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咒咒心正文是哪里开始?

楞严咒的有关问题-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楞严咒的有关问题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2:10:37 责任编辑:李志喜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楞严咒的有关问题”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楞严咒的有关问题”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 首先就是楞严咒的颂持方法,再念正文前要念什么?香赞?安土地真言?等等(念楞严咒,不必念香赞和真言,那是诵经前念的。一般念楞严咒的程序是: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花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佑。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接下来就开始诵咒 )然后,楞严咒心是什么?(楞严咒结尾一段: 阿那隶 毗舍提 @详^o 盘陀盘陀你 跋^徙 虎(合牛)都次豌 莎婆诃)为什么有人说念五大咒心呢?(这是从楞严咒第一会里摘录出的五句,代表五方佛)还有我抄了《地藏菩萨本愿经》和《楞严咒》,因为地藏经里说看到几个字也是有功德的,我也想影响一下别人,我就带到学校里去,有几个同学笑我,还做了很亵渎的动作,那我算不算是罪魁祸首啊?(发心很好,但做法要理智,别人不愿信佛,而自己硬要结缘,只会让对方诽谤,增加罪过。)不过有一个同学想看《金刚经》,还有一个想看《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我都准备抄了送给他们,我还教了同桌文殊心咒和文殊大威德心咒,也算有点安慰(《金刚经》是佛的境界,深奥无比,给你同学看之前要告诉他:“如果不懂,可以看法师讲解,但千万不要硬去理解,越理解越歪”。或者建议他看其他经典更好,比如《四十二章经》。想看《八十八佛忏悔文》就没有关系,持咒最好要持戒,最基本得净口,即是少吃荤腥一类。教咒要注意,必须在《大藏经》里有依据的才可以。不要随便听说了某个咒就去宣扬。最后要告诉念咒的朋友,不是念了咒,就一定会运气好,变聪明,有财富之类,只有用功修,并且持戒修善才可以,否则对方念了半天没什么作用,反过头还要诽谤)
解决方案2: 首先我要纠正你的错误。1,你不应把经书带到学校或是大众面前说关于宗教的事情,我从前也是学生,能理解你,首先,你不知道其他人的宗教信仰,你到他们面前说佛教,要是有其他宗教的人,你会给他们带来烦恼,一来,因由你起,所以罪当然有(但考虑到不知者不怪),二来别别人亵渎佛法,你同样有罪。至于众同道合的人你们可以到旁边没人的地方去单独谈或是私下交流,至少不扰乱他人,给他人带来烦恼。正规的念佛之前都要念《香赞》什么的念香赞犹如佛菩萨亲临,说白了就是请佛礼节。。其实不念也可以。不用太执着,但是听闻了就该学习一下,没有坏处。而且精进。。。楞严咒有单本的前面该念什么都有,但是不是绝对的。。有时可能不统一。。 追问: 嗯,我下次一定注意
解决方案3: 你能弘扬佛法,这很好很好,但你自己要一门深入,比如专修楞严法门,研究一部《楞严经》《楞严咒》就行了。诵楞严咒最好结手印,具休看宣化上人的《楞严咒句偈疏解》,讲得很详细,也讲了咒心。五大心咒和咒心要分开,五大心咒是破魔的,咒心是后面几句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169;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楞严经》在汉藏文化漫长的历史交融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代表地位。其文本之真伪与流传,向来为佛教史上之重要课题。其文本真伪问题,缺乏史证,难以稽考,故前人多从佛教思想入手,由内证辨之。然就文本的流传方面,后世所传之《楞严》,固然有其浓厚的汉地色彩,然而就其本真,亦非凭空造伪之作,而自有其历史传承。即如今日学者所见,汉地流传《楞严经》卷七中之〈楞严咒〉,与藏地所传诸大白伞盖佛母仪轨,实皆具有印度佛教之渊源。而二者并通过汉藏文献的对音与翻译,产生深刻的交互影响。从文献学与佛教义理来看,《楞严经》的汉译部分,固然不尽出自印度佛教,然其中第七卷以汉字音写梵文之〈楞严咒〉,却似非汉地僧人之凭空创作。若仅辨《楞严》之经文真伪,而不能识其咒实为印、藏、汉佛教流传史之关键线索,则甚为可叹。今世辄陷二分之窠臼,喜辨是非真伪,反倒不若清人对汉藏佛教所取之融通。即如清乾隆帝为满译三藏而成《清文全藏经》,考校其中密咒,以为前代汉字音写梵咒,不免失其本音,便以藏、满、蒙文分别音写梵咒,而成《大藏全咒》。而《大藏全咒》之编者,于其中所附之夹注,实反映出蒙藏与汉地僧人,对于密咒传承之认识。而考虑到《大藏全咒》的官方色彩,这些夹注背后,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满洲统治者的文化政策。通过这些咒文间的夹注,可以明确的发现,《大藏全咒》编者显然认为汉文《楞严经》,具有对应的藏文本。通过初步比较,可以发现乾隆《御制大藏全咒》所收录之〈楞严咒〉,与元代番僧由藏译汉的两种《大白伞盖陀罗尼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而元代沙啰巴与真智的白伞盖陀罗尼译本两种,据日人松本荣一研究,与敦煌汉译〈白盖盖陀罗尼经〉有关。法国王微(Francois Wang-Toutain)更进一步指出,敦煌汉译〈白盖盖陀罗尼经〉,实为敦煌藏文〈佛顶白盖盖陀罗尼经〉的汉译。由此看来,清代所传世的〈楞严咒〉,与敦煌藏文文献中的〈佛顶白盖盖陀罗尼经〉,竟有相当的对应关系。▲《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而此现象,也成为争辩《楞严经》真伪的关键。过去被学者认为具有浓厚汉地色彩的《楞严经》,其咒语部分竟与藏传密咒有着相当的对应关系,这点固然值得深思。然而本文没有能力,亦不打算就此参与《楞严》真伪的论战。本文更想关切的是,究竟清代《大藏全咒》的编纂者,是如何看待〈楞严咒〉这份具有特殊意义的宗教文本。换句话说,本文试图以《大藏全咒》编纂者自身的立场作为出发点,希望通过主位的(emic)研究视角,将〈楞严咒〉置于特定的历史脉络中,来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而《大藏全咒》编纂者所附注的小字,便成为我们重塑编纂者心态的一条重要线索。例如〈楞严咒?第一咒〉的尾段,便有一条夹注:「以上一百二十七句,汉经俱系咒语,番经系取咒意译文,今遵汉经仍作咒语对音译入。」从这条批注看来,《大藏全咒》的编者显然认为《楞严经〉有「汉经」和「番经」这两个版本。仔细考察《大藏全咒》中对〈楞严咒〉的夹注,可以将其分为A、B两类,A类即「汉经俱系咒语,番经系取咒意译文,今遵汉经仍作咒语对音译入」,全咒中共出现四次这类夹注;B类为「汉经缺,依番经咒语添入」,全咒中共出现十八次。其夾注處可表列如下:類別性質夾注出處總計次數A汉经俱系咒语,番经系取咒意译文,今遵汉经仍作咒语对音译入85,89,101,1204B汉经缺,依番经咒语添入88,90,91,92,102,103-1,103-2,104,105,106,109-1,109-2,111,112,113-1,113-2,121,12218而汉经和番经这两个版本的差异,仅在于前者咒语为音译,后者则为意译的。