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随意天厚社交投资软件项目没有人投资呢

和标题同名的那家创投服务的同学不用太紧张,不要以为你们取巧取了个这样的名字就能做三个代表了。我就不细说你们创始人在某个投资人的内部会上被台下群喷“你们的模式根本就没意义”这件事了。
孵化器?中国要做YC?别让我笑了
  这个其实是我动笔写这篇文章的真正原因,因为我至今无法忘怀中国孵化器给刚入行的我冲击性的印象。在大多数创业者和曾经没有入行的尸酱的眼中,孵化器就是那些诞生下一个百亿科技公司的地方。
  但是在中国什么叫孵化器呢?大致上有两种,开一家房地产公司管自己叫孵化器。另一种是开一家培训公司管自己叫孵化器。
  那为什么不管自己叫房地产公司或者培训公司呢,对不起人家既干不过传统房地产,也干不过老字号培训。
  大多数国内的创业孵化器都是这样的:注册一个创新创业型企业,找当地政府的关系拿块地,万事大吉开始租办公室。
  比如说尸酱之前有过合作关系的某个上海的小微创新企业孵化器,他们的主要模式就是上面这一类型,不过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觉得:
  “嗯,我们最大的特色是创新。”
  “诶~你们这里还能远程孵化,就是不到你们的地点去办公。那也要交 59800 么?”
  “是的。”
  “但是,我不用你们的办公室啊。”
  “嗯……我们最大的特色是创新。”
  不过老实话我觉得这种模式还算好的,起码创业团队能捞到一个便宜的办公地点。另一类就比较奇葩了,以这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天天有公关打电话过来要发稿的)某百倍加速器来说,他们主打的是培训和课程,宣传中一直说自己是中国版 YC,孵化器官网上一堆知名投资人背书,而其中最大的特色是:不提供创业场地。
  为什么国内根本不可能出的了 YC 呢?原因很简单,恰恰是因为国内就缺少这些导师。在 YC,每个你所能见到的老师都是只在 YC 工作的全职导师——他们都是 YC 的合伙人,他们都是因为曾经在产品或者技术上的成功而积累了巨大成功的人,而不像国内的许多投资人那样从一开始就是以投资经理起家走上神坛。
  最为可怕的是,即便是那些曾经的以产品以代码起家的创业者们,在经历了中国创业环境伟大而神奇的现实扭曲立场之后也开始变得神神叨叨了。
  比如某百倍加速器上提到的那个一步一步写代码做论坛起家最后被企鹅收购跃身中国草根站长偶像的传奇男子,现在也沦落到了靠生辰八字来筛创业者的地步。而另一位在华为、百度都干过技术岗位的知名投资人他的创业经历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描述的:在华为工作了三年,从事的是技术工作,他用三年的积蓄在北京买了套房子……
  忘了说了后面这位投资要看星座,而且不投处女座。
  好吧,你说你要真是一个学计算机的,学设计的,搞开发的,你需要一群要产品没搞过产品,谈 Coding 三年都没碰过 IDE,做访谈的时候还一脸自豪的说“我一般投项目要先看看创业者的星座和生辰”的人,来指导你怎么从一个灵感做成一个 Demo?
  嗯,那你还是别创业的比较好。
为什么我认识的人都成了投资人?
  在中国,创业投资是一门新兴的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
  “100 天,100 倍”——这种 slogan 打出来恐怕他们自己都不信吧?现在天使轮大多都融100估1000,十倍是 1 个亿,百倍是 10 个亿。中国真正值十亿的公司用 Excel 列一下都嫌牛刀杀鸡,一个 txt 就能搞定的事,创业者凭什么有自信跟了这些投资人就能让自己的项目变成十亿公司了?
  然而事实也是如此,真正的明眼人都知道在中国把钱投在哪才能获得真正的百倍回报率。而那些看起来并不明智的人,似乎也并不在意自己的钱能够获得足够的回报——换句话说,你的项目究竟怎么样根本没关系。
  毕竟中国的许多投资人(尤其是明星投资人)重名大于重利,投资对于他们来说在于挑选合适的捧哏者让自己变得更红,以享受在各种无意义的创业大会上高声宣讲自己根本不可能复制的成功学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只要能在 Demoday 上振振有词,PPT 做的精美绝伦,甚至连产品都没有靠一个灵感就能滔滔不绝讲一个下午,那分分钟都能促成一桩厕所里 5 分钟敲定千万估值的美谈。
  但是如果创业者不是捧哏的料,那就对不起了:
  如果你的产品概念是全新的——“不好意思,我们不投看不懂的项目”。
  如果你的产品特别好——“不好意思,你的竞争对手有先发优势”。
  如果你的产品占有率高——“不好意思,你有商业模式么?这么大流量不变现是负担啊呀~”。
  如果你的产品营收不错——“不好意思,你已经过了成长期了,我看不到你们业务的发展”。
  如果你啥问题都没有——“如果腾讯山寨你怎么办?”
