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君主专制国家家体系是什么意思?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2、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3、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4、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 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 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把国王和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3、 德意志
4、 西班牙
瑞典脱离丹麦独立。控制波罗的海航海权,成为北欧首强,新教国家。 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促进工商业发展,与瑞典争胜。丹麦、瑞典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并都与北德意志诸侯有矛盾。
俄国与波兰、立陶宛、瑞典争夺波罗的海东岸地区和商道。1569年,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合并。16世纪呈上升趋势,17世纪中期后衰落。
二、“三十年战争”
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
1、 战争起因
宗教改革。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以皇帝为首的旧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势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的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联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间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君主争权拓土的斗争。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对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波希米亚保有较大自治权,议会和新教教会继续存在,皇帝则试图保持天主教势力在波希米亚占统治地位。1618年,波希米亚王位空缺,马提亚违背“大诏书”,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公爵担任国王,迫害新教徒。新教徒反对,矛盾激化。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
2、 战争进程: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
法国-瑞典阶段:
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年10月,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评价:和约是在新教势力占优势的情况下缔结的,内容反映了这种实力的对比。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帝国被迫承认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政治上分裂,更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境地。皇帝建立统一帝国和恢复天主教在欧洲统治地位的企图彻底破灭了。西班牙的实力被极大削弱,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部分得到实现。瑞典得到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最重要港口以及易北河和威悉河的入海口,增强了实力,成为北欧强国。和约调和了旧矛盾,也造成了新的不均与和矛盾。法国引起英国、荷兰的嫉恨,为英法交恶、法荷相仇埋下种子。瑞典引起丹麦和北德各邦的敌视,战事不断。奥地利向民族国家发展。奥法分割下的意大利各邦不断掀起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统一的革命浪潮。俄国和东欧诸国也逐渐参与到欧洲的政治斗争中。欧洲没有出现稳定局面,各国的兴衰更替更替通过战争进行。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和会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其
次,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这些原则也成为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内容。此外,和约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可以实行集体制裁。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和约签订后,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驻外使节,进行外事活动。国际法是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与发展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为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起点。
英国革命与争夺海上霸权
一、欧洲国家对英国革命的态度
国王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导致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三十年战争”中,英国对战争双方的政策摇摆不定,对战争进程影响小。英国在欧洲政治生活中处于二流国家的地位。“三十年战争”为英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保证了革命得以在没有大规模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革命初期没有明显表现出支持英王的态度。后担心革命影响法国人民和法国王权的稳定。“三十年战争”期间,无法公开干涉,与苏格兰结盟,调停战争,挑拨议会分裂,支持英王。战后意图以武装干涉阻止议会处死查理一世。后因国内投石党内乱,计划落空。
2、 西班牙
英荷结盟与西班牙的贸易与殖民地之争。西班牙支持爱尔兰起义。在对法战争不利时,同英国接近。外交上表示支持英国议会,在荷兰则进行反对英国议会的活动,渲染英国海上势力对荷兰的威胁。
因海上霸权与商业利益与英国有矛盾。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意图从英国革命中
