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独立形成哲学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民族有哪些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范文十篇】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范文一: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的学问,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形成过程
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它。
A哲学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B哲学是关于世界关的学问。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形成过程
世界观人人都有。
A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的、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
B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A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一经概括和总
结,有了理论的形态,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时,就成了哲学。
B哲学与世界观都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范文二:世界观与哲学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总 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外延不同。世界观既可指出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对整个世界零散的、 朴素的观点,也可以指由人的理性思维分析得出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观点和看法。
3、掌握的主体不同。只要是有正常思维的人,都可以成为世界观的掌握主体。 而哲学,除了长期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之外,一般的人,需要经过刻苦的学习钻研后,才能掌握。
1、两者的研究认识对象一致,都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认识对象。
2、两者相互影响。世界观是哲学形成的基础,哲学是世界观的升华,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反过来促进人的世界观的形成,指导人们认识世界。
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和联系。第一,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属于世界观,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哲学是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它是以理论的形式系统地反映世界的学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同一般人仅凭个人经验或传统影响形成的朴素而零散的世界观是有重要区别的。第三,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第四,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系统的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
同:世界观与哲学都是人类认识和反映世界的意识形式。
异:虽然世界观与哲学都是人类认识和反映世界的意识形式,都是人们对这个变化和发展的世界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但是它们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是有区别的:
首先,世界观人皆有之,而哲学是哲学家的理论总结。
其次,世界观是人们生活实践的非系统的经验积累;而哲学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
最后,世界观是人们自发的、朴素的认识结果。而哲学则是哲学家的自觉地、理性的理论成果。
二者的联系:世界观是哲学产生的认识基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升华。不仅如此,哲学对于人们的世界观的形成,还起到方向引导、价值把握的指导作用。
世界观是支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最基本的观念,它规定着人们的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等等,制约着人们的感情、意识和对事物的态度,指导和调整人对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人们在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总是要用某种世界观作为自己言论和行动的指导。
哲学的特点在于,它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理论体系。。这就是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属于世界观,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是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它是以理论的形式系统地反映世界的学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同一般人仅凭个人经验或传统影响形成的朴素而零散的世界观是有重要区别的.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以称为哲学.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以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系统的方爱猫扑.爱生活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爱猫扑.爱生活.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是什么样的方爱猫扑.爱生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爱猫扑.爱生活相统一的理论体系.
四、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不是哲学,哲学也不是世界观,那么两者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世界观是属于思维知识的,如果把世界观看成是一门具体的科学 知识,那么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就是局部与整体、特殊与普遍的矛盾关系。 而如果把世界观作为实物知识向人类知识转化的媒介和桥梁,那么世界观与 哲学的关系又是抽象与具体的矛盾关系。
我们知道,哲学是关于整个宇宙的普遍本质及其规律的学问。这说明,哲学是一门具有普遍性的整体理论科学知识。而人们的世界观,则是指人们 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是一种抽象的人们的思维反映。这种抽象的观点和看 法当然是属于思维知识的,思维知识也是世界局部现象的一门具体科学知 识,所以,世界观也属于具体的科学知识。这样,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就表 现为整体和局部、普遍和特殊的矛盾关系。
由于受唯物主义的影响,人们总是将哲学与世界观混同起来,这当然是不正确的认识。因为,世界观是一种抽象的人们的思维反映,是停留在人们 大脑里的思维映象。这种抽象的思维映象是不能称为哲学的,它只有经过总 结和概括之后,被具体的语言、文字等表现出来,形成一定的具体的知识形态,这时它才能称为哲学和具体科学。所以说,哲学和具体科学都是世界观 的具体理论知识形式的体现和记录,而哲学是人们对整体世界观的体现形
式,具体科学则是人们对局部世界观的体现形式,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 不同之处。从这些可以看出,哲学是具体形态的科学知识,世界观只是抽象的人们的思维反映,是不具体的抽象的人们的观点和看法,两者的关系在这 里又表现为具体和抽象的矛盾关系。这说明,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更是两 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一定不要把哲学和世界观混同起来。
不过,在对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上,唯物主义也认为,哲学和世界观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现代唯物主义就认为:“哲学和世界观有 共同之处,都是从总体上把握和研究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但它们之间 又存在着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在生活中和实践中自发形成的,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证和严密逻辑的,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哲学则 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它不是对整个世界的各种现象作简单的描述,而是要从 理论上加以回答,讲出道理来;也不是关于世界的各种思想和观点的机械相加,而是把它们连贯起来形成一种理论体系。所以我们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基本原理》河南人民出版社1 989 年版,第3 页。)从这里可以看出,唯物主义没有真正认识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因 为,世界观不只是从总体上把握和研究整个宇宙的普遍本质,它还从局部把 握和研究宇宙的特殊属性及其规律,而且,世界观也不只是人们自发形成 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对宇宙的看法和观点,它还是一种严密的具有逻 辑性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人们对宇宙的看法和观点。不然的话,具有严密逻 辑性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知识就无法被体现出来。还因为,世界观是实物知识向人类知识(哲学和具体科学)转化的媒介和桥梁,是一种抽象的观 点和映象,是产生哲学的条件和原因。而哲学只是人们对整体世界观的体现 和记录。所以说,哲学是有形的知识,世界观只是大脑思维里抽象的映象和观点,两者是不相同的,也是不能混同的,它们的关系应该是具体和抽象的矛盾关系。这说明,唯物主义所认为的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不准确的。
范文三: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哲学的含义。 (2)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 (3)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能力目标
(1) 通过世界观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 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三对关系的分析,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3)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性。
(2) 通过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的学习,懂得哲学的指导意义,从而使学生热爱哲学,喜欢哲学,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难点:(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的含义。
二、新课导入
三、问题探究和思维点拨
四、课堂板书
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区别:(略)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和方法论的指导。
五、经典训练(目标测评)
六、教学反思
范文四:湖 北 社 会 科 学 2 1年 第 1期   01
对 于“ 么是 哲 学” 什   这个 问题 , 常是 用 “ 通 理 
论化 、 系统 化 的 世 界 观 ”  
研 究 中把 哲 学和世 界观统 一起 来, 舍此 , 所谓 哲学是 “ 理论 
化、 系统 化 的世 界 观 ” 就 难 以 落到 实 处 。 也   对 于哲 学是 “ 论 化 、 理 系统 化 的 世 界 观 ” 认 识 和 把   的
论  答  疑 
进 行 回 答 或 作 出解释 。  
那 么什 么是 世 界 观 呢 ?  
