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青青草原的草原蓝蓝的天是那个民族的

民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暂无简介
总评分4.0|
浏览量334167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内蒙古日报数字报刊平台-北方新闻网-内蒙古人的新闻主页-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第01版:头版
&&标题导航
&&按期查询: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共青团新媒体和文化成果交流展内蒙古展区见闻
  □本报记者&&许晓岚      “欢迎来到内蒙古的青春草原小屋!我们的展墙都是用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绿色草籽精心栽培而成的,相信大家一踏进展区,就已经嗅到青春草原的芬芳。”&4月19日上午,共青团新媒体和文化成果交流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我区以“草原儿女心向党”为主题的展览刚一亮相,便以其新颖的构思、浓浓的绿意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  为期4天的共青团新媒体和文化成果交流展览会,是共青团中央为纪念建团90周年举办的。旨在展示近年来共青团运用新媒体和文化载体开展工作,使团的工作更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气息,更好地融入青年当中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声、光、电交响,短信、微博、飞信齐飞,在热闹非凡的展厅内,日益多元的传播手段彰显了新媒体的魅力,拉近了与广大青少年的距离。内蒙古展区虽然占地面积不大,却以其别具一格的设计成为展览会的一大亮点。走进绿色的小屋,仿佛置身于内蒙古大草原,地面、墙面都是由真草皮铺设搭建而成,天花板上镶嵌着的15面液晶显示屏上,蓝蓝的天空,涛走云飞。两位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蒙古族姑娘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解着。“这是真草吗?”一位来自其他省区的参展人员用手抚摸着绿草墙壁疑惑地问道。而当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感叹道:“真是太有特色了!”  小屋墙壁悬挂着的展板上清晰记录着近年来我区如何利用新媒体和多样的文化手段,寓教育于新媒体和文化活动之中,取得了青少年思想引导工作新突破的历程。在手机、网络越来越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今天,展览的“心向党,铸魂塑形”版块显示,在已有的“内蒙古共青团手机报”的基础上,今年我区所有盟市、大部分高校和大企业、部分旗县团委都将开通自己的共青团手机报。到目前为止,内蒙古各级团组织开设的网站达到了几百个。通过“传播绿种子,倡导新风尚”文明短信大赛,我区共创作和传播文明短信6300多万条,包括480万条蒙文短信,每一颗“绿种子”的传播,就是一次心灵深处对“真善美”的呼唤。■下转第二版
请您选择其他数字报纸 内蒙古日报(汉文) 内蒙古日报(蒙文) 北方新报 北方经济报 北方周末报新疆民族概况与部分民族介绍
共 10682 浏览 11 回帖&&
积分: 91158
发帖: 476 篇
在线时长: 265 小时
新疆民族概况与部分民族介绍
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後,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後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後进入新疆的。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後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後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後,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口厌哒、吐谷(音:玉)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後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口厌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後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八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後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领青海後,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调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之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後迁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中国古族名)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後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後的回鹘互相融合,这就为後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24年,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征服新疆地区,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中国古族名)由此进入新疆。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其子孙。回鹘人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後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扩展。十七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後,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後,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分布区域: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
