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海南时期活捉留在大陆的国民党高官官是谁?

黄振士_百度百科
原名黄福生,黎族,1895年农历十月初五出生于海南陵水县(今陵水黎族自治县)黎亭峒坡村,父亲黄宗贵是黎族峒长。1931年夏,黄振士写信给在陵水县乌牙峒的父亲黄国仁和叔父黄国义,要他们将200块银圆交给陵水县苏维埃政府经委主任曾宪成,让他带去特委,支持革命。曾宪成派人将银圆送往特委时,被反动分子截劫。随后又趁黄振士和警卫员卓亚伧在乐会大路乡一带开展工作时,开枪袭击。黄振士身中数弹,不幸牺牲[1]
,时年36岁。解放后,黄振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黄振士基本信息
姓 名:黄振士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895年
牺牲日期:1931年[1]
黄振士人物生平
黄振士,又名黄福生,1895年农历十月初五出生于海南陵水县黎亭峒坡村一个黎族峒长家庭。父亲黄国仁,是当地黎族的上层人物,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深受当地黎族人民的拥戴。黄振士从小受过较好教养,幼年时就能背诵许多诗文,8岁时被送到陵水县“同仁学堂”读书;小学毕业后,被送到当时海南的最高学府——府城琼崖中学读书。[2]
日,广东省政府发下公文,要求每县送三个黎童免费进入两广(广东和广西)师范读书。同年秋,黄振士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来转到广东大学文学院深造。在大学读书期间,黄振士除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博览群书,猎取各种新知识。他对当时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列宁传》、《新青年丛书》、《新青年》杂志、《劳动声》等马列主义书刊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广东群报》成为他每天的必读品,这份报纸大量介绍了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报道了国内外工农运动的消息,启发了他的觉悟,逐步接受了马列主义的真理,毅然投身到革命运动中去。
1924年春,经杨善集的介绍,黄振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受党指派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至1925年5月,黄振士和徐成章、杨善集、洪剑雄、王家齐等一批热血青年,以“改造社会” 为宗旨,以“研究品学”相号召,成立了“海外品学观摩会”,出版会刊《觉觉》杂志;接着又组织了“琼崖革命同志会”,出版了会刊《新琼崖评论》。
1926年1月,黄振士、雷永铨、罗汉、王弗伦等80多人受中共广东区委的派遣,第一批跟随国民革命军第二师抵琼,黄振士被派回陵水县国民党党部工作。
黄振士回陵水县后,立即与1925年被党从广州派回陵水开展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陈贵清接上关系。同时,党也派郑家齐(黎族)、王克兆、吴瑞廷三人回陵水县协助黄振士、陈贵清开展工作。2月初,国民党陵水县党部改组,黄振士任党部书记,陈贵清任秘书。与此同时,黄振士和陈贵清等人先后在陵水城乡秘密地吸收了工人郑有造,农民吴文道,士兵黄家芳,教师黄其祥、陈业绍和学生周文朝、陈敦朝、王庆琮等八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使陵水的共产党员从原来的五人,发展到了13人。日,在陵城镇陈贵清家的小楼上,黄振士主持召开了中共陵水县第一次全体党员会议,成立中共陵水党小组。会上,黄振士被选为组长。
1926年6月,琼崖高级农训所在海口创办。为适应农民运动发展的需要,培养陵水县农民运动骨干,黄振士立即派陈光华去受训;接着又派林宏梓、陈敦朝、王庆琮、黎国忠等一批优秀青年到加积仲恺农工学校学习,6月,陵水县的工会、农会、妇女会、青年团等组织先后成立。6月15日,黄振士对工运、农运、妇运和青运的负责同志指示,要利用纪念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一周年的机会,组织群众示威游行,掀起全县工、农、青、 妇运动的高潮。6月23日,在黄振士、陈贵清、郑有造、吴文道、陈仕娘等人的领导下,几百名工农兵群众举着红旗、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并集中在县衙门前举行大会。“农工万岁”、“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声响彻云霄。黄振士在会上作了演讲,他通俗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愤怒声讨了帝国主义勾结军阀瓜分中国的罪行。最后他号召工农兵群众要为自己的翻身解放而英勇战斗。
