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湾生活水平地区的经济是什么水平?能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和上海香港韩国相比如何?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國进入发达国家的关键时间2.doc 5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中國进入发达国家的关键时间2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年是中国进入发达国家门槛的关键时间
楼主:handsetft 时间: 12:37:00 点击:37061 回复:544
  2013年的这个时候,笔者曾经写过一个热贴,可能有一些朋友还有印象,讲的是:2013年是日本和欧洲掉入二流国家的分水岭:/post-worldlook-.shtml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楼主更坚定了当时的判断。   在开始这个新贴前,我想先讲一个故事。   草原上有一头大狮子,几头花豹,一些狼组成了食肉动物群。同时在草原上的鹿和羊组成了食草动物群。如果狼多了,那自然会有狼要挨饿,病狼自然会饿死。总之,草原的生态会重新平衡下来。   在工业国(发达国家)和原材料供应地+市场(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现在的问题来了,当这个草原上又多了一头狮子后,这个零和游戏就面临着彻底的大调整了。   当中国以全球第一大工业国和第一大出口国的面貌出现的时候,必然有一些工业国失去了自己的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当年亚洲四小龙变成狼的时候,阿根廷和南非等国变成先饿死的病狼。而当中国成为新的狮子的时候,光饿死欧猪四国可能是不够的,一些体弱的狼,也可能成为狮子的食物。   2000年,美国有世界500强企业186家,日本108家,欧洲156家,美国、日本加欧洲,占了450家。其它发达国家总计15家。中国11家,其它发展中国家总计24家。   2013年,美国有132家,中国85家(加香港的话89家,再加台湾的话95家),日本62家,欧洲141家。中国增加的份额,主要是从美国、日本和欧洲身上挖下来的,这也验证我的观点。工业国之间是一个零和游戏。身子最弱的狼和豹先死,其它的肉食动物才有好日子过。   在过去的十年里,世界各国都有大量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法国、意大利几乎年年在搞,美国也出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台湾学生甚至因为担心服贸影响就业,搞起了占领立法院活动。   在这背后,实质上发生的是发达国家的收入停滞和生活成本上升,以及青年的失业率大幅上升(西班牙希腊等国30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接近50%)。在欧洲流行一个名词叫“1000欧元一代”,日本出现了“穷忙族”,韩国有所谓的“88万韩元世代”。台湾地区更不用提了,出现了薪资收入16年不增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google一下这些名词。   事实上,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新的狮子加入游戏后,原有的发达国家纷纷吃不饱了。奥巴马曾经说过,中国13亿人,如果过上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对世界是一个灾难,这就是对这个现象的深刻认识。   但是中国人也有我们的幽默:也许中国没有办法让自己变得像发达国家一样富,但是,我们可以让你们变得和我们一样穷。   这个玩笑正在慢慢变成现实,当中国人慢慢提升自己生活质量的同时,大多数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出现停滞,甚至一些伪发达国家,已经出现倒退。希腊和葡萄牙已经大面积的出现了几百欧元的工资水平,甚至台湾地区的收入水平,和上海也相差仿佛了。   我的判断是,在2017年-2020这个时间段里,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会和入门级发达国家处于一个模糊的胶着状态。我们会在这个时间段里,成功的让部分发达国家变得和我们一样穷:)
