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老员工处理通报要自己帮一些小忙,应怎样处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请求:
“反正你很会写文章,随便帮我写篇论文吧,下星期就要交了。”
“反正你有空,帮我去拿个快递吧。”
“反正你有钱,借我点儿怎么了?”
这种要求听起来正当合理,简直无法反驳,拒绝会显得我们很没“人情味”。
但是很多时候,答应了这些要求,虐的是我们自己,对方还觉得这只是个小忙,不欠我们什么。
为什么啊?为什么就因为某件事对我们来说似乎很容易,是“举手之劳的小事”,我们就非得干呢?
& 对不起,我得拒绝你 &
作者 | 张根巨
| 假装思考(ID:
pretendcogitate)
每个人总会碰到一些令人尴尬的要求。
比如,你的电脑好端端放在那里,有人想借用,理由是
“反正你放着也不用”
比如,你家的wifi好端端地开着,有人想蹭你的网,理由是
“反正你都开了”
比如,你擅长行业分析,有人想让你免费替他公司写一篇,理由是
“反正是举手之劳”
......诸如此类,还有
“反正你闲着也是闲着”,“反正你那么有钱”,“反正你来都来了”......
尴尬就在于,明明心有不快,可你骂都不知道该怎么骂。
最可恶的地方在于,
拒绝这些要求会让你陷入自我怀疑
,怀疑自己是不是个善良的人,怀疑那些人的要求是否合理,并且担心拒绝会造成什么后果。
“反正”一词的意思是,我对你的要求是顺应了你的现状,换而言之,
我的要求是合理的,你不答应要求就是在浪费资源。
这样的资源方方面面,可能是你闲置的电脑,手机,wifi,房屋,钱财,也可能是你的劳动。
我并非讨厌这样的要求,事实上,借用东西是再正常不过的琐碎了,我只是厌恶那样的理由。
那样的逻辑看似无懈可击,还有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伟光正。实际上,
只是在占你的便宜,而且理直气壮,正义凛然,
还有一种圣母光环的加成。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
power of the helpless
人们会对那些处于困境的人进行帮助,比如施舍流浪汉。
对方的不幸之所以会形成帮助别人的一种影响力,是因为出于社会责任规范
(nor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帮助行为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
帮助弱者无论在怎样的伦理文化中,都是被称赞颂扬的行为。但是,那些自居为弱者的人有着两个漏洞。
其一,他们并不是弱者,只是出于贪婪暂时性展示出弱者的姿态
一份报告,一份设计,他们花些钱真的外包不出去么?中国有些路边的乞讨者,他们有多少团队成员?
其二,他们也并不会感激你的行为,反而为自己的狡猾理由点赞。
一件事情在他们看来越是容易办到,他们越不会感激你,对他们而言,区区小事,何足感恩,逼着富人去捐款的人还不够多么?
很多地方都有一种标语,上面写着
“爱护环境,举手之劳”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
,甚至很多老师在呵斥学生时会说,
“这只是一件小事,为什么不愿意做?”
在我看来,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有抱着这样想法的人都承认了一个预设:
因为事情容易,我们才会去做。
因为事情有价值,我们才会去做。
令我感慨的一件事情是,人们可以一边承认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暗示了小事也分好坏善恶;另一边又可以要求着别人:
“举手之劳,你为什么不做?”
我也可以理解这种精神分裂,毕竟流着泪微笑也是一种美嘛!
其实,我们帮助别人都不一定要金钱上的回报,但至少要让我感受到对方的尊重。
而不是用这件事情做起来很容易来论证我付出的少,进而得出我有义务帮助你的结论。
有时候我又特别害怕,我害怕那些人会因此生出恨意,但我更害怕的是一个人因为害怕拒绝,而从此生活在别人的舆论里,因为缺乏思考,而从此没有了自己的标准。
我第二喜欢的中国作家,刀尔登,在《中国好人》里面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并且摆脱了枷锁。
里面所言的
正是求助者的两种动机。他说:
劝善与逼善是有分别的,因为道德命题并不对称。我们可以说让梨是高尚的,而不可以就此反推不让梨就不高尚,不道德,无耻,该打屁股。
提倡美德,是鼓励性的;推行规范,是禁止性的。
规范禁止杀人,但我们很少会在日记里写下“今天又没杀人”,以为做了好事,沾沾自喜。反过来,人没有达到某种美德,不意味其在道德上有缺陷。
经常发生的是,那些鼓励性、建议性的伦理信条,被不正确地逆推后,产生了一种压迫性的道德环境。
我没有教你逐字逐句地去当面反驳他们,因为情景、对象千变万化。
我只是想说,当我们拒绝别人的时候,不必有道德枷锁,不必有心理包袱,
你仍然可以做一个好人,而不仅仅是活在他们眼中的好人。
于我而言,帮助别人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可是用这种理由来逼着我去帮助别人,我总觉得是对我智力和价值的侮辱。
? 福利时间 ?
