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钱看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争

欲钱看伊拉克战争_百度知道伊拉克战争调查结果出来了,谎言,全是谎言!(全文)_网易财经
伊拉克战争调查结果出来了,谎言,全是谎言!(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伊拉克战争调查结果出来了,谎言,全是谎言!)
13年前的,夺去了数十万人的生命,无数平民流离失所,使这个富庶的海湾国家变为废土。
但这么多年人们一直相信,至少美英的介入是解除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止这个暴君把中东变成人间地狱。
然而7月6日英国发布的《齐尔考特报告》却揭开了当年的无数。人们惊觉:原来当年入侵伊拉克的所有理由几乎都不成立!
约翰·齐尔考特爵士在报告发布会上
这份12卷、长达250万字的报告是应英国前首相布朗要求调查的结果,其调查范围从2001年夏季到2009年7月。历时七年终于完工,并于7月6日呈交英国女王过目。
这份报告向公众揭示了什么呢?
你所知道的关于伊拉克的一切,可能都是假的。
由于多次配合小布什欺骗公众,伊战时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很“荣幸”地成为该报告的高亮人物……
想当年911恐怖袭击之后,布莱尔义曾正辞严地痛斥恐怖分子“野蛮行径将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然而如今,在英军阵亡士兵家属口中,“全世界必须留意的恐怖分子”却成了布莱尔自己……
布莱尔自己也发表公开讲话承认为侵略伊拉克“承担全部责任”。
不错,很有担当——可这个责任,是你布莱尔一个人担当得起的吗?
13年前的,夺去了数十万人的生命,无数平民流离失所,使这个富庶的海湾国家变为废土。
但这么多年人们一直相信,至少美英的介入是解除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止这个暴君把中东变成人间地狱。
然而7月6日英国发布的《齐尔考特报告》却揭开了当年的无数。人们惊觉:原来当年入侵伊拉克的所有理由几乎都不成立!
约翰·齐尔考特爵士在报告发布会上
这份12卷、长达250万字的报告是应英国前首相布朗要求调查的结果,其调查范围从2001年夏季到2009年7月。历时七年终于完工,并于7月6日呈交英国女王过目。
这份报告向公众揭示了什么呢?
你所知道的关于伊拉克的一切,可能都是假的。
由于多次配合小布什欺骗公众,伊战时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很“荣幸”地成为该报告的高亮人物……
想当年911恐怖袭击之后,布莱尔义曾正辞严地痛斥恐怖分子“野蛮行径将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然而如今,在英军阵亡士兵家属口中,“全世界必须留意的恐怖分子”却成了布莱尔自己……
布莱尔自己也发表公开讲话承认为侵略伊拉克“承担全部责任”。
不错,很有担当——可这个责任,是你布莱尔一个人担当得起的吗?
让我们回顾一下伊拉克到底发生了什么巨大的灾难。
2003年3月,英美主导的联军入侵伊拉克,虽然只用三个星期就攻陷了巴格达,同年12月便抓获了·侯赛因——
但却夺走了数十万伊拉克人的生命。
文明古国伊拉克几乎被夷为废墟
此后长期陷入宗教冲突的泥潭,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在全球肆虐的“伊斯兰国”便长期盘踞在伊拉克
难怪大嘴特朗普直接把伊拉克叫做“恐怖主义的哈佛”
“想当恐怖分子吗?去伊拉克就对了,跟上哈佛大学一样。”
对于这场战争,国际上一直存在严厉的批评。但布莱尔是什么态度?
一开始,他和好基友小布什弹冠相庆,互相吹嘘:
接受调查后,改口说当年收到的情报有误,导致决策错误:
要知道,当年他可是言之凿凿地说:“掌握着生化武器可在45分钟内动用。”
关于英国政府为参战炮制的,《齐尔考特报告》深挖到什么程度?英国媒体居然表示黑材料太多,邀请读者去www.iraqinquiry.org.uk下载报告,一起来找茬……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深(罄)挖(竹)猛(难)料(书)?
其实需要为负责的人,远不只布莱尔。当年鼓吹伊拉克战争的人,都曾经底气十足。
小布什多次警告:“必须解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他拒不执行,我们将强制解除他的武器。”
在著名的辛辛那提演讲里,小布什更是直接宣布,除了大杀器,资助恐怖分子,萨达姆还采购高浓铀准备制造核武器。
既然总统先生已经定下了口径,当年的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也不甘落后:伊拉克有大杀器这事儿板上钉钉的!
国务卿鲍威尔更是言之凿凿地引用萨达姆女婿的证词:
但他却对不利于美国的例证只字不提:
结果呢?最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找着……
而且,不但没找到萨达姆勾结基地组织的证据,反而发现——原来萨达姆才是反恐先锋啊!
难怪特朗普说:是个大坏蛋,很坏很坏……
但他有件事做得很好,他杀恐怖分子!他无视恐怖分子的权利,不跟他们废话,只要是恐怖分子,就杀无赦。
这番话给特朗普引来了大麻烦,“你怎么能为独裁者唱赞歌呢?”“你居然说萨达姆的好话?”
也对,在美国媒体眼里,十恶不赦的坏蛋怎么可能干出一件好事来呢?我们处决了暴君,怎么说也不能算是坏事吧!《》普利策奖记者朱迪斯·米勒为小布什辩护:他不是故意撒谎的。
今天,在《齐尔考特报告》面前,小布什仍旧没有道歉的意思,虽然我们犯了错误,但至少“没有萨达姆,世界更美好了。”
世界是否更美好暂且不提,伊拉克是否更美好呢?抛开满目疮痍的城市不谈,伊拉克已经堕落为全球第八腐败的国家。就这样,等着吃公粮的公务员还从萨达姆时代的100万,上升到2016年的700万。
至于伊拉克的民生状况,或许那里的普通百姓最有发言权。
2003年,卡迪姆·阿尔-贾布里曾因挥锤砸雕像,登上无数媒体封面,红极一时。然而今天,他说:“推翻一个萨达姆,一千个萨达姆站了起来。”
历史的审判或许终将落到战争贩子的头上,因死伤残疾的士兵和士兵家属或许会迎来正义,但伊拉克消逝的生命,谁来负责?
本文转自“城墙上的守夜人”,这是一群好奇、好玩、好色的家伙捣腾的微信号。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13年前的,夺去了数十万人的生命,无数平民流离失所,使这个富庶的海湾国家变为废土。
但这么多年人们一直相信,至少美英的介入是解除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止这个暴君把中东变成人间地狱。
然而7月6日英国发布的《齐尔考特报告》却揭开了当年的无数。人们惊觉:原来当年入侵伊拉克的所有理由几乎都不成立!
约翰·齐尔考特爵士在报告发布会上
这份12卷、长达250万字的报告是应英国前首相布朗要求调查的结果,其调查范围从2001年夏季到2009年7月。历时七年终于完工,并于7月6日呈交英国女王过目。
这份报告向公众揭示了什么呢?
你所知道的关于伊拉克的一切,可能都是假的。
由于多次配合小布什欺骗公众,伊战时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很“荣幸”地成为该报告的高亮人物……
想当年911恐怖袭击之后,布莱尔义曾正辞严地痛斥恐怖分子“野蛮行径将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然而如今,在英军阵亡士兵家属口中,“全世界必须留意的恐怖分子”却成了布莱尔自己……
布莱尔自己也发表公开讲话承认为侵略伊拉克“承担全部责任”。
不错,很有担当——可这个责任,是你布莱尔一个人担当得起的吗?
让我们回顾一下伊拉克到底发生了什么巨大的灾难。
2003年3月,英美主导的联军入侵伊拉克,虽然只用三个星期就攻陷了巴格达,同年12月便抓获了萨达姆·侯赛因——
但却夺走了数十万伊拉克人的生命。
文明古国伊拉克几乎被夷为废墟
此后长期陷入宗教冲突的泥潭,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在全球肆虐的“伊斯兰国”便长期盘踞在伊拉克
难怪大嘴特朗普直接把伊拉克叫做“恐怖主义的哈佛”
“想当恐怖分子吗?去伊拉克就对了,跟上哈佛大学一样。”
对于这场战争,国际上一直存在严厉的批评。但布莱尔是什么态度?
一开始,他和好基友小布什弹冠相庆,互相吹嘘:
接受调查后,改口说当年收到的情报有误,导致决策错误:
要知道,当年他可是言之凿凿地说:“萨达姆掌握着生化武器可在45分钟内动用。”
关于英国政府为参战炮制的谎言,《齐尔考特报告》深挖到什么程度?英国媒体居然表示黑材料太多,邀请读者去www.iraqinquiry.org.uk下载报告,一起来找茬……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深(罄)挖(竹)猛(难)料(书)?
其实需要为伊拉克战争负责的人,远不只布莱尔。当年鼓吹伊拉克战争的人,都曾经底气十足。
小布什多次警告:“萨达姆必须解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他拒不执行,我们将强制解除他的武器。”
在著名的辛辛那提演讲里,小布什更是直接宣布,除了大杀器,资助恐怖分子,萨达姆还采购高浓铀准备制造核武器。
既然总统先生已经定下了口径,当年的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也不甘落后:伊拉克有大杀器这事儿板上钉钉的!