  在IMF最新的全球各国人均GDP排名中,中国在186个国家地区中,排到84位,已经成为这个星球上的中上水平。虽然中国的人均GDP还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主要发达国家把全球的平均水平拉上去了,2013年世界人均GDP是10486美元),但是比中国更富的国家的总人口,是19.45亿,占到了地球总人口的27.55%。   比中国更穷的国家的总人口,人口为37.53亿,占了地球总人口的53.17%。同学们,以后大家出国的时候,或是在国内遇到外国人的时候,要抬头挺胸,因为这个世界上,可能大半人口的富裕程度还不如你。   大家可以把IMF的这个名单拉一下,排50到83之间,有几个国家敢说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真实的GDP高于中国的?中国统计局一直以来,是非常低调的。如果以巴西或是印度等国家统计局的作风的,中国今天的人均GDP统计成1.5万美元也是完全可能的。你看看人家印度,人均钢产量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以下,人均汽车销量只有中国的八分之一,出口只有中国零头的零头,人均GDP妥妥的报中国的四分之一弱。   很多不懂经济的“爱国”青年,往往习惯性的认为中国的GDP有水分。各类所谓专家,习惯性的用中国经济泡沫破裂或是结构性问题大爆发之类的标题吸引大家的眼球。中国什么指标略有一点点风吹草动,立刻一堆JY和媒体高喊:中国经济崩溃在际;今天你再不换美元,明天可能再也换不到之类。他们是永远看不到印度和其它各国各主要指标的大面积滑坡的。人家印度汽车销量下滑十多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75页45页74页73页54页84页99页81页58页75页苹果/安卓/wp
积分 4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抢沙发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数码朝鲜》:  据调查显示,去年韩国所有产业的月均工资水平为韩国的竞争国家香港和台湾的1.2~1.5倍。       但是只达到美国的83%、日本的56%、德国的67%、西班牙的79%,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低,而且在制造业方面只达到了日本的49%。       另外,过去3年来,韩国工资的上涨率为22%,与上涨率不到4%的香港、台湾、新加坡相比较高。       本月2日,据韩国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统计结果显示,如果将去年韩国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建设业等所有产业的月均工资按年均汇率换算成美元,则达到1869美元,是美国(2255美元)的82.9%,日本(3361美元)的55.6%。       《数码朝鲜》
载入中......
确实很高,我所了解的情况韩国人月入两三万人民币是很正常的事,大学毕业生起薪合人民币也有1万2到1万8,而香港台湾应该都倒不了这个水平。
不吃鱼的猫的BLOG:.cn/u/
消费水平有差别么
如果觉得回贴对你有帮助,请点下评分。。。
按以上数据,比新加坡也高
多上这个论坛真好,又学习了,谢谢楼主
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的经济学小虾米
我觉得有必要和当地物价比比看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韩国物价也高吧。。。。&&
物价相比如何?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环游的行星)
(话不投机可爱多)
(京城最beauty)
第三方登录:香港、东京、首尔、上海和新加坡五座城市各自的优缺点有哪些?
文 /Jugram
东京、首尔和上海大概算得上同一类型的城市(记类型A),而新加坡、香港是另一类型。(记类型B)
以本国人口为支撑。相比国际化,更专注于国内资源的开发和吸引。于是,这些城市,与其腹地(面积中小国家可以是全国、大型国家一般为所在地区)的发展规模密切相关。而由于日韩两国近年人均发展水平愈发接近,此类城市最直观的对比莫过于东京和首尔。