1926年9月中旬,黄振士根据琼崖地委的指示和陵水第一次党员会议的决议,在陵城创办县农民运动训练所,有计划地培养农运骨干。黄振士身兼教员,亲自为学员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21日,海南反动当局也进行反革命大屠杀。陵水的反动势力邱海云、曾三省一伙,也频繁纠集土匪民团,准备杀回陵城。4月21日,在加积仲恺农工学校学习的林宏梓等人,带回琼崖地委关于“避免大屠杀,保存革命力量”的指示。当天下午,黄振士立即率领县党政机关和农训所学员120余人撤到西区坡村。从此,陵水的革命斗争开始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4月23日,在坡村椰子林里,黄振士主持召开了有各区、乡代表共5000余人参加的民众大会,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罪行。
4月底,黄振士主持召开了各区、乡农会负责人和农训所全体学员会议,决定筹建陵水县农民自卫军。5月初,黄振士派农训所师生分批到各区、乡去开展组建农军工作。为尽快组建陵水县农民自卫军,黄振士首先发动了在坡村当团董的叔父黄国义携带九支步枪,14支火药枪和二十多人参加坡村农军。为了争取更多的峒主带领他们的武装参加农军,黄振士、陈垂斌、陈哲夫等人亲自做当时在黎族中最有影响的峒主王昭夷参加农军的工作,不久,吴中育、黄传仁、符家元等50多名峒主也先后带领武装队伍加入革命行列。在短短的期间里,农民武装发展到七、八百人。5月中旬,“陵水县农民自卫军”在坡村椰子林里召开成立庆祝大会。总指挥王昭夷,党代表黄振士,下设西、北两路军指挥。
日,陵水县农民自卫军刚成立不久,陵水县反动县长邱海云就纠集土匪、民团300多人,由钟开业、刘中造率领向坡村据点进行“围剿”,妄图一举消灭陵水县新生的武装力量。当时有人认为,敌人力量强大,装备精良,且有备而来,主张转移为宜,但黄振士等人却认为,农军人数多,士气旺盛,有根据地人民作为后盾,凭借山区的有利地势,可以迎击敌人。当敌人接近坡村时,农军在黄振士等人的指挥下,左右夹击,土枪土炮一齐开火,打得敌人狼狈逃窜。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数十人,活捉十余人。这一仗是陵水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本县境内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它的胜利,长了革命意志,灭了敌人威风。
1927年6月,中共琼崖地委在乐会四区保堆村召开紧急会议,黄振士出席了会议,并在会议上汇报了陵水革命情况和农军组建情况。鉴于陵水革命形势急速发展,会后琼崖特委立即派何毅、欧赤、冯俄群、王志超等带领一个短枪班随黄振士到坡村去指导工作。
1927年7月初,中共琼崖特委委员何毅在坡村主持召开陵水县党员扩大会议,宣布成立中共陵水县委,黄振士被选为首任县委书记。
日,黄振士和欧赤、陈贵清、王昭夷等人率领陵水农军700多人第一次攻打县城。但是由于敌人兵力防守较严,激战一个小时后,被迫撤出。7月17日,敌人主力调往万宁防守,城里只有保安队一个连和中区民团200多人。7月18日早晨,黄振士第二次率领农军及群众800多人进攻县城。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毙敌十余人,缴获枪弹十余件,击溃守敌300多人,农军无一伤亡而占领县城。
进城次日,党组织贴出安民告示,稳定人心。7月21日,宣布成立陵水县人民政府。欧赤为主席,黄振士等人任委员。
陵水县城解放的第七天,在琼山会馆内,黄振士主持召开了县、区、乡党政代表会议,并在会上作《关于陵水革命政权的问题》的报告。傍晚时分,会议正在进行中,邱海云、曾三省一伙,纠集土匪、民团1000多人兵分三道疯狂向县城扑来。情况非常危急,黄振士、何毅等领导人迅即决定组织突围撤离县城。桥头渡口之敌是邱海云指挥的主力,在两挺重机枪的助威下,团丁蜂拥向农军扑来。黄振士率领一个勇士班与敌人进行周旋,一会儿往城东攻打,一会儿又往城北攻打,使敌人摸不准吃不透,直到县机关和主力农军全部突围后,他才率领勇士班突围。突围时勇士班战士大部分牺牲,黄振士等四人也负了伤。在撤到城东下溪园时,他们藏在一个姓周的农民地窑里。第二天傍晚才化装出城回坡村根据地。
