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手艺大理石加工手艺是真的吗

4399为您供应3D篮球竞赛在线玩,3D篮球竞赛下载, 3D篮球竞赛攻略秘籍.更多3D...
郑爽都被人人公认“然鹗冲质”,但凡有关于她的任何话题,都险些能上微博热...
9月25号下昼,江苏同曦篮球俱乐部在南京江宁万尚城举行了球迷见面会。同曦...
热门频道推荐
《新新闻网》独家出品
最新新闻24小时滚动报道国内、国际及社会新闻
链接交换: 邮箱:
地址:青岛花年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5 www.newnews.cc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最新新闻 备案许可证 鲁ICP备号-14论坛快捷通道
主题: 罗列一下临汾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阅读:4183
发表于: 10:45:1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汾社区。
。已有帐号? 或使用
&&&&&&&&截至目前,本人通过各种途径辛苦整理出的临汾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8项:洪洞走亲习俗、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晋作家具制作技艺、晋南眉户、曲沃傩戏、曲沃碗碗腔、侯马麒麟采八宝、襄汾尉村跑鼓车、乡宁云丘山中和节、洪洞通背缠拳、曲沃琴书、翼城琴书、洪洞道情、平阳木板年画、蒲州梆子、翼城花鼓、天塔狮舞、晋南威风锣鼓等。&&&&&&&&由于申遗工作跨度较长,批次有三,像尉村跑鼓节、中和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度知道”并没有明确解释,我只有通过书籍、新闻报道、百度图片等渠道搜罗相关信息,可能有些项目整理的不太到位,希望大家指正。&&&&&&&【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常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0:49:2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晋南威风锣鼓&&&&&&&&临汾市古为尧都,世称平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威风锣鼓作为民间锣鼓艺术的一个品类,在临汾市不仅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俗称“家伙”,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浮山等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威风锣鼓汲取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自身渐趋完美。  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常见曲目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  威风锣鼓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打击乐艺术形式,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威风锣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性格、朝气蓬勃的气势,处处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北方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的研究中,威风锣鼓都显示出重要的价值。[此贴被莫言于&10:51:48编辑过][此贴被莫言于&11:24:39编辑过]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0:53:5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天塔狮舞&&&&&&&&&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山西襄汾其陶寺的狮舞始于隋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经久不衰,被称为“天塔狮舞”。  天塔狮舞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塔台高高耸立,动作大起大落,令人惊叹;表演过程内含科学的力学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护措施,看上去险实则无险;狮子眼、舌、尾活动自如,能做出口吐条幅之类的表演,使人感到稀奇;天塔狮舞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渗透文化,堪称一绝;这种高台表演,空中造型优美,显示出动人的魅力。  天塔狮舞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绝技。天塔狮舞曾获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奖,山西省第一届及第三届广场文化节金奖。当前,抢救、保护、研究狮舞,对美学、民俗学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0:57:0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翼城花鼓&&&&&&&&山西省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部,自古为西通陕甘、东达豫赵的咽喉要地。翼城花鼓源远流长,翼城杨家祠堂牌匾上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翼城县志》“国戚卷”载:“明万历年间李太后回翼城省亲赏花鼓银子三千两。”