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书 7 1 12中反映犹太人被掳时的心情的经文

42 流泪的先知耶利米
42 流泪的先知耶利米
根据经文:《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
&&& 存心节:“人仰望耶和华,静默等候他的救恩,这原是好的。”―哀3:26
&&& 一、风暴中的坚诚(耶1章)
耶利米是继以赛亚后的一位大先知,他约生于公元前650年。父亲是祭司,住在便雅悯地的亚拿突城。耶利米在犹大王约西亚在位第十三年蒙召(公元前626年)。耶利米性格本来懦弱,他不像以利亚那么有能力,以赛亚那么有才智,但他有一颗安静、富有同情、爱国爱民的心,并且愿意为主而献身。上帝使他的软弱变成刚强,为他所用,为真神争战。当时他还年轻,总觉自己无力。当他听说上帝将他从母腹中拣选,分别为圣,并派他作列国的先知时,耶利米说:“主耶和华啊,我不知怎样说,因为我是年幼的。”于是上帝用手按耶利米的口,赐他能力,赐他信息,这是他蒙召的第一次经验。上帝又让他看见一根杏树,杏树乃充满生命活力的树。经过严冬,早春即花苞怒放,教训他上帝的话将以无限的生命力表现出来,这是第二次经验。上帝让他继续看见一烧开的锅,从北而倾,显明犹大国犯罪叛道,必将为敌人所掳。那从北而倾的锅,就是上帝的刑罚,北方的巴比伦人将要入侵犹大,危险必将速速临到。耶利米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先知,当奋起唤醒同胞。这是给他的第三点启示。
耶利米本性原是懦弱而畏缩不前的,他只想望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过退修的生活。当他想到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如此的动乱,肩负的使命如此繁重,遭遇的反对必将异常剧烈,有些畏惧。但上帝说:“看哪,我今日使你成为坚城、铁柱、铜墙,与全地和犹大的君王、首领、祭司,并地上的众民反对;他们要攻击你,却不能胜你,因为我与你同在,要拯救你,这是耶和华说的。”从此以后,四十年之久,耶利米犹如一座坚固的高城,屹立于风雨之中,巍然不为攻击、苦难、拘禁、威胁所动。
上帝要让耶利米担负双重使命:宣告灭亡――拔出、拆毁、倾覆;又宣告复兴――建立和栽植。警告全国百姓即将面临的急难,又带给他们希望和鼓励。
&&& 二、深夜中的角声(参耶2,3,4,8章)
到耶利米时代,犹大国处于双重危机之中:一是宗教,二是政治。宗教上,百姓、官长、祭司都离弃上帝,离弃救恩“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2:13)。不走因信得救之路,想望靠严格的礼仪得救“传讲律法的都不认识我”(耶2:8)。这些上帝所栽种“上等的葡萄树”都变成“外邦葡萄树的坏枝子”。他们想“用碱,多用肥皂洗濯”“罪孽的痕迹”,但仍在上帝面前显出“罪孽的痕迹”(耶2:21―22)。“耶和华说:我的百姓愚顽,不认识我,他们的是愚昧无知的儿女,有智慧行恶,没有知识行善”(耶4:22)。“从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虚假,他们轻轻忽忽地医治我百姓的损伤。说,平安了,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耶8:10―11)。处在这深沉黑夜里的耶利米先知,扬声呼召百姓重新回转走得救的正路:“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耶6:16)先知传达上帝的恩言:“背道的儿女啊,回来吧!因为我作你们的丈夫。……我也将合我心的牧者赐给你们。”(耶3:14-15)“以色列得救,诚然在乎耶和华我们的上帝”(耶4:23)。先知的话语如角声响彻夜空。
如果一种宗教是以礼仪和外在敬拜为中心,忽略内心的革新,这种宗教永远不会被众人所认同,宗教永远是个人内心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在政治,国内统治阶级腐败,国外入侵所构成的威胁正成为事实。东方的巴比伦国要被上帝国以降刑罚于不肯悔改的犹大国的工具。耶路撒冷将一再被尼布甲尼撒王围攻和掳掠,所罗门建造的圣殿将被毁坏。忧国忧民的先知,怎么能不为这些将临的危险而担心呢?但这些自称上帝的百姓的人却自我感觉良好,他们认为有上帝保护,不会有患难,但《耶利米书》的许多篇幅都是恳切犹大人悔改,只有真诚的悔改,才能逃避这要临到的事。
&&& 三、十字架的精兵(耶20:1-2,37:38)