国务卿鲍威尔更是言之凿凿地引用萨达姆女婿的证词:
但他却对不利于美国的例证只字不提:
结果呢?最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找着……
而且,不但没找到萨达姆勾结基地组织的证据,反而发现——原来萨达姆才是反恐先锋啊!
难怪特朗普说:萨达姆是个大坏蛋,很坏很坏……
但他有件事做得很好,他杀恐怖分子!他无视恐怖分子的权利,不跟他们废话,只要是恐怖分子,就杀无赦。
这番话给特朗普引来了大麻烦,“你怎么能为独裁者唱赞歌呢?”“你居然说萨达姆的好话?”
也对,在美国媒体眼里,十恶不赦的坏蛋怎么可能干出一件好事来呢?我们处决了暴君,怎么说也不能算是坏事吧!《》普利策奖记者朱迪斯·米勒为小布什辩护:他不是故意撒谎的。
今天,在《齐尔考特报告》面前,小布什仍旧没有道歉的意思,虽然我们犯了错误,但至少“没有萨达姆,世界更美好了。”
世界是否更美好暂且不提,伊拉克是否更美好呢?抛开满目疮痍的城市不谈,伊拉克已经堕落为全球第八腐败的国家。就这样,等着吃公粮的公务员还从萨达姆时代的100万,上升到2016年的700万。
至于伊拉克的民生状况,或许那里的普通百姓最有发言权。
2003年,卡迪姆·阿尔-贾布里曾因挥锤砸萨达姆雕像,登上无数媒体封面,红极一时。然而今天,他说:“推翻一个萨达姆,一千个萨达姆站了起来。”
历史的审判或许终将落到战争贩子的头上,因伊拉克战争死伤残疾的士兵和士兵家属或许会迎来正义,但伊拉克消逝的生命,谁来负责?
本文转自“城墙上的守夜人”,这是一群好奇、好玩、好色的家伙捣腾的微信号。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如何看待美国对伊拉克战争_百度知道关于伊拉克的战争
&& QQ空间留言代码新闻中心-这里有丰富多样的免费QQ空间留言代码-时尚个性QQ空间留言代码
关于伊拉克的战争
  QQ空间留言代码-时尚非主流空间留言代码.QQ空间留言代码是时尚潮人世界.本站致力于分享发布最新最个性的QQ空间留言代码、非主流空间留言代码、个性空间留言代码.为你准备了最时尚的QQ空间精美素材、QQ空间留言代码、QQ空间彩色留言代码、QQ空间留言代码.请您经常关注QQ资源站┆QQ空间留言代码站.我们将为你的个性QQ空间而不断努力!
QQ空间留言代码使用:查看留言效果点击下面效果浏览网页查看。 步骤:复制代码→进入浏览网页→在方框区Ctrl+V粘贴代码→下方自动出现留言效果。效果预览:使用方法:直接复制以下代码发表到QQ空间留言中。代码如下:
日10时34分(北京时间)爆发了伊拉克战争。这是 21世纪一场全新的现代化战争。5月2日上午9时(北京时间),美国总统布什在“林肯”号舰母上正式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整个战争共持续44天。实际上,在4月14日美军攻占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之后,美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已经基本结束。这场战争是继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对伊拉克进行的第二次战争。
截至4月14日,美英联军共出动了41780架次的飞机对伊拉克数千个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平均每天1600架次,最多时达2000架次。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实施战场上投掷了各类炸弹27250枚,其中精确炸弹为18275枚,发射巡航导弹750多枚。美英联军在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时,投掷了集束炸弹、电磁脉冲炸弹、高威力空爆弹,并使用了贫铀弹。这是人类进入新世纪后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一、伊拉克成为美国新世纪的综合试验场
日,美国的巡航导弹终于在巴格达炸响。随着伊拉克战争的局面展开,伊拉克已成为美国21世纪最大综合试验场。
一是高新武器装备的试验场。在努力实现战争的政治目的的同时,美国一向都把对外战争当作检验新式武器、改进军事技术的试验场。当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一下子就投入了8大高技术“明星武器”,使这场战争成为高技术战争登上战争舞台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美国又从新的世界性军事革命中获得了新的军事能力,这次对伊拉克的战争,一些高新兵器如高精度真空炸弹、新式脉冲炸弹随着战争的发展而陆续登场。面对这场战争中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投入使用,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思考。
二是新作战方式的试验场。现代军事领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两大动力推动着作战方式的改变。一方面军事技术的进步几乎强制性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军事理论的发展又日益对军事实践活动发挥其牵引作用与先导作用。伊拉克战争,美军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与完善其“预实践”成果,如战略心理战与高强度连续突击相结合、空中远程精确打击与地面突击相结合、正规作战与特种作战相结合、中心开花与外围推进相结合、擒王斩首与招降纳叛相结合。随着战争的发展,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系统对抗和一体化作战特征已经更加明显。
三是“先发制人”战略的试验场。“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制订的《国家安全战略》公开提出,“美将在威胁完全形成之前就采取行动”,“最后的防御就是进攻”,美在必要时将对敌实施“先发制人 ”的军事打击,“将美国的意志强加于敌手”,使敌人遭受决定性失败。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是美“先发制人”的战略的第一场试验。
四是推广美式“民主价值观”的试验场。美国这次出兵伊拉克,并不只是实施惩罚式打击或从军事上打败萨达姆,而是要从根本上推翻萨达姆政权,在占领军的控制下,对伊拉克进行“透析”和“换血”,用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彻底改造伊拉克,把威胁美国安全的潜在敌人改造为美国“大家庭”的一员。一旦对伊拉克的“民主改造”获得成功,就将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树立一个“西化”样板,并由此引起连锁反应。
五是构造“美国统治下的世界秩序”的试验场。冷战后,美国一家独大。超强的军事经济实力使美国不满足于现有的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认为它未能反映世界战略力量消失的现实,因而迫切要求确定美国的领导地位和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秩序。美国这次不顾全球高涨的反战浪潮,不顾联合国大多数会员国的反对,甩开联合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是决心要按美国的意志,建构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
六是检验美军作战理论的试验场。在这场伊拉克战争中,进一步检验了美军在对21世纪作战理论的一些发展变化。一是“网络中心战”的核心地位逐步确立。所谓“网络中心战”,就是利用强大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将各种分散在空中、陆地和海上的探测系统、指挥系统以及作战平台集成一个统一、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使陆、海、空军各级作战部队和人员能够利用该网络共享战场态势、交流作战信息、协同作战行动。这次伊拉克战争,美军在原有自动化指挥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以网络为核心,将指挥与作战行动融为一体、使战斗分队甚至战斗人员通过共享的网络资源驱散“战争迷雾”,迅速、准确地打击对手的“网络中心战”。在战争中,一些美军官兵的腰间就装备有联网的个人微型电脑,这种微型电脑系统不仅能显示作战地区的地理环境,一旦发现己方进攻受阻,或被敌军包围,就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发出召唤火力的信号,得到及时、迅速的支援。二是“空地一体战”的运用得到强化。20世纪80年代,美军提出了“空地一体”的作战理论。初期的“空地一体战”,由于空军的全天侯作战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有限,因而,美军当时十分强调以地面力量为主体,尤其是对野战炮兵的火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陆军航空兵和歼击轰炸航空兵的发展,尤其是精确制导武器 大量装备和使用,其“空地一体”作战逐渐发展成“空地联合打击的空地一体战”,空中力量的地位作用得到大大提高。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空中精确打击就已成为重要的作战形式。在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北约”发射和投下的精确制导炸弹分别高达35%和60%,使空中远距离精确打击逐渐成为主要的作战方式。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虽然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就投入了地面部队,但其地面部队却与空中打击联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了以空中远距离精确打击为主的新的“空地一体战”。三是“高技术加特种兵”的力量受到看重,美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就充分地感受到高技术优势带来的巨大战场效益。此后,美军不断加大高技术兵器和 高技术战争理论的研发力度,并在尔后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进一步加以运用和验证。进入21世纪,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兵器的 发展,美军更加看重“高技术加特种兵”和“小规模轻便部队”的作用。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极为重视特种作战。派往战场上的各类特种部队多达1万人,执行了从收集情报、干扰通信、心理作战、破袭作战到攻占机场、引导轰炸等广泛任务。
二、海湾战火与石油利益密切相关
海湾地区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产地。世界探明石油储量的65――75%集中在这里,美国进口石油的60%、日本的65%和西欧的52%都来自这里。而伊拉克这个号称“浮在油海上”的国家,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2%,占欧佩克国家总储量的15%左右,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为世界第二。石油是伊拉克的财富之源,同时也是其灾难之根。石油使伊拉克先后卷入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和空前惨烈的海湾战争。如今,美国对伊动武,石油无疑是重要原因。伊拉克石油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公远前3000年,居位在美索不达米亚(即现在的伊拉克)的苏美尔、亚述和巴比伦人就在幼发拉底河流域成功地采集到含有天然沥青的油苗,从而开始了寻觅和探索石油的历史。甚至有美国石油学者称,世界上“第一个石油工业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那里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一是为争夺石油,列强争先恐后踏足伊拉克
1920年,伊拉克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随即宣称:“我不管战后以何种方式管理伊拉克石油,我关心的是伊拉克的石油必须为英国所用。”石油资源溃乏的法国对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也垂涎欲滴。法国政府战时石油局局长享利伯伦格曾得出这样的结论:“谁占有石油,谁就占有了世界,因为他可以用柴油统治海洋,用高度精炼的石油统治天空,用汽油和煤油统治陆地。