而所谓「系取咒意译文」的「番经」,笔者推测即为《大白伞盖陀罗尼经》的藏文本。目前较有可能对应〈楞严咒〉的藏文本,共有四种,均收录于《甘珠尔·密教部》(bKa’-’gyur rgyud-’bum)中。分别题为《圣一切如来顶髻所出白伞盖无能胜退转明呪大王母》(’phags-pa de-bzhin-gshegs-pa thams-cad-kyi gtsug-tor-nas byung-ba gdus-dkar-po-can shes-bya-ba gzhan-gyis mi thub-ma phyir-zlog-pa’i rig-sngags-kyi rgyal-mo chen-mo);《圣如来顶髻所出白伞盖无能胜退转大母最胜成就陀罗尼》(’phags-pa de-bzhin-gshegs-pa’i gtsug-tor-nas byung-ba’i gdugs-dkar-po-can gzhan-gyis mi thub-pa phyir-zlog-pa chen-mo mchog-tu grub-pa zhes-bya-ba’i gzungs);以及《圣如来顶髻所出白伞盖无能胜陀罗尼》(’phags-pa de-bzhin-gshegs-pa’i gtsug-tor-nas byung-ba’i gdugs-dkar-po-can gzhan-gyis mi thub-pa shes-bya-ba’i gzungs)异本两种。囿于篇幅所限,此四种藏译《白伞盖陀罗尼》与汉文〈楞严咒〉间详细的对应关系,笔者将另文考述。《大藏全咒》对〈楞严咒〉的夹注,提及「汉经缺,依番经咒语添入」,反应出编纂者的主观认知,不仅不认为《楞严经》是汉地所造经典,同时亦认为〈楞严咒〉除有汉字音写本外,尚存藏文意译本。然而考虑到《大藏全咒》「御制」的官方色彩,与其说附录的脚注是编者的个人信念,不如说是清朝皇帝主体意志的贯彻。乾隆帝对佛典传译所采取的立场,正如乾隆五十一年(1786),乾隆帝五巡五台山时,为自己所作〈梵呗〉一诗所下的注解:中国与卫藏诸经俱来自天竺。唐元奘所取经像由云南前往,即鸠摩罗什及达摩等,亦由彼取道,并不经历卫藏,故唐以前诸经皆从天竺与译成汉字。今梵呗即唐古忒字,由卫藏前往天竺译成藏经,与中国汉字经文虽殊,而经义则一。乍看这段诗注的前半段,不禁令人怀疑乾隆皇对佛教史的认识,究竟是否正确。难道其竟不晓玄奘与鸠摩罗什之事,将西域误植为云南?然而他在乾隆二十六(1761),所立的〈重修万寿寺碑文〉中,却又提到佛教在西域的流播:迄今流沙数万里,悉古乌孙、大宛、勃律、于阗诸部,不啻偃修罗之弓戟以慧云,沃以法雨,同登极乐国土者。何以乾隆对于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前后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他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所作的〈翻译名义集正讹〉序中,得到解答:于阗之名见于汉书,即今所正为和阗,而自古及今不易之回部也。回部本自有回经,不信佛教,不宜有名僧译佛经之事。乾隆所指「不宜有名僧译佛经之事」,指的正是翻译《华严经》的「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而乾隆帝对于西域在佛教发展史上的否定立场,便体现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所刊刻的《西域图志》中,傅恒等编纂者所下的按语:和阗为于阗转音,乃西域回部,而列史多称其奉佛教。由晋以来,莫能订其舛。今自西陲耆定,于阗隶我版图……而回俗相沿,不奉佛法,亦无所谓辟支旧迹者,与历代史书所载不符。伏读《御制翻译名义集正讹》,灼知和阗为自古及今不易之回部,自有回经,不信佛教,而史称译经奉佛之于阗,则当为鄂等荅,乃天竺之西印度,其地逈不相涉。如此便不难想见,乾隆通过对佛教历史发展的立场变换,将新疆回部排除在佛教文化圈之外,进而强调汉藏,甚至是满蒙,所共同拥有的佛教信仰。对此我们不难想象,对于最后被纳入清帝国版图,而文化迥异于内地的广袤回疆,乾隆在某种程度上选择采取了文化孤立的政策,进而将满、蒙、汉、藏形塑成一个共同的佛教文化圈,藉此避免西域回疆与卫拉特蒙古及藏地势力汇流。若是从这个角度看来,乾隆皇帝诗注的乖谬,便不再只是幼稚的认知错误,而是一套符合统治需求的政治话语。如果说在《西域图志》中,将「译经信佛」之古于阗刻意错置为西印度的举措,是为了在文化上孤立回疆;那么在《大藏全咒》中,将汉译〈楞严咒〉与藏传《大白伞盖陀罗尼经》画上连结,则正是为了强调「中国与卫藏诸经俱来自天竺」,进而认定藏文经典「与中国汉字经文虽殊,而经义则一」。▲大白伞盖佛母像而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楞严咒〉作为汉藏交融的代表,不仅仅体现在《大藏全咒》中。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乾隆帝便曾令庄亲王及章嘉国师等人,将《楞严经》依序翻译成满、蒙、藏诸文。乾隆在〈翻译四体楞严经序〉中说:三蔵十二部,皆出自天竺,流通震旦。其自西逹东,为中途承接者,则实乌斯蔵。天竺即所谓厄讷特克。乌斯藏即所谓土伯忒也。故今所译之汉经,蔵地无不有,而独无楞严。其故以蔵地中叶,有所谓狼逹尔吗汗者,毁灭佛教,焚瘗经典,时是经已散失不全。其后虽髙僧辈补苴编葺,以无正本,莫敢妄増。独补敦祖师曽授记,是经当于后五百年,仍自中国译至蔵地。此语乃章嘉国师所诵,梵典炳炳可据。朕扵?政之暇,每爱以国语翻译经书,如易书诗及四子书无不蒇。事因思皇祖时曾以四体翻译心经,皇考时锓而行之,是楞严亦可从其义例也。咨之章嘉国师,则如上所陈,且曰心经本藏地所有,而楞严则藏地所无。若得由汉而译清,由清而译蒙古,由蒙古而译土伯忒,则适合补敦祖师所授记。虽无似也,而实不敢不勉力。焉因命庄亲王董其事,集章嘉国师及傅鼐诸人,悉心编校,逐卷进呈,朕必亲加详阅更正。有疑则质之章嘉国师,盖始事自乾隆壬申,而译成扵癸未。从这段序文中,可以确切得知,乾隆并不认为《楞严经》是汉地伪经。藏地而之所以没有《楞严经》,主要是由于郎达玛灭佛,造成经典的散佚。而乾隆更从章嘉国师得知,布顿大师曾经预言,将来此经仍要由汉地传译至藏地。而乾隆也由此将《楞严经》由汉文转译为藏文。而据钢和泰(A. von Sta?l-Holstein)的研究指出,北平国立图书馆所藏那塘版《甘珠尔》增补三十一册中,所收之藏文《楞严经》,与乾隆《翻译四体楞严经》的藏文部分一致。可见那塘版《甘珠尔》在进行增补工作时,曾直接或间接受到乾隆皇帝的影响。而《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中,便曾记载章嘉国师翻译《楞严经》之事:汉文大藏经中有《首楞严经》,而藏地未译此经,大皇帝命章嘉国师将其译成藏文。章嘉国师悉心编校,译师们逐卷翻译,进呈皇上审阅,皇上龙颜大悦。龚自珍〈蒙古像教志序〉,亦曾提及章嘉活佛将《翻译四体楞严经》,携回藏地一事:康熙间,有喇嘛章佳胡图克图,自藏来朝……其第三次瑚必勒罕,赐封高宗朝,大加奖异,命其来京,更定大藏经咒应真名号,乃取自后汉至唐各译主所译,悉以今藏语更校成,又以其国《首楞严》已亡,藉此土本四译而归;又佐庄亲王办理《同文韵统》,于四十一年,趺逝京师。由此可以肯定,汉文本《楞严经》,确实曾通过乾隆所推动的藏译工作,而流传至藏地,进而促成了汉藏佛教的交融。然而《楞严》经、咒的翻译与考校,不仅是作为清代汉藏佛教交融的代表,同时也可以说是促成乾隆皇帝推动《同文韵统》编纂,进而完成《大藏全咒》的动力之一。