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6年新疆马兰地图基地新兵每月工资多少

核电那些事
《马兰谣》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着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擎起了艳阳高照晴朗的天……这是歌曲《马兰谣》中的部分歌词(QQ音乐居然搜不到),歌里的马兰,是一个地名,代表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那是一片和江苏省差不多大的地方,隐藏于占六分之一国土面积的新疆大地,淹没在茫茫戈壁的深处。新疆马兰基地,即总装备部第21试验训练基地,是1958年由中国军人在罗布泊西部一片戈壁滩上建设而成的原子弹试验基地,位于新疆马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内。在成立之初,部队代号为 0673 部队,后改为 8023 部队,后又曾多次改变代号,但多以原8023指代这支参加核试验的部队。核试验基地的生活区马兰基地紧贴着罗布泊的西端。当年,罗布泊里还有水,旁边开满淡紫色的马兰花。据说,正是第一批开疆扩土的人看到这美丽的花儿,才给这个地方起了如此美丽的一个名字。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一大批军人和科研人员,西出阳关,来到大漠戈壁,为了开辟共和国核武器的试验场,来到了马兰,来到了罗布泊。随后,大批家属、子女也来到马兰安家落户,从此,博斯腾湖湖畔,有了“马兰村人”。曾经前前后后在这片戈壁滩里参加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沙漠中的马兰花紧急集合1963年10月起,兰州、沈阳、北京、济南等各大军区的部分官兵开始陆续接到通知,将被调至新疆某“特种部队”,他们并不知道这特种部队要做什么,只是随军起程,几经辗转,最后到达神秘的目的地:马兰。短短两年时间,马兰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乡村迅速成为集结数万士兵的军事重地。随着队伍日渐壮大,部队先后组建工程124团、警卫团、546医院、后勤基地汽车修配厂、汽车36团,以及防化团等团部。这些集结在马兰的部队,开始了具体的任务—建造营房、站岗放哨、运输配给、日常训练。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马兰基地的电影票(日)目睹核爆试验场区设立在马兰军部以东二百公里的戈壁滩无人区里。随着试验日期的临近,军营气氛愈加紧张,一拨拨技术人员和战士穿梭在试验场区。日,战士们撤到离预定试爆点80公里外的开屏机场。戴上漆黑一片的护镜,面向东方试验场区的方向,等待那颗传说中的原子弹。下午三时,官兵们背对原子弹方向,捂住耳朵等待试验进行。在护镜前漆黑的视线里,忽现闪电一般的白光,一声巨响从远方传来,这时大家才回头,透过护镜,一个火球在预定试爆位置上空炸开,“天空瞬间像多了个太阳”,待强光散去,摘下护镜,看到火焰不段地翻腾向上涌起一朵蘑菇云,空中的蘑菇云不断吸起地面的尘土形成长长的尾巴。惊呆的士兵们开始爆发欢呼,跳起来,扔帽子,“胜利啦!”“成功啦!”“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那一天,很多人落泪了。随即大喇叭里响起周总理的慰问:“你们辛苦了!”核爆后科研人员和战士们欢呼雀跃的情景(据说这张相片是事后补拍的,因为当时担任拍照任务的摄像师,和大伙儿一样高兴的发狂,却忘了自已的拍摄职责。)洪荒之力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两小时后,大家还沉浸在喜悦中,身着防护服的技术人员就驾车驶向爆心,执行另一个任务:爆心附近取样。驶向爆心的路上,戈壁滩看起来还和以前一样,但是车一过,大家才发觉原本坚实的土地变成了松软的沙土。离爆心越近,土层越松软。一路上,当初各个连队布置的掩体和试验品——飞机、汽车、火车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当车行至离爆心只有三十余公里时,电线杆也都朝爆心的反方向躺倒在地上,飞机、汽车这些坚实的钢铁制造品已经烧熔,一辆汽车几乎已经化成了一坨黑铁,只能隐约看到一些框架。越往深处走,情况越惨烈,试验品在掩体里的部分还能保存一些,不在掩体里的有的己然不见了踪迹。试验前关在汽车驾驶室里的猴子也基本被烧没了尸体。