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安32017平安是什么意思思

关于高考的谣言,你信了几个?_平安江阴-爱微帮
&& &&& 关于高考的谣言,你信了几个?
每当高考前后,各种关于高考的谣言又开始满天飞。谣言年年有,每年都是以同样的话题,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这些高考谣言你信了记几个?1某某,你的准考证丢了!■  &“朋友捡到一个准考证,有认识的通知一下:姓名:xxx,考点:一中,考场:013,座号:11,准考证号:,联系电话,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帮助他人手留余香!”◎辟谣:& & & & &有没有觉得这条消息很眼熟?这样的信息太多了!!联系电话多为虚假。这样的消息自2012年开始,每到考试季,xxx就会出现在网络上。2阅卷赶进度不管对错& & & &曾经,一条内容为“高考阅卷老师冒死揭露内幕,学生前途就是这样被耽误”的信息引人关注。说高考阅卷工作,只为赶进度不管对错,且会跨科阅卷。部分网友大呼“难怪自己当年高考分数低于预期值,原来就是这样被坑的”。◎辟谣:& & & & &有关人士披露阅卷流程和细节称,高考阅卷人员中超过80%是中学教师,遴选过程严格,入库的老师均为中教一级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大学教师。& & & & 为了充分理解当年高考试题吃透评分标准,评卷老师还要接受严格的岗前培训。培训中老师们会对标准卷进行试评,绝不可能跨科阅卷。一旦发现评卷老师可能存在问题,卷子都会复查重评。阅卷结束后,相关部门还会对试卷多次校验。32017年英语退出统一高考■  “2015英语改革教育部最新通知”被疯狂转发,声称2017年6月高考英语分数在大学录取中要提高要求,985、211大学会明确规定录取学生的英语成绩云云。◎辟谣:& & & & 教育部对考试招生制度方案“会先试点再推广”,并会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方便考生和家长了解。4考题泄露,花钱能买试题■  每年高考语文还没开考,网络上就已“剧透”出N个版本的高考作文题,引发全省乃至全国网络上的疯传、疯转。◎辟谣:& & & & 高考试题属国家绝密材料。高考试题的保管和运送都有严密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都实行封闭式管理。考试前,试题是不可能被泄露的。5内部指标,给钱就能上名校■  骗子伪造高校招生文件、印章,甚至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扮成高校招生人员。与家长见面时,骗子就拿出伪造的证件和空白录取通知书,谎称手中握有某些高校“内部指标”,并表示家长可以先付一部分定金,其余等录取后再付,提高迷惑性。& & & & & 而如果有家长追问这些内部指标从何而来,骗子就会摆出“特殊培养”、“试验人才培养”等名目,把家长骗得团团转。◎辟谣:& & & & 国家有严格的招生渠道管理,各个高校必须严格执行!不要幻想花钱还可以去一个正规的好大学,凭借自身实力才是正道啊。6多吃核桃、鱼肝油能补脑■  高考时,不少家长纷纷买核桃让考生补充大脑营养。然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科研机构研究都显示,核桃并不补脑。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物质能长期改善大脑或补脑益智。◎辟谣:& & & & 专家说,消除大脑疲劳只能靠充足的睡眠和有氧锻炼:一睡眠可降低应激激素水平,促进体脑细胞的能量积累贮存;二有氧锻炼除了能增加对大脑的供氧外,还能诱导合成内啡肽和血清素,不仅使人兴奋愉快,还能消除大脑疲劳,恢复精力。& & & &蜀黍希望各位宝宝都能够慧眼识谣言,同时祝广大学子金榜题名!!来源:中国警察网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治安播报、防范宣传、警务资讯、便民服务等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4101套总数:5736483套专访:3201部会员:341765位
当前位置:
& 2014年语文(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选考部分 专题二十一 小说阅读(139张)
2014年语文(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选考部分 专题二十一 小说阅读(139张)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76次
资料类型:期中/期末
文档大小:840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剖析】本题要求考生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作出判断和对
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 D 级。本题为探究题,答案开 放程度较高,注意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三个方面
选择一个方面考虑。主题涉及小市民习性、人际关系、上海文
化等,结构关注线索、故事的展开和结尾,象征要挖掘“洗澡”
的多重意蕴。
【答案】示例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分析:
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
②透过“洗澡”引起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
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
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出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
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示例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分析:①以“洗
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
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
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
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示例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分析:①以“洗
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
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
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
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意味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考点六 探究解读小说的深层内涵
这一点,包括探究能力层级的三个考点: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
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小说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
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可分为历史、哲
学和审美三个层面。
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是文学作品的核心部分,也是作
家在创作作品时真正想让读者把握、思考、获得的精华所在。
民族心理,特别是其中较稳定部分的民族心理素质,是千百年
的文化传统的心理结晶或积淀,是整个文化圈中最深层的内容。
优秀的小说家往往以本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支撑点,把创作思
想和文化价值取向深入地指向文化传统所蕴涵的美德,通过对
生活的挖掘和人生意义的揭示,展现了民族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也传达着一个民族在与个人命运、社会命运搏斗中的力量和坚
强。阅读小说时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
理”,使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得以进一步深入。 (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作者的创作背景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方面是指作者所
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价值
取向等;微观方面是指作者当时的心境(情绪)、影响心境的主 客观因素和创作意图等。在试卷中,创作背景往往是作为解答
试题的参照因素体现的,有些题目在解答时如果不顾及这一因
素,思路就可能偏离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指的是作者为什么
要创作这篇作品,或者说创作作品的用意是什么。例如鲁迅先
生曾这样讲述过《药》的创作意图:“《药》描写群众的愚昧
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
哀。”(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 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小说这一体裁
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在小说中,对作品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
的理解,其本身往往是多元的,作品中人物与人物、场景与人
物、场景与场景、细节与场景、人物自身等各个方面都会有矛
盾存在,这就为深入阅读理解文体形成了许多切入点。从这些
点上提出问题,对深入、全面地理解文本很有好处,因而也具
有很强的探究价值。 【示例】(2011 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 面的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 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 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 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 AB 型 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 AB 型是不 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 AB 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
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
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
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
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 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
互定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 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 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
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
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 AB 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 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
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
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
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迭格
老泰山凶得来!”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
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
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①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
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
‘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
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 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
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 A 型,小舅子是 B 型,
丈母娘是 AB 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 100 毫升,共
需 300 毫升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
来,你爸爸是 O 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
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 O 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 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
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
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
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
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释】①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题: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
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
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
级。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表述理由时应该尽量从文章的内容与主旨中去挖掘,需要有一
定的探究能力。
【答案】示例一:以“血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这
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
“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
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
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
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示例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
