充,但是抗战以后双方毕竟没有大规模交手,而国民党在1934年江西剿共成功的经验又严重误导了国民党中的中高级将领,使之严重轻敌。从蒋介石到宋子文,再到国民党中宣部部长,再到领兵的国民党将领,多把中共军队看成是“乌合之众”。&br&&br&  和高调的国民党相比,这个时期的中共对外十分低调。虽然中共军队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中共也有独特的优势,这就是经过八年抗战,生聚教训,中共实力早已今非昔比:&br&&br&&b&1.在 1940 年“百团大战”后,在继续和敌军作战的情况下,重视军力的发展和保护。&br&&br&  2.思想统一,和国民党夺天下的意识明确。&br&&br&  3.党、政、军完全军事化,指挥统一,轻装上阵。&br&&br&  4.经过土改,扩大并强化了中共的社会基础,使得中共军队兵源充足,又接收一些投诚的伪军,使中共扩充了兵力。黄克诚说,几个月时间,开往东北的 10 万部队就扩大为 30 余万,其中许多为前伪军[9] (pp.199~200)。林彪的“四野”有 4000日本人,大多从事医务和技术兵种,从东北直跟到华南。共产党在用人之际,没有教条主义,只要有用都吸收。&br&&br&5. 中共军队不需发工资,只要吃饭穿衣就可,没有负担。国民党军队则要支付巨额军饷,蒋介石在 1949 年 4 月 30 日的日记上写道:“军饷发给现银导致金融枯竭”[10] (p.88)。&br&&br& 6.中共干部没有私产,这点尤其重要。蒋介石在1949 年 6 月 8 日日记中有一段为“以敌人之长处为借鉴”,列数中共优点七项,将“干部不准有私产”列为第一条[10] (p.86)。   &br&&br&7.进入东北后,得到苏军的巨大支持,包括军火方面。苏军占领下的北朝鲜也给了东北民主联军许多援助和便利。1946 年 7 月后,中共东北局在平壤设有办事处,在其他四个城镇设分办事处,对外称“平壤利民公司”,老资格的中共党员朱理治任全权代表,仅平壤办事处就有工作人员近百人。北朝鲜曾援助东北民主联军两千车皮的军火物资[11] (pp.457~463)。   &br&&br&8.由于抗战期间八路军的作战方式多为游击战,不少高级将领连运动战都不会打了,为适应和国民党的决战,东北自卫军(后改名为“东北民主联军”)在战法上实现了迅速转变。万毅回忆说,他在 1946 年初开始和国民党中央军作战时,还弄不清楚运动战应当怎么打[5] (p.637)。在东北打了几仗后,提高很快,迅速掌握了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战法[6] (p.87)。&br&&br&9.中共无所谓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根本不在乎因丢失地盘国际舆论会有什么看法。&/b&&br&&br&现在看,国民党在
年的骄傲是虚火上升。国民党历史上的几次“成功”都是有特殊背景的:1934 年逼迫红军向西突围,那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占了绝对优势。现在看,即使当时中央红军由毛泽东领军,若国内形势不发生变化,中共处境也不会有根本的改变。抗战期间国军打日本侵略军常有重大战果,那是因为民族主义激发了国军的抗日斗志。1946年春,国民党在东北挟抗战胜利之势,加之由善战之白崇禧督兵,致使林彪败退四平街,一直退到哈尔滨。但是 1947 年后国民党军队就节节失败了,蒋介石所面临的内外矛盾进一步加剧。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其标志就是国民党从强者变成弱者,只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   &br&&br&&b&三、1947年,蒋介石无法建立举国一致的战争动员体制,军事战略指挥严重混乱,军事失败导致国家经济形势极度恶化   &/b&&br&&br&1947年,导致国民党由强变弱的关键因素是蒋介石的战略方针有重大缺陷。&b&蒋介石的致命的绳索是以“保城守地”为中心的军事战略方针。&/b&1947 年后,他明确以争城夺地及确保城镇和土地为作战目标,这在他看来是理所应当的。国民政府既为执政当局,就要承担所谓“守土保民”的责任。可是,&b&国民党军队要守护的摊子太大&/b&,为反击国民党在东北的进攻,中共军队在关内四面开花,使得国民党军穷于对付,兵力不敷使用,蒋介石为此深为忧虑,他感叹“防不胜防,此剿彼窜,颇难为计”[7] (卷七上,p.33),国民党于是就“抓壮丁”,又造成民怨沸腾。&br&&br&&b&国民党军费巨大&/b&,军队官兵要发饷,要开饭,这是一笔巨大的支出。蒋介石的亲信,曾任江西省主席的王陵基说,他的很大任务就是征粮送东北内战战场,不问丰歉,都征到九成以上,由于征粮任务重,江西省田粮处处长被他逼得在吉安跳水[12] (p.590)。国民党短期内又不能打赢内战,局势无法平稳,致使经济出现严重危机,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狂涨,蒋介石却不在意,以为只是暂时现象[5] (p.653)。  &br&&br& 日国民党开始行宪,次年4月举行第一届总统、副总统选举。南京各派系你争我斗,好像战争远在天边。蒋介石本应知道军事的重要,可是却在大战之际,没把军事放第一,相反却把许多精力放在开“国大”,选总统,而此时国内危机已到了爆发的临界点。1948 年2月,甚至出现“上海同济大学学生击伤市长,舞女结伴捣毁社会局”[7] (卷七上,p.28)等事件。蒋介石在2 月 11 日的日记中慨叹“经济窘迫,人心动摇,军事失利,环境险恶极矣”[7] (卷七上,p.33)。情势如此恶化,为什么还要举行“国大”,是蒋要虚名?还是要政治合法性,凝聚全国朝野的反共意志?   &br&&br&将介石对推行民主宪政有兴趣也意愿,即使是半心半意,也给中共提供了机会。1945 年秋天,毛泽东在重庆通过和蒋介石的几次长谈和近距离的接触,看穿了蒋实际上是“&b&民主无量,独裁无胆&/b&”。回延安后,毛泽东说:“我看蒋介石凶得很,又怕事得很。他没有重心———民主或独裁,和或战。最近几个月,我看他没有路线了。……我们是路线清楚而调子很低,并没有马上推翻一党专政。我看,现在是有蒋以来,从未有之弱。兵散了,新闻检查取消了,这是 18 年来未有之事。说他坚决反革命,不见得。”[13] (p.422)毛泽东看出蒋和国民党的致命弱点。蒋介石是局中人当然不知此理,当他悟出此道时已经太晚。   &br&&br&1948年 5 月,蒋介石就任总统,其时正内外交困,东北战局濒临绝望,西北、华北也陷入困境。上海的物价指数已涨到战前的三百万倍,法币已如废纸。8 月,王云五主持币制改革,以旧法币300万元兑换金圆券一元,初始情况不错。蒋介石日记称,“一星期下来总共收入一千八百多万美元,仅上海一地就有三百万美元之多;对于人民如此拥护改革政策颇感意外与欣慰”。实行10天后,就收到二千七百万美元[10] (p.85)。   &br&&br&但很快金圆券也失败了,是什么原因?国统区经济崩溃是由东北战事引发的。在东北被困的国民党四五十万军队,因东北地区偏远,军需补给消耗惊人。战后国民政府的支出,65%~70%用于军事,而军事预算中,东北战争消耗了大半。最后长春等城市被围,只有靠空投救援。1948 年当时的行政院长翁文灏告诉美国大使司徒雷登说,三分之一的国家预算都用到东北去了。   &br&&br&蒋介石后来总结大陆失败教训时提到,当初“误信马歇尔的调处,将最精良的国军开到东北,以致大陆空虚,各战场都感到兵力单薄”[7] (卷七下,p.395)。这是事后话,放在当时的环境下,作为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他怎么可能不派军队去接收沦亡十四年的东北?&br&&br&&b&国民党在东北战局的失败更多是和军事主帅的错误指挥,以及未能及时施惠于民众所关。随着中共在东北大搞土改,原先那些抱“正统观”想法的东北民众得到了实际利益,在“保卫土改果实”的口号下,他们积极参军,被源源不断地补充进了“四野”,从而使“四野”在东北获得了对国民党军压倒性的优势。  &/b&&br&&br&&b&在国统区,由军事失败带动经济崩溃,再引发学潮,如此恶性循环,当时的一般社会大众都感到人心惶惑,舆论普遍憎恶国民党贪污腐败。 &/b&&br&&br&金圆券的失败造成人心大崩溃,但这主要是心理上的巨大危机,而不是老百姓真的要饿死了,此时银元(“袁大头”)已成为流通货币。当局对一些军、公、教人员还实行实物配给。解放军打下天津,某团驻在一中学教员家,房东“他们早晨油条、豆浆、小菜,中午、晚上大米饭、馒头,炒几个菜,相当于团级干部的小灶”[6] (p.136)。   &br&&br&为什么造成如此局面?当然是因为仗没打好,但是为什么打不好仗呢?   &br&&br&最重要的是蒋介石得不到民众支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成都郊县为美军的“空中堡垒”修 9 座机场,45 万老百姓自带干粮,男女老幼,肩挑手提,用最原始的人工,几个月就修成了机场,这种场面,谁见之不感动落泪?那个时候,政府对底层民众没有关怀、照顾,大家以“抗战第一”多予谅解,但是内战爆发后就不一样了,老百姓是不愿打仗的。国民党忙于和中共争夺地盘,而共产党以土改争取农民支持,国民党为反制中共的土改,也制定了诸如《修订土地法草案》等条令,但是并未实行。   &br&&br&&b&国民党政府在内战爆发后,始终没能建立举国一致的军事动员体制,“总体战”只是一句口号,甚至连口号都称不上。   &br&&br&老百姓不知道为什么要打内战,国民党也没有办法让人民接受它对“戡乱”的解释。&/b&虽然国民党政府宣布全国进入“戡乱”时期,上海、南京、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仍一如往常,国人完全没有进入非常时期的感觉。蒋介石在 1951 年也承认:我们当时的确没有动员[7] (卷十,p.208)。   &br&&br&&b&国民党对美公关也很差。&/b&美国支持蒋介石,但又附加不少条件,美援一旦不来,国民党上下“顿失信心”[14] (p.489),精神几乎崩溃。1948 年 2 月18 日,杜鲁门向国会提出援蒋 5.7 亿美元财政援助,后修订为其中 1.2 亿美元为军用物资,4月 3 日获国会通过,但到淮海战役打起来时,美援第一批军火才到中国[14] (p.445)。   &br&&br&&b&蒋介石对内整饬更不行。在大陆时期,蒋介石从没有实现真正统一,特别在军队方面的统一,不同军系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局势危急时,内部冲突更加剧烈。蒋介石一向私心自用,嫡系与非嫡系划得很清楚。&/b&他在 1945 年 3 月 25日的日记中以蔑视态度大骂出身彝族的龙云:“龙云之骄横不道,殊非想像所能及,猡猡终身为猡猡,夜郎自大为意中事,无足为奇。”[3] (p.278)蒋系内部也矛盾重重,战场上拥兵自重,见死不救,已是常态。&br&&br&&b&蒋介石感叹国民党不能做到毛泽东的一元化。&/b&在被解放军追得东奔西跑的 1949 年,他在日记里不是骂毛泽东,而是赞毛泽东。1949年 6月 25 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看毛泽东所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颇有益于我也”[10] (p.90)。他特别欣赏中共善于“检讨、研究、批评、学习、坦白”[10] (p.86)。说到底,蒋介石没有形成概念的军事思想,而他的对手毛泽东有“十大军事原则”。