可见冀城花鼓在明万历以前就已存在。由清代至今,翼城花鼓已成为百姓庆丰收、祭祖先的例行表演形式,所谓“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即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翼城花鼓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表演形式以行进表演和广场表演为主,也有舞台表演。其乐器比较简单,有花鼓、大苏锣(也叫“背花锣”或“大锣”)、呆锣(也叫“斗锣”或“引锣”)、小战鼓(俗称“救鼓子”)等。曲牌则有“五流水”、“花流水”、“五槌”等,唱腔多为当地民歌,一般由花鼓手和女苗子领唱,众人齐和。&&&&&&&&翼城花鼓世代流传,经久不衰,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后人了解古代翼城的社会变迁、历史沿革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同时它也是音乐学、民俗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挖掘、整理和保护翼城花鼓,对进一步丰富民间舞蹈将起到积极作用。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0:58:3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蒲州梆子&&&&&&&&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窦娥冤》、《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影响较大。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梆子腔属板腔体,有7种基本板式,另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三百多支。蒲州梆子的声腔特征是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慷慨激越的情绪。在演唱过程中演员大小嗓兼用,往往出现十度以上或两个八度的跳跃,行腔高亢奔放,富于***。伴奏乐队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场乐器采用鼓板、枣梆、马锣、铙钹等,锣鼓经十分丰富。  蒲州梆子分须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脚色行当,其表演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最鲜明的特点是火爆奔放,刚健大方,舒展明快,含蓄细腻,注重做工,擅用特技表现人物,有不少难度较高、观赏性极强的表演技巧,仅特技绝活就有三十余种,其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纸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国享有盛名。  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蒲州梆子正陷于危机之中,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青黄不接,这种局面需要尽快得到扭转。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1:00:0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平阳木板年画&&&&&&&&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雕版年画,逢年过节在庙会里面卖,老百姓游逛之余,请回个财神年画,回去贴在堂屋里,祈求来年平平安安、大吉大利。&&&&&&&&&&&&[此贴被莫言于&11:29:19编辑过]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1:02:0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洪洞道情&&&&&&&&&&&&&&洪洞道情,原称“道腔”,流行于洪洞一带。1961年田汉来晋观看传统节目《郭巨埋儿》演出,指出“道腔”二字不确切,建议改为“道情”,遂更名。&  &&&&&&&&洪洞道情与其他道情同属一源。原为民间长期流传的说唱艺术,以后在薄州梆子的影响下,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逐渐形成戏曲形式。&&&&&&&&清咸丰年间,尹壁村道士尉广甲集结艺人成立第一个职业班社,以戏曲形式将《龙虎山》、《郭巨埋儿》、《三世修》等5个本戏和《小姑贤》、《打灶君》、《桂香研磨》等小戏搬上舞台,后因戏箱被盗,戏班解体。清宣统年间,道情兴盛,西尹壁村师秉(左鱼右炎)二次组织道情戏班,排演《龙虎山》、《郭巨埋儿》、《三英卷》、《判双钉》等14个本戏,有“新戏箱,强人马,本戏折子没麻杂;韵调好,把式真,夏安台口到寒冬”之誉。足迹远至河南,陕西部分地区,极一时之盛。民国12年(1923),曹生村程元奎和南秦村杜丁儿组织兴盛班,活动达6年,剧目丰富,且吸收蒲剧跷工、扇子功、裙子功等技艺,颇具特色。1950年,南秦、曹生、冯张、堤村、师村等村相继成立业余道情班,编演《反抢粮》、《送夫参军》、《新编小姑贤》等新剧。1960年,洪洞县青年道情剧团成立,招收40名学员,经半年排练,于8月1日登台演出。该团先后改编排演《二度梅》等传统剧目及《白毛女》、《血泪仇》、《红色娘子军》等14个现代戏,挖掘整理《石花景》、《卖华山》、《挂神子》、《拐银匠》等剧目,并以《彩礼》参加全省现代戏汇演。涌现出贾健平、贾金平、陈北香、张香兰、陈白蛋、郝国英等好演员。1970年,青年道情剧团解散。1980年恢复。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1:02:5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翼城琴书&&&&&&&&翼城琴书一种民间曲艺。