获益。联省共和国议会支持英王,主要省份荷兰则支持英国议会。不愿看到英国强大。
4、 俄国:对英国专制政权抱同情态度。
5、 教皇:支持英王,意图借机恢复天主教地位。
6、 丹麦:支持英王。
7、 瑞典:支持英国议会。
英国革命未引起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它们忙于相互间的冲突,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
二、 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
内战期间,议会的对外政策目标是保持与欧洲国家的良好关系,阻止大陆国家对国王的支持,避免它们干涉英国内部事务,也避免卷入欧陆的战争。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重点是海外扩张,争取殖民地。针对西、荷两国,加强海军建设。
1、 第一次英荷战争,
2、 英国参与法西战争
英西矛盾体现在殖民地和宗教问题上。西班牙支持法国投石党运动。法国希望同英国结盟。共和国初期,英法交恶,贸易战上升为外交战。克伦威尔认为不宜同强法敌对,英法关系趋于缓和。1659年11月,法西《比利牛斯条约》。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西关系改善,化敌为友。
3、 英国争夺松德海峡
1658年2月,瑞丹《罗斯基勒条约》,1660年6月,《哥本哈根条约》。
三、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外关系()
查理二世对外扩张基本目标不变,重商主义仍是其经济政策基础。严格执行《航海条例》,取代荷兰在美洲的转口贸易。对法、西政策变化:寄希望于用天主教巩固封建政权,与法、西保持亲密关系。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7年7月,《布雷达和约》。第三次英荷战争,。1674年2月,英荷《多佛尔和约》。承认《布雷达和约》继续有效。
小结:综观英荷战争,英国是实际上的胜利者。荷兰基本上接受了航海条例,逐渐丧失了海上强国的地位,而英国则逐步扩大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国借助航海条例,海外贸易大发展,海上实力不断加强。到17世纪末,英国对荷兰已占压倒优势。英荷战争动摇了荷兰的国际政治地位。光荣革命,威廉三世登上英国王位,使荷兰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从属于英国。
光荣革命后,英国对外关系的变化:①英法同盟结束,英法争霸开始,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②英荷建立特殊关系;③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地更多采取主动态势。
法国争夺欧陆霸权与欧洲国家的反法斗争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中学教育、75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等内容。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_初一政史地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这个专题主要包括: 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  为 了对抗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为美国战后称霸创造条件,1918 年 1 月 8 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12 说,提出“十四点原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 生了...  (一战)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 ...凡尔赛―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年代) (20 世纪 10.20 年代) 雅尔塔体系 年代) (20 世纪...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简答、论述 13404 班 严泽川 第一章 转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 1.试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答: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818-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考查内容涵盖从 16 世纪初到 21 世纪的国际关系体系和格局演变, 要求考生对过去约 500 年的国际关系史有一个基本...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 生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兴贤课后习题答案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兴贤课后习题答案,期末考试、考研必备!...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年)复习要点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年)复习要点 作者:赵晓春教授 时间:2005 年 04 月 25 日 近...议会(国会)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标志。但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摘自英国《权利法案》 (1)分析指出,上述材料对英国的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等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2)材料中丘吉尔指出了美英政府首脑与议会(国会)的不同关系,请说明你对此的理解。材料三 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3)马克思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的国家?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无锡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议会(国会)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标志。