上帝叫耶利米下到窑户的家,指着次劣的瓦器告诉耶利米,以色列民背弃上帝,如同无用的瓦器,打碎而无法补救(耶18章)。上帝又叫耶利米买来瓦器,在以色列的祭司和长老面前将瓦器打碎,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要照样打碎这民和城,正如人打碎窑匠的瓦器,以致不能再囫囵”。(耶19:11)像历代先知和救主自己的工作一样,耶利米忠直的劝告并不受人欢迎。他们喜爱听信谎言,不喜爱听指责他们的话。先知为真理失去自由,他被人鞭打,上了枷,囚在监里(耶20:1-2)。而且他是受祭司儿子,总管圣殿事务之人的苦害。但犹大的背逆终于招致惩罚了。巴比伦王率全军围困圣城,这位忠心的见证人准备离开这毁灭的城邑,回到自己的地业暂住,经过城门时,被假先知和儿子诬告,说他准备投降巴比伦。耶利米被殴打,再次被囚(耶37章)。以后,又因他说实话,不肯撒谎而下在水牢里,陷于污泥中(耶38章)。耶利米一生背着羞辱的十字架为真理站立。
&&& 四、绝境中的灯光(耶32章)
这位爱国爱民的先知竟被怀疑为通敌的间谍被囚禁,他仍不停止传达上帝赐给他的信息,苦难无法止息他的声音。这时候,耶利米的故乡,便雅悯地的亚拿突城已陷落,他的堂兄哈拿蔑要将亚拿突的一块地卖掉,这样形势下,根本无人要买这块地。但被囚在卫兵院中的耶利米却做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竟拿十七舍客勒银子买了靠近亚拿突的这块祖地。在敌人的沦陷区买地真被称为愚妄之举,但这都出于为上帝的旨意。为了使这件事的影响能扩大到民众中,买地手续的办理、画押签字都特别慎重。有见证人在场并将契约交给书记和至交巴录妥为保存。先知用行动来告诉绝望的犹大百姓,将来他们必定归回。他传达上帝的旨意说:“我在怒气、忿怒和大恼恨中,将以色列人赶到各国。日后我必从那将他们招聚出来,领他们回此地,使他们安然居住。”同时,他也预言受苦的时期为七十年(见耶25:11-12)。上帝救赎的大能大力显现的日子,必令他们重新复兴。“我必使你痊愈,医好你的伤痕。”(耶30:10-11)
&&& 五、盈溢爱的热泪(耶9:1,哀2:11)
耶利米受命于国难当头,强国敌兵压境,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奋不顾身为民族命运呐喊,但有谁能领会他的诚实言语呢?执迷不悟的以色列民苦苦迫害他,耶利米满腔热血化为忧伤的眼泪,他自己说:“但愿我的头为水,我的眼为泪的泉源,我好为我百姓中被杀的人昼夜哀哭。”人们称他为“哀哭的先知。”耶利米的一生犹如一滴爱的热泪,足以感人心怀。他为人忧急之心,使他昼夜哭泣,甚至到了心肠扰乱,肝胆涂地的地步。他所写的哀歌每字每句,充满着基督之爱。他的一生都是在流泪中度过的。据说,耶路撒冷陷落以后,有一批亲埃及的人要逃往埃及,强逼耶利米同行,到埃及后遭受同胞的残害。
&&& 六、预表主的先知(耶11:18-19,太16:14)
先知的一生许多地方预表基督:(1)迎着围困和反对在本族中传扬真理,反被讥诮、拒绝、厌弃。(2)逼迫耶利米的人大多为官长、祭司、假先知,逼迫救主的也是这一等人。(3)耶利米是流泪的先知,我们的救主在世也常经忧患,多受痛苦,为犹太人,为耶路撒冷哀哭流泪(约11:33,路19:41)。(4)耶利米为即将遭难中的犹大百姓带来安慰和希望,救主为全世界人类带来喜乐、光明和平安……热门关键词排行榜
&&&&&&&&&&&&&&&&&&&&&&&&&&&&&&&&&&&&&&&&&&&&&&&&&&&&&&&&&&&&Untitled Document
基于圣经?贯乎历史?现实所需
Family Worship
原著:凯瑞?普塔克(Kerry Ptacek)&
翻译:德静& 编校:王志勇牧师
威斯敏斯德出版社
Wesrminster Publishing
Family Worship
原著:凯瑞?普塔克(Kerry Ptacek)&
翻译:德静& 编校:雷默
威斯敏斯德出版社
Wesrminster Publishing
“至于我和我全家,我们必定侍奉耶和华”(书24:15)
没有个人的敬虔,就没有家庭的敬虔;没有家庭的敬虔,就没有教会的敬虔;没有教会的敬虔,就没有社会的敬虔。个人的敬虔是敬虔的根本,但基督徒个人的敬虔绝不是在深山老林中独居苦修的敬虔,基督徒虽然不属于这个世界,但基督徒的使命却是在这个世界上荣耀上帝,发挥光与盐的作用。其中,基督徒的家庭是操练敬虔最重要的地方。
没有家庭的重建,我们在教会中就没有力量;没有坚固的家庭作后盾,我们在世界的争战中就无处栖身;没有敬虔的家庭,基督教的信仰就无法代代相传。基督徒蒙受上帝的恩典得了新生命,就当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靠着圣灵所赐给的大能大力,以上帝所启示的律法为敬虔生活的标准,全方位地重新建造自己的生活。在这一全面重建的过程中,家庭的重建是最为重要的。
在中国教会中,由于受佛教等异教文化的影响,许多传道人认为婚姻、家庭是世俗的累赘,只有天天抱着一本圣经,外出传道才真正属灵,超凡脱俗。因此,他们不照管自己的家庭,不顾惜自己的妻子,不教育自己的孩子,到处以教法师的形像出现教导别人。他们不仅不为自己在家庭生活方面的缺陷感到愧疚,反倒以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为主舍己!结果,上帝是欺哄不得的,违背上帝明确的诫命,虽然有热情,却不是按真知识来服事上帝(罗10:2),最终所导致的就是自己的家庭生活乱七八糟,不仅没有好的见证,自己蒙羞受辱,也直接影响到教会的侍奉,并且使主的名在外邦人中受到亵渎!
