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在商业上的习惯

Windows微软:该和说再见了
过去的几年,尤其是Windows 8面世之后,抨击微软产品和战略的言论不少,但实际上,多数是失之偏颇的。事实上,让Windows日渐没落的最大的敌手,是它30年辉煌的历史,而非开发人员和决策层的失误。
17岁时,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成立了他们的第一家公司,保罗?艾伦后来成为了微软公司的共同创始人。比尔?盖茨后来说,这家公司“比较成功,不是特别成功”、“挣了一点小钱”。之后,比尔?盖茨进入了哈佛大学。他在大学二年级时为“煎饼排序法”(pancake sorting)写出的算法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里都是最快的算法。他在毕业前放弃了学业,和保罗?艾伦一起创立了微软公司。微软公司初期主要为阿尔塔(咨询特价)开发和销售BASIC解释器。
(咨询特价)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一起创立了微软公司。(咨询特价)年1月,公司搬迁到在华盛顿州的比尔维尤的新办公室。在公司成立的头五年里,比尔?盖茨在处理商业事务同时还检查了公司软件的每一行代码。(咨询特价)年11月,微软获得了IBM公司的合同,这笔交易微软要提供CPM操作系统(86-DOS)给即将到来的IBM个人计算机上。
(咨询特价)年4月16日,比尔?盖茨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咨询特价)年,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结婚,目前二人共同运作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咨询特价)年6月15日,比尔?盖茨宣布,他将在两年内淡出微软公司日常事务,以便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卫生及教育慈善事业上。
(咨询特价)年,比尔?盖茨在Windows Vista发布会上演讲。
(咨询特价)年,丹?弗里德曼成为了第一个购买Xbox 360的消费者。比尔?盖茨亲临百思买商店,体验商品的销售情况。
(咨询特价)年,比尔?盖茨和麦克?戴尔在世界经济年会上宣布微软和戴尔公司一起加入U2乐队主唱Bono成立的慈善组织,帮助非洲的人们一起和艾滋病作斗争。
(咨询特价)年消费电子展,比尔?盖茨手持Xbox游戏《吉他英豪》的操作手柄与吉他大师Slash同台演奏。
比尔?盖茨曾经被描述成一个“嘴上不饶人”的管理者。
比尔?盖茨十四岁时,他就读学校里有一台Teletype Model 33 ASR终端机,当时有这种设备的学校非常少。就是在这台Teletype Model 33 ASR终端机上,比尔?盖茨写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计算机程序――一个“井字游戏”。这张照片是(咨询特价)年比尔?盖茨在新墨西哥州因超速飙车在警局被拍的留有案底的照片。
比尔?盖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但是他多次在采访中标明自己不喜欢财富带来的吸引力,并且捐出了许多财产。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开运行的慈善基金。
比尔?盖茨是最早支持平板电脑的人,微软在(咨询特价)年时就曾展出过平板电脑的原型。这是(咨询特价)年11月7日,比尔?盖茨在纽约平板PC产品发布会上展示的平板电脑。但是,除了较早进入平板市场之外,微软在平板电脑领域并未取得什么成就。
上个月,比尔?盖茨在吉米?法伦的深夜秀节目上畅谈“给予”。
沃伦?巴菲和比尔?盖茨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年会上一起打乒乓球。比尔?盖茨和另一个富翁沃伦?巴菲特承诺在世时会捐出50%的财产,并且计划最终捐出95%的财产。
“让利”35美,或许能为微软开创一个“去Windows”的新时代。
虽然此次微软调价仅对售价250美以下的PC生效,看似抠门,但对微软来说,已经是天大的让步。要知道,PC市场本身已经是在萎缩的。若对全部PC授权进行同样的调整,微软设备与消费者授权部门53亿美的营收可能会直接跌至15亿美以下,这需要裁掉多少人、卖掉多少资产才能打平?
