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看军事才能 林彪和隆美尔 古德里安和隆美尔 朱可夫等二战名将是一个水平的吗?

帖子主题:[原创]朱可夫真的是没有多于敌军的兵力就不会打仗了吗?
共&16697&个阅读者&
军号:2689765 工分:7432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朱可夫真的是没有多于敌军的兵力就不会打仗了吗?
文章提交者:klhysls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172-0-1.html
本文原是网友
在主帖第2楼的回复,因发言内容真实精彩,
由设为独立主帖。
叶廖缅科的评价可信吗?他有什么资格评价?朱可夫在顶撞了斯大林之后,被免去了的职务改任预备方面军的,便在叶利尼亚取得了开始以来的苏军的第一个胜利。证明了他对的正确看法和指挥才能。当面临最危险的时刻,朱可夫被派到被围困的列宁格勒,终止了正要自沉波罗的海舰队,炸毁工厂、发电厂的列宁格勒指挥者们的错误决定,并守住了列宁格勒,其在列宁格勒短短二十几天,就终止了的推进,当他离开时,德军与苏军的对阵线就一直稳定在他下令坚守的防线上,直至列宁格勒解围。而因为他的决定,没有被自沉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列宁格勒城的防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什么叫朱可夫没有多于敌军的兵力就不会打仗?在莫斯科最危险的时候,为什么斯大林只想到了朱可夫,而不是后的那些什么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叶廖缅科、华西列夫等人。在莫斯科保卫战最重要的防御阶段,朱可夫指挥的苏军何曾以多击少?莫斯科城下的反攻,正是其指挥的苏军在居于劣势的情况下,坚强防御的结果,而反攻不过是在消耗了德军的进攻能力的情况下才抓住时机进行的,重要的是前面的防御,而不是后面的反攻。比起后面由叶廖缅科指挥的斯大林格勒城的防御,莫斯科城下的防御才更凶险的多,叶廖缅科所得到的支援,远比莫斯科城防御充足的多,对他来说援军是源源不断,而对朱可夫来说却是捉襟见肘,而且他仅负责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防御,而城外的防御同样重要,它保证了斯大林格勒不被孤立,叶廖缅科才可能守住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叶廖缅科没有资格独占功劳,他不过是这场战役众多的执行者之一,而不是真正的指挥者。外围作战的功劳也不属于科涅夫,而是早死的瓦杜丁。瓦杜丁死后,朱可夫实际担任了瓦杜丁部队的指挥权,而为了保密,朱可夫是顶着已死的瓦杜丁的名号指挥作战的,他指挥着乌克兰的两个方面军解放了大量失陷的乌克兰领土,莫斯科红场在战争中的第一声祝捷礼炮便是为朱可夫指挥的部队鸣响,正是朱可夫指挥的部队第一个被授予了近卫军的称号。是他指挥苏军夺回了基辅。在战争开始的初期,正是朱可夫调教过的基辅军区的部队成功阻止了当面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令龙德施泰特无法实现巴巴罗萨计划指派给他的任务,最后不得不靠中央集团军群的帮助才免强完成了夺占基辅的任务,而这一行动,直接导致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担误了进攻莫斯科的有限时间。而其派往支援列宁格勒战线的另一支装甲集群干脆就无功而返。我怀疑叶廖缅科评价的真实性。当苏联对德国的战争已经是节节胜利,朱可夫功高震主,为了降低朱可夫的地位,斯大林扶植了象科涅夫、罗科索夫等人,以降低朱可夫的功劳,而这些人对失可夫一直不遗余力的攻击和诽谤。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朱可夫真的是没有多于敌军的兵力就不会打仗了吗?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614856 工分:473
左箭头-小图标
别的不说——莫斯科城下和斯大林格勒反击中苏军都是数量上不占优势的,不是一样打赢了吗?最后的柏林我有优势为什么不用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651702 工分:284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40楼& 朱可夫的打法,绝对需要力量上的绝对优势!没那么大的优势就不能打胜仗!通常会在有一定优势但优势没到绝对性压倒优势的情况下被劣势敌军打败,譬如几次尔热夫之战就是明证。敝人已经多次论述过了,还拿来说事,不觉得很无聊吗?我觉得无论是古模式也好,朱模式也好,在孙子兵法中,既是正兵合,奇兵胜的典型西方应用版本而已。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也长期处于总体兵力落后,但是局部能够集中兵力给予国军致命一击,而反观国军虽总体兵力优势,但是往往因号令不一而相互无法配合甚至拖了后腿,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而如今打的是信息战,准确的情报一直是左右战争结果的最大推手,越是奇兵,越需要注意情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中东战争,与其说埃及输在指挥上,不如说是输在了情报上,当然。。。是美国的卫星。。。另外说句,我不是很清楚苏军后期是否大规模普及了无线电的使用,但是光从组织会战需要用火堆来指示方位和坦克前村接敌,后村坦克乘员居然不知的脱节现象可以说是很难令人相信苏联部队能够政令通达,这比起二战前就已经将无线电普及到一线的德国官兵来说,实在不能不说是种巨大的落后。而这点可能也正是为何苏联军无法轻易打败同样数量德军的原因吧,至于说兵器。。。我睡觉去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89765 工分:74323
左箭头-小图标
......42楼&你懂个P43楼&我当然不会懂你这种连方向都搞不清的屁。44楼&敝人没兴趣和这等重复帝纠缠不休,敝人向来回帖是不看发帖人滴,只看内容,有些盲是不得不扫,因为二百五遍地皆是,不小心扫着你的盲了,真是不好意思,二百五52楼&你既然回复了我的贴子,我当然要点明你是个什么样的货色,以免有些比你更无知的人受你放屁的蛊惑。一个连基本常识都不懂的货,却每天在这里吹嘘自己有多了解,还假想出什么狗屁作战方案来炫耀。除了胡扯和无能的骂别人二百五,我是看不出你还有什么,所以下次回帖时,记得看一下是谁的贴,有长进了再来。还重复帝,你倒是很标准的重复你那一套现货。53楼&他就是个妄想神经病患者,所以才有这种表现。。。你和他这种神经病患者理论,就不可能赢得的。。。因为他以自己为参考系,和他不同的就是错的。。。所以你和这种神经病患者说,就是浪费时间。。。多谢指教!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182074 工分:51780
左箭头-小图标
......41楼&你又来脱裤子放屁了是吧!42楼&你懂个P43楼&我当然不会懂你这种连方向都搞不清的屁。44楼&敝人没兴趣和这等重复帝纠缠不休,敝人向来回帖是不看发帖人滴,只看内容,有些盲是不得不扫,因为二百五遍地皆是,不小心扫着你的盲了,真是不好意思,二百五52楼&你既然回复了我的贴子,我当然要点明你是个什么样的货色,以免有些比你更无知的人受你放屁的蛊惑。一个连基本常识都不懂的货,却每天在这里吹嘘自己有多了解,还假想出什么狗屁作战方案来炫耀。除了胡扯和无能的骂别人二百五,我是看不出你还有什么,所以下次回帖时,记得看一下是谁的贴,有长进了再来。还重复帝,你倒是很标准的重复你那一套现货。麻烦你,重复得有些许水平行不?敝人的话,每句都博大精深,虽然反复说,但是真看懂的人依然寥寥无几,还是得每次都出来当复印机,扫盲!你的话来去都是那几句,毫无内涵毫无思想深度别人也看得懂你的意思,重复起来就令人作呕乏味了。所以麻烦你,提高下自己的知识水平,别让敝人一看就要忍不住扫盲!话说你吹嘘的朱可夫本身你真搞懂他的那套东西的精髓了吗?没有!你对朱可夫模式可以说一窍不通,敝人即便对朱可夫那套的理解也远超鹅毛的胜利将帅等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90941 工分:392
左箭头-小图标
......41楼&你又来脱裤子放屁了是吧!42楼&你懂个P43楼&我当然不会懂你这种连方向都搞不清的屁。44楼&敝人没兴趣和这等重复帝纠缠不休,敝人向来回帖是不看发帖人滴,只看内容,有些盲是不得不扫,因为二百五遍地皆是,不小心扫着你的盲了,真是不好意思,二百五52楼&你既然回复了我的贴子,我当然要点明你是个什么样的货色,以免有些比你更无知的人受你放屁的蛊惑。一个连基本常识都不懂的货,却每天在这里吹嘘自己有多了解,还假想出什么狗屁作战方案来炫耀。除了胡扯和无能的骂别人二百五,我是看不出你还有什么,所以下次回帖时,记得看一下是谁的贴,有长进了再来。还重复帝,你倒是很标准的重复你那一套现货。他就是个妄想神经病患者,所以才有这种表现。。。你和他这种神经病患者理论,就不可能赢得的。。。因为他以自己为参考系,和他不同的就是错的。。。所以你和这种神经病患者说,就是浪费时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89765 工分:74323
左箭头-小图标
40楼& 朱可夫的打法,绝对需要力量上的绝对优势!没那么大的优势就不能打胜仗!通常会在有一定优势但优势没到绝对性压倒优势的情况下被劣势敌军打败,譬如几次尔热夫之战就是明证。敝人已经多次论述过了,还拿来说事,不觉得很无聊吗?41楼&你又来脱裤子放屁了是吧!42楼&你懂个P43楼&我当然不会懂你这种连方向都搞不清的屁。44楼&敝人没兴趣和这等重复帝纠缠不休,敝人向来回帖是不看发帖人滴,只看内容,有些盲是不得不扫,因为二百五遍地皆是,不小心扫着你的盲了,真是不好意思,二百五你既然回复了我的贴子,我当然要点明你是个什么样的货色,以免有些比你更无知的人受你放屁的蛊惑。一个连基本常识都不懂的货,却每天在这里吹嘘自己有多了解,还假想出什么狗屁作战方案来炫耀。除了胡扯和无能的骂别人二百五,我是看不出你还有什么,所以下次回帖时,记得看一下是谁的贴,有长进了再来。还重复帝,你倒是很标准的重复你那一套现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336382 工分:5691