流行于以山西翼城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地区。相传起源于元代末年的河南地区。早期是民间演唱的小曲,明、清之际,陆续增添三弦、小扬琴、四胡等伴奏乐器,曲调也有新的发展。&清代,由于艺人流浪卖艺,流传渐广。其后形成了以张殿君和崔道安为代表的南路和北路两个流派。伴奏乐器又增加了板胡、笛子、八角鼓、小钹等,俗称为“本地书”。翼城琴书的唱腔结构属于板式变化体,但也有些曲牌成分。唱腔分为以小钹击节的“钹儿腔”和以八角鼓击节的“鼓儿腔”两类。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飞板和鼓儿腔等。唱腔高亢而又富于变化。近年来又吸收了当地的蒲剧、眉户和民间音乐的营养,唱腔音乐更加丰满。唱腔以句尾三个字的大滑音最具特色。演唱形式是乐队坐场,主唱者一人或两人手持八角鼓或小钹居中站立演唱。有影响的传统曲目为梁山伯与祝英台、《金镯玉环记》、《状元谱》等。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1:03:5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曲沃琴书&&&&&&&&曲沃琴书是流传于我县的民间曲种之一,它是由河南月调沿革而成。传入曲沃县约有百年历史。它以月调为基础,结合当地语言,吸取民歌小调,自成体系,称为曲沃县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种。因它主要伴奏乐器有扬琴和八角鼓,故名“琴书”或“鼓子书”。  曲沃琴书的乐器有两类。一类是打击乐,包括八角鼓,小铰和木鱼。八角鼓的打法是,左手拿鼓用拇指和食指在鼓内打点,右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通过拇指击打空点。小铰是左手拿个单O,右手用一根筷子,随着音乐的节奏敲打。木鱼是拉四胡的人用木架绑在桌子腿上,用绳子拴在脚尖上,上下点动掌握节奏。另一类是弦乐,以四胡、扬琴为主,也可加板胡、三弦、笛子、二胡。以前琴书的乐器主要是扬琴、挎板,右手打琴,左手持板。  曲沃琴书的唱腔主要有两个大调。一是铰子调。又名铰儿腔。二是鼓子调,也叫鼓儿腔。铰子调为D调。鼓儿调为G调。老艺人们多按个人的声带定音,可灵活掌握。一般演唱大段顺序是:前奏,引子、开板、起板、慢板、二八慢板、二八叹韵(以上为铰子调)鼓子调、鼓子哭腔、鼓子二八、哭腔、小叹韵、紧二八、飞板。引子部分是自由节拍,铰子调和鼓子调是四二节拍,开板慢板是四四节拍,飞板是四一节拍,每个板内都能表现出喜、怒、哀、乐。  曲沃琴书的表演形式简便。要求演员乐器不离手(小铰或八角鼓),随时指挥音乐节奏的快慢。它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基本上一段子为一个韵,一韵到底。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结构严谨。演出时可以一人包本,也可以分角色演唱。  曲沃琴书的传统曲目有《状元谱》、《金镯玉环记》、《吕蒙正赶考》、《拉荆芭》、《小夫妻咒父》等。今天,它除了演唱传统节目外,还结合形势,编演新书,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业英雄。  曲沃琴书创始人是毋天玉老先生,早于90年就已过世。他从十岁拜师学艺,十三岁便出传从艺,浪迹四乡,他虽盲人却聪明过人,在琴书上,以河南月调为基础,吸取地方民间小戏,使其自成体系,形成我县地方曲种。他在一九五五年就赴省参加全省曲艺调演,他自己创作的曲沃琴书《修浍河》获二等奖,并被省电台录了音。一九七九年,临汾地区组织代表队赴省参加调演时,天玉老先生提供的琴书小段《打枕头》为其中的节目。并发表在地区《小演唱》。一九八0年,省电台协同地区文化局又录了他的《拉荆芭》、《吕蒙正赶考》等节目。一九八六年十月又被省曲协在地区文化局将他的传统段子《小夫妻咒父》录像录音。[此贴被莫言于&11:33:38编辑过]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1:36:4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洪洞通背缠拳&&&&&&&&通背缠拳是一套完整系统的拳种,并兼内外两家之优点,它分为母拳和子拳,还有各种器械套路、对练套路,共四大类。&  &&&&&&&&母拳有九排,共一百零八势,其中前五十四势为天空星,后五十四势为天地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二气造化。有八大金刚,四大明手,有六六三十六肘法,三十六打法,三十七跌法,七闪法,七十二拿法,二十四腿法,二十四手法等。&  &&&&&&&&子拳有三十二路套手,二十七路缠手。一百零八势演练时,要求动作舒展大方,气势贯通,意念专一,平心静气,身手灵活,用力得当,柔而不软,刚而不僵,招法清晰,节奏鲜明,不快不慢。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1:38:3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宁云丘山中和节&&&&&&&&中和节的起源自唐朝,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由唐德宗皇帝李适下诏成立的节日,祭祀的主要是太阳神、土地神和芒神。  在云丘山,这个一千多年前的传统节日得以保留。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一到三月初一,是云丘山的中和节,二月十五是云丘山中和节香火最盛的一天,2012年云丘山中和节多达三十多万人扛着红旗到云丘山祈福进香,盛况空前!  据专家、学者的考证和挖掘,云丘山中和文化的内涵是三个元素、四个祈求。  三个元素:一是生殖崇拜是中和文化之根,云丘山有酷似人类始祖的伏羲陵、女娲峰,有酷似男根的神塔,形同女阴的圣母宫、婆婆缝、媳妇缝、姑娘缝,还有形象逼真的胖娃娃,地理山势完整写真了生殖形象。另外八宝宫有送子殿,内奉圣母娘娘,为虔诚祈祷的人们送子。云丘山当地的土俗民情是吃枣花、送花馍、摇花篮,是从夏***始延续至今的,而这样的民俗也与生殖崇拜密切相关。二是天人合一是中和文化之魂,云丘山的山奇秀瑰丽、水清冽甘甜,云丘山内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数十种,冰洞对面神奇的云丘大仙形象、人体形象、各种动物石像无不体现着自然造化、天人合一。