日,英法签署了瓜分伊拉克石油的“圣雷莫协议”。双方决定限制美国进入伊拉克石油领域。当“圣雷莫协议”签订的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政界和石油界为之哗然,并引起美国舆论界“强烈的暴怒”。最后美英石油巨头经过长达8年的勾心斗角,终于在日签订了瓜分伊拉克石油的第一个协议,即《红线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为了争夺中东石油又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罗斯福于日晚对英国驻美大使说:“波斯石油是你们的,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我们两家分,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是我们的”。美国趁英国在二战中经济削弱的时机,向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主要中东国家提供巨额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逐步取代了英国在中东的石油霸主地位。
苏联为了同美国争夺全球霸权,也开始染指中东石油。伊拉克是苏美争夺的一个重要战略据点。苏联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多次向伊拉克提供各种援助,逐步向这一重要石油产地渗透。
二是依靠石油,伊拉克尽享“繁荣”
伊拉克共和国成立前,由于英、法、美等殖民主义国家的疯狂掠夺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大量的石油出口未能改变伊拉克贫穷落后的面貌。1958年伊拉克共和国成立。1972年伊拉克实现了石油国有化,终于控制了本国石油资源。从此石油工业成为伊拉克经济的支柱产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飞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伊拉克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10%以上。1980年伊拉克国民生产总值约358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20美元,是1960年的20倍。“石油繁荣”给伊拉克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伊拉克由贫穷落后一夜之间变得空前“繁荣”,综合国力跻身于阿拉伯世界前列,成为中东地区强国。
三是为争石油利益,两伊大打出手
20世纪80年代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发生在世界最大的“油库”――海湾地区。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际上,石油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石油财富,两伊军事实力才得以迅速膨胀,也正是倚仗强大的石油经济作后盾,两伊战争才演变成为一场长期的消耗战。交战过程中,石油仍是主要军事目标:双方都不惜以各种残酷的手段,力图最大限度地打击对方的经济命脉,稳定和扩大自己的石油收入。
战争开始后不久,伊朗最大的石油城阿巴丹就大部分被毁,并最终被夷为平地。同时,伊拉克最大的炼油厂巴士拉也受到了伊朗的大规模空袭,最大的原油出口站法奥被伊朗占领,通往地中海的输油管也被炸。1984年2月,当伊朗占领伊拉克的马季农岛后,伊拉克发动了轰炸伊朗油轮、封锁伊朗海上石油出口的“油轮战”,试图借口来削弱伊朗的战争支持能力。但伊朗很快以牙还牙,对前往科威特和沙特装油的各国油轮实施袭击。应科威特的要求,日美国舰队以“护舰”为由,开始进驻波斯湾,随后又成立了“中东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这标志着美国军事力量正式进入海湾地区。
日,联合国安理念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火。两伊最终同意从日起全面停火。在8年的战争中,两伊死伤人数有100多万,此外还造成300多万难民。经济损失则更加惊人,除去两国在海湾交战对其他国家所造成的损失外,仅两国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5400亿美元,两国的国民经济也倒退了20―30年。而美国的军舰却趁机“名正言顺”地进驻海湾。
四是石油再惹战祸,美国出兵海湾
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为了掌握波斯湾出海口的主动权,在与科威特的边界谈判中,要求科威特割让位于海湾北端科威特海岸的沃尔拜岛和布比延岛。同时,由于科威特得天独厚,地下有3个特大型含油构造,并一直延伸到周围邻国,形成盆状,周围石油皆向盆底涌流,科威特处于盆底,而伊拉克部分油田则位于盆壁,于是伊拉克遂指责科威特在伊拉克边境采油影响自己,并要求赔偿24亿美元的损失费,同时还提出要科威特让出在两国边境地带同鲁迈拉油田相连接的一个油田。伊拉克的这些要求均遭到科威特的拒绝。
日凌晨,伊拉克以10万人大军入侵和占领了科威特,震撼了整个世界。美国中央情报局还分析认为,萨达姆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只有一支不足7万人军队的沙特阿拉伯,在3天之内可以攻下443公里之外的沙特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得。如果这一分析被证实,伊拉克就会占有全球石油储量的45%,等于控制了海湾地区,控制了石油输出国,统治了中东。
伊拉克的经济利益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利益,也威胁到整个西方国家的利益,卡住了美国和西方经济的脖子,切断了它们的血管。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贝克指出:“工业化世界的经济命脉是从海湾延伸出来的。我们不能允许萨达姆这样的独裁者控制这条经济命脉”。当时美国总统老布什进一步声言:“现在又可能面临我国经济独立的重大威胁,必须出兵海湾,制伏伊拉克的挑战行为”。在联合国授权下,美国为此发动了为期42天的海湾战争。
美国虽然赢得了战争,扼杀了萨达姆控制中东石油的野心,但没有实现由美国控制中东石油的目的。
五是石油又成焦点,海湾烽火再起
日,驻扎在红海和波斯湾的美军战舰发射了数十枚巡航导弹,对伊拉克发起“斩首行动”,拉开了伊拉克战争的序幕。这次美国是要彻底控制中东石油。布什政府与美石油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老布什政府中,总统、副总统、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白宫总管和政府部长等25人都来自石油和汽车工业集团。小布什本人出身石油世家,在当选得克萨斯卅卅长之前就是石油资本家。而副总统切尼则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开发“哈里波顿”的前任董事和首席执行官。
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后,伊拉克与意大利、俄罗斯、法国、西班牙和中国等签署30项石油合作协议,而美国的石油公司却受到海湾战争后华盛顿制裁政策所限,只能眼巴巴看着各国对手捷足先登。美国麻省罕布什尔学院的国际安全教授克拉雷形容,美国对伊动武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石油掠夺。从能源角度看,美国推翻反美的萨达姆政权,建立亲美的伊拉克新政权,将十分有利于确保美国及其盟友的能源安全,具有中长期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翻萨达姆也有助于美国摆脱对世界第一产油国沙特的石油依赖。另外,在控制伊拉克以后,美国在海湾乃至海湾至里海一线的战略态势便会有所改观,由此还可以在世界石油市场上有所作为,甚至左右石油价格,消除油价过高对其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英国《观察家报》日发表评论说,如果美国能够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储藏量,就会打破沙特对确定油价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的控制,并主宰未来的石油价格。
六是伊拉克战后,各国仍将为石油而“战”
围绕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各国已展开了另一场激烈的角逐,而有关石油利益的分配成为角逐的重要内容。西方舆论认为,美国建立亲美政权后,将独自拥有伊拉克石油的支配权。美国媒体引用伊拉克反对派人士的声明扬言,凡外国公司与萨达姆政权签订的合同,不管是否得到联合国的批准都有可能被“一笔勾销”,不再认帐。4月8日美英首脑会晤提出的伊战后重建方案强调,美英将主导伊拉克战后重建,以确保在战后伊拉克的利益分配。然而,因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要求联合国在伊重建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反对美国独自主导,美国的愿望将难以实现。
对于欧洲各国来说,如果石油被美国控制,那么就像脖子被人卡住了一样,是生命攸关的大事。因此,美国攻打伊拉克受到了其传统盟友――欧洲各国的强烈反对。据2001年3月公布的《欧盟能源安全供给战略绿皮书》指出,欧盟45%的石油来自中东。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担心美国一旦在伊拉克得手。便将欧洲石油供应的命脉攥在手里。因此,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除英国外,美主要欧洲盟国几乎都异口同声反对。
法国石油只有5%自给,从中东地区进口将近52%,所以保障中东石油供应渠道的畅通,对于法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法国最大的石油公司――合并后的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掌握着伊拉克石油总储量25%的开采权,只等联合国投资禁令解除,便可开采。但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成功后,美国主导下的“后萨达姆时代”政权必将把赚钱机会留给美国石油寡头,致使法国经济利益受到重挫。因此,法国在战前高举反战大旗,不惜与美国“硬碰硬”,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争取自己在伊拉克乃至中东的现实和潜在利益。当美英联军兵临巴格达城下时,法国总统希拉克突然一改口风,称美国是法国的“盟友和朋友”。其实尽在情理之中――法国是想在伊战后重建中得到石油利益。
俄罗斯在伊拉克的巨大石油利益使其对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表示强烈反对。伊拉克曾经明确表示,目前伊境内探明的油田共有73处,已经开采的24处全部由俄罗斯负责,剩余的也可能全部交俄方开采。3月26日,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在俄议会上院发表讲话还强调,“俄在伊利益应得到尊重”。而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伊拉克的石油储备将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重新瓜分。无疑美国公司是最大受益者,而原先与萨达姆政权签订开采合同的俄罗斯等国的公司在伊拉克油田的开采权问题上将面临相当大的变数。俄罗斯的卢克公司1997年跟伊拉克签订了一个为期23年、价值35亿美元的合同,帮助伊拉克修复储油量780亿桶的古尔奈油田。如果美国打赢伊拉克战争,俄罗斯作出的巨大先期投资很可能化为乌有,而亲美的“后萨达姆时代”政权将使俄罗斯永远失去对世界第二大油气源的控制权。
同时,因美国将通过大量出卖伊拉克石油来支付巨大的重建费用和补偿战争给自身带来的损失,所以国际石油供求则会因伊拉克石油大量上市而失衡,包括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内的许多石油公司就有可能在利润严重受挫的情况下面临破产。俄罗斯强烈反对攻打伊拉克,其中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油价问题。
为此,针对美英提出的由其两家主导伊战后重建的安排方案及美国国会通过决议禁止法德俄参加伊拉克战后重建,俄罗斯总统普京紧急邀请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于4月11日―12日在圣彼得堡举行会谈,强调联合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应发挥核心作用。
21世纪的伊拉克石油战争仍将以另一种形式在另一个战场展开。
三、伊拉克为何败的那么快
阿富汗战争打到第61天,美英联军终于攻占了首都喀布尔。相比之下,比阿富汗塔利班强大得多的伊拉克军队,却在伊拉克战争的第21天,便将首都巴格达拱手送给了美英联军。战争的第27天,美国宣布战争在事实上已宣告结束。
萨达姆政权如此迅速地崩溃,自然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仅从伊拉克的主客观条件而言,可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国小力弱――无法与超级霸主抗衡。
<1>看人口数量,悬殊.战争首先是兵员的较量,而兵员的支撑基础是国家的人口数量.据2002年的统计数字,美英两国的总人口分别为2.8亿和0.6亿;伊拉克人口数估计为0.23亿.双方的人口比例仅为15:1.