其实早在乾隆十年(1745)以前,乾隆便对汉译咒语缺乏规范,感到不满。关于这点,在《秘殿珠林续编》中,分别收入了乾清宫所藏乾隆《御书楞严经十册》及《御书妙法莲华经七册》,并各自附录了经末御提的识语。《御书楞严经》末的识语中便提到,《楞严经》汉字拼读泛咒所产生的讹误:卷中神呪,刻本音字,率多讹舛。盖华音梵呗,隔越川岳,非唇齿喉舌所能同耳。译释既误,鱼鲁因生,致诵习相沿,莫能究证。乾隆十年,复位楞严法忏时,咨之普善广慈大国师章嘉喇嘛,细加校勘。用音法悉依西梵正传,舌上莲华,顿尔重开眞面目也。而正是在《楞严》等佛经中,见到汉字拼读梵咒的不规范,促成了乾隆推动《同文韵统》与《大藏全咒》的编纂工作。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同文韵统序〉中提到了《韵统》的成书,目的正是通国结合满、藏等拼音文字,来考校梵咒本音:中华之字,不特与西域音韵攸殊,即用切韵之法,比类呼之,音亦不备。于是有反切,有转注,甚至有音无字,则为之空圈影附……我国朝以十二字头括宇宙之大文,用合声切字,而字无遁音,华言之所未僃者,合声无不悉……间尝浏览梵夹华文,笔授充牣支那,而咒语不翻,取存印度本音,以传真谛。顾缁流持诵,迥非西僧梵韵,是岂说咒不译之本意耶?和硕庄亲王,当皇祖时,面承《音韵阐微》之要旨,精贯字母,博涉明辨,爰命率同儒臣咨之灌顶,普善广慈国师章嘉胡土克图,考西番本音,溯其渊源,别其同异,为之列以图谱,系以图说,辨阴阳清浊于希微,杳渺之间,各得其元音之所在,至变而莫能淆,至赜而不可乱,既正贝叶流传之讹谬,即研穷字母形声之学者,亦可探婆罗门书之窔奥,而破拘墟之曲见。而《同文韵统》成书后,便成为规范梵咒的准绳。乾隆《御书妙法莲华经》,便是运用《同文韵统》规范梵咒的一个实例,其附录识语谓:朕几政之暇,性喜临池间内典……卷中六呪考之梵夹本文,音韵句读,率多龃龉。盖眞言梵语,非可笔授,故译经时仍取本音,而华梵既殊,字音未能协,传诵淆讹,展转失实。爰咨之普善广慈大国师章嘉胡土克图,重加校定,用同文韵统字音,或正对,或二合,或三合、四合成音,乃与天竺本来脗合。复亲书梵文于句中,以存其眞。前是丙寅,书楞严经呪,虽经章嘉国师正定,但同文韵统成于乙巳,一遵梵乘合字音义,较彼盖备嗣。此书佛呪,当循用于是。而支那千载之讹可廓焉。而在《同文韵统》的基础上,乾隆帝更开展了全面整理藏经梵咒的工作。乾隆二十三年(1758),皇帝在为《大藏全咒》所写的序言中提到:洪惟皇考世宗宪皇帝,尝以大藏经文自前代承讹袭舛,既集名德之侣,岁月恭详。亲加审定,俾奕[示畀]共资津筏。维咒语一仍旧本,朕几暇紬书,兼综内典,念昔沙门神珙所传华音等韵,意便中土和尚颂偈之用,而字不备,音格多空列,学者诃之。夫华音视竺国文字,犹竽瑟异调也;由唐古特字母求之,犹比弦协律也;若国书合声,切字枢纽,中西等韵,则犹钟吕,元音旋宫,损益清浊,高下皆宜也。由此看来,《楞严》经、咒在乾隆的文化诠释下,一方面成为汉藏佛教交融的象征;另一方面,则因为其中运用汉字翻切梵音的不规范,致使乾隆萌生了以藏、满字母全面拼读密咒的计划。而诸如《同文韵统》与《大藏全咒》等大规模的「文化工程」,不仅推动了细密的文献考订,同时也通过藏、满、汉、蒙等多语文的比较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清代的音韵学知识。本文的最后,希望藉由以上论述的作为依据,试图揭示乾嘉汉学考据之风,实有深刻的「虏学」背景。也就是说,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实与乾隆年间对梵咒的考订工作,有着相当的关联性。如柯灵乌 (Robin G. Collingwood) 所言:「一切历史,即思想的历史」(All history is the history of thought)。一切历史叙事,其实都是某种思想主体下的产物。而任何学说与理论,皆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过去的学者对于乾嘉考据的兴起,各有所见,然皆受识见所囿,而未能得其全豹。受近代国族主义影响者,如章太炎,认为乾嘉汉学之兴,源于清代文字狱之盛,迫使学者转向章句之学;而目睹西力东渐所造成的现代化危机,急切于宣扬科学精神的梁启超,则将考据之风,归咎于士人看轻技艺的结果;而一心求索新时代儒学发展的钱穆和余英时,则认为清儒之所以由宋学转入汉学,乃是中国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钦定同文韵统》抄本然而以上这些汉学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乾嘉汉学最具成就的两大要角,即音韵学与西北舆地之学,皆与乾隆年间的考订梵咒,并校之以满、蒙、藏诸语的「虏学」有关。为翻译藏经咒语而成书的《同文韵统》,结合藏满等拼音语文来对应梵音,弥补了传统汉语翻切的不足,自是清代韵书一项重大的成就。而《同文韵统》对各藏、满、汉各族语音的整理,以及清政府对于佛教史实的考证,则对《西域图志》与《西域同文志》等西北史地书籍修纂的推动,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如乾隆在〈西域同文志序〉中所言,《西域同文志》的编纂「仍阐《韵统》之义」,亦即与《韵统》采用同样的方式,以满文拼音配合汉字翻切,来记录西域各地的语言:岁庚午,既定《同文韵统》,序而行之。盖以梵音合国书切韵,复以国书切韵叶,华音字母于是字无遁音,书皆备韵。?特支那咒语窔奥可探,而且寰?方言拘墟尽释……因以天山北路、天山南路、准部回部并西藏青海等地名、人名诸门举凡提要,始以国书继以对音,汉文复继以汉字三合切音,其蒙古、西番、托忒、回字以次缀书,又扵汉文下详注其或为准语,或为回语……书既成名之曰《西域同文志》。《同文》云者,仍阐《韵统》之义,而特加以各部方言,用明西域纪载之实。由此看来,清朝政府对乾嘉汉学的兴起,并不完全扮演着消极的因素,反而具有积极的意义。亦即乾嘉汉学的兴起,并不完全是因政府以文字狱弹压士人,所造成的结果;亦非单纯是汉人文士思想,凭空独立发展的内在理路,而是汉、藏、满、蒙各族群间文化互动所产生的结果。更具体的来说,就是汉人传统的考据之学,与蒙藏各族所信仰的藏传佛教,所发生的文化交融。藉由乾嘉汉学这个例子,或许能够提示我们,许多过去被划为「汉学」领域的历史,其实也带有相当的「虏学」色彩。作者:孔令伟,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生。原刊于:沈卫荣编,《汉藏佛学研究:文本、人物、图像和历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页640-650。本文经作者授权后转发。注:原文题名《〈楞严咒〉与《大白伞盖陀罗尼经》在乾隆《大藏全咒》中的交会──兼论乾嘉汉学之风的「虏学」背景》,由于篇幅原因,省去原文摘要及注释,如有需要,请猛戳阅读原文哦。推荐:@蔡偉傑
编辑:@郑羽双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35869 更新:
人气:33440 更新:
人气:29597 更新:
人气:24756 更新:
历史研习社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百年老街的最后记忆 | 中国人的一天
万万没想到,未来赢家竟从这里诞生……
佛法,仅需6分钟或许就能改变你的一生!
一语点醒梦中人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咒语常识正文(一)
&第一部分&&
1,什么是“咒语”?什么是佛教咒语?