三是和谐发展是中和文化之光,云丘山是上古时期的羲和观天测试、稷王教民稼穑、佛道儒三教同山之处。当地的风俗民情同样彰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合共处、和谐发展。  四个祈求:一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祈求神灵庇佑,国泰民安三是祈求美好姻缘,如意婚配四是祈求子孙绵绵,后继有人。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1:40:1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襄汾尉村跑鼓车&&&&&&&&&&&&&尉村,史称“鄂公堡”。唐时开国大将尉迟恭被封为“鄂国公”,在此屯兵、屯田,演练军队,并采取兵农合一政策,让鼓车民俗得到发展,成为演练军队的一部分,“鄂公堡”改名为“尉村”。&&&&&&&&&而锣鼓,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战争、祭祀和欢庆胜利。古时作战,战车是冲锋时的“杀手锏”。两军开战时,双方的战车首先闯入敌阵,战鼓车紧随其后,擂鼓激励冲锋兵将的士气,从而留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战名言。在冷兵器时代,那种“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战车的多少是决定一方胜败的关键因素,而在战场上为冲锋将士擂鼓助威、激励呐喊的鼓车,更是血腥战争场面不可或缺的精彩一幕。&&&&&&&&所谓“鼓车会”,就是跑鼓车的聚会。鼓车即鼓与车的集合,车由古代的战车演变而成。车身车轴由槐木或榆木制成,车轮车辐木制铁镶。车长11尺,宽2.8尺,约500公斤重。鼓,直径4.2尺,高2.4尺,正面用公牛皮,背面用母牛皮,象征阴阳和合。鼓横嵌在战车上,车辕需要三个人来驾,一边一根擀面杖粗的长绳,至少要二十几人多则上百人分列两边拉梢绳,拖着鼓车猛跑,车上一人打鼓一人敲锣。&&&&&&&&作为一种原生态的群众竞技活动,尉村鼓车其精粹即在于鼓与车、韵律与运动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豪放雄浑的鼓乐之美与更强更快的体育精神的完美结合,也正是这一文化的独特性所在。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1:42:0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侯马麒麟采八宝&&&&&&&&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麒麟舞是一种民间吉祥舞,曾广泛流传于我省晋南一带,“麒麟采八宝”是流传在我省侯马乔村的一种拟兽类舞蹈,它以麒麟为造型,与舞龙、舞狮相类似。  晋南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天逢大旱,瘟疫流行,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土地神召集众神商讨避邪消灾、拯救生灵的办法,众神说天上的麒麟有这样的法力,于是到天上请麒麟到人间施法。麒麟到人间喷火献瑞后,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此后人们便把麒麟奉为吉祥物,并把麒麟下人间为人类镇灾避邪的故事编成舞蹈。当地县志记载,“旧时多在传统节日、庙会、拜神、祈雨时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元宵节在县城举办红火热闹八类43种,其中拟兽类就有麒麟表演。”  麒麟采八宝舞蹈通常以农村的晒谷场、空地为表演场地,舞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云舞”,由八个金童玉女手持云朵翩翩起舞,营造出一个祥云环绕、如幻如梦的仙境,展示麒麟在天上生活的场所。第二部分为“麒麟舞”,两只麒麟交替舞蹈,每只麒麟由两人扮演,分为头套和尾套,统称麒麟套,一人舞麒麟头、一人钻进麒麟被(身)里舞麒麟尾,随着打击乐器奏出轻、重、缓、急的节奏,麒麟以各种动作时而腾空跃起、时而匍匐在地,表现两只麒麟施法镇灾避邪;麒麟口吐神火,翻腾跳跃,时乐时怒,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是麒麟舞表演的精华部分。第三部分为“采宝舞”,表现麒麟在人间与人类和谐相处,它采集“琴、棋、书、画、古、楼、瓶、博”八宝,八个金童玉女代表着八个宝物,昭示着不仅为人间带来平安,而且为人类带来了智慧。  乔村麒麟采八宝舞蹈中麒麟的造型是龙头、鹿身、马蹄、牛尾。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外形由金银彩纸、棉纸装裱,眼睛用灯泡作成,胡须用麻做成,排列整齐,嘴是能活动的。身子用两层布为底,有鱼鳞装贴,麒麟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舞起来威武生动。表演队形为走圆场、八字形交替进行;伴奏乐器为一个锣、两个钹、一个鼓、两个小镲、两个唢呐。麒麟采八宝舞蹈中有一个“吐火生字”的表演最为精彩,其技巧是用棉纸拧成麻花先油熏、然后再油炸,用松香粉碎成末点火。  据乔村老一辈艺人回忆,以前乔村麒麟采八宝舞蹈全部由男性表演,每到春节、元宵节等节日,男人们便舞起麒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二百多年来,麒麟采八宝这一舞蹈形式在乔村代代相传、子孙相袭、口传身授。62岁的王振平是乔村麒麟采八宝舞蹈的第五代传人,他和同龄的张西山是当地有名的黄金搭档,一人擅长表演麒麟头,做骑麒麟状;一人擅长表演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在实践中他们将许多惊、险、奇的高难度杂技动作糅进了表演中,使麒麟采八宝舞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每周日他们都会无偿辅导年轻人学习麒麟采八宝舞蹈。1992年,乔村麒麟采八宝曾在广东东莞市参加全国麒麟舞大赛,荣获二等奖。