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僧人釋守淨例入了宋代高僧传傳沒有

&Item 140.119/70007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007
其他題名:&
關鍵詞:&;;;;;;;;
日期:&2011.12
上傳時間:& 11:30:34
摘要:&〔梁〕慧咬《高僧傳〉中僅有三則「畢宿對」的敘事,然其中二則見於東漢末年最重要的譯經大師安世高,與西晉末年佛教開始進入士大夫階層的代表人物帛遠的傳記中;在二者的死亡記事中,皆建構其「前世今生」中「畢宿對」的故事。本論文以為「畢宿對」的死亡書寫策略,除了可以消解高僧被殺的受害者角色,並可建構其死亡之神聖性。亦可反映漢魏佛教神靈不滅、輪迴報應的重要觀念,也為南朝「神滅/不滅」的論辯提供「神不滅」的最佳例證。因此本論文擬就《高僧傳》中〈安清傳〉與〈帛遠傳〉,分別比較二傳建構「前世今生」敘事模式與印度佛典「前世今生」敘事模式的異同;以及與六朝志怪書寫的關連性。再探討二傳「畢宿對」的敘事模式與印度佛典中僧人「畢宿對」模式之異同。以觀察《高僧傳》中前世今生「畢宿對」的書寫,如何融攝印度佛典與六朝志怪,建構出獨特的敘事特色。本論文歸結「畢宿對」的敘事,既符合六朝向「異」開放的時代精神,又可視為佛教融入中國中古社會和文化中落地生成的某些面向。The Gaoseng Zhuan (Memoirs of Eminent Monks) was written by Huijiao during the Liang dynasty (502-557 A.D.). Amongst this collection are included the biographies of An Shigao (安世高), the most important translator of Buddhist texts into Chinese during the later part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25-220 A.D.), and Boyuan (帛遠), a noted scholar-monk during later years of the Jin dynasty (265-420 A.D.). In both of these biographies the death stories hinge on the concept of retribution for karmic actions performed in a past life. In this paper I propose that this concept is used as a means of explaining their tragic deaths. It also serves to illustrate the doctrines of transmigration and karma, and to provide compelling evidence for the imperishability of the soul or mind (神靈), a fiercely debated topic at the time.In this paper I compare the concept of karma and rebirth as presented in these two biographies with the concept of rebirth as described in the Indian Buddhist scriptures, as well as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Liuchao Zhigui (六朝志怪). I then go on to show how these descriptions of karma and rebirth in the Gaoseng Zhuan are a composite of the concepts found in the Indian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he Liucliao Zhigui. I conclude by showing how this way of presenting the doctrine of karma and rebirth reflects the adaptation of early Buddhism to Chinese culture, and how it was related to the keen interest in marvels and wonders (異) which were prevalent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關聯:&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18, 273-296
資料類型:&article
顯示於類別:
文件中的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73-296.pdf8364KbAdobe PDF366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著作權政策宣告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Copyright&&&&
Enhanced by &
Copyright&&&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红尘浪里难修行-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宋代僧人詞研究
&&&&&&&&&&&&&&&&&&&&&&&&&&&&&&&&&&&&&&&&&&&&&&&&&&&&&&&&&&&&&&&&&&&&&&&&&&&&&&&&
&&&&&&&&&&&&&&& &
&主持&&&&                 主办
[63634][63331][62367][70263][69128][71573][4079][72700][67017][70152][67589][68909]
&您现在的位置:&&&&&&&&&[专题]&&&&正文
宋代僧人詞研究
作者:謝惠青&&&转自:硕博文库·中国台湾&&&已阅:1465&&&时间:&&&录入:zohu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文献属性】[台湾]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文章标题】宋代僧人詞研究【文章作者】謝惠青【指导教师】羅宗濤教授 【文章页数】174页
【中文关键词】僧人詞|詞僧|詞僧溯源|詞僧生平