左箭头-小图标
人家就是有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59749 工分:139
左箭头-小图标
45楼& 既然扫盲敝人就扫到底,让小白们看清楚什么叫战争艺术,谈古德里安模式和朱可夫模式!古德里安模式坦克战艺术的优越性一些人认为,古德里安模式,只是在对手没掌握坦克战艺术时,才好用。一旦对手掌握了坦克战艺术,就不好用了,只可采用朱可夫模式。这是大错特错的认识。朱可夫模式,需要力量上的绝对优势。没有这么大的优势,就不能取胜,经常在仍有一定优势,但是优势没到压倒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劣势敌军打败。而古德里安模式,可以在一比二点五的坦克数量劣势条件下,与朱可夫模式抗衡。在一比二点五的力量对比均衡点上,如果采用古德里安模式的一方,出现什么差错,那么,采用朱可夫模式的一方就会赢得胜利;如果采用古德里安模式的一方能够巧出奇兵,那么,采用古德里安模式的一方就将赢得胜利。由此可见,在力量对比均衡点上,主动权仍在采用古德里安模式的一方。譬如:1973年的中东战争,以涩裂用的是古德里安模式——尽管苦大仇深,爱级用的是朱可夫模式。坦克数量对比是一比二点五,结果坦克数量少得多的以涩裂军赢了。当时,双方对坦克战艺术都已经掌握了,而且双方处于一比二点五的力量对比均衡点上,所以打得堂堂正正。最终,以军靠巧出奇兵完成突破,取得胜利。这同时充分说明:古德里安模式的坦克战艺术,乃是自1939年以后数百年间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 转自铁血社区
]还有一些人认为,像六号虎式坦克那样的暴虎冯河不存在了,所以古德里安模式不可重演,只能采用朱可夫模式。其实不然。1973年,是坦克最薄弱的时代。反坦克导弹被广泛使用,而复合装甲没出来,抗不了聚能破甲的攻击。但是,恰恰就在坦克最薄弱的1973年,以涩裂用古德里安模式,大破朱可夫模式!如今,乔巴姆装甲已广泛使用,暴虎冯河的能力绝不比当年的老虎差!武装直升机,也只能对付钢甲坦克和T72以下各种坦克,克不了乔巴姆坦克。(自锻攻顶的末敏弹要有投射密度,火箭炮合适,直升机不合适。)即使以强击弱,古德里安模式的伤亡代价小,攻势更凌厉。不似朱可夫模式,伤亡代价大得多,而且拖得时间稍长。因此,一定要掌握古德里安模式。只要没有完全丧失制空权,就应当采用古得里安模式。 说的好 要打击无知俄毛的气势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182074 工分:51780
左箭头-小图标
那1944年夏季的白俄罗斯战役怎么解释?[ 转自铁血社区
]先看1944年白俄罗斯战役的两翼。北翼第3装甲集团军。莫名其妙地要在维帖布斯克组成环形防御困守,却不安排救兵。第53步兵军(第206步兵师、第246步兵师、空军野战第4师、空军野战第6师),及其南面友邻第6步兵军之第197步兵师一部,四个半师,因为错误的决策而送进苏军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的口袋里去了。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连在后面第三防御地带建立新防线的本钱都没有。这是第一个数万人规模的包围圈。南翼第9集团军。对之进攻的苏军是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是打仗带有古德里安模式色彩的俄国军人,他以坦克打头阵,步兵在后跟进。坦克第9军、近卫坦克第1军、近卫机械化骑兵第4集群,一下子就冲过德军的防线,德国第9集团军之第41装甲军(全是步兵师)和第35步兵军,来不及撤退就被围在博布鲁伊斯克了。如果由步兵开路,即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打头阵,等投入坦克军时,德国守军就有时间撤退了。简而言之,罗科索夫斯基没有采用击溃后再追的打法,而是坦克钳形进攻,因此一举合围了德军第9集团军的2个军。这是第二个包围圈。南北两翼完全崩溃(而不是塌陷),中央的第4集团军就彻底孤立了,处于极其不利的态势下。只要用快速突击力量在两边一捅(用不着再走多远),后路就被切断了。因此,整个第4集团军遭到合围。这是第三个包围圈。可以看出,1944年的白俄罗斯战役,仍旧是逼迫性态势围。所不同的是,南翼罗科索夫斯基的步调紧凑,迅速成围;北翼西忒拉作茧自缚,白送上门给你围。因而中路的态势围落实成真围。说来说去,逼迫性态势围加上击溃后再追的战法,有可能造成一线平推六七十公里的局面(付出重大代价)。只有首先投入坦克军等快速突击力量,先围歼一些敌军步兵,才有可能最终形成若干个规模中等的包围圈。因此,先以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打头阵,然后再投入以坦克为主的快速集群的战法绝不可取,毫无奇袭效果(除非不搞逼迫性态势围,单纯要地盘,搞一线平推,譬如库尔斯克防御战成功之后,为消除奥勒尔突出部,只想夺地,不企图围歼敌军,才可以把快速突击集群放在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后面——坚固的奥勒尔防御阵地也使快速集群在后面用于发展胜利比较合理)。采用朱可夫模式作战,大规模合围敌军是相当困难的,即使围住也消化不良;但是,不光只有一线平推,使用罗科索夫斯基的坦克劈入法,可以实现若干个中等规模的合围。装甲军(或坦克集团军)最适宜搞数万人级别的中等规模的合围。不光是苏军,德军也一样。1941年7月至8月的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由于分散了装甲坦克力量,各个装甲军分头行动,因而只能在莫吉廖夫、亚尔策沃以西、罗斯拉夫尔分别搞几个中等规模的合围,用时竟达四十天之久。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182074 工分:51780
左箭头-小图标
三、对比朱可夫模式朱可夫模式的进攻是,最初是“逼迫性态势围”,后来又加进“击溃后追歼”。即在逼迫性态势围的基础上采用击溃后追歼的战法。朱可夫模式最典型的逼迫性态势围有三个战例。1、日至4月20日的尔热夫战役2、日至8月23日的尔热夫战役[ 转自铁血社区
]3、日至12月31日的尔热夫战役朱可夫1942年在尔热夫的三次战役均在基本上未获得成功,虽然每次都稍有推进,但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伤亡代价。固然,战役不以伤亡多少论胜负,但朱可夫的进展都是战术性的,而不是实质性的。对尔热夫两翼,虚张声势,在态势上摆出合围的架势,实际上却因步调不紧凑,即快速突击力量的突击用不到点子上,所以,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围,只是稍稍向前平推少许而已。敝人认为,逼迫性态势围的最大缺陷是,把快速集群放在后面,作为一个整体投放,待到快速集群投放时,敌军早已洞察到苏军的主要突击方向——正面顶住已经很便宜啦,要是侧后对快速集群实施反突击可就惨了;态势围的胃口倒是不小,但是吞不进(而不是吞进后消化不良),一口吞不下一个大馒头(因为快速集群不会成功);为使进攻节奏紧凑,快速集群应该以坦克军为单位分开,各坦克军各成一个箭头,放在第一梯队进攻,以求围歼若干个步兵师,造成敌军防御上的兵力缺口,然后再利用这个缺口扩展胜利——这是一口一口地分别咬的吃馒头方针。但绝大多数苏军将帅当时不是这样想的,为了补充逼迫性态势围的不足,想出了击溃后追歼这一补充战法。什捷缅科说:[白俄罗斯战役在部队指挥方面有一些特点。在作战问题上,实施指挥所根据的是最高统帅部5月31日的指令:在方面军范围内,当前任务的纵深限于60-70公里;后续任务不超过200公里。对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关于后续任务仅仅指示了进攻方向。现在,有人指责这种作法。有个别人认为,用这种形式制定计划不能保证方面军司令部对其尔后的行动有明确的认识,有碍于方面军预先制定战役保障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说,的确是这样。但是苏军最高统帅部有意不立即给部队下达战略性战役的全纵深任务。之所以不这样作,是有一系列考虑的。首先,给方面军下达大纵深任务,这就不可避免地意味着,其兵力兵器要相当硬性地使用在选定的方向上,而情况却相反要求保存实施灵活而迅速的机动的全部能力。因为战役企图规定的粉碎战术防御地幅内的敌人并合围大量敌军,只是在敌被逐出阵地后才能实现。至于究竟在什么地方能出现这种情况,事先只能推测。不排除这种可能,即敌人将实施机动,把主力撤至防御纵深内的新的防御阵地上(据我们后来得知,这种方案德国法西斯统帅部确实讨论过)。这样,我方的突击就有扑空的危险,而苏联统帅部就必须完全重新制定进攻计划。在下达大纵深任务的情况下,要重新制定计划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给各方面军下达任务时,必须使每个方面军都能根据情况主动行事。根据我们看来,正是最高统帅部所采取的这种方式才完全符合这些要求。[ 转自铁血社区
]也不能不考虑到这种情况,即在白俄罗斯我军已不止一次地遭受挫折。他们的进攻是在敌人战术防御地幅的后方分界线附近受挫的。在即将进行的战役中,敌人的战术防御地幅特别坚强有力,因此必须尽一切可能使部队的注意力和兵力都首先集中在突破战术地区上。从这个观点出发,把方面军第一梯队任务限制在不大的纵深内,也应当承认是恰当的。]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第一部,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17-318。什捷缅科这句话:“因为战役企图规定的粉碎战术防御地幅内的敌人并合围大量敌军,只是在敌被逐出阵地后才能实现。”充分说明,朱可夫模式,即俄式打法,在逼迫性态势围的基础上,进攻的补充战法就是,击溃后追歼。全线打败,即全面击溃敌军,需要多少倍优势的力量?绝对要靠压倒性优势来实现。击溃后的追击能够兜捕得到吗?理论上讲,用坦克军、坦克集团军去追步兵师,是可以兜捕到的。但实际上,由于苏军各方面军的当前任务纵深是六七十公里,这么短的距离,要想通过追击去兜捕敌军步兵师难度相当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182074 工分:51780
左箭头-小图标