回到坡村后,黄振士忍着伤痛,主持召开了陵水县党员扩大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农军和根据地的建设,决定在根据地前沿与周围地区,利用天然屏障,从西至北设立万丛、大艾肚、坡村、黎亭弓和高量五个营口,把陵水西北两区约100多平方公里的200多个黎族大小村寨连成一片。黄振士根据特委的指示,在根据地里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没收官田公田分给农民,征收地主租谷作军饷;并且号召人民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文明科学,兴办平民学校,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黄振士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革命力量赖以依托的基础,农军人数壮大到近2000人,成为琼崖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
9月上旬,敌人几次进攻坡村、黎亭弓和高量据点,先后被黄振士、黄家连和李茂昌指挥的农军击退。之后,黄振士、欧赤出席了琼崖特委的军事会议,会上黄振士汇报了陵水革命的经验教训,得到了到会全体同志的赞扬和特委的重视。特委决定派部队前往陵水协助陵水工农革命军夺取县城,建立政权。并决定将陵水农军改为琼崖讨逆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黄振士为党代表,王昭夷为总指挥。日,琼崖讨逆革命军第八路军和群众2000多人,在黄振士、王昭夷等人领导下,势如破竹,攻占县城。当天下午4时许,徐成章率领的特委党政干部及红军320多人也抵达县城。11月28日,陵水县农民协会在县城顺德会馆恢复,黄振士任主席。县农协颁布并实施《土地革命条例》,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反动地主豪绅的田地,分给农民耕种。通过土地革命,动摇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政权和农村经济。
12月中旬,中共陵水县委进行改选,许邦鸿任书记,黄振士任组织部长,王家秀任宣传部长。12月16日,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由王业熹任主席,黄振士等人任委员。日,黄振士出席了琼崖特委第二次党代会,会上被选为第二届特委委员。
1928年3月,原农军总指挥王昭夷叛变投敌,并派心腹来县城煽动农军离开革命队伍,说什么“共产党不讲人情”,“歧视少数民族”等等,给农军造成很大的思想混乱。再加上东路军北上战斗失利,造成红军和农军损失惨重,陵水及三亚的残敌蠢蠢欲动,形势十分严峻。黄振士一方面做农军的思想工作,并以血的教训来教育农军,使农军明辩是非,稳定思想,树立为苏维埃政权而战的决心;一方面做好县城的布防工作,随时迎击一切来犯之敌。
日,黄振士出席了琼崖特委在乐会四区高箩村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再次当选为特委委员。同年夏天,国民党蔡廷锴部到琼,加紧对琼崖苏区进行“围剿”。为保存革命力量,根据上级指示,陵水县农民自卫军和县党政机关主动撤离县城,转移至北区的港坡、马村、彭谷园,西区的东光等农村建立据点。当时黄振士、欧赤、何毅等率部分农军驻在东光据点。不久,蔡廷锴部刘占雄团长率兵向港坡、马村、彭谷园等革命据点进攻。因死守待援,农军力量受到严重损失,县委书记许邦鸿等党政干部和群众共500多人牺牲。6月21日,敌人再次纠集重点包围东光据点,西路农军总指挥黄家连和六名战士不幸牺牲。黄振士和欧赤、何毅、林宏梓等人率领余下的农军在吊罗山宿风岭黑石洞里汇集。黄振士主持召开了县委紧急会议,决定由几十人组成游击小分队,昼伏夜出开展小股分散的游击活动,其余的同志化整为零,以各种职业为名暂时疏散潜伏,等待革命高潮的到来。
1929年秋,黄振士以特委特派员的身份回陵水、崖县进行恢复两县县委的组织工作。8月初,陵水县委在麻竹头岭重新恢复。1930年春,黄振士率领的游击小分队探知,叛徒吴中育当天要从陵城回坡村老家,便在喃仰沟伏击,打死吴中育,并到坡村捣毁他的巢穴。这次伏击成功,震惊了敌人,使叛徒王昭夷龟缩在七弓老家中不敢出来。国民党县长黄世治因此怀疑峒主和团董串通共产党,便带领反动军队到军府花庙,以召开团董、队长会议为名,乘众不备,当场开枪打死乌牙峒团董胡必明,打伤喃糟团董黎世勇等人。黄世治这一行径,加深了黎族峒主、团董与国民党的矛盾。黄振士利用“花丛事件”,亲自买了祭品到乌牙峒胡必明家吊祭,并利用这机会,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黎族人民的残暴罪行,号召黎汉族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国民党,推翻反支的陵水县政府。血的教训使黎族峒主擦亮了眼睛,分清了敌友,胡必明的父亲当众取出四支钢枪、十多支火药枪交给黄振士,还把二儿子和十多名团丁,送来参加农军。在胡必明父亲的影响下,西北两区的黎族峒主和团董部陆续带兵参加农军。此期间,陵水县农军队伍重新恢复,全县成立了四个农军指挥部,李绍英、王传仁、郑家铭和黎世勇等四名黎族首领,分别操任了东、西、中、北四个农军指挥部的领导人。在黄振士的率领下,这支以黎族人民为主体的陵水县农军队伍迅速发展到1000余人。