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
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
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
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不相冲突。 解题指津 (一)把握全文,概括主旨
阅读小说,完成考题,必须首先从整体上紧紧抓住主题这
个根本性的东西。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
速读,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
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
细阅读每句话,揣摩、领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
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在读的过程中,需要做的工作是: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
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的中心句,
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
研读的;通过画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
同时,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
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
的词句。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 马观花式的阅读。 (二)紧扣文本,理清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东西,要读懂小说,首先必须
读懂情节。情节又是小说阅读设题的重点,所以必须重视小说
的情节。理清情节有两层含义:一是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二
是说明情节的某一阶段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概括时,任何一
点都必须紧扣文本进行。
(三)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审题,抓住了审题这
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
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
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中作者的话,二是命
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
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
内容在文章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
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
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把握答案的
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规定了答题角度、提供了答 题思路、隐含了答题信息以及体现了答题规律。 (四)筛选组合,准确表述
小说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
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者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
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
定要确保文通句顺。做题时要注意: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
遗漏要点;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意由哪些
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干中出现的作者的话,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
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
件的作用。 4.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小说阅读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理解并把握作者在文中所传
达的信息的能力,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
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要以文章中的词或
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
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得最多。 (五)走出小说阅读解题误区
误区 1:分析人物形象时,脱离故事情节,过分拔高人物
的思想品质和小说的主题;不看作者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分析
评价人物形象时以偏概全。如,脱离故事情节说《药》中的华
老栓机智勇敢,同情革命者。
误区 2:分析小说的主题时,不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
内容去领悟小说的主题,带着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
偏激,去评价小说人物的社会意义和故事的深刻寓意,以及小
说反映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本质。如,误将《荷花淀》的主题概
括为尊重妇女的主权。
误区 3:鉴赏小说的表现手法时,偏激地看待表现手法的
成败,盲目肯定或否定,以自己的好恶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
合乎自己兴趣的则说好,否则,就说得一无是处。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
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
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
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
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
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
洗澡了。” (有删改) 题: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 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
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环境描写是小说的要素之一,
其作用有: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节
令)、地点;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渲染
气氛,衬托人物的性格、心境;⑤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环境,要分析环境
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小说氛围的创造,
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4.抑扬与悬念
抑扬是运用曲笔描写人物或事件的方法。“抑”指“贬
抑”;“扬”指“褒扬”。作者想褒扬(贬抑)某个人物或事件,
却不从褒扬(贬抑)处着笔,而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这种
方法可以使情节形成波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
悟的感觉,满足读者“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心理。“抑扬”主
要有两类,一类是“欲扬先抑”,一类是“欲抑先扬”。
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
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
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
在故事发展中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点破,
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
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日月行色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
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
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
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
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 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
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
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
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
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
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
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
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 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垂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 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
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
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
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动物;熊者,天下蠢笨
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个恶狠狠的、咬牙
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 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
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
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
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
下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下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 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 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再后悔就迟啦。”我正 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 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 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 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 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 C 级。题目要求从构思上先抑后扬的特点出发思考,给了
明确的答题方向。“作具体说明”,就是要求联系文本内容进
行说明,焦点就只能聚在女主人公的两次说话上。对作用的分
析,应从人物形象、感情表达,以及情节结构等方面考虑。
【答案】(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
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
“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
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解题思路
①弄清情节结构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悬念、倒叙、插叙、 前后照应、明线、暗线、出人意料的结尾、衬托、铺垫、先抑 后扬等哪些表现方法,并了解这些方法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 所起的作用。②弄清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如人物外貌(肖 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 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等。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形象 的作用,领悟景物描写对衬托人物心境、渲染气氛的作用,悟 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效果。通过对小说中描写的分析,认 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 倾向等。另外,要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 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的作用。③把握语言运用上 的特点,如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锋芒含蓄而尖锐、 句式整齐、用词准确而形象等。 考点三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小说中的“重要语句”,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关联故事
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主要作用的语句。如
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对小说中的“重要句子”的考查,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
对词语(包括短语)的体会和对句子的体会。从具体内容上看,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
