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27基地火箭军下面兵种是啥兵种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_百度百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
是新的军种,由更名而来,于日正式成立,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1-2]
、、中央军委主席向、、授予军旗并致训词,任司令员,[1]
任火箭军政治委员[2]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前身
习近平授旗
前身,成立于 日,由主席批准,总理亲自命名,始终由委直接掌握,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 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这支掌握着“大国利剑”的神秘部队从诞生伊始便肩负着保障中华民族根本生存利益的重任,可以说,对于潜在的敌对势 力而言,“”堪比古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震慑敌人的最有力撒手锏。
在日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三个军种和一个独立兵种组成,“”虽然与陆海空三军同为正大军区级,但是相比陆海空三军的军种身份,“”的兵种身份还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作为直属中央军委掌控 的战略部队,“二炮”除了身穿陆军制服外,实际上和陆军集团军没有关联,之所以使用“二炮”的名称,主要是成立之初考虑到保密等问题的需要。[4]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
火箭军成立大会
日,中央军委举行仪式,将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并授予军旗,第二炮兵也由原来的战略性独立兵种,上升为独立军种。 从“二炮”到“火箭军”,这反映了中国核力量的发展历程。[5]
日,领导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大会在八一大楼隆重举行。
、、中央军委主席向、、授予军旗并致训词。[6]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命名由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分析
中国叫“火箭军”,叫“战略火箭军”。从技术上衡量,和火箭实际上是一回事,因此从名称上外界都会明白这两支部队都是导弹部队。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加上“战略”二字,这里面是不是有啥说道? 之所以叫“战略火箭军”,是因为其掌握着全部的陆基战略核打击力量,包括46枚发射井部署的SS-18“撒旦”洲际导弹,60枚发射井部署的SS-19洲际导弹,60枚发射井部署的“白杨-M”SS-27洲际导弹,72枚移动式部署“白杨”SS-25洲际导弹、18枚移动式部署“白杨-M”洲际导弹和58枚“亚尔斯”SS-29洲际导弹,总共有305枚洲际弹道导弹,携带1166枚核弹头。这两个数字都超过美军陆基导弹和弹头数量,但美国总体和战略核导弹和弹头数量要超过俄罗斯,因为美军的“大头”在水下战略核力量,生存性和打击效果远超。
而中国火箭军作为原来“第二炮兵”的继承者,不但拥有原来的战略导弹部队,而且还有这众多先进的战术常规导弹部队。后者明显不担负国家战略核威慑的功能,反而是我军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高精度“杀手锏”武器,甚至担负着首波打击的突击作用。相比之下,美国没有战术弹道导弹,而俄罗斯的两种战术导弹都是陆军在使用。
因此中国只有“火箭军”而不加“战略”二字,体现了中国火箭军的装备特色。 那么,该如何理解在“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改革背景下的火箭军? 实际上,主要核大国的战略导弹武器,都是由各国最高军事机关所直接掌控。以美国为例,美国所有的陆基、空基、海基战略核武器,在战时的指挥权,都是总统(以及国防部长)通过美国战略司令部来根据威胁程度来直接指挥。而美国战略司令部是一个以美国全球战略打击为特色的功能性联合作战司令部。[5]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正师职研究员杜文龙分析: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有几点考虑。首先二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种命名方式,长期以来,二炮实际上担负的是一个军种的职能任务,这次更名为火箭军可以做到实至名归。第二,更名为火箭军,显示出中国军队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透明,改名更加清晰完整地展示它的形象,显示了中国军队的自信、开放、透明。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核力量始终维持在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中国的核政策和核战略是一贯的,没有任何变化。[7]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由来
早在60年前,“中国火箭之父”就已发出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呼声,而且这件事就发生在1956年的元旦期间。