麒麟采八宝舞蹈经过民间艺人的长期实践,形成了节奏明快、表演豪放、富于变化的独特风格。如今,麒麟采八宝舞蹈已成为乔村及周边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1:43:4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曲沃碗碗腔&&&&&&&&&&&&&&&&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我省曲沃及周边地区的一种皮影戏腔调,因其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其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也被称为“阮儿腔”。  碗碗腔原系陕西东部华阴、大荔一带皮影戏的唱腔,后传入曲沃。当地老艺人说,碗碗腔是在清末由陕西商人传到曲沃的;也有说是陕西逃荒的皮影艺人在曲沃演出时,当地人爱而效之,遂得以在曲沃流传。碗碗腔初入曲沃时仅限于临时搭台演出,形式活泼,曲调动听,加之班社小、要价低,小家小户有喜庆之事都喜欢邀请他们去演出助兴。后来搭起小戏台。曲沃碗碗腔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著名的班社有“陈小班”、“大富班”、“王柱子班”、“安六班”、“茹自茂班”、“保子班”等,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上演剧目以神话戏和武打戏为主,也有专供红白喜事和祝寿还愿演出的剧目。每年的元宵节和七月古庙会,仅县城就有十余家班社开台竞演。此时的活动范围扩展到蒲州、解州、绛州一带。民国初年,曲沃碗碗腔皮影班社发展到三十余个,剧目达到八十余个。后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皮影戏班也难逃厄运,纷纷解体,几乎陷入消亡的边缘。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四散的皮影戏老艺人重操旧业,搭班结社,恢复了以茹自茂、安六、王柱子为代表的15个皮影戏班社,使这一剧种得到振兴。此时,曲沃碗碗腔在强化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又吸收曲沃秧歌、蒲州梆子、眉户的腔调、曲牌,发展成为具有当地特点的碗碗腔剧种。20世纪50年代初,曲沃碗碗腔有了女演员,打破了过去只有一个男演员“保本”(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的单调演唱,丰富了演唱色彩,使唱腔更加悦耳动听。1960年3月成立了曲沃县碗碗腔艺术学校,招收表演、音乐、舞台美术三个班共79名学生。1960年8月成立了曲沃县碗碗腔剧团,从此,小戏走上了大舞台,皮影也开始由真人扮演。  登台后的碗碗腔,吸收了众多剧种的服饰、脸谱、舞台美术及表演程式,表演形态上更多追求的是皮影戏的拙中之美,既夸张又浪漫,仍然保持着皮影戏的一些动作,如旦角在抒发欢快、轻佻或愤怒的情感时,一手指前,一手指后,身体小幅度前仰后颠;生角走台步时,两臂微屈,宽袖前后摆动,侧身缓缓而行,温文尔雅,舒展洒脱;武打更保留了皮影遗风,被称为“活皮影”。  曲沃碗碗腔剧目以三小戏为主,表现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戏占到较***重,也有表现历史故事和社会生活的,加上现代戏,共有一百多个剧目。曲沃碗碗腔的语言用的是“蒲州邦子”的道白声韵,音乐方面具有优雅清新、委婉缠绵的特色,其唱腔属板式变化体,分上下句行腔。徽调式,无固定调高,以艺人嗓音条件定调。唱腔既有“欢音”,又有“哭音”,还有“高音”,传承了碗碗腔的“撩板”和“直杆二八”板式,按照行当及角色的情绪变化,使唱腔更加流畅,更加符合人物特性。伴奏加入了“中音板胡”,打击乐采用的是小直径马锣、蒲剧的大窝铙钹、曲沃秧歌中的小铰子。曲沃碗碗腔的打击乐点同唱腔板式一样分为慢、中、快、散四种类型,又分大铜器和小铜器两个种类,大铜器有气势、有魄力,宜于表现悲壮、高亢、宏伟、庄重的气氛;小铜器擅长表现潇洒、活泼、喜悦、欢快的情结。形成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吹、拉、弹、拨、击”各司其专,“编、导、灯、音、服”明确分工的规范化阵容。  据资料记载,曲沃碗碗腔最盛时期曾经一年演出320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戏曲普遍不景气,曲沃碗碗腔也迅速衰落,上世纪80年代后期跌到低谷,演出少、发不了工资,演员纷纷改行。上世纪90年代后期情况好转,现在,曲沃碗碗腔演出以承担政府的活动为主。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2:08:5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曲沃任庄扇鼓傩戏&&&&&&&&&扇鼓傩戏是曲沃县任庄许姓家族式的傩祭活动,主要目的是遵行傩礼,禳瘟逐疫,祈福祛灾,是在每年正月进行的一种古老的祀神傩戏。  《曲沃县志》记载,北宋许孝恭利用在汴京主管宫中仪仗、梨园教场之便,把一些年事已高的老艺人请回故里,教族人演习宫廷中的常设“傩礼”,并让本族系成员设坛祭祀,表演扇鼓傩戏。戏中奉请的神,除儒、释、道三教外,还有各类俗神。唐、宋时,曲沃凡有社的地方都设坛,设坛必献祭,献祭必演傩戏。  曲沃县任庄每年的扇鼓傩戏表演活动都要经过议定、摆坛和表演三个阶段。“议定”在腊月初八日进行,要商定打扇鼓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细节,“神家”如果要换人,需通过族长的认可。“摆坛”是扇鼓傩戏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以水、土、火、木、金为“五行”与“天干”对应起来,用36张方桌摆成&“八卦坛”,在八卦坛内要竖一面旗,上书“遵行傩礼,禳瘟逐疫”八个大字。在每张方桌和“十二神家”的椅子都要围上红面、蓝里的黑檐桌裙。在坛内八方桌面上各放一个斗,装五谷,用朱砂红纸写好神位插在斗内。每张方桌上都要陈列干鲜果品,正面装饰花和彩旗,在底层桌上还要摆设锡制的鼎、炉、台、爵、豆、盘、盏、箸等祭器,坛内的供品是各家无偿奉献的。  