人口: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人口882.35万人(2003年),占新疆总人口的45.62%。
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历史:“维吾尔”含有“团结”、“联合”的意思。历史上曾有“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的音译。
维吾尔族的历史悠久,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5世纪称铁勒。唐初称“回纥”。贞元4年改称“回鹘”。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攻灭回鹘汗国,大部分人西迁至西域,逐步由游牧过渡到定居的农业,同时融合了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于田、疏勒、龟兹等古国的土著居民和两汉以来移居西域的汉族,还有以后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至13世纪初,已形成近代的“畏兀儿”,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民族。
生产方式:维吾尔人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人从事商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饮食:维吾尔人以面粉、大米为主食,日常食品有馕、奶茶、薄皮包子等。
文化:维吾尔族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如《突厥语词典》、《福乐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献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众多的乐器,使维吾尔人成为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叼羊、达瓦孜、秋千、摔跤等。在民间还举行一种包含歌舞、说唱、诗歌朗诵等项内容的麦西莱甫活动。
节日: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等。
宗教:维吾尔族古代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拜火教)和佛教,从公元10世纪初起初步改信伊斯兰教。
分布区域: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昌吉和乌鲁木齐等地。
人口:2003年新疆哈萨克族人口为135.21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6.99%。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历史:哈萨克族源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乌孙、隋唐时期的突厥、葛逻禄,12世纪至13世纪的乃蛮、克烈、钦察等部。“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17世纪前期,哈萨克部落以地缘关系分成了三个玉兹: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
生产方式:哈萨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饮食:哈萨克牧民的饮食主要是肉和乳制品。乳制品很丰富,主要有酥油、奶疙瘩、奶皮子、奶酪、酸奶子等。他们喜欢用大块肉做抓肉、纳仁,也吃抓饭、馕和包尔萨克(油炸发面果)。哈萨克人待客十分热情,来了高贵的客人要杀马驹,表达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
文化:哈萨克族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传统,被称为说唱诗人的“阿肯”,是草原上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思路敏捷,随编随唱。在哈萨克人的“阿吾勒”(牧民集居的地方),还常常举行“阿肯弹唱会”,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哈萨克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也丰富多彩,有赛马、叼羊、姑娘追、马背上角力等。
节日: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诺鲁孜节和肉孜节。哈萨克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法。把“诺鲁孜节”视为辞旧迎新的节日,家家户户要吃用肉、奶疙瘩、大麦、小米等做成的诺鲁孜饭。
宗教:哈萨克人信仰伊斯兰教。
服饰:哈萨克男子冬季穿羊皮或其它名贵兽皮的皮衣、皮裤,裤角和皮衣上绣有花纹,十分别致。冬季头戴狐狸皮帽,腰间系镶有装饰品的牛皮带。妇女喜欢穿多样多彩的连衣裙,披坎肩,头戴花头巾。姑娘头戴“塔合亚”帽,帽上插有猫头鹰羽毛。婚后妇女戴不同图案的“开米塞克”(头饰)。
婚俗:哈萨克人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过去也存在一夫多妻的现象。哈萨克人的婚礼十分热闹。在举行婚礼前,要进行说亲、订亲、送彩礼和出嫁、迎亲等程序。每个程序都有歌声相伴。人们用歌声进行祝福和表达自己的感情。
房屋建筑:牧区哈萨克人一般居住毡房。
分布区域:回族在新疆分布较广,主要聚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及五个回族乡。
人口:2003年新疆回族人口为86.67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4.48%。
语言:通用汉语汉文,但仍保留了少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
历史:新疆回族先民主要是公元13世纪蒙古军西征带回中国的中亚、西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士兵和工匠,被编入“探马赤军”,统称为“回回”。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大批回回军在社的编制下进行农垦。新疆是探马赤军的重要驻防区,因而成为回族的重要垦区。元朝时,在新疆的昌吉、阜康、吉木萨尔、伊犁河流域、喀什噶尔、和田等地都有回回屯田。18世纪中叶后的清朝时期,内地大量回民迁入新疆,形成现在新疆回族的主体。