说到苏军仅能合围数万敌军,有些人不服气,会问史泰隆格拉是怎么回事。单就史泰隆格拉来说,德国人把脑袋长长地伸出来,无所作为,几近半载,等着苏军前来合围——这也说明西忒拉和哈尔德这一双臭棋篓子蠢透了。即使如此,苏联人对史泰隆格拉的围歼战,感到很不舒服。以下便是证据:[至于尔后的行动方法,则因时因地而异。维捷布斯克地域的问题比较简单。对这个筑垒中心形成纵深包围的苏军战役态势,最适合我实施合围,并同时分割和消灭敌军集团。在其他方向上,则不宜使用“合围”这个词。对于行动方法,如同在“鲁勉采夫”战役中一样,采取十分审慎的态度。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其他大规模交战的经验证明,合围并歼灭被围之敌,必然要消耗大量的部队和技术兵器,而且还要丧失较长的时间。而象在白俄罗斯这样宽大的进攻正面上,任何迟延都会给敌人造成前调预备队和阻挡我突击的机会。另外,从实施白俄罗斯战役的这个森林沼泽地形来看,也不可能形成绵密的合围圈。在这种具体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再采用以前的消灭敌人的方法。需要想出新的方法来。设想过这样一种方法:以猛烈的炮兵和航空兵突击杀伤敌战术纵深内的大部分部队,并将残敌从原来构筑好的阵地上赶入森林和沼泽地。这样,敌人将处于比较不利的情况,我军就可以从正面、翼侧和空中打击敌人,而游击队又可以从后方配合。就其结果来说,与合围相同。因而我们认为,这种行动方法无疑是有利的。]关于围歼。1、史泰隆格拉,长达73天的围歼战,苏军进行得很不舒服。原因是,坚城围攻战。其实,1941年7月古德里安以极盛势头对孤弱的莫吉廖夫的围攻,也持续了半个月。2、德军重兵集团的突围。1944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朱可夫在西乌克兰合围了胡贝的第1装甲集团军20个师,但胡贝却率部比较完整地突围而出(曼施坦因坚持向西突围的正确方针,及以辞职为代价换得突围成功)。其实,在史泰隆格拉,德军也是可以突围而出滴。当曼施坦因的救兵距离斯城不足四十公里(有说35公里者)之际,曼命令(军中无戏言的军令)鲍卢斯突围,并准备装载四千吨军资的车队,一旦漏风,就不顾一切地不惜代价冲过去接济,以保证顺利撤出。但鲍卢斯不肯突围。这个责任不是西忒拉滴。西忒拉当时方寸大乱,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已经闭嘴,不公开反对突围了(形同默认)。曼施坦因原准备亲自飞入包围圈去领导突围,但在部下的阻拦下,改派清 报军官艾斯曼少校飞入包围圈传达突围命令。如果曼亲自飞入包围圈,威高权重,可以撤换一切不服从命令者,必要时超越军法部门枪毙个把人,突围行动坚决果断,突围是可以成功滴——保全近二十万百战老兵这宝贵的基干力量(突围过程肯定会有损失),当然装备损失巨大,不经休整是不复能战滴。[ 转自铁血社区
]被德军包围的苏军难以突围(规模不太大时或许有可能突围成功,一旦重兵集团被合围就不可能突出重围),而被苏军包围的德军重兵集团却可以成功突围。为什么?因为编制不同。苏联没有坦克方面军。德国有装甲集团军。不要想着包围圈严丝合缝,铁桶一般。那是不可能滴!特别是德军总数大大少于苏军的条件下,更不可能围成铁桶。关键是坦克集中程度高,前进距离远。譬如,1941年夏在白俄罗斯,德军的合围点是明斯克,而德国坦克则前进到德涅伯河。随便您突围啦,看您能跑几步远!不动,歼灭得还慢一些,一动,好了,正好在运动中迅速歼灭之!坦克方面军,即装甲集团军,之合围威力正在于此!苏军坦克集中程度相对低,只有装甲军,即坦克集团军,没有坦克方面军。所以对重兵集团的合围非常困难,由于合围的深度比较浅,所以即使围住了也会被突围跑掉。此外,合围深度大,不能指望空运解决补给问题。史泰隆格拉,至少在被围的五十多天的时间里,空运可以解决节省的吃饭问题(当然吃不饱,然而每天一顿稀的也能吊命好长时间,体能也还不至于下降到举不起枪的地步)。空运也能提供少许弹药。完全断了补给的合围,坚持不了多久。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182074 工分:5178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古德里安模式坦克战艺术的战略性战役效果是巨大规模合围古德里安模式所创造的辉煌战绩,都是巨大规模的合围。1940年5月的向海边闪击,古德里安抗命直扑加来,将西方国家的60个师(法国第1、第7、第9集团军29个师,英国远征军9个师,比利时22个师,此外荷兰已被粉碎的10个师尚未计算在内)封闭在比利时境内,迫使其中一小部分自敦刻尔克由海上逃跑,其余大部分当了俘虏。1941年夏季在白俄罗斯俘虏苏军三十余万人。1941年9月在基辅以东俘虏苏军近七十万人。1941年10月(9月30日开始)的台风战役俘虏苏军65.5万人。1973年10月,以色列合围了埃及第3集团军。为什么古德里安模式如此厉害?因为高度集中坦克。古德里安模式,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高度集中坦克。有多少就吃多少,真NB!俄国人至今还在庆幸,他们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时,没有把所有的军队都放到第一线,留有庞大的战略预备队。库尔斯克战役时,苏联人为什么要设立草原方面军,而且远在库尔斯克弧形阵地后方连成一条绵密的预备防线?就是因为防备,一旦德军南北夹击成功,百万苏军陷入重围,后边仍旧有一条完整的战线,保证将来的作战。朱可夫模式,是半集中坦克。苏联陆军,坦克有一半分散到步兵中去。二战期间,苏军不但有集中的坦克军(相当于德国装甲师)、坦克集团军(相当于德国装甲军),还有独立坦克旅和独立坦克团。这些独立坦克旅、团,分散配属给所谓“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也可称之为混成集团军、混成军团,其实就是辖有一些坦克的步兵集团军。二战后,苏军的每个摩托化步兵团,都编有1个坦克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采用俄式打法的爱级,其陆军参谋总长沙利兹回忆道:[为了加强步兵,我们已把装甲部队分散配置在他们中间。我们的半数坦克编成若干个营,每营三十一辆,并固定配属给步兵旅。另一半编成几个旅,每旅一百辆,临时配属给步兵师,直至各师能确保自己的防御工事不被敌人装甲部队的反击所突破为止。我军装甲部队几乎无法机动。而敌军可以把他们的坦克真正作为坦克使用,而我们却只能把坦克作为自行反坦克炮使用。这并非由于我们无知。这是我们为避己之短、克敌之长而故意采取的措施。](沙利兹中将:《跨过苏伊士运河》,解放军出版社1981年版,第255页。)沙利兹当然是因为几乎完全丧失制空权,不得不采用朱可夫模式,即俄式打法。也正因为采用了朱可夫模式,所以爱级陆军能够在二倍半的坦克数量优势的情况下,与以涩裂陆军打得堂堂正正,有滋有味。换成以往的英式打法,即使三倍数量优势,也要PGNL。美英式打法,遇到德式打法,如果平分制空权,均衡点必须要达到四倍多,而不是二点五倍。德国陆军,把坦克集中成装甲集团军(相当于苏联坦克方面军),所以可以大规模合围。几十万、上百万,一股脑全包!苏联陆军,只有坦克集团军(相当于德国装甲军)、坦克军(相当于德国装甲师),坦克总数量虽庞大,但其中一半编成独立坦克旅和独立坦克团(这些旅、团,相当于德国坦克营),所以集中起来的坦克有限。而集中程度仅达到装甲军一级,因此,只能打中纵深进攻(自称“大纵深进攻”实际上是中纵深进攻)通过合围来俘虏数万(二万左右,运气好时可以超过五万)敌军。二战美国陆军,只有装甲师,没有装甲军。每个步兵军配属一个装甲师。因此,无法达成合围,仅能一线平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182074 工分:51780
左箭头-小图标
既然扫盲敝人就扫到底,让小白们看清楚什么叫战争艺术,谈古德里安模式和朱可夫模式!古德里安模式坦克战艺术的优越性一些人认为,古德里安模式,只是在对手没掌握坦克战艺术时,才好用。一旦对手掌握了坦克战艺术,就不好用了,只可采用朱可夫模式。这是大错特错的认识。朱可夫模式,需要力量上的绝对优势。没有这么大的优势,就不能取胜,经常在仍有一定优势,但是优势没到压倒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劣势敌军打败。而古德里安模式,可以在一比二点五的坦克数量劣势条件下,与朱可夫模式抗衡。在一比二点五的力量对比均衡点上,如果采用古德里安模式的一方,出现什么差错,那么,采用朱可夫模式的一方就会赢得胜利;如果采用古德里安模式的一方能够巧出奇兵,那么,采用古德里安模式的一方就将赢得胜利。由此可见,在力量对比均衡点上,主动权仍在采用古德里安模式的一方。譬如:1973年的中东战争,以涩裂用的是古德里安模式——尽管苦大仇深,爱级用的是朱可夫模式。坦克数量对比是一比二点五,结果坦克数量少得多的以涩裂军赢了。当时,双方对坦克战艺术都已经掌握了,而且双方处于一比二点五的力量对比均衡点上,所以打得堂堂正正。最终,以军靠巧出奇兵完成突破,取得胜利。这同时充分说明:古德里安模式的坦克战艺术,乃是自1939年以后数百年间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 转自铁血社区
]还有一些人认为,像六号虎式坦克那样的暴虎冯河不存在了,所以古德里安模式不可重演,只能采用朱可夫模式。其实不然。1973年,是坦克最薄弱的时代。反坦克导弹被广泛使用,而复合装甲没出来,抗不了聚能破甲的攻击。但是,恰恰就在坦克最薄弱的1973年,以涩裂用古德里安模式,大破朱可夫模式!如今,乔巴姆装甲已广泛使用,暴虎冯河的能力绝不比当年的老虎差!武装直升机,也只能对付钢甲坦克和T72以下各种坦克,克不了乔巴姆坦克。(自锻攻顶的末敏弹要有投射密度,火箭炮合适,直升机不合适。)即使以强击弱,古德里安模式的伤亡代价小,攻势更凌厉。不似朱可夫模式,伤亡代价大得多,而且拖得时间稍长。因此,一定要掌握古德里安模式。只要没有完全丧失制空权,就应当采用古得里安模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182074 工分:51780
左箭头-小图标
40楼& 朱可夫的打法,绝对需要力量上的绝对优势!没那么大的优势就不能打胜仗!通常会在有一定优势但优势没到绝对性压倒优势的情况下被劣势敌军打败,譬如几次尔热夫之战就是明证。敝人已经多次论述过了,还拿来说事,不觉得很无聊吗?41楼&你又来脱裤子放屁了是吧!42楼&你懂个P43楼&我当然不会懂你这种连方向都搞不清的屁。敝人没兴趣和这等重复帝纠缠不休,敝人向来回帖是不看发帖人滴,只看内容,有些盲是不得不扫,因为二百五遍地皆是,不小心扫着你的盲了,真是不好意思,二百五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89765 工分:74323
