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世纪华联logo三角店到义亭镇

您当前的位置 :
义乌三角店村: 垃圾房背后藏着一个垃圾场
  垃圾场里的渣土、碎石块、废砂浆等。
  中国义乌网9月24日讯(记者 鲍斌 文/摄)距离乡村大道不足百米,四周皆是山地和良田,旁边即是标准化的垃圾房&&放眼望去,一副生态颇为和谐的感觉。然而,就在这一切的背后,却躲着一个&巨型&的垃圾场。日前,根据线索反映,记者前往佛堂镇三角店村,进行了现场调查。
  荒坡地上惊现垃圾场
  9月22日下午3时许,正是垃圾清运工人忙碌的时间。按照手头掌握的线索,记者驱车来到垃圾场所在地所属村三角店村。
  三角店村处在佛堂古镇与塔山之间,紧挨着佛画线公路。沿着佛画线前往塔山,整个村子就坐落在公路的右手边。
  以公路为界隔路相望,村子入口正对面,便可以看到一个新式垃圾房。垃圾房旁边有个不大不小的旧式厂房,四周则是一片绿意的农田和山地,颇为醒目。
  与三角店村村委委员丁建花一起,记者走了约50米远的机耕路,便来到村子垃圾房的跟前。垃圾房内垃圾不多,房前堆有两堆杂物,一堆是工业塑料胶片,一堆是工业塑料桶,看上去都已废弃多日,没有及时清理。
  垃圾房正面,挨着厂房的侧面,是一处荒坡地。前面一人高的杂草丛生,遮住了人的视野,让人无法看清里面的情形。
  顺着机耕路,我们爬上坡,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一个小型足球场大的空地上,三五成堆,零零散散堆积着各种各样的建筑垃圾。走近细看,渣土、碎石块、废砂浆、砖瓦碎块、混凝土块、沥青块、废塑料、废竹木等一应俱全,而且数量不小。特别是厂房的屋脚后面,最大的一堆建筑垃圾结结实实地垒在这里,足足有两三米高,并且伴有油渣油桶等污染物。
  在远离厂房的山坡另一侧,有几堆生活垃圾也丢弃于此,还有三五只橡胶轮胎和玻璃,都是难分解之物。
  据观察,此处荒坡地上的垃圾场,垃圾倾倒杂乱无序,垃圾弃物新旧不一,形成应该有一段时间。
  建筑垃圾需要有个倾倒处
  据了解,三角店村是我市的生态村。村子的另一侧,与佛堂镇工业功能区毗邻。村里外来人口众多,高峰期达两千多人,是本村人口的7倍左右。
  &外来务工者这么多,一些人在我们村也办有小加工厂。去年下半年以来,村两委配合相关部门工作,加大了乱搭乱建拆违整改力度,陆陆续续清理出不少建筑垃圾,我们就统一倾倒在了村西面的荒坡地上。&三角店村村委主任郑其军介绍。
  记者沿着村道,随机走了走。村里房前屋后环境治理,颇为整洁。在115号和133号房子附近,记者看到有新修的雨污分流设施。村民告知,这几处是未达标刚进行整改的。村里对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处理,日常管理比较到位,村民们也都较为自觉。
  钱华良是村里的五位保洁员之一,负责生活垃圾清运至村西垃圾房的工作。&每天凌晨、上午、下午,我会清运三次,确保村里环境卫生整洁。&钱华良说,自己经常要去垃圾房工作,也知道一旁荒坡地上倒有不少建筑垃圾。但他认为这是村里无奈之举,&生活垃圾有地方倾倒,建筑垃圾无地方处理。&
  作为村委委员,丁建花承认倾倒建筑垃圾的行为不妥。&村里的环境卫生我们建设上去了,村子周边的环境卫生,我们同样也希望建设好。虽然因为无处倾倒,建筑垃圾暂时堆放在村西荒坡上,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想办法清理掉。&
  胡伟荣是广东博罗县人,在三角店村办厂。他认为,三角店村村两委统一帮助他们清运拆违后的建筑垃圾,服务工作应该说一直做得不错。对于清理荒坡地上的建筑垃圾,他表示坚决支持,&以后需要我们配合的工作,我们一定配合村两委做好。&
  郑其军表示,由于地处公路边,再加上时间较长,无人管理,荒坡地上的建筑垃圾不仅仅是三角店村倾倒的,也有部分外来&偷倒者&运倒的。&但不管怎样,倒在荒坡上肯定不对,我们会马上清理掉。&
  三角店村及时整改其他村子引以为戒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小部分村,也像三角店村一样,存在拆违建筑垃圾就近乱倾倒现象。
  对于三角店村建筑垃圾长时间乱倾倒现象,佛堂镇塔山工作片主任鲍建明表示,工作片已经拿出整改方案,并争取在9月25日前,完成对该区块乱倾倒建筑垃圾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
  &综合整治工作具体措施分三步落实:一是按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将生活垃圾清运到塔山填埋场,对零散乱倒的建筑垃圾进行集中清理,采用外运或就地消纳的办法进行平整后,采用撒播草籽的措施进行治理;二是在进入该荒坡地的道路尽头设置通行障碍,防止偷倒垃圾的车辆进入,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三是整改到位后,纳入三角店村村级组织的日常管理,专门落实人员巡查,如发现有偷倒垃圾行为的,第一时间直接向行政执法报告或提供有效线索。&鲍建明说,三角店村及时整改的同时,工作片会加强片区其他村对于拆违建筑垃圾倾倒工作的检查,确保无序垃圾场的随意滋生。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浙ICP备号
&&版权所有佛堂镇_易林百科