虽然有时蒋介石的大眼光是正确的,只是明明自己意见是对的,当遇到反对,蒋介石却不能坚持。1948 年 2 月,蒋介石多次要卫立煌撤主力至锦州,卫不听,蒋也就听之任之。蒋介石要傅作义撤军南下,傅作义不舍得离开察、绥老地盘,说出的理由是:坚守华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蒋介石也就同意了[6] (p.32)。   &br&&br&&b&蒋介石的指挥非常僵硬呆板,他一向喜欢越级直接指挥。&/b&在蒋身边负责作战事务的郭汝瑰几十年后写道:由于当时通信不发达,战场情况千变万化,蒋介石虽是根据前方的报告作指示,下达命令,可是命令下来,情况已经变化,而军师长因怕受军法审判,有时明知蒋介石的指令有错也执行[15] (p.416)。白崇禧当时就批评蒋“远离前方,情报不确,判断往往错误”[16] (pp.462~463)。何应钦则批评部队团长以上人选皆由蒋介石亲自决定,完全不经国防部评判会议审定,故而造成军事失利。   对于白崇禧等的上述意见,蒋介石完全拒绝。1948 年 8 月 17 日,他在日记中加以辩驳道:“近日何、白之言行态度,谓一切军事失利由于余直接指挥部队所致,而归咎于余一人,试问余曾否以正式命令指挥某一部队作战,惟因前方将领径电请示,余身为统帅不得不批露督导责任。”[3] (p.280)   &br&&br&内战初,蒋介石细定了战术守则:“在共军主力未溃之前,各路行军纵队仍应严守战术原则,每纵队应以一旅兵力为基准,每日行程以二十公里为度,至多不得超过二十五公里,其行军序列亦应照旧日战术分尖兵、前兵、前卫与本队及后卫、侧卫等部署”[3] (p.113)。这样的指令犹如旧时普鲁士、日本士官学校的战役学教程,怎么能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蒋介石还有一些很具体的战术指导,诸如:“口袋战术”“反口袋战术”“坚壁清野”“主动出击”“防中有攻”“攻中有防”等等,皆为永无错误的教科书式的语言。相比之下,林彪是从战场上总结出战术原则,他的六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等。一有机会就讲,不仅师团干部会用,连许多老兵都懂、会用[6] (p.19)。   &br&一个不争的事实是,&b&蒋介石很少有林彪、彭德怀、刘伯承、粟裕这样的统帅型将领。在东北,蒋介石临阵换将,先杜聿明,继陈诚,再卫立煌等,都无堪重用。&/b&淮海战役是关键到“党国”生死存亡之战,蒋介石仍然没有章法,重用的几个人都不行。毛泽东也在东北换将,但都是为了减少矛盾,以求高度统一。林彪与彭真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不同意见,1946 年 6 月 16 日,毛泽东任命林彪为东北最高军政首长,在东北的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都归林彪节制。   &br&&br&&b&蒋介石用人,一看派系,二看服从和人身依附。&/b&白崇禧是国民党军中少见的统帅型将领,因不是蒋介石的人,聪明才智不能得以发挥。蒋介石重用胡宗南几十年,但关键时胡宗南却让蒋大失所望。国军中的政工部门不起任何作用。1946 年 6 月内战爆发之时,在美国的压力下,国民党开始学美军,从军中撤出党部,军委会政治部改为新闻局,另外成立国防部监察局和民事局,将原政治部的职能一分为三。党部退出军队后,政工人员在军中更无地位,普遍被视为“卖狗皮膏药的”,使军队更无凝聚力。内战后期,国军官兵谈论国军失败,像是谈别人的事,都“幸灾乐祸”,直到大家都当了解放军的俘虏。   &br&&br&至于&b&虚报战功,蒙骗上峰,在国民党军中已是常态,&/b&以至于1949 年 10 月 25 日,国民党军在金门取得几年来第一次胜利,蒋介石还怀疑消息是否有假,因为“前方报案之不实几乎每每如此”[10] (p.93)。   &br&&br&&b&四、共产党对国民党军事上成功的情报渗透  &/b&&br&&br&抗战前,在国民党反共的大环境下,中共无法向国民党党政军系统大规模渗透,钱壮飞等是个别事例,1931 年 4 月顾顺章叛变,自此之后就不再有类似成功的事例了。相反,抗战前,国民党对中共领导机关的渗透和破坏却经常得手,到 1933 年初,中共中央机关已完全不能在上海立足,只能转移到中央苏区。年,中共中央留在上海的机构———上海中央局又被国民党大破坏,两任中央局书记被捕后都叛变。据“中统”要员万亚刚自述,抗战以前“,中统”在中共内部,上至中央,下至省委机关都有内线,对中共的动态了如指掌[17] (pp.272~273)。   &br&&br&中共情报工作获得全面转机是在 1937 年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一段时间内,国民党对共产党确实比较亲密和友善。“中统”原来是全部对付中共的,但抗战后,“中统”将对共产党工作压缩为一科,只有五六个工作人员[17] (p.272),原来专事反共的一些前中共“转向”人员,如中共六大中央委员余飞、王云程、袁家镛、汪浩等,都允许其离开各奔前程[17] (p.310)。1939年后国民党开始全面反共,是受了张浩《党的建设》小册子的刺激[17] (pp.130~131),以及由敌后八路军的发展、扩张而带来的两党关系的磨擦,但是国民党的“反共”“限共”又受到苏联、英美和国内社会舆论的相当的牵制。   &br&&br& 年,是中共向国民党党政军大渗透的时期。由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叶剑英等操盘和布局,将张露苹、熊向晖、王超北、沈安娜等一批情报人员,打入到国民党党政军系统,长期潜伏。   &br&&br&周恩来、董必武等在重庆建立了一系列情报关系,重点针对国民党党军政大员和国民党的要害部门,以及在渝的英美人员,对地方实力派,对文化界人士、工商界人士,也积极做统战和情报收集的工作。总之三教九流,全面撒网。这些人中有“东北总会”的阎宝航、白崇禧的秘书谢和庚,以及黄慕兰、董竹君等等。   &br&&br&中共还对一些意欲回头的原脱党人员和前“转变”人员进行思想和感情感化,让他们重新为党做工作,但是一般不给党员名分。1943 年延安指示中共西安情报处:“为要(了)开展情报工作,必须大胆放手地吸收各种各界人员,这是我们的既定方针。你处工作干部中,无论曾脱离过党或自首叛变过党,或是特务,只要他愿意为我党工作,均可使用”[18] (p.47)。中共西安情报处庞智(王超北) 系统下的中统陕西站主任李茂堂,1926年参加中共,1935 年被捕,次年自首,后加入“中统”,从 1941 年开始为中共做情报工作,直到 1945 年 10 月后才作为特例,经中共中央批准重新入党,并由康生代表中央,当着王超白和李茂堂的面,任命王超北为“中共中央西安情报处”处长,李茂堂为副处长[18] (pp.96,101)。争取李茂堂为党工作,对保卫陕甘宁边区有重要意义,因为他有资格出席由胡宗南亲自主持的极机密的、出席者均须化名的“党政军警宪特联席会议”,李茂堂将每次的会议记录“都按期交给西情处”,“最重要的是,他曾把中统的电报密码告诉我党中央,中央因此破译了许多敌人的重要军事情报”[18] (p.48)。   &br&&br&为什么抗战爆发前,在国民党要害部门发展中共情报人员很不顺利,但在 1938 年后,许多人不为名利为中共做事呢?我分析有下列原因:   &br&&br&&b&1.中共有抗日的形象,平型关之战影响巨大,国统区许多人敬慕八路军;   &br&&br&2.中共有廉洁和奋斗形象,而国民党有浓厚官僚气,抗战中期后腐败严重,很多人转而钦慕中共;   &br&3.中共有民主形象,特别是新民主主义一改苏俄式的色彩,国民党“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引起许多人反感,中共反而显出吸引力;   &br&&br&4.中共有平民形象,根据实施的一些社会改革获得很高的社会声望,满足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同情、关怀底层的民粹情绪;   &br&&br&5.原投降叛变的中共人员,只是因怕死而叛变,脑中的左翼思想却很难清除,加之在国民党内不受重用,他们对过去行为产生歉疚感,转而想为党做贡献以赎前错;  &br&&br&6.地方实力派害怕蒋介石以“抗日”为名兼并自己,他们要联共以制蒋。  &/b&&br&&br&而这一切在 1937 年前是不存在的,或是不明显的,中共在抗战后高举民主和民生这两面旗帜,让中共站在了制高点,吸引了不少人。   &br&&br&&b&从技术层面而言,国民党也是比较容易渗透的。&/b&国民党是一个外表西化、内里非常“中国化”的党,早年号称学苏俄,但始终学不会。国民党“中国化”的表现之一就是施政、办事十分“人情化”。蒋给其部下黄埔学生的电报,多称对方为“弟”就是一例。国民党的组织非常松垮,军队虽有政工部门,但形同虚设,作用十分有限,只要一人在军中任要职或带兵,他的同乡,同学、七叔八侄皆可引入军中。如此情况下,国民党的情报和机要部门就如大门洞开,中共地下人员渗入极为便利。 &br&&br&  1988年,杨尚昆在纪念李克农的一篇文章中说:“为配合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我情工人员深入到国民党的机密决策指导机关内,及时准确地供给了党中央和军委及各地区战略性和动向性的重要军事情报,为党中央和毛主席研究战局,制定解放战争的战略方针提供了主要依据,使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对敌人的主要情况了如指掌,始终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事实正是如此,甚至蒋介石的身边也有中共情报人员:沈安娜从1938年就潜伏在蒋的身边,一直到 1949 年才安全脱身[20]。   &br&&br&据长期担任蒋介石医官的熊丸在其口述历史透露:“我记得那时总统在黄埔路官邸设地图室,地图室三巨头是总统、周菊村与刘斐(为章),三人在南京指挥徐蚌会战。但刘为章本身正是个中共特工,以致我方作战命令共方都知晓,自然我军每战必败。那时大家都觉得奇怪,为什么蒋先生下的命令共方都知道……后来大家都认为刘为章十分可疑,蒋先生却都听不进去,也没人敢直接告诉蒋先生,故直到最后证实这点时,蒋先生连想都没想到。”[21] (p.40)刘为章即刘斐,建国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据郭汝瑰说,情报人员多为单线联系,他本和刘斐关系很坏,只要刘斐有建议,他必反对,后党组织派人带话给他,叫他注意搞好和刘斐的关系,不要被刮利用,他才意识到刘斐也是在为共产党工作[15] (pp.385~386)。   &br&&br&郭汝瑰身居国防部三厅厅长的要职,深受蒋介石和陈诚的重用,抗战后期就萌生归队意识(郭原为大革命时期党员,1927 年国民党“清共”后脱党),曾几次秘密和中共情报工作首脑之一的董必武见面,要求去延安,董必武要他为党提供机密情报,作为党对其的考验。郭汝瑰在淮海战役刚打响的关键时刻,将9份绝密情报带出交给联系人,希望尽速交给解放军,因交接情报的渠道不畅,联系人被抓,情报被毁,郭汝瑰未及暴露[15] (pp.389,434~435)。郭汝瑰后在宜宾率七十四军起义,即向李大章提出入党要求,李回答:阶级队伍,谈何容易[15] (pp.386~387)。建国后论功行赏,郭汝瑰名气虽大,但未起决定性作用,并非如台湾国民党方面认为的,是导致党国崩溃的“罪魁祸首”,所以郭汝瑰只任南京军事学院普通教员,郭汝瑰写信给董必武要求入党,董回信要他接受组织的长期考验,1957年郭汝瑰还被怀疑是国民党特务而遭逮捕,直到 1980 年,历经 35 年的考验,才被吸收为中共党员[15] (p.388)。   &br&&br&现在有资料显示,前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在抗战中就曾和中共方面有秘密接触[5] (p.465)。1947年卫立煌从法国回国之际,曾向中共表示“为了尽快结束中国内战,我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求与中共合作;因个人环境关系,希望绝对保守秘密”[22] (p.647)。1948 年 1 月,卫立煌就任东北“剿总”总司令后,急电巴黎,将老友汪德昭召回国内,让汪担任他的秘书处长,以便和解放军取得直接联系[22] (p.649)。1948 年 3 月后,东北战事已十分危急,蒋介石“急令卫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至锦州,阻止解放军入关,必要时可放弃吉林、长春,甚至将东北全部兵力退守华北。但卫立煌以解放军已占领锦州沈阳间的要隘沟帮子、国民党驻沈部队须经相当时期的整补方能投入战斗为由,拒绝了蒋的命令”。“1948 年 5 月初,蒋介石再次电令卫立煌打通沈锦线。他决心将主力撤到锦州,成立机动兵团以随时准备行动。但卫根本不同意,阳奉阴违使事情不了了之”[23] (p.12)。&br&&br&在国民党军队中位居要职,却为共产党做事的还有一位韩炼成。他于 1942 年加入中共情报系统,1947年 2 月莱芜战役时,在中共联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华东野战军前线部队的一个师部。韩炼成本拟率四十六师战场起义,由于他的僚属多系白崇禧的亲信,条件还不成熟。中共联络人员按照陈毅司令员的指示精神,劝告韩炼成突围时,秘密离开部队,退出战场,使所部自溃。这个建议被韩炼成接受了。果然在华东野战部队发起总攻后,韩炼成离队使四十六师失去指挥,造成七十四军长李仙洲被俘及李部五六万余人被歼灭,21 名将级军官被俘。事后韩炼成又谢辞陈毅的挽留,表示愿回南京继续为中共工作,陈毅经请示周恩来同意后,与韩炼成串联,编好说辞,让他假装败仗后只身逃脱。为保障韩炼成的安全,陈毅下令,被俘的四十六军营级以上军官一个也不能释放。韩炼成曾在中原大战时救过蒋介石一命,再度潜回南京,复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参军处参军。蒋介石举行军事会议,研究战局,甚至飞赴各个战场,韩炼成常在随行之列。送蒋介石看的战报要经韩炼成之手,蒋介石批出的命令也先经韩炼成过目。韩炼成将刺探到大量情报送往上海交中共地下党接头人员,并利用其在蒋介石身边的作用,有意误导国民党的剿共战争[24]。   &br&&br&&b&蒋介石用人有强烈的主观性,他对一些和自己有渊源的人,往往“用人不疑”。蒋的这个特点被周恩来、董必武等抓住,特别为他和他所重用的部属胡宗南等量身定做了一些情报人员,派在他的身边。这些人虽被国民党情治人员多次举报,蒋介石和胡宗南等对彼等的信任仍不改变。&/b&例如:韩炼成回南京后,莱芜战役被俘的一个受伤团长也逃回南京治伤,对韩有所怀疑;华东野战军有个干部叛变,都谈到韩炼成在莱芜战役中的反常表现,从而引起国民党特务机关和军事高层的注意。中统局长叶秀峰对韩炼成旁敲侧击,杜聿明向蒋介石密报,说韩有“通共”的嫌疑,但是蒋介石都听不进去,只是在1948 年 4 月改派韩任甘肃省保安司令。1948 年10 月,何应钦确切掌握了韩炼成在莱芜战场“通共”的证据,调韩炼成回南京,准备向他下手。韩炼成在友人的帮助和地下党的掩护下,利用国民党上层各派系的矛盾,取道香港秘密北上,于1949 年 1 月辗转到达河北省平山县,受到朱德、周恩来、毛泽东的单独接见。毛泽东对韩炼成说:“蒋委员长身边有你们这些人,我这个小小的指挥部,不仅指挥解放军,也调动得了国民党的百万大军哪!”[24]   &br&&br&韩炼成、刘斐等潜伏在国民党的核心部门,为中共提供了重要情报。至于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中的何基沣、张克侠、廖运周等,都是带兵的重要将领,他们和解放军里应外合,一到关键时刻,或阵前起义,或诱国军进入共军包围圈,蒋介石焉能不败?   &br&&br&&b&五、淮海战役后,蒋介石无力“补天” &/b&&br&&br&1948年淮海战役后,国民党虽还有半壁河山,也得到世界各国承认,但是国民党政权大厦将倾,中共胜利大局已定。   &br&&br&日,蒋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被迫宣布“引退”。民国将亡,人心已散,大势已去,蒋介石最恨谁呢?不是恨毛泽东,而是一恨美国,二恨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   &br&&br&1949年 4 月下旬,解放军打过长江,攻下南京,5 月 23 日占领上海后,国民党已没兵可打了,中共占绝对优势,国民党内部分崩离析,兵败如山倒。毛泽东最清楚,把国民党军队吃掉,天下就拿到了。毛泽东原以为用五年时间才能打败国民党,到1948 年 11 月,毛泽东改说:再有一年时间,就可以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但毛泽东的“五年说”在国民党内部盛传为,中共预定以五年时间夺取全国,他们拿这句话当救生圈,侥幸以为还有两三年时间。   &br&&br&解放军渡江后,“四野”南下,直扑华中、华南“:二野”大踏步包抄大西南。国民党军队只剩下两个主力军团:白崇禧还有5个军团,约 25万人,占据着湖北和广西;胡宗南集团,占据川、陕、康等地,下辖 3 个兵团,共 12 个军[25] (p.76),总兵力40 万。   &br&&br&至于湖南的程潜,有号召力却无实力。毛泽东给林彪等的电报说,“可考虑予程潜以高级名义,例如南方招抚使之类”[6] (p.209),熟读史书的毛泽东顺手拈来一个古代官职,用于对他当年从军时的老长官搞统战,但在对部下的电报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使程潜、陈明仁“就范”[6] (p.214)。毛泽东两手并用,很快实现了程潜和陈明仁的起义,从背后给了白崇禧沉重一击。 &br&&br&毛泽东指示用大迂回的战略战术,包抄白崇禧的后方广西,消灭白部。1949 年 9 月,“四野”在衡宝战役中消灭白部精锐第七、四十八军的 4 个师,约 4.7 万多人,极大挫败白崇禧部的锐气,使白崇禧退出湘西、湘南,切断了白崇禧集团主力退往云、贵的道路。随后,“四野”寻机在广西消灭了白崇禧的主力,白崇禧残军逃往海南岛。   &br&&br&胡宗南部则由“二野”的刘伯承、邓小平解决。蒋介石多年重用胡宗南,而此人只是一个师长的才能和气局,却被蒋介石当作统帅用。1943年,陈立夫去西安劝他突袭延安,“建不世之功”,胡宗南未敢[26] (pp.322~323)。当然,胡宗南即便敢偷袭延安,也无济于事,因为他身边的熊向晖肯定会提前把消息密报给延安。   &br&&br&从解放军渡江后的 1949 年 4—12 月,蒋介石奔波各地,部署军防,但此时国民党军已是“兵败如山倒”,任何努力也无济于事了。进入 10 月,大陆河山已大半易手。11 月,蒋介石亲临重庆,口称保卫大西南,却让阎锡山内阁财政部长徐堪从台北直飞成都,提走了四川省银行仅有的周转资金 80 万银元。此时蒋介石已众叛亲离,手下都做叛蒋起义的准备,蒋介石心中全知。 &br&&br&  1949 年 12 月 6 日,“二野”刘伯承、邓小平指示切断敌人退往西昌、会理、云南的公路线,而后合围敌于成都地区,以军事进攻和分化、劝降两手,争取胡宗南部部分起义、投诚。1949 年12月 20 日,胡宗南决定将军政长官部迁西昌,23日,他同参谋长罗列等人由成都凤凰山机场乘飞机去西昌,起飞后因西昌气候不好改飞海南岛[27]。飞往海南岛后,胡宗南没有立即飞往西昌,致使所部群龙无首,此时解放军大军压境,加之成功策反,胡宗南留在四川的 3 个兵团,共20多万全部战场起义。陈立夫晚年曾议论,他说,胡宗南是嫡系,又是配备最好的美式装备,结果竟没打什么仗,就败退下来,真不为人谅解。一直跟随蒋介石的机要室主任周宏涛也说,胡宗南过早离蓉,使其几十万部队不战而降,使他“感到愤慨”。   &br&&br&至此,国民党在大陆的主力军队全部被消灭,中共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土地。   &br&&br&1949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林彪在武汉,彭德怀在西安,他们都没有登上天安门城楼。战争很快结束,开国将帅都面临一个适应新环境的任务,林彪先在广州后在北京休养,刘伯承主动辞去在重庆担任的西南党政军第二把手的职务,来到南京担任军事学院的院长。在这之后,“刘伯承看电视从不看战争的场面,一旦电视上出现战争场面,他就赶紧把电视关掉”,他说打了一辈子的仗,打仗,总是要死人的,特别是在不与外国侵略者作战,而是同国民党军队作战时,死伤的双方,都是农民的子弟,他实在不忍看[28] (p.112)。刘伯承宅心仁厚,堪称“儒帅”,也应了那句名言:自古知兵非好战。   &br&&br&以枪杆子夺天下,自然需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1946 年 3 月 23 日,在四平保卫战中,毛泽东指示林彪,要“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二万人)”[5] (p.623),“全力控制长、哈两市及中东全线,不惜任何牺牲反对蒋军进占长、哈及中东路”。4 月 6 日,毛泽东以中央名义致电林彪:“党内若有动摇情绪,那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希望你们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复肉搏战斗,歼敌北进部队的全部或大部,我军即有数千伤亡,亦所不惜。去冬邯郸战役,刘伯承、邓小平所部历时十日,伤亡八千,卒获大胜,可为借鉴。”[5] (p.625)1949 年 7—8 月,“四野”南下两湖两广,东北的老兵不堪南方的热暑,仅十五兵团在9天中就热死 25 人[6] (p.226)。“四野”在 7 月,仅病亡就有 652 人[6] (p.236)。几年战争,特别是三大会战,双方死伤都重,无数士兵的牺牲,成就了革命胜利的基石。   &br&&br&1949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自省:“一年悲剧与惨状实不忍反省亦不敢回顾”。令蒋感到苦痛且悔之已晚者,共计九点[10] (p.95),其中之一乃是“军队投机、投降”,“军队为作战而消灭者十之二,为投机而降服者十之二,为避战图逃而灭亡者十之五,其他运来台湾及各岛整训存留者不过十之一而已。”[29]   &br&&br&国民党马上失天下,共产党马上得天下,继而马上治天下,中国的历史由枪杆子翻开了一页。 &br&&br&参考文献   &br&&br&&blockquote&[1]杨尚昆.杨尚昆日记(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br&&br&[2]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的讲话(1963年5月)[R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碟[M/ CD].2006.   &br&&br&[3]林桶法.战后中国的变局:以国民政府为中心的探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   &br&&br&[4]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 7 册)[M].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   &br&&br&[5]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br&&br&[6]张正隆.枪杆子: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br&[7]秦孝仪.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M].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8.   &br&&br&[8]胡素珊.中国的内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br&[9]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辽沈战役(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br&&br&[10]李黎.最是仓惶辞庙时:蒋介石 1949 年日记[J].印刻文学生活志 Ink(61),2008.   &br&&br&[11]吴殿尧,宋霖.朱理治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br&&br&[12]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回忆四川解放[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br&&br&[13]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br&&br&[14]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修订版)[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1.   &br&&br&[15]郭汝瑰.郭汝瑰回忆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br&&br&[16]徐永昌.徐永昌日记(第 8 册)[M].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br&&br&[17]万亚刚.国共斗争的见闻[M].台北:李敖出版社,1995.   &br&&br&[18]王超北口述,师宁编写.来自秘密战线的报告[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br&&br&[19]人民日报,.   &br&&br&[20]百度百科“沈安娜”条.http:/ /&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view/ 1082448.htm.   &br&&br&[21]陈三井访问,李郁青记录.我做蒋介石“御医”40 年———熊丸先生访谈录[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br&&br&[22]严如平.民国著名人物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br&&br&[23]本书编写组.辽沈战役亲历记[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   &br&&br&[24]韩兢“.要党员不要上将”的韩炼成[J].百年潮,2005(7).   &br&&br&[25]高纯淑.胡宗南与东南沿海作战———以《胡宗南日记》为中心的检讨[A]“.国史馆”.1949 年:中国的关键年代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   &br&&br&[26]陈立夫.成败之鉴[M].台北:正书书局,1994.   &br&&br&[27]国军在大陆的最后一战.http:/ / .&br&&br&[28]王凡,东平.红墙医生:我亲历的中南海往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br&&br&[29]黄清龙.大溃败的前夕———1949 年的蒋介石[N].台北:中国时报,~12&/blockquote&
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四个“丢掉” 1.丢掉农民(最根本原因) 国民党到30年代,只有一百多万党员,其中三分之二在军队,县党部和区党部几乎只有国民党的“基本盘”江浙地区才有。在最广大的农村,国民党的触角无法深入,也就无法完成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整合。对…