任庄扇鼓傩戏为家族式傩祭活动,历代传男不传女,随着许姓一族不断繁衍,世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前只在任庄村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因外姓人相继加入,活动范围就由村扩展到周边村镇。但是“十二神家”仍然只能由许姓扮演,演唱内容须依《扇鼓神谱》,时间为正月十四至十六这三天。正月十四日游走、入坛请神、收灾,是围绕酬神的傩礼活动。先从游走开始,走在最前面的是传统的唐代锣鼓队伍,中间是扛着“遵行傩礼,禳瘟逐疫”大旗的人率领手持扇鼓、边打边舞的队伍,他们是穿翻毛羊皮袄、黑色长袍、红色裤子的“十二神家”,后面是花鼓女娃。接着是入坛“请神”,由“十二神家”分别奉请各方神祗,几乎所有的神位都要请遍,目的是借助神力禳瘟逐疫,保佑人寿年丰。在众神请到之后,就是&“收灾”仪式,由许家属马的青壮年担任“马马子”,“马马子”是代表后土娘娘为民众“禳瘟逐疫”的人物,为觋的一种,“马马子”袒臂、开顶&(用剃刀划破印堂),然后用响刀和菜刀合击砖瓦,再剁鸡奠血,“马马子”出庙后要在各家饮酒、泼水、放鞭,一口气要跑遍全村各家各户,中途不得停顿。第二天要演唱各种敬神戏,如《下神》、《添神》、《吹风、》《打仓》和《攀道》;第三天演唱&《猜谜》、《采桑》和《坐后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出&《坐后土》,它是用戏剧形式来说明五方、四季和土王日的由来,与农时节令有关,反映了当地先民对土地和农业生产的观念。在日本也存在着一种民间神乐舞,与《坐后土》有完全相同的表演程式。最后的仪式是送娘娘,先把后土娘娘的神位从北坛最高层的斗内请下来,请后土圣母娘娘上山观灯火,再回坛内把各方神位收起来,连同各色纸旗、纸花、锡箔、香表等一起焚化,直到午夜,重新组织好锣鼓、扇鼓和花鼓的队伍,由“十二神家”中的第一位用柳斗端上后土圣母娘娘的神位,把娘娘送至龙山脚下,停止鼓乐,全体跪焚神位,叩头之后立即返回,不准有响声,不准向后看,以免带回灾难,整个表演结束。整个祀神活动围绕着祈祷丰收的大生产和禳瘟逐疫进行,从设坛到请神、娱神到送神都有规范的傩礼程序,展示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习俗。  1986年,《扇鼓神谱》被发现,成为傩戏传承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该神谱为清宣统元年(1909)许文炳手抄本,详细记录了12折傩戏的演唱内容,封面书写“扇鼓神谱”四字,扉页竖写“遵行傩礼,禳瘟逐疫”八字。现珍藏于任庄村许世旺家中。1990年4月任庄举办大规模扇鼓傩戏演出时,到现场观赏的外国专家及国内的专家、学者一百四十多位,观众达万人,影响深远。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2:11:3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晋南眉户&&&&&&&&晋南眉户流传于山西南部、陕西、河南部分地区,因其曲调婉转缠绵、使人听之入迷,因此也被称为“迷胡”。  眉户因起源于陕西省的眉县和户县而得名,后传到我省晋南地区,逐渐发展丰富成为我省的戏曲剧种之一。山西蒲州和陕西同州仅一河之隔,民情风俗、语言习惯基本相同,而且交流频繁,因此晋南眉户也可以说是在山陕黄河两岸民歌俗曲的基础上形成,经山陕艺人交流,互相影响,逐渐臻于完善的。  晋南眉户的发展历史主要经过了民歌、说唱、家戏、职业班社4个阶段。清乾隆年间,京都永魁斋刊行的《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所载的12首民歌曲调中,“两头忙”、“银纽丝”、“醉太平”等即是晋南眉户保留下来的主要曲调。这些曲调后来被一些盲人和贫民以三弦伴奏、四块瓦击节,走街串巷,打地摊演唱和为人办喜事助兴,以此来谋生,所谓“盲人琵琶曲,黄昏街上游。何人呼有酒,唱到月当头”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清道光年间,解州社东村段耀功与河南灵宝民间艺人组织了第一个眉户家戏班。据记载,他们第一次演出,用的道具就是自己家里的家什,穿着自己老婆的嫁衣,在无人的庙院戏台上演出。当地村民得知后,争先攀墙观看。看到这样的情形,他们决定在第二天公开演出,当时演出了《放饭》、《卖布》、《走南阳》等节目,很受群众欢迎。到来年春节和元宵节,这个戏班人数增多,他们从解州西门外炮房借来踩高跷的服装,在中条山下的娘娘庙里演出了《拾万金》、《三进士》、《安安送米》、《反大同》、《古城会》等十多出剧目,轰动一时。  民国十年(1921)前后,晋南眉户已有不少职业班社,如新绛孙福盛班、夏县高世维班、蒲州董庄班、临晋斗斗班等。解州还有赵连成开设的眉户科班。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名艺人。如临晋县的著名小旦斗斗,唱腔以情带声,快慢变化出人意料,句句能打动人心。他演《卖水》中的梅英,人物刻画逼真生动,老年观众至今仍念念不忘。  早期的眉户演出,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剧目内容多反映民间家庭生活故事。民国十八年(1929),晋南遭灾,眉户艺人为求生存,在艺术上发展创新,吸收了蒲州梆子的锣鼓经、念白、帽翅、鞭子、口条、靴子、水袖、椅子等表演技艺,行当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末丑齐全,出现了一批名艺人,剧目也扩大到演出大本戏和连台本戏,甚至敢于和蒲州梆子抗衡,曾出现过晋南眉户与蒲州梆子对台取胜的盛况。抗日战争时期,眉户班社***解散,艺人们四分五散,有的投入到蒲州梆子班社,有的加入到抗日剧社,在广场、战地以眉户连唱和小型剧目等形式宣传抗日。新中国成立以后,晋南眉户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南北两大流派。南路以临猗一带为中心,1952年临猗县成立了眉户剧团;北路以临汾一带为中心,形成了临汾地区眉户剧团。南派唱腔朴素大方,小调运用较多,既高昂响亮,又低回婉转,演唱口语化,生活气息极浓;北路节奏略慢于南路,唱腔富于调式变化,旋律起伏跌宕,大调运用较多。  眉户戏的特色乐器是中音三弦、板胡、笛子、四块瓦、水水(碰铃)等。随着剧情的丰富,现在已发展为中西混合编制的中型乐队。眉户的曲调丰富,乡土气息浓郁,以朴素的语言反映百姓生活,易记易唱,琅琅上口。唱腔72大调36小调,没有死板的格律限制。眉户的传统剧目约有几百个。