对于新中国来说,195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既是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一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会上提出,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中国应当有大批知识分子。他号召全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而奋斗。
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给军队高级将领讲课,意义特殊而重大。
据当事人总参作战部空军处参谋、后来的二炮司令员回忆,钱学森的讲课安排在1956年元旦下午三点。、、、元帅也特意赶去听课,钱学森授课规格之高以及所受重视程度,由此可知。据记载,钱学森在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他说,这“火箭军”,也就是导弹部队,是一支不同于现有的陆、海、空三军的新型部队,是一支能够远距离、高准确度命中目标的部队,是现代化战争中极其重要的后起之秀。兴之所至,钱学森大声疾呼:“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制造出自己的火箭。我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名字可以叫‘火军’,就是装备火箭的部队。”
“火箭军”之名由此而来。[8]
2015年12月,成立火箭军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战略举措,必将成为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载入人民军队史册。[2]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使命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军全体官兵要把握火箭军的职能定位和使命任务,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加强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建设,增强战略制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 代化火箭军。[9]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领导
男,汉族,1954年2月生,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温陈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研究生学历。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年以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司令员、委员、委员。
火箭军政治委员
男,汉族,1955年1月生,辽宁人,中将军衔。历任总装备部政治部副主任、总装备部第27试验训练基地政委、总装备部政治部主任、总装备部副政委、中央军委纪委副书记。2014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委员、党委书记。201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第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10]
火箭军总部领导层
副司令员(原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中将)
副司令员陆恩福(原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中将)
副司令员(原第二炮兵副司令员,少将)
副政委(原第二炮兵副政委,中将) [11]
纪委书记(原第二炮兵副政委兼纪委书记,中将)
参谋长张军祥(原第二炮兵参谋长,少将)
政治工作部主任(原武警部队政治部主任,少将)
后勤保障部部长(原第二炮兵后勤部部长,少将)
装备部部长(原第二炮兵装备部部长,少将)[12]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文化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军歌
作词:火箭军集体 作曲:
东风浩荡,雷霆万钧,
我们是光荣的火箭军。
大国长剑,威震苍穹,
我们是钢铁铸就的长城。
听从党指挥,热血写忠诚,
锻造战略铁拳,捍卫和平安宁。
烈焰雄风惊天地,
能打胜仗建功勋[13]
前进!前进!英雄的火箭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军服
火箭军于日换发新式礼(常)服。这次换发的火箭军新式礼(常)服,是在现行07式军服体系内,保持礼(常)服样式、结构、材料不变,对服装颜色进行设计调整,颜色服饰更具军种性,色彩体系更具平衡性,色彩搭配也更具创新性。礼(常)服主色的墨绿色以火箭军主战装备颜色为基础,传承了我军军服的经典绿色,衬衣和长(短)袖夏常服上衣的卡其色是以导弹点火腾飞时喷出的烈焰为基础,是国际军服的经典色,礼(常)服大(卷)檐帽牙线和领带为浅墨绿色。新式礼(常)服为避免浪费,火箭军库存的陆军制式礼(常)服,将调整给陆军部队使用。[14]
.国防部网.[引用日期]
.搜狐.[引用日期]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凤凰资讯.日[引用日期]
.网友[引用日期]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
.新华网.日[引用日期]
.新浪[引用日期]
.搜狐军事.[引用日期]
.新浪新闻.日[引用日期]
.中国新闻网.