握 , 际上 存在 着不 同的理 解和 态度 , 实 有人 仅仅 将 其视 为 
回 答 和 解 释 、是 , 般 人  “ 理论化 、 系统化 ” 。那 么所谓 正确 态度 和深刻理 上 从理论化 一系统化世界观问题说起  解 又是 
们 对 整 个 世 界 即 对 自然    怎样 的呢? 总的回答应该 是 : 既要 一 清楚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的哲学关系 问题评说 弄之  与哲 学这  界 、 社 会 和 人 的 思 维 的 
种文 字上 的要 求 ,似乎 哲 学与世界 观 的不 同就在 是 否 
二 者的联 系和 区别 , 更要弄 清楚“ 论化 ” 系统化 ” 两  理 和“ 这
方面的 内容和要求 。世界 观和 哲学这 两大人 类 思想领域 ,  
根 本 看 法 ,而哲 学又是  郝孚逸 
A. ] 整 个 自 然 界 、   -对 f i 社 会 和 思 维 的 根 本 观 点 的 
根据 现 实世界 的生成 可分 为各 个层 次, 中哲 学的层 次更  其 为明显 和 多样 , 如经 济哲 学 、 治哲 学、 政 文化 哲 学等 ; 界  世
体 系, 这样 一 来 , 学和  哲
世 界 观 就 成 了一 而 二 、  
观 也 有层次 性 , 同样 有 着哲 学、 济 学、 治 学、 经 政 文化 学等 
各个具 体方 面和 内容 , 总的说 来 , 但 世界 观 所体现 的 思想 
二 而一 的共 同学 问 。其 
不 同 之 处 只 在 于 是 否 
“ 论 化 ” “ 统化 ” 理 和 系 上 
引导 包括人 生启 蒙 , 多的则是 专注 于其整体 性的 构成和  更 影响 。 理论化 、 用“ 系统化 的世界观 ” 去要 求哲 学 , 让哲学  和 “ 理论 化” 系统化” 说 的不完全是 一回事 , 和“ , 弄得 不好 , 哲  学和世界 观永远难 以并肩 而行 以及相 互促进 。  
重要 的还 是要 从正 确理 解和把握 哲学与 世界 观 的关 
面 。 然 而 不 可 忽 视 或 小  看 这 个不 同。这一 不 同  
之 处 ,首先 在表 现 形 式 
上 体现 出来 :世界 观 强  调 表现 人 对现 实世 界 的 
系入 手 。哲 学 自古 以来就被 分 为唯物 主 义和 唯 心主 义 两  大 阵营 , f- 间既彼 此渗透 又互相对 立。随 着时代 的发  它, t r ] 展和 历 史的 变迁 ,这
种 哲 学方 面的唯 物和唯 心 的存在 状 
直接 看 法 ,而哲 学 的对 
象 虽然 总体 来说也 是 面  向现 实世 界 ,但 其表 现  则远 不像 世界 观 那样 直 
接 和 现 实 。 正 是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不 把 世 界 观 和 
态, 虽然也 随时代 和历 史的脚 步 而发展 变化 着 , 最终 究 但  
竞如何 走到一 处和结成一 体 , 像还理 不 出个 头绪。在这  好
种趋 势下 , 果 只是在 哲学 的“ 如 理论化 ” “ 和 系统 化” 上着眼  和 下工夫 , 然不 能解决 问题 。不 少文章 摘取各种 名 家名  仍 言, 图以此来推动 哲学观念 的提 升 , 当然也有好 处。 企 这 举 
两个例子 : 如有 的提 出古 希腊 哲 学家亚里士 多德 说 的哲 
哲 学机 械 地 分 开 ,努 力  实现世 界 观 的哲 学 化和  哲 学的世 界 观化 ,就应 
该是世 界 观 建设 、发展  和哲 学 建设 、发 展 的 头  等 大事 。把哲 学 当成“ 理 
论 化 、 系 统 化 的 世 界 
学研 究“ 种最初 的根 源和 最高的原 因” 近代 法国哲 学家  各 , 爱 尔维修 说 的“ 学家研 究人 , 象是人 的幸 福” , 些  哲 对 等 这 都 不愧 为名 家名 言。前 者肯 定的是 哲 学认 识世 界 和改 变 
世界 的 总前提 ,后 者强调 的是 哲 学之 所 以为 哲 学的 总 目   标 , 总前提 和 总 目标 在 不 同时代 不 同哲 学 家那里 , 这 也都 
有过 这样 那样 的相应 陈述 , 因而 可以说 在不 同程度上表现  出 了哲 学的“ 理论化 ” “ 和 系统化 ” 在 这种情 况下只是 强调  。
观” ,其 意 义 不 仅 在 这  “ 两化 ” , 在 于世 界  上 更 观 和哲 学这 二 者在 认 识  和改 变世界 方 面的 同一本质 体现 。谈 哲学、 尤其是谈 马克 