左箭头-小图标
40楼& 朱可夫的打法,绝对需要力量上的绝对优势!没那么大的优势就不能打胜仗!通常会在有一定优势但优势没到绝对性压倒优势的情况下被劣势敌军打败,譬如几次尔热夫之战就是明证。敝人已经多次论述过了,还拿来说事,不觉得很无聊吗?41楼&你又来脱裤子放屁了是吧!42楼&你懂个P我当然不会懂你这种连方向都搞不清的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182074 工分:51780
左箭头-小图标
40楼& 朱可夫的打法,绝对需要力量上的绝对优势!没那么大的优势就不能打胜仗!通常会在有一定优势但优势没到绝对性压倒优势的情况下被劣势敌军打败,譬如几次尔热夫之战就是明证。敝人已经多次论述过了,还拿来说事,不觉得很无聊吗?41楼&你又来脱裤子放屁了是吧!你懂个P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89765 工分:74323
左箭头-小图标
40楼& 朱可夫的打法,绝对需要力量上的绝对优势!没那么大的优势就不能打胜仗!通常会在有一定优势但优势没到绝对性压倒优势的情况下被劣势敌军打败,譬如几次尔热夫之战就是明证。敝人已经多次论述过了,还拿来说事,不觉得很无聊吗?你又来脱裤子放屁了是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182074 工分:51780
左箭头-小图标
朱可夫的打法,绝对需要力量上的绝对优势!没那么大的优势就不能打胜仗!通常会在有一定优势但优势没到绝对性压倒优势的情况下被劣势敌军打败,譬如几次尔热夫之战就是明证。敝人已经多次论述过了,还拿来说事,不觉得很无聊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389152 工分:192
左箭头-小图标
战争中的指挥,过程和结果都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这种独立分析的问题无论是题目本身还是分析都没有太多的意义和参考价值,朱可夫也既不是神,也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至于很多选择和机会是否是他神奇的佐证,我想说,当苏联已经被逼入死角无路可退的时候,可以做的选择几乎没有,他勇敢的顶住了,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846072 工分:8937
左箭头-小图标
这个问题, 法国和北欧比德国严重得多...德国人相对其他欧洲人来说, 还是比较勤劳的。28楼&据说二战末期德国已经掌握了绝密技术:批发生产人口。德国男人集体SY,德国女人集体ZW。运用尖端生物技术,加速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加速生殖细胞的生长。将兵员的生长周期从18年缩短到短短几个月。这样德国就不用为兵员发愁了!不过后来德军发现这样生产出来的人,都是白痴,没受过教育,不识字。除了吃吃吃,什么都不会,不会开枪,更不会开虎式坦克。后来这项技术就被废弃了!30楼&与其生产这样的人,还不如造机器人呢。35楼&与其生产机器人,还不如搞好自己的“计划生育工作”。德国男人就是太正经了,不好色,导致德国的人口生育率低下。与其埋怨苏军用人海战术,还不如检讨自己的“生育观念”!有本事德国也“多生娃,生好娃”!一个国家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军队自己的事情,“计划生育”也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说苏军怎么用“人海”,那是人家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你嫉妒眼红什么?德军无人可用,其实是二战前德国“计划生育”工作失败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就是德军将领估算能力低下——应该在“巴巴罗萨”前就充分估算德国的“兵员人口”能够支撑起多大规模的战役!我认为当时德国的人口潜力只能支持德军打到波兰为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搞“人口普查”:弄清楚有多少“适龄人口”可以征兵!假如说20年后你要打一场仗,那么你就要计算现在出生的婴儿是多少!现在出生的婴儿就是20年后,你最大的可以征兵的人口。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大概有十分之一的人是适合最佳征兵的人口。所以现在中国的军事能力是:1亿兵力。这样军事能力是没几个国家敢和中国单挑的。二战德国人口8000万,其实最多只有800万是精锐,剩下的都是老男人,垃圾!二战苏联人口是2亿左右,可以服兵役的是2000万左右。差不多是德国的3倍。苏联具备实施“人海战术”的先天条件。所以朱可夫的“人海战术”是符合苏联的国情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朱可夫心里心里清楚德国打不起“人海战”,害怕打“人海战”!朱可夫就偏偏和德国拼人口,用苏联的“人口长处”来打德国的“人口短处”,对症施药,点到了德国的死穴。这种打法的前提是充分估算德国的人口潜力,数学要好,弄清楚德国国内还有多少人口可以调用。等这些人都打光了,死绝了,德国自己都投降了。这时你有再好的武器都没用。除非有一条,就是我说的那样。你在“生物技术“上实现突破,可以大规模快速批发生产人口,但要保证人口质量就难了!毕竟养人,不是养猪,几个月就可以出栏了!37楼&德国人口的负增长不是因为德国人不好色,而是更多的德国人的年青一代,不愿意承担生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一方面他们抱怨外来的移民抢走了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移民们愿意作的事,他们自己不愿意作。而生育多个孩子的某些德国人,因为政府给予的生育孩子的经济奖励,干脆不用工作,靠每个月政府付给每一位孩子的经济补助过活,真正的是提前让孩子来赡养父母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89765 工分:74323
左箭头-小图标
28楼&据说二战末期德国已经掌握了绝密技术:批发生产人口。德国男人集体SY,德国女人集体ZW。运用尖端生物技术,加速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加速生殖细胞的生长。将兵员的生长周期从18年缩短到短短几个月。这样德国就不用为兵员发愁了!不过后来德军发现这样生产出来的人,都是白痴,没受过教育,不识字。除了吃吃吃,什么都不会,不会开枪,更不会开虎式坦克。后来这项技术就被废弃了!30楼&与其生产这样的人,还不如造机器人呢。35楼&与其生产机器人,还不如搞好自己的“计划生育工作”。德国男人就是太正经了,不好色,导致德国的人口生育率低下。与其埋怨苏军用人海战术,还不如检讨自己的“生育观念”!有本事德国也“多生娃,生好娃”!一个国家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军队自己的事情,“计划生育”也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说苏军怎么用“人海”,那是人家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你嫉妒眼红什么?德军无人可用,其实是二战前德国“计划生育”工作失败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就是德军将领估算能力低下——应该在“巴巴罗萨”前就充分估算德国的“兵员人口”能够支撑起多大规模的战役!我认为当时德国的人口潜力只能支持德军打到波兰为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搞“人口普查”:弄清楚有多少“适龄人口”可以征兵!假如说20年后你要打一场仗,那么你就要计算现在出生的婴儿是多少!现在出生的婴儿就是20年后,你最大的可以征兵的人口。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大概有十分之一的人是适合最佳征兵的人口。所以现在中国的军事能力是:1亿兵力。这样军事能力是没几个国家敢和中国单挑的。二战德国人口8000万,其实最多只有800万是精锐,剩下的都是老男人,垃圾!二战苏联人口是2亿左右,可以服兵役的是2000万左右。差不多是德国的3倍。苏联具备实施“人海战术”的先天条件。所以朱可夫的“人海战术”是符合苏联的国情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朱可夫心里心里清楚德国打不起“人海战”,害怕打“人海战”!朱可夫就偏偏和德国拼人口,用苏联的“人口长处”来打德国的“人口短处”,对症施药,点到了德国的死穴。这种打法的前提是充分估算德国的人口潜力,数学要好,弄清楚德国国内还有多少人口可以调用。等这些人都打光了,死绝了,德国自己都投降了。这时你有再好的武器都没用。除非有一条,就是我说的那样。你在“生物技术“上实现突破,可以大规模快速批发生产人口,但要保证人口质量就难了!毕竟养人,不是养猪,几个月就可以出栏了!德国人口的负增长不是因为德国人不好色,而是更多的德国人的年青一代,不愿意承担生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一方面他们抱怨外来的移民抢走了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移民们愿意作的事,他们自己不愿意作。而生育多个孩子的某些德国人,因为政府给予的生育孩子的经济奖励,干脆不用工作,靠每个月政府付给每一位孩子的经济补助过活,真正的是提前让孩子来赡养父母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595740 工分:17
左箭头-小图标