其实,这个现象不仅在中国大陆教会中四处泛滥,在欧美教会中也是如此。正如本书作者所警戒的那样:“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口里承认基督是主的基督徒,不顺服上帝让他们照管家庭的诫命,不以上帝的圣言养育家人,却仍然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向他人传讲上帝的圣言。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难道还想自己能改变世界吗?”(第六章)
要挽回目前这种令人遗憾的现象,重要的方式就是恢复传统的家庭敬拜。笔者从一九九九年以来就在家庭中实行家庭敬拜,并在教会中倡导施行,确确实实在自己家庭中经历到了上帝的祝福,也确确实实见到上帝祝福了许多忠心坚持家庭敬拜的基督徒家庭。
家庭的重建要从家庭崇拜开始。家庭作为人的第一个政府、第一个学校、第一个教会,集中体现在家庭敬拜上。在家庭敬拜中,父亲作为一家之长,以上帝的话语作为至高标准,管理家庭,教育子女,带领敬拜。在1643年召开的威斯敏斯德议会所拟定的信仰基准中,就有《家庭崇拜指南》,规定父亲要带领全家敬拜主,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疏忽这一责任的,要受到教会的惩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家庭敬拜似乎被人遗忘了。我们相信,这就是基督教文明在西方衰微的根本原因之一。对照中国教会的情况,家庭祭坛的荒凉是中国教会软弱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家庭是我们操练敬虔的地方,如果我们不在家庭中活出基督的样式来,仅仅在教会中装模作样,在教会中是羊,回到家中是狼,就难免有假冒伪善之嫌。笔者在教牧服事中一再见到,不管是传道人,还是普通信徒,那些在教会中有问题的人,往往都是在家庭中有问题的人。因此,恢复家庭敬拜是基督教全方位重建的重要方面。德静姊妹全家四代信主,她以奉献的心志翻译这本小书,惟愿上帝继续祝福、带领她。本书涉及的方面较多,虽经多方校阅,相信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先进不吝指教,再版时予以更正。愿圣灵开我们的心窍,加添我们的力量,使我们能够藉着家庭敬拜,重建我们的家庭,复兴我们的教会,使基督的仇敌羞愧,使上帝的名得荣耀。
于北京威斯敏斯德书斋
绪论&&&&& 家庭敬拜的重要性&&&&&&&&&&&&&&&&&&&&&&&&&&&&&&&&&&&&&&&&&&&&
⑴信靠父母的权威
真正的孝敬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话语和行为上,还包含内在的心态。
⑵尊敬父母
孝敬包含对父母合宜的行为方式。不论其动机和目的如何,贬损性的语言和侮辱性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尊敬的具体内容取决于尊敬的对象(彼前2:17)。
⑶以物质赡养年老的父母
“培训”是从希腊文的paideia翻译来的,从paideia这个词我们得到“教育学”(pedagogy)这个单词,“教育学”就是教训孩子。这两个词以及它们所对应的希伯来单词都暗示着劝惩性的教导,因此,不适用于那种没有父母的权威和惩罚的教育形式。这个词在《希伯来书》12章5至11节中用过不下8次(右栏中用下划线标明),解释上帝如何保持与其子民之间的父子关系。通过管教性的教导,我们知道我们被上帝所爱,k积极教导我们,使我们合乎耶稣基督的形象。
《希伯来书》的这段翻译,目的是强调培训中的“管教”。虽然paideia包含责罚的运用,但它也是在教导的范围之内的。当然,假如仅仅把父亲养育孩子视为是狭义的惩诫,则是错误的。
⑴祷告和赞美;⑵阅读和解释圣经(进行教理问答),“以简明的方式”讨论;⑶劝惩(劝诫和责罚)。通常认为祷告和赞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敬拜要素,但是,《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却反映圣经中的倾向,就是把二者结合在一起,不管是说出来,还是唱出来,并没有大的不同。注意,劝惩被视为敬拜的一个要素(《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第2部分)。
3.全家一起读经
《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第3部分指出:“解释圣经是教牧人员的本分和职责,任何人不管有什么资质,如果没有蒙召传道,分别为圣,就不要擅自解经。”同时,《指南》也授予家长类似牧职的呼召,让他们对于读过的经文加以讨论。这同以下观点一致:合乎圣经的家长带领之下的家庭,是适宜的敬拜场所。
对于家庭读经而言,讨论是重要的补充部分,尤其是对那些在公共敬拜中不能发言的妇女和孩子而言。家长带领的讨论重点,是关于所读经文的应用,尤其是在劝诫和责备方面。
4.带领家庭敬拜
《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清楚地指明,男性家长当带领家庭敬拜的各个方面。而牧师则有责任鼓励和装备男人,使之能够担当这种责任:“牧师就要劝勉那些懒惰的人,训练那些软弱的人,使每个家长都有适宜的装备(《家庭敬拜指南》,第4部分)。因此,倘若牧师责备家长没有带领家庭敬拜,也当承认自己在教牧上的失职。
一家之长在教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如果他不适合带领家庭敬拜,只有在征得地方堂会同意并向长老会解释的情况下,这个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方可代替他的位置。
至于富人能否雇佣私人牧师代替自己执行家庭敬拜方面的责任,《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予以认可,而其他长老派和清教徒则认为这样的家长也不可免除圣经中所显明的这一教导的吩咐。
有趣的是,即使是牧师的探访也不能看作是分离家庭的理由。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允许牧师与一个或部分家庭成员单独讨论(《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第4部分)。