余温未散的试验场区弥漫着死亡的味道。核爆后第一时间赶赴爆心的防化兵整整挖了两年半自1964年第一次原子弹试验成功以后,地面试验、地下试验相继展开,官兵们的任务也愈加繁重。在试验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需要对一些埋得较深的试验样品进一步挖掘。试验场里,几乎每一项工作都要与核弹及带有辐射的效应物打交道,在自然环境恶劣和工具简陋的建国之初,官兵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不言而喻。从事过试验场进行地下取样工作的士兵回忆说:“每次作业,1个班7个人,每班6个小时,不分昼夜地挖。山洞里散不尽高温,常年在45摄氏度以上,原本要求每个进洞作业的士兵必须穿帆布防护服,戴防毒口罩,但防毒口罩一渗入汗液便堵死了气口,战士们工作不了,没多一会儿便全卸了防毒口罩。”“如果不是服从命令,很难坚持下来。”有一次平硐试验,战士们整整挖了两年半,没有节假日。据说那本来是一个计划里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最后不但完成了,还比规定时间提前了27个小时。“听说最后立的集体三等功还是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复。”&红山,21所所在地离爆心100米马兰基地运行步入正轨之后,原子弹试验越来越密集,最多的时候一年试验四次,常常是一颗在试验,第二颗、第三颗已在场区内准备着,战士们不停地打井、挖掘施工,吃住等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核辐射的污染源。很多战士知道光辐射和冲击波,但对核辐射了解很少,在那里也极少有人会提到原子弹是有辐射的,“就是像个大炮仗,放完就完了。”一次,一队新兵进了试验场,扎下帐篷训练了几天,才被一个老兵告知:他们的训练场半个月前刚刚试爆了一颗原子弹,爆心离新兵帐篷不到100米。新兵们赶忙换了营地。但谁也没注意,甚至有个战士曾在爆心附近的帐篷上剪下一块帆布做了双鞋垫,用了很多年。这些让人想想都觉后怕的举动,几乎每个战士都有那么几次。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不能说的秘密“见到这么壮观的景象,参加那么光荣的任务,高兴只能自己高兴,却没办法告诉家人,不能和别人分享这个喜悦。”告别马兰的退伍老兵,结束了在试验场所有工作,却有一个任务永远无法停止:保密协定,从入伍开始一直到死,“保密”要伴随老兵们走完余下漫长的人生。“我甚至没想过有一天会再说起这些。”生性醇厚的老兵们大多复员后回归农村继续原来的生活轨迹,坚守着保密协定,甚至一些复员后的老兵出现相关健康问题时,他们仍不敢向医生言明自己过去的工作。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上播出《东方巨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纪录片后,他们才知道自己那段秘密的工作,终于可以被世人所知了。马兰烈士陵园再回马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纷纷自发组成了战友联谊会,老战友们凑在一起回忆曾经在戈壁深处的时光。“风一过粥里都是半碗沙子。”“半盆水洗脸洗脚洗衣服。” ……这些如今说起来像笑话一样的故事,曾是老兵们亲身克服的一个个生活难关。马兰时光是每一个曾在那里服役的人最宝贵的经历,虽然他们作为核试验“大机器”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并不懂什么是核聚变、什么是铀235,常常只听命令不问原由,在场区身临险境回收着自己看不懂的仪器和设备,但作为核试验不可或缺的执行者,正是他们用自己的驱体和意志,连接了中国核武器梦想到现实之路。再回马兰的老兵们说:“看着昔日热火朝天的营房如今已然破落的景象,心里凉凉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这些老兵也会彻底被人们忘了。”虽然晚了些,但终究还是有人记着他们。1967年1月摄于马兰的老照片本期编辑:毕格博尔德本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微信号和暗号可长摁复制)
猜你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马兰战友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