战争本来就是双方指挥官智慧的较量,不管用什么战术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消灭对方。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69099 工分:1689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与其生产机器人,还不如搞好自己的“计划生育工作”。德国男人就是太正经了,不好色,导致德国的人口生育率低下。与其埋怨苏军用人海战术,还不如检讨自己的“生育观念”!有本事德国也“多生娃,生好娃”!一个国家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军队自己的事情,“计划生育”也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说苏军怎么用“人海”,那是人家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你嫉妒眼红什么?德军无人可用,其实是二战前德国“计划生育”工作失败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就是德军将领估算能力低下——应该在“巴巴罗萨”前就充分估算德国的“兵员人口”能够支撑起多大规模的战役!我认为当时德国的人口潜力只能支持德军打到波兰为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搞“人口普查”:弄清楚有多少“适龄人口”可以征兵!假如说20年后你要打一场仗,那么你就要计算现在出生的婴儿是多少!现在出生的婴儿就是20年后,你最大的可以征兵的人口。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大概有十分之一的人是适合最佳征兵的人口。所以现在中国的军事能力是:1亿兵力。这样军事能力是没几个国家敢和中国单挑的。二战德国人口8000万,其实最多只有800万是精锐,剩下的都是老男人,垃圾!二战苏联人口是2亿左右,可以服兵役的是2000万左右。差不多是德国的3倍。苏联具备实施“人海战术”的先天条件。所以朱可夫的“人海战术”是符合苏联的国情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朱可夫心里心里清楚德国打不起“人海战”,害怕打“人海战”!朱可夫就偏偏和德国拼人口,用苏联的“人口长处”来打德国的“人口短处”,对症施药,点到了德国的死穴。这种打法的前提是充分估算德国的人口潜力,数学要好,弄清楚德国国内还有多少人口可以调用。等这些人都打光了,死绝了,德国自己都投降了。这时你有再好的武器都没用。除非有一条,就是我说的那样。你在“生物技术“上实现突破,可以大规模快速批发生产人口,但要保证人口质量就难了!毕竟养人,不是养猪,几个月就可以出栏了!28楼&据说二战末期德国已经掌握了绝密技术:批发生产人口。德国男人集体SY,德国女人集体ZW。运用尖端生物技术,加速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加速生殖细胞的生长。将兵员的生长周期从18年缩短到短短几个月。这样德国就不用为兵员发愁了!不过后来德军发现这样生产出来的人,都是白痴,没受过教育,不识字。除了吃吃吃,什么都不会,不会开枪,更不会开虎式坦克。后来这项技术就被废弃了!30楼&与其生产这样的人,还不如造机器人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3219 工分:15791
左箭头-小图标
9楼&朱可夫是我最不敬佩的用海量人命才能换来胜利的将军,德军的将领比他可要高明多了,付出的伤亡比他这个无能之辈要小得多。无知小儿!自己去多看看历史!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89765 工分:74323
左箭头-小图标
31楼&是吗?我可不相信,朱可夫没有人否认他的指挥能力,至于你说的出于政治目地斯大林让其他司令员诋毁他,我想可信度非常大,但我想在这里申明的是朱可夫到底有多大的指挥能力,他是否可以和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默德尔和麦克阿瑟比较呢?把朱可夫放在世界顶尖儿的军事价值之中吗,是否合适呢,当然他连我刚才说的那些人都比你过。。。那他还有什么资格和中国的毛主席,林彪同志比肩呢了,。。,,,,林彪算个鸟!德国剩下那些全是朱可夫的手下败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89765 工分:7432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31楼&是吗?我可不相信,朱可夫没有人否认他的指挥能力,至于你说的出于政治目地斯大林让其他司令员诋毁他,我想可信度非常大,但我想在这里申明的是朱可夫到底有多大的指挥能力,他是否可以和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默德尔和麦克阿瑟比较呢?把朱可夫放在世界顶尖儿的军事价值之中吗,是否合适呢,当然他连我刚才说的那些人都比你过。。。那他还有什么资格和中国的毛主席,林彪同志比肩呢了,。。,,,,你所列举的这几位没有一个人指挥过比朱可夫指挥过的战役规模大的,没有一个人的权力大过他。苏军总参谋长、苏军统帅部副统帅,你列的我国的那几位,如果他们活着,他们也不敢自比朱可夫。麦克阿瑟狗屁不是,他在太平洋的战绩根本不值一提,那是美国海军的的功劳,他不过指挥军队在拥有制海权和制空权的绝对优势下进攻一个个孤立的小岛,根本没有悬念的战斗,其他战场,他和垃圾没区别。隆美尔最多指挥过一个集团军规模的部队,在北非,不说蒙哥马利,奥金莱克也可以打败他,只是被丘吉尔先撤换了,而他在北非的作战方式和德军在苏联的根本就是一个套路,毫无新意,他的同胞们一样一败涂地,而他所面对的英军根本没学会装甲作战,战斗能力还不如苏军。古德里安只在苏军进攻德国本土时指挥到一个方面军规模的德军,还被朱可夫打败了,之前他不过是个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最大不过是个战役集群司令,在库尔斯克也败在朱可手下,在斯大林格勒解救保卢斯的战役中也可耻的失败了。就我国开国诸将来说,把他们放到朱可夫的面前,在宽阔的大平原上他们根本连招架之功都没有,别忘了当时的苏联是我们的老师,如果当时中苏开战,老毛也只能再回到农村去,靠消耗战来消磨苏军的锐气,让其自认得不到好处而退兵,但击败苏军,那不过是痴人说梦,夜郎自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350797 工分:477
左箭头-小图标
是吗?我可不相信,朱可夫没有人否认他的指挥能力,至于你说的出于政治目地斯大林让其他司令员诋毁他,我想可信度非常大,但我想在这里申明的是朱可夫到底有多大的指挥能力,他是否可以和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默德尔和麦克阿瑟比较呢?把朱可夫放在世界顶尖儿的军事价值之中吗,是否合适呢,当然他连我刚才说的那些人都比你过。。。那他还有什么资格和中国的毛主席,林彪同志比肩呢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75481 工分:16134
左箭头-小图标
28楼&据说二战末期德国已经掌握了绝密技术:批发生产人口。德国男人集体SY,德国女人集体ZW。运用尖端生物技术,加速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加速生殖细胞的生长。将兵员的生长周期从18年缩短到短短几个月。这样德国就不用为兵员发愁了!不过后来德军发现这样生产出来的人,都是白痴,没受过教育,不识字。除了吃吃吃,什么都不会,不会开枪,更不会开虎式坦克。后来这项技术就被废弃了!与其生产这样的人,还不如造机器人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654412 工分:23
左箭头-小图标
诺门坎一战,朱可夫指挥的苏蒙联军比日军少两万人。另外从冷兵器时代已经是人多不如兵精。三千越甲可吞吴。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69099 工分:16893
左箭头-小图标
据说二战末期德国已经掌握了绝密技术:批发生产人口。德国男人集体SY,德国女人集体ZW。运用尖端生物技术,加速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加速生殖细胞的生长。将兵员的生长周期从18年缩短到短短几个月。这样德国就不用为兵员发愁了!不过后来德军发现这样生产出来的人,都是白痴,没受过教育,不识字。除了吃吃吃,什么都不会,不会开枪,更不会开虎式坦克。后来这项技术就被废弃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624505 工分:21
左箭头-小图标
有优势不用,非要来个公平对决才算胜利,这是什么逻辑,有点常识没有。那就干脆让十大林和希特勒两个人单打独斗好了,要么就让苏联只用乌克兰和德国打嘛,地方差不多大才算公平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89765 工分:74323
左箭头-小图标