现今概况佛堂镇位于浙江中部,义乌市南部,距中国小商品城十五公里。东与东阳市交界,南与赤岸镇相连,西与义亭镇、金东区接壤,北与江东、稠江街道相邻。佛堂全镇区域面积134.1平方公里,辖106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超过20万。2013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4.6亿元,工业总产值245.6亿元,其中规上企业产值91.3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8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是建成区面积最大、集聚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义乌市第一大镇,义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先后获得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企业投资环境最佳乡镇、浙江省卫生镇、教育强镇、文明镇、体育强镇、民间艺术之乡等殊荣,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 和浙江省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
佛堂镇邮编:322002。辖1个社区、11个居委会、96个村委会:湖山殿下、镇东、镇西、长塘、小吴溪、下市、新市基、王蒲塘、头甲、老市基、竹园、王斗、芳山、大田、赵朱、石楼、起鸣、晓联、梅林、稽亭、雅樟、前案、王宅、王江、杨宅、和溪、湖干、丹山、上叶、下叶、安头、方前、翁村、桥西、张宅一村、张宅二村、张宅三村、王存、南殿口、盛村、楼村、前王、东山、田心一村、田心二村、田心三村、田心四村、光明、雅西、鲁雅、后塘、新店、毛陈、隔湖、舟墟、雁畈、后阳、吴溪叶、江南街、奕岩头、寺前西、寺前街、宝山头、徐塘下、靖安塘、下前王、后力山、塘下洋、湖滨、侯芹、泽塘、葛仙、金山、上村、寺口、联盟、联群、上陈、小官余、芦塘下、南朱村、花园口、新塘西、倍磊一村、倍磊二村、倍磊三村、倍磊四村、倍磊埠头、塔山、云山、王新、骆村、上傅、陈村、白马、团力、六石、钟村、继成、坑口、石壁、剡溪、三角店、石门坑、小六石、八岭坑、南王店、画坞坑。
佛堂镇位于浙江省中部,义乌市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省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全镇区域面积134.1平方公里,辖10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户籍人口8.15万,常住人口18.55万,建成区常住人口集聚率68.15%。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01.47亿元,财政总收入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51元。佛堂镇是义乌市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副中心,义西南经济、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处在义乌“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义西南“一翼”的西北位置,是义西南产业带的重要产业组团。六大交通干线纵横成网(杭金衢、金丽温、03省道、涌金、金义东快速通道,浙赣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佛堂镇产业发展势头快速、辐射带动能力强,2011年全镇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93.8亿元,企业类固定资产投资16.6亿元,万元产值能耗达0.0872吨标准煤/万元。全年共招选12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15.5亿元,实现技改备案6.8亿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以义南工业功能区为主体,至2011年,全镇共有企业2300余家,从业人员12万余人,2000万规模以上企业66家,形成了纺织、工艺品、食品、医药、金属制品五大支柱产业,设立了中国调味品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暨浙江上品鲜调味品研究院,有效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2013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4.6亿元,工业总产值245.6亿元,其中规上企业产值91.3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8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是建成区面积最大、集聚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义乌市第一大镇,义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先后获得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企业投资环境最佳乡镇、浙江省卫生镇、教育强镇、文明镇、体育强镇、民间艺术之乡等殊荣,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 