【中文摘要】本論文根據《全宋詞》及《詩淵》所輯得的詞僧共有十九人,所創作的詞有一百四十八首,但是其中因有仲殊詞與寶月詞之重複,又沒有辦法絕對判斷究竟屬誰所作,所以依照《全宋詞》的體例,兩家之詞皆收,而文中若提到二人皆有之詞,就稱為寶月詞,只有仲殊才有的詞才稱為仲殊詞。因此宋僧詞準確的數量是一百四十二首。  對於宋僧詞之研究,擬由六章來探討,首章緒論將研究動機及方法還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一整理。其次第二章先對宋代佛教興盛的背景作一介紹,關於宋代佛教史的研究,前人已有詳盡的整理、研究,然因為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宋代的僧人,因此對於宋代之佛教為何興盛,及其興盛的情況應有所了解,其次則對宋代興盛的佛教宗派作一介紹,包括禪宗、天臺宗及淨土宗,因為大多數的詞僧都是禪師,而且宋代亦是禪宗興盛的時代,所以介紹“禪宗”,而詞僧元淨是屬於天臺宗,因此亦對天台宗略作介紹,此外生平可考的詞僧中雖無淨土宗的,但是在詞作中卻有許多宣揚淨土的思想,因此也對淨土宗作介紹,還有就是當時這三宗的相融情形,從中可以了解為何禪師卻會有宣揚淨土的思想。再來則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與僧人交往的情形,因為受到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影響,加上當時文人受社會等大環境的影響而造成的心靈空虛,還有就是詞僧惠洪所提出的“文字禪”的影響,宋代僧俗往來熱絡,而這也是與僧人之從事詞的創作有相輔相成的關係。最後則是探討詞的特質與佛教的關係,並從兩點來闡述,一是詞與詩文不同的特質,其次則是從以詞來表現禪意的文人來看,試從中將詞與佛教的關係作一聯繫。  第三章則對詞僧的興起作溯源並對詞僧生平作介紹,首先對僧人從事外學(佛教稱佛學為內學,其他世俗的學問為外學)之依據作一確定,其次則因詞僧的興起與之前出現的詩僧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因此擬從詩僧的興起開始探討,最後再對詞僧之興起作總論。而詞僧的生平部分因為資料的蒐集較不易,除了惠洪因前人作過研究,所以有較豐富的資料外,其餘則多從《大藏經》中的史傳資料,及詞話中蒐集,又每個詞僧之資料也是多寡不一,除了仲殊與惠洪因為是詞僧中留下作品數較多的,所以將二人提到前面合為一點來敘述外,其他的詞僧則把他們依照《全宋詞》中的順序,分成三點分別呈述。  第四章則是針對這一百四十二首宋僧詞,依它們的內容特色,分門別類加以討論。宋僧詞的題材豐富,內容廣泛,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亦極廣闊,但是因其僧人的特殊身分,詞作仍是首以闡揚佛教教義為主,而佛教的最終目的便是要人能解脫,得以從“苦海的此岸到達彼岸的西方淨土”,因此詞中便有“娑婆苦”的描述,及“西方好”的宣揚。其次則是雖不明白的闡述教義,但是卻從中表現出佛教的人生哲學,這也是儒、道、佛較相近之處,其中或是勸知足,或以牧牛喻牧心,或是勸人輕名利、甘淡泊的漁父詞。還有一類也是與佛教有關的,就是檃栝禪宗公案及僧人的生平入詞的頌古詞,這一類作品則以惠洪的詞作為主,此外與惠洪有忘年之交的黃庭堅亦作有此類的詞,且二人皆是“效勇禪師作”,因此也將黃庭堅的詞作提出,來作為對照。最後則是其他非佛教相關內容的詞作,而這一類詞也是和一般文人詞之題材比較相近的。此類內容也是很多元化,有詠物詞,有言情詞,有寫景詞,有題畫詞,有酬唱詞,思歸詞,節序詞,還有揭露社會問題的等等,可說是豐富的。詞最早的功用,主在於娛賓遣興,以為酬酢之需,且宋詞僧多與文人相來往,因此詞中不乏有酬酢之詞,內容則多以祝壽為主,且其中還參雜入當時亦盛之道教詞語,如成仙、仙境的描寫,以趨合人心,亦切合應酬之需,然其中用典甚多,易有堆砌之弊病。宋僧詞中有大量詞是與自然景物有關的,其中包括有植物及山水風景,如大量的詠物詞,景物詞,及題畫詞皆是描述山川水景、花卉植物等,不過其中詠物詞有一詠蛾之作是例外,是詠飛蛾撲火,其中並飽含佛教的人生哲學思想,而此外詠物詞仍是以詠花為主的,尤其是宋人最愛的梅、蘭、菊等。宋詞中有許多言情之作,而宋僧詞中仍免不了有言情詞存在其中,或抒寫離愁別緒,或感懷時序變化,然基本上,其內容都是健康的。此外有兩首比較特別的,一首是揭露出古代社會歧視婦女的現象,一首則是用來諷刺道姑之思凡的,僧人多半是較與社會脫節的,但詞中卻能有反映社會現象作品產生,可謂難得。  第五章則是探討宋僧詞的藝術特色,首先分析其體製,宋僧詞以小令居多,其中原因則是因為詞僧多為北宋人,當時長調尚未普遍流行,因此在說理敘事上仍是以小令為主。其次則是其意象之分析及其感覺的運用,宋僧詞在意象的使用趨向上,我們由其常用字及意象使用的類型之統計上來看,整體上是趨於婉約的,這也是與《全宋詞》的整體用字趨向是相符合的。此外再從其意象使用類型來看,則可以發現其多使用屬於自然界的意象,而較少使用一些描寫閨閣之詞所使用的女子體態及室內意象,另外還有可以看出僧人特質的,也就是在佛教意象的使用。又由於“感覺是進入審美的門戶”,因此進一步對宋僧詞的五種感覺意象──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加以檢索分析,發現詞僧對視覺與聽覺的運用最多,而這正是屬於“高級感覺”,此外還有“通覺”的運用,在宋僧詞中亦可以看見,可見僧人運用的感覺是豐富的,亦可知僧人之重感覺,及其感覺之敏銳。最後則是探討宋僧詞的語言風格,宋僧詞特出之處乃是其以質樸的口語說理,藉由淺顯平易的語言,使普通的民眾可以輕易就讀懂明白,以使說理詞達成其所希冀的功效。  第六章即結論,針對兩宋僧人詞作一總結,並提出未來之展望。&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第三節  研究方法第二章  宋代僧人詞之時代背景 第一節  宋代佛教的興盛  一、 帝王之提倡  二、 宋代度僧制度  三、 宋代佛學史籍著作 第二節  宋代佛教流行的宗派  一、 禪宗  二、 天臺宗  三、 淨土宗  四、 禪、教、淨合一 第三節  文人士大夫與僧人之交往  一、 儒、釋、道三教合一之趨勢  二、 官場受挫造成心靈空虛  三、 文字禪之影響  四、 僧俗交往之情況 第四節  詞之特質與佛教之關係  一、 詞與詩文不同之特質  二、 以詞表現佛理禪意的文人第三章  詞僧溯源及宋詞僧之生平 第一節  詞僧溯源  一、 僧人研習外學之教義根據  二、 詩僧興起的原因  三、 詩僧溯源  四、 詞僧溯源 第二節  詞僧生平  一、 仲殊及惠洪生平  二、 了元、淨端及祖可生平  三、 法常、晦庵及元淨生平  四、 其他僧人的生平第四章  宋僧詞之內容特色 第一節  闡揚佛教教義之內容  一、 闡述娑婆之苦  二、 宣揚淨土之樂  三、 其他 第二節  表現佛教的人生哲學  一、 漁父詞  二、 其他 第三節  頌古詞  一、 惠洪之〈述古德遺事作漁父詞〉  二、 黃庭堅之〈漁家傲〉效寶寧勇禪師作 第四節  其他題材之作品  一、 詠物詞  二、 言情詞  三、 寫景詞  四、 題畫詞  五、 酬唱詞  六、 思歸詞  七、 城市詞  八、 節序詞第五章  宋僧詞之體製、意象及語言風格 第一節  宋僧詞的體製 第二節  宋僧詞意象分析  一、 意象的使用趨向  二、 宋僧詞的感覺意象 第三節  宋僧詞的語言風格  一、 口語說理  二、 俗語入詞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宋僧詞研究成果 第二節  未來的展望參考書目 一、古籍 二、現代專著 三、期刊論文附錄一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照《四庫全書總目》部類排列,《四庫》中無者,則依其應屬之部類歸入其中)