但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摘自英国《权利法案》 (1)分析指出,上述材料对英国的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等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2)材料中丘吉尔指出了美英政府首脑与议会(国会)的不同关系,请说明你对此的理解。材料三 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3)马克思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的国家?议会(国会)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标志。但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摘自英国《权利法案》 (1)分析指出,上述材料对英国的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等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2)材料中丘吉尔指出了美英政府首脑与议会(国会)的不同关系,请说明你对此的理解。材料三 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3)马克思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的国家?科目:最佳答案(1)影响: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从而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理解:美国总统与国会互相制约,不经国会同意,总统很难采取行动;英国首相本身就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般会得到议会的支持,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还可以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所以首相很少会受到议会的困扰。 (3)因为德意志帝国的主要权力掌握在皇帝和首相手里,政治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议会无足轻重,它只是给德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导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欧洲国际体系的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 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把国王和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瑞典脱离丹麦独立。控制波罗的海航海权,成为北欧首强,新教国家。 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促进工商业发展,与瑞典争胜。丹麦、瑞典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并都与北德意志诸侯有矛盾。
俄国与波兰、立陶宛、瑞典争夺波罗的海东岸地区和商道。1569年,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合并。16世纪呈上升趋势,17世纪中期后衰落。
二、“三十年战争”
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
1、战争起因
宗教改革。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以皇帝为首的旧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势力与诸侯割
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的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联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间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君主争权拓土的斗争。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对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波希米亚保有较大自治权,议会和新教教会继续存在,皇帝则试图保持天主教势力在波希米亚占统治地位。1618年,波希米亚王位空缺,马提亚违背“大诏书”,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公爵担任国王,迫害新教徒。新教徒反对,矛盾激化。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
2、战争进程: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
法国-瑞典阶段:
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年10月,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评价:和约是在新教势力占优势的情况下缔结的,内容反映了这种实力的对比。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帝国被迫承认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政治上分裂,更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境地。皇帝建立统一帝国和恢复天主教在欧洲统治地位的企图彻底破灭了。西班牙的实力被极大削弱,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部分得到实现。瑞典得到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最重要港口以及易北河和威悉河的入海口,增强了实力,成为北欧强国。和约调和了旧矛盾,也造成了新的不均与和矛盾。法国引起英国、荷兰的嫉恨,为英法交恶、法荷相仇埋下种子。瑞典引起丹麦和北德各邦的敌视,战事不断。奥地利向民族国家发展。奥法分割下的意大利各邦不断掀起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统一的革命浪潮。俄国和东欧诸国也逐渐参与到欧洲的政治斗争中。欧洲没有出现稳定局面,各国的兴衰更替更替通过战争进行。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和会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其次,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这些原则也成为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内容。此外,和约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可以实行集体制裁。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和约签订后,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驻外使节,进行外事活动。国际法是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与发展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为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起点。