和浙江省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作为农业大镇,佛堂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设施农业、都市农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粮食功能区建设,在建成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启动面积2万亩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项目,形成义红果蔗、正红富硒葡萄等一批省级名牌;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金华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义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扎实推进土地流转,全镇农村土地集中流转率达62.15%,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佛堂镇商业繁荣,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区域商贸业资源洼地逐渐形成,建有大型商贸中心4个,年总营业额达5700万元,1000米以上商业街6条,综合性集贸市场2家,随着人流、物流、现金流的集聚,也吸引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在佛堂设立了营业网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佛堂镇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健全,交通、供水、供电、排污、公交、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完备,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佛堂镇总体规划()》、《佛堂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佛堂镇城市道路网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相继通过论证和批准,明确了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28.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26万的发展目标,拉开了“五纵三横一环十三连”的城市骨架路网。供水排污管网、农村联网公路、消防大楼等基础设施逐步建成投用,建有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各1座,日供水和处理污水分别为6万吨和4万吨,垃圾处理站6个,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教育文化卫生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二中、三小相继建成,镇幼顺利开工建设,大成中学扩建工程有序推进,中心卫生院、敬老院完成改造,双林、工业功能区、田心垃圾中转站建成投用,养老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积极筹建;人才高地建设有效开展,总投资近3亿元的创新基地一期研发大楼即将结顶;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安居工程、道院山生态园、乌皮塘生态景观公园、恐龙蛋遗址公园等一系列城市配套项目顺利实施,佛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日益美化,一个规划有序、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型城市雏形基本形成。佛堂镇坚持把古镇保护开发作为佛堂第三产业发展的亮点,通过努力,完成了老街地下管线预埋、鹅卵石路面恢复、古码头重建及古建筑外立面整饬等工程,启动了古民居苑古建筑迁建保护一期工程,古镇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佛堂镇十分注重培育文化旅游产业,一方面,通过邀请文化领域领军企业前来考察、举办手工艺原创产品研讨会等方式,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另一方面,依托浙江 佛堂 “十月十”民俗文化节平台,采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带动佛堂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佛堂镇自2009年2月启动扩权强镇改革以来,全面承接市里下放的村庄建设规划审批、婚姻登记等112项县级社会事业管理权限,并落实到镇365便民服务中心窗口统一办理,方便了群众办事,畅通了办事渠道,缩减了办事时间,降低了办事成本。截至2011年底,共受理扩权事项办件13097件,办结率达100%,无逾期和差错件,有效方便了群众。2010年1月,佛堂镇启动“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创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实行镇综合执法办公室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佛堂大队合署办公,在佛堂镇区域内统一行使国土、农业等19个行政部门划转给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2163项行政处罚事项,执法效率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2011年底,共办理各类案件4779起,其中一般程序案件达2176起,同比增长322.5%,成效显着。