(一)經部:1. 〔宋〕陸佃:《埤雅》,(《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2. 〔清〕劉淇:《助字辨略》,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2(二)史部:1.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2.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書局,19643. 〔宋〕陳元靚(編):《歲時廣記》,(《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4. 〔宋〕吳自牧:《夢粱錄》,(《百部叢書集成》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5.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6. 〔宋〕王溥:《五代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7. 〔清〕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8. 〔宋〕謝深甫(監修):《慶元條法事類》,北京:中國書店,19909. 〔宋〕盧憲:《嘉定鎮江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10. 〔清〕乾隆(敕撰):《四庫全書總目》,台北:漢京文化公司(三)子部:1.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8,一版二刷2. 〔宋〕范成大:《范村梅譜》,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3.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8.74.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5. 〔宋〕蘇軾:《東坡志林》,(《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北京新一版6. 〔宋〕陳景沂(編):《全芳備祖》,(《四庫全書珍本?五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7. 〔清〕乾隆(敕撰):《廣群芳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8.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台北:文星書店,19649. 〔明〕姚廣孝等(奉敕編):《永樂大典》,北京:中華書局,198610. 〔宋〕周密:《雲煙過眼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11.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百部叢書集成》本),台北:藝文出版社,196612. 〔宋〕黃休復(集):《茅亭客話》,(《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13. 〔姚秦〕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大正藏》12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14.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正藏》9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15. 〔姚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十誦律》,(《大正藏》本23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16. 〔唐〕慧然(集):《鎮洲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藏》47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17. 〔梁〕釋慧皎:《高僧傳》,(《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18. 〔後梁〕釋僧祐:《弘明集》,(《大正藏》52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19. 〔梁〕釋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本55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20. 〔唐〕釋宗密(略):《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大正藏》冊39),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21. 〔後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52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22. 〔南唐〕靜、筠法師(編集):《祖堂集》,(《佛光大藏經•禪藏》本),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1223.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824. 〔宋〕釋曉瑩:《羅胡野錄》,(《佛光大藏經?禪藏》本),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1225. 〔宋〕釋曉瑩:《感山雲臥紀談》,(《佛光大藏經•禪藏》本),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1226.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527. 〔宋〕張商英:《護法論》,(《大正藏》52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28.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藏》49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29.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記》,(《大正藏》51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30. 〔宋〕釋祖琇:《僧寶正續傳》,(《佛光大藏經•禪藏》本),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31. 〔宋〕惟白(集):《建中靖國續燈錄》,(《卍續藏》136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332. 〔宋〕釋正受:《嘉泰普燈錄》,(《佛光大藏經•禪藏》本),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33. 〔宋〕釋道融:《景德傳燈錄》,(《大正藏》51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34. 〔宋〕釋宗曉:《樂邦文類》,(《大正藏》47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35. 〔宋〕釋道融:《叢林盛事》,(《佛光大藏經•禪藏》本),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1236. 