[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验证码验证码:
|||||||||||
淄博新闻网
在西昌基地战斗过的淄博兵
Http://www.zbnews.net
冯艳辉 谭壮飞 高金霞
字号:&&&& 【】【】
长征3号火箭在进行综合检查(资料图片)
发射测验站工作人员在化验(资料图片)
气象雷达站探空组在收集高空数据(资料图片)
通信总站话务班试验通信畅通(资料图片)
 淄博离西昌遥遥几千里,本来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城市却因为“嫦娥”的到来而有了前所未有的密切,更因为有这样一群淄博青年他们曾把青春奉献在西昌的土地上,他们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拓荒者,也是基地的建设者,他们的青春融注进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辉煌。昨天他们为了“嫦娥”再次相聚,畅谈与火箭和卫星在一起的日子。
& 暖暖的,柔柔的,一抹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桌面上。看到这几天报纸上铺天盖地的关于“嫦娥”的报道,刘增敏的思绪飘到了10年前,“是找曾经奋斗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兄弟们聚聚的时候了。”拿起电话,6位勇士相约在“嫦娥”飞天的这一天。& 10月24日注定是个不寻常的日子。淄博市环保局的院子里清幽宁静,树叶盘旋着飘落到地面上,刘增敏一大早就在一楼的会议室翘首期盼。9点整,5个人如期出现。他们就是记者一直在苦苦寻找的曾经战斗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淄博籍勇士们。& 刘增敏、宗学平、高庆平……6位勇士向记者讲述了一段段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传奇故事。
刘增敏:大学毕业被“抢”到西昌基地& 熟悉刘增敏的人只知道他是淄博市环保局的工会主席,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战斗”过,很多火箭发射前的化验工作都是由他来完成的。1977年,刘增敏从南京化工学院毕业后,学校想让他留校,可山东省不想让家乡的人才外流,双方一直僵持不下。没想到此时的刘增敏却被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抢”走,得到通知的时候才知道档案早就被提走。刘增敏告诉记者,当时只知道服从分配。1978年2月,他背起行囊坐上了西行列车。刘增敏就这样成了一名军人。& “我到西昌的时候,那里还不算荒凉,在我前面已经有这些老大哥把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差不多了。”刘增敏指着周围的5位勇士说。到了发射基地后,刘增敏就被组织上指派去搞火箭的推进化验。原本搞化工机械的他又重新到火箭研制部门专门学习分析化学。学成2年后再次回到发射基地,发射塔架已经建起来了,刘增敏则带着一批人开始化验室的创建,从整套布局到设备仪器的添置、工艺流程的规范,一切从“零”开始,他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环保化验室第一任组长。“发射基地位于长江的源头,为了防止污染长江,我们不光要严谨做好发射前各类燃料的准确化验,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把发射后大约200吨的废水收集起来反复处理,直到水质没有任何问题,能养鱼为止。”刘增敏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成后发射的第一枚火箭,就是刘增敏亲自化验的燃料。在西昌的20年间,他亲身经历了27次发射,没有一次是因为燃料质量问题而发射不成功的。& 担任基地地面设备室主任的刘增敏,那时被别人亲切地称为“火箭保姆”。在发射场上,负责供电、供水、火箭加注,凡是别人不管的,他都管,外号就由此得来。日,澳星点火后没有升空,出现事故。基地只好组织人员卸出火箭燃料,这项工作十分危险,也是中国航天史上没有的。火箭的燃料是由燃料剂偏二甲肼和氧化剂四氧化二氮组成,肼类是一种易燃易爆巨毒的液体,如果它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30%到50%,遇上摩擦产生静电就会自动爆炸。看着火箭里420吨的可怕燃料,战士们都皱起了眉头,这时候刘增敏带领加注战士冲了上去,按照早已拟订好的方案,他指挥着战士连接管路,仅仅用了几十分钟就把这一复杂而危险的工作圆满完成了。在随后燃料卸回的20多个小时里,刘增敏没离开现场半步,也没有喝一口水、吃一口饭。最后头疼恶心差点晕倒在现场,战士们看他实在撑不下去,硬是把他拖出现场,可他揣上医生给的药,喝了点水又冲到了现场。