英国革命与争夺海上霸权
一、欧洲国家对英国革命的态度
国王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导致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三十年战争”中,英国对战争双方的政策摇摆不定,对战争进程影响小。英国在欧洲政治生活中处于二流国家的地位。“三十年战争”为英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保证了革命得以在没有大规模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革命初期没有明显表现出支持英王的态度。后担心革命影响法国人民和法国王权的稳定。“三十年战争”期间,无法公开干涉,与苏格兰结盟,调停战争,挑拨议会分裂,支持英王。战后意图以武装干涉阻止议会处死查理一世。后因国内投石党内乱,计划落空。
英荷结盟与西班牙的贸易与殖民地之争。西班牙支持爱尔兰起义。在对法战争不利时,同英国接近。外交上表示支持英国议会,在荷兰则进行反对英国议会的活动,渲染英国海上势力对荷兰的威胁。
因海上霸权与商业利益与英国有矛盾。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意图从英国革命中获益。联省共和国议会支持英王,主要省份荷兰则支持英国议会。不愿看到英国强大。
4、俄国:对英国专制政权抱同情态度。
5、教皇:支持英王,意图借机恢复天主教地位。
6、丹麦:支持英王。
7、瑞典:支持英国议会。
英国革命未引起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它们忙于相互间的冲突,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
二、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
内战期间,议会的对外政策目标是保持与欧洲国家的良好关系,阻止大陆国家对国王的支持,避免它们干涉英国内部事务,也避免卷入欧陆的战争。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重点是海外扩张,争取殖民地。针对西、荷两国,加强海军建设。
1、第一次英荷战争,
2、英国参与法西战争
英西矛盾体现在殖民地和宗教问题上。西班牙支持法国投石党运动。法国希望同英国结盟。共和国初期,英法交
恶,贸易战上升为外交战。克伦威尔认为不宜同强法敌对,英法关系趋于缓和。1659年11月,法西《比利牛斯条约》。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西关系改善,化敌为友。
3、英国争夺松德海峡:1658年2月,瑞丹《罗斯基勒条约》,1660年6月,《哥本哈根条约》。
三、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外关系()
查理二世对外扩张基本目标不变,重商主义仍是其经济政策基础。严格执行《航海条例》,取代荷兰在美洲的转口贸易。对法、西政策变化:寄希望于用天主教巩固封建政权,与法、西保持亲密关系。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7年7月,《布雷达和约》。第三次英荷战争,。1674年2月,英荷《多佛尔和约》。承认《布雷达和约》继续有效。
小结:综观英荷战争,英国是实际上的胜利者。荷兰基本上接受了航海条例,逐渐丧失了海上强国的地位,而英国则逐步扩大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国借助航海条例,海外贸易大发展,海上实力不断加强。到17世纪末,英国对荷兰已占压倒优势。英荷战争动摇了荷兰的国际政治地位。光荣革命,威廉三世登上英国王位,使荷兰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从属于英国。
光荣革命后,英国对外关系的变化:①英法同盟结束,英法争霸开始,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②英荷建立特殊关系;③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地更多采取主动态势。
法国争夺欧陆霸权与欧洲国家的反法斗争
一、《比利牛斯条约》
“三十年战争”后,西班牙利用法国投石党运动和英法紧张关系继续对法战争。法国积极联英反西:容忍英国的共和国制度;恢复英法自由贸易;接受因法方海上抢掠行为而遭到损失的英国船主的正当要求。1659年,法西《比利牛斯条约》。马扎然意图利用法西联姻,插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使波旁王室取代哈布斯堡王室在西班牙的统治,从而打破哈布斯堡家族对法国的包围。西王腓力四世同意将女儿嫁给法王路易十四,为以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隐患。法国为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西班牙的失败则使其丧失大国地位,不仅失去大片领土和殖民地,而且哈布斯堡家族称霸欧洲的计划彻底破灭。
二、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
路易十四演戏黎塞留和马扎然的对外扩张政策,梦想实现法国所谓“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扬言要“夺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成为全欧洲的主宰“。
1、“遗产战争”: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1668年法西签订《亚琛和约》。“遗产战争”在英、荷、瑞干涉下结束,说明势力过分强大的法国已对现有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其扩张政策已引起了欧洲各国的警惕。法国的让步也反映了法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多国为敌,路易十四因此更加重视外交的联合分化作用。荷兰因在反法联盟中充当主角,成为法国下一个战争目标。
2、法荷战争:1678年,法荷《奈梅根和约》。法国割占奥地利和西班牙部分领土,使勃兰登堡陷入孤立。