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③理解句子的句外
意义,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④各
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句
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想 象 [英]凯·杰罗姆
①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治
疗方面的资料,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②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
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
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得的就是这种病。
③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
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
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
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他什么疾病?
④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想的那样,我也患有
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
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
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就会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
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
轻的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
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
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 26 个字母通通检查了一遍,结
果发现,唯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⑤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
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
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他各种常见
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
于恶性晚期了。
⑥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
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
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
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
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⑦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
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
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140
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
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
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
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
己的舌尖,得到的唯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
热。 ⑧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 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⑨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
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
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⑩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
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
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
一阵乱敲;又把脑门儿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下来,开了一
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
里,走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 它退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我问。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
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①
苦啤酒,每隔六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十英里;每天晚
上十一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
西。” 【注释】①品脱:英国计量单位。 题:“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 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和表现力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 D 级。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
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意,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
答。本题结合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考查,先还原修辞的本义,
然后结合比喻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来分析词句的表达
效果即可。有效信息在文章第④、⑤段。赏析关键词要从含意、
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有时还需要从结构上分析。此处,考生作
答时还要考虑全文的主旨。 【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 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这一点通常是跟上述“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结合在
一起考查的,即在体会了词语、句子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
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但对语言,尤其是人物语言的表现力
也可作单独赏析。 品味小说的语言有两个方面:
1.品味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不同性格的人物,在不同的场 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
的庄重;有的含蓄,有的直白;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
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俗,有的文雅。因而阅读小说
时,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以及明确这些语言是
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2.品味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一般来说,一个作家有一个
作家的语言风格。小说的语言风格有平实古朴、明白晓畅、平
白如话、简洁明快、典雅清丽、淡雅疏朗、寓庄于谐、幽默风
趣、犀利辛辣、含蓄深沉、韵味悠长、浓郁的乡土气息等。 考点四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欣赏作品的形象
小说创作的目的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
某些本质。因而欣赏小说的形象,主要是指欣赏小说的人物形
象。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求能够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或
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来说,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
1.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及作用。刻画人物的手法
主要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主
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各种描写手法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作用。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
性格特征。心理描写,能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
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突出人物的
精神世界等。
细节描写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常
包括人物言谈举止细节、生活情景细节、自然景物细节等。细
节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这“细”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
是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其二,对它的描写必须是细致入微的。
另外,细节应当是典型的,能以小见大地反映生活及表现人物
性格。如《变色龙》里写奥楚蔑洛夫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
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
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
多种描写手法集中而精彩表现出来的作品还要数《林黛玉
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出场的那段描写。对王熙凤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的语言描写及“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对
周围人物的肃整和王熙凤的放诞无礼的对比描写,对其先哭后
笑、转悲为喜、又是打量又是抹泪等综合运用神态描写、动作
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把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
逢迎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分析
评价人物形象必须分析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
2.分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和辅助人物。弄清他们之间的
关系,相应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因为这些直接决定
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3.切忌贴标签式地将人物脸谱化。应当就事论“人”,把
人物放到小说所表现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理解。
4.注意人物性格与环境描写之间的辩证关系。详见考点二 中的第 1 点。 5.分析小说情节,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
【示例】(2011 年安徽卷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文
本见考点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中的例文)
题: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 D 级。蒙
铁尔虽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表现也不多,但性格鲜明,尤其
是他的吝啬、粗暴、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非常明显。关键是
要抓住蒙铁尔自己的言行正面分析,以及其妻子、儿子的言行
的侧面分析。 【答案】蒙铁尔: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二)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赏析作品的内涵”要求读者鉴赏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
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或者是作品内容
中体现、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作品的艺术魅力”指艺术作品对鉴赏者的一种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艺术魅力的存在,是由于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
性和深刻性,从而给读者带来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小说的艺
术魅力,就在于塑造形象、运用语言、使用表达技巧等方面展
现出来的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
“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在考查时一般
都附着于具体的解读中,比如鉴赏作品内涵的能力一般通过把
握作品主旨、探究作品思想内容来考查;领悟作品魅力的能力
则可以经由品味语言、欣赏构思等题型来考查。而通过欣赏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看出读者是否具有鉴赏作品的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及其艺术审美水平如何。
考点五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其实是对作品表现出的