<2>看经济实力,悬殊.战争又是物质的较量,而物质的支撑基础是国家的经济实力,按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美国为9.9万亿美元,英国为1.4万亿美元,二者合计达11.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的34%;人均为3.3万美元。伊拉克估计数为162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的0.05%;人均为0.075万美元。美英与伊拉克的经济总量之比约为700:1,人均数量之比约为44:1.
<3>看战场军力,悬殊.美英两军参战总兵力为30万人(其中英军约4.5万),航空母舰7艘(含英军1艘),舰载作战飞机超过500架,在太平洋及欧亚军事基地部署用于战争的轰炸机近百架,其他作战飞机约400架;直升机1100架,“战斧”巡航导弹1000多枚,近千辆新型主战坦克,750辆新型步战车。伊拉克总兵力估计数为42.4万人,作战飞机316架(含轰炸机6架),直升机375架,坦克2200辆,步战车900辆,装甲车2400辆,各型火炮2250门,防空导弹800具,高射炮3000门,数十枚“萨穆德”型导弹,数十枚“飞毛腿”导弹,未知数量的“阿巴比100”型导弹。海军无大中型战舰。仅看数量,伊方地面主战兵器并不少,但无论地面还是空战兵器,与美英的主战兵器存在1至2个代差,因此无可比性。更何况美英军队具有当今世界最先进、最为强大的信息战能力,而伊拉克却几乎是空白。
<4>看军费开支,悬殊.2002年的军费预算,美国为3400亿美元,英国为350亿美元,伊拉克的估计数为20亿美元.美国政府专为这场战争的拨款近800亿美元.
<5>看作战理论水平,悬殊.几十年来,美军的军事技术一直处于全球的领先水平,正是有了这种基础,美军的作战理论研究也一直十分活跃,不断有所创新,并且能迅速转化为现实战斗力。最近20年中,“纵深打击”、“空地一体战”、“网络中心战”等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都是由美国首先提出并付诸军事实践的,目前它被世界主要国家的军队普遍认同和接受,同时也成为这些国家的军队变革作战理论的“催化剂”。伊拉克遭海湾战争重创和长期制裁禁运,其军队无先进武器装备可言,失去这个基础,伊军的作战理论无论如何也不能跟上时代潮流。这次战争爆发之前,伊军的作战理论有重大变化,比如改海湾战争“拒敌于国门附近”为“分区设防,坚守首都”等等,应当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理论转变。但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游击战、城市巷战,几乎是上世纪60年代战争理论的翻版,决无生命力。
在战争史上,弱国战胜强国、小国战胜大国的战例屡见不鲜,但那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而且是特殊的关健制胜因素和条件,舍此便无胜利可言。这场战争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除了地形不熟外,美军的优势都达到极致的程度,伊军却无任何“撒手锏”可供使用。这是一场犹如日中天的世界重量级拳王,与一个迟暮老矣并且病入膏肓的拳击手所进行的拳击比赛,其结局在比赛开始便已决定。
二是高压统治――导致民心浮动军心涣散
就宗教信仰而言,伊斯兰教是伊拉克的国教,伊拉克全国98%以上的民众是伊斯兰教信徒。在同一宗教的旗帜下,又分为什叶派与逊尼派,前者拥有占伊拉克全部民众一半以上的信徒,后者则仅占全部民众的四分之一;另有450万库尔德人,约占全国民众的19.5%;还有少量的土库曼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早在一百多年前,逊尼派便在伊拉克占据了领导地位。萨达姆政权从高层到基层的各级官员,多为逊尼派成员;武装部队的高级军官职务,也即共和国卫队,官兵清一色来自萨达姆的故乡提克里特。经济待遇的差别也很大,逊尼派民众的收入大大高于什叶派民众和其他民族的民众,其财富占有率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
各方面的不平等,导致了什叶派和库尔德族的频繁反抗。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策动南方的什叶派、北方的库尔德族人进行起义,并信誓旦旦地表示这些起义将得到多国部队的支持。什叶派和库尔德族人信以为真,纷纷揭竿而起,起义烽火迅速燃遍了伊拉克的南北两大地区。没料到美军在成功地打出“左钩拳”,歼灭大量伊军主力后便结束了战争,多国部队也随即撤出伊拉克,使得两大方向的起义组织顿时失去了靠山。早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萨达姆政权,终于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喘息时机,伊军稍作调整,便先后向南北两大方向展开了清剿行动。在多国部队面前不堪一击的伊军,对付反叛的民兵组织却游刃有余,起义组织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尤其是库尔德族的一些民兵组织以及大量的民众,遭受了伊军化学武器的袭击,其情景惨不忍睹。
风起云涌的起义是被镇压下去了,然而民族矛盾的伤口却越撕越大,民族仇恨的种子却越播越多。在随后被制裁、被封锁的12年中,伊拉克的经济全面崩溃,包括逊尼派在内的广大民众陷入了长期的民不聊生的景况之中,可以说,伊拉克绝大多数民众早已对萨达姆失去了信心,只是在高压统治下敢怒而不敢言罢了。这次战争打响以后,伊拉克民众虽说憎恨美英联军,但也未给伊拉克军队帮什么大忙。据外电报道,战争爆发前几天,萨达姆政权给民众发放了最后一批轻武器,使民间轻武器的拥有量达到800万件,萨达姆就是指望依靠“全民战争”来拖垮美英联军。然而,战争自始至终,并未出现伊拉克民众自发而有效的打击行动,数量如此庞大的轻武器压根就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更为令人惊愕的是,当联军进入巴格达市中心时,有部分市民自发地加入了推倒萨达姆巨型雕像的活动。在局面混沌不清之时,参与这类活动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尽管如此,萨达姆雕像仍然被民众拉倒在地。这些都充分表明,伊拉克人的民心已经散了。
再说伊拉克军队。这支军队以陆军为主,在事实上分为一二三等。第一等是共和国特别卫队,约一万多人,待遇好,地位高,武器装备精良,是萨达姆和高层领导的“护身符”。第二等是共和国卫队,约七八万人,待遇较好,地位较高,武器装备较为精良,是首都巴格达及其附近几个城市的护卫者。第三等是一般正规部队,约30万人,待遇一般,地位较低,重型武器较少,主要部署在北方、南方和中部战区。此次战争爆发后,属于第三等部队的第51师,在伊拉克最南端的巴士拉市,以仅有的8000余人,演出了一幕可歌可泣的悲壮之剧,固守巴士拉城21天。在首都巴格达陷落后,英军才攻破这座城池。令所有军事专家吃惊的是,所谓伊军精锐之师,也即共和国卫队和特别卫队,居然在二三万美英联军的攻击下全部作了鸟兽散。据被美英联军俘获的伊军共和国卫队中校军官说:“共和国卫队有名无实,大部分为高中毕业生或失业青年组成的杂牌军。因此美军一进城,共和国卫队已溃不成军。”此战,美英联军以伤亡近800人的代价,取得了毙敌2500人、俘获8000多人、击溃几十万伊军部队、基本控制伊拉克全境的辉煌战果,堪称战争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这些也都充分表明,伊拉克武装力量的军心早都散了。
民为天下之本,军为政权之基。民心一散,军心一散,便没有打赢战争的任何可能。萨达姆政权的覆灭,便是又一个明证。
三是误判形势――“老鼠嬉猫”策略彻底失败。
海湾战争之后,美国主导联合国对伊拉克实行了全面制裁,并在伊拉克的南部、北部划定了禁飞区,美军战机时不时地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实行惩罚性打击,年出动战机的数量一直保持在2万架次以上。全面制裁窒息了伊拉克的经济;空中打击既消耗了伊军再无补给来源的武器装备,又进一步挫伤了伊拉克官方和军方的自尊心。因而,伊拉克一直对美国采取强硬的对抗姿态,有时甚至动用防空部队打击美英战机。当美国被伊拉克的越轨行动激怒时,总会加大空中打击力度,并发出不惜开战的警告。每当此时,萨达姆总会示弱于外,作出一些策略上的妥协,比如允许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进入伊拉克,接受联合国“以石油换食品”计划等等,以便堵住美国领导人之口,使其找不到开战理由。十年来,美伊两国就是在这种“猫捉老鼠”与“老鼠嬉猫”的游戏中,进行着从未间断的斗智斗勇。许多国际观察家纷纷指出,在这场游戏中,萨达姆充分展示出他作为一个政治权谋家所具有的灵活与狡诈的特性,屡屡将美国置于两难境地,又屡屡化险为夷,从而避免了自己的灭顶之灾。
2002年9月美国总统布什发出了严肃认真的战争警告,并开始向海湾增兵;11月中旬,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441号决议,逼迫伊拉克接受武器检查。萨达姆故伎重演,表示愿意接受决议,与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配合工作。在武器核查第一阶段的最后时刻,也即今年1月下旬,伊拉克开始销毁“萨穆德”导弹,总数达60多枚。萨达姆以为作出这些姿态便可打消美国发动战争的念头,岂不知这次“老鼠嬉猫”策略不灵了,美国已下定了开战决心。
“老鼠嬉猫”策略的破产,归结于萨达姆误判了形势。冷战终结后美国打过三场战争,不是挟联合国之权威,就是借北约之大旗而行事。这场战争则大为不同,联合国安理会的反战国家超过主战国家,北约内部因德国、法国、比利时的坚定反战而形不成任何战争决议。拥有116个成员国的不结盟组织,拥有57个国家的穆斯林组织,拥有22个国家的阿拉伯联盟,都发表声明反对美英绕过联合国对伊开战。仅2月14日、3月14日两天,全球便各有上千万民众游行示威反对美英对伊动武,创二战以来的最高记录。如此大规模的反战浪潮,使萨达姆产生了错觉,以为美英不太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自行开战。实际上,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都同情或支持伊拉克,但都是仅局限于政治上、道义上的支持而已,没有一个国家或出兵、或参战、或出物去援助伊拉克。显然,萨达姆不是疏忽了这一点,便是一厢情愿地不肯正视这一点。必须指出,上次海湾战争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只因萨达姆误判了战略形势,才招致多国部队的重击。同样的错误犯两次,必然导致政权的败亡。在对国内形势的判断上,萨达姆同样犯了致命的错误。萨达姆最后一次连任总统,得票率竟达100%,其实这是高压政策下的一个“怪胎”,是一个不现实、不可信的百分比。萨达姆看不到这一点,自以为全国民众包括军队都对他忠贞不渝,即使爆发战争,依靠他们也完全可以挡住美英联军的步伐。事实已经证明,从战争的第16天开始,伊拉克的军队已经溃散,民众也已经抛弃了萨达姆。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政策和策略是一个政党和一个政权的生命。看不到或处理不好这一点,就会亡党亡国。