过去的几年,尤其是Windows 8面世之后,抨击微软产品和战略的言论不少,但实际上,多数是失之偏颇的。事实上,让Windows日渐没落的最大的敌手,是它30年辉煌的历史,而非开发人员和决策层的失误。
就拿Windows 8来说,为何难以做到和Android和iOS一样易用?答案很简单:如果Windows 8不支持过去所有的PC软件,还会有用户选择它吗?为此,Windows的开发者必须保证最大程度的兼容性,在设计出崭新的界面和用户体验的同时,还要保证旧有软件不做太多改动即可在新系统上运行,并保持和过去差异不大的操作习惯……这使我对Windows的开发人员充满了敬意。
背负着30年的包袱――随着PC应用越来越庞大的应用环境、生态系统和开发团队――的压迫下,Windows已经无法作出漂亮的转身动作。
毋庸置疑,Windows是微软最成功的产品,几乎成了微软的代名词,很多人心目中MicroSoft几乎就等于MicroWindows。但是,当产业道路开始急转弯时,Windows开始成为微软的包袱,而非动力。
在Windows的黄金时代,它是微软其他产品的有力支柱。例如,在浏览器战场,Windows捆绑IE就成功击败了竞争对手。
然而,今天多种多样的应用环境下,Windows反而成为一个“被捆绑”的产品。我们在PC上安装Windows的必要性越来越弱,很多人除了办公之外,已经将娱乐全部移动到了智能或平板电脑,或各种各样的“盒子”以及智能电视上。现在看来,更像是Office、AutoCAD以及一些其他的工具应用捆绑了Windows。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依然以Windows为核心,就是不合时宜的了。但是,以Windows为立足之本,Windows授权费用为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现状,导致微软的步子很难迈得太大。
举个例子,微软已经推出了基于云的Office服务,但应用并不广泛。实际上,如果Office部门拆分出来,它有很大的可能会成为最成功的在线办公软件,并以此为基础,在在线办公协同方面让Google Docs之类对手丢盔卸甲。然而,Office是捆绑Windows的利器,微软当然不愿让人们能够在Pad或其他一些新奇的设备上使用它。于是,各种各样的在线文档获得了赚钱的机会,并在心里默默地感谢Windows和微软。
更苛刻地指责的话,MySpace和MSN之所以没能一统社交和IM两界,也和Windows在微软的统治地位脱不开干系。
然而,如果说在两年之前,Windows还有机会以“一致的应用体验”为口号,用PC领域的影响力去影响移动市场,今天这个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
可以说,如何“去Windows”化,是微软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微软不主动“去Windows”,市场也会逼迫它“去Windows”,但主动被动,结果迥异。
降低部分授权费用,看似是一个小动作,但至少意味着,微软已经开始努力改变自己的根基和束缚――建立在Windows授权费基础上的公司商业模式。当然,这必然会遭到各种势力的反对――首先就是看到Windows业务收入进一步降低的股东们,也许还有被辞退的部分员工,更多的或许是对Windows怀有深刻感情的微软老粉丝。但是,若真的能够逐步减轻Windows在微软收入和文化中所居的地位,让微软的天才工程师们解放出手脚,让MicroWindows真正成为MicroSoft,也许是一个新微软崛起的开始。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周边城市商业:
联手中国城市商业:Posts - 619,
Articles - 5,
Comments - 30625
先做人,再做技术人员,最后做程序员。打造国内最好的.NET技术博客。
23:20 by Jeffrey Zhao, ... 阅读,
昨晚在家上网,看看的消息,逛逛,瞅瞅里的项目,以及F#与之类东西。然而,我一边对那些有趣而奇妙的技术感叹不已,同时却又产生出一种忿忿之情。为什么?因为在国内的技术圈子里,经常有一种在我看来莫名奇妙的鄙视微软技术的风气。这样的风气在国内的推特圈里也非常明显,基本上只有我一个人对微软的技术抱有好感,并“勇于”和大量意见向左的人争辩。忿忿之余,我便在推特上不断表达我对这种风气的抱怨及否定,在这个过程中也基本表达了我在这方面的大部分看法,在这里也进行一番总结总结吧。同时,我也想对微软社区的许多弟兄讲一些话。
现在有这么一个群体叫做“Microsoft Hater”,他们的表现出对微软十足的敌视,在他们眼中,微软的一切都是恶劣的,凡是微软的就要抵制,微软的任何产品任何技术都不值一提,因为微软本身就是一家没有技术的小公司,只是靠商业手段而成功的小公司。在他们眼里,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是的,我不否认微软的成功有相当部分是商业上的运作,毕竟像Sun公司那样孕育了无数优秀技术的公司最后还是走上落没之路。但是我在这里还是想告诉那些Microsoft Hater们,在许多方面微软的技术绝对是值得钦佩的。
我有时候很不了解一些人的逻辑,他们经常说微软技术差,没有创新。但是,微软那么多科学家搞出来的LINQ,Reactive Framework,Parallel Library,F#等等,哪个不是创新,哪个不是开发方式上的突破呢?是的,在一定程度上我同意微软在商业方面常常是个后来者,它在产品上的创新似乎并不突出。但是,我相信所有人都能够明白一个道理:产品和技术是两码事,技术优秀并不是产品优秀的充分条件,反之一个创新产品背后的技术也可能已经被运用了无数多次。如果从技术角度来说,微软的创新绝对不少。但问题就是,您关注了吗?