哲学的“ 论化 ” 系统化 ”亦即在就 哲学谈 哲学的一般  理 和“ , 态势下讲 “ 理论化 ” “ 和 系统化 ”难有较 大或较新 的 突破 和  ,
进展 。正是在 哲 学所 面临的这 种“ 困境 ” , 学与世界观  中 哲
之 间的 关 系问题 突显 出来 了 , 主要表 现 为两者的脱 节直至 
思主 义哲 学 , 首先抓 住 “ 论化 、 理 系统化 的世界 观” 个命  这
题 , 是 从 问题 的 本 质 上说 起 的 。 就  
矛盾。马克 思主 义哲 学的革命 性和科 学性 的集 中表 现 , 就  是在哲 学与世界观 的关 系当 中,既抓住 两者的 直接 联 系,  
更着重 于两者的相 互促进 , 这不仅是 马克 思主义异 于其他 
古今 中外 ,不 少哲 学家都提 出过 非凡的哲 学见解 , 对 
人 类社 会起过 这样 那样 的作 用 , 有的直到今 日还存在 着影  响。 影响较 深且 时间较
长的 , 多少都 同知人论 事、 思笃行  静
有关, 这也就 在不 同程 度上 同各种 世界观 的存在和走 向发  生着这样那样 的关 系。但 总的说 来 , 这种 哲学和世界 观之  间的联 系不仅 不是 经常 的 , 得 苛刻一 些 , 至可 以讲是  说 甚
偶 一为之 或勉 强凑 合。马 克思 主义 哲学和 马克 思主 义世 
各类哲 学之 处 , 也是马 克思主 义哲学优 于其他各 类哲学之 
在世界 观与 哲学的相 互联 系和彼 此关 系之 中, 界观  世 处 于领先地 位 , 它不仅 引导 着哲 学的 方向乃 至性 质 , 也影 
响到哲 学的 意义与功 能。尽 管各 门科 学 , 包括所有社 会科 
学和 自然科 学,都 同世界观 有着这样 或者 那样 的联 系 , 而 
界 观原 来就存 在 着 内在 统一性 。 学习马 克思主 义怎 样持 
哲 学与它们 的不 同之 处 , 于其本 身就是世界观 , “ 就在 是 理 
论化 、 系统 化的世界观 ” 。所谓 “ 论化” 就是 人们 通过 实  理 ,
久 , 究 马克思 主义如 何深入 , 研 关键 就在 于 坚持 在 学 习和 
作 者 简介 : 郝孚 逸(96 )男, 北省 社会科 学界联合会 原党组 书记 、 审。 12一 , 湖 编  
践 , 各种概 念 、 借助 判断 、 推理 去表达 或者 建构 关于事物本 
质及 其 规律 的 学术 内容 和思 想体 系; 所谓 “ 系统化 ” 则是  , 指 由若干 相互联 系、 互作 用的 因素所组 成并且 有一 定结  相
构 和功能 的有机 整体 。“ 理论 化” 再加上 “ 系统化 ” 不仅 可  , 以使 人 的一些 思想乃 至感情在 原有基 础上 大大提升 , 而且  可以将其从 原有 分散的状 态下结成 不可分割 的整体 。 类  人 自身就是 通 过不 断树 立新 世界 观 和克服 旧世 界 观 的历 史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的本质 和功 能 , 立足 现 实, 是 面向 时 
代 , 解决 广 大人 民群 众最 关心 的社会 问题 , 实现 整 个  为 为
人类 对美好 未来的 不懈追 求 , 自始至 终对整 个事业发 挥具 
有世界观 意 义的指 导作 用。但 说是 这 么说 , 起来就 不是  做
那 么一回事 了。或者 是受传 统哲 学的过 多影响 , 者是对  或
社会现 实问题 缺乏 关注 , 现今 的哲 学与世界观 的 关 系若 即 
若 离现 象 的克服 , 似乎 一时还抓 不住要 领 。有 人著 文在马  克思 那里寻 求答案 , 当然是 可取 的。文章从 马克 思主 义  这 关 于哲学 、 经济 学和社会 主 义这 三个 来源和 三个组 成部分  着眼 , 为从 空想社 会 主义到科 学社会 主 义的转 变 ,首先  认 “
需 要 的是 一 种 新 的 世 界 观 ” 而 这 种 世
界 观 则 可 以通 过 哲  ,
进程 中前进 的 ; 而通过 哲 学所 推动 的世 界观 的 “ 理论化 ” 和 
“ 系统化 ” 就可 以大 大促 进世界 观对人 类及其 社会 的前进  , 步伐 所应 该发挥 的积极作 用 。将 哲 学和 世界观 分 离开来 ,   不 管是“ 有心” 还是 “ 意” 都是 既不利 于世界 观 的进 步也  无 ,
不 利 于哲 学 的 提 高 的 。   .  