临猗眉户剧团曾是全国8个专演现代戏的重点剧团之一,该团先后三次拍电影、六进北京、三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专场演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眉户表演艺术家。临汾和运城艺术学校都曾设有眉户专业班,为眉户剧种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2:13:4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晋作家具制作技艺&&&&&&&&山西式样的家具被称为“晋作家具”。晋作家具注重实用且用料大器,呈现威武、壮硕的风格,并具有明显的崇尚局部木雕装饰的特色。  襄汾县的陶寺遗址中就发现了木器,主要有鼓、觚、豆、斗、俎、盘等,以斫、凿、剜等手法制成,绝大部分都在器面上先涂黑色,然后彩绘,是晋作家具大漆描金的先祖;元代襄汾人朱好古为永乐宫创作的壁画中的家具也是晋作家具的典型器物的写照。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中的家具也反映了晋作家具的特色。在东牛村以南10公里南董村金、明墓内发现的木床实物都是特色鲜明的晋作家具。山西历史上文人商贾辈出,富甲一方,讲究生活质量,对房屋和家具的要求极高,许多晋作明式家具被视为中国古典家具之典范。山西在明清时虽然很少有制作家具的手工作坊,却有制作家具的名匠,这是因为很多商贾巨富使用家具一般都是请工匠上门,按照庭堂所需和主人所好制作。因而它用工不惜、用料不吝,所制作的家具有着极高的水准。  晋作家具利用当地优质软木,沿用制作硬木家具的技术,制作的家具线条流畅、厚重质朴,被业内人士称为“软木黄花梨”,其本色家具要经煮、泡、烤、磨、漆、光等工序;大漆家具要经过披麻、披灰、上漆、描金、画彩等复杂的工艺流程,尤其是“龟裂断纹漆”、“竹木藤三木结构”、“五彩与描金”、“镂空雕刻及镶嵌”等技术绝活,成为一门独立的家具制造工艺,并通过家庭承袭和秘笈单传流传下来。  晋作家具分为木制家具、竹制家具两大类。木制家具又分为本色家具、大漆家具、五彩及描金家具等;竹制家具为竹、木、藤结合再添加描金或五彩工艺的一类家具。木制本色家具是晋作家具常用的家具,制作完工后用生漆或桐油涂擦,基本可见木纹。大漆家具又称素漆家具,即以一色漆油饰的家具,常见的有黑、红、紫、黄、褐等颜色,其中黑漆为漆工艺最基本的做法,有“漆不言色皆为黑”的说法,其他颜色的漆都是经过调配加工而成的。描金家具是在素漆底上用泥金勾画花纹,具体做法为用清漆调金粉或银粉,调稠一些,用笔蘸着金漆直接在漆底上作画或者写字,特点为花纹隐起,有如阳刻浮雕。由于黑漆底的衬托,色彩反差强烈,使图案更显生动活泼。五彩家具主要是在大漆的基础上,用泥金等勾画花纹、贴金、上白漆底色,然后润各种颜色、勾勒黑漆线,最后推光漆。这种技艺关键是润色和勾画花纹,调色要到位,用色要准确,线条要清晰,层次分明,以保障画面生动、光彩夺目、引人入胜。竹器家具是晋作家具中闪亮的明珠,是竹、木、藤三材料结合为一体的家具。制作以编制、缠藤、竹木卯榫结构为主。其竹要经过煮、蒸、烤、刮等特殊处理,制作完成后,首先用刮刀刮平,再用相应型号的砂纸打磨,最后上漆上光,提高竹器家具的美观性和耐用性。装饰技法基本为大漆,也有竹木本色和披麻描金或五彩。  晋作家具以木构框架为基础,在家具的不同造型部位雕饰图案,其雕饰手法善于提炼,精于取舍,不同部位的雕饰图案基本形成了独立的雕饰样式。主要是在家具的椅背、牙子等部位雕饰,如椅背雕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在背板显眼处雕饰小面积的适合纹样或单独纹样,以如意云头形框架最为常见,主要题材有各类卷草、植物花卉、云头、变体寿字纹、各类龙凤及麒麟等飞禽走兽纹。二段式雕饰是指在独板的上下两部分分别雕饰图案,中间一般不隔开,上部以浮雕或透雕一组简洁图案,在独板的下部透雕一亮脚。满背式雕饰形式。这种形式一般是在长条形的独板上适合边形雕饰一组图案或对整块背板施以透雕处理。常见的有瓶花纹、缠枝花卉纹、云龙纹、山水纹等,显现晋式家具雕饰华丽的一面。  近年来仿古家具行业利用更为先进成熟的技术,将明清家具融入时代的审美元素,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使明清家具进入了百姓家庭。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2:16:0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大槐树寻根祭祖习俗是山西省洪洞县在清明节期间举行的一种寻根祭祖活动,主要是移民后裔通过焚香、献供、跪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先和家乡的怀念之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自宋室南迁,止于清代中后期开发边疆,其中以洪武初年(1368)到永乐十五年(1417)大约五十年间为高潮,在此期间一共从山西迁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直接迁徙地包括18个省(市)里的498个县(市),包括汉、回、蒙等多个民族。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后裔已遍及全球。清末时,洪洞贾村景大启在山东曹州任官,交游甚广,与许多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相识,经与山东长山县司吏刘子林、河南杞县告老还乡的贺柏寿(均为洪洞籍)共议,遂修建经幢、石塔、长廊、木枋、茶亭等,并于原古大槐树旧址竖碑建造碑亭,古大槐树处初具规模。在民间流传着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比如官方当时哄骗不愿外迁的人到槐树下集合,然后强行押解迁徙;移民过程中形成了复形小脚趾的特点以及大小便喊“解手”(因为手被捆住了)之类的俗语;比如传说牛姓从大槐树迁徙河南时,父亲将一口铁锅打破成三块,分给三个儿子,三子各生六个儿子,形成河南十八处牛姓,他们自称“打锅牛”等。因此,在现在的祭祖仪式后,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会折一小枝槐树,或者带一点泥土,甚至还有带一个瓦罐来、在大槐树前摔成碎片带回去分给不能来祭祖的移民后代的。  