生产方式:新疆回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饮食:以面食为主,主要有拉条子、揪片子、哨子面、油香、花卷、粉汤、蒸肉、馓子等。
文化:回族的民间口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十分丰富。民歌有“花儿”、“小调”、“宴席曲”等。
节日:回族以肉孜节为大节,古尔邦节为小节。
宗教:回族人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分为大坊和小坊两个教派。大坊是“格底木派”和“虎夫耶”门宦的统称,小坊专指哲合林耶门宦。
服饰:新疆回族服饰简洁,男子戴圆形平顶小白帽,白衬衣,黑马甲,女子戴盖头或摄口白帽,喜欢用首饰装点。
婚俗:回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房屋建筑:回族传统住房多为平房,坐南朝北,一门两窗,土坯墙,木构架的平顶屋和坡顶屋。现在不少回族都住上了楼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分布区域:新疆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人口:2003年新疆蒙古族人口为16.69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0.86%。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卫拉方言。用“托忒”蒙古文,目前推广全国通用的胡都木蒙古文,两种蒙古文并用。
历史:“蒙古”为本民族自称。新疆蒙古族是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是卫拉特蒙古的后裔。13世纪初蒙古族人随成吉思汗西征来到天山以北。明代蒙古族分为东部鞑靼和漠北瓦刺两大部分。16世纪中叶,漠北瓦刺分为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准噶尔部,清代统称为厄鲁特或卫拉特,驻牧于新疆北部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8世纪中叶清出兵伊犁平定准噶尔上层贵族叛乱,并把当地的厄鲁特人按满洲八旗制度编为厄鲁特营,以后就称“厄鲁特蒙古”。1771年,原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10万余人在渥巴锡率领下东归祖国,现居住在巴音郭楞、和布克赛尔、精河等州县的是他们的主要后裔。1764年和1813年,清朝从张家口以北地区迁来部分察哈尔蒙古族,现在他们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博乐、温泉县。
生产方式:新疆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现在部分蒙古族人开始从事农业。
饮食:以牛羊肉、乳制品和面食为主,并喜欢用牛羊乳制作奶酒。
文化:《江格尔》是卫拉特蒙古的长篇史诗,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史诗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乐器以马头琴最为著名,新疆还有两根弦的弹拨乐器“托布术尔”。
节日:最大的节日是春节。每年开展一次“那达慕”活动。“那达慕”起源于祭敖包。
宗教:蒙古族最初信仰萨满教,16世纪以后逐渐改信藏传佛教格鲁派,但萨满教仍在传统的风俗习惯中留下深刻印迹。
服饰:传统服装是蒙古袍。
婚俗: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严禁氏族内部通婚。婚姻要经过提亲、订亲、送聘礼、婚礼等程序,婚后第三天还要举行揭围帐仪式,仪式后的第二天新娘回门。每种仪式都要敬酒、唱歌,十分热烈。
房屋建筑:牧区蒙古族主要住蒙古包。
分布区域:塔吉克族生活在我国西北边陲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他们是我国高原塔吉克人的一部分,一般称作“色勒库尔塔吉克”。“色勒库尔”是地名,意为“高山之地”或“高原”。他们眼窝深、鼻梁高,肤色浅淡,发色金黄或黑褐,眼睛碧蓝或灰褐,是典型的欧罗巴人种,也是中亚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
人口:2003年新疆塔吉克人口为4.09万,占新疆总人口的0.21%。
语言:塔吉克族有自己的口头语言而无文字,他们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塔吉克语中主要有色勒库尔方言和瓦罕方言,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的塔吉克,大部分说色勒库尔方言,少部分说瓦罕方言。现有60%的人通用维吾尔文。
历史:“塔吉克”意为“王冠”。有人说,他们是王冠上的民族,他们自称是“鹰的传人”,也有“汉日天种”之说。至今,在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公主堡”、“鹰舞和鹰笛”、“达甫”等许多美丽传说。
古时,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区曾称“蒲犁”、“无雷”、“西夜”、“捐毒”、“依耐”、“德若”、“羯盘陀”等。1913年始建为县,属喀什专区。1950年成立人民政府,日成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生产方式:塔吉克人从事农牧业生产、兼狩猎及副业。大同乡的居民还兼园艺。
饮食:以牛羊肉和乳制品为主,主食馕。
文化:塔吉克人善骑马、能歌善舞,乐器中有三孔鹰笛、热瓦甫、布拉孜阔木和达甫(手鼓)等,鹰舞也是塔吉克人的基本舞蹈。
节日:有“古尔邦节”、“肖贡巴哈尔节”、“引水节”、“播种节”、“灯节”等。
宗教:塔吉克人历史上曾信仰过拜火教,公元11世纪下半叶,塔吉克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至今。
服饰:塔吉克男子穿袷袢,戴“吐玛克”,扎腰巾;女子戴刺绣精美的“库勒塔”帽,穿艳丽的连衣裙。
婚俗:塔吉克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举行三天,吹鹰笛、打手鼓、跳鹰舞,极为热烈。第三天,“拜德尔汗”(主持婚姻的老人)揭开新娘面纱后,开始新生活。
房屋建筑:塔吉克人住石木和土木结构的平房,屋内无窗户,有五层木板架起的天窗,屋内还有五根木柱子。塔吉克人称这种传统房子为“蓝盖力”。
乌孜别克族
分布区域:乌孜别克族主要居住在喀什、伊宁、塔城、乌鲁木齐、莎车、叶城等地。