学和 经济 学的对话谋 求解 决。 这是 因为 , 哲学 家可以 高踞  “
哲学神 圣的殿 堂 , 而经 济学必 须关注 实际 的现 实生活。 这  ”
话讲 到这 儿 , 出现 了一 个 问题 : 然哲 学本 身就是  又 既
世界 观 , 而且应 该是 “ 理论 化 、 系统化 ” 的世界 观 , 么 , 那 从 
里的 意思很 清楚 , 学、 济学 、 会主 义这 三个方 面都 用 哲 经 社   上了, 是哲 学和 经济 学的互动形 成 了社会 主 义从 空想到科 
学的转 变 。如 果说结 论就这样 得 出来 了 , 则上 当然不 能  原
人 类的早期 直到 当今 , 为什 么存在 着哲 学与世 界观 两者 的 
隔 离 、 至 是 矛 盾 和 对 立 呢 ? 这 一 点 恐 怕 只 能 用 人 类 历 史  甚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一 些 轨 迹 来加 以 印证 。 人 及 社 会 发 展 的 趋   从
算错 , 存在 的 问题依 然存在 , 的世界 观 究竟 因何 产 生  但 新
以及如何 产 生仍然是 个谜 , 当然有 关哲学和世 界观 的关 系  
问题 也 仍 然 是 丝 毫没 有 触 及 。  
势 看 , 界 观 的发 生肯 定早 于哲 学 的存 在 , 世 而一旦 哲 学从  萌芽状 态起 不断 向前延伸 , 世界 观所 该具有 的广 阔领域就 
让位 于哲 学 , 自身也就 为哲 学所取代 。原 因说起 来也很  其
简单 。在 人 类最早 的先 民时期 , 特别是从 脱 离动物 状 态到  开始从 事 一些生存 性活动 时 , 类世界 观 的最初 萌动就应  人 该发 生 了。这 种世界 观的 最早表 象 , 了先 民们争取 生存  除
的 活动之外 , 就是 为后 来哲人 包括 片言只语在 内的哲 学创  造打 下 了基础 。再 以后 的情 况就是 人们 熟知的 : 学不 断  哲 地发 展和 提升 , 来越成 为 知识 分子 的领 地 , 越 而世 界 观 则 
如 果 不把 问题 止 于抽 象议 论 , 就必 须始 终抓 住 “ 理论 
化、 系统化 的世界 观 ” 这一 哲 学要 领 , 对各 类各 派哲 学、 首 
先是对 马克 思主义哲 学作 具体研 究 , 中掌握 哲 学与世界  从
观 之 间的 关 系来源及 运动规 律 。/-' ' J已清楚地 看到 , ,I 4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中有关物 质和精 神 、 维和 存在 关 系的重大命  思
题, 不仅 具 体 地 同 时 也 是 深 刻
地 体 现 了人 类 生 活 于这 个 世  
界 的基本 走 向 , 出的是 一种 不折不扣 而且 十分准确 的科  道
直 以其 “ 原生状 态” 多样 性 , 在 于广 大人 民群 众的 生  的 存
学世 界观 , 并且具 有相 当的“ 论性 ” “ 理 和 系统性 ” 。但 问题  没有到 此为止 。 的世界 观是一 个 涉及面 广且表现 复杂 的  人
活 空间。然 而令人 不无遗憾 的是 , 世界观 的哲 学化 和哲 学 
的世界观 化 并不 同步。与 哲学的盘 根错 节 、 繁叶 茂的 滋 枝  
生状 态相 比 , 在世 界 观 的 问题 面前不仅 显得 “ 门可 罗雀 ”  , 即使谈 论起 来也 只是 较 多停 留在 空论上 , 以致在许 多人的  心 中 , 界观 与 哲 学不仅 不 能相 互沟 通 , 无所谓 一 体化  世 更
思想行 为综合 , 中有 的思想和行 为或 者有 的行为和 思想  其
配不上套 甚 至各行其是 。这 类现 象 , 别是在 其与不 同个  特
人 有 关的生 活乃至事 业方 面发 生碰 撞 时 , 则会 显得 既丰 富 
多彩 又紊乱无序 。正是 由于这种情 况 , 界观 的“ 论化 ” 世 理   和“ 系统化 ” 的任 务 、 也就是 哲 学的任务 , 还远远 没 有 实现 ;   而哲 学 离开“ 论化 、 理 系统化 的世 界观 ” 一 总体 目标 , 这 必 
把 “ 界观 ” 三个 字反 转 来读 , 是 “ 世界 ” 也就  世 这 就 观 ,
是各 种 人及 人 群 对 生 活在 其 中的世 界 所具 的 各 种观 点 。  
然会 横 生枝 节, 直到 中心 旁落 。我 们 不是 说 当今 的哲 学就 
当然 , 界观 所 涵盖 的观世 界 , 能止 于 日常生 活琐 事乃  世 不 至繁 文 缛节 , 又不 应避 开这 些 , 但 而是透 过 日常 生 活去观  察、 验、 体 领悟世 界 的走 向 , 而决定 生命 的价 值所在 。正  从
因为这样 , 所谓 “ ” 界 就 不单 单是 目力所及 , 观 世 就像我 国 
古 代 一 位 哲 人 所 说 , 非 观 之 以 目而 观 之 以 心 也 , 观 之 以  “ 非
面临这样 的局 面 , 所说 的这类 问题却 也并 不是没有 。 但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和其他 一切 哲学的 不 同之 处 , 从根 本 
上说 , 就在 于这 一哲 学是 以研 究人 及其 世界 、 立并 不断  确 发展 科 学的世界 观 为 己任 的。马 克思主 义还要 不断发展 ,   但发 展仍 然要 以不 断把 握人 及其世 界为依 归, 也可 以说 就 
是进 一 步在“ 论化 、 理 系统 化 的 世 界 观 ” 下 工 夫 。在 开 始  上
心 而 观 之 以理 也 ” 此 即 所 谓 “ 同此 心 , 同此 理 ” 世 界   , 人 心 。
观的 意义和作 用 , 就在人 们 的思想和行 动 中不很 彰显甚  也
构建 自己的哲 学世
界 观 时 , 马克 思不 止一 次地 强调 哲学和 
现 实之 间的联 系问题 , 复重 申人 类历 史 的第一个前提 是  反
至是悄 无声 息地存在 并体现 着 。现 实生 活 中有这种 情 况 :  
人 们在 自己的行为 中 , 常受到 某种世界 观 的影响 而不 自 常  
觉或 不 自知 , 学就 应该是 为促进 以至解决这 个 问题 而存  哲 在 和发展 的 。 注意和 不懂得 哲学就是 “ 不 理论化 、 系统化的  世 界观 ” 哲 学的根 本任 务就会 落空 , 至 于会 出现 哲学越  , 甚
是 “ 论 化 、 统 化 ”就 离世 界 观 越 远 的 难 堪 处 境 。 理 系 ,  
有 生命 的个人 的存在 等 , 而这既是 马 克思主 义哲 学的核 心 
主 旨, 也是 马克 思主义世界 观 的要 义 所在 。 问题 既然从 “ 理  论化 、 系统化 的世界 观” 起 , 上来 的就 是有 关人及 其哲  说 跟 学的 思考 , 应该是 完全 合乎 思维逻辑 的 。 这  
责 任编辑 张 豫 
范文五:.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
哲学可以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法。(×)(不能)
哲学是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概念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大脑)
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不具有)
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能动作用,≠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一方面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意识活动具
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另一方面人能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7.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消灭、创造、发明规律)
8.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是指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制约是客观的。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指实践是在社会中完成的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①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②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工具。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它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书本)
9.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0.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1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12.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13.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不一定,只有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才能。)
14.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必须是关键部分)
15.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16.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7.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18.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9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0.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1.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22.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23、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同一性寓于斗争之中。(×)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4.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5.事物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26.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7.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28.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9.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才是)
30.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
3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
3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3.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4.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相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5.价值观就是指对人生的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6.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既看物质贡献,也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37.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8、人们可以发现、揭示、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发明、改变、改造规律 。
39、获得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两个具体途径
4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有基本观点是实践。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实现人生价值基础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41.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范文六:1.哲学和世界观是一回事:错。一种是感性,一种是理性,人的世界观是容易发生改变的,哲学的世界观是时代的精髓所在,不容易改变。