&&&&&&&&&&&
咒语是世俗说法,这是一种声音符号,在原始民间信仰中多含驱邪、避凶、趋吉,有的甚至含报复、报仇和泄愤等损人利己之意。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
”,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善神的名号,以特定的音符和语句组成,总持一切法,统摄一切力量,是宇宙万物及诸佛菩萨智慧心地的慈悲和力量的中心“场”。
其实,持佛咒同读经、念佛都是同一个道理,心念集中时必心物一元,持诵越久,效验越强。任何人只要专心反复诵持同一个佛咒,可得咒力的加持(也就是一种能量场、信息场的激活和相应)。如此,便可以统一身心,从万念转成一念,再从这一念到无念。无念,即是禅定效果,定中自然可开慧证果。一般地讲,佛咒在密宗修行中运用较为普遍。修净土者则以念佛为主,读经、持咒为辅。
另外,佛咒中常有“阿”、“唵”、“吽”音,也是宇宙天籁最原初、最根本的真实声响,常念咒语,可以帮助我们震开气脉,与宇宙万物万有相应。所以念时应气往内去,感觉诵读声音在体内震荡,这样才能起到咒震动经脉的作用。但持咒练气的人须明白的是,心与气无二,是一体的两面,只有不执着于气,气脉才会真正的开展,气不过是打开智慧的一种较为殊胜的方便手段罢了。所谓对境无心即是禅,禅才是佛法之正法眼藏,所以一般太执着于气的人,会落入现象界的陷阱。我们应明白,心是体,气是现象和用,我们修行的本质应是放下六根的感受,直接以心去面对禅定来进行修行,如此禅定的境界就会自然展现,予此我们才能真正打开智慧。
佛教咒语,也是佛菩萨于禅定中发出的秘密语,从自性真心中流出。神咒的句义,总持无量文义,无尽功德。“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按照麦彭教授师的观点,“圣尊之真身与密咒二者,于所化者前,皆是智慧之幻变许,了知彼二无差别”,也就是说,密咒与诸佛菩萨的真身无二无别。持诵咒语,如同用一把钥匙,打开我们内心中尘封已久的智慧大门。因为有无量的佛和菩萨,所以咒语也多得不可以数计。我们持咒,只能有选择地持很少的有关咒语。持咒是一种便捷法门,加行阶段乃至正式修定时,常持咒语,会帮助我们修持精进的。不可轻视真言咒语,它的妙用是不可思议的。
持诵佛教各心咒的功德,是佛陀亲口宣说,确实不是依靠凡夫的分别念可以测度的。《宝积经》云:“明咒,妙药,秘方,缘起力不可思议,诸佛菩萨方便,等持,神变行境不可思议。”
2,佛经的“五不翻”和咒语
&&&&&&&&&&&
唐代玄奘法师,在长安慈恩寺主持翻译佛经时,曾规定有“五种不翻”:
一、多含不翻:如“薄伽梵”,指世尊,是佛陀的名号之一,又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吉祥、尊重等义。又如“摩诃”,含有大、殊胜、长久及深奥等义。
二、秘密不翻:如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以及各种经咒,一经翻出,就会失去它的神秘性。
三、尊重不翻:如“般若”,不可直译为智慧,“三昧”不可直译为“正定”,“涅磐”不可直译为圆寂或解脱等。
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直译为“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不可直译为“无生”,“菩萨”不可直译为“觉悟”等。
五、此方无不翻:“此方”,就是指中国。如印度的庵摩罗果,形似苹果,其意为“无垢清净”,食之可除风热,但中国没有。佛经中常以“庵摩罗果”,来比喻地球的形状。
为什么咒语不翻?为的是怕持咒的人,知道太多文字意义,反而有了文字上的障碍,术语叫做“文字障”。
例如在《六祖坛经》的《顿渐品》中,六祖惠能曾批评神会和尚只能做一个“知解宗徒”,就是因为神会只在文字上去了解佛性,而没有从实践功夫上去体征佛性。
所以念咒,不可拘泥于外在的文字,否则,就会使行者多一层思惟上的困惑,而被文字的句义所束缚了。因为佛菩萨所说的咒语,是他们之间的真言,外人是无法知道的。就是懂得了文字表面上的理解,也还是研究不出它的真义来。
因之,念咒语,就应该只管念去,不要求解,才是正理。
但初学佛法的人,总想知道一下咒语的大概内容,所以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有的短咒可以去理解一下。
3,佛经五不翻中的“秘密不翻”具体指什么?
&& “五不翻”简称为尊重不翻,
顺古不翻,多含不翻,秘密不翻,此方所无不翻.
其中秘密是指陀罗尼.因为佛经原文是梵文,发音和文字完全与中文不同,在翻译成中文时,出现有四类情况,一般称为四例。
1、是音和字都翻译成中国的语言文字,如大藏经中的大小乘经典。
2、是有些字只翻字不翻音,即将梵字译成中文,但保留原来的梵音,如「般若」二字,或者佛菩萨所说的「咒语」。
3、是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前的万字,字体虽然仍然是梵文,却译成中国的语音。
4、是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版本的佛经,全部保存梵文与梵音。  
那么不翻译的地方,以什么为准则呢?它有五种,称为五不翻。
1、是属秘密故不翻,如佛经中的一切神咒,是诸佛菩萨于禅定中所发出的秘密语,一个词含摄无量的意义,中文中没有适当的词句,可以表达其中所含奥义,故不翻。
2、是因尊重而不翻,如般若,虽然可以译名智能,但其中含意包含宇宙人生真理,并不是一般人的智能可比,即使是一些圣人贤人的智能,亦望尘莫及,为了显示般若的尊贵,避免人产生误会,所以只译其音,不译其义。
3、属于多含不翻,有一些词含有多种意义,故不翻。
4、为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可以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古德译经,故意保留原音,目的是显示佛道的殊胜,令读者特别注意!后来译经的人,亦随顺古人的意思,保留不翻。
5、属此方没有的不翻:如庵摩罗果,是印度当地的一种药果,形似槟榔,食之可驱风寒;其它地区没有,所以不翻。其实,庵摩罗,是清净无垢的意思,可译名:清净无垢果。
&&&&&&&&&&&&
4,佛经咒语的“密因”如何理解?
凡是佛经中所说的这类法不是方便说,而是究竟说,是第一谛,是大乘法。为什么呢?佛说的心咒及效用是指明心见性,是证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只有真心自性才能证得。比如,《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佛祖的开示,“地狱饿鬼畜生。盲聋暗哑。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饥渴贫穷。应念消散。”也只有真心自性中才能免除“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如是乃至龙天鬼神。精祗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频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须深恩。常加守护。”……这就是咒语的秘密,咒语的真义。
&&&&&&&&&&&&&
5,大藏秘要云
依藏教中说,一切真言咒语和对应的手印,必从师受(已有大德开示、允许的咒语除外),若未入灌顶,轧结手印作法,得盗法罪,所作不成。若于如来像前,诵此大轮金刚陀罗尼咒二十一遍,即如见佛,即同入一切曼陀罗,所求诸法,皆得成就,(不必去灌顶,只要诵这个咒21遍)。要洗澡完,或者早上刚睡醒时,先诵大轮金刚陀罗尼21遍。
6,为什么念咒能感应诸佛菩萨?
佛教中的咒,是梵语词Dharani采用“格义”的方法翻译的,在佛经中多数都采用音译“陀罗尼”。这个梵语词的字面意思是“总持”。
佛经中的咒有实际的意义或内容吗?有。首先,这些咒是佛、菩萨、罗汉、瑜伽士、持明仙人、大成就者等圣贤在甚深禅定境界中发出的密语。可以这样说,每个咒语都是一首“心灵交响乐”。咒语体现了这些圣贤在那个禅定境界的心境以及回向众生的愿力。譬如我们欣赏交响乐时,所感受的是作曲家的思绪,进入了他的心灵世界,于此同时身心必也起了微妙的物理化学反应,得到了一种情绪上的感应,甚或是身体上的感应。
同理,持诵咒语的时候,也是通过音韵的感召,而获得佛、祖的三昧加持。不仅如此,佛教密宗兴起后,在保持核心部分的传承基础上,咒语的编排更加规范化,有了严格的格式和体裁。编排依据密宗的胎藏界、金刚界两大曼陀罗,以及五部如来(佛顶部、金刚部、莲花部、摩尼部、羯摩部)的系统来进行,这种系统就仿佛创作交响乐的范式。其中每个完整的咒语都有一个咒心,作为全部咒语的浓缩(通常咒心也是该咒语最原始版本的核心部分),就仿佛交响乐的华彩乐段。
从语音上看,咒语主要是使用梵语词汇,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纯表音的 词(没有具体字面意义)。
从梵语字面意义上看,每个咒语的内容仿佛一篇晦涩的祈祷词,里面充满各种佛经术语、佛菩萨名号、护法神王名号等等。但是,在这层字面意义之下,必定具有更丰富的、供信徒参悟的深层含义。这是因为,在佛教中,佛菩萨名号往往都有象征意义(佛教术语叫“表法”),通过“拟人化”的包装,表达深湛的法理。
