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家伤寒疱疹后遗神经痛偏方证方

现代科技背景下中医理论创新不足的哲学反思
摘要:中医学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中医学就是在不断地吸取同时代的科技成果和有机地融合同时代的最新理论,运用中医学自身的哲学方法论指导下,而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然而,当今科技背景下中医理论的创新明显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科技;中医药;理论创新;哲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基础之上的。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和经验的结晶,而且中医学能历经数千年至今仍巍然屹立于世界医药之林,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善于吸取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来充实发展自己&。中医学吸取了古代思辨哲学的成果,引入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概念,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宏观地认识人体,用&司外揣内&的方法认识疾病,&辨证论治&证治疾病,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是在宏观、整体的认识方法、思维模式指导下不断发展的。
一、开放性哲学思想造就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不仅是战国秦汉时期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哲学对自然科学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结果。《内经》吸取这一时期哲学思想和范畴。《内经》主导范畴为天人关系,是以阴阳范畴为辩证思维模式、以五行范畴为系统思维模式、以三才范畴为整体思维模式。中医引入阴阳范畴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性质。《易传&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随后阴阳范畴已从对具体事物的论述抽象为表述事物对立性质的范畴,并把对立面的依存和转化,概括为&一阴一阳&,看成是事物的本性及其变化的规律。这种哲学范畴和规律贯穿于《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用阴阳来探索人体病理生理规律,构筑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内经》所蕴含的哲学理论体系是辩证统一的,内容是开放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其哲学开放性思想是全面而深入的。历代医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丰富、发展了《内经》理论及其哲学开放性思想。汉代之前诸多医家以《内经》理论为指导,遵循&继承而不守旧,创新而不离宗&的原则,进行搜集整理,结合实践,补充发展了理法方药、运气、养生方面的知识。《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古者,必验于今。&《灵枢&官能篇》曰:&法于往古,验于来今。&以示后人&要师古而不泥古&,要有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依据。东汉张仲景继承了《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及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和脏腑辨证。明清温病学家在《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理论基础上,依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天元正纪大论》),提出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施治体系。总结了新经验,创立了新理论。
《内经》&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是儒家&致中和&思想渗透于中医理论体系的结果。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医学吸取了佛教的医学相关内容及理论,佛教关于素食、戒酒、品茗等保健内容,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预防疾病、养生延年等治未病手段的发展。命门学说创立和发展就吸取了宋代理学思想,并与儒家之格物,&道家之参玄密切相关。刘河间对&火&的性质的认识以及&动则属阳&的观点,吸收了理学的思想,也接受了道家的思想。这些理论又指导了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自现代西方医学传人之后,中、西方医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碰撞。中医学抽象的理论难以为现代人所理解,而西方医学因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得其基础理论与临床都得到快速发展,被广泛地接受和应用。然而,由于当时我国不具有实验医学所必需的经典自然科学基础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异域的人文主义思潮储备,又不能同化域外新学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因而理论创新的不足极大地阻碍了中医学发展。
二、中西医学共存背景下应该彼此取长补短、共图发展
在当代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共存背景下,中西医人企图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做出了若干尝试,其结果收效不尽人意,甚至遭到中西医人的强烈反对,其后果对中医的生死存亡将构成极大的威胁。究其原因,中西医理论的形成、发展及成熟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指导的。两种完全不同方法论指导下构建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很难融合为一体的。笔者认为更为可取的方法是运用指导两者的不同方法论沟通有无,取长补短。也就是运用还原论成果来指导中医学在微观层面的发展,反过来运用系统论来指导现代医学在宏观整体上的理论构建。更具体的说就是中医理论的微观化和西医理论的宏观化。
同样,现代医学还原论指导下最终走入迷途,此时应该回过头来,反思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方法论指导下的中医学,两千多年来,即使在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时代,依然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重大保障。其原因何在?其生命力何在?为什么历史上中医学多次惨遭强烈抨击与迫害还能依然傲立医林?