1930年4月中旬,琼崖第四次党代表在母瑞山召开,黄振士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被当选为第四届特委委员。同年夏天,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中央苏区,驻守海南的国民党军队主力被调回大陆,这对海南人民革命力量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黄振士利用这有利时机,派李亚光、黄光焘等30多人到特委驻地领回50支枪,抽调90多人编成一个红军连,调张开泰任连长。不久,黄振士又派人跟打进敌军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陈平联系,让其策动敌海军陆战队第五连起义投奔苏区。起义官兵来到苏区时,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召开欢迎大会,黄振士代表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讲话,他赞扬起义官兵的革命精神。起义官兵到苏区后,编成一个红军营,陈平任营长,陈国霖任副营长,黄振士任党代表。1930年8月,红军营在黄振士、陈平率领下,乘敌人来不及调防,县城兵力空虚,偷袭了县城,第三次攻下县城。在打开牢房救出起义时来不及撤走的五六名士兵和革命群众30余人,没收奸商、资本家一批货物后,红军营获悉敌人正往陵水调兵时便撤离县城。这次行动是陵水县土地革命的新起点,使1928年受挫的陵水党组织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日,根据特委的指示,黄振士、王克礼、陈平、 陈国霖和张开泰等率领红军营到特委驻地。1930冬,黄振士被调到特委经委会工作,任副主任。他与李汉等密切配合,为搞活后方经济,筹集资金,巩固政权,做了积极的贡献,受到特委领导的表扬。
1931年夏,由于特委经费的奇缺,为保证革命工作不受影响,黄振士写信给在陵水乌牙峒当团董的叔父黄国义和父亲黄国仁,除要他们帮助在黎区筹集经费外,还要他们将自家的200块银元交给陵水县苏维埃政府经委主任曾宪成,让他带来特委,支持革命。曾宪成派人将银元送往特委时,被潜伏在革命队伍中并窃居琼崖特委团书记职务的反动分子冯勋一伙截劫。冯勋一伙劫得银元后,以黄振士勾结“社会民主党”,依靠黎族峒主为罪名,趁黄振士和警卫员卓亚伦在乐会大路乡一带开展工作时,开枪袭击,黄振士身中数弹,不幸牺牲。时年36岁。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黄振士为革命烈士。[2]
黄振士生平事迹
黄振士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八岁时被送到陵水县同仁学堂读书;小学毕业后,到当时海南的最高学府琼崖中学(今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读书。日,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下发公文,要求每县选送三名黎童免费进入两广(广东和广西)师范学校读书。黄振士以优秀成绩考进了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来转到国立广东大学文学院深造。
在校期间,黄振士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涉猎各种新知识,并对当时出版的《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产生了浓厚兴趣,《广东群报》成为他每天的必读品。1924年1月至1925年5月,黄振士和徐成章、杨善集、洪剑雄(即洪善效)、王家齐等一批热血青年,以“改造社会”为宗旨,号召“研究品学”,成立了“海外品学观摩会”,出版会刊《觉悟》杂志;接着又组织了琼崖少年同志会,出版了会刊《新琼崖评论》,并任第四期校对主任。1925年春,黄振士经杨善集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黎族第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革命知识分子,同时受党指派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6年1月,黄振士、雷永铨、罗汉、王茀伦等80多人受中共广东区委的派遣,跟随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抵琼。