四是备战不力――导致战略方针落空。
这次美英攻打伊拉克的酝酿准备期不可谓不长。布什对伊发出战争警告的最早时间,是日,随后美英便展开了频繁而又大规模的外交攻势,意在扩大联军阵营。至今年3月20日战争爆发,这段时间持续了约15个月。在此期间,萨达姆政权并非无所事事,也展开了战争准备工作,比如调整兵力部署、强化民兵组织、展开全民练兵、争取国际支持,等等。尤其是战争爆发前的一段时间,萨达姆制定了“分区坚守防御,立足巷战歼敌”的战略方针,依据新划分的四大战区重新调整作战部署,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临战准备。与此同时,伊拉克又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大力渲染伊拉克人民同仇敌忾、举国迎敌的风貌。一时间,留给国际社会的普遍印象是:伊拉克俨然已成为一个炸不垮、打不烂的坚强堡垒。
实战检验的结论是:伊拉克的战争准备是“雷声大、雨点小”,也即说的多、做的少,空话多、实事少。共和国卫队既未隐蔽于坚固的掩体里,又未藏身于大街小巷之中,终于在联军一波又一波的空袭中分崩离析。而巴格达竟然是一座不设防城市,基本上没有什么堡垒、掩体。许多正规军官兵藏身于民后,由于断了联络,终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散兵游勇,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战斗力。更加令人不解的是,两大河流上的几十座桥梁,早在战争之前便已布满了炸药,居然未及炸毁便悉数完整地落在了联军手中。这些状况的出现,决不是伊军施放的什么诱饵,也不是伊军心慈手软所使然,除了说明联军突击神速而有效以外,只能说明伊军的战备极为不力。应当说,萨达姆吸取海湾战争的教训后为此次战争制定了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然而因为缺乏周全、细致、有效的战争准备,终使战略方针归于“流产”。
五是抗击无力――萨达姆军事上出现六大失误。
伊拉克战争虽然在前半个月里,伊拉克军队的顽强抵抗钝挫了美英联军的攻势,给美军造成不小损失。但战争后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军直接进入巴格达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有一些该利用的条件没有很好地利用。萨达姆军事上出现的六大失误是:
1、战前对美国打击伊拉克估计不足,总体上忽视战争准备。伊拉克危机爆发后,伊政府寄希望于国际社会能制止美国的单边行动,在外交、选举、核查问题上浪费了大量资源和时间,对自我的战争准备却缺乏高度重视,没有利用有利的时机加强战争准备。从2002年底到战争开始,萨达姆仅仅召开过两到三次作战会议,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局面缺乏必要的研究和准备。
2、缺乏战争动员意识,没有形成举国迎敌的局面。伊拉克现有人口2300万,自2002年8月开始伊拉克危机爆发到战争开始有8个月时间,自1月10日美军大规模向海湾调动兵力也有2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加紧动员,伊拉克至少能动员起来100万人,可以形成有力的对美反威慑态势。但伊军现役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应当看到,局部战争对强国是局部战争,对弱国却是全面战争,不依靠人民战争是无法与强敌对抗的。
3、宣传教育不够,没有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面对侵略战争,伊拉克虽然重视宣传,但反侵略战争动员却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全民族同仇敌忾之势。战争爆发前,伊拉克民众却在炒巴格达地价,为战争作准备。在美英军队占领地区,一些民众出来迎接美英军队,帮助美军捣毁萨达姆画像。一些部队在没有经过交战或象征性抵抗后投降美军。这都说明了伊方宣传教育的不力。
4、忽视战场建设,防御体系漏洞多。战争的实践证明,良好的战场工程可以大大提高武器装备的威力,是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美军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14次有无战场工程的战例进行定量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使用同样的武器装备,有战场工程可使敌方的进攻速度降低69%,每推进1公里进攻一方人员伤亡为防御一方的1.8倍,坦克毁伤为1.28倍。伊拉克西部地区基本上没有部队驻守,致使美军机械化部队长驱直入。在巴格达外围的一些战斗中没有看到伊军构建有效的野战防御工事,在城市中,也没有利用有利的建筑物,建立起真正的坚固防御阵地,基本的障碍物、雷场没有布设。大量的地雷和武器存放在仓库里,被美军缴获。上次海湾战争,伊拉克军队在波斯湾水域共布设了1000多颗水雷,重创美军4条战舰,在此次仅布设了几十颗水雷,没有对美军兵力及后勤物资补给构成威胁。
5、指挥控制系统受损,失去对部队的控制。在战争初期,伊拉克军队的指挥控制系统还能发挥作用,并组织起一定规模的反击行动。但从4月4日开始,可以看出,萨达姆对军队在战前的指挥能力已大大削弱。显然 ,伊拉克军队在战前对指挥控制系统准备不足,备用设备和器材缺乏。在失去联系的情况后,各部队缺乏独立的应变准备和能力。
6、缺乏战略主动性,一味被动挨打。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尤其是城市巷战中,利用美军孤军冒进,诱敌深入,利用有利的地形地物,集中力量适时发起反击,歼灭一部,很有可能就改变战争的进程。但在战争过程中,这些主动性的进攻都没有看到。
四、从伊拉克战争看世界局势变化
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虽然这是一场局部战争,但由于它是美、英等少数国家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的,因此遭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并引起了美英同其他大国之间的碰撞和磨擦,对世界格局带来了深远和多方面的影响。
一是阿拉伯世界与西方对立加剧。
美国总统布什在“9.11”事件后曾公开声言要进行“十字军东征”,这一“失言”透露的信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美国看来,反美的恐怖分子主要来自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美国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伊斯兰世界。因此,在阿富汗军事行动得手后,美国立即选择把伊拉克作为突破口,试图通过推翻萨达姆政权来实现对伊拉克的控制,进而达到改造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目的。《纽约时报》评论说,伊拉克战争是首次“阿拉伯――美国战争,美国不仅运用武力和文化,而且还带着其理念参与到阿拉伯内部事务中”。
但是,美国实现上述战略目的未必一帆风顺。首先,民主是不能用枪杆子来强加,文明也不能通过战争来移植;其次,美国在巴以问题上长期偏袒以色列,对同在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和伊拉克采取双重标准,阿拉伯国家对中东问题公正合理解决一直心存疑虑。随着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得手,本已失衡的阿以力量对比更加悬殊,阿以冲突的解决因此面临更大的困难。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戒备之心不会缓和,反而会加剧。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在伊拉克危机中奉行的单边政策还加剧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对立。中东各国的激进势力,特别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可能进一步抬头。美国政府似乎对此已经有所觉察,警告在世界各地的美国公民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以防备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针对美国海外利益的袭击增加。
二是欧洲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伊拉克战争使跨大西洋的传统友好关系降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最低点。欧洲从美国的战略盟友变成了美国实施单极战略的重要牵制力量,这是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中一直极为深刻的变化。
美国不顾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伊拉克发动的这场战争,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引人注目的是,法国和德国联手冲在第一线,不但在北约和欧盟内公开与美国叫板,而且还与俄罗斯联手在联合国安理会成功挫败了美国利用联合国使其对伊动武合法化的图谋。法国总统希拉克强调,如果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得手,世界将成为单极世界。