现代医学应该吸取传统哲学思维和方法论指导。以水通道蛋白为例,水通道蛋白在全身多组织器官均有分布,起到介导水跨膜转运的作用,是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分子基础。并且水通道蛋白广泛存在于肾、肺与各消化器官中。而中医理论认为,津液代谢主要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发肃降、肾与膀胱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而进行代谢的。假如运用中医脏腑水液代谢理论去寻找其功能物质基础,水通道蛋白的发现及由此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早该是我们中医人的了。
再如中医&肾开窍于耳&这一理论,可以运用神经、内分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从微观层次阐释&肾&与&耳&的内在联系。国内学者用豚鼠实验证明醛固酮可显著减弱利尿酸(耳毒性利尿剂)对内耳生物电的抑制作用,而醛固酮受体竞争性拮抗剂&安体舒通则明显增强利尿酸对内耳生物电的抑制作用,并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发现耳蜗组织中可能有醛固酮受体存在;根据肾与耳的关系还发现了甲状腺激素在肾与耳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肾与耳的关系又证实补肾药确实具有预防实验性耳聋的作用&[1]。
&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96年世界权威杂志《科学》以&古老的中医学又放出了光彩&为题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对于陈竺与张亭栋的合作研究,曾有这样评说,假如张亭栋不学中医、不懂中药,不去借鉴西药静脉注射制剂而循古炮制,就不会有今天的砷制剂;假如没有陈竺等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提出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理论研究,而仅凭中医药&以毒攻毒&的朴素原理去说服国际学术界,砷剂也不可能获得国际的认可。可以认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是继承发展创新中医药学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2]。
中医学关于&正邪相争&的&六经、三焦以及卫气营血&的辨证诊断方法在本质上是三种关于&正邪相争&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可以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二次研究分析整理中医学的三焦、卫气营血和六经辨证一种关于生物原性疾病&正邪相争&时空病理学状态识别的非线性,中医学三焦、卫气营血和六经辨证是一种对&正邪相争&状态的非线性动力学诊断模式。在中医学这些辨证理论和方法的现代研究中引入免疫系统的非线性理论和方法以及在免疫系统的非线性模型研究中引入中医学的这些辨证理论和方法,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创造出一种关于生物原性疾病的全新的诊断方法[3]。
三、当今中医力求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方法与思路
在现代科技背景下,如果&将中医药学自我封闭,不再吸取现代科学的成果,不难推测,中医药学必然避免不了枯萎、衰退,甚至消亡。&[4]中医学学术百多年来之所以没有取得突破性的重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当中医学与近现代科学技术发生碰撞和受到一些不良因素冲击时,没有认真研究中医之路何在[5]。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它内在规律,即由一个阶段进入更高一个阶段。由一个层次进入到更高一个层次。它是由宏观观控进入微观显微之后,必然要回到宏观观控上来;或者,由微观显微进入宏观观控之后必然要再回到微观显微上去,形成否定之否定的曲线发展轨迹[6]。从这意义上说,中、西医的发展还处于第一个阶段、第一个层次。
学科发展必须依靠其理论体系的创新和突破,中医学的发展也不例外。中医学发展缓慢与其理论体系的发展缓慢是分不开的。思辨性、不定性和灵活性使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在宏观方面立于不败之地,但同时在微观、定性、定量方面却缺乏规范化和科学化&[7]。中医缺乏微观分析的方法,而偏重从整体、宏观来认识健康与疾病,使之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缺乏客观性,成为中医发展缓慢的根源。中医学的发展与否是以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中医理论的突破、临床诊疗功能的增强、名中医的涌现为标志。为此,中医药学有必要引进有利于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进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现代高科技技术和先进的科研方法。从传统理论所包含的科学内涵中推导出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中医学有自身的不足,需要吸取当代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来充实和发展自己,引进高科技目的是为我所用[8]。
中医学要发展必须明确两点,即需要保留和发扬的是整体性的辩证思维,需要充实的是准确、可控且易于与现代学科前沿交融的理念、方法和手段&[9]。中医的哲学思维和方法论若能有机地将现代生物学等最新成果相结合,进行中医理论在微观层面的创新,从而为中医的微观化、精确化和可量化提高一个高度,沿着自身固有的理论体系和规律发展起中医学的更高层次。
终究是中西医结合还是中医药现代化,甚者说中医科学化,他们的结果将都是一样,在理论上不能达成共识,在实践中得不到推广和运用。原因就是由于两种完全不同理论来源的两大体系,虽然存在若干交叉,因不同的方法论指导而最终得不到有机融合。何裕民教授指出&生命科学领域远未达到可以肆谈统一、唯一的境界&。所以,笔者认为,中西医的发展应该吸取双方有利于自己的方法论,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分而言之,中医的发展就应该不断地吸取现代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以图发展,在微观层面上有所理论突破,进而可能攻破现代医学难题。
如果运用中医的&阴阳学说&,&卫表&理论,脏腑归属理论,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结合整体论思维,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在细胞层面的运用,将创新地提出以细胞为整体的&微观整体理论体系&的假说。这将对现代医学难题提出挑战,如肿瘤,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疾病&乙肝等,因为这些疑难疾病的发病机制均在细胞层面找到依据,如&受体学说&、&免疫逃逸与耐受&、&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分裂、增值与凋亡&、&基因表达&&蛋白质功能执行&等,首先进行理论阐述、接着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检验。
四、问题与展望
面对科技发展规律和世界科技发展总趋势,中医学该如何作出反应?我们怎样发展中医学?回答是必须注重微观分析方法,强调从微观层次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将它数学化、定量化,并且牢牢地把握住各个能把握的具体领域。在不能完全脱离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微观分析方法。引入微观分析方法的目的是要证实中医理论这种内在联系的正确性,并进一步发展完善它。只有对中医理论逐一分析,然后加以综合,中医理论才有可能进入全新的阶段。不能将现代医学与现代科学对立起来,现代科技对西医的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中医也应该运用现代科技包括现代医学的最新成就,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等阐释中医理论,发展中医学术。如果中医学经历微观层面发展和完善后,更需要吸取和融合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和表型组学等)的成果与方法,指导发展中医学。由此,中医学将经历宏观观控进入微观显微之后,又回到宏观观控上来,形成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式发展。
[1]曾兆麟.中医肾与耳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台杂志,):119.