所以,咒语的意义分为深浅个层面:浅层--执持音韵和观察字面意义,可使弟子安心,获得加持;深层--住于三昧定境同时观照谛理,可使弟子由“止观”而证果。当然,按密宗说法,咒语必须结合法师灌顶、观想曼陀罗等等复杂的修行仪轨才可以达到修证“止观”的效果。但据信,一般显教的信徒仅持诵咒语也可以获得加持而灭罪积福、启发智慧。也可以说,咒语是诸佛菩萨以慈悲愿力、留在世间普度众生的引子。愿力就是度尽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不同的行愿是因为因地修行的缘分不同,每个人的修行都不一样所以成就的功德也不同。诸佛在法身本体上相同,在利生的行愿力不同所以显现不同的报身。咒语正是利生的行愿力所现。行愿力不仅是咒语,而是一切行愿所摄的利生行为,而咒语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利生事业。念咒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菩提心是一样的但不一定要行一样的行愿的,修文殊法也可以求生净土,念观音也可以入地狱救众生。比如,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进了净土还要修到同一法身常寂光净土,所以也可以说诸佛菩萨共同的利生事业。
7,持咒的忏悔功用
咒语的忏悔功用,似乎跟礼佛不相上下,也有它不可思议的功效。    
在佛门的早晚课中,咒语的诵念,占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早课,从楞严咒到大悲咒、十小咒的持念,已经占了一半的功课;晚课虽然咒语较少,但仍然安排有大悲咒;同时,蒙山施食,也多靠咒语的加持,就是念完了阿弥陀佛经,也要念上三遍的“往生咒”来消业障。大乘佛教似乎离不了咒语,有显就要有密,显密配合,已成了大乘佛教的特质之一;不仅中国祖师所编的早晚课有显有密,就是印度大乘经典,也常常在经文之间,含有一篇或多篇的咒。
咒语究竟有什幺奥秘?持咒会予人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单就忏悔方面来探讨它,其他方面不谈。   
先来谈“楞严咒”。在《楞严经》卷七中,佛说:“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消灭。……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或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无生忍。”(注三) 
这是楞严咒的灭罪功用。从经文中来看,它的功用之大,与敬礼五十三佛是不相上下的,同样能灭五逆等五无间重罪;并且,还能灭除被称为断头罪的比丘四弃(四波罗夷)和比丘尼八弃罪,似乎已超过五十三佛了;至少对出家众来说,楞严咒是比五十三佛来得有意义。因此,楞严咒被古代祖师安排在早课的第一篇诵念中,或许是含有特别的意义吧?大概也跟佛说此咒的因缘,也有关系。
楞严咒之外,大悲咒在中国佛教界,也是很受重视的。由于楞严咒长,持诵就比较不容易;尤其是背诵。因此,除了早课时诵念外,其他的时间就少有人念,大悲咒便不同了,它比楞严咒短,背起来容易,念起来也方便。于是,大悲咒流传的广泛,就不是楞严咒所可以相比的了;而大悲咒的受重视程度,也是在楞严咒之上。  
大悲咒何以受到佛教徒如此的重视呢?我们仍然只从忏悔方面来探讨。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说:   
“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祗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能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注四)
这是大悲咒的灭罪功用;所灭的也是最重的十恶五逆等罪。佛门早晚课中,都安排有大悲咒的诵咒;抛开大悲咒在其他方面的功用不谈,单就灭罪方面来说.无形中,诵念者已得了极大的利益。 
几乎大部份的咒语,都有灭罪、消业障的功用,譬如广为净土宗信徒所持诵的“往生咒”,也有“于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法等罪,悉得灭除。”(注五)所灭的也是重罪。再如早课十小咒中的“准提咒”,也有灭罪的功用。《准提经》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此陀罗尼满八十万遍,无量劫来所造五无间等一切诸罪,皆悉消灭,所在生处皆得值遇诸佛菩萨。”(注六)此咒跟其他咒不同的是:规定要诵满八十万遍,一切重罪就能灭除。
另外,“七佛灭罪真言”更是为灭除佛教四众所犯的四重、八重等罪而说。《大方等陀罗尼经》卷四载:    
“尔时文殊师利,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而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于世尊去世之后,毁犯四重;若比丘尼毁犯八重;若菩萨,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毁犯如是一一诸戒,所犯重罪,当云何灭?’佛言:‘善哉!文殊师利,乃能请问如是等事,汝慈悲胜故,能发是问;汝若不发是问,我终不说彼恶世比丘所犯之过。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我去世后,若有恶律仪比丘毁四重禁,默然而受檀越供养而不改悔,当知是比丘必受地狱苦而无疑也。我今当出良药救彼比丘重病……”(注七)  于是,佛陀说出了七佛灭罪真言。这真言乃是过去七佛所宣说的,它主要的功用,就是在灭犯禁戒的重罪。因此,叫做七佛灭罪真言。  
从上面的引例,持咒所能产生的忏悔功用,就不难了解了。《金刚经》中,佛说:“如来是真语者、如语者、不诳语、不异语者。”(注八)佛经都源于佛说,经中既然说咒语和礼佛能够灭罪,自然是真实不虚,无可怀疑的了。
站在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犯了戒的人,无论他犯的是轻戒或重戒,只要诚心忏悔,没有不可灭除的。   
例如:前章曾提到礼五十三佛、三十五佛都可以灭除四(八)波罗夷罪;持楞严咒、大悲咒、往生咒、准提咒、七佛灭罪真言,也都可以灭除最重要的性罪与戒罪。另外,大乘佛教还有“无生忏”,专治犯了不通忏悔的五逆等重罪。如此的重罪,都可以除灭了,其他较轻的罪,自然不用说了。  
那么,这是否会显得很矛盾呢?在比丘(尼)律仪来说,戒罪必须经由“作法忏”才能灭除;要不然,也要有特殊因缘,才能用“心念法”或“对首法”出罪。但在大乘佛教,却加以否认,戒罪也可以由礼佛、持咒以及“无生忏,”来忏除。依比丘(尼)戒律来说,犯了波罗夷是不通忏悔的,虽然有“与学比丘”的处置,仍可在僧团中,不失比丘(尼)身份。但竟终身夺其三十五事、虽有比丘(尼)份,却不能行比丘事,这也等于是不许忏悔。不禁让人觉得:一旦失足犯了重罪,要再回头,己是百年身了。真是残酷!  
澫益大师在《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十三中,曾经对此加以解释:  
“问:依律则比丘犯弃(波罗夷),如多罗(树名)已断,不复还生;犯二篇(指僧残)者,须别住意喜(就是说:犯了僧残戒的人,便必须离开僧团,另外别住自责仟悔。)复须二十僧中出罪;乃至恶作(指最轻的突吉罗罪),亦必对首忏悔,方得清净。何故《大佛顶经》云:“若造五逆(等)无间重罪,又犯四弃八弃,诵此咒者,悉皆除灭,更无毫发;诸佛菩萨,不但不将为过,亦将功德与之,乃至悟无生忍。”如是观之,罪无大小)只须持咒,曾无发露向彼之科。经律霄壤(差别),义云何通?  
答:佛顶光聚微妙章句,名为咒心,亦名心咒,即是密诠首楞严王三昧。试观于显说中,最初便敕直心酬问,心言直故,永无诸委曲相;倘罪无大小,不肯发露向人,既违如来一道,岂合无上咒心?经中为显密印神功,故云:罪无不灭;不惟此经为然,举凡尊胜(经名)大悲、方等诸咒,乃至三十五佛、五十三佛、五千、五百佛名等经,皆有此义。正由众生惑业障深,无知造罪,难调难伏、难拔难除,故毗尼严摈绝之科,经咒开自新之路。一折一摄,相为表里,令未造罪者,不敢故造;已造罪者,还得灭除,可谓彻底悲心、胜妙方便。倘无律制,则住持僧宝不尊;倘无经咒,则罪障众生永堕。四悉巧被,同出一音,岂容妄生轩轾哉!”  
澫益大师真是解释的非常清楚,这或许也是大乘佛教圆融与究竟的地方。因此,在不行“作法忏”的中国僧团中,出家众仍然可以依照大乘教理来忏除犯戒的戒罪,乃至在比丘(尼)律中不通忏悔的重罪,也可以依大乘的诸佛威德和经咒而得到忏悔。  
但是,却不可以为一切恶业重罪,在大乘佛教中都可以忏除,就不在意的去犯戒造恶。必须知道,大乘虽然许可一切罪都可以灭除,但要真正的忏除罪业,尤其是重罪,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要谈到“取相忏”了……(注略)
8,持咒须知
印光法师说:“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
”所以说,欲学经咒者,须先从持戒入手. 不能住菩萨戒,也须能持五戒.
况杀盗***妄是性戒,无论你信不信佛,受戒未受戒,犯戒者都要受地狱的苦报. 《七佛经》说:“若有人能受持五戒,感得二十五神侍卫.
有人说:“我能戒杀. ”谈何容易.   
如广净法师在《信佛的基本概念》中说:“不杀生. 生是众生,包括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不得杀害有情识的众生,叫不杀生戒.
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但有命者,不得故杀. ”自己不杀生,亦不教他杀,见杀勿欢喜,悲悯诸众生.
亦不可从事与杀生有关的行业,如:养鸡、&#57958;恪&#9353;蹲健&#9358;仿羯&#58141;锏龋&#57581;嗖豢芍圃旌头仿羯敝谏&#58125;?如鱼钩、鱼网、粘网、鸟枪及捕杀小飞虫和小爬虫的器具药物等)有则毁之,勿扔勿送人,且勿结杀缘,你真能做得到吗?  
有人又说:“我能守盗戒. ”  
偷盗抢劫之事,稍知礼仪之人,便不能为之. 然细论之,若非大圣大贤,亦难免不犯.   
广净法师说:“偷盗是未得到应允而侵占别人的所有物,或以武力强夺他人财物.