27日上午,在海口市大街关帝庙里召开回琼党团大会,会议由冯平主持。会后黄振士被展回陵水县国民党党部工作,任中国国民党陵水县执行委员会主壬,后任党部书记。黄振士回陵水县后,立即与1925年从广州派回陵水县开展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陈贵清取得联系。2月初,国民党陵水县党部改组,黄振士任党部书记,陈贵清任秘书。与此同时,黄振士阳陈贵清等人先后在陵水城乡秘密地吸收了工人郑有造,农民吴文道,士兵黄家芳,教师黄其祥、陈业绍和学生周文朝、陈敦朝,王庆琮等8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使陵水县的共产党员从原来的5人发展到13人。日,在陵城镇文明路陈贵清家的小楼上,黄振士主持召开了中共陵水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成立中共陵水小组,黄振士被选为组长。6月,陵水县的工会、农会、妇会、青年团等组织先后成立。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22日,反革命屠杀扩展到海南后,根据琼崖地委指示,黄振士立即率领县党政机关和农训所学员120多人撤到西区坡村。23日,他在坡村椰子林里,主持召开了各区、乡代表参加的5000多人的民众大会,在会上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罪行。4月底,黄振士主持召开了各区、乡农会负责人和农训所全体学员会议,决定筹建陵水县农民自卫军。在此期间,他非常重视统战工作,使得农民武装很快发展到七八百人。5月中旬,陵水县农民自卫军在坡村椰子林里召开庆祝成立大会。
1927年6月,琼崖地委在乐会四区宝墩村召开紧急会议,根据省委指示,将中共琼崖地委改称为中共琼崖特委。黄振士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汇报了陵水县革命情况和农军组成情况。特委书记杨善集非常关心陵水县的革命局势,会后立即派何毅、欧赤、冯娥群、王志超等带领一个短枪班随黄振士到坡村指导工作。6月24日,陵水县反动头目邱海云、曾三省一伙带领中区民团100多人向坡村进犯,在黄振士等人的指挥下,农军将敌人包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毙敌10人,活捉10余人。这是陵水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于本县境内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
1927年7月初,陵水县第二次党代会在坡村召开,宣布成立中共陵水县委,黄振士当选为第一任县委书记。7月18日,他与何毅、欧赤、王昭夷、陈贵清等人率领琼崖讨逆革命军第八路军攻占陵水县城,并于同月21日成立陵水县人民政府,黄振士任中共陵水县肃反委员会主任及县人民政府委员。后因敌反扑,撤至农村坚持斗争。9月中旬,黄振士、欧赤出席了琼崖特委召开的军事会议,会上黄振士以县委书记的身份汇报了陵水县革命的经验教训,得到了与会全体同志的赞扬和特委的重视。特委决定派部队前往陵水县协助农军夺取县城,建立政权,并决定将陵水县农军改为琼崖讨逆革命军第八大队,任黄振士为党代表,王昭夷为总指挥。11月25日,琼崖讨逆革命军第八大队和群众2000多人,在黄振士、王昭夷领导下,势如破竹,很快攻占了县城。当天下午四时许,徐成章率领的特委党政干部及红军320人也抵达县城。11月28日,陵水县农民协会在县城顺德会馆恢复,黄振士任主席,并在会上宣布《土地革命条例》,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开展土地革命。12月中旬,中共陵水县委进行改选,许邦鸿任书记,黄振士任委员。12月16日,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王业熹任主席,黄振士等人任委员。
日,黄振士出席了琼崖特委第主次党代会,被选为特委委员。6月5日,黄振士出席了琼崖特委在乐会四区高朗村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再次当选为特委委员。这时,由于农军总指挥王昭夷叛变,陵水县的局势非常紧张,国民党蔡廷锴部团长刘占雄率正规军伙同王鸣亚、邱海云、曾三省民团1000多人,向我港坡、马村、彭谷园等革命据点进攻。因死守待援,我军力量受到严重损失,县委书记许邦鸿等党政干部和群众共500多人被杀害。6月21日,敌人再次纠集重兵包围东光据点,西路农军总指挥黄家连和6名战士不幸牺牲。黄振士和欧赤、何毅、林宏梓等人率余下的农军在吊罗山宿风岭黑石洞里汇集,主持召开了县委紧急会议,决定由几十人组成游击小分队,昼伏夜出,开展小股分散的游击活动,其余的同志化整为零,以各种职业作掩护,暂时疏散潜伏,等待革命高潮的到来。