16楼& 朱可夫会打仗是真的,不愧是世界名将。但他基本上就是以多打少,这也不必否认,战例就在那里摆着呢。就是莫斯科保卫战,双方兵力基本持平。如果单就参战人数来说,加上莫斯科那些参加战斗的群众,苏联方面可能比德国人数多一些。你可能会说——“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有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追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德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武器质量上也占优势,因为当时苏军共有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坦克和飞机有一半以上是旧式的——德军在坦克、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问题是,那是莫斯科战役刚战争开始的情况,但随着天气的变冷秋雨把道路变成泥沼,几乎瘫痪了德军的进攻。德军于是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就是说,德国的摩托化、坦克、火炮优势被气候抵消了,此时苏联人的老式坦克与火炮在原地严阵以待,以逸待劳,仍能发挥优势。而等到10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抽回一些部队作为预备队,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预备队也在源源不断地赶到(这里始终没有说明调回多少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又因冬季装备不足,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他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12月6日,攻势在莫斯科地区全面展开。秋季期间,朱可夫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调回了一些装备精良的部队到莫斯科,但一直留待反击之用。他相信苏联间谍理察索尔格的情报,指日本不会攻击苏联东部,在此之前索尔格已经预计到巴巴罗萨计划。此时敌人已经非常接近莫斯科中心,他投入大量援军以对抗德军的攻势,包括新建造的T-34和喀秋沙火箭发射车。苏军部队已经为冬季战事准备好,包括多个滑雪营。 从最后这一段来看,一方面是苏军在一些炮火的装备上,胜过了德军,在人员数量不断得到补充,大概已经超过了德军,士气大涨;另一方面上是不断损耗却难以得到补充的德军,士气低落,所以苏军的胜利也就稳操胜券了。 概括地说,莫斯科保卫战前期德军兵力兵器火力人力占优(可惜这些优势又被突然变化的天气抵消了一大部分),后期苏军兵力兵器火力人力占优。大致如此。本文内容于
14:06:12 被老李侃刀编辑20楼&德国的坦克应该都是宽履带坦克吧,俄国相对西欧公路系统不发达,而土路教多,泥泞的影响其实没有没有那么大,当时交通通信技术,怎么可能让沙俄这样大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国家完成人均工业化经济发展赶超西欧的程度呢?1941年11月上旬的寒冷还没有到燃料封冻,不能忍受的地步,真正到了大度降温的时候是在12月5日之后,而早在这之前,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德国人的坦克显然不是宽履带的,至少一开始就不是。这是别人在评价苏军部队的装备适应苏联的地理条件时,提到的苏军坦克的优点之一。宽履带意味着更大的受力面积,所以它适用于在较为松软的土地上作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94935 工分:19731
左箭头-小图标
有的人在评判将领军事才能时就是以能不能以少胜多为标准。集中运用兵力是一个军事常识,这些人就始终不能理解这一点。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89765 工分:7432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在战争中进攻方的伤亡大于防御方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在防御方构筑了完备的防御工事,并有准备的情况下。而不像德国在战争初期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苏军在没有作好战争准备、边境兵力不足,部队没有展开的状况下,在大量有作战和指挥经验的中高级军官被清洗,大量原来只担任过低级职务的军官被突击提拔到其还不胜任的高级指挥员职务上的情况下,在刚刚扩张不久的新的西部国境线上缺乏完备的防御工事,新的筑垒地域还在修建中,苏军在战争初期所遭受的损失巨大也就成了必然。还有就是在整个战争中,苏联的大清洗并没有因为战争而结束,只不过是清洗的规模已经没有战前那么大而已(苏联的大清洗实际上一直持续到斯大林死去),但它仍然在不时的威胁着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全体苏军士兵和军官的生命,很显然许多军事爱好者们对此并不了解,在这样的状态下,苏军军官们在作出战斗决定时,往往要考虑更多非战争的因素,其战斗计划不仅要考虑如何有效的打败敌人,还要考虑这个战斗计划在政治上是不是保险,否则就算不死在德国人的手里,也会死在斯大林的手里,这直接导致了苏军各级指挥员在指挥作战的能动性上大打折扣,结果许多指挥员更愿意等待自己的上级直接下达具体的作战命令,然后他们只管遵守执行,对也好,错也好,反正由第一个下达命令的人来承担责任就可以,而下面的人没必要去根据战场发生的具体变化,自己作主改变不当的命令,否则那将是危险的,与其被自己人杀死,倒不如让德军杀死,好歹也算个烈士。为了保险,苏联指挥官们当然在每次进攻前要尽可能多的组织更多的军队去投入战斗,并在战斗中高密度的把它投入上去,加上武器装备的相对落后,损失自然也就会成倍的提高。朱可夫只有一个,他不可能让每一个苏军士兵和军官者成为和他一样的人,苏军的装备、士兵和军官的作战、指挥能力,加上该死的政治因素,注定了朱可夫也只能根据苏军的这一特点来指挥。一支被绑住手脚,思想被束缚的军队,也只能靠坚强的意志和无比的勇气,在朱可夫高超的指挥艺术下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相对于不用过多考虑政治因素的德军指挥官和德军部队,需要考虑许多与军事无关的因素的朱可夫和他领导的苏联军队能在付出一定代价后,取得胜利,这难道还不说明其指挥艺术的高超吗?所以朱可夫本人一直对军队中的政工人员缺乏好感,他有生之年一直反对在军队中设立政治委员加军事主官的双首长制,而积极推行由军事主官兼任政治委员的单一首长制,他认为军队就应该只专注于作战,而不必考虑什么政治因素,在他主持苏军工作时,他就推行了单一首长制,他把军队紧紧抓在手里,搞起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这令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中央的感到了危险,于是他们毫不客气的拿掉了朱可夫。但苏军中的单一首长制却保留了下来,以至让一些不法军事主官们把自己手下的军队搞成了只效忠于自己的私人军队,当苏联大厦将倾之时,苏共居然指挥不动自己国家的军队。战争不是投机取巧,能集中优势兵力的,没听说要去以少胜多的。历史上的那些有过以少胜多的名将们,之所以以少胜多,完全是无奈之举,或是其领导的军队在质量上的优势大于敌人在数量上的优势所取得的,从所占优势的角度来分析,它仍然是以多胜少。二战中德军的所有进攻战役,无不是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占劣势的一点,从而实现突破,加上其先进的战术思想,这也是其战斗能力的倍增器,从实质上来说,它仍然是以多胜少。所谓战场上的以多胜少,并不是简单的兵力上的以多胜少,而是实质上的火力的以多胜少、质量的以多胜少、军事思想的以多胜少、指挥上的以多胜少。所谓庙算多者胜,庙算少者不胜。所有的变化最终都是建立在以多胜少上的。推崇所谓的以少胜多,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361593 工分:534
左箭头-小图标
朱可夫是二战名将!这一点敌人都服,为什么有人贬低他呢?照你的逻辑就是混蛋逻辑,非要一个打十个就是有本事吗?十个打一个还有打败仗的,可见你的用心险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483785 工分:58555
左箭头-小图标
德国的坦克应该都是宽履带坦克吧,俄国相对西欧公路系统不发达,而土路教多,泥泞的影响其实没有没有那么大,当时交通通信技术,怎么可能让沙俄这样大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国家完成人均工业化经济发展赶超西欧的程度呢?1941年11月上旬的寒冷还没有到燃料封冻,不能忍受的地步,真正到了大度降温的时候是在12月5日之后,而早在这之前,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老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这场战役中,德军可谓三样都没站住。10月份据说下了几场雨,道路泥泞,影响到德军的机械化部队。要知道,德军是靠闪击战取胜,在地面上就是靠的这些机械化装备的机动速度,现在速度没了,火力也跟不上,相对落后的苏军火炮却严阵以待,自然就能和德军抗衡了,此其一;其二,等到天寒地冻了,德军能行动了,但另一个弱点又来了,缺乏冬季装备,寒天又需要大量燃料,但战线太长,这些又不能及时供应,既影响了士气,又影响了军事行动,士兵的战斗力打了折扣,和苏军此时打平,形成相持,也就是必然的。此后,等朱可夫源源不断的调来了生力军,新式坦克和火炮如T34,火箭炮,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在人员数量上,还有士气上都占优,而德军越打人员、装备损失越多,同仇敌忾的苏军打败各方面都欠缺的德军就注定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92954 工分:41251
左箭头-小图标
那二战美军无一仗不是以多打少,根本没什么名将。英军也差不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00877 工分:28760
左箭头-小图标