农业坚持“强基础、重调整、抓特色、创品牌、争效益”的工作思路,加大农业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无公害生产基地,促进高效农业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亿元,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开发工程,累计总投资8342.8万元,实现土地整理面积3.125万亩,建成标准农田面积2.75万亩,垦荒造地2300亩,建设用地复垦330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0.52万亩,连续五年考核名列全市第一;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累计发展义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市铁皮石斛研究所、章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义乌市果蔗研究所的果蔗基地、楼靖畈建成的3000亩我国与国际粮农组织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合作的国土整治中关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信息化研究试验项目,得到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总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和千库保安工程,有效缓解了工农业生产用水紧张的局面。工业佛堂镇充分利用义乌市场的独特优势,以义南工业功能区为依托,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先后引进华鸿、王斌、恒安、诚泰、日信以及外资企业德信、新宏等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工业区7平方公里,落户企业138家,其中外资企业17家,总投资25亿元,建成道路37万平方米,并拥有浙江蜜蜂集团、华鸿控股集团、王斌相框、华义医药、日信、恒安等一批大型企业和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文化体育用品、针织、工艺品、食品加工、建筑建材五大优势行业。按照集约用地,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三层以上标准厂房的开发建设,一期标准厂房25000平米,有14家中小型企业入租生产,年租金达114万元;二期的27000平米即将结顶。2006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68亿元,上缴利税2.0133亿元。基础设施佛堂镇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城区面积从原来3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集聚了近6万的城镇人口。占地72亩、拥有48个班级的佛堂镇小顺利搬迁;总投资1亿多元,连接老镇区与工业区的双林路、朝阳路改造完成;投资300万元实现了佛堂至义乌中心区连接道路的亮化;投资2000万元的佛堂6万吨自来水处理系统投入使用。投资1.2亿占地246亩的安居一期工程共建成标准经济成本房690套已交付使用;投资千万元实施异地奔小康工程,使6个村共220户山区群众下山脱贫。古镇保护工作已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中,共有7处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列为义乌市级保护单位,2处申报浙江省重点保护单位。2004年,佛堂古镇被列入义乌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交通枢纽先后投入3.3亿元,五洲大道佛堂段、上佛公路佛堂段、金义东南线一期佛堂段全部建成通车。伴随穿境而过的甬金高速公路的开通,佛堂义西南交通枢纽的地位逐渐形成,有力地促进了佛堂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投资2000万元,使全镇45个行政村总长38公里的康庄道路全面通车,为农村群众铺上了致富路。
佛堂镇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已经确定,规划建设用地32.2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37.8平方公里,人口28万。佛堂镇将乘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理清思路,立足新起点,明确新要求,围绕“产业新城、文化名镇、人居花园”的发展目标,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产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佛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引导企业走规范化、品牌化、科技化之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有佛堂特色的产业基地和品牌特色。以古镇保护开发为载体,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把“佛堂古镇”的旅游品牌打出去,依托佛堂的古镇神韵,生态农业,双林旅游开发形成商城购物,古镇游玩的旅游线路,提升佛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以科学发展战略,确立梯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建设实力佛堂、人文佛堂、和谐佛堂而努力奋斗。一个既古老又崭新、既繁荣又和谐的古镇新城将矗立在浙中大地上。