价值观点和审美情趣解读与取舍的过程。此类鉴赏表现为两个
层面:一是对作品蕴涵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正确解读;二是
对解读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取舍和评价。
具体来说,对小说的解读和评价,可从这几方面展开:①
小说的思想积极与否、健康与否、深刻与否、与时代精神是否
合拍等;②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
批判力量;③作者的感情是否真挚,是否符合时代的精神和审
美习惯等。 )
( 【示例】(2010 年辽宁卷《洗澡》文本见考点二第 2 点“分 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中的例文)
题:“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
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
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车徐徐地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随车跑着, 唱着…… 好人一生平安。 歌声像被泪水滤过似的。
车上苗老师失声痛哭起来。
孩子们怎知道,她不是去结婚。三天前,去县城体检,她
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她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题:这篇小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概括主题一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作品的
典型环境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推知作者创作的动机。答题模
式一般是:通过什么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赞扬了什么或者
批评了什么。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要着重理解文中提及的歌
声中含有的双重意义。 《
【答案】 小站歌声》表面上是一首老歌《好人一生平安》,
但实际上歌声里含有双重象征意义。它不但是一首生命的悲歌,
同时也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悲”的是一位甘于贫困、无私奉
献的年轻乡村女教师苗老师不幸患上了白血病;“赞”的是为
了不给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一点点阴影,她隐瞒了自己患病的事
实。这个动人的故事洋溢着师生之间深沉而厚重的爱。 考点二 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对
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各样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反映社
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表现手法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体现在小说对故事发展
的叙述上,就是顺叙、倒叙、插叙等;体现在小说营造环境、
安排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等方面,就有铺垫、衬托、渲
染、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对比以及各种描写方式
等。下面就其中几种主要特征、手法加以分析。 1.描写手法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手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如下几类:
人物描写(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和工笔,环境描写等。 (1)肖像描写
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
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个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
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
章的中心思想。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貌,
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
揭示其性格。它往往着重于描绘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
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
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
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
重要手段。
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由于时代、职业、身份、
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
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
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语言描写宜简洁得体,不可拖沓
散漫,有悖人物身份。 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用动作来表现自己。动作是人物性格
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
足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是展示
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动作不是人物的一切动作,而是最有意义、最
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动作,包括人物
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
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
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
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
想等内心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
世界和思想品质。
如果说人物的肖像、言语、动作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
的外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窥见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那
么,心理描写则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它们的互相结
合,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
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示例】(2011 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晚 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
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
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
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
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
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
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
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
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
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
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
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
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
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 X 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 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
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
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
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
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
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
瓦萨卡低声地骂了一句,两条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
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
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
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
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
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
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
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 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第一个从汽
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
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
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
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
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骂了
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
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
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
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
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
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
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
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
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
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
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
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
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
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
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
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 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 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
“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
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
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
走。 (选自《俄罗斯文艺》2009 年第 12 期,有删改) 题 1: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 C 级。景物描写一般情况有点明季节,渲染气氛,推动故
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本文标题是晚秋,而首段
写的是晚秋的景色及主人公的心情。结尾也提到了“凉爽的秋
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自如了”。显然,这里景物描
写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题时要注意从结构上与内容上两方面的作用作答。 【答案】(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
(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题 2: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欣赏作品的形象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答题时,要抓住瓦萨卡看到小包后 相应的心理描写语段来分析,找准心理变化的词语。瓦萨卡刚
看到绿色小包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当准备靠近小包时,心里
一阵紧张;但走了两步,心怦怦跳动;当别人捡走小包后,开
始心里一阵慌乱;不久又站在原地发呆,最后如释重负,变得
轻松,呼吸也变得自如。做这一类题一定要注意选准答题区域。
可能有的同学会将“他”看到别人摘走受伤女人耳环“愤愤不
平”也写了进去,这显然与题目要求不符。
【答案】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2.铺垫与伏笔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
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
突出文章主旨。(1)铺垫的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
过程。(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