从房屋、田园、珍宝等贵重器物乃至微小细物如针线等,不与而自取就是偷盗。
其他戒律亦然。
9,密宗的持咒
咒是密宗所用的修行方法,梵语叫陀罗尼,译为总持,有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意思包含在里面。
佛法没有到中国以前,本有一种禁咒法,能发神验、除灾患;传布密教的番僧,有时持诵陀罗尼,也能发神验除灾患,和禁咒法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翻译为咒。大智度论卷五云:『陀罗尼者,秦言(这论是姚秦时鸣摩罗什所译,故称华言为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这是说持咒的力量,可以进善止恶;止恶作善的功夫,是修行下手最重要的。佛地论卷五云:『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这是说持咒最后可以成佛的功用:念是念头,慧是智慧,持咒必定一念注定咒语,持诵既久,能发生智慧,所以增上念慧是增加正念和正慧;念慧既然增加,就能担任保持无量佛法,令心中永久,就不致忘记遗失,最后就可以成佛了。
密宗的持咒,对于身、口、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矩:每一咒,都有用手指结印的方式,名曰手印,是为身密;口中诵咒文,句句分明,毫无错误,是为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萨的对象,心中观彼菩萨的种子字,(以佛菩萨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代表佛菩萨的本体,叫种子字,如大日如来的种子,为阿字之类。)是为意密。
因为修行的人身、口、意三方面,同入于秘密的境界,妄念自然可以不起,功夫久久纯熟,就可以即身成佛的;这是密教修行和显教不同的地方。然而显教的经典中,附有咒语的也很多,如普通所念的大悲咒、往生咒等等,它的功用,和密宗没有两样;不过显教修行,是拿持咒做助力的,密宗是拿持咒做主体的;并且密宗的咒有手印,有观相,必定要阿者梨(轨范师)亲口传授,方有效力;显教持咒,不必一定用手印观相,可以随便传授,这是显密两教持咒方法不同的地方。
10,密宗的持咒方法
密宗的持咒很有要求:“若但口诵真言而不思唯其义,虽世间义利不可成,岂得成就金刚体性”(《大日经疏》卷七)。因此尽管咒语是达到总持(全息)的一种方便,如果不配合以观想这修持法门,也是不能成就金刚体悟的。据《大日经》、《金刚顶经》、《密宗道次第论》等经典记述,密宗诵咒的方法主要有
一、计数念诵:
诵一遍记1次数,从一数到十或百、千、万,主要是抑制心不散,或每日规定必须诵满的遍数,掐念珠计算。计数念诵对于初学修炼的人最为有利,能帮助杂念的排除,意念的集中,尽快地进入完全虚静的状态。
二、莲花念诵:
出声念诵,两耳专注地倾听自己声音。声音的大小以仅能自闻为宜。诵时须不急不缓,《妙臂菩萨所问经》说:“念诵不应太急缓,声非太大及太小。非共人语非散乱,非缺伊乌暗阿等。”此种念诵是通过自己专心听念诵声,排除杂念,集中意念,属强制性入静。
三、唇吻念诵: 二唇微动,半出声,这已是入静的状态。四、全刚念诵: 诵时唇齿合而不动,唯舌尖动,不出声。
五、光明念诵:
口诵咒时,观想从口中放出光明。或观想吐出的一个个字音如同莲花,或观想这些字音是红、黄、蓝、白、绿等色的金刚。
六、随息念诵: 诵咒时,注意呼吸的人,住入出,并与之和谐。
七、有声念诵:
于自心间观想有月轮,月轮中有一莲花,莲花上观想一白海螺,白海螺发出的咒声,有如摇铃。并在观想中辅以两耳专注倾听其声。
八、心意念诵: 默诵,不出声。此种念诵如果不是定力十分强的人不容易把握住,容易引起昏沉。
九、 真实念诵:
诵咒时,心中思惟咒的含义,令自心与“真实”相应。一行的《大日经疏》卷七说:“若但口诵真言,而不思惟其义,只可成就世间义利,岂可成就金刚体性乎?”
大意是谁如果口诵真言,而不思维其义,只可能个人有所受益,但不能有上乘的成就。强调了诵咒时必须思维真言的意思,有了理解,才会有功能的大长。
十、三摩地念诵:
先观想自己的心间有一月轮,月轮上排列着本尊咒语和种字,这被称为“咒轮”。观想咒字,同时在心中默诵。事部瑜珈先观本尊的对面,本尊的心中有月轮,月轮上有咒字,观想其咒轮诵咒。无上瑜珈观自身为本尊,在自己的脉轮上观想咒轮而诵咒。
&#9734; 嗡阿吽 班杂咕噜贝玛悉地吽&#9679;&#9679;&#9679;唵嘛呢呗美吽
11,修持密教咒语的基本方法
在佛教中,僧侣们静坐时一般都会持咒,除非是达到很高境界的僧侣。佛教中,有“六根”:即耳、眼、鼻、舌、身、意前四个我想不用解释,后两个分别是指身体的感觉和意识活动。在修行时必须想办法“摄”住这六根,让其宁静安详。所以,在静坐时,一般会持咒。因为持咒可以
“摄”住最难控制的两根:耳、意根因此,持咒的正确方法就是“金刚持”。
什么是金刚持呢?就是持咒时,嘴巴微动,在心里念咒,耳朵要听的请清楚楚。出声念会伤气。
12,zangmi护身咒修法
&&&&&&&&&&&
口密、身密、意密是修密宗气功的主要内容。口密是三密中最重要的秘密。  
口密所诵咒语中,唵 ( 读嗡 ) 、阿、吽 ( 读哄 )
是根本咒,统领所有咒语,称“三字明”或“金钢颂”。&&
zangmi护身咒的修法:在相对静态中将“唵、阿、吽”默念三遍,尔后,再诵护身咒。 &&&
zangmi金刚护身咒为:唵、嘛哈嘎啦,格哩吽啪。 ( 读音为:嗡,麻哈哥拉,格里哄拍 )
13,咒语在zang chuan佛教中的特殊作用
咒语在印度婆罗门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婆罗门教的“阿达摩吠陀”中,它作为人和神沟通的一种方式,主要功用是祈福和诅咒,以此达到愿望的满足。但在早期佛教的阿含经典中,对咒语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直到大乘经典中,咒语才有了它的一席之地,如《楞严经》和《药师经》,都有关于咒语的内容。我们现在看到的咒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前面是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名字,后面则是咒语所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在zang
chuan佛教的修行中,咒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那幺,除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内容之外,咒语在zang
chuan佛教中还有什幺特殊作用?或者说, zang
chuan佛教所使用的咒语,和传统的婆罗门教及其他外道所使用的咒语有什幺不同?&
咒语在zang
chuan佛教中确实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藏地,几乎人人手中都拿有念珠,无论在家或出家,人们手中的念珠都是用来为持咒计数的。很多藏族人用一生的时间精进持诵咒语,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早已将本尊心咒念诵过十亿遍以上。更难能可贵的是,藏族人基本上都持有本尊与其咒语无二无别之正见,相对于别的民族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罕有的品性与特质。就我接触到的很多别的民族信佛或不信佛的人士来说,其中有些人也会手缠念珠,或胸前挂一串很大的佛珠。但仔细一看才发觉,原来很多人是把念珠当成一种摆设,或单纯的消灾避邪的护身符。这种种背离念珠本来功用的做法,总让人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遗憾。&&
其实持诵咒语并非是藏地百姓的独特发明,这种行为原本就符合佛陀宣示的教义与制定的修行规则。《文殊勇士一成续》云:“天尊现示密咒相,赐予一切诸悉地,密咒行者修彼者,若成彼者则成就。”《妙臂请问经》则云:“遍知诸业异熟者,随顺一切诸有情,是以密咒相摄之,顶礼密咒导师尊。”《首楞严经》也说:“若不持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观音密藏经》又云:“若有受持神咒者,凡有所作,必得成就,唯必深信,不得生疑。”《光明经》则明确指出:“十地菩萨,尚以咒护持,何况凡夫?”而《小般若经》中则详细介绍了释迦牟尼佛心咒的殊胜功德:“依此咒之力,释尊得成佛,观世音证为菩萨,仅闻此咒,亦得无量福德,并除一切业障。” &