不断优化办学环境,新建、改建、筹建了一批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卫生服务站布局调整,统筹配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扎实推进生态佛堂建设,顺利通过“全国文明村镇”复查;深入开展“平安佛堂”创建,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创新开展值班领导坐堂制度;深入开展“四加一”集中整治,打击“两非”行动,做到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的有效结合,确保了佛堂社会各项事业平稳有序发展。
傅大士,南朝梁。原名傅翕,字玄风。佛堂嵇亭里人。普通元年(公元520年)遇梵僧嵩头陀(达摩),结庵松山双梼树间(后即双林寺)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为中国大乘佛教之创始者。前后三次进都(建康),梁武帝重之。王固,北宋,字天贶。佛堂王蒲潭人。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进士,官恩阳令。为义乌第一个进士。王进士祠毁于日寇,地址在现大成中学大会堂。徐侨,南宋,字崇甫。佛堂靖安里人,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进士。南宋著名政治家、理学家、诗人,78岁卒,赐谥“文清”。
佛堂镇佛堂古镇历经千年,凭借双林禅寺几度沉浮和义乌江航运开发,其商业、手工业、航运业、农副产品集聚均较发达,而成为浙江省远近闻名的数百年长盛不衰的商埠。老街是古时佛堂的商业中心,商业主街,也叫直街。从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与由北向南的义乌江水流形成逆向称呼。江上游为下街,江下游为上街,内含“招财进宝、肥水不外流”的寓义,街道布局名称为:“镇里直街南北向,上中下街分三段,东街西街各一旁;新码头、盐埠头、浮桥头、市基口,四条横街朝江走;新市基、老市基,一南一北在两端。”无论主街、副街、横街或市基边的店面屋,均是二层楼木结构,都是清、民国初期的古建筑。街道两旁,挠檐木雕画廊,鳞次栉比,巷弄窄而弯曲,整体上仍保存了古代市井的风貌。据史料记载:解放前,佛堂镇经营的茶馆酒肆、钱庄当店、田料百货的殷户商贾多达400余家,具体统计数字为:棉布店14家(不包括10多家布摊),布厂6家,袜厂8家,专卖或兼卖的田料店18家,山南货店22家,中药店12家,私立医院4家,树木行13家,火腿行10家,榨油的油坊10家,卖鲜肉的肉店35家(不包括牛羊肉摊),铜铁五金店20多家,金银首饰店3家,盐店1家,当店1家,钱庄3家,茶馆23家,酒馆店40多家,还有造船厂以及教会耶稣堂等等。全县各地烧饭用的锅、犁头、耙齿,也全部由佛堂镇的3家锅铁店烧铸。店前的商号命名,也颇有文化,多取吉利字眼,如丰、盛、隆、裕、昌、兴、宏、大、永、久、顺、升、益、阜、义、仁等字组成,希取工农业发达,获利丰厚;惟药店称号别具一格,标用太和、协和、天德、存德、回春、回生、仙芝、立盛、再生、厚生等吉祥店名来号召病家;文具店则用三元、步鳌、文光等科举时代吉兆文字,招徕顾客。店前再搭棚子,棚下摆摊子,摊前放篮子,篮前跑车子,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民国二十年(1931)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臧励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365页里也肯定:“佛堂镇:在浙江义乌县西南三十一里东阳江东岸。县境各市镇,以此最为繁富。” 早在1920年,佛堂镇就已建立了邮局,外省有人写信,写浙江佛堂即可收到。解放前的中国地图,佛堂也标在省图之中。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全县最早的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商会)首先在佛堂成立。全县最早的电灯公司(创办于1914年)先在佛堂放出光明,距今已87年了。现存的(嘉庆)《义乌县志》在民国初年经过翻印,共22卷,49.6万字,就由清末秀才、佛堂人朱灌聪所创办在佛堂新屋里的灌聪图书馆附属印刷厂翻印。北伐战争前,佛堂盐店承担着几个县的批发、零售业务。现镇江边就有个叫“盐埠头”的地名,那时食盐用船运来后,就是经由这个埠头搬进盐店仓库的。解放前佛堂的航运极为发达。由于那个时候还没有汽车和火车,一切来往于金华、兰溪、严州、衢州、杭州及至更远地方的商品货物,都用船通过航运来解决。公司船和码头船,既迎送客人,也兼运商品。涨水时期,一舟如箭,二天多点即可到达杭州。在解放战争前,经常停泊在江面上的船只(不包括用毛竹串成的竹筏),据义乌地理志记载,最多时达500艘以上。原浮桥上、下游一里多长堤岸的水面上经常挤满船只,炊烟缭绕,桅杆林立。数以千计的船员们,从外地带来了各种商品经济信息,大大促进了佛堂商业的繁荣昌盛与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茶馆、酒店的生意兴隆。