冷战结束后,美欧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双方对世界新秩序的设想逐步产生差异。美试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建立单极世界,按照美国的意志建立国际秩序。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则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以多边合作谋求安全,以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反对在国际关系中动辄诉诸武力的行径。因此,欧美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实质是单极与多极之争。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仍将是世界唯一超极大国。分析人士指出,欧洲与美国军事力量差距巨大,在安全防务上仍需借重美国。但从长远看,只要美国不放弃其一超独霸的战略,美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矛盾就会此起彼伏,不断发展。
三是联合国成为抗衡“单极”舞台。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表明,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权威的政府间多边合作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有所提升,大国之间加剧了协调,有力地牵制了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
在这次伊拉克战争爆发前,联合国成为和平解决伊拉克危机的国际中心舞台。安理会经过反复磋商一致通过了关于伊拉克问题1441号决议,并多次召集会议专门讨论伊拉克问题。法、俄、中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坚持武器核查、反对动辄使用武力的主张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可是,美国对联合国采取了“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弃”的实用主义态度。在寻求联合国授权对伊动武的外交努力屡遭挫折后,美国公然绕开联合国对伊发动战争,还扬言要对联合国进行“改造”。美国的作法在国际社会中激起了强烈反应。
虽然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但围绕联合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发挥什么作用的争论已经升温。美国一方面反对联合国全面参与伊拉克重建工作,一方面又呼吁联合国 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企图使其对伊动武获得事实上的合法性。近几个月来围绕伊拉克问题在安理会展开的一轮又一轮外交较量,既反映了美国推行单边政策的强烈愿望,也表明国际社会对美国单边行径有一定的牵制作用。可以预料,在牵制“单极”的国际舞台上,联合国今后的作用更显得不可或缺。
四是多极化势头有了新的发展。
“9.11”事件后美国得到大多数国家的同情和支持,迅速组建起国际反恐联盟,和许多国家的关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可是,美国不但没有因此反思其外交政策中的偏差,反而很快把反恐与其主导世界的战略挂钩,以反恐为名任意扩大打击面,并公开提出以“先发制人”为核心的新战略,使得多数国家的态度由同情转为反感。
正因如此,在安理会围绕伊拉克危机的较量中,就出现了一系列使美国始料不及的事件:美国的传统欧洲盟友法、德两国公开反战,而且在最后关头毫不退让;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多数国家与美国周旋,不让美国对伊动武方案获得通过;世界反战声浪持续高涨,美国陷入了自越战以来在国际舆论上最为孤立的时期。
这些事件表明,在美国强化其单边主义政策的同时,国际社会谋求世界多极化的力量也在大大加强;美国奉行单边主义的举动将继续受到牵制。
五、伊拉克军共和国卫队溃败之谜
共和国卫队是伊拉克的精锐之师。战前人们普遍认为它将与美英联军进行一拼。结果却是,守卫巴格达附近要地的共和国卫队几乎没有与美军进行面对面的阵地战就“蒸发”了。有5万多名人员的这支部队怎么一下子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一是大多数共和国卫队士兵逃跑溜 了。
美军有关人员说:“相对而言,共和国卫队太弱了,以至没有怎么交手就土崩瓦解了。”指挥伊拉克战争空中行动的美国空军中将迈克尔、莫斯利在4月5日美军攻入巴格达时说:“我觉得,人们关于美军正在‘软化’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说法很有趣。我们并不是在‘软化’他们,我们是在消灭他们。”
然而,五角大楼的官员们在事后检验战果时却发现,美军“粉碎”共和国卫队的说法似乎不太确切。例如,共和国卫队共拥有800多辆坦克,但被美军击毁或被伊军遗弃的只有数十辆,其余的则不知去向。美国一些人因此怀疑,拥有数万人的共和国卫队并非全部被美军消灭,他们也许是化整为零藏了起来。
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在共和国卫队曾经驻守过的巴格达以南的两道弧形防线进行调查,并重点考察了这两条战线上共和国卫队与美军战斗过的7个主要战场,他们访问了当地的墓地和医院,并采访了一些证人后得出一个结论: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中只有很少人战死,绝大多数人“脚底抹油――溜了”。
据目击者介绍,这些共和国卫队士兵知道美军空袭的重点打击对象是共和国卫队的阵地、战车及坦克等,因此在美军导弹飞来前,多数人就躲得远远的。有人说,共和国卫队的临阵大逃亡并非有组织的撤退,更多是各自逃命。但是,一位前共和国 卫队的高官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当时确实接到了“放弃”的命令。这也许可以解释驻守巴格达城的共和国卫队特别卫队为什么基本上没有抵抗美军。
在美军从科威特向巴格达推进时,伊拉克在巴格达南部两条弧形防线上部署了共和国卫队4个师,外围防线长约160公里,从卡尔巴拉到库特;里层防线长48公里,从优素福耶到达瓦拉。根据伊军编制,每个师满员时应有一万多人。而美国情报机关证实,经过海湾战争,共和国卫队严重缺员,实际上巴格达以南防守的伊军只有1.6万至2.4万人。
二是许多共和国卫队士兵学会如何应付空袭。
在与共和国卫队作战时美军总是先动用空中打击力量,一般是由无人侦察机测定目标,尔后用轰炸机进行“定点清除”。在此战争中,美军总共使用了2.8万多枚炸弹或导弹,70%是精确制导的所谓“聪明炸弹”,其中一半是对付共和国卫队的。从事后战场检验情况看来,这些导弹的成果并不大。在共和国卫队里层防线上的马哈茂迪耶,仅有5辆共和国卫队的坦克被美军导弹击毁,而且是因为它们被部署在一个市场旁的小巷里。
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也试图用立交桥甚至大树隐藏战车或坦克,但是用感热方式追踪目标的“聪明炸弹”并不需要看见这些目标才能达到目的。它们甚至可以改变轨道,从侧面打击藏在建筑物下面的目标。共和国卫队的一些战车和装备就是这样被美军摧毁了。
事实表明,在空袭中,只有少数留在这些装备附近的共和国卫队士兵被炸死。当地人称,空袭过后,在这些被炸毁的共和国卫队车辆和坦克中,只发现了少数尸体。这是因为共和国卫队学到了一些“保命”的本领,只要发觉有空袭的迹象,就会跑得远远的。在马哈茂迪耶,指挥着150名共和国卫队士兵的一名伊拉克军官在发现有空袭迹象时,便命令部下将坦克留在当地的一个市场上,徒步迎击美军。当时在附近亲眼目睹这一情景的47岁的伊拉克工人回忆说:“要是当时他们不离开坦克,早就被炸死了。”也有一些不怕死的共和国卫队士兵在空袭中丧生。有5名共和国卫队成员在美军轰炸时跳出战壕,欲与美军交战,但全部被炸死。为了纪念他们的勇敢,当地人将他们掩埋起来,并标上姓名。
为了瓦解伊军斗志,五角大楼在战前曾说,只要不抵抗,便可饶恕普通伊拉克军人不死,“美军只消灭那些顽抗到底的共和国卫队成员。”美军在事后又吹嘘说,考虑到“普通伊拉克军人是无辜的”,他们便使用定点打击的方法,而没有像12年前海湾战争时大量采用地毯式轰炸。
在巴格达南部共和国卫队守卫过的战场上,记者也没有找到大批成堆被击毁的伊军装备残骸。
军事分析人士指出,面对美军强大的空中火力,共和国卫队当时可能想化整为零,保存有生力量,以在最后时刻伺机重新集结,与美军决一死战。不过,因为美军空中优势太大,共和国卫队没有机会实施这一计划。
三是共和国卫队最后在美军兵临巴格达时出现大溃败。
一位曾在共和国卫队服役21年之久的前伊拉克军人说:“我们的指挥官忘了我们没有制空权。这是一个巨大的失误。”尽管美军空中火力强大,但一开始在巴格达以南的两条防线上,许多共和国 卫队士兵还是进行了抵抗。
据调查,共和国卫队的大溃败发生在美军进攻巴格达时。在巴格达以南的防线区,一名共和国卫队军官命令他手下的20多人入城抵抗美军。当部下遵命前进时,这名军官自己却偷偷地脱去军装,露出里面早就穿好的一身平民衣服,转头溜了。当士兵发现他逃走时,也就各自逃散。据说,当时在伊拉克许多城市,都有一些伊军士兵恳请当地居民将衣服卖给他们,以装成平民逃命。一位29岁的消防站司机说,当时一名共和国卫队士兵要用一枚步枪换他身上穿的衣服。而我告诉他,我就这么一身衣服。曾有一队士兵被派到距巴格达以南仅16公里的达瓦拉,以顶替150名刚刚逃离的共和国卫队士兵,新来的部队只坚持了不到24小时,听说在据此11公里的地方出现了两辆美军坦克,许多人一听说这个消息,就马上放下武器换上平民服装逃走了。结果,新派去的150多名共和国卫队士兵中,只有3人没有走,当时每个人脸上的崩溃感清晰可见,坚持不住了,有的便返回老家巴格达。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失去斗志是共和国卫队发生最后大溃败的主要原因。在海湾战争时,在科威特就曾有大批伊军士兵向美军投降,而此次战场在伊拉克本土,无心恋战的共和国卫队只要回家就行了。
也有人认为,指挥不明也是共和国卫队在此次战争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共和国卫队从里层防线撤到某地后,等待着上级重新集结的命令,但什么也没有等来,因为一些高级军官自己率先“消失”,所以部下也只好自己逃命。在另一些情况下,一些共和国卫队前高官回忆说,4月6日,也就是美军占领巴格达前3天,他在巡城时亲眼看见一些伊军师级团级军官到各个连队劝说士兵们放下武器回家。他甚至还听见有军官让士兵不要用防空武器对付美军。