宗学平:火箭几点发射我们说了算
& 1972年12月,宗学平和200多位淄博人一起被拉到了祖国大西南一个神秘的大峡谷里。“去之前告诉我们是参军,其他一切都是保密的,当时家里人也不知道,通信地址就是成都376信箱。”宗学平告诉记者。& 经过几天的颠簸,呈现在宗学平眼前的是一片荒凉的乱石岗。没有住的地方,没有公路,惟一的营房都是用帆布和几跟钢架子搭建起来的,冬天冻得瑟瑟发抖,夏天热得满头大汗。“我们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第一批拓荒者,所有基础设施都是我们用一块块石头建起来的。”为了建房子,他们到河滩里搬石头,艰苦的环境里留下了太多淄博勇士的身影。& 房子盖好后,宗学平他们开始建发射场,整个发射场挖下几十米深,“有的石头比一间房子还大,我们就在上面放上雷管炸小了再拉走,那时候我们就是建筑工人,所有的厂房、营房、办公楼都是我们一点一点建设起来的。”尽管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可现在回忆起来,所有勇士的脸上还是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在西昌期间,宗学平担任的是气象工作,是一名气象师。“火箭的发射时间是我们气象观测部门说了算,从火箭拉到基地后的一段时间我们每天都测试天气情况,并向指挥部门不断送数据,给他们发射提供依据。”& 在西昌工作了24年的宗学平提起第一次打外国星的经历还是兴奋不已。那是日,“那次是基地成立以来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火箭是直接从美国休斯敦运来的,不管是安装、运输还是维护都是第一次。”经过一段时间的焦急等待,终于到了那个振奋人心的时刻,原定9点发射,可是天公并不作美,发射那天晚上7点还是雷电交加,“那天晚上大家都急坏了,7点大雨虽然停了,可是还有雷电,这对火箭的发射是最危险的。我们一个张副总看到这样的天气状况急得在院子里转来转去,一直抬头看着天,不断有气象师给他送气象数据。”说到这里时宗学平满脸焦急,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夜晚。经过专业的气象预警检测,2小时内将出现一个空洞,正好在发射窗口内。发射时间推迟了大约半个小时后,窗口内云开雾散,出现一道光。“成功了!整个西昌沸腾开来,发射完半小时后又是雷雨交加。”说到这里宗学平高兴之情溢于言表。高庆平:我们创造了世界火箭发射史上的奇迹& 高庆平是和宗学平一起到西昌的战友。“最早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战士中,咱山东人就占到70%。”高庆平自豪地告诉记者,那时候条件虽然非常艰苦,可是去了之后听老战士说是搞宇宙飞船,所有战士感到很自豪。为了建设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淄博人不知压弯了多少扁担。& 在讲述那个年代时高庆平向记者说了一个奇迹。“日长二捆发射的时候,有两个小火箭的发动机出现故障,火箭自动关机,但是隔了几个月后,我们的火箭重新成功上天。”高庆平骄傲地说,虽然这次发射有点小瑕疵,但是也证明我们国家的火箭自动控制技术在世界上是领先的。&&
王永军:第一枚卫星发射成功后高兴地打滚& “献了青春献子孙,献完子孙献终身”这是前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历任发射站政治部主任、指挥控制部政委的王永军对记者说出的他们圈里的口号,这句话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他后来工作的指挥控制部就是大家在看电视直播时看到的地方,是火箭发射系统中的测试系统。& 王永军告诉记者,他是1972年建设基地的第一批兵,刚去的时候连路都没有,只能由他们自己来修,有一次冬天,大伙为了修桥必须跳到水里,可是河水太冷,大家只能喝一口酒再跳下水干活,不到十分钟就被冻上来。& 终于到了苦尽甘来的那一天,王永军说他这辈子都忘不了的就是日那天,这一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卫星――东方红2号。& 王永军说,1972年到1984年,他们这些当初的新兵也都成为了30多岁的老兵,当12年的奋斗出现结果,面临成功时大家都是充满期待和喜悦。& 由于是首次发射,经验都不是很足,但又怕出现问题,所有人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一直到火箭成功发射。& “你们猜火箭升空后,我们都是什么样?”