在争辩的过程中,我时常发现对方其实并不重视微软技术——有时他们也会表示根本不在乎这些。诚然,不关注微软技术,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来说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在不关注,不了解的同时,却还自信满满地坚持微软没有优秀技术,这便让我难以接受了。再者,由于多年不关注微软的技术发展,有些弟兄也会拿某某领域在如今的发展与微软在5年甚至更早前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此证明微软技术有多么糟糕。但是,可能在另一场争论中,他们又会认为微软技术发展得太快——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呢?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在各种技术大会上都能看到微软的身影,微软更是世界知名的科研“大户”,这正说明业界顶级技术领域也是承认微软技术实力的。在业界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他们的贡献非常令人瞩目。但是在某些人眼里,他们一旦到了微软,接下来的工作也就没有价值了。几年前在学校BBS与人吵架时,我还听说过这样的说法:那些人不能算是微软的,他们都是微软从别处挖来的,所以微软还是没有技术。但是他们却没有想过,他们所爱戴的谷歌公司,却也特别喜欢从微软挖人。甚至可以这么说,在谷歌里有几个人不是挖来的呢?好吧,俗话说“爱她就要包容她的一切”,我相信Microsoft Hater们一定都是好男友,好丈夫。
不过也有人会这么说:微软研究院和微软的技术水平并没有关系。微软研究院只能看作是微软对IT业所建立的“慈善机构”,或是微软开办的大学,与微软“自身”的技术水平关系并不大。但事实上,微软的技术大都是由研究院发起或指导的,譬如我之前提到的每个技术都是这样,无一例外。微软不是傻子,它为什么要出钱出力不求回报,它最强的地方不就是商业手段吗?如果您关注一些微软相关的资料,例如Channel 9或,就会发现讲解我们那些常用技术的,许多都是研究院的科学家。例如,F#的设计者之一也是Haskell语言的主要设计者(经人指出是我搞错了,Haskel语言的设计者是微软研究院另一名科学家),而站在.NET平台GC背后的在加入微软之前,也一直在LISP运行时等领域耕耘。微软研究院的技术实力并不是空中楼阁,其中许多都是实实在在体现在微软的技术中。
我承认,微软的很多东西都有问题,因此我也从来不为Vista辩护。我也喜欢开源,支持开源,从来不会在任何场合支持微软的封闭策略。总而言之,我从来没有昧着良心去为微软做广告,写软文。我甚至也对提出过质疑。既然微软有那么多不好的地方,但我为什么喜欢微软技术?因为我是个纯粹的技术人员,我了解微软有着多么优秀的技术,如果放弃这些我一定会心有不甘。同理,我也会去接触微软平台之外的技术以及各种优秀的东西。例如,在推上听到很多人说Mac是多么多么好,即便某些地方略显偏激,但的确也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和相当部分的真实情况。于是,我为了更深一步理解他们的说法,也找个机会。然后,即便用得不爽也努力地unlearn在Windows下的各种习惯,不以此认为是Mac的缺点。学习新东西,我可以理解这种情况。
我现在感到不爽的原因,实在是觉得微软那么多好技术,却没个讨论的地方,这算是什么状况!在我看来,仇视微软不是个正确的技术氛围,推上那么多nb的技术高手,舆论氛围为什么却是一边倒?我“发飙”也不是因为微软被鄙视了,而是我认为太多技术人员鄙视微软的手段实在不够技术化。Linus也曾经说过:。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的技术氛围的确有些病态。
我还是想说那个经典到有些老掉牙的案例。在很多年前,业界普遍存在的观念,便是“.NET平台不适合实现动态语言”,这是因为之前ActiveState公司实现Python后发现性能太差。但是,Jython的创建者认为,既然JVM上实现Python语言的效果不差,为什么同样在原理类似的CLR平台上却有不一样的结论呢?于是他便开始关注.NET平台,关注CLR,并且尝试实现一个Python原型,希望找出.NET平台不适合动态语言的原因。但是最后的结果令人惊讶,因为在标准的pystone评测中,Python在CLR上的性能表现甚至比C语言的Python实现有很大领先(这个故事的更多情况,请参考)。
后来,Jim加入了微软的CLR小组,为了得到更好的实现,也努力让CLR成为一个更好的运行时。因为IronPython的突破,后来又有了,最后又总结出动态语言实现的通用基础类库。而在我看来Jim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努力使IronPython,IronRuby和DLR都保持完整的开源(使用通过OSI认证的)。我们现在也可以发现,微软后来的各种框架/类库,包括ASP.NET MVC,F#等等都是MS-PL开源的,说不定其中也有受到Jim的影响在里面。