美军越接近巴格达,就有越来越多的共和国卫队士兵放弃抵抗。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穿过库特向巴格达进军时,他们曾预料会遭到共和国卫队“麦地那”师的阻击。然而,他们一路上看见的却是一伙伙穿着平民服装、留着士兵寸头的年轻人。当美军开始逮捕那些换上平民服装却穿着战斗靴的人时,许多原共和国卫队士兵竟干脆把靴子也脱了,赤脚逃跑。
美军只俘虏了极少数共和国卫队成员。来自作战地点的一些消息显示,共和国卫队伤亡率很低,有时比死在美军炮火下的平民还少。
由于失业和对未来没有希望,逃回家中的共和国卫队成员也许会继续给占领军制造麻烦。
四是美军成功地实施了收买行动。
从伊拉克战争打响第一天开始后,美军就同共和国卫队高级将领通过不同渠道(包括手机)进行谈判。在巴格达郊外第一次同美军交战之后,这种接触更加频繁。在巴格达市郊有大批伊拉克的武器装备被毁坏,与此同时,入侵部队沿途也看见了许多共和国卫队的备战情况,这些作战准备本来足以给敌方造成重大伤亡。伊拉克的“人盾”组织已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渗透,中央情报局特工人员打入了这个组织,因此可以与伊拉克军队中的腐败军官进行了秘密谈判,并且把伊拉克首都各据点的相关军事情报传递出去。美军给伊拉克中高级将领开出的“价码”是根据情况和官职,各奖赏一笔钱。这些钱存放在伊拉克以外的一个安全地方,但是这个地方处于美军控制的地区之内。而且如果本人愿意的话,还可以给予他美国国籍或者让他参加未来过渡政府的工作。为了确保这种待遇的兑现,美军还透露了几位已经安插在人体盾牌队伍中的特工人员的名字。这些特工人员的使命就是提供军事情报和同伊拉克军队中的几名高级指挥官谈判,并且把细节文件交给了他们。文件说,在夺取巴格达机场之后,这些将领可以到一个地方集中,然后把他们转移到安全地点。对待伊拉克军队的下层人员则使用了这样一种计策:指示他们不要抵抗,让入侵部队进来,并说美军会陷入一个已经设好的“秘密圈套”中。武装部队的低层人员被他们的司令欺骗了,是他们说服了士兵给美军让路,让美军进入巴格达市中心,并且谎称美军将落入秘密陷阱。从拿下巴格达机场之后,这一计划便开始执行。两天之后,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向世界说,这个战略地点很快被收复,意思是让大家相信,共和国卫队将利用萨达姆的政府宫通向机场的秘密地下通道,向敌方发起突然袭击。但是这从来没有实现过。伊拉克军队中的腐败军官们都不准备打仗,而且这一信息早已传递给了入侵部队。接下来是一个同时策划好的行动,让一架有200个座位的飞机降落,说要接走第一批和部分第二批伊拉克军事将领。同时放出准备向巴格达首都挺进的烟幕,以此让各种卫星转播和国际媒体无从发布消息。正是在这种格局中发生了巴勒斯坦旅馆的枪战,造成两名记者死亡。由于这些军事将领同强大的入侵者达成了卑鄙的协议,伊拉克首都在没有共和国卫队主要司令们和敢死队抵抗的情况下就拱手交出了。在巴格达陷落两天之前,全世界的分析家一致认为,要拿下一个有数百万居民的城市,入侵部队在人数上显然是不够的。但是仅仅几个小时,伊拉克首都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自己垮掉了。同时也没有像以往的军事行动那样,出现士兵被俘的情况发生,也没有人举着白旗投降,最后更没有大批的军官被俘。有相当一大批军事力量根本没有动用。最明显的是由阿拉伯国家志愿者组成的敢死队,这些志愿者一直在准备参加战斗,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接到任何指示,让他们加入部队 中参加战斗。在美军占领之后,他们没有地方可去,又怕被入侵者逮捕,于是许多人不得不改道回国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这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伊拉克战争是一场“高控制战争”
伊拉克战争所展示的新面貌和新特征,启示我们积极探寻应对未来战争的制胜之道。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控制层次高、控制需求高、控制程度高”的“高控制战争”。
(一)什么是“高控制战争”
控制是战争筹划者的基本目标之一。“高控制战争”概念的提出,正如战争基础由一般技术发展到高技术、从而提出高技术战争概念一样,是战争控制活动由一般控制向“高控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伊拉克战争范围、目的和手段,我们可以看出,“控制”成为伊拉克战争的“轴心”。
从战争企图看,美英的直接目的是控制伊拉克政权,但深层次的目的是:以对伊拉克特别对其石油的控制,谋求对所有阿拉伯国家和中东、乃至世界的控制;以近期的军事控制,谋求长远的政治体制、经济、民主价值和文化控制。
从战争指导看,强调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和传媒各方面力量,特别是高技术军事力量,谋求对战争的整体控制效能;强调以有限而有效的手段控制战争进程、“速决巧赢”或小战制敌;强调控制战争规模和尽可能节省投入;强调控制毁伤效果和全方位地控制战场空间;强调适时调整作战力量部署、手段和攻击目标,始终掌控战争局势和走向。
从战争行动看,力求“透、快、精、广”。透,是指对战场空间形成单向透明的监控。快,是运用空地一体化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推进战局。精,是以高精度武器,选择最佳的时机和特定的目标实施打击,最大程度地减少附带损伤。广,是指控制范围更广,包括政治、经济乃至民众心理等各个领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高控制战争”下一个初步定义,就是指以控制政权为直接目的,以绝对军事优势为依托,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多种力量,有效控制战争规模、进程、方式、手段和结果的一种新型战争形式。
(二)美英联军实施“高控制战争”的原由
一是国际环境对战争的极大制约。高控制战争首先是国际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上,由于这场战争发生在当今特殊的国际政治背景下,一极与多极、霸权与公理的矛盾呈现白热化,世界爆发了二战后声势最大的反战浪潮,俄、法、德组成了冷战后前所未有的反战轴心,使美英不能获得联合国开战“许可证”,在政治上已经陷入被动。经济上,美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掠夺石油,攫取经济利益,如果把伊拉克变成一片废墟,美国战后重建的负担更重。可见,如果不能强调控制战争,美国在政治上更加失败,经济上将得不偿失。
二是美国推行新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9?11”事件后,美国于日出台了新安全战略,认为其安全形势趋于严峻,安全环境“面临多种形式的多重威胁”,最迫切和首先需要应对的,是直接威胁美国本土安全的恐怖行动。美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是要在伊拉克试点民主政治体制,来改变和缓解阿拉伯世界的仇美情绪,达到消除恐怖威胁的目的。如果战争附带损伤过大,给伊拉克带来毁灭性灾难,则会进一步激化矛盾,使美国的安全形势更趋严峻。从一定程度上讲,战争成败的标准,不是美国能否赢得战争,而是美国是否有效地控制战争。
三是美军具备控制战争的绝对军事优势。美军近年军事力量超常发展,对伊拉克拥有压倒性优势,特别是其信息化的战场环境、高度机动的作战平台与精确化的打击武器有机结合,形成了新型的作战力量体系,具备了打高控制战争足够顶用的实力。从而,不必选择大规模的破坏性手段和方式。
(三)“高控制战争”的作战特点
其一,发挥单向透明的信息优势监控战场。美军运用了“锁眼――11”、“锁眼――12”、“长曲棍球”等90多颗卫星,与空中各类侦察监视飞机,以及地、海面的各种侦察力量,组成一个覆盖伊拉克疆土的“信息罩”,保持不间断地监控伊军情况,并对美军作战的效能进行实时评估。由于具有相对透明的战场监控能力,美英联军就能及时掌握伊军动向,根据伊军力量的调动和部署,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从而始终握有战略主动。
其二,发挥精确空袭的火力优势控制战局。以空袭达成控制的目的,是美军近年来作战理论的重要思想。1997年美国国防大学出版的《震慑:达成快速主导》一书的核心思想,就是运用具有相当力量性、骇人性、恫吓性和威胁性的打击,最终控制对手的判断和意志。此次美军发动“震慑”行动,不只是一个阶段行动,而是贯穿了战争的全过程,并且是以精确化的空袭为主要手段实施的。一是空袭中力避附带损伤。前16天的空袭,美英联军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750余枚,投送各类精确制导炸弹15000余枚。精确打击达到了空前高的程度。空袭过程中,严格控制空袭目标、杀伤范围、空袭规模、空袭时机和空袭方式。比如,打击目标主要是军事目标和萨达姆的住宅、伊拉克政府机关等“领导层目标”,民用目标仅限于电视台等少量特殊目标。从如此大规模空袭作战看,应该说,附带损伤不算大。二是以空袭加速战争进程。“斩首”和“震慑”行动,是企图以空袭直接达成动摇伊拉克政权和瓦解伊军民意志的战争目的。三是以空袭支援地面推进。以空中火力支援地面作战,包括肢解伊地面作战体系,为地面推进扫清障碍和提供坚强的防护。美军第3机步师之所以敢孤军冒进,最重要的原因是有美军空中火力保护伞。美英联军在乌姆盖斯尔、纳西里耶和法奥,都曾召唤空中火力实施支援。
其三,发挥空地一体的机动优势控制战程。美军控制战争进程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发挥机动优势直逼巴格达。美军以空中超越地理空间的机动力量,组合成一支大纵深快速突破的进攻力量体系。特别是强大的空降和空中突击能力,成为保证美军快速机动的“利刃”。美军机步师、装甲师等部队都编有一个航空旅,每个航空旅装备有各类直升机1000余架,加上美军的特种作战飞机等固定翼攻击运输型飞机,使美军拥有较大规模的超越地理空间作战的优势。美空中突击部队的机动速度可达150――200公里/小时。从目前的战况可以看出,美军正是采用依托空中平台快速机动的突击作战和机降作战夺控要地。甚至在巴士拉、法奥、乌姆盖斯尔、纳西里耶地区没有完全获得控制权的情况下,以武装直升机为机动平台的先头部队 ,仍快速挺进、直逼巴格达。
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美英虽然控制了战局,但战争走势并未按美英设想的发展,也有一些失控的地方。但这不影响我们对“高控制战争”的研究。同时,尽管“高控制战争”这个慨念及其内涵还有待于深入探讨,但它所蕴含的战争特质,已经体现了它作为新型的战争形式进行研究的意义。