《指南》特别注意那些既没有蒙召服侍又不是家长,却宣称自己有属灵权柄的人,把这种人同保罗在《提摩太后书》3章6至7节所说的那种人相提并论(《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第五部分)。
5.参与家庭敬拜
家庭敬拜仅限于家庭成员和一同吃饭的客人。不另外邀请家庭之外的人参加家庭敬拜(《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第6部分)。
《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反对“不同家庭成员的聚会”,认为这种聚集对公共敬拜和家庭敬拜都有害,也是造成教会分裂的一个原因。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在于这样的事实:这种聚集会破坏根据圣经建立起来的教会的权威,因为它们既不是由牧师主持,也不是由家长主持(《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第7部分)。
不同家庭的聚集也包括今天常见的研经“小组”。事实上,这些小组常常是由那些既不适合带领公共敬拜,也不适合带领家庭敬拜的人带领。小组引发教会中的党派之争,有时甚至成为“教会中的教会”。
虽然《指南》反对不同家庭中的人在平时为了训诲和敬拜而聚集在一起,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旅行时,这种聚集则是可以的。信徒们聚集在一起,可以在他们中间选出最有资格的人带领敬拜(《家庭敬拜指南》,第14部分)。
6.主日时的家庭
家庭敬拜对公共敬拜的贡献在主日尤其明显。全家都从所宣讲的上帝之道受益后,他们可以在家中讨论所听到的。家庭敬拜而非主日的公共聚集,是妇女和孩子提问问题的场所。
现代人把孩子从公共敬拜中分离,使孩子归在“孩子的教会”中,这种做法与《指南》制订者背道而驰。假如孩子没有聆听证道,怎能在家庭中讨论呢?
《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反映了《威斯敏斯德信条》的观点:主日全天都应用于公共敬拜,在家中讨论、读经、默想和祷告。因此,在礼拜天的时候,不当停止家庭敬拜。按照《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和《威斯敏斯德信条》的观点,主日敬拜的绝大部分是在家中进行。
7.为家庭祷告
《指南》鼓励“那些会祷告的人”,通过“更加恳切、经常地私下祷告”来挑旺“祷告的灵”,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的为他们的家庭祷告。对于那些还不熟悉祷告的人,则建议他们先采用已经成文的祷告(《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第9部分)。
8.家庭敬拜的紧迫性
在过去,家庭敬拜被视为家庭生活中第一优先考虑之事,绝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尤其重要的是,绝不能优先考虑那些与世俗的挂虑和来自恶人的压力有关的活动,却把上帝对家庭的旨意放在后面。
《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主张,家长应利用他的权威确保家庭敬拜受到鼓励。而且,上帝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上,基督徒就当利用这样的位置,发挥影响,促进家庭敬拜的进行(《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第11部分)。
家庭敬拜对于教会的造就至关重要。实际上,造就的真正意思是靠着圣灵建造家庭,也就是上帝的殿堂。这殿是基督的身体,基督是教会的元首。如果我们不鼓励建造敬虔的家庭生活,就不能说我们在上帝的家中互相建造。劝诫、责备那些一时背离这一命令的人,乃是爱心和劝惩的体现(《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第12部分)。
9.促进敬虔……驱逐错误的宗教
《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把家庭敬拜视为达致成圣的重要的蒙恩之道。这种观点并不是当时的苏格兰长老派独有的,而是在教会中普遍存在的,直到19世纪时还广为流传。
当今福音派人士认同的一些敬虔的标记,如妇女查经班和小组聚会,那时的人就会认为这些不过是“在敬虔方面装腔作势”。假如没有合乎圣经的带领模式,《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就把这样的聚会视为“不是圣灵的工作,而是肉体的工作……”(《家庭敬拜指南》,第8页)。
五、威斯敏斯德会议之后的清教主义
在英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使清教主义的影响日益衰微。虽然长老派拒绝克伦威尔的统治方式,但在克伦威尔独裁统治结束之后,随着反清教徒的君主政体的复辟,他们和其余的清教徒仍然受到压制。
1.不从国教者
1662年,主教制国家教会在英国重新确立,那些拒绝服从国教的人,被称为“不从国教者”。那时,对于许多与国家教会有冲突的人而言,家庭敬拜成为唯一的与良心要求一致的敬拜方式。
2.理查德?巴克斯特
⑴促使妇女进行教导;⑵使丈夫远离对妻子进行属灵喂养的职分;⑶造成宗教知识的不平衡,使得那些灵命不成熟的丈夫更难带领他们的妻子。
这种男人在教会中灵命带领方面的惨状,激发了一系列鼓励男人恢复自己职分的努力。但是,这些努力通常都没有注意到教导在行使属灵权柄方面的核心作用。更糟的是,为男人设计的一些活动不过是重复教会活动的基本错误而已(更荒谬的是,他们本来信誓旦旦以坚固家庭为目标),不是鼓励男人与他们的家人联合,而是引导他们与其他男人一起接受培训。
圣经中描述说,由圣灵重生就是上帝的律法刻在人心中。此处的“心”是指个人意志和思想的中心。显然,并不是说一个重生的人就必然能够“用心”明白整本圣经。(这也是我们需要天天进行家庭敬拜的原因),但是,如果说一个重生的人有新的态度和渴望,愿意遵行上帝的话语,这却是合宜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圣经说上帝的律法刻在了我们心中。只要我们在今生仍然活在肉体之中,我们就仍然有缺点和失败。尽管如此,因为我们有了新心,我们最基本,也是最持久的渴望就是合乎上帝的话语,更像道成肉身的圣子的形象。