王永军问记者。“拥抱,大笑……”记者猜想了几种我们庆祝的方法,王永军说,“你永远猜不到,你绝不会想到我们这些30多岁的汉子们会高兴地在地上打滚。”& 他说当成功发射第一枚卫星以后,整个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沸腾了,大家不停地喊着叫着,一群30多岁的汉子们高兴地在地上像孩子一样打滚,那种高兴劲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王永军在西昌发射基地待了27年,他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个发射基地。“我差点与自己的儿子一起共事。”王永军1999年转业回淄博,而他的儿子在2001年进入西昌发射基地。李同敏:为西昌基地利用氦气资源开创先河
& 李同敏曾经所在的发射站地面设备营号称西昌发射基地的最前沿阵地,因为他们的位置是距离发射中心最近的。& 他告诉记者,他们刚开始建设基地时,挖石头,运设备,就是当工程兵来干,后来他们称为地面设备中队一中队。& 他们在火箭发射时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火箭运输到指定地点,一直到发射前都由他们负责。由于运来的时候火箭都是躺着的,所以到达地点后他们还要把火箭立起来,这个过程叫吊装。& 由于火箭有4级,他们要将这4级火箭竖立起来,对接好,然后进行液氢和液氧的灌注,一旦加注就没有办法再对火箭拆除,就必须发射了。并且灌注时非常危险,液氢是非常容易爆炸的,所以第一次参加灌注的技术员和新兵往往都会发抖,非常紧张。& 灌注时不可以乱动,有一次一个新兵在灌注过程中好奇触摸了罐体,他的手马上被液氢液氧的超低温粘住,把手冻坏了。& 李同敏说他最担心的就是发射平台展开的时候,火箭升空首先是底部的四个螺栓的定时爆炸,这个爆炸成功了,他的工作就结束了。最让李同敏津津乐道的是他“资源利用”的故事,而他也差点因为这个背上处分。& 原来,火箭在灌注时需要用惰性气体氦气把罐体装满才能灌装液氢液氧,而为了保证100%氦气,所以灌装的过程需要好几遍,在灌的时候常常很多氦气排到空气中,李同敏的一个部下提议,他父亲那里生产能装气体的胶囊,可以把这部分氦气再收集起来,于是李同敏马上派他取来了胶囊,每天跑到山顶收集氦气,然后通过压缩机压到车里再卖给出售氦气的单位。& 可没多久,这事被领导知道,批评了李同敏,说他胆子太大了,要给他处分,可团里领导知道后却表扬他,说这是资源利用,是好事。& 他告诉记者,每次都要好几个战士去,去的时候空胶囊一个,可回来的时候一胶囊氦气,如果几个战士没拉住,就飞走了。& “听说现在基地还在用我所创造的方法来收集氦气,我经常能梦到每天依然有人走到山顶,拿着空的胶囊搬运氦气。”李同敏笑着说。
罗大纯:测控火箭发射后200秒内数据& 罗大纯当年是西昌测量站的参谋长,他的领域属于西昌火箭发射基地的测控系统。& 他告诉记者火箭发射需要很多的测量点,现在还有测量船,上面的设备都是一样的,光学设备、遥控设备、通讯设备、雷达和计算机。& 他所在的西昌测量站是负责火箭发射从点火开始的200秒内的所有火箭相关数据。并且所有测量站的时间误差控制在微秒之内。& 在火箭发射进入24小时倒计时后,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就要按程序来做了,因为火箭发射不能只为了把火箭打出去,还必须把这次发射的火箭数据记录下来,为下次发射留资料。& 在火箭点火前十五分钟,所有检测设备就要准备完毕,在点火的瞬间开始传送数据,所有数据集中处理逐级上报,比如2级火箭点火时间是否准确等等。& 在罗大纯20年的工作中,他最记忆深刻的是日东方红2号甲的发射,因为这一次他首次任西昌测量站总指挥。他告诉记者发射前他两天一夜没睡觉,但在发射成功后美美得睡了一整天,叫都叫不醒。& 在每次发射前的一个月中,为了防止因准备不充分而出现问题,他们每天只能睡两个小时,而在发射前2-3天,就根本别想睡觉。2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总共参与了10次火箭的发射。& 他告诉记者,自从转业回来以后,大家几乎都没有再回去过,他打算等“嫦娥1号”发射成功后,再和兄弟们一起回去看看他们奉献了青春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对,有时间咱一起回去看看。”其他5位勇士也高声喊起来,“距离‘嫦娥’飞天还有6个小时的时间,那一刻让我们一起祝愿,一起沸腾吧。”6位勇士笑着告诉记者。& 嫦娥,承载了太多像6位勇士一样的祝福。& 飞吧,嫦娥。&
淄博报业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箭军兵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