[2]陈士奎.&以毒攻毒&与中西医结合研究[J].医学与哲学,):186.
[3]冯前进,赵平.基于免疫系统非线性模型对中医正邪相争理论和扶正祛邪治则的一个非线性动力学诠释[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1-5.
[4]蒙木荣.关注中医药发展的几种倾向及误区&走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1.
[5]马光亚.中医已到存亡绝续关头(台湾)[J].自然疗法,):13
[6]刘志一.科学技术史新论[M].江宁:辽宁教育出版社.,71,416.
[7]张宗明.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47.
[8]聂天义.浅谈现代化的中医药[J].实用中医药杂志,):553.
[9]郭志军,刘艳萍.浅谈中医药现代化的误区和出路[J].天津中医药,):56-57.
文章标题:
作者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上传Word文档稿件:从扶阳法看经方“四逆辈”的临床应用--《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2011年
从扶阳法看经方“四逆辈”的临床应用
【摘要】:正扶阳之法缘于道家,仲景《伤寒论》亦缘于道家之《汤液经法》,而且避道家之讳,属于神农一脉。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人有一息生气在则不死,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又丹田真气乃是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故扶阳为治病的基本法则。仲景写《伤寒论》
【分类号】:R289【正文快照】:
扶阳之法缘于道家,仲景《伤寒论》亦缘于道家之《汤液经法》,而且避道家之讳,属于神农一脉。道家以消尽阴璐,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人有一息生气在则不死,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又丹田真气乃是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勇;陈晓勤;徐君逸;;[J];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09期
马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年07期
周赛男;杨赛;;[J];中医药导报;2011年06期
李安祥;甘陈菲;王付;;[J];中医药通报;2011年03期
杨建宇;李彦知;范竹雯;郑绍明;许继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09期
傅杰;龚淑芳;;[J];江西中医药;2011年04期
张晋云;赵帆;李风莲;;[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年08期
李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16期
郑昱;;[J];中医药通报;2011年03期
李安祥;李晓燕;王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温桂荣;;[A];2011年全国中医美容学术年会暨贵州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激光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温桂荣;;[A];2011年全国中医美容学术年会暨贵州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激光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惠君;;[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4分会场-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郑黎光;;[A];全国第七次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脊柱常见病整脊诊疗指南》研究编写报告[C];2011年
李波;史月君;宋顺鹏;占城;朱英华;李乔;;[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阚湘苓;;[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4分会场-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杨卫;鲜殊;李大祥;宛晓春;;[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李宇铭;姜良铎;李致重;;[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赵锡艳;;[A];第五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暨国家中医药糖尿病临床研究联盟成立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作伟;[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湖北罗田万密膏医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万晓刚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王金亮 侯红霞;[N];健康报;2009年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高建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余晖;[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冯世纶;[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中医科
马家驹 陈建国
陶有强;[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马家驹 陈建国
陶有强;[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杨六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王丹;[N];医药经济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美仙;[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宋佳;[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田甜;[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二力;[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米鹂;[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宋延强;[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郑浩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何永明;[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郑全雄;[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郑身宏;[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熊鹏;[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唐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黄雄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肖志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赵彦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邹嘉宏;[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高元宏;[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韩耀军;[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司徒淳羽;[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的位置: &
《辅行诀》外感天行病方理论初探
优质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状疱疹后遗痛小偏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