&&& 当初,我们一听到上帝关于家庭的话时,首先是感到惊奇,觉得难以遵行,但上帝的圣言是有力量的,我们不得不遵行。当我们把上帝的圣言付诸实践时,所得到的就是祝福。因此,当我们看到这些话语受到甚至是那些“保守人士”的蔑视和敌对时,我们感到很难受。我们必须对他们有耐心,就像主对我们有耐心一样。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屈服于压力,放弃上帝对家长的吩咐。我们必须按照上帝在圣经中所启示的模式,改革我们的家庭和教会。
附录&&&&&&& 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
译者注:每个时代的人都强调自己的时代艰难,世风日下,古道难行。其实,不管时代如何,要想爱主爱人,遵行律法,敬虔度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敬虔有着巨大的力量,所以撒但总是想方设法予以攻击。然而,有主耶稣基督为我们在天上持续地代祷,真正重生得救的人,是没有理由以任何借口不追求敬虔的。当我们受到各样诱惑的时候,要从历代敬虔之人的榜样中吸取力量,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赢得了今生的自由和永远的冠冕。
纵观整个历史,家庭敬拜一直是真正敬虔生活复兴的标记。没有敬虔的家庭生活的操练,一切都难免停留在表面的层次。假如不在家庭中追求敬虔,努力与家人一同敬拜上帝,仅仅是在礼拜日的时候到教堂中敬拜上帝,多是假冒伪善而已。上帝的圣约是与我们家庭所立的,每个基督徒都有责任在家庭中分别为圣,致力于家庭祭坛的建造,使敬虔的信仰代代相传。
《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是在1647年英国威斯敏斯德会议上通过的,与著名的《威斯敏斯德信条》、《威斯敏斯德大教理问答》、《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同为当时教会信仰与生活的标准,可见当时教会对家庭敬拜的重视。如今中国许多教会开始注重学习改革宗神学,但是如果没有在家庭中操练敬虔,孝敬父母,夫妻相爱,教育子女,以敬虔为中心的改革宗信仰就无法在中国确立。译者本人从1999年开始在家中带领家庭敬拜,家庭得以重建,得益非浅。唯愿上帝感动更多的弟兄姊妹,开始家庭敬拜,并推动家庭敬拜在中国的开展,必使上帝得荣耀,圣民得益处。
因着上帝的怜悯,极其纯正的公共敬拜在这块土地上已经建立起来。然而,除此之外,每个人都当有单独性的敬拜,并且家庭也当自行聚集,以家庭为单位,敬拜上帝。此二者既与个人和家庭有益,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样的敬拜,随着我们国家改革的进行,敬虔的告白和力量,在个人和家庭方面,都会日益精进。
1.首先,对于个人性的敬拜来说,家庭敬拜是极其必要的,每个人都当自己私下祷告、默想。这种操练所带来的巨大益处是言语无法描述的,只有那些真正谨守,身体力行的人,才能完全品尝到其中的甘甜。这种个人性的敬拜也是蒙恩的工具,基督徒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与上帝交通,预备自己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因此,牧师确有必要鼓励每个人都进行这样的操练,或在早晨,或在晚上,其它时间亦可。另外,这也是每位家长的责任,既注意自己这样行,同时也要留心,鼓励处于他的监护之下的每个人,每天都当殷勤遵行。
2.作为一个敬虔的家庭,每天举行家庭敬拜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的本分:首先,为教会、国家、每个家庭成员的生命和目前的需要而祷告、赞美;其次,阅读圣经,用朴素的语言进行教理问答,这样所有的人,特别是那些孩子们,在参加公共敬拜的时候,就能更好地得益,自己读经的时候,也能多得益处。同时,应当讨论经文对家中每个人的应用,何处是劝勉,何处是责备,都由家中有权柄的人予以合宜的解释。
3.解释圣经是教牧人员的本分和职责,任何人不管有什么资质,如果没有蒙召传道,分别为圣,就不要擅自解经。同样,家长也蒙上帝特别的呼召,清清楚楚地向家人宣读圣经,是其当尽的本分。读经之后,对于读过的经文加以讨论,晓得经文的应用,也是值得称赞的。比如说,如果在所读的经文中有对某种罪的责备,那么家长就当警告全家警醒谨守,不要犯这样的罪。如果上帝在经文中以审判来威吓,或者经文中描述了上帝的审判,就当提醒全家注意,不要因为自满和怠惰,就使这样的审判,甚至更可怕的事情临到自己的身上。最后,假如上帝在经文中吩咐了什么责任,就当激励每个人寻求基督加添力量,使我们能尽自己当尽的本分;若是在经文中上帝应许了什么安慰,就当求主怜悯,赐给这样的安慰。在上述所有事宜中,家长都当好好地带领,家人有问题或疑惑,就向家长求问。
4.家长要留心,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不得半途退出家庭敬拜。另外,既然家庭敬拜的责任是属于一家之长的,牧师就要劝勉那些懒惰的人,训练那些软弱的人,使每个家长都有适宜的装备。经过长老治理会的批准,教会也可以任命人培训家长及其家人。假如家长确实不适合带领家庭敬拜,那么经过牧师和堂会的认可,另外一个家庭成员可以带领家庭敬拜。对于所推荐的人选,牧师和堂会应当向长老治理会负责。如果因着上帝的护理,牧师应当出席并主持家庭敬拜,牧师应当在全体家人都在场的情况下主持,除非是有特殊的原因(比如有事应当私下讨论),才能仅仅与某些家人会面。
&&& 5.懒惰之人,基督教信仰还不明确的人,信仰不坚定的人,一概不得带领家庭敬拜,即使他们自愿也不可。否则,就有各样的谬误偷偷地进入家庭之中,导致那些容易上当受骗,没有头脑的人走偏。
6.家庭敬拜是家庭私事,不当广泛邀请他人参与,除非他们是来访的人,或是来吃饭的客人。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应当邀请他们一同参与。
&&& 7.在非常时期,遭遇艰难困苦的时候,上帝确实曾经祝福过不同家庭的聚会,那时正常的教会次序被打乱了。然而,在和平稳定的时期,当福音纯正的时候,我们相信不应鼓励很多家庭聚集在一起。这样容易限制每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参与;而且,慢慢也会影响到教会公共侍奉的需要,造成教会里家庭之间的裂痕,甚至使教会陷入分裂。这些都会引进更大的谬误,使恶人的心更加刚硬,给义人带来极大的伤痛。