几百年来,移民他乡的大槐树后裔思念家乡,经常回乡祭祖,尤其到了清明时节,各地返回大槐树遗址处寻根问祖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洪洞县人民政府受到民间移民祭祖活动的感染,从1991年开始主持举办“寻根祭祖节”,据说在“寻根祭祖节”的前一天,有成千上万只小鸟从天而降,先飞往洪洞县委、县政府院内,然后黑压压云集到大槐树祭祖园,白天飞翔于祭祖园上空,黑夜栖居在祭祖园的树丛中,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大槐树祭祖园内,一时鸟声鼎沸,热闹非凡,洪洞人以为奇观,倾城出动拥入大槐树祭祖园。人们看到在园内第二代、第三代槐树和其他树木上,鸟儿落满枝头,它们时起时落,交颈偎依,仿佛经年不见的老友,在倾诉昔时的离情别意,畅谈今日在它处的思乡情,人们深深为之感动,都说:“移民的子孙要来祭祖,这些鸟儿也具有灵性,代表移民的子子孙孙,回老家来看望亲人来了。”这些鸟儿的形状像麻雀,但比麻雀略大,颜色是灰黑的,来时鸣音响亮,啾啾欢啼,去时叫声凄凉,哀鸣而去,当地人称它们为“神鸟”、“思乡鸟”,也有人说它们是大槐树移民死后所变,生不能归故里,死后化作鸟儿也要飞回故乡,这一景象一直到清明节后才消失。  洪洞县历史上多次的移民,他们来自各个乡村,为什么都要以大槐树为纪念地呢?因为随着年代久远,移民后裔逐渐淡忘了具体的乡里村名,都把大槐树认作祖先的家乡,甚至那些不是洪洞县的山西移民后裔,也都称自己是从大槐树出来的,大槐树已成为寻根问祖的象征符号。虽然移民时的那棵大槐树在顺治年间就被洪水冲没了,大槐树边上的广济寺也早毁于战争。第二代大槐树1974年被狂风刮倒,当地人用钢筋水泥加固。现在,第三代槐树已有合围之粗,枝叶繁茂,正是兴旺时期。大槐树祭祖活动经过了一个“民间―――&地方士绅―――&政府”的发展脉络,是民间传承习俗与时代需求的有机融合,这一习俗呈现出官祭与民祭融合共存的态势。“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如今,大槐树祭祖节已成为当地官民合祭的盛大活动,并受到海内外移民后裔的热烈响应。
成长值:6902
发贴数:1200
发表于: 12:17:2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洪洞走亲习俗&&&&&&&&洪洞走亲习俗活动区域跨越洪洞县、临汾尧都区两县(区)内之甘亭、吴村、辛村、龙马、万安五个乡镇,涉及二十余个村庄,穿越汾河东西两岸,影响范围广。  关于“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活动,当地有着这样的传说:羊獬村原名周府村,后来有一只母羊生出了一只独角羊,它的名字叫“獬”,是一只神兽,具有分辨善恶的本领,一如《路史》所言:“性知曲直,识有罪,能触不直。”此事被士师村圣人、尧的司法官皋陶知道了,上报尧帝。定都平阳的尧王带着怀孕的妻子亲自前来视察,不料妻子在生獬之地分娩了女英。尧见此地连生神兽、圣婴,便举家搬来居住,改村名为羊獬。而舜耕历山是典籍明载的故事,尽管全国叫历山的地名据统计有二十余处,但当地人坚信舜就是在这个历山上耕种,并被访贤的尧王看中,将娥皇、女英嫁给舜。于是,羊獬和历山就分别是两位女神的娘家和婆家了,由于辈分上的关系,羊獬人称呼她们为“姑姑”,历山以及其他地方人都称她们为“娘娘”。每年农历三月三,时近清明,是扫墓祭祖的日子,羊獬人从历山上接她们回娘家省亲,直到农历四月二十八(尧王生日),历山人来给尧王拜寿,并将两位娘娘接回去,然后就要进入农忙季节了。  每年农历三月初二上午,羊獬村民齐集村内姑姑庙前,在威风锣鼓声中,在姑姑神像前请香,然后绕行到园内尧王寝殿焚香辞行,并为代表吉祥含义的黄丝线、红绸带“开光”。然后诵念“启行令”,全体村民跪拜,几个精壮男子抬起姑姑的驾楼,至尧王殿前辞行后走出园子,形成一个长达几百米的仪仗队,其中一人举“羊獬总社”大旗,其中的几组威风锣鼓队,一路上不停地敲打。队伍行到村口将军庙焚香祭拜后,男性成员上车出发,队伍过汾河,下车祭河神。途经各村均在村口设香案、锣鼓队迎接。队伍穿村而过,村内各家门前多摆放桌椅,上设香炉,摆放的茶水、点心、水果等供过往人员随意拿取。村内如有娘娘庙,队伍一定会到娘娘庙停驾祭拜。中途要吃“腰饭”,由村民自发将羊獬队伍中的人领回家吃饭。听到三声铳响,无论吃饱与否,一律回到娘娘庙集合起驾出发。到历山娘娘庙前与历山浩大的迎接队伍汇合后,在通往娘娘庙的台阶上大斗威风锣鼓,活动掀起高潮。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在一个台阶上斗一曲,常常斗到天黑才罢休。进入历山庙宇群后,社首等人先到舜王殿再到尧王殿,最后到娘娘殿(大殿)上香,一天活动结束。历山负责接待的社首(历山分东、西、中三社)请来自羊獬的“亲戚”回家吃饭、住宿。  三月初三是正日,附近村民都赶到娘娘庙里上香,庙后面路两侧的摊位摆满了各种小吃、日用品,形成了非常热闹的庙会集市。接近中午时分,随着铳声响起,历山主事社首等人在娘娘殿跪拜焚香后,请出两位娘娘的小型神像置于羊獬驾楼中,正式起驾。羊獬队伍启程,历山队伍及民众散去。根据当地婚嫁不走回头路的传统习俗,羊獬队伍至杨家庄“腰饭”后,万安村接娘娘的队伍前来迎接。据说万安是舜的老家,此地娘娘庙规模也很宏大,两支队伍合流后步行几里路、穿过集镇,来到娘娘庙,焚香祭拜后将驾楼停放在庙宇群的献殿内过夜,羊獬队伍中的人又被万安村民各自接回家食宿,直到三月初四傍晚时分回到羊獬。  “接姑姑迎娘娘”走亲习俗从远古一直延续至今,通过将历史传说信仰化,化地缘关系为血缘关系,并且历来坚持羊獬与历山不通婚的习俗,大家互称“亲戚”,构建了该文化圈内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成长值:1232
发表于: 8:48:05
很有价值的一篇帖子,图文并茂,宣扬了临汾文化。
成长值:3620
发贴数:816
发表于: 15:29:44
好帖,正的很强大。
到哪手机都能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2980889 传真: 邮箱:
地址:临汾市尧都区体育南街21号 邮编:041000
Copyright & &临汾市尧都区城市在线网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工艺品兼职是真的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