力,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伏笔,指作者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
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
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语文书中不少课文都运用了
伏笔与铺垫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
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工夫,其着眼点却
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文章前段为文章后段埋伏的线索,
或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
有伏笔,后有照应。 【示例】(2011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第 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 15 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
买的是第 2 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
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
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
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
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
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 9 车厢。买了第 9 车厢
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 9 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
小就知道,第 8 车厢后就是第 9 车厢,谁会想到第 9 车厢后还
是第 9 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 9 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
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
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
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 9 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 3 分钟。买第 9 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
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 9 车厢门
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
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 1 车厢,让
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
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 1 车厢跑去。列车长
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
啊?”乘客们说:“从第 9 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
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
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
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 9 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 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
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
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 9 车厢。列车长 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
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 9 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也会从
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 9 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 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
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
来后一节第 9 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 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是给我讲故事
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 9 车厢里。深夜,他起 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
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
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
冷照在停着第 9 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 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
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
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 9 车厢的 这些旅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 题: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 C 级。解答本题应从全文的角度去看。快速读完这篇小
说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后面的部分记述了一位读者跟作者类
似的乘车经历。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写第一次乘车经历的
意图: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作者最想讲述的故事情节,突出这
类现象的普遍性。 【答案】①用做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 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3.衬托、烘托与渲染
衬托,就是在描写某一人物或某一情景时,利用与之相类、
相关或相反的人物或情景从旁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人物或
情景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人物或情景显得更加突出、
形象。在小说中常用的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环境描写对
人物的衬托。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
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
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渲染,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即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色
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的阴阳向背,以增强艺术效果。用在小
说中则是对环境、景物或人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
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的某种本质和特征。
渲染与烘托的最大区别在于,渲染是从正面进行的描写,
烘托是从侧面进行的描写。同一事物,既可以从正面渲染,也
可以从侧面烘托,全看作者的调度使用了。 【示例】(20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洗 澡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 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 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 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 后退了半步,然后说:“ 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 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 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 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 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 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 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
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
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
“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
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
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
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
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
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 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 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 “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 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 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 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 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 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 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 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 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 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 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 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 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 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 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 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 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 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 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 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 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 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 边,就没搭话。 1.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 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体会文学作品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
意的能力,能力层级 D 级。“父亲需要我”的表层含义比较容
易把握,通过文中“我”偷食物给他,考生不难得出答案:“父
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但是,“父亲”对“我”的
需要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父亲需要我”的深层含义可以
联系下文来思考:“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
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
亲。”“父亲”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 不会责怪他,在“父亲”看来这是对他的理解。在“每个人都
猜想父亲疯了”的情况下,“父亲”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再联
系全文思考:最初“我”送“父亲”离家上船,此后“我”长
年提供“父亲”食物,后来家人全部离开,“我”独自留下,
虽然“我”并不理解他,但这一切都在无形中使“父亲”得到
了精神上的支持。最后,“我”发誓“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
你的位置”,“父亲”才终于出现,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举
起手臂向我挥舞”。从这里可以很清楚看出,“父亲”需要
“我”继承他的追求。 【参考答案】①“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 ②“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
层级 D 级。首先,筛选小说中描写“母亲”的信息:第一段通 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
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第九段