由此观之,咒语实实在在具备不可思议之功德及加持力,究其原因,则正如全知麦彭教授师所言:“于胜义中,一切诸法皆为等净大法身界中无偏袒;于世俗中,圣尊之真身与密咒二者,于所化者前,皆是智慧之幻变许,了知彼二无差别,则应将密咒受持为圣尊也。”换句话说,一切圣者的究竟身相大智慧,由其大悲誓愿力加持而显现为各种密咒手印等相,这就好比受习气熏染力所致,自心可现为外境及身体等。所以,这类密咒手印实与获得智身之圣尊无有丝毫差别。密咒既是如来之幻变,则它定能成办如来之事业,赐予如来之果位,并因此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持诵必要性。 &
不仅持诵咒语能带来如此巨大之利益,甚至仅仅见闻咒语都能给当事人带来无穷功德。《文殊根本续》云:“称诵善逝之密咒,如是诸咒具实义,众生侧眼视密咒,如来亦能摄受彼。”咒语的功德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因它根本就不是某位法师在其所着的《印度佛教史》中臆造的那样:“密咒之能产生效验,那是无可置疑的,若言观诵真言而能即身成佛,此所成之佛,是何等性质之佛?则尚有考察的余地。”如果连咒语的功用也要怀疑一番,那“众生本具佛性”这样的大乘教义也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观诵真言时,我们就是把咒语观为本尊;同时我们心里也非常清楚,这一切并非是让我们牢牢实执一个外在的本尊,或其咒语。大家心中都很清楚,密咒者,也即善逝之智慧幻变,而我们的心性本体与诸佛菩萨之智慧并无任何本质上的差别。故而随着蒙蔽在自心上的虚幻不实的垢染愈益清净,我们所能见到的如来之幻变加持等,亦愈发明显。最后当一切垢染都得以清净,并现前实相之时,一切诸佛即是自己,自己即为一切诸佛,修行者就这样获得与十方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之法性智慧身。如果对本尊、咒语、自己本具之佛性缺乏坚定的信解;对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自己心相续中,自己最终与佛菩萨们无二无别的正见妄加怀疑,则这样的修行人、法师能否证得佛果倒是很值得人们考察考察了。&&
藏传佛教中不仅有诸佛菩萨、诸圣者之咒语,为利益无边众生,zangmi中还有能令持咒者发财、长寿、健康等满其种种世间暂时利益之咒语,亦有专用于超度、摄受、勾招等各种用途的咒语。在密宗经典中,特别是在《大藏经》的续部经典中还有专门的咒语汇集,几乎所有的密法咒语都收录于其中。翻开《大藏经》我们就会发现,密宗中有关息、增、怀、诛等四事业法的咒语全部来自此佛陀教典的汇集中。&&
关于咒语还有一点要特别予以说明,即咒语一般都是音译,它的意义常常不翻译。因按显密公认的道理来看,咒语本体即具有四成:法性本性而成立、有法自性而成立、以加持而成立、从能力加持而成立。故各大译师基本上都不翻译咒语,以免把饱含诸佛菩萨无量密意之咒语错解或简单化、庸俗化。因此,我们看到的《心经》等经典中的咒语都没被意译过来。&&
以上所讲的有关密咒之深意岂是外道咒语或婆罗门咒语所能拥有?若仅从文字来看,一般很难区分它们的差别,因而最主要的判断方法是看它们各自的见解。外道也有很多咒语是用来忏罪、消业或求福报的,他们也强调为行善而持咒等观点。如果只从表面来分析,则外道与佛教的持咒有十一处相同之处。但深入观察就会发现,佛教让人诵咒的出发点、目的、持咒方法及最终的得果都与外道有着本质不同,上文所述的从最究竟观点衡量的持咒原则,你在任何一个外道的法门中都找不到一丝一毫的对应之处。因而我们怎能说佛教的咒语就像无中生有似的,来源于从中根本找不到佛教安身立命之处的外道呢?&&
若细论之,则可按见、修、行、果等几个方面对佛教与外道的持咒加以区分,特别是见解,这才是判断婆罗门等一切外道与佛教之差别的最主要的判断准绳。一对比持咒前皈依、发心之不同;持咒中观想及有无空性见指导之不同;最后得果之不同,佛教与外道的持咒之差别就已泾渭分明。&&
其实外道法门中也有布施一说,难道因佛教中也有布施就得把佛教再次归在外道门下?文字上的相似实在不足为奇,更不足为判定之依据,重要的是看内在本质与神髓。认为佛教的持咒修法来源自婆罗门教的观点由来已久,持这些观点的大多是一些像《印度佛教史》的作者那样,名气虽大,实则对密法的研究、修持几无真正心得体会的人。以讹传讹,人们对密法的误解便越来越加深了。如果这种仅从表面文字入手,或从死的历史资料入手,而不是从切身的修行入手,不从严谨的深入经藏入手的研究方法、思路、作风再不加以改变的话,后人会不会一看到《药师经》中有咒语就误以为这是一部外道典籍?而《大藏经》中有二十多函都是有关续部的内容,这当中的很多典籍都讲到了咒语;显宗经论中也有多处地方涉及到咒语。如果认为凡是咒语都来源自外道,那这些经典岂不更要被当成外道鸦片?这种做法到底是在弘扬佛法,还是以无知和偏见在剿灭佛法,有智之人理应深思。&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记载道,佛陀曾亲口对除盖障菩萨说过,为求得“嗡嘛呢叭咪吽”这一六字真言,佛于无量时日中供养了万千俱胝如来都未求到,后来在承侍供养胜莲如来后方才得到,而胜莲如来也是在供养了无量数如来后才得到此真言的。且不说六字真言所具有的净除业障、究竟六度的功德,单单看佛陀为得到它而付出的无数时日的代价,我们还能对此咒语,以及所有的密咒再贬低、不屑、甚或将之打入外道之列而大肆怀疑、妄下评判吗?&
好好珍爱我们有可能万劫不复的人身,一如应好好珍爱那与诸佛菩萨的本体无二无别的咒语。
14,咒语的读音和常见字发音
由于汉语系佛教、蒙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译音差异很大;汉语系佛教各地的方音又不同,再加上古今音有别,又因多音字较多,还有传错的,还有读别字的.
因此,读音不一致,在所难免. 常见的不同读法,举例如下,供读者参考.
怛:d&答、d&#257;n丹.
伽:qi&茄、xi&斜.
阿:&#257;啊、&#275;婀、w&#333;窝、&#333;u欧.
啰:l&辣、l&拉、l&拉(阳平声).
诃:h&#275;呵、h&#363;呼、h&#333;u吼(读阴平声).
他:tu&#333;拖、t&#257;她.
瑟:s&涩、sh&#462;i晒(上声)、sh&石.
钐:sh&#257;n山、s&#462;n散.
地:d&帝、sh&u受、zh&i寨、s&i赛.
那:nu&#466;娜、nu&挪、nu&诺、n&奴、n&怒、n&纳.
阇:sh&蛇、s&萨.
曳:y&义、y&夜.
叱:q&#299;七、ch&斥.
儜:n&ng宁、l&n林.
刹:ch&岔、sh&#257;杀.
奢:sh&#275;赊、ch&#275;车.
雍:y&#333;ng拥、y&n印.
嗔:ch&#275;n抻、zh&#275;n真.
缚(嚩):p&婆、w&娃、w&#257;蛙、m&模.
堙:y&#257;n烟、y&#299;n阴.
醯:x&#299;西、sh&#299;诗.
咄:du&#333;多、d&#363;都.
敛:li&#462;n脸、ni&n念.
瓮:w&ng瓮(去声)、y&n印.
羯:ji&洁、j&#299;基、j&吉.
烁:shu&朔、sh&#468;楚.
罚:f&伐、hu&化.
数:sh&术、t&#257;o滔.
写:xi&泻、xi&夏、sh&舍.
悉:x&#299;西、sh&#299;诗.
室:sh&市、sh&#299;诗、sh&#464;始.
佛:f&、h&户、hu&活、f&#257;i、&#257;n安.
楞:l&ng棱、l&ng灵、l&ng愣.
输:sh&#363;书、s&#299;司.
朋:p&ng棚、p&n聘.
孕:y&n运、y&n印.
穆:m&木、m&o毛.
嘇:sh&#283;n审、sh&#275;n深、sh&#275;ng生、s&#275;ng僧、c&#257;n餐.
谨:j&#464;n仅、ji&#257;n坚.
皤:p&婆、b&博、p&n贫、p&#257;n攀、b&#333;波.
唠:l&o涝、l&o劳.
跢:du&#333;多、du&跺.
拏:n&奴、n&拿.
剌:l&辣、l&拉(阳平声).
讫:q&气、q&其.
囊:n&#462;ng攮、l&ng郎.
曷:h&***、g&格.
祢:n&#464;你、m&迷、n&#474;女.
厕:c&侧、c&次.