日本人口1.2亿有余,而东京都市圈人口居世界第一超过3000万,占日本四分之一。而首尔2000多万的人口规模,更是几乎占到了5000万人口级别的韩国人口的一半。因此,首尔在各方面,规模上都略输东京一筹,但其产业类型与城市发展模式、甚至城市风貌都很接近东京。上海与这两座发达都市有一定区别。首先上海并非本国政治中心,政治虹吸效应较弱;其次上海尚为发展中城市,还未稳定定型;另外与首尔、东京比起来,上海的西洋气质较为浓重。
此类城市在世界范围内实在很多,仅仅本区域内,从台北到曼谷、吉隆坡,均归类于此。此外更是不胜枚举,大到墨西哥城、小到火奴鲁鲁,均有此基础。
在三座城市中:
最发达、最秩序、最均衡的人力及经济基础。可怕的是东京拥有3000多万人口的城市规模,更可怕的是,这三千多万人口,是人均GDP超过五万美金,HDI可以位列世界前十的高技能人群。再加上日本不大的贫富差距,庞大的中产阶级更是为整座城市加分不少。
全球城市首屈一指的科教水准。汤森路透统计世界上发表论文总量最多的三所机构,为哈佛、马普学会(在德国地位几乎相当于国家科学院)、及东京大学(引用量居第十位上下)。加上东京工业大、一桥、庆应义塾、早稻田等院校及实力强大的研究所,实力在此问题中当属第一。
日本的‘首都过密、地方过疏’。此条对于整个日本来讲不一定是好事,尤其对于像关西京阪神这样的都市圈来说。然而对东京,显然更多还是一件好事,不断涌入该区域的人才,使得大多预测机构机关不看好日本经济的走势,却始终预测东京还将占据世界城市GDP第一数十年。
几乎停滞的日本经济与负增长的日本人口。众所周知,日本的老龄化‘领跑’全世界,再加上其景气的不振,地方人才涌入首都形成的优势,被抵消的风险始终存在。
日本人艰难的国际化进程。本来,国际化这件事对日本人来说,既不容易(日本难发音英文、教育体系差别大)、也不是太乐意。然而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他们还是选择了这条路。但无论是教育方面设置Global
30项目还是与东南亚、南亚的外交加密,这方面始终还是力不从心。
僵化的社会体系。年功序列这样的规矩真的很魔性,一方面曾经撑起了日本曾经的辉煌,代表着其价值观,一方面也威胁新一代人才的涌现。除此之外类似的前辈后辈(高一都不敢惹高二的)、年上年下的死板儒家式规矩还非常多,而这对目前的日本发展有一定束缚。
比东京次一级的巨量发达经济及人力基础。首尔很像缩小了一个量级的东京(但依然很庞大)。韩国近来HDI表现出色,直追世界前十。大企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分顺风顺水。
同样优秀的科教资源。以首尔国立大学为首的SKY为代表的大学群及研究所,还有三星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支撑着这里的科教。首尔国立大学原本是日本殖民时期的9所帝国大学之一,研究水平和日本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这样的中流前帝大较接近,离东大、京大有距离但已经非常优秀。
韩国人对国际化的相对包容。无论是面向亚洲观众的韩剧,还是韩国人当下对留学的持续热衷。在这一点上,韩国领先了日本一大步,与全球化更加融合,并带来多元化人才。
同样悲观的人口预期。韩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较晚、且预期寿命不比日本,因此劳动力老龄化方面没有日本那么悲观。然而极低的生育率依然加剧了劳动力问题对韩国经济的威胁。
死板的社会秩序。韩国的社会体系与日本实在相似,日本存在的问题,往往韩国也存在。大财阀、政治官僚,还有高压的教育体系,甚至娱乐明星都靠模式化训练。这方面有利有弊,然而我始终认为达到如此程度,还是弊大于利。
不稳定的国际政局。首尔与三八线的距离太过接近,以至于连国家行政机构都开始考虑转移。与朝鲜每次一触即发的态势,都会对这座大都市的发展预期造成负面影响。
巨大的经济腹地,及更大的潜在腹地。比起日本1.27亿和韩国的5000万人口,光长三角城市圈,就已经拥有超过1.5亿的人口。不仅如此,整个华东地区都受到上海的经济辐射。单从这方面来讲,上海的潜力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良好的科教资源。尽管不比东京、首尔集全国半数以上教育实力于一身,上海的复旦、上交、同济等院校在全国领先,且发展迅速。比起像深圳这样有高等教育领域短板的国内竞争对手,上海在各方面都有很综合的发展进程。
后发优势。就像首尔对东京也有一定后发优势一样,当前上海在这方面的潜力正蓄势待发。对日韩和欧美的优势一并学习吸收,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和相对未定型产业结构,使其更容易适应当下的世界经济局势。