四个字概括:&b&暴力美学&/b&&br&||多图预警&br&||更新完结&br&||本文文字属原创,图片来自网络&br&由于部分武器资料散佚众多或者仍然在原苏联地区现役,因此可获得的资料甚少,非常感谢提供有关资料的人士!楼主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希望大家多多讨论,&b&欢迎指正批评建议以及提供资料&/b&&br&&b&||&/b&&b&导致暴力美学的原因:&/b&&br&&b&1.计划经济资源,人员优先配置&/b&&br&&b&2.好大喜功&/b&&br&&b&3.有些暴力美学的背后则是某些技术确实的迫不得已&/b&&br&&b&4.&/b&&b&苏联的军工机制,不亚于美国的竞争机制等方式,也使得苏联的工程师们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b&&br&&b&5.&/b&&b&比较完整的工业体&/b&&b&系&/b&&br&&b&6.&/b&&b&优秀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以此带来的大量的人才&/b&&br&&b&7.&/b&&b&相对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b&&br&&b&8.&/b&&b&大毛的国民性格&/b&&br&&b&9.很多人认为苏联的军工产品可靠性不高,什么是可靠性高,单造一个精贵的东西可靠性是不高的,很多人不能预知或者极小概率事件都不好体现,大规模量产更改后的产品可靠性不是一般的高,如AK-47,Mi-8/17,T-72(当然以后期更改后的为主)&br&&/b&&br&&br&=================================================================&br&&b&目录:编号 苏联名称(北约代号,绰号等)&/b&&br&为什么要做目录呢——按Ctrl+F,搜索条目便可找到自己想浏览的条目,动用滚动条找到对应位置很繁琐的,目录编号系统应该不和本页面其他人重合。&br&1.战略武器&br&1#1.A602EN伊万(赫鲁晓夫氢弹)&br&1#2.DUGA-3远程警戒雷达(钢铁坟场)&br&1#3.R-36洲际导弹(SS-18撒旦)&br&1#4.RT-23洲际导弹(SS-24手术刀)&br&2.陆军&br&2#1.279工程&br&3.海军&br&3#1 战略核潜艇&br&3#2.1144型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br&3#3.661型见血封喉级核潜艇(神父)&br&3#4.945型梭鱼级核潜艇(塞拉)&br&4.空军&br&4#1.MiG-25(狐蝠)&br&4#2里海怪物 地效飞行器&br&4#3.An-225(哥萨克)&br&4#4.Mi-26(光晕)V-12(信鸽)&br&5.太空&br&5#1. N-1火箭&br&&br&其他未入目录的武器欢迎讨论,酌情添加&br&================================================================&br&&b&正文&/b&&br&1#1.A602EN伊万(赫鲁晓夫氢弹,Tsar Bomba)&br&先举个栗子,小男孩的当量为1.7万吨TNT,大胖子是2万吨TNT。&br&你听说过1亿吨TNT当量的核武器吗,抱歉,没人去制造,虽然有人(赫鲁晓夫)想,但是,地球上实在没有地方去做实验了……&br&怎言轻易放弃,于是伊万出现了,史上最大当量的核武器(估计以后也不太会有了,除非为了摧毁近地小行星)——50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br&&img src=&/b47f67f23d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b47f67f23d_r.jpg&&这枚氢弹也没有做地面核爆炸,而是被Tu-95V带到10.5km的高空,在4.2km空中引爆这颗直径为2米、长约8米,重27吨的伊万——引用一句别人的话:“赫鲁晓夫亲自改变的、每隔上千万年才宠幸地球一次的概率和壮举。”&br&蘑菇云在1000km外可见,高达64km,云顶宽95km,云柱宽40km……造成100km以内所有物体三度烧伤,900km外窗户破碎&br&事后,大家逐渐意识到咱们是来威慑对方的不是来毁灭地球的,于是这个级别的核武器不再继续研发和实验了……&br&&br&1#2.DUGA-3远程警戒雷达(钢铁坟场)&br&看见下面的树了吗,再看一下身边的树,差不多高,真的,相信我&br&看见那红灯了吗,那是在提醒过往的灰机,小心点&br&&img src=&/0ec2e2258ffc9c5beca5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0ec2e2258ffc9c5beca54_r.jpg&&该系统作为苏联ABM远程警戒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1976年投入运营,峰值功率约10MW,因此需要发电站和各类辅助设施,因此一座雷达就是一座小型城市。&br&1976年7月到1989年12月,全世界短波频段都能听到这个苏联雷达发出的声音,又被称为讨厌的“俄罗斯啄木鸟”。这个声音类似急促的敲击噪声,该雷达的发射频率在HF波段,调制了10Hz,16Hz或20Hz,拿光速除以频率即是波长。其随机跳频干扰正常广播、业余频段、电视传输,而且还在全球范围引发了无数抱怨。&br&不要忘了我该组雷达有两组天线,分别用来发射和接受,这只是发射天线……&br&其雷达发射阵地天线宽210米, 高85米。接收阵地天线宽300米,高135米。&br&两部雷达的坐标:&br&Duga-3 (we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芈八子历史真实记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