磨:m&摩、m&末、w&#466;我.
唵:&#333;ng嗡、&#462;n俺.
吒:zh&乍、zh&#257;扎.
佉:qi&茄、qi&切. ……
15,咒语中的“娑婆诃”“唵”的涵义
佛教咒语中,无论哪种咒语都常见“唵”“娑婆诃”。“唵”,有的写作“嗡”,应该都读作“&#333;ng”。“娑婆诃”,有的写作“梭诃”。下面就根据大悲咒来分别介绍他们
《大悲咒》之“娑婆诃”
娑婆诃,这是很要紧的。你看《大悲咒》上有十四个“娑婆诃”,每一个娑婆诃,都有六种意思,所以你记得,无论在任何的咒上有娑婆诃,就有下列六种意思:
一、成就:你念这个咒,一切所求、所希望的事情,都会成就。不成就,就是你没有诚心。若有诚心,就会有成就。你对这个咒稍微有一点点不信心,将信将疑的,就不会成就,心须要有真信心,就会有成就。
二、吉祥:你诵这个咒,一切不吉祥的事情都会吉祥,但是你必须要真信心。若没有信心,也不会吉祥的。你诵咒的时候信不信,菩萨是知道的。你有真信心,你有一半一半的信心,你有少一半的信心多一半的不信心,菩萨都会知道的。你想得到这一种成就,就要有信心。你想吉祥也必须要有信心。你求一件什麽事情,譬如父亲有病,希望父亲病好,我诵一个咒。但是你要有真信心,诵才有感应。或者说是我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很久没有见了,希望见这个好朋友。你诵这个咒,有信心,也就会很快见面了。或者说我没有一个好朋友,希望有个好朋友。那麽你也要有信心诵持这个咒,诵久了,也就会得到一个好的朋友。甚至于你想要得到一个善知识,也会成就的。
三、圆寂:本来在比丘往生、涅槃的时候,都叫圆寂。但此处这个“圆寂”,并不是说死了。若我念念这个咒“娑婆诃……娑婆诃……”啊!就圆寂了,念死了,那我念这有什麽意思?我知道人人都不愿意死的。所以不是死了,这个圆寂是“功无不圆,德无不寂”,你的功是圆满的,德行也到极点,不是一般人所可知道的,只有佛菩萨知道你的德行。
四、息灾:灾难休息了,就没有灾难了。
五、增益:增加你的利益。你念“娑婆诃”,你的利益就增加了,就对你有特别的好处。
六、无住:就是《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那个“无住”,无所着住。什麽叫无所着住?就是什麽也不着住了,也就是怎样都可以。这是一种无为法,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住也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住。可以无住身心,身心又要无住。不要住到烦恼的地方,不要住到无明的地方,不要住到贪心上、瞋心上、痴心上、慢心上、疑心上。无住,就是叫你若是有这种心,就赶快把它降伏了。降伏了,就是无住。用什麽降伏?就用宝剑手眼。你可以这样讲:你说你有贪心吗?我把你的贪心给杀了。有瞋心的魔吗?我把瞋心的魔给斩了。有痴心的魔啊?我把痴心的魔给剁碎了。用这个金刚王的宝剑,也就是知慧剑,把这些天魔外道都降伏了。降伏天魔外道,先要降伏自己的妄想。若把自己的妄想降伏了,外边的天魔外道也就降伏了。自己若没有妄想,外边天魔外道也不会来。它就来,也没有办法。
&&&&&&&&&&&&&
《大悲咒》之“唵”
&& “唵”字十种意义
你念《大悲咒》一念到“唵”字时,一切鬼神都要合起掌来,恭恭敬敬地来听你诵。“唵”字译为“本母”,本是根本,母就是母亲。本母也就是“咒母”,咒母就是“佛母”,佛母就是“众生的心母”。因为众生的心,具足本母的这种智慧。由这咒的力量,能生出来十种法门。
二、句。就是经典或者咒---一句一句的。
三、观。观看-----你用观察来修行。
四、智。智慧---以智慧剑斩断一切的烦恼。“智”是般若波罗密门,“观”是禅波罗密门。
五、行。修行---依照这地来修行。
六、愿。你要发愿依照这个法修行。
七、依教修行。依照佛教来修行。若不依照佛教来修行,你就修行像尘沙那麽多的劫,也像煮沙成饭-----煮沙子想要成饭,这无有是处。可是想依教修行,你必须明白教理。
八、理。道理---你若合科佛法的妙理,才是明白。若不合乎佛法的妙理,你盲修瞎练,修到什麽时候,也是无有是处,不能成功的。
九、因。你又必须要种好因、种过善因、种过胜因、种过清淨因,将来才能结一个如果。十、果。结一个妙果、结一个圣果、结一个究竟的觉果由这一个“唵”字,生出十种妙的法门来。所以你念《大悲咒》一念到“唵”子时,一切鬼神都要合起掌来,恭恭敬敬的,一点也不敢懈怠,一点也不敢马虎,来孤你诵《大悲咒》。因此你诵《大悲咒》时,到这一个“唵”字,无论是恶神、恶鬼并恶风什麽的,都要守规矩了,就有这麽大的力量。
16,意业、语业与咒语的传承秘密(陶贵堂居士)
&&&&&&&&&&&
咒语的持诵,所强调与发挥的是语业的作用。语业,就是言语音声的影响力或者感染力。语业的力量,是以意业的力量为基础的。它随着各人意业(脾气性格)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意业清净的人,语业也相对清净,反之亦然。
同样是一句话,不同的人去说,其影响力会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绪下说出,其影响力也会不同。而构成这种不同的关键,就在于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意业和语业。这种差别,就象政治领袖与无业游民的言论影响力有所不同一样。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意业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对此,很多宗教都束手无策,惟有佛教方法相对出色。尤其是来自成就古德的妙观察智慧力的加持,对于学人意业的转变,具有不可思议的影响。
根据佛教相关理论,只有人我执断除,妙观察智成熟,才能清净意业。只有法我执断除,平等性智成熟,才能清净语业。只有已然清净自己的意业和语业的人,才具有能够帮助他人清净意业和语业的能力。
相反,如果人我、法我二执未能得到断除,也就没有力量让自己或者他人的意业和语业清净。不仅如此,我执习气深重的人,如果与他人结缘,甚至有可能给他人带来相应的意业和语业障碍。尤其是长期依外道见解强执我见追求境界的修行人,其意业和语业对于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和障碍,如果没有极为清净广大的菩提心愿力将很难清净。
所以,在佛法尤其是密法修行中,古今大德都非常强调经文与咒语的传承问题。许多人对此不明所以,误认为这是对佛法的垄断,这实际上是曲解了大德们积极对众生负责的苦心。
那幺,如果所持的咒语没有传承或者传承不够清净,能否采取补救令所持咒语的意业和语业得到清净呢?答案是肯定的,其最为简易可行的方式,就是祈求成就大德的妙观察智慧力的介入,——只要请他进入禅定倾听几遍你的念诵,其观照智慧将自然与你的咒力相合并促使语业转变。
如果你所持诵的咒语,有幸与真正大德的观智相合,此后持诵咒语所形成的觉受将自然发生转变。因为你咒语背后的世间护法已经被大德悄然超度,取而代之的是由大德智慧愿力感召的出世间护神。
17,心无杂念,持咒必灵
持咒的时候,应该先“心清静”,“心咒一如”,如此持咒必然灵验。后达到“净念相继”,与佛相应。“心咒一如”就是除去念咒的这唯一的念头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念头了。其他的念咒都被称为“杂念”。功夫纯属后,咒从心出,不持自持,时时刻刻如此,叫做“念咒三昧”,此状态下,所念之咒的功德无比巨大。
18,为何念咒、佛经不能得利益、感应?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每一法门都是无上法门,所谓法门平等,殊途同归,无有高下,也就是说三世一切诸佛修行正果,都靠三福为基础,就好像要盖大楼先要打地基,这三福就是地基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大乘经典上所谓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
一、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做到第一条是人道,天道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做到前面二条是小乘经上的善男子、善女人三条全做到了才是大乘经上的善男子、善女人
是否我们在读经时时常想要感应道交,却是都没有,学了一辈子佛,唸了一辈子经,咒,忏,什麽也没有得到,甚至还怪佛骗我们,那佛真的是冤枉,为什麽我们得不到如同经上的所讲的利益,因为我们都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每天还为了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再努力奋斗,最后还是一句话,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选择适合自已的法门,依教奉行,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圆满,就能感应到佛泾上所说的一点都不假。希望各位都能成为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了一年楞严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