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世界是先统一于物质的存在,才是统一精神的存在,不能同时统一存在。
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从想当然出发,犯了了主观唯心错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尊重客观规律。
4.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对。人脑是意识产生的唯一前提。
5.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错。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只有人们的动机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
6.掌握适度的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7.辩证的否定就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一刀两断:错。因为辨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因此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既克服又保留。题目看到新事物需要克服旧事物中消极因素有合理一面,但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两者的统一关系,不符合辨证法思想。
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9.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10.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12.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1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15.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是没有的
17.城门失火,殃及鱼池: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8.头痛医头: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19.喜鹊叫喜: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20.物极必反: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21.拔苗助长: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22.一把钥匙一把锁:每个问题都有其对应的解决办法
23.花在树则生: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4.坐地日行八万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5.野火烧不尽: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范文七: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 世界观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 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 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世界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能动地 认识和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 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方法论 它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反对错误意识,发 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规律 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 有客观性。 世界观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 础。 方法论 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 事,实事求是。 世界观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 要求我们发挥革命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的,辩证统一的。 ②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 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有待于发 展到理性认识,实现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七、联系的观点原理
世界观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普遍 性、客观性、多样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 以时间、地点、条件转移。 补: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①现象和本质是紧密联系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 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 现。 ②现象和本又是区别的,现象表现为多,本质是一,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有真相和假 象之分,真想从正面表现本质,家乡以歪曲颠倒的方 式从反面表现本质。探索规律,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 质的过程。
九、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①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②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整体离不开部分, 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所组成;部分也离不开整 体,因为部分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③整体和部分也有严格的区别:整体高于部 分,部分隶属于整体;两者的功能不同,一方 面,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另一方面, 当部分以一定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 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方法论 ①要求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 发挥。
十一、 十一、量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 结果。 ③由量变到质变,又有质
变开始新的量变,如 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过 程,使事物不断的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 方法论 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要重视量的积累, 不适时机的促成质的飞跃。
十三: 十三: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世界观 ①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②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③矛盾的同一性体现在矛盾双方相互联系: 一方面, 矛盾 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 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朝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 性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④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往前发展。 方法论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 持全面的分析矛盾,看待矛盾。
十五、 十五、矛盾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即无处不在、无 时不有。 ②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③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地矛盾分析方 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具有推动作用 错误的认识具有阻碍作用。科学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 正确认识的能动作用。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①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 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中 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 ③相对的静中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 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把运动和静止结合起来看。
八、因果联系原理
世界观 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 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②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如果混淆二者, 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 ③因果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的认识事 物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具有重 要意义。
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辩证统一的,是获得 知识的两条途径。 ②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既可以通过亲 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 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 ③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为 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则仍为直接 经验。
④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线。