七、关于伊拉克战争结局的反思
从部署在红海上的美军巡洋舰发射第一枚巡航导弹起,本次伊拉克战争就被电视传媒以近似直播的方式,将乌姆盖斯尔之争、夺占法奥半岛、合围巴士拉、开辟北方战线、决战巴格达等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央视及各地方电视台的直播室高朋满座,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们以其理性的思考、精辟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给这场战争涉及的各个要素做出了方方面面符合逻辑的诠释。然而,我们也感觉到,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对于这场被称之为21世纪之战的现代战争,伴随其以全新面貌出现的,还有一个个悬念、一团团迷雾和一串串问号,不仅让普通观众大呼“看不懂”,就连一些军事专家在评述中也屡屡看走了眼,无论是对美军进攻的推测,还是对伊军防守的估计,无论是定量的分析还是定性的判断,结果往往与实战情况相去甚远。
其一、地面战“不适时”地展开。“震慑”行动开始,联军地面部队就从多个方向突入伊拉克境内,不少分析人士断言,这不可能是地面进攻的开始,理由是按惯例至少应先进行一周以上的空袭。然而这场战争的事实却是:在大规模空袭的同时,联军地面部队主力仅用1天多时间就突入160余公里,并很快展开了对法奥、纳西里耶和巴士拉的攻击部署,采取了边炸、边突、边围、边打的战法。
其二、意想不到的“精确闪击”。当美军第3机步师以“21世纪狂奔”的方式,单刀赴会,直抵幼发拉底河时,有人发出了“这支部队难道能够威胁到巴格达吗?”的疑问,有的专家甚至肯定地说:南部的诸要点美军尚未控制,这样一支两翼暴露的“孤军”贸然突进,几百公里的后方补给线难以确保,估计很快就会停下来等待增援。然而与之相反,这支队伍不仅没有停脚,反而一路“疯”跑,直逼巴格达。
其三、巴格达“决战”让人大跌眼睛。联军拿下巴格达后,发现整个城市几乎没有设防,不仅没有成建制的军队,成规模的抵抗,甚至连一个像样的街垒也没有发现,人们期待的“残酷巷战”和“白刃搏杀”没有出现,美军坦克旁若无人地开进了市区。一些学者在感到无法解释的同时,还发出了这会不会是萨达姆把兵力从巴格达撤到了提克里特,恶仗还在后头。然而随后的战争发展表明,萨达姆的家乡除了15个部族长老出人意料地集体投降引起世人关注以外,提克里特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萨达姆的大战略始终没有展现出来。
当然,对于一场发生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战争,仅凭电视的图像和报道,有人“看不懂”、“看不清”都是正常的。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相当数量从事军事的同志,特别是一些从事军事理论和国际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的基本战略企图、主要战法运用,以及战争的进程和趋势等方面的分析和预测屡屡“走眼”,有的甚至做出与结果大相径庭的判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呢?我们认为,有的军事专家之所以对战争的分析一再失误,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对伊拉克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缺乏深入研究,机械、片面地用我军人民战争的思想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来观察、分析伊拉克的战略。只看到伊拉克是国土防卫作战、是自己性质的反侵略战争的一面,而忽视了萨达姆政权不得人心的现实,忽视了占伊拉克人口60%以上的什叶派与萨氏权力基础逊尼派的尖锐矛盾。没有一个政党的正确领导,没有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没有一支人民的武装,伊拉克怎么可能打一场像我国抗日战争那样的人民战争呢?没有广博的战略纵深,没有有利的地形条件,没有预有准备的战场设施,诱敌深入不等于引狼入室吗?
二是对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缺乏深入客观分析。伊拉克部队装备陈旧老化、作战思想落后、战场准备不足、军事训练缺乏针对性,尽管拥有30万大军,但分布在4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摆出的就是一副挨打的架子。而联军除了指挥控制、信息技术和武器装备方面有着巨大优势外,战前的针对性训练也颇为到位。比如,美军曾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废弃的矿区组织城市巷战训练 ,英军的装甲第7旅也曾经在北爱兰的城镇担负过打击“共和军”的任务。而据被俘的共和国卫队的军官供称,伊军基本没有进行过巷战训练,根本不知道怎么打巷战。这样,本来弱小的一方没有准备。而强大的一方却准备充分,结果就不难想象了。难怪有人形容,美、伊军队的实力差是用一个正数去减一个负数。
三是对新军事变革给军事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是全面的和革命性的。仅以空袭为例,二战时摧毁一个目标大约需要900枚炸弹,越战时降到300枚,而现在仅需要1――2枚精确炸弹。据美军方人士透露,仅在第一周的空袭中联军就已摧毁伊军1000多辆坦克,削弱了共和国卫队50%以上的战斗力。这也就不难判断,伊军到底是“蒸发了”还是“瓦解了”。
军事领域是一个创新性最强的领域,也是一个利用技术最快的领域。尽管伊拉克战争具有时间、空间和作战对象上的诸多局限性,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新军事变革条件下21世纪战争的雏形,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它对未来作战理论、武器装备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不仅需要专家们去深入研究,更值得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分析和借鉴,只有这样,我们对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才能看得清、认得准。
八、努力增强国防实力,为我国的和平与安全提供坚强的保障
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国政界的一位人士说:即使没有联合国的支持,没有其它国家的参与,美国仅靠自己的力量也能够改变伊拉克政权,美国的决心谁也阻挡不住。这就充分说明:国际政治和国家安全,是由各国的军事实力来左右的。
国防实力从来就是决定国家安全的一个关健因素。18、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换,军队的武器装备实现了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对那些还处于农业时代的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军事优势。于是拥有洋枪洋炮的西方强国到处扩张,几乎把所有弱小国家都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如今,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再次在信息技术方面处在遥遥领先的地位,其军队装备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信息化,领先于机械化、半机械化时代国家的军队一两个代次。所以,他们才敢于一次又一次地置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强烈反对于不顾,置国际法则于不顾,置联合国于不顾,在世界范围内为所欲为,在海湾、在科索沃、在伊拉克上演了一幕幕“以强凌弱”的闹剧。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现代战争不相信弱国的“正义”,只相信“实力”;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将很难在以实力为中心的今天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但是,中华民族屡屡被外敌入侵的历史沉痛地告诉我们,“用实力保卫国家”,必须成为我们惟一的选择。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努力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但也应看到,强大的国防实力,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首要因素。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其《2015年全球趋势》的研究报告中就公开承认:“保持在技术革命中领先地位,保持军事实力无可比拟的优势,是美国维持世界霸权的关健。”经济实力无法代替国防实力,两者的具体效用是不能转换的。需要用经济力量解决的问题必须靠财力,而需要用军事力量解决的问题必须靠武力。在当今这个世界上,要想不被人欺负,要想彻底避免国土沦亡的悲剧,就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每一个中国人,对此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军委主席江泽民曾深刻地指出:“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坚定地确立“实力防卫”观念,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增强国防实力,为我国的和平与安全提供坚强的保障。
,非主流是时尚年轻的世界,我们致力于最新最个性的,,,天天更新最时尚的
Copyright & 2008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QQ空间留言代码站
环境下显示全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拉克战争电影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