3、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5年,法国取消南特敕令(1598),迫害新教徒,引起新教国家不满,欧洲出现反法浪潮。1697年,《里斯维克和约》从内容上使欧洲恢复了战前的状态,其影响为:削弱了法国的霸权地位。如果说《奈梅根和约》是法国霸权鼎盛的标志,《里斯维克和约》则是法国霸权衰落的开始。法国的政治地位在战后逐步下降,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盛况。英国在国防和国际政治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增强,英国开始以欧洲大国的身份参与大陆事务。奥地利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已被削弱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国际政治地位,能够继续以大国地位参与欧洲列强间的竞争。连续不断的战争损伤了法国的元气,在英、荷等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法国仍保留封建专制,经济落后。法国在竞争中慢慢丧失了优势地位,在与英国的抗衡中落于下风。几次战争也表明,保持国际势力的均衡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追求霸权只能导致衰落。
三、奥土战争
奥土战争主要因争夺匈牙利而起。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1699年1月,土分别各方分别签订条约,总称《卡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匈牙利;波兰获得乌克兰的一部分领土和波多利亚、卡明涅茨要塞;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半岛。土耳其占领匈牙利的梦想破灭,不仅无力再对外扩张,反而成了欧洲列强宰割的对象。奥地利获取匈牙利以补充实力的计划得到实现。在东南欧的势力得到加强,也保持了大国地位,能够继续与法国等欧洲列强进行竞争。
四、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与《乌得勒支和约》
1、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日,查理二世在遗嘱中将西班牙连同其在新旧大陆的一切领地,全部传给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浦?安茹公爵,条件是他不得继承法国王位,西法两国永远不得合并。
2、法国对欧洲大同盟的战争
1701年9月,欧洲反法大同盟组成。英、荷、奥为主体。反法各国各有所想:荷兰只求解决来自法国的威胁与订立商约,担心英国海上势力扩大;其他盟国则担心奥地利占有西班牙后,恢复哈布斯堡在欧洲的霸权。英国国内在托利党掌权后,反对辉格党参与欧陆战争的政策,对法妥协。北方大战朝有利于俄国的方向发展,英国担心俄国取得波
罗的海霸权会威胁英国在东北欧和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特权。英国不想彻底击败法国,以便利用法国对抗俄国。英国担心奥地利与西班牙合并,建立哈布斯堡欧洲帝国的局面。
3、《乌得勒支和约》:1714年4月,以法国、西班牙为一方,英、荷、普、萨、葡为一方,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奥法签订了《拉什塔特和约》。两条约统称《乌得勒支和约》。
《乌得勒支和约》重新分配了欧洲国家的力量,建立了新的大陆均势,第一次将“势力均衡”概念正式写进条约。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占领了不少战略要地,并开始了夺取法国美洲殖民地的进程;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法国的霸权地位不复存在,尽管保住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却被大大削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力量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使原来的勃兰登堡选侯得以扩张领土,为日后普奥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18世纪列强争夺欧洲及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一、俄国的扩张与北方大战
1、俄国的扩张
伊凡四世()起,俄国为争夺出海口而不断征战。在北方波罗的海,俄、瑞、波争斗不断。北方失利后将矛头指向南方的黑海。俄土战争。彼得一世()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又陆上的地域性蚕食扩张转为争夺海洋,想要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
2、北方大战
3、《尼什塔特和约》:日。俄瑞在芬兰的尼什塔特签订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站稳脚跟,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它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为俄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瑞典北方强国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从此衰落下去。
二、普鲁士的崛起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1、普鲁士的崛起
勃兰登堡腓特烈?威廉选帝侯(),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得到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和若干主教领地。腓特烈三世(),获得普鲁士国王的称号。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热衷于德意志把业和军国主义。
2、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1740年,腓特烈二世以割让西里西亚作为承认特蕾西亚王位的条件。1740年12月,普鲁士兵占西里西亚。特蕾西亚得到英国财政帮助和俄国道义支持。1741年11月,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柏林和约》,奥地利放弃西里西亚和一些公爵领地。1745年12月,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德雷斯登和约》。
3、《亚琛和约》:奥普战争发展为以英法为核心的两个集团的战争。日,《亚琛和约》。《亚琛和约》加强了英国和普鲁士的实力,削弱了法国和奥地利。英法矛盾加深,不久爆发七年战争。普鲁士成为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对手。法国因普鲁士在战争中的欺骗行为生恨。法奥面临共同的敌人普鲁士,长期的敌对关系开始松弛,在反普目标上走向联合。
三、七年战争
1、欧洲外交革命
欧洲国际力量分配和国际关系的主要变化:普法同盟瓦解,法奥修好;英奥背离,英普结盟。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是为欧洲外交史上的“外交革命”。