最限制的流动性。对内,因为户籍制度,周边人口无法像日本人到东京、韩国人到首尔那样到上海方便地定居。对外,国人出国,外国人赴华,签证均不是太方便。再加上互联网资源方面的限制,信息的获取也不如大陆以外的都市便利。其他如股票上市等方面也有各种不便利之处。
更多竞争对手。上海的经济腹地随大之又大,但不像东京、首尔的独尊一方。上海周围,有全国实力领先的二线城市苏州、无锡、南京、杭州等,其他二三线实力城市更是成群,而它们都具有全面的城市功能,不比东京周围的横滨、川崎,或首尔周围的仁川。全国范围内,北京、广州、深圳等也与上海竞争着资源。
未‘富’先老。可能在很多知友眼中,上海已经足够繁华和富裕。但不得不说刚赶上台湾全岛的人均数据水准,离东京、首尔这样的都市还是有距离。然而在现在,由于亚洲文化、历史政策、预期寿命等原因。作为一座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上海的劳动力老龄化已然已迫在眉睫。
拥有庞大的人口,却缺少相应的自由出入腹地(新加坡之于印尼大马、香港之于广东,均无法视为影响力自由辐射的腹地)。于是追求国际化发展,而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良好的历史沿革,均为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地均有英属历史,华人社会背景,以及绝佳的地理位置。香港曾经作为前改革开放时期面对中国大陆的门户,而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到近几十年,两地作为金融中心及服务业中心的位置也愈发凸显,但细微来看,还是有所区别。
在世界范围内,伦敦可以算是从类型A过渡到类型B的范例,拥有极高的国际吸引力,城市地位突破了其当前的腹地规模(6000万人口级别的英国本土)。此外,像位于欧亚交通十字路口中东,富甲一方的迪拜、多哈,与此模式亦联系紧密。
在两座城市中:
背靠中国大陆。一直以来香港的发展就与其对华门户的地位密切相光,与新加坡夹在马来西亚与印尼之间的地理环境不同。香港天然就可以利用器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优势从对华贸易中争取大量利益。
2. 有作为的精英阶层。港商们的创业精神是香港企业蜚声亚洲的基石。这些精英,为香港在全球的投资贸易增色不少。
相对强的软实力。香港的文化产业,像音乐、电影、漫画,和新加坡比起来均具有一定优势。这些优势又为其增添了一些对人才的吸引力。
不稳定的民意。以建制和泛民的分歧为首,港人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与本题其他四座城市相比,这方面香港更像台湾全岛,而不是在一条船上努力的东京、首尔、上海、新加坡。
贫富差距。与欧洲日韩新加坡不同,香港的贫富差距水准和中美更接近。这一方面缔造了高水准的精英阶层,另一方面却让底层民众生活艰辛,也限制着中产阶级的规模。
较弱的不可取代性。新加坡作为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华人社会,在其区位内有不可替代性。但香港周围,以广州、深圳为首的大陆珠三角城市崛起。尽管香港有自由港软实力作担保,但其区位地位的下滑恐怕不可避免。
地理位置优势。马六甲海峡提供的航运优势,东南亚唯一发达城市的吸引力优势,金融中心的服务业优势。周边无强力对手,又发展超出邻国一大圈,比起香港压力小得多。
科研与实业。香港的港大、科大在商科等领域确实卓越,然而新加坡的NUS和南洋理工在理科研究方面优势明显。随之而来的是,除服务业之外,新加坡在实体产业方面进展也不错。
稳定、一贯的政策。比起争执不休的香港、政权更迭的东京、潜在危机的首尔、及身不由己的上海,新加坡政府可以审时度势,最合理专注地发展这片土地。
小国寡民。新加坡400多万的人口、和有限的国土面积,放在国内恐怕仅相当于一座二三线城市。这决定了其国际化的路线,以及发展的上限。
缺少领近的直接腹地。华东之于上海,日本四岛之于东京,朝鲜半岛南部之于首尔,就连香港也有华南这块非直接的腹地。然而新加坡缺少这样的腹地,周围的马来西亚体量不足,印尼又有欠发展,因此对国际化的诉求更加强烈。
国防压力。新加坡有从以色列学来的全民皆兵的体制,由于其形单影只的位置,又面朝当下局势紧张的南海。在这方面比起其他几座城市,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
来源:Jugram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