16楼& 朱可夫会打仗是真的,不愧是世界名将。但他基本上就是以多打少,这也不必否认,战例就在那里摆着呢。就是莫斯科保卫战,双方兵力基本持平。如果单就参战人数来说,加上莫斯科那些参加战斗的群众,苏联方面可能比德国人数多一些。你可能会说——“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有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追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德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武器质量上也占优势,因为当时苏军共有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坦克和飞机有一半以上是旧式的——德军在坦克、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问题是,那是莫斯科战役刚战争开始的情况,但随着天气的变冷秋雨把道路变成泥沼,几乎瘫痪了德军的进攻。德军于是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就是说,德国的摩托化、坦克、火炮优势被气候抵消了,此时苏联人的老式坦克与火炮在原地严阵以待,以逸待劳,仍能发挥优势。而等到10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抽回一些部队作为预备队,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预备队也在源源不断地赶到(这里始终没有说明调回多少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又因冬季装备不足,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他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12月6日,攻势在莫斯科地区全面展开。秋季期间,朱可夫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调回了一些装备精良的部队到莫斯科,但一直留待反击之用。他相信苏联间谍理察索尔格的情报,指日本不会攻击苏联东部,在此之前索尔格已经预计到巴巴罗萨计划。此时敌人已经非常接近莫斯科中心,他投入大量援军以对抗德军的攻势,包括新建造的T-34和喀秋沙火箭发射车。苏军部队已经为冬季战事准备好,包括多个滑雪营。 从最后这一段来看,一方面是苏军在一些炮火的装备上,胜过了德军,在人员数量不断得到补充,大概已经超过了德军,士气大涨;另一方面上是不断损耗却难以得到补充的德军,士气低落,所以苏军的胜利也就稳操胜券了。 概括地说,莫斯科保卫战前期德军兵力兵器火力人力占优(可惜这些优势又被突然变化的天气抵消了一大部分),后期苏军兵力兵器火力人力占优。大致如此。本文内容于
14:06:12 被老李侃刀编辑德国的坦克应该都是宽履带坦克吧,俄国相对西欧公路系统不发达,而土路教多,泥泞的影响其实没有没有那么大,当时交通通信技术,怎么可能让沙俄这样大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国家完成人均工业化经济发展赶超西欧的程度呢?1941年11月上旬的寒冷还没有到燃料封冻,不能忍受的地步,真正到了大度降温的时候是在12月5日之后,而早在这之前,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69099 工分:16893
左箭头-小图标
现在有种说法,是德军气象部队曾预测苏联将有大面积降雪。并把这一情报报告给希特勒,但是希特勒并没有重视,才导致了后面的惨败。这没什么,斯大林也犯过错误,没有相信佐尔格的情报。但是苏联的抗打击能力远远大于德国。经过巴巴罗萨的打击苏联还死不了。德国就不行了,莫斯科一次失败就受不了了?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一点本钱都没有,那还打什么仗?16楼& 朱可夫会打仗是真的,不愧是世界名将。但他基本上就是以多打少,这也不必否认,战例就在那里摆着呢。就是莫斯科保卫战,双方兵力基本持平。如果单就参战人数来说,加上莫斯科那些参加战斗的群众,苏联方面可能比德国人数多一些。你可能会说——“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有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追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德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武器质量上也占优势,因为当时苏军共有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坦克和飞机有一半以上是旧式的——德军在坦克、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问题是,那是莫斯科战役刚战争开始的情况,但随着天气的变冷秋雨把道路变成泥沼,几乎瘫痪了德军的进攻。德军于是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就是说,德国的摩托化、坦克、火炮优势被气候抵消了,此时苏联人的老式坦克与火炮在原地严阵以待,以逸待劳,仍能发挥优势。而等到10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抽回一些部队作为预备队,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预备队也在源源不断地赶到(这里始终没有说明调回多少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又因冬季装备不足,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他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12月6日,攻势在莫斯科地区全面展开。秋季期间,朱可夫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调回了一些装备精良的部队到莫斯科,但一直留待反击之用。他相信苏联间谍理察索尔格的情报,指日本不会攻击苏联东部,在此之前索尔格已经预计到巴巴罗萨计划。此时敌人已经非常接近莫斯科中心,他投入大量援军以对抗德军的攻势,包括新建造的T-34和喀秋沙火箭发射车。苏军部队已经为冬季战事准备好,包括多个滑雪营。 从最后这一段来看,一方面是苏军在一些炮火的装备上,胜过了德军,在人员数量不断得到补充,大概已经超过了德军,士气大涨;另一方面上是不断损耗却难以得到补充的德军,士气低落,所以苏军的胜利也就稳操胜券了。 概括地说,莫斯科保卫战前期德军兵力兵器火力人力占优(可惜这些优势又被突然变化的天气抵消了一大部分),后期苏军兵力兵器火力人力占优。大致如此。本文内容于
14:06:12 被老李侃刀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69099 工分:16893
左箭头-小图标
其实你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德军为什么不能预测苏联的天气?说到底还是受限于当时德国的科技水平。要预测天气你得有高空气象侦察机吧?德国有吗?要进行大量的运算,德国有大型计算机吗?就现在来说预测天气根本就不算什么。网上都可以预测一个星期的天气,部队的气象台应该能准确预测一个月以内的天气。现在这些技术放在那个年代就不得了了。16楼& 朱可夫会打仗是真的,不愧是世界名将。但他基本上就是以多打少,这也不必否认,战例就在那里摆着呢。就是莫斯科保卫战,双方兵力基本持平。如果单就参战人数来说,加上莫斯科那些参加战斗的群众,苏联方面可能比德国人数多一些。你可能会说——“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有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追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德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武器质量上也占优势,因为当时苏军共有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坦克和飞机有一半以上是旧式的——德军在坦克、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问题是,那是莫斯科战役刚战争开始的情况,但随着天气的变冷秋雨把道路变成泥沼,几乎瘫痪了德军的进攻。德军于是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就是说,德国的摩托化、坦克、火炮优势被气候抵消了,此时苏联人的老式坦克与火炮在原地严阵以待,以逸待劳,仍能发挥优势。而等到10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抽回一些部队作为预备队,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预备队也在源源不断地赶到(这里始终没有说明调回多少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又因冬季装备不足,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他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12月6日,攻势在莫斯科地区全面展开。秋季期间,朱可夫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调回了一些装备精良的部队到莫斯科,但一直留待反击之用。他相信苏联间谍理察索尔格的情报,指日本不会攻击苏联东部,在此之前索尔格已经预计到巴巴罗萨计划。此时敌人已经非常接近莫斯科中心,他投入大量援军以对抗德军的攻势,包括新建造的T-34和喀秋沙火箭发射车。苏军部队已经为冬季战事准备好,包括多个滑雪营。 从最后这一段来看,一方面是苏军在一些炮火的装备上,胜过了德军,在人员数量不断得到补充,大概已经超过了德军,士气大涨;另一方面上是不断损耗却难以得到补充的德军,士气低落,所以苏军的胜利也就稳操胜券了。 概括地说,莫斯科保卫战前期德军兵力兵器火力人力占优(可惜这些优势又被突然变化的天气抵消了一大部分),后期苏军兵力兵器火力人力占优。大致如此。本文内容于
14:06:12 被老李侃刀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12712 工分:18277
左箭头-小图标
3楼&朱可夫是我最敬佩的外军将领,就像我佩服彭德怀一样——他们两对自己国家的功绩别人远远比不上5楼&很遗憾,当年那位“副统帅”装熊了,退缩了。。。。。如果单凭上战场的军事才能来说,他要比彭老总高很多!不过,由于个人的一念之差,改了他自己的历史!确实遗憾!本文内容于