你请人帮忙的方式会让人感到不适吗?在公众号大五人格下方菜单栏【互动参与】版块中,点击
趣味微测评
第六期,来测测看你是不是个贴心的人~
毫不要脸地向你推荐以下文章:
我就喜欢做了才后悔
有选择困难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什么样的行为会让你觉得很LOW?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容易被孤独逼疯?
关注我们:
搜索微信号
“大五人格”(ID:the_bigfive)
本文转自假装思考(ID:
pretendcogitate
),经授权发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如何应对朋友越来越过分的要求? 本人刚工作不久,认识一个同事,刚开始的时候感觉还不错,就帮个小忙以, 如何应对朋友越来越过分的要求
如何应对朋友越来越过分的要求? 本人刚工作不久,认识一个同事,刚开始的时候感觉还不错,就帮个小忙以 何应对朋友越来越过分的要求,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我现在很恶心这个人?本人刚工作不久,老找我帮忙(关键是自己能做的事),明明关系没到,就帮个小忙以示好,刚开始的时候感觉还不错,认识一个同事,但他总是过来烦我,在我这支持我,总是很熟的过来谈话,没想到现在越来越过分。目的很简单,在别人那转头就把我说的话说出去了,我不想接触他了 破碎梦世界3-26 16:06 如何应对朋友越来越过分的要求? 本人刚工作不久,认识一个同事,刚开始的时候感觉还不错,就帮个小忙以
貌性的应付就行了,也建议不要得罪他。另外,别跟这人太接近就是了
热心网友 3-26 17:45新上任主管怎样管理老员工-牛bb文章网
新上任主管怎样管理老员工
所属栏目: &
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有的老员工总不配合我的工作安排,我该怎么办?自从升职后,以前跟我比较要好的几个同事就开始疏远我,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的老员工变成下属,我该如何处理跟他们的关系呢?近也不是,远也不是,真让人头疼!三言两语马奇当上了科长,但随之而来的麻烦也让他心情郁闷,如何处理老员工不配合工作的问题成为了他当前需要解决的最棘手的问题。马奇:真郁闷!自从我当了这个科长之后,那些老员工跟我说话就开始变得阴阳怪气的。不但不认真执行我分配给他们的工作,还背地里故意搞破坏。原来我觉得他们都挺好的啊,没想到这么险恶!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们,我心里想想就很生气,但还得看他们的脸色。Eric:我刚做部门主管,几个老员工就开始刻意地疏远我,这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原来有说有笑的同事,现在变得毕恭毕敬,还在背后说我的悄悄话。这让我突然觉得很失落。我究竟应该如何面对他们呢?路波:我刚担任班组长,我们这里资历较老的员工就开始跟我对着干。我手下的员工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脾气却是又臭又硬。我知道他们看年轻,又当了领导,他们心理不平衡。但是,也不能总这样下去。我该怎样才能和他们处理好关系呢?专家视角一般来说,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工作经验方面,老员工都无疑是工作的重要骨干。但对于他们来说,面对年轻新秀的提升,他们在内心很容易会因为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产生一种失落感,表现出抱怨、挑衅、抵抗等消极情绪。因此,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老员工是一把“双刃剑”――他们身上,价值与危机并存。老员工的价值在基层管理中,要想解决老员工的管理问题,首先要了解老员工的职业价值是什么。客观分析老员工的长处与强项,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才能发挥老员工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精湛。老员工的实操技能往往会比较强,绩效一般都要高于新员工。尤其在生产性企业,老技术工人通常掌握着某些特殊技能甚至绝活,这些绝活是老员工在实践工作中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所积累出来的。与其他部门熟知,拥有较强的协调能力。企业中,各部门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本位主义”的思想,并由此导致“部门墙”的现象,使各部门之间产生隔阂,从而影响协作并降低工作效率。而当这种情况出现时,由于老员工对各部门的业务和人员配备比较熟悉,他们往往比新员工更容易突破“部门墙”。因此,当涉及跨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时,老员工会因为与其他部门的人相互熟知,而使合作变得更加自然和顺畅。老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高。在很多企业中,有些老员工经历了企业的变迁与发展,把自己最好的人生时光奉献给了企业。他们从一个对工作一无所知的职场新人,成长为技术骨干。因此,老员工与企业之间往往会形成强有力的情感纽带。所以,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会更高。老员工给基层管理带来的“危机”知识体系僵化,工作模式守旧。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老员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工作习惯,而这种习惯会让他们在熟悉的工作环境中效率倍增。