好,那么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Jim当年和许多Microsoft Hater一样对微软抱有敌视态度——而且理由很充分:“已经有人“证实”了.NET是个垃圾平台”——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IronPython,IronRuby或是DLR。再假如,如果Jim在加入了微软之后,没有坚持自己的态度,让IronPython等项目就此闭源,那么我们也无法如此轻易地学习到这些美妙的技术。Jim对于技术所保持的这种纯粹,才是真正推动技术进步的手段。与此相比,靠耍嘴皮子来敌视微软算个毛本事?
其实我也能够部分理解某些人的看法。例如昨天有朋友这样说到:
回顾下微软的商战史,对Linux的打压,企图收购WPS时的高傲姿态之后,就一点不会觉得微软冤枉。微软技术牛谁都清楚,但恐怕对这里的人对微软进行口碑反营销够不成什么影响。这个过程理性是次要的,掀起一阵弃用微软的潮流才是目的。
微软的东西在有些层面上确实高效方便,甚至对很多企业和个人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但当你要产业链中向上跻身的时候,早晚有一天微软会变成一个恶魔,四处围剿你的产品。因此作为任何一个有远见的从业者,都是无法坦然的接受这种IT财阀的存在的。
而我的看法依然没变:我没有对微软进行口碑营销,我只是在谈技术,我只是不想技术被其他东西淹没了。我也没有打算让任何人喜欢微软的商业文化,我只想谈论技术——作为技术人员,为什么要让商业来盖过技术?借鉴技术,交流技术才能发展技术。我现在只是希望不喜欢微软商业的人,也能够正确对待微软的技术。即便是自由教主RMS,他也仅仅是在商业或是软件版权问题方面向微软发难,而从没有像许多Hater那样认为“微软的技术都不值一提”。此外,技术也是相通的,我相信微软今天倒了,下个星期我就能去开发Java,开发Rails,开发Django。我有自信可以比无数不了解HTTP协议,不知道Web开发规律的人要厉害。同样,我相信让某些牛人来搞.NET,不出一个月肯定能比8成博客园的弟兄要强大许多。为什么谷歌当年要从微软大量挖人?是因为谷歌在使用微软的技术,还是微软在使用谷歌的技术?那些熟悉微软技术的牛人们,难道不也是立即转向某些人眼中“截然不同”的领域吗?我认为其中的道理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我写了这么多,其实也并非只在对Microsoft Hater们表态。事实上,我在推特上遇到的技术达人们并非我之前描述的那么夸张。他们虽然不喜欢微软,但是大都还是理性的,和他们的辩论过程中我也了解到很多其他技术的优秀之处,对我帮助很大。接下来,我就想谈一下我对微软技术社区的一些不满之处了。
博客园是国内微软技术的标杆,这点毋庸置疑,但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另外一些倾向。一是盲目自卑,二是盲目自信。两者其实是统一的:前者不了解微软技术(或只了解一小个侧面),认为微软技术不过尔尔,没有竞争力,而后者却认为微软实力天下无敌,或是每样技术都是完美无缺。这些也都是闭塞的表现。微软不是一个整体,它是由许多个人和团队组成的,这些团队的实力和成果各有高低,几乎任何一概而论的判断都是不妥当的。 我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一定要放开视野,吸收各种技术的优秀之处,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有所发展。喜欢一门技术不要紧,对一门技术有倾向性也不要紧,这才构成了多元化的世界。甚至,我认为这也是技术发展的要素之一,因为只有喜欢一门技术才想要真正去发展这门技术。从某个角度来说,盲目敌视外部世界往往也不是真粉丝们的表现,因为这样的人是很难对技术发展做出贡献的。
闭塞还导致了另一种现象:某些朋友先是对微软技术抱有盲目乐观的态度,但是忽然有一天,在发现微软技术也有其局限性(这难道不是必然的吗?)之后大失所望,于是转向另一个平台再开始鄙视微软技术。这就好比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在思想收到冲击之后变成一个极端的虚无主义者。无论走哪种极端都是不对的,而且,如果从一开始就保持良好的视野和心态,便可以各取所长,同时享受多个平台的技术优势。
至少在目前看来,至少在国内,我认为微软平台的技术人员还是太闭塞了,比微软外的技术人员要封闭许多。举个实例,我的真实体会,为什么作为一个微软平台的技术人员,在推特上我总是很少见到博客园的各位呢?