人口:新疆乌孜别克族据2003年统计约1.46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0.08%。
语言: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西匈语支。通用维吾尔文。
历史:乌孜别克,《元史》称月即别、月祖白。14世纪,属蒙古金帐汗国。15世纪初期,金帐汗国瓦解,金帐汗国的一部分白帐汗国在乌孜别克汗时期一度强盛起来,其汗国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国人被称为乌孜别克人。15世纪成了乌孜别克族。清代,部分乌孜别克人迁入新疆,被称为“安集延人”、“布哈拉人”、“浩罕人”。
生产方式:乌孜别克族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少数居住在北疆的乌孜别克人从事牧业,在新疆南部的从事农业。
饮食:以面食为主,有抓饭、馕、汤面、拉条子、薄皮包子、那仁等。乌孜别克族的抓饭名闻遐迩。
文化:乌孜别克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有散文化的神话、传说、故事,也有韵文形式的史诗、叙事诗和民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节日:乌孜别克族的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等。
宗教:曾信仰袄教、佛教。14世纪乌孜别克汗时代,开始信仰伊斯兰教。
服饰:乌孜别克人喜欢戴花帽,妇女戴头巾或围巾。男子多喜欢穿领口或袖子上绣有十字花纹图案的衬衣,女子喜欢穿连衣裙。
婚俗:乌孜别克人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不和非穆斯林民族联姻。按照传统的习惯,兄弟姐妹之间,哥哥未婚前,妹妹不能出嫁,姐姐未婚前,弟弟不能娶妻。婚礼热烈隆重。
房屋建筑: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门口有独特的廊檐。
(来自网络整理)
相关链接:
恭喜!本帖被【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名相交,名毁则远;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唯以心相交,看透名利,淡薄权势,友不失矣!
' + newItem.onLineCount+ '' + newItem.name + '';
NTES.ajax.importJs(url, function() {
var len = hotLive.
if (hotLive != '' && len != 0){
for (var i = 0; i < len-1; i++) {
var boboItem = hotLive[i],
isLive = boboItem.live,
liveHref = isLive ? boboItem.liveUrl + boboStatTag : "/" + boboStatTag,
boboLiveStat = isLive ? '' : '',
boboHtml = '';
html += boboH
if(i === 0){
html += new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 "utf-8");
积分: 91161
发帖: 477 篇
在线时长: 265 小时
沙发,待续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名相交,名毁则远;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唯以心相交,看透名利,淡薄权势,友不失矣!
积分: 218206
发帖: 12783 篇
在线时长: 1268 小时
呵呵,美丽的新疆,我们的家乡
很详细的介绍,谢谢!
期待继续哦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生命是一种缘~~
美丽的新疆欢迎您:http://bbs./list/localxj.html
积分: 460251
发帖: 13248 篇
在线时长: 4459 小时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家事国事天下事
积分: 19140
发帖: 9388 篇
在线时长: 643 小时
很好的知识贴!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我的博客文章全是转来的,感谢大家关爱,已有近万人次来访问过,时至今日才被&被自封了&,此事充分说明了广大网友(甚至于包含五毛)还是很有良心的!非常感谢你的光临!!谢谢!!!
积分: 152652
发帖: 11598 篇
在线时长: 593 小时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坐沙发,品文章,想问题
积分: 5249
发帖: 4200 篇
在线时长: 124 小时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没有钱的人犹如没有阳光照耀的植物,无法抗拒自己的枯萎;但金钱毕竟不是阳光,它有时候简直是金色的毒雾!
积分: 240671
发帖: 33750 篇
在线时长: 2550 小时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尽量活得充实
积分: 194782
发帖: 9175 篇
在线时长: 912 小时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捐款捐物==首善之举,不论多少;
献血献心==实惠之举,战旗染红;
传好火炬==要务之举,照亮灾区;
祈祷康息==大彻之举,天人合一;
善对家人==齐家之举,逝者如斯;
戮力同心==平治之举,摧枯拉朽;
多用国货==强国之举,一鸣惊人...
积分: 11319
发帖: 118 篇
在线时长: 88 小时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骑虎观天下 无事网上溜
积分: 38521
发帖: 11598 篇
在线时长: 502 小时
房地产基础知识及常用名词
/content/0_.html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学习提高,研究文章
转发高兴,天天快乐
发帖: 79 篇
在线时长: 29 小时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钓岛终不还!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我眼中的似水流年作品征集
24小时热帖榜盼望故乡的朋友相聚,青青的草地上是哪个歌的歌词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青的草原蓝蓝的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