随着科技发展及企业经营方式的日新月异,老员工往往会由于变化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全感,而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不愿意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老员工意识形态中常有的“以不变应万变”理念,会给企业业务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爱摆架子,不服从管理。很多老员工会因为自认为为公司创造的累计价值高,工作人脉广泛,而在公司的规章制度面前,以拥有特权的老资格自居。尤其当面对比自己年轻的管理者时,老员工可能会持有蔑视的态度。一旦自己被按章处罚,便抱怨工作,甚至消极怠工。形成非正式团体,阻碍企业管理。由于跟随企业发展的时间较长,一些曾经为公司作出重大贡献的“功臣”们,很容易拉帮结派,在公司内部组成“非正式团体”。当老员工在心理上更加倚仗这一团体时,便会形成不服从管理的行为倾向。心理自助课“这个人的品质非常恶劣,简直没救了!”“每次都是他,总跟我过不去,我一定跟他没完!”作为新上任的基层管理者,如果内心充满了这些挥之不去的想法和偏见,受此心态的影响,我们注定难以和老员工达成和解。也正因为如此,新任基层管理者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平和心态。毋庸置疑,在新领导走马上任之前,老员工往往都是工作中的骨干或核心力量。面对这些昔日骨干的故意挑衅或消极抵抗,新任基层管理者应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有一天身边资历浅的后辈成为我的领导,我会有什么感觉?基层管理者需要深刻意识到,对每一个深感“内心不平”老员工来说 ,他们的感受和反应都实属正常,也是假以时日,通过调节可以消除的。主动沟通,倾听老员工的心声很多基层管理者会在委屈、愤怒、束手无策等情绪的作用下,做出一些不当的举动,诸如当众怒斥老员工,用权力压制反抗;针锋相对,与老员工发生激烈冲突;一味忍让,对老员工的挑衅忍气吞声……事实告诉我们,上面的这些做法不仅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让问题更加恶化。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主动安排一次非正式的谈话,通过轻松的环境、非官方的沟通方式来营造沟通的诚意无疑是个很好的开始。不妨约对方一起吃个饭,或趁着休息的间歇约对方单独沟通一下。此时,不仅要展示双方平等的友好姿态,更可以主动向对方讲出你当下正面临的问题,并向他请教解决问题的办法。你可以尝试这样说:“作为一个新人,我现在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太顺利,所以特别需要得到像你这样的老朋友或有能力的人的大力支持。在过去一段时间,我的工作方式和态度或许会有做得不合适、不够好的地方,请告诉我,我一定尽力改进。”相信只要你说出这样一段话,对方一定会感动于你的真诚而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有效激励,提高老员工的积极性关于激励,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所谓物质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出发,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人的向上动机并控制其行为的趋向,物质激励多以加薪、发奖金的形式出现。精神激励则是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对人的心理施加必要的影响,从而产生激发力,影响人的行为。它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日益显得重要。而对于公司或者单位内部的小部门、小团体或者班组而言,基层管理者应该更多地运用精神激励。对于老员工来说,善于运用精神激励,突出他们的贡献,表达对他们的感谢,给足他们“面子”,无疑会成为基层管理者在工作中最有效也是最易实现的激励手段。当老员工犯错的时候,作为基层管理者,你可以采用先肯定成绩,再指出问题,最后表达期望的方法,充分照顾对方的“面子”。如果老员工还不服气、感觉不公平等负面情绪,在真诚沟通之后,你还可以更直接地激励对方:“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就应该证明给所有人,只要好好干,就一定可以走上更高的管理岗位。”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年龄和工作能力当然不是总成正比的。被提升为管理者,就绝对应该展示出比员工更强的工作能力。所以新任基层管理者需要想办法、找机会让老员工深刻地了解你的工作能力,把工作能力的优势地位建立起来。员工之所以会给年轻的领导者找麻烦,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年轻领导者资历尚浅、工作能力不如自己,却又领导着自己。在工作能力上,让老员工从心底里佩服,是解决老员工“心理失衡”的关键。获得上级领导的信任与理解在向上级领导展现自己工作能力的同时,还应把当前遇到的棘手问题及时、客观地反映给领导,取得领导对你的信任与理解。这样,作为基层管理者,不仅能够获得上级管理团队的心理支持,还能增强高层管理者对你未来工作的信心。在这种自上而下的信任氛围的感召下,你的下属员工也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权威意识,从而更倾向于做出服从管理的行为。(本文摘自《基层管理从心开始》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员工旷工怎么处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