弟兄们赶快打开视野吧,就从上推特开始吧,。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微软的商业模式 16:03有这样一句俗语:
上涨的潮水可以浮起所有的船。
意指只要搭上成功的大船,成功自然指日可待。IBM是业内的巨人,谁能攀上这个高枝,就将成为业内的翘楚。当时IBM没有认识到软件的重要性,决定将软件外包,而那时在操作系统领导潮流的是数字研究公司,IBM屈尊俯就,登门商讨合作事宜。谁料想该公司恃才傲物的年轻老板一上来就开出了高价码,每台电脑按惯例收取授权费200美元。比尔·盖茨当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微软的商业模式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位置:&&&&&&
微软的中国式商业模式或随反垄断调查被打破
作者:张金祥责任编辑:张凤林
来源:CBISMB关键字:微软 中国式商业模式
微软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是国内IT行业关注的重心,从印度裔新CEO纳德拉的上任,到终止WindowsXP的服务,到高达1.8万名员工的裁员,以及最近的微软反垄断调查,都让微软这个成功的IT帝国被无数的用户和合作伙伴重新审视。与之相对应的,微软新CEO上任之后大刀破斧的改革,其幅度也远远超过之前所有人的预计,九英寸以下设备将得到微软历无前例的免授权费,新收购的诺基亚被裁员九成,OFFICE进入云订阅时代,不难看出,微软这个身躯巨大的帝国,正在进行着艰难而痛苦的转型。
目前微软面临着诺基亚消化不良、稳定营收的Windows操作系统未来可能向免费时代低头自断现金流、业务发展方向不明确,客厅争夺战机会渺茫等多重问题的挑战,而对国内市场来说,用户面对微软更多的态度是困扰。
受盗版影响 营收仅与荷兰相当
没有操作系统的电脑不过是个盒子,这使得Windows自进入中国不久,就让用户不再有其他选择。但其全球同步的价格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成本高昂,WINDOWS 98作为微软首款在中国强力推广的操作系统,售价达到了惊人的1998元,这个价格不要说在当年,就是在通胀严重的现在,仍然是个天价。对于购买硬件就已经捉襟见肘的国人来说,花那个钱买个操作系统纯属是脑子有病。
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2011年,时任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向员工表示,受到版软件影响,微软在中国的创收甚至低于荷兰,荷兰的人口总数仅为中国的1%,中国的PC销量则与美国相当。据反盗版软件行业组织商业软件联盟的资料显示,新兴市场占据全球在用PC的56%,占据盗版软件的73%。微软的资料显示,在该公司2013财年778亿美元的营收中,中国、巴西和俄罗斯均“超过”10亿美元。相比较之下,苹果2013财年在大中华市场(包括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营收达到270亿美元。
盗版打击了微软,
和他的中国竞争者
中国市场微软的收入不及荷兰,但微软仍旧对中国市场不离不弃,始终保持着“且行且珍惜”的态度。免费,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对于消费者来讲,大多数时候是好事。但免费时代的先行者,既不是用免费杀毒软件打败卡巴斯基的360杀毒,也不是腾讯、巨人这些打着免费吸血的互联网公司,而是微软面对的大规模中国盗版用户。
有句原来听的非常多的话叫“先有盗版,后有微软”,早期便宜的盗版光盘,使得几乎零低成本的Windows配套软件在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忠实用户,从Windows到OFFICE到微软的其他配套软件,中国用户在之后的应用习惯上,全面配备了微软的软件产品,但采购成本,一张光盘就够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盗版重灾区,一份国内卖到数百美元的操作系统,国内盗版只要几块钱,没有更换硬件限制,没有安装电脑台数限制,只要光盘不坏,盗版用户想装多少台电脑都不是事。这样的结果好的地方是低在本的操作系统中国的IT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恶果却来得更迅猛。