“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
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第十四段“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然后,
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能概括出
人物形象特征即可。
【参考答案】“母亲”是一个辛勤善良、情感真挚、忍辱
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
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
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迈,她才放弃对“父
亲”的等候。
3.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 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 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 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 F 级。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题干主动 告诉考生“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提示语“请联系全 文”是告诉考生,探究不能凭空胡说,要从文中寻找答案。从 全文来看,“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变化的,从同情、支持到 最后的逃避。考生只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联系全文”,就能很 容易看出“我”对“父亲”态度的变化:对“父亲”的出走上船兴奋、 好奇,偷送食物,挂念“父亲”安危……直到最后逃离“父亲”。 把握住“我”的态度的变化,从“我”的行为中概括出“我”对“父亲” 的态度。
【参考答案】“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
此对“父亲”坚定执著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最初,
“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
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
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 粤考规律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对 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各样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反映社 会生活,在四大文学体裁中,备受读者青睐,因而毫无疑问地 会成为高考命题专家关注的对象。
2008 年高考和 2010 年高考广东卷都出了小说阅读,2008 年高考广东卷考的是巴西作家吉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小说《河 的第三条岸》,2010 年高考广东卷考的是西德作家沃尔夫冈·博 歇尔特的小说《面包》,都取材于外国名家精品,文学性强,篇 幅短小,适合命题。试题主要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 的情节、分析小说的主题、鉴赏评价重要语句、鉴赏表现手法 等的阅读小说应具备的基本阅读能力,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学 素养。2010 年的试题中取消了探究题,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 个新动向,也说明以后文学类阅读的考查难度会有所降低。 考点透析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
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的主要特点是:
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
具体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
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或景的烘托进行侧面
描写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
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
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
小说中要有具体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
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
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
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的心情,
渲染当时的气氛。
限于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阅读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理情节,析人物,看环境,谈构思,讲方法,明主题。这
六点基本涵盖了小说阅读的相关考点。下面对考纲内容的阐释,
也涵盖了这六大方面。 考点一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是阅读小说最重要的一
个环节,也是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考查以
下几点:能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能够按照要
求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的中心;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能够鉴赏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 (一)分析作品的结构 “分析作品的结构”,在小说阅读中,就是分析小说的情 节结构。
从情节的要素上看,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
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的情节包括故事的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局。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
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从结构的要素上看,除了情节外,还有线索、过渡、照应、 伏笔等。
理清情节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四
个环节,即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②提取线索,即贯穿情
节的线索。可做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
同时,还要注意线索的单双和明暗之分。③了解叙述情节的方
法,如顺叙、倒叙和插叙等及其作用。④关注出人意料的“突
转”式结尾。 对情节结构的安排的评价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 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
悬念的作用;还有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的结尾,给读者
以想象、艺术再创造的空间;有出人意料式的结尾,使情节陡
生波澜,深化主题;有悲剧式的结尾,能深化主题,更好地塑
造人物性格,同时也给人以回味和思考;有喜剧式的结尾,这
样的结尾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等。 5.就对表现主题的作用而言,一般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6.就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而言,一般是发展了人物 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7.就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上的作用而言,一般是推动了故 事情节的发展。 【示例】(2011 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
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
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
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
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
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 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
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
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 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
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
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
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
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
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
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定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 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 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
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
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
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
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
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
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
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 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 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 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喊了一 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 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 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
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
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
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
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
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号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 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 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
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
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 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
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 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 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
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
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
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
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
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
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
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
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
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
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
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
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D 级。小说脉络的梳理,主要考虑的是情节的脉络,
即事件发展的脉络。小说的标题已经告诉我们小说内容是在一
个下午所发生的故事,主要内容就是巴尔塔萨做好了鸟笼、拒
卖鸟笼、送鸟笼及结尾(醉酒)。也可以从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角
度来概括。考生可能犯的毛病是将这两个角度混在一起了。
【答案】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 给庞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
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二)概括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
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
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其主题。 概括小说的主题应注意:
1.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揭示人生哲理、社
会问题、价值观念的,所以概括小说的主题,重要的是理解人
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也就是“主题性
人物形象”,要认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行
为表现,从而透彻地领悟作品的主题。
2.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作品中具体、个别的事例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普遍现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
型的环境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的时代烙印,把握
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3.关注小说的题目。有的小说题目能突出主题,对主题的 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 做到知人论世。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小站歌声 修祥明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
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
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
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要和
远离千里的男朋友举办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 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她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 离的泪水洒下。 远处传来列车的长鸣,四十多个孩子含着泪水,像一棵棵 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凄悲地立着。
班长说:“咱们为苗老师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吧。”
歌声在夜空中响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
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
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这歌声低沉悲哀,这是孩子们真诚的祝愿。 专题二十一
小说阅读 考纲阐释 见 P164 ~165 文学类文本阅读 “ 对 考 试 说 明 的 具 体 阐 释”。 粤题精讲
一、(2010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面 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①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
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
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
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
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
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
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
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
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
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
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 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
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
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
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
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 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 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 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
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
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
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 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
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 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 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
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
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 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 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 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释】①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
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
生活。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解答此题,首先要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
线索,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弄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明确写了哪些人、哪些事,然后再加以概括。这篇小说
的主要人物是一对夫妻,情节是围绕着半夜厨房里传出来的声
音展开的。
【参考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2.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文学作品中重要语句的丰
富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这三句话,有对“丈夫”的
语言描写,有对“丈夫”的动作描写。要分析其表现了丈夫怎
样的心理,需结合小说的情节、主题以及故事发生的环境(小说
所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①句写“丈夫”切
完面包后,发现了妻子,说“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这
明显是出于本能地找理由掩饰;他又环视四周,这一动作表现
了他慌张的心理。②句是描写妻子说了一句“你应该穿上鞋子 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后“丈夫”的语言和动
作,“丈夫”心想自己没穿鞋子妻子都发现了,自己偷拿面包
的行为妻子也肯定发现了,于是“又说了一遍”,“视线从一
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这表现了他的心虚和慌乱不安。③
句写“丈夫”体会到妻子对他的宽容和关怀,“把头深深埋在
盘子上”,表现了他的愧疚。
【参考答案】①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②感觉
妻子可能发现,继续撒谎时慌乱不安。③面对妻子的宽容,感
到愧疚。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作品主题及从不同的角度 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 级。分析小说的 主题,方法有:第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第二,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第三,结合作者的 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第 四,根据作者对人物的褒贬分析主题。这篇小说写的是二战后 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饥饿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人性,让 老实可靠、三十九年没有撒谎的丈夫半夜偷切面包吃,并撒谎。 但妻子的宽容和关爱让丈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深感愧疚。 根据情节和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就可 以理解小说的主题了。题目要求结合全文分析,也就是结合情 节或细节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主题:在物资极度贫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
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度过困境。
分析: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
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②丈夫偷吃面包
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③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
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
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 二、(2008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
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
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
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
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 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
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
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
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待在
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
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
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
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
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
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
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 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
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
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
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
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
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
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
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
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
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
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
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
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
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
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
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
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
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
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
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
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 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 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 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 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 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 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 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 部短篇小说》,有 删改) “□□□□□□(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宋的平安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