1756年1月,英普《威斯敏斯特条约》,互不进攻对方领土,武力反对“任何破坏德意志领土完整的国家”。《威斯敏斯特条约》使英奥联盟彻底瓦解,奥地利加紧与法国和俄国结盟的步伐。1756年3月,俄奥攻守同盟。1756年5月,法奥互助条约。欧洲形成英普集团与以法国为核心,包括奥、俄、西、萨克森、瑞典的集团。
2、七年战争
3、《巴黎和约》与《胡贝图斯堡和约》
英普集团取得海上胜利,法奥俄集团在陆上占优势。战争呈相持状态。
1763年2月,英法《巴黎和约》。1763年2月,普、奥、萨克森《胡贝图斯堡和约》。
奥地利永远失去西里西亚,在德意志中的地位进一步削弱,奥普之间的仇恨使它们的争霸战争更加激烈。为增加实力,奥地利进行一系列改革。普鲁士通过战争,跻身大国行列,跨出了称霸德意志的第一步。战争结束时,普鲁士在国际上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地,迫使它与俄国接近。战争为俄国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战争给法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欧洲大陆上,法国失去霸主的地位,外交上靠奥地利和土耳其支持。殖民地丧失殆尽,不仅意味着法国失去强大的海上势力,而且意味着失去了财源,失去了赶超英国的机会。英国获得巨大利益。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工业革命。确立海上和殖民霸权。战后,西欧出现一段平静期。俄、普势力的增长,及普奥较量则使东欧不再安宁。
四、两次俄土战争
1、 18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局势
18世纪初的欧洲强国:法、奥、英、荷、瑞。18世纪后半期的欧洲五强:英、法、俄、普、奥。国际形势:法土反哈布斯堡联盟,商业往来密切,法在土享有优惠特权,贸易额在近东贸易中居首位。反对俄国势力侵入其贸易领地。英国在近东有重大经济利益,但英俄有传统贸易关系,并意图利用俄国在近东和欧陆与法抗衡,对俄扩张采取纵容态度。奥地利反对俄国在黑海和多瑙河地区扩张,担心损害其在巴尔干的利益。但向巴尔干扩张又需要俄国的支持,二者相互勾结又斗争。俄利用奥对波兰的野心使奥成为对土战争的支持者。
2、年俄土战争
1772年,俄、普、奥第一次瓜分波兰。1774年7月,俄土《库楚克――凯纳吉和约》。扩大了俄国在欧洲的影响,开辟了俄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新时期。俄国势力侵入了黑海地区,夺取出海口的主要目的达到。条款为俄国后来发动战争、进一步向巴尔干扩张提供借口。
3、年俄土战争
国际形势:英国因北美战争而削弱。法国革命。普奥年争夺巴伐利亚战争,俄调解,促成铁申和约。使德意志保持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力量均衡,并被承认为德意志帝国的法律保证人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操纵德意志事务的权力。1792年1月,俄土《雅西和约》。俄只要求奥卡科夫和德涅斯特河以内的黑海北岸地区。俄军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和多瑙河公国退还给土耳其,土给予俄贸易特惠权。承认《库楚克――凯纳吉条约》继续有效。条约巩固了俄国在黑海的地位,为俄国入侵巴尔干奠定了基础。
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18世纪下半叶,战争使西方政治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形成。美、法是其中的代表。美、法作为资本主义成长的结果,意味着君主专制时代已经过去,以国家为本位的时代已经到来。其最大特点是强调主权在民。美国在独立战争中利用了欧洲大陆国家间的矛盾,独立后又有意识地采取了孤立主义政策。法国革命对欧洲传统的力量均势产生了巨大挑战。但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将挑战转化为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奴役导致其失败。
学习要点:
1、美国建国前后的对外政策。
2、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家关系的影响。
3、拿破仑时期的欧洲大国关系。
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独立战争的爆发与欧洲各国的态度
1、独立战争
-10月26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通过《权利宣言》。1775年,费城,第二届大陆会议。日,《独立宣言》。
2、法国参战
法国最初怀疑美利坚能否取胜,自身财政危机亦严重,对民主共和国反感。法国“只差战争”的政策,目的是英美相互削弱。日,法美友好通商条约和同盟条约签订。
3、西、荷参战
建国之初的外交的弱国利用强国的外交,不拘泥于对等外交。大陆会议向许多国家派驻使节,不一定达到成建交目的,成功离间所驻国与英国关系。西班牙与英国有殖民战争矛盾,担心自身殖民地受独立影响,也担心北美独立后威胁西属路易斯安那。一度以联法抗英来要挟英国让出直布罗陀。1779年4月,西法秘密条约。日,西对英宣战。道义影响。1780年11月,荷兰加入武装中立同盟。英国向荷兰宣战。1782年,签订荷美通商条约。
3、俄国武装中立
叶卡捷琳娜二世反感北美独立,为平衡法、普、奥,需要联合英国,也需要维护俄英商业条约,保证自己经济利益。但也不希望英国势力在美洲进一步扩张。俄国内部农奴起义不断,局势不稳定。控制黑海及其沿岸是俄国最主要的战略考虑。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胜利后的外交
1、美国的独立
日,美英《巴黎和约》。法国考虑到英法签订和约前保持法美同盟的重要性,同时为尽快迫使西班牙放弃对直布罗陀的要求,尽快缔结和约,接受英美和约。
美国获胜有着有利的国际环境。七年战争后,英国在欧洲和世界的势力引发许多国家嫉恨,英国在战时对中立国的粗鲁做法使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站到其对立面。美国独立使英国失去重要的殖民地,但英国掌握着直布罗陀。实力损失不大。法国的胜利则是虚幻的,战争中耗资巨大,加剧了财政危机。北美独立战争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殖民地脱离宗主国获得民族独立的战争,激发了世界各地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浪潮的兴起。这在西属、葡属拉美殖民地,英属殖民地尤为明显。
2、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从独立战争结束到美国内战,美国的对外政策大致分两方面:对欧洲事务采取“中立政策”,避免卷入欧洲政治和
包含总结汇报、教学研究、计划方案、自然科学、医药卫生、经管营销、表格模板、外语学习、高中教育、行业论文以及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等内容。本文共7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依然是专制国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