〔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佛光大藏經•禪藏》本),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37. 〔宋〕釋惠洪:《林間錄》,(《佛光大藏經•禪藏》本),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38. 〔宋〕釋師遠(述):《十牛圖頌》,(《卍續藏》第133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339. 〔明〕釋如惺:《大明高僧傳•習禪》,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40. 〔明〕釋普明:《牧牛圖頌》,(《卍續藏》第133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341. 〔清〕彭希涑(集):《淨土聖賢錄》,(《卍續藏》135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342. 〔晉〕王弼(注):《老子道德經》下篇第四十四章,(《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43. 〔宋〕蘇轍:《老子解》,《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44. 〔周〕莊子(著)〔晉〕郭象(注):《莊子》,(《四部備要?子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四)集部:1. 〔宋〕釋契嵩:《鐔津文集》,(《大正藏》52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2.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93. 〔明〕徐長孺(輯):《東坡禪喜集》,(《現代佛學大系》本),台北:彌勒出版社,19844. 〔宋〕蘇轍:《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85. 〔宋〕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6. 〔宋〕黃庭堅:《山谷詩內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7.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38. 〔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四庫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39.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文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10. 〔宋〕周必大:《文忠集》,(《四庫全書珍本?二集》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11. 〔宋〕姚勉:《雪坡舍人集》,(《叢書集成?續編》本),上海:上海書店,199412.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6913. 〔梁〕劉勰:《文心雕龍》,上海:上海書店,1989.314. 〔宋〕王灼:《碧雞漫志》,(《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12,一版三刷15. 〔宋〕吳曾:《能改齋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12,一版三刷16. 〔宋〕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17. 〔明〕陳霆:《渚山堂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12,一版三刷18. 〔明〕楊慎:《詞品》,(《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12,一版三刷19. 〔清〕沈雄:《古今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12,一版三刷20. 〔清〕馮金伯:《詞苑萃編》,(《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12,一版三刷21. 〔清〕黃昇:《蓼園詞評》,(《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12,一版三刷22. 〔清〕江順詒:《詞學集成》,(《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12,一版三刷23.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12,一版三刷24. 〔清〕劉熙載:《詞概》,(《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12,一版三刷25. 〔清〕毛先舒:《填詞名解》,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二、現代專著:(照年代前後順序排列)
1. 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重譯):《美學原理》,台北:正中書局,19622.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台北:黎明出版社,19673. 鄭騫:《從詩到曲》,台北:順先出版公司,1976.10,再版4. 陳援庵:《中國佛教之歷史研究》,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5. 陳祚龍:《中國佛教文化史散策二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106. 錢鍾書:《通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 杜松柏:《禪與詩》,台北:弘道書局,1980.48. 孔凡禮(輯):《全宋詞補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9. 郭紹虞:《歷代文論選》上冊,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10. 陳援庵:《釋氏疑年錄》,(《現代佛學大系》本),台北:彌勒出版社,198211. 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現代佛學大系》本),台北:彌勒出版社,198312. 何文煥:《歷代詩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13.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仁愛書局,198414.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4,二版15. 