&&& 8.在主日的时候,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己先寻求主,然后全家一起寻求主(唯独k的手能预备人心),预备自己的心灵,准备参加敬拜,使敬拜的时间确实成为他们的祝福。家长应当留心,使每个处于他的监护之下的人都要参加公共敬拜,成为地方教会的一员。公共敬拜结束,祷告之后,家长要看家人都领受了什么。主日余剩的时间应当分别出来,用于教理问答,一起讨论上帝的话。另外,家人也可以自己读经、默想、祷告,使他们自己与上帝的相交不断加增。这一切目的都在于使公共聚集的祝福和益处得以加增,并得到正确的领受,使每个人都对永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 9.那些会祷告的人都当祷告,因为祷告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使用。那些刚刚信主的人,也可以借助已有的祷告开始祷告。然而,不要因此而满足,或者以此为属灵的怠惰的借口。在自己的灵修时间里,他们应当殷勤地、恳切地求告上帝,使他们能够祷告,感动他们的心思想,感动他们的口说话,为他们家庭必须的事项祷告。以下就是一个祷告的指南:
10.祷告应当包括:
(1)承认自己不配在祷告和敬拜中来到大而可畏的上帝的面前,恳求上帝赐给一个真心祷告的灵;
(2)承认个人的罪和家庭的罪,为罪而责备自己,省察自己,承认有罪,真正谦卑在上帝的面前;
(3)在圣灵的引导下,奉耶稣基督的名,发自内心地恳切地求告上帝赦免自己的罪;求上帝施恩,使自己有悔改之心,认真、公义、敬虔地生活,高兴欢喜地侍奉上帝,行走在k的面前;
(4)感谢上帝对k子民的诸多怜悯,尤其是对自己的怜悯,特别是对于上帝在基督里的大爱,和福音的光照而感谢上帝;
(5)为自己当时灵命上和身体上的需要祷告,不管是身体健康与否,不管境遇是逆是顺,都当恳求上帝特别施恩;
(6)为普世基督教会代祷,为有改革宗信仰的教会祷告,特别是为自己所在的教会祷告;为那些为基督的缘故而受苦的人代祷;为我们所有的尊长祷告,为国家在位掌权的祷告;为地方长官,为所在教会的牧师和整个肢体祷告;为因公外出的邻舍,也为那些留在家中的邻舍祷告;
(7)在结束的时候,要殷切地渴慕在他爱子的国度的降临中,在他旨意的施行过程中,天父得到荣耀;确信自己的祷告已蒙垂听,他们根据父的旨意所祈求的必定成就。
&&& 11.家庭敬拜的举行必须极其认真,不要拖延,要避免一切世上分心的事,避免各样的拦阻。不管不信上帝的人和世俗之人如何嘲笑,都要照样进行。为了更好地推行家庭敬拜,带领人和教会中所有的长老,都应当激励自己和家人亲自施行。不仅如此,他们也当同意,要在他们所牧养的所有家庭中推行家庭敬拜。
&&& 12.上面所提及的是在家庭敬拜方面的一般责任,另外,还有特殊的责任。在某些特殊的处境中,不管是在私下,还是在公开场合,当主呼召他们的时候,都当在家庭中尽谦卑和感恩的本分。
&&& 13.上帝的圣言要求我们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和善行。在当今时代,不敬上帝之风四处猖獗。那些轻慢上帝的人,放纵情欲,毫无节制,他们见到我们并不效法他们就颇为诧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会中的每个成员,更当在彼此造就的责任上时时殷勤,激励自己和他人,或教训,或劝勉,或责备;要彼此鼓励,断然拒绝邪恶之事和世上的情欲,敬虔、严肃、正直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由此而把上帝的恩典显明出来;要安慰软弱的人,彼此代祷。在上帝的护理之下,当某些特殊场合出现的时候,就当履行此类的责任。也就是说,当人遭遇灾难、十字架或极大的难处,寻求建议和安慰的时候;或者犯罪的人受到私下的劝戒,假如没有什么果效,就当根据基督的律法,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凭两三个人的口句句都要定准。
&&& 14.在人的良心疲惫、愁苦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提供合适的建议。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运用了一切私下的和公开的方法之后,良心仍然没有平安,就应当去找自己的牧师,或者某个有经验的基督徒。但是,如果良心不安的人处于一定的情况下,因为性别、慎重、羞怯,或害怕出现丑闻,要求有一个敬虔、严肃的密友与他们一同到所说的地方,有这样的朋友陪伴,作为证人出现,也是适宜的。
15.在上帝的护理之下,有来自不同家庭的人,离开他们各自的工作,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而聚集在一起。既然无论在哪里,他们都想享有上帝的同在,与上帝同行,不忽略祷告和感恩的本分,他们就当安排他们中间装备最好的人带领“家庭”敬拜。他们也当谨守,不要让败坏的言语从自己口中发出来,只是说那些美好的造就人的话,使那些听他们分享的人得蒙恩惠。
这些指南的目的和范围有两个方面。首先,在教会所有的教牧人员和会众中,可以根据每个人所在的地方和所从事的工作,使敬虔的权柄和操练得到保护和推进,基督徒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不敬和懈慢可以受到抑制。其次,假如聚会或做法有可能孳生错谬、丑闻和分裂,使公共敬拜和服事受到藐视或忽略,使人忽视自己当尽的基督徒的本分,以及其他不是来自上帝的灵,而是属乎血气,与真理和和睦相悖的作为,就不要进行。
Albro,John A. The Life of Thomas Shepard, in Thomas Shepard, The Sincere Convert and the True Believer. Reprint. Ligonier, PA: Soli Deo Gloria
Publications, 1991.
Alexander,J.W. Thoughts on Family Worship. Reprint. Harrisonburg, VA: Sprinkle Publications,1991.
Baxter,Richard. A Christian Directory, Vol.I. Reprint.
Ligonier, PA: Soli Deo Gloria,
Bendroth,Margaret Lamberts.
Fundamentalism and
Femininity: Points of Encounter Between Religious
Conservatives and Women, ,Church History, June 1992. Vol.61, No.2
Benson,Clarence H. The Sunday School in Action. Chicago: Moody Press, 1941.
Benton,Lancelot Charles
Lee, Trans. The
Septuagint with Apocrypha: Greek and English.