1929年1月,琼崖特委派黄振士(1928年秋返特委)以特派员的身份回陵水县、崖县开展恢复两县县委的组织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区的黎族峒主和团董都陆续带兵参加农军。4月初,陵水县农军队伍重新恢复,全县成立了4个农军指挥部。李绍英、王传仁、郑家铭和黎世勇等4名黎族首领,分别担任了东、西、中、北4个农军指挥部的领导人。在黄振士的率领下,这支以黎族人民为主体的陵水农军队伍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8月中旬,中共陵水县委员会、陵水县苏维埃政府重新恢复。
1930年3月,黄振士被调往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任副主任。4月中旬,黄振士出席了在母瑞山召开的琼崖第四次党代会,继续当选为特委委员。同年秋他潜入陵城开展兵运工作,通过驻陵城的国民党军陆战连排长陈平(中共党员)策动一个连起义,编为琼崖红军独立师第三团第三营,任党代表,并亲自率领该营第三次攻打陵城,救出被监禁的30多名群众,与陈平指挥该营红军攻打藤桥国民党军驻军。8月30日,黄振士奉命与王克礼、陈平带领起义营回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驻地。
.人民网[引用日期]
.中华英烈网[引用日期]
.海南史志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解放军白沙门战役以寡敌众 打响解放海南岛最惨烈一战_新浪海南_新浪网
  日,43军127师加强团一支护航部队误登白沙门,以700余人劣势兵力毙敌近千人后大部分壮烈牺牲
  壮士热血染白沙
  -海南日报记者单憬岗许春媚特约记者梁崇平
海口市白沙门公园内的渡海英雄纪念雕像。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
鸟瞰海口新埠岛与白沙门海岸线一带美丽风光。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今天清晨,黎明的曙光照射在海口白沙门公园,晴空万里,海风轻拂。这个原名白沙门岛的公园,本是一片小沙洲,如今游人如织。可是游人们很难想到,65年前,脚下的这片沙洲上,曾经被飞机、大炮、军舰五面包围,七百余名解放军战士长眠于此。战火曾将这片土地炙热,鲜血曾把这片海水染红……
  辽宁游客陈海涛正带着自己8岁的儿子在公园里游玩,在瞻仰过渡海英雄烈士纪念碑后,他肃穆地站在碑前,为懵懂的儿子解释碑文的意思——
  65年前,解放军43军127师渡海加强团的一支护航部队,在战斗中因为迷失方向而与大部队失散,误在白沙门登陆,被国民党守军发现后团团包围。经两昼夜激战终以劣势兵力击毙敌军近千人后,大部分壮烈牺牲。这场战斗让敌人被迫调整军力部署,从而为解放大军横渡海峡创造了更多便利条件。
  放眼环望,海口高楼林立、生态宜人,南渡江滚滚北去,琼州海峡一碧如洗,正是河清海晏,大好江山。
  误打误撞直插敌人心脏
  杨占山老人今年85岁,黑龙江双城人,16岁他就参加解放军,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两条腿一路迈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几天前,老人在他家中,一遍遍讲述自己从战友口中听到的白沙门登陆战的英勇历史。
  3月31日夜,127师加强团3733名官兵乘88艘木帆船自雷州半岛博赊港启航,为大军登陆做最后一次潜渡。
  为掩护大部队登陆,379团3营8连、9连和机枪连乘6艘护航船只在与敌军舰艇作战中,打得非常英勇,为了追赶逃跑的敌舰,越打越远,因风向、潮流所致,迷失方向,于4月1日凌晨误登海口附近的白沙门岛。当时在船上的3营副营长王金昌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船只靠近白沙门岛海面,消灭了国民党军一个排,抓住几名俘虏,经过审讯后,才知道登上的是白沙门岛。
  “直到1988年海南建省时,海口白沙门一带海岸还是滩涂遍布。”时任383团127师排长的冯金亮解放后居住在海南岛,对海口十分熟悉。他记得,几经变迁,如今白沙门已成为海甸岛的一部分,周围高楼林立。几座大桥将海甸岛与海口市区连为一体,早已不是过去模样。
  展开地图,可以发现这个小岛正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带——敌海南军政首脑机关所在地海口,距市区仅5公里。