十二、 十二、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①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 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 ②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 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 有前进。 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也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十、发展的观点原理 世界观 整个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世界 方法论 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要把事物 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要弄清事物在其 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十六、 十六、矛盾特殊性原理
世界观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 面各有其特点。 ②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 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 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 其特殊性。 ③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 科学认识矛盾的前提,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
十四、 十四、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①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 不可,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 结果。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③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 ④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注重内因,又要 看到外因。
十七、 十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是矛盾的共性和个 世界观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 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我们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掌握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工作方法。
十九: 十九: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 起主导作用。 世界观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 面所规定的。 方法论 在观察和处理矛盾时,要首先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 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 世界观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次 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既是相互区别,又是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二者在一
定条件下 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 我们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 支流。
二十一: 二十一:辩证的否定原理 世界观 ①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统一。 ②辩证的否定,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 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 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 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 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这个过 程称为“扬弃”。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 唯书,只唯实。
世界观& 世界观&方法论
二十三、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二十三、 ①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②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③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 世界 ④ 互相作用之中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 身的不断完善
二十五、 二十五、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世界观 实践和理论是辩证统一的 ① 实践决定理论,是理论的基础,理论的产 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② 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 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 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十七、 二十七、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① 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②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比较,社会价值即 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是第一位的 ③ 我们要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要为他 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劳动和奉献是创造 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二十: 二十:两点论与重点论原理
世界观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重点论是指在分析矛盾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 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关键,抓住事物 的本质和主流。 ②两点论是指注意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 筹兼顾、适当安排。 ③两点是重点的两点,离开了重点谈两点,必然导致均 衡论。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必然 导致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方法论 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
十八: 十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世界观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 作用。 方法论 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就要首先抓住它的主 要矛盾,抓住中心、重点和关键。 世界观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 的展和解决。 方法论 我们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要
学会统筹兼顾,恰当的处 理次要矛盾。
二十二、 二十二、实践与理论
辩证唯物× 辩证唯物×3 物质和意识/运动和静止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世界观 ①实践与理论是辩证统一的。 ②实践决定理论,是理论的基础。理论的 产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③理论对实践有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 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与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 实践与理论/真理是客观发展的/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补:真理是客观发展的
辩证法× 辩证法×15 历史唯物× 历史唯物×1 ①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②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和发展的 ③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真理性认识也是 不断发展的
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2 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理想与现实
二十六、 二十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来说,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 ②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即主观认识与 客观对象相符合 ③ 从实践的特点来说,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二十四、 二十四、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世界观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 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物质 财富、精神财富,是实现社会变革 的决定性力量 方法论 要求我们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
二十八、 二十八、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①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② 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 升华;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 但又不同于理想 ③ 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可以转化为 现实,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奋斗、 实践