据知情者反映,佛堂镇在20年代和30年代的茶馆就有23家之多,酒饭店也有40多家。那时,外地人在佛堂经商办企业的很多,都有他们自己的专门组织。如绍兴人有绍兴会馆,安徽人有新安会馆。总之,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横街直街,布满了商店作坊。解放前佛堂又是周边县乡农副产品和土特产的集散地,红糖、火腿、南枣、老酒,均在这里收集并船运到外地。解放前佛堂镇工商业超过一般县城。它每年所提供的税收要占义乌全县各集镇税收的一半。 佛堂是个移民镇,百家姓集居的古老商业镇。居住户口中祖籍遍及周边二十余个县市,以及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市。佛堂镇有一条龙灯,灯名就叫“百家姓”,每逢正月新春“百家姓”龙灯就出迎全镇直街横街,新、老市基,人气甚旺。这些均可反映佛堂这个百年商埠千年古镇的特性。 千年古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能工巧匠、精明商贾代代相传,才有了兴盛至今的佛堂镇。古佛堂历史悠久,滔滔义乌江穿域而过,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佛堂因佛缘而名,南北朝梁普通元年有“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八方”楹联。佛堂最早出现镇名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嘉庆)义乌县志》卷三记载:“万善桥县南三十里佛堂镇”。明清时期便是义乌、东阳、武义,永康主要通商口岸,是邻近县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金华、兰溪、杭州、上海日用百货的经销地。知县杨春畅在乾隆二十八年记述:“距县治之西三十里有佛堂镇,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占着水路交通的便捷优势,名闻江、浙、闽、赣、皖。民国时期佛堂镇商业经济繁荣,称为“浙东四大重镇”之一。发达的商埠经济,营造了古镇佛堂极其深厚的商业文化历史底蕴。佛堂风景名胜古迹甚多。双林寺、培德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4年,义乌市双林风景旅游开发办成立。史载双林寺“天下第二,江浙之冠,在震旦国中,称庄严第一。”南宋宁宗皇帝品定天下禅宗,将双林寺列为“十刹”之一。该寺不仅名闻九州,还享誉日本,后遭焚毁。96年5月,双林风景旅游开发区奠基动工兴建,第一期大雄宝殿工程已经完工,97年5月举行了开光大典,第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之中。田心的培德堂是清道光年间苏州巡抚林则徐赠佛堂火腿商王恒三的题匾,从此“金华火腿出义乌,义乌精品在佛堂”之说就广为流传。此外,胡公殿相传为达摩取水之所,所取之井水均为优质矿泉水,湖山殿相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遇追兵避难之所,后特赐湖山殿为“朝江府”(现已重建)。古南山老松旧址已规划建道院山公园,目前正在实施之中,沿东阳江西侧的江滨公园亦已列入建设规划。自然景观以前有古南山的苍天老松,万善桥的“铁链锁江”以及“画江梅柳”、“蒲川修竹”、“蟠龙古刹”“吴水垂杨”等,现虽仅存文字记录,但江南景色仍一一可指。 义方风情 每逢农历十月初十,佛堂镇都将进行物资交流会,从十月初九开始到十月十一结束,历时三天。相传达摩祖师渡磬登岸那天,正是农历十月初十,为纪念祖师,在这一天,每年举行一次庙会。久而久之,成为了传统。解放后,人民政府为发展生产,利用“十月十”庙会进行物资交流会,直至当今。稽亭村。稽亭村座落在云黄山北麓余脉山地边缘,离著名的佛教胜地双林寺仅1公里。该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三国时代就成为十里一亭的一个村落,因村边有万顷碧波的稽亭塘而得名。元代义乌文人丁存曾有诗赞曰:春风引技过稽亭,和日融融小药青。百顷波逐碧落,一行归雁流青。檐楹鸟臬知人好,山水龙蟠贵地灵。堪叹旧交单落尽,临风涕泪有余零。千百年来,稽亭人已善作酒曲(红曲米)闻名,用该村生产的红曲米酿制黄酒,味郭、色正、营养好。该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曲米生产基地。义乌江横穿佛堂镇,解放前至解放初漫长时间,每逢干旱季节,就可见到从江边一直到田边几里长的距离,每隔一段一条“水车”一条“水车”在“踏车”抗旱,此谓“打高车”。富有农户出车出人,贫穷农户出人,自发组成。一丘田一丘田把水从江里“踏”上来进行灌溉。“水车”最大为9踏,即9个人在上面踏,最小3踏。“打高车”往往要数条至十几条组合,视水路长短而定。踏车时还配有“车子歌”,喊劳动号子和计算劳动数量换人歇力两重内容。随着政府对农业重视,不断兴修水利和发展农业机械化,至今抗旱要“打高车”习俗已不复见了,“水车”也成希罕物。
为义乌三大特产(火腿、红糖、南枣),佛堂镇居其二,火腿和红糖。 老辈传言,金华火腿出义乌,义乌火腿出田心(佛堂镇田心管理处驻地)。清道光年间,林则徐曾手书“培德堂”牌匾,以为田心王姓祖辈在苏州开火腿行时做善事的敬礼,此匾现仍挂田心四村培德堂祠堂内,为义乌市文物保护单位。佛堂镇合作管理处驻地起鸣村,燕里自然村有一“糖公庙”,为 义乌红糖祖宗庙宇。义乌红糖曾在解放前荣获巴拿马国际金奖。历时上百年的义乌红糖几经沉沦几经雄起,传统至今又有了新的发展。佛堂镇后阳村“王培记红糖”老品牌,重现名品。
此处为您推荐了一些性价比较高的商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世纪华联超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