  “这次出其不意的登陆,让敌人大为震惊。”冯金亮说,他们以为解放军有截断琼文公路、海榆公路,攻打海口之势,海口的敌人陷入一片惊慌和混乱之中。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急令驻灵山的机动部队暂编13师37团前来增援,而他本人则乘汽车逃往文昌。
  登陆部队判明小岛的情况后,觉得形势非常严峻。随3营渡海的379团政治处组织股长秦道生和3营副营长王金昌、3营副教导员葛尹元组成临时指挥部,并迅速绕小岛察看一遍地形,划分了作战区域,命令部队进入阵地,准备迎击敌人的进攻。
  而因为害怕我军以此作为进攻海口的跳板,此时敌人已准备对白沙门岛进行五面立体围攻。
  以寡敌众展现强大战力
  今天,走进海口第二大公园白沙门公园,树木郁郁葱葱,各色建筑错落有致。而冯金亮记得,65年前这里还几乎是“不毛之地”。
  从地形地貌上看,小岛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岛上无突出的地形地物,无树木丛林,无居民,到处是茫茫白沙。
  “这里从军事上讲是一块绝地,在此登陆前进后退都十分困难。”冯金亮说,敌人把这里作为监视海面的前哨阵地,绝没想到解放军会在此登陆,因此仅驻扎了一个排的兵力。
  在获悉白沙门失守后,国民党守军开始疯狂反扑。敌人很快调来3个团,从东、南、西三面包围小岛,进行炮击;海上开来10艘兵舰,截断我军退路;空中经常有四五架飞机,轮番轰炸、扫射。敌人的炮弹像下雨一样落在小岛上,爆炸声响成一片,小岛变成了战火炼狱。
  敌人步兵在炮火掩护下,乘坐小艇向白沙门岛发起了一次次进攻。勇士们从沙土里钻出来瞄准,伤员们也拿起武器顽强反击,敌人一片片倒下去。战士们没有弹药补充,就从被打倒在阵地前的敌人身上搜集;没有饭吃,就嚼生米;没有水喝,就吸吮野草汁。在不到1天时间里,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几十次冲锋,我军也伤亡过半。
  直至当天深夜,临时指挥部认为继续登陆海口已无望,再困守白沙门没有必要了,决定抢船突围。
  但经过殊死搏斗抢来的小船坐不下太多人,大家谁也不肯先走。负责统一指挥的秦道生命令已负伤的8连连长冯开珠率重伤员撤离:“你们回去向党报告,我们没有玷污共产党员和人民解放军的光荣称号,我们一定要坚持战斗到底!”
  留在白沙门的解放军翌日又血战一整天,直到4月2日深夜,敌人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才攻上白沙门。弹尽粮绝并且大多身负重伤的解放军战士,在秦道生率领下,毁掉所有武器,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这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斗。”冯金亮分析说,我军总共才数百人,而敌军至少四五千人,更何况敌军装备远超我军,且我军没有后续支援。但最后战果却换来了毙敌近千人的辉煌战绩,“这充分体现了我军的强大战斗力!”
  壮烈牺牲劈开光明前路
  如今,白沙门公园有一座塑像,3位解放军战士携手并肩,在没过膝盖的海浪中奋勇前行。65年前他们在白沙门的牺牲已成英勇传说——
  战后发现,只有两批战士幸存。一批是8连部分战士抢到船只,穿过敌军封锁线返回海北;另一支是训练排长曹金城带领不到10名战士乘坐小舢板,被海水冲到距白沙门岛2公里处的一个小沙洲上,最终在琼崖纵队的接应下抵达解放区。
  新华社四野总分社记者常工在《追记壮烈的白沙门小岛之战》报道中写道:“敌人在岛上一无所获。遗弃在岛上的枪支武器已被勇士们一齐毁坏。勇士们为人民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军事作家杨迪在《创造渡海作战的奇迹》中评价说:“他们给敌人造成了很大错觉,敌人错误地判断我军要直接登陆海口市。因此,迅速调集62军一个主力师和海、空军主力集中攻击我军这2个连队。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敌人对我渡海部队主力登陆地段的注意力与防御力量,使我127师加强团主力,没有遭到敌人很强的抵抗即登陆成功,而且伤亡较小。这两个连队所起的巨大作用与贡献是我们事先完全没有意料到的。”
  烈士的牺牲,还为海口市民带来了黎明的希冀。在枪炮声停息后的4月3日,琼崖地下学联组织部分群众,前往白沙门一带寻找可能失散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以到海边游泳为名,在海滩、灌木丛、小岗处寻找,在有可能掩藏的地方,放下馒头、饭团等食物,希望这样或许能帮助失散的战士坚持下去。
  127师老战士于振瀛后来在《吊白沙门岛殉难烈士歌》中写道:“椰风舞袖拭丽日,胶雨滴泪洗长空;忽闻琼崖花似锦,回看天涯旗正红!”