范文八:作者:曾荻社会科学研究 1996年03期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变化,哲学观念也自然要随之发生变化。这变化中最核心的是对哲学自身的重新认识。那么,怎样来认识处于世纪之交的现代哲学呢?有论者认为,与人类社会发展史和思想发展史相伴,人类哲学思想经历了由“知识总汇”到“科学之科学”的哲学世界观道路,而今随着科学的巨大发展,哲学世界观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在哲学价值论中获得了新生。实际情况是,哲学从来就是世界观,现在仍然是,将来也同样是;同时,价值论也从来就是哲学应有之义,也永远是哲学应有之义。没有“价值”的哲学也是不会产生的。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价值论是统一的。割裂了哲学世界观和哲学价值论的统一既不可能坚持科学的唯物主义,也不可能驳倒唯心主义,极有可能的是坚持的是机械的唯物主义,驳斥的是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价值论的关系到底怎样呢?下面笔者将做一简要剖析。  哲学是干什么的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回答是,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爱智慧”的认识活动,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一句话,哲学和科学一样,在于探索世界的奥秘。当然,人们也对哲学和科学做了分工,那就是各门具体科学是关于世界各个领域的,是研究各种经验现象间的联系的;哲学则是关于整个世界的一切领域的,是研究各种经验现象背后的共同本质和共同规律的。这种关于哲学本性的理解是有道理的,是符合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史的。从古代以“知识总汇”面貌出现的哲学,到近代以“科学之科学”面貌出现的哲学,一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不如此。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它的世界观性质是贯穿始终的,不同的只是,伴随着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它的世界观性质一天比一天更明朗罢了。在古代哲学那里哲学与科学是浑然一体的。例如西方的“原子论”与东方的“五行说”都即可以看做是科学命题,又可以看做是“世界观”命题,二者几乎是不加区别的。即使有区别,也不是内外之别,轻重之别,而只是内容之别。在统一的知识体系中,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和科学是融为一体的。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不就把亚氏的哲学思想并列于具体科学思想,把它编为一册,列于“物理学之后”吗。但是,没有区别,没有侧重并不是说就没有象现代意义上所讲的哲学世界观。哲学世界观确实萌芽了,只是它还紧紧地包裹在人类未分化的知识中。到了近代伴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人类知识开始分化,各门实证科学纷纷自立门户。面对这种形势,哲学经历了一切生死存亡的巨大蜕变,那就是企图成为既包括一切,又凌驾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这种哲学从现象上看它的意义在于:(1 )进一步明确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2)突出了哲学的优先地位; 这种哲学从本质上看其意义则在于它终于让早已孕育在人类知识中的世界观脱壳而出,即终于显露了哲学的世界观性质。但是,近代以“科学之科学”面貌出现的典型哲学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神学性质和内容上的牵强附会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辉。在黑格尔之后,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卓越的理论工作建立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才真正地体现了哲学的世界观性质。恩格斯曾经讲到,对于马克思的哲学,“哲学在这里被扬弃了,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78页。)这就是哲学世界观的简史。  然而,伴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伴随着人类社会与外部世界矛盾的复杂化,以关心人类自身命运为已任的哲学对自己进行了反思,一场反叛传统哲学,重塑现代哲学的哲学运动早在西方知识界、哲学界兴起。近些年来,这场哲学变革运动又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涌入了国门,和正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国哲学界对传统哲学重新审视的理论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世纪之交引人注目的哲学现象。在这场哲学运动中,我们应特别注意的是那种认为哲学世界观已经完成了历史任务,哲学应该也只能在哲学价值论中获得新生的观点(本文姑且称它为“哲学价值论”)。分析它,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哲学的本性。  哲学价值论为什么要取代被视为单纯的哲学世界观的传统哲学呢?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两个:(1)科学的巨大成功,使哲学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功能消失殆尽。他们认为“哲学不可能是世界观,不应该是世界观,没必要是世界观”,哲学做了一个长长的科学之梦,现在该醒了。(2 )哲学世界观自身的形而上学性使哲学或封闭于理念的“阴影王国”,或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其结果是走向玄学清谈,走向神秘主义、宿命论,而忽视了它于人及人类社会的责任。它没有,也无力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尖锐的各种问题。哲学价值论对传统哲学做了上述批判之后,也相应地给自己定下了两个哲学重新定型的基点:(1 )从拟科学到拟价值的重新定型。他们认为:在哲学发展史上,哲学科学化的弱化是与哲学价值化的强化同时的。这就是说,哲学的兴奋中心经历了一个从科学化到价值化的过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或是人本主义,无不把价值置于哲学的核心。哲学价值论不再去追问“世界是什么”,而是问“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它把认识外在世界的任务留给具体科学,而自己则专司人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各种可能关系或应该关系。(2)从形而上学性、抽象性到哲学对象的多样性、具体性的“还原”。他们认为,哲学如果存在的话,那么必须赋予哲学以新的东西,这就是将曾经超越其它方式的哲学重新“还原”到其它研究方式之中。“还原”与“终结”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哲学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哲学。“终结”前哲学既以“大一统”自居,“终结”后的哲学就成了多元化的万花筒。哲学不再是“纯化”的哲学,已变成带有限制性定语的哲学,它被嫁接到科学的思考方式上了。哲学成为语言学工具,成为人生哲学,成为伦理原则,成为宗教式、科学式、艺术式、审美式…哲学被分解了,有多少种思考方式(方位),就有多少种哲学,它失去了昔日的王冠地位,加入了“世俗”的行列。可以看出,这一基点实际上是前一基点的延伸、具体化,都旨在克服他们所认为的哲学世界观所具有的漠视人的意愿、需要的缺陷,让哲学再度辉煌。这就是企图反叛、并取代哲学世界观的哲学价值论。  如何评价现代哲学变革中的哲学价值论倾向呢?我认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变化,哲学观念自然也要随之变化,而这变化中最核心的则是对哲学自身的重新认识。也许这正是人们常常说“什么是哲学”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的奥秘,因为哲学是一个历史概念。因此,哲学观念的变革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哲学变革中的哲学价值论倾向,我认为它的方向是正确的。首先,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从人类社会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看,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学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逐渐从自然的奴隶开始成为自然的主人。因此,在观察人与外部世界关系中的视角的调整是必要的。即变仅从自然自身出发的单向认识为同时也从人自身出发的双向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理性为自然立法”不再仅仅是童年的人类美好的理想而逐步变为现实。其次,它也适应了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在人类向自然界胜利进军的过程中,在人类缔造自身理想的社会秩序中,怎样科学地解决人类面临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社会的普遍问题,如何为人类行动通达善提供理性指导、价值取向和选择标准,这都是需要从人类的价值角度悉心研究的。“上帝死了”,我们就是自己的上帝,哲学的思考当然就应从对上帝的思考转为对现实的人自身的思考。以上是我们对哲学价值论倾向总体方向上的评价。  除此以外,我认为,还应把哲学价值论放到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中去做更全面的分析。这样一来,我们就看到了哲学价值论的片面性缺陷。它表现在两个方面:(1)用哲学价值论补充哲学世界观是可取的, 用哲学价值论取代哲学世界观是不可取的。传统哲学是不可能终结的,终结的只是它的片面形式。这是因为哲学世界观始终是需要的。当然,忽视了价值论的哲学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取消了哲学世界观,就不会有正确的价值论。完备的哲学应是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价值论的统一。何况,自从哲学产生以来,它都既具有世界观成分,又具有价值论成分。只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与外部世界矛盾的变化,哲学的关注中心、逻辑视角在随之变化而已。就现代哲学而言,价值论的成分比过去更大了。但这不是说,价值论的比重已经大到完全代替世界观的地步。实际上这一步是永远不会达到的。  哲学过去是世界观,现在仍然是世界观,将来也必然具有世界观意义。这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外部世界对属人世界的优先地位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永远不能期望从纯粹人的价值角度来考察属人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恩格斯曾经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8页。)他告诫人们,人类在征服自然界时,不要过分地陶醉在胜利之中。否则,自然界要报复人类的。既然如此,难道我们能放弃哲学世界观而仅仅把哲学归结为纯粹的哲学价值论?不能,这只是以一种片面性取代另一种片面性!可能哲学价值论者要说了,我们并不否认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必要性,但那是由科学来完成的。这里,我们正要指出哲学将必须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第二个原因即,其二,外部世界变化的多样性和无限性以及人对外部世界认识方式的多样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诚然,各门具体科学对外部世界的成功认识是让人欢欣鼓舞的。但这并不是说现代科学已经穷尽了对象世界的一切奥秘。科学之所以是科学而不是迷信,正在于它一次又一次纠正了人类那种自以为获得了“绝对真理”的美丽的错误。实际的情况是人的认识是不断反复,以致无穷的。这样的认识任务,对于囿于特定的认识领域,受特定思维方式限制的具体科学显然是无法独力完成的。科学的思维方式需要哲学的思维方式的补充,即人类不仅需要做局部的、具体的、个性事物的认识,也需要从世界的整体性、抽象性、共性去加以把握,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把握局部、具体和个性事物。一句老话,各门具体科学需要哲学提供总的世界观和根本的方法论的指导。可以这样说,在现代人类认识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的状况下,哲学世界观对人类认识、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空前地增强了。因此,从人类的前途命运这一最基本的思考出发,怎么能弱化甚至抛弃哲学的世界观成分呢?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价值论不是对立的,它恰恰是哲学价值论安身立命的基石。(2 )让哲学去掉纯粹玄学的性质,更贴近时代、贴近人的现实生活的态度是可取的,然而以具体的思考方式消解哲学的思考方式则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此消解,哲学也就失去了自身特有的理论功能。