时至今日,中国的IT硬件厂商占据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硬件的代工制造,华硕技嘉等硬件品牌深入全世界用户的心中。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的软件市场除了杀毒软件之外,可用全军覆没来形容,无论是WPS还是其他各种软件,都随着WINDOWS的低成本普及和配套性被用户拒之门外。杀毒软件则因为盗版无法每天更新病毒库,起不到安全防护作用,用户不得不购买正版软件。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在硬件进入瓶颈期之后,在软件应用 上全面的走向了模仿,失去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无竞争下的特色正版推广方式
借用百会CEO刘建华在CRM发布会上曾提到,在中国公司要上市,在筹备阶段第一件要作的事儿就是购买微软的正版操作系统,因为你的公司上市必然会被微软关注,如果你不是他(微软)纪录在案的客户,或者采购与实际规模差距明显的话,微软就会打着反盗版的旗号,来收保护费。每一家上市企业都交过保护费,过不了这一关,企业休想上市成功。
刘建华用的保护费三个字很有特点, 只要你被微软盯上,那么就要交保护费,本着打击盗版的原则,多年以来,微软仅在与亚都和盛大等极少数的案子上,因为大环境的不同,而起诉失败。而相对应的,微软在国内采用如此的商业模式,以及如前些年的黑屏事件,WindowsXP的单方面终止更新事件等多种手段,在其他正常的软件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看到的,多年以来,能够如此替用户进行选择的,除了微软之外,只有腾讯那个“十分艰难的决定”。并且微软在实际的维权过程中,往往还被认为在案件中扩大受损失的规模,这就让正当的维权中带上了前面刘建华所说的“保护费”性质。
微软在用自己的脚步将正版化推进从政府到央企,再到民营大企业,然后在更大范围内的企业推行正版,最终到消费者。但无论是黑屏事件,还是上门维权,微软的行为对中国用户而言都显得过于与众不同,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正版?盗版?
场景不同定义不同
随着IT硬件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以及移动时代的到来,员工的办公地点灵活性增大,办公场所受物质界限的制约越来越小。采用BYOD工作方式的员工也越来越多,大约十年以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就对员工使用自有笔记本电脑设备提供补贴的方式来规避正版问题,而且笔记本电脑大多装有正版操作系统。
BYOD(Become Your Office Device)即在你自己的设备上安装很多公司的软件,以便可以让你使用公司的资源。当员工的设备比如iphone上安装了这样的管理软件,员工自己的手机就变成了公司的手机,那个Agent就不停的和服务器同步(不知道同步的程序和数据的细节)。虽然这是一个员工的“Own Device”,但此时BYOD从“Bring Your Own Device”变成了“Become Your Office Device”。(来自百度百科的定义)
在移动大潮下带动的BYOD趋势,对微软本身没能造成太多的困扰,但对国内的很多用户来讲,却带来了始料未及的烦恼。众所周知,目前个人消费者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产品,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WINDOWS高级家庭版操作系统,虽然这是一款正版操作系统,但只面向家庭用户,如果你使用它来进行商业活动,那么这仍然是一种盗版行为。
如不久前,微软联合当地工商突袭了一家创业公司打击盗版,公司被查封,然后一台台电脑核查,公司员工被指定在旁边配合调查,很多员工都以为公司摊上大事了。但该创业者觉得微软盗版认定很有问题:公司所有电脑都运行正版软件,部分笔记本电脑属于公私两用型,装的是家庭版,而不是企业版,接照微软认定,这属于盗版。同时,在购买企业版时,必须在微软指定的代理商处购买。
该创业者说,负责他们签约的代理商说:紧跟微软打盗版的步伐,基本上每周都能签约六七家。据这位代理商向该创业者透露:微软每逢产品升级时,都是严打盗版,以推动新版软件销售。相关人员问微软:“如何找到我们公司的?”微软方面回答:“你们公司最近做宣传了吧?”开始做宣传意味着这家公司开始赚钱,至少融到钱了,这样的企业就会进入微软的视野:没钱的公司打了没用,收不到钱,有钱的公司才能打出钱来。
而不久前传出国家对微软此次涉嫌垄断、四地办公室被国家工商总局调查,并不是传言中的捆绑销售等问题,而是利用市场垄断地位强买强卖,有消息表明自13年下半年开始,有多家企业对微软这一行为进行了集中的举报,才是此次调查的重点。