  仅仅21天后的4月23日,海口解放,让烈士含笑九泉。这场悲壮惨烈的战争,以一种悲壮的方式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如今,昔日烽烟战场,代之以一座通幽曲径、满目葱绿的白沙门生态公园。走进公园大门,两组“陶字雕塑”的年轮大圆分别位于两侧,四面墙上分别嵌入简要说明:“白沙门的由来”、“白沙门渡海之战”……只见成群野鸭嬉戏水上,摩天巨轮耸立的儿童游乐场里,旋转木马欢快歌唱,耳边回荡着孩童欢乐又天真的笑声……
  (海南日报海口4月28日讯)
  白沙门渡海作战纪念广场
  海旅集团于2009年在白沙门战斗遗址建立了渡海作战纪念广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2010年1月,渡海英雄纪念雕像正式落成。白沙门渡海作战纪念广场位于海口市美兰区海甸岛白沙门生态公园的北面,广场呈半圆形,在圆心处立有一座高三米的渡海英雄纪念雕像,3位解放军战士携手并肩,在没过膝盖的海浪中奋勇前行。
  如今,白沙门渡海作战纪念广场已经成为白沙门生态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人们凭吊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逢清明或七一等重大节假日,都有许多单位、团体自发到此献花、举办活动,瞻仰烈士。
  省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宣教处处长程小斌:解放海南岛最惨烈一战
  日晚,我43军一个加强团在潜渡琼州海峡时,为了掩护主力顺利登陆,第127师379团3营8连、9连、机枪连与敌兵舰在海上周旋,700余名解放军战士与大部队脱离,误在白沙门岛登陆,在坚持与国民党守军三个团的兵力激战两天后,最终大部分壮烈牺牲。
  这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斗,也是解放海南岛最惨烈的一场战斗。我军总共才七百人,而敌军至少四五千人,而且装备远超我军,且我军孤立无援。但在敌我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我军毙敌近千人,创造了辉煌战绩。
  此外,他们给敌人造成了很大错觉,让敌人错误地判断我军的登陆形势。由此就大大减轻了敌人对我渡海部队主力登陆地段的注意力与防御力量,使127师加强团主力,没有遭到敌人很强的抵抗即登陆成功。
  白沙门岛烈士的壮举惊天动地,气贯长虹,吓破了敌人的肝胆。他们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和人民战士顶天立地的高尚情操。
  永远缅怀勇士们
  65年前,白沙门岛上发生的渡海之战,堪称千古绝唱。今天,在白沙门公园广场耸立着一座渡海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历史与现实在此交错,让人不禁为英雄壮烈之举而扼腕,为今日美好生活而欣喜。作为新时期的革命接班人,我们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发奋图强,珍惜幸福生活,做一个有道德、知感恩的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海口市美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尤清
  要珍惜这份幸福
  这些日子看了媒体关于解放海南岛战役的报道,我总在想,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解放军,使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从红军到解放军,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而打天下的。我们的战士也在为人民谋幸福中感到了幸福。是“幸福”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去争取胜利。
  如今,海南解放65周年,海南900万人民生活在祖国的后花园里,生活在幸福家园里。那么,作为海南人我们就要懂得珍惜这份幸福。如何惜福?简单地说,就是要为海南发展贡献点什么。如果你是公务员,就要爱岗敬业,为百姓办实事好事。如果你是个岛民,就要珍惜海南这绿水青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
  ——海口市美兰区科协主席雷赛
  不忘历史勇担当
  追忆白沙门渡海作战,先烈英勇的身影还历历在目,七百名勇士面对强敌毅然亮剑,直至付出鲜血和生命。我们连队历史上曾挑选20名战士参加海练,于日参加大规模的渡海战斗,8名同志随从首长渡海,确保了首长圆满实施渡海战斗部署和指挥,并取得最终胜利。这段历史是连队最珍贵的“传家宝”。
  当战争的硝烟散尽,铸剑为犁的时代还远未到来,“能战方能止战,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时刻想着战争,破除和平积习,坚持真打实备,才能把战争挡在门外,才能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以慰先烈在天之灵。
  ——海南省军区某警卫连指导员章伟
  (海南日报记者 许春媚)
04-29 07:07|分享
04-25 07:49|分享
04-25 07:43|分享
04-25 07:38|分享
04-20 07:11|分享
04-20 07:05|分享
04-20 07:04|分享
04-17 07:11|分享
04-14 07:22|分享
04-14 07:20|分享
12345678910
新浪地方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放朱日和活捉满广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