龔兆吉(編):《歷代詞論新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1116. 嚴建文:《詞牌釋例》,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717.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18.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1119. 廖輔叔:《談詞隨錄》,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1220. 楊清(編):《簡明心理學辭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321. 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822. 黑格爾:《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23. 羅照輝、江亦麗:《東方佛教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1024. 王向峰(主編):《文藝美學辭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25.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里仁書局,1987.1026. 宛敏灝:《詞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27. 吳世常、陳偉(編):《新編美學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8,一版二刷28.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929. 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30. 柳田聖山(著)、毛丹青(譯):《禪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88.1131. 袁行霈:《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8832. 張曼濤(編):《佛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書店,1988.3,二刷33.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34.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835. 王志敏、方珊:《佛教與美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36. 潘桂明:《佛教禪宗百問》,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1137. 方廣錩:《佛教典籍百問》,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1138. 馬興榮:《詞學綜論》,濟南:齊魯書社,1989.1139. 惠淇源(編注):《婉約詞》,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240. 劉德重:《中國文學編年錄》,上海:知識出版社,1989.341.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542. 劉揚忠:《宋詞研究之路》,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743. 張錫坤(編):《佛教與東方藝術》,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844.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8945. 袁之琦、游恆山編譯:《心理名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46.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47. 艾金林、西爾格德( Rita L. Atkinson )等著:《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48. 賴永海:《佛道詩禪──中國佛教文化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1049. 李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長春出版社,1990.1250. 孫昌武:《中國佛教文化序說》,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1251. 李澤厚、汝信(編):《美學百科全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1252. 彭純桁:《歷代高僧故事》,台北:圓明出版社,199153. 潘百齊(編):《全宋詞精華分類鑑賞集成》,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1254. 姚儀敏:《盛唐詩與禪》,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155. 金啟華(編):《全宋詞典故考釋辭典》,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156. 王景琳:《中國古代寺院生活》,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1157. 唐圭璋(編):《唐宋詞鑑賞辭典》,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1.458. 呂澂:《佛教研究法》,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659. 唐圭璋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660. 魏承思:《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961. 錢鴻瑛:《詞的藝術世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62. 張錫坤、吳作橋、王樹海、張石:《禪與中國文學》,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63. 喻朝剛、周航:《新編分類兩宋絕妙好詞》,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64. 文史知識編輯室:《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2.1,二刷65. 史雙元:《宋詞與佛道思想》,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1166.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二版67. 