哲学如此“还原”,哲学就“不在了”。诚然,在哲学的发展史上,有过哲学漠视现实的人的需求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沦为夸夸其谈的“玄学”的时候,如当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时,成为政治的婢女时。但是,这种状况于健康发展的人类社会的无价值,并不意味着哲学形而上学性质无价值。哲学与其它具体科学的区别,主要不在于对象的区别,不在于它是否在认识世界,不在于它是否从人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而在于它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哲学的形而上学性。罗素说:“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认识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以外的教条都是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西方哲学史》上卷,第11页。)这是讲哲学对象的区别,问题在于怎么来把握这片无人之域呢?既不能用科学的实证的、具体的方式,也不能用宗教崇拜、信仰的方式,而只能用哲学独特的形而上学的非实证的、无定论的、抽象的、超验的思维方式,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哲学的批判理性功能、超越现实功能、规范未来功能,才能将这块“无人之域”化为“有人之域”,“为人之域”。哲学正是以它这种勇于并善于在“无人之域”无畏前行的精神和方式,自立于人类文化体系之中,照亮人类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向前发展的道路。因此,价值论“还原”、“消解”哲学的倾向是不正确的,到头来,它会消解哲学自身。正确的态度是哲学应该明确自己的性质,把自己的形而上学建立在厚实的具体科学的基础之上,并投身于鲜活的现实实践中去。以上是关于哲学价值论两个片面性的分析,它涉及到如何理解哲学价值论的价值以及它与哲学世界观的关系问题。作者介绍:曾荻
西南财经大学哲学教研室副教授
范文九:(1)上述做人做事上的不同体现了什么不同的观点?
(2)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活动三: 水果与苹果、梨子等是什么关系?人与张三、李四是什么关系?
探究活动四: (教材P9下) (1) 牛顿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还会得出“第一推动力”
(2)牛顿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三、知识点拨
1、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理解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
这里的“整个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自然和人类社会),也包括主观世界(人的思维或意识)。
这里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既包括人对世界的关系(人能否认识世界,怎样认识世界,怎样改造
世界等),也包括世界对人的关系(世界如何产生人,影响人)。这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指它不同于人们对某个事物或事物的某个方面的个别看法和个别观点,而是指存在于这些
个别看法和个别观点中的那些共同的、一般的、根本的和普遍的看法和观点。“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也不是各种个别认识的综合、总和或汇总。
世界观人人都有,只是有的是分散的、零乱的、不自觉的,而有的是理论化的、系统化
的、自觉的。
世界观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能具有不同的世界观。 2、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分三步加深理解。
第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通过这一点,可以把哲学与那些个别的观点和具体的科学区别开来。
第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通过这一点,可以把哲学与那些不自觉的、零散的世界观区别开来。虽然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懂哲学。
第三,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的某种的认识,又是指导人们实践的方法。
4、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两者是相互区别的。从研究对象来看,具体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领域的事物为研究对象,而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的任务来看,具体科学揭示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又是密切联系的。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升华(两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具体科学的发展会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还要反对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可以代替科学;二是认为哲学既然不是科学就可以轻视、否认哲学。 四、检测反馈
1.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如果把“全部科学”理解为“具体科学”,就可以说(
A.哲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D.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2.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正确看法 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3.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D.只要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4.爱因斯坦说过:“哲学要是不同具体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表明(
①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②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④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A.①②③④
5.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我们之所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因为(
①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②哲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③哲学能够指导其他工作的展开④哲学社会科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科学
D.①②③④
6.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原来许多包含在哲学之内的学科纷纷独立,成为对立的、新兴的科学。据此,有人悲观地认为哲学已经“无家可归”,因此哲学的使命已经结束。相反,有人认为这既是科学的成熟也是哲学的成熟,哲学不是“无家可归”,而是“四海为家”。下列关于这两种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无家可归”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哲学不能代替科学
B.“无家可归”论者错误地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绝对地对立起来
C.“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具体科学的发展对哲学的推动作用
D.“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具体科学的发展同样需要哲学的指导作用
《金太阳导学案》第一课第二课时《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习题。
范文十: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美好生活的向导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各自的含义;理解: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的关系;运用: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能力目标: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与生活、哲学与世界观的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明确哲学的作用及学习哲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同学们学习哲学知识的积极性。
【学习重难点】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知识结构】(参见《学习、探究、诊断》P.1 内容概述)
【预习检测】(自主完成《学习、探究、诊断》P.5简答题)
【合作探究】
1. 思考: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既然人人都有世界观,那么是否人人都是哲学家呢?小结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3.“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晚年的牛顿,由于信奉上帝,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结合上述两个材料以及课本P9两个虚框内容体会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课堂练习】
1.(2010年江苏卷第24题)“双百”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
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2013江苏)转基因食品今天已经非常普遍,支持者认为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 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和民间组织对此持激烈的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大自然有其自身的法则,人为地改变生物的基因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从中可见
①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②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导
③价值判断与人认识事物的角度有关
④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2010年全国卷第20题)“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知识梳理】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做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2)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和方法论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在世界观的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
(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