17:32:08 被小编a34编辑“狭路相逢勇者胜”,作为一位高级将领,如果连“勇”都没有了,其他的神马都是浮云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483785 工分:5855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朱可夫会打仗是真的,不愧是世界名将。但他基本上就是以多打少,这也不必否认,战例就在那里摆着呢。就是莫斯科保卫战,双方兵力基本持平。如果单就参战人数来说,加上莫斯科那些参加战斗的群众,苏联方面可能比德国人数多一些。你可能会说——“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有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追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德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武器质量上也占优势,因为当时苏军共有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坦克和飞机有一半以上是旧式的——德军在坦克、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问题是,那是莫斯科战役刚战争开始的情况,但随着天气的变冷秋雨把道路变成泥沼,几乎瘫痪了德军的进攻。德军于是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就是说,德国的摩托化、坦克、火炮优势被气候抵消了,此时苏联人的老式坦克与火炮在原地严阵以待,以逸待劳,仍能发挥优势。而等到10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抽回一些部队作为预备队,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预备队也在源源不断地赶到(这里始终没有说明调回多少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又因冬季装备不足,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他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12月6日,攻势在莫斯科地区全面展开。秋季期间,朱可夫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调回了一些装备精良的部队到莫斯科,但一直留待反击之用。他相信苏联间谍理察索尔格的情报,指日本不会攻击苏联东部,在此之前索尔格已经预计到巴巴罗萨计划。此时敌人已经非常接近莫斯科中心,他投入大量援军以对抗德军的攻势,包括新建造的T-34和喀秋沙火箭发射车。苏军部队已经为冬季战事准备好,包括多个滑雪营。 从最后这一段来看,一方面是苏军在一些炮火的装备上,胜过了德军,在人员数量不断得到补充,大概已经超过了德军,士气大涨;另一方面上是不断损耗却难以得到补充的德军,士气低落,所以苏军的胜利也就稳操胜券了。 概括地说,莫斯科保卫战前期德军兵力兵器火力人力占优(可惜这些优势又被突然变化的天气抵消了一大部分),后期苏军兵力兵器火力人力占优。大致如此。本文内容于
14:06:12 被老李侃刀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98778 工分:11727
左箭头-小图标
两国的兵员素质摆在这里,苏军前期不如德军事实也在这这。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朱可夫从不放弃部队,从不临阵退缩,相反他带着苏军反败为胜,消灭了纳粹一支又一支的精锐。这就是胜利。战争就是调动自己最大的优势去捕捉对手的失误,谁把优势运用的多,谁就胜利,相反谁犯错越多,那么谁就是失败。德棍说苏联胜之不武,那为什么希特勒要偷袭苏联?怎么不事先知会斯大林要进攻然后各自摆开阵势来打?德棍以为德国就不想集中优势兵力?那搞豹子老虎大象干嘛?用4号打呗。用豹子老虎打多丢人,用4号才显得你德军牛逼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00877 工分:2876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德军的效率确实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苏德战场死伤比例大致是德1:2苏(这当然有很多种说法,不过没有吹的那么悬殊,正规军的死伤比例是德1:1.5苏,在有些伤亡统计中还把苏联平民算进去,用心险恶)。而看看西线德1:1.5美英。后期英美在陆海空兵力兵器方面的优势比东线的苏军还要大,更别说德军的大多数主力都集中在东线。而朱可夫在1939年与诺门坎痛歼日军时,日本关东军伤亡6万,苏军伤亡5000(一说2.6万,估计是算上了朱可夫到任前的数字了),这里你能说朱可夫是屠夫吗? &/CC&苏军机械化普及程度始终未能达到德军乃至英美的水平(苏联的除了坦克外的机动战车如摩托车和装甲车数量不足),为了实现快速机动和突破,很多步兵只能坐在坦克上机动,步坦结合的作战自然是以步兵的巨大伤亡为代价的。 &/CC&朱可夫坚决反对不必要的牺牲,和斯大林的那场著名的争吵就是例证。九退一万步说,就算朱可夫所指挥的部队伤亡很大,但他带来的都是胜利,士兵们信赖他、爱戴他,因为他不会把手下的人扔出去给敌人合围,相反,而是在他每每临危受命时都竭尽全力解救那些被合围的部队。 &/CC&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506422 工分:2
左箭头-小图标
他是个好将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87186 工分:4814
左箭头-小图标
以多打少,而且伤亡比敌人大,这正是朱可夫的风格,也是最适合苏联军队的风格,无论怎么说,朱可夫都是二战第一名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21646 工分:23136
左箭头-小图标
以多打少不叫将才!!!!!!!!!以一灭十才叫奇谋!!!!!500甲子前便有高人!!!!一夜便灭百万纳粹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93186 工分:20
左箭头-小图标
朱可夫是二战最卓越的将军,可惜政治头脑不行,和彭德怀差不多的下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53099 工分:13042
左箭头-小图标
朱可夫是我最不敬佩的用海量人命才能换来胜利的将军,德军的将领比他可要高明多了,付出的伤亡比他这个无能之辈要小得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97581 工分:114
左箭头-小图标
能打胜仗的将军就是好将军,管他以多胜少还是以少胜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89817 工分:1154
左箭头-小图标
4楼&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别的小战役俺记不得名字了。。。。。。。如果一个军人,在他一生中,能参加其中任何一场,他都能光宗耀祖!留给儿孙们无尽的话题和荣誉!。。。。。。。。如果这几场都参加了呢?如果这几场还都是高级的现场指挥官呢?。。。。。。那他就是个伟人!!6楼& 朱可夫只是去救火 如果失败 他只有战死沙场, 要不就是 他就等着 军法枪毙的下场 ,斯大林没有给他 其他的选择 。之前抹黑苏联卫国战争的时候不是列出了朱可夫的大失败嘛?怎么现在变成了朱可夫失败就被枪毙了?你们抹黑cccp的时候统一口径好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448571 工分:21514
左箭头-小图标
4楼&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别的小战役俺记不得名字了。。。。。。。如果一个军人,在他一生中,能参加其中任何一场,他都能光宗耀祖!留给儿孙们无尽的话题和荣誉!。。。。。。。。如果这几场都参加了呢?如果这几场还都是高级的现场指挥官呢?。。。。。。那他就是个伟人!!朱可夫只是去救火 如果失败 他只有战死沙场, 要不就是 他就等着 军法枪毙的下场 ,斯大林没有给他 其他的选择 。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122540 工分:27000
左箭头-小图标
3楼&朱可夫是我最敬佩的外军将领,就像我佩服彭德怀一样——他们两对自己国家的功绩别人远远比不上很遗憾,当年那位“副统帅”装熊了,退缩了。。。。。如果单凭上战场的军事才能来说,他要比彭老总高很多!不过,由于个人的一念之差,改了他自己的历史!确实遗憾!本文内容于
17:32:08 被小编a34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122540 工分:27000
左箭头-小图标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别的小战役俺记不得名字了。。。。。。。如果一个军人,在他一生中,能参加其中任何一场,他都能光宗耀祖!留给儿孙们无尽的话题和荣誉!。。。。。。。。如果这几场都参加了呢?如果这几场还都是高级的现场指挥官呢?。。。。。。那他就是个伟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12712 工分:18277
左箭头-小图标
朱可夫是我最敬佩的外军将领,就像我佩服彭德怀一样——他们两对自己国家的功绩别人远远比不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075686 工分:710
左箭头-小图标
我有能力 有时间 组织大部队和敌人打 我为什么要不这么做那 就为了以后别人说我以少打多才是名将 以一敌百才是胜利?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57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朱可夫真的是没有多于敌军的兵力就不会打仗了吗?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可夫古德里安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