Reprint. Peabody, MA: Hendrickson, 1986.
Boice,James Montgomery.
Ephesians:
An Expository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8.
Bremer,Francis J. The Puritan Experiment: New England Society
from Bradford to Edwards.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1976.
Bushnell,Horace. Christian Nurture. Repri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16.
Canfield,Ken R. 7 Secrets of Effective Fathers. Wheaton: Tyndale, 1992.
Carson,Mary Faith and
James J.H.Price, The Ordination of
Women and the Bible, Journal of Presbyterian History, Summer
Cawdrey,Daniel. Family Reformation Promoted,[1656]. Reprinted Naphtali Press Anthology, No.4, 1991.
Church of Scotland, The Directory for Family Worship(1647).
Reprinted by Greenville 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1992; Annotated editon, 1994.
Coalter,Milton J.,Jr. Gilbert Tennent, Son of Thunder: A Case study
of Continental Pietisms Impact on the
First Great Awakening in the Middle Colonies.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Number
1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6.
Dabney,Robert L. Systematic Theology. Reprint. Edinburgh and Carlisle PA: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85.
dAubigne,J.H.Merle. Family Worship: Motives and Directions for
Domestic Piety a sermon preached in Brussels and published in
Paris in 1827. Reprint.
Dallas: Presbyterian Heritage
Publications, 1989.
Davis,Bruce. Missing Children: Is Childrens Church Biblical? in The Standard Bearer, Vol.70, No.5. (December 1,
Douglas,Ann. The Feminiz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Dwight, Theodore. The Fathers Book. Springfield, MA: 1835.
Edersheim,Alfred. 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the Messiah.
Reprint. Peabody, MA: Hendrickson.
Edwards,Jonathan. Farewell Sermon, 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Vol.I., ed. Edward Hickman.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
Elliott,Emory. Power and the Pulpit in Puritan New Englan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Fassler,Margot and Peter
Jeffery. Christian Liturgical
Music from the Bible to the Renaissance. in Sacred Sound
and Social Change: Liturgical Music in Jewish
and Christian Experience. ed. Lawrence A. Hoffman and
Janet R. Walton. Notre Dame,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2.
FooTe,William Henry.
Sketches of North Carolina. New York: Robert Carter,
Geneva Bible. A facsimile of the 1599 edition with undated
Sternhold & Hopkins Psalms. Buena Park CA: Geneva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Gouge,William. Of Domesticall Duties. London: STC 1.
Grimke,Thomas S. Address of Thomas S. Grimke at a meeting in Charleston,
SC held March 29, 1831, to consider a resolution
of the American Sunday School Union respecting
Sunday schools in the Valley of the Mississippi. Philadelphia: American Sunday
School Union, 1831(pamphlet).