陳兵:《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868.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2.10,一版五刷69.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11,一版五刷70. 郭朋:《中國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771. 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1072. 張璋、劉卓英(編著):《詞淵鉤沉》,成都:巴蜀書社,1993.1173.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12,一版三刷74. 黃文吉:《詞學研究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475. 陳振寰:《讀詞常識》,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7,初版三刷76. 鍾振振:《北宋詞人賀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877.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1278. 曹仕邦:《中國沙門外學的研究──漢末至五代》,台北:東初出版社,1994.1179. 程自信、許宗元(編):《宋詞精華分類品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380. 陳義孝(編):《佛學常見詞彙》,台北:悅香齋印經慈善會,1994.881. 曾祖蔭:《中國佛教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1182. 杜松柏:《知止齋禪學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1183.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簡稱《大正藏》),台北:新文豐公司,1994.11,修訂版一版二刷84. 劉尊明:《唐五代詞的文化關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1285. 張伯偉:《禪與詩學》,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5.186. 劉慶雲(編著):《詞話十論》,台北:祺齡出版社,1995.187. 會性法師:《大藏會閱》,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95.5,再版一刷88.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5.1189. 李正輝、李華豐:《中國古代詞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1290. 孫立:《詞的審美特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291. 馮學成:《棒喝截流──禪林奇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492. 龍晦:《靈塵化境──佛教文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493. 蔣寅:《大歷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894. 龍沐勛:《倚聲學──詞學十講》,台北:里仁書局,1996.195.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296. 李若鶯(編著):《唐宋詞鑑賞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997. 張高寬、王玉哲、王連生、孟繁森(編):《宋詞大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5,一版三刷98. 馬大品、程方平、沈望舒(編):《中國佛道詩歌總彙》,台北:建安出版社,1997.1299.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4100.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9101. 會性法師(講述):《無量壽經五譯節本》,屏東:普門講堂,1998.9
  三、期刊、論文:
1. 鄭振鐸(編):〈佛曲敘錄〉,《中國文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1981.112. 吳肅森:〈論敦煌歌辭與詞的起源〉,《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下》,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43. 于翠玲:〈話說漁父形象〉,《文史知識》,1991.6期4. 高禎霙:《魚籃觀音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論,19925. 蔡榮婷:《唐代詩人與佛教關係之研究──兼論唐詩中的佛教語彙意象》,政治大學中研所,博論,19926. 曾棗莊:〈論宋僧詞〉,《中華文史論叢》第五十輯,1992.127. 黃啟方:〈釋惠洪五考〉,《中外文學》23卷4期,1994.98. 儀平策:〈中國詩僧現象之文化解讀〉,《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複印,1994.99. 黃文吉:〈漁父在唐宋詞中的意義〉,《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抽印本),1994.1110. 王三慶:〈從語言風格論婉約與豪放兼述正變問題〉,張高評(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311. 黃文吉:〈壽詞與宋人的生命理想〉,《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1996.912. 劉正忠:〈惠洪文字禪初探〉,《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1996.913. 何廣棪:〈兩宋僧人詞述評--兼論宋僧詞於佛教宣傳上之貢獻〉,《大陸雜誌》第九十四卷第四期,1997.414. 葛兆光:〈神授天書與不立文字──佛教與道教的語言傳統及其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415. 《鎮江史話》編寫組:〈蘇軾在潤州的交遊與創作〉,上海師大圖書館(製):《中國大陸傳記資料•蘇軾傳記資料》
【】【】【】
没有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站长:&&&&&&&&页面执行时间:125.00毫秒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越南僧人释广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