最终的结果是创业公司成功的缴了6万元的“保护费”解决了盗版问题,6万元可能似乎并不多,但上海博科软件面临同样的问题以及微软高达664万元的索赔,博科公司总裁沈国康认为即使全部重新购买上述软件,也不需要664万元,这是典型的狮子大开口。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为了促使用户将低级WindowsXP以及Windows7升级到最新的Windows8,微软先是停止了对WindowsXP安全更新的支持,之后又停止了Windows7的销售,其意图明显在于快速的将Windows8推入市场和用户的电脑之中。
但微软的这些行为并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根据Net Applications发布的2014年4月全球PC操作系统排名数据显示,微软最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 8的市场份额为5.88%,而Windows 7以49.27%的份额仍位居第一位,但已有超过十年高龄的Windows XP仍占据26%以上的市场,哪怕是XP停止安全更新之后,仍然没有动力让用户为价格高昂且对用户不友好的Windows 8买单。
微软发展速度最快的年代推出的产品是Windows95和Windows 98,操作系统每次更新的时候,用户需要更新的不仅仅是操作系统,还包括可以流畅运行新操作系统的电脑硬件。而到了2014年,哪怕中国大多数用户仍然不会像欧美用户那样考虑是否需要花几百美元升级操作系统,面对零成本的系统,国内用户并没有显现出像对ISO7或者安卓4.0更新那样巨大的热情。其一方面是Windows XP已经足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而自Windows XP之后无论是失败的Windows VISTA还是被普遍认为还不错的Windows 7,它们对普通用户来讲变化仅仅是对体验的优化,就功能性而言没有更多的进步。而Windows 8革命性的变化,却因为改变太多,用户难以适应,而被用户放弃。连零成本升级的盗版用户都不选择微软最新的操作系统,我想从中不难看出市场的选择取向。
未来在中国市场上
微软面临多重挑战
不久前微软在中国市场上发布了Xbox One游戏机,这代表着微软在多年之后,终于正式加入了中国的客厅大战,而其主要竞争对手索尼的PS4游戏机也将在不久之后登陆中国市场。和Windows一样,Xbox One进入国内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仍然是正版问题,由于消费能力问题,一款正版游戏高达300~500元的价格并非普通消费者可以轻易负担的,这导致微软仍然要面临只卖主机,软件疲软的可能。而与Windows企业级市场为主有所不同,Xbox One主要面对的是个人消费市场,再通过暴力式维权恐难奏效。
同时早些时候发布的OFFICE 365,由于价格等因素可能会迫使用户转向CRM软件后其他云应用等其他方式,在这个正版风暴年代里来降低软件成本支出。而随着WINDOWS 8.1面向九英寸以下设备免费开放,业界认为Windows 9很可能会是微软最后一个需要完整付费使用的操作系统,在之后微软可能会因为更多竞争因素,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商业模式,全需向免费市场转变,进而依靠应用来营利,但考虑到微软目前的收入中仍然有一半以上来自Windows和OFFICE软件的授权收入,所以这一决定仍然还是个未知数。
在鲍尔默领导下的微软,在移动时代没有选择自己的道路,在纳德拉接手之后微软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甚至启动了高达1.8万人的裁员计划来保持微软的灵活性。可以想见,微软目前虽然面临来自苹果以及谷歌强有力的挑战,但具备创造能力的仍然还是桌面级市场上微软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只要微软不像诺基亚一样麻木,不像雅虎一样找不到方向,仍然会是IT帝国中的一员,目前能击败微软的,只有微软自己。■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CBISMB观点。
CBISMB网友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CBISMB网友 &注册邮箱: &
CBI 友情链接:
CBI集团其它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