Harris,R. Laird, et.al.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2 vols. Chicago: Moody, 1980.
Henry,Matthew. A Church in the House: A Sermon Concerning Family Religion,
Preached in London, April 16, 1704,The Complete Works
of Matthew Henry, Vol. II.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Hubenthal,Karl A. Children and Worship. Havertown, PA: New Covenant Publication
Society, 1987.
Houghton,S.M. Sketches in Church History.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80.
House,Kirk. Gods Claims on Your Children. Sterling, VA: GAM Printers,
Hughes,Philip. The Reformation in England, 3 Vols. London: Hollis and Carter,
Ignatius of Antioch, Epistle to the Philadelphians in Alexander Roberts and James Donaldson, eds. The Ante-Nicene Fathers, Vol.I. (Christian
Literature Publications: Buffalo, 1885).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3 vols. Leicester, England & Wheaton, IL: Inter Varsity/Tyndale,
Johnson,Benton. From Old to New Agendas: Social Issu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Milton J.Coalter,
et.al., The
Confessional Mosaic: Presbyterians and Twentieth-Century
Theology. Louisville, KY: The Westminster/John
Knox Press, 1990.
Kuhn,Anne L. The Mothers Role in Childhood Education: New England Concepts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7.
Lancaster,Phil. The Family-Based Church, Patriarch,
July/August, Issue#1.
Latourette,Kenneth Scott.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
I. Beginnings to 1500. San Francisco: Harper Collins,
Loetscher,Lefferts A.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resbyterians, 4th
ed.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78.
Melton,Julius. Presbyterian worship in America: Changing Patterns Since 1787. Richmond, VA: John Knox Press,
Morgan,Edmund S. The Puritan Famil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New Schaff-Herzog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Knowledge. 15 vols ed. Samuel Macauley Jackson. Reprint.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Packer,J.I. A Quest for Godliness: The Puritan Vision of
the Christian Life. Wheaton, IL: Crossway Books,
Palmer,Benjamin M. The Family in its Civil and Churchly Aspects.
Reprint. Harrisonburg, VA: Sprinkle Publications,
Pfeiffer,Charles. Old Testament Histor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________________. Ras Shamra and
the Bible.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Minute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America . Phila., PA: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1976.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Book of Church Order, rev.ed. Richmond, VA: John Knox Press,
Roberts,Alexander and James
Donaldson, eds. The
Ante-Nicene Fathers, Vol.I. Buffalo, NY: Christian Literature
Publications, 1885.
Ryken,Leland. Worldly Saints: The Puritans As They Really
Wer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6.
Schaff,Phillip. The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Repri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4.
____________.Creeds of Christendom,
Vol. III. The Evangelical Protestant Creeds.
Reprint. Baker Book House, Grand Rapids, 1983
Schlect,Christopher. The Generation Gap, in The Patriarch,
January/February and March/April, Nos.4 and
Shearer,J.B. Hebrew Institutions, Social and Civil.
Reprint. Greenville, SC: Greenville 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1994.
__________, Selected Old Testament
Studies. Reprint. Greenville, SC: Greenville Presbyterian Principles.
Reprint. Greenville, SC: Greenville 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1994.
Smith,B.M. Family Religion, or The Domestic Relations
as Regarded by Christian Principles. Reprint.
Greenville, SC: Greenville 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1991.
Smith,J.B. Greek-English
Concordance to the New Testament. Scottsdale, PA: herald Press,
Shepard,Thomas. The Sincere Convert & The Sound Believer.
Reprint. Ligonier, PA: Soli Deo Gloria,
Singer,C.Gregg. The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History.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64.
Thompson,Ernest Trice. Presbyterians in the South, Volume One . Richmond, VA: John Knox Press,
Thornwell,James Henley.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ames Henley Thornwell.
4 vols. Reprint. Edinburgh and Carlisle, PA: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74.
Trinterud,Leonard J. The Forming of An American Tradition: A Re-examination
of Colonial Presbyterianism.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59.
Waltke,Bruce K. And M.
OConnor.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Winona Lake, IN: Eisenbrauns, 1990.
Weeks,Louis. Why Weve
Lost Members, Presbyterian Survey, May 1989.
Westminster Assembly of Divines.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Glasgow: Free Presbyterian
Publishers, 1973.
Whitefield,George. The Great Duty of Family Religion, in The Godly
Family. Pittsburgh: Soli Deo Gloria
Publications, 1993.
Wigram.George V. The New Englishmans Hebrew Concordance. Reprint, edited
by Jay Green. Peabody, MA: Hendrickson, 1984.
Wilson,L.J. History of a Southern Presbyterian Family.
Wishy,Bernard. The Child and the Republic: The Dawn of Modern
American Chile Nurture.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68.
Witsius,Herman().
The Economy
of the Covenants Between God and Man: Comprehending
A Complete Body of Divinity, 2 Vols, Reprint.
Escondido, California: The den Dulk Christian
Foundation, 1990.
Wylie,J.A. History of the Waldenses.
London, Paris & New York: Cassell & Company.
Reprinted in 1985 by Church History Research
& Archives, Gallatin, TN.
Zerwick,Maxillian. Biblical Greek Illustrated by Examples.
Rome: Pontifical Biblical
Institute, 1990.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耶利米书查经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