  如果他们想投你这个问题会变成“你觉得腾讯什么时候收购你?”
  当然,在移动互联网的泡沫破碎之前,在真正的经济寒冬来临之前,投资人总是有理由说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前段时间我听说之前一个一直和我有联系的创业者身份变成投资人了,我感到挺新鲜的。因为他们的业务决定了他们挺难退出的。难道这么快就开始盈利分红了吗?他摇了摇头,告诉了我一点不合适在稿子里写的料:
  “哪儿啊,上一轮融了千万美金,一年才用了不到不到十分之一。所以,现在搞个基金自己投点东西,要是真赚了钱不是还能给股东多分点么?”
  咦,这个和 2008 年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思路真是一样一样的呢~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作者你不就是想火吗?作者,你不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
  呵呵,实在是不好意思,要是按照国内判定投资人的方式的话。在帝都五环内房产三套,五环外房产两套,身价过千万本尸也必须算是投资人。
  哪天要是本尸把存款挪到了在中关村卖水果的男朋友的账号里,再用 5D Mark III 拍两张 PS 的香蕉树都不认识的香蕉,是不是也能在新浪微博认证自己是互联网+果蔬电商+情趣用品三重跨界投资人了?
  别笑,我是认真的。
国内的创业者是什么样的?
  在这样的创业环境下,真正在技术上、在产品上、在运营上有大牛的人是不敢出来创业了,蹲在 BAT 里过着 996 的生活好歹在工资上更接近中国(买房)梦。
  但是啊,君不见国内创业大会此家唱罢彼登场,又不见科技媒体的项目库一天能上线好几百个新项目。
  那这些创业者都是什么呢?我还是举两个例子吧:
  之前也说了,尸某因为工作关系也算是半个投资人,也是有些渠道能够拿到创业公司的BP的——不过主要原因是国内这些公司的BP大多数都是他们一下午做出来的,毫无商业价值,自己也不谨慎四处乱发。
  总之,有一天我从一个上过 CCTV 的股权众筹某某汇那收到了两个智能语义分析的项目,一眼看上去以为是一个 PPT 模板搞出来的,再仔细一看……尼玛从文案到产品到数据到分析,两份 BP 除了公司名和 Logo 不一样之外全都一模一样。当即我就把这事报了警告诉了平台,平台第二天就把这个项目下架了。
  据说后来,这个创业项目还和平台发生了点小矛盾,创业者说:“你说我们创业者容易么?国内不都是这样一个项目好几套皮吗?”
  后来,这个项目被某隔壁投资投了。啧啧,真是钱多到没盆友。
  不过,我想说的是这个创业者:“真不是所有创业者都像你们团队那么聪明。”
  我还亲眼见到了另一个项目,是一个同性社交类的 App,产品做的好不好先不说,在融资签 sheet 之前团队就崩了。细八了一下之后,原来是其中的一个创始人私下里把项目上了融资平台,找到了投资,等另外一个创始人发现的时候整个公司都改名换姓了。
  唉,也不知道他们用自己家的产品还能不能成为好基友。
  当然,这两个还都只是说团队运作上的事情,产品就更惨不忍睹了。
  大多数都是都是什么火做什么,什么热做什么,比如最最近的一波风潮是匿名社交。
  你说匿名社交这么个产品还能怎么做产品细分,本来就已经是细到不能再细的了好么?但是偏偏就这群粗制滥造的产品就拿了一个又一个投资。
  据其中某一款的报道称,他们山寨 Secret 只用了两周的时间,而且已经拿到了投资意向,我下载下来体验了一下。
  怎么说呢,确实是两周的水平。
  不过现在还打算入匿名社交这个场的小伙伴们注意了,从上周开始投资人就不怎么爱投匿名社交了,因为那个成功地把轻博客和图片音频社交两个产品行业做没了的反向指标刚刚宣布他们也开始做匿名社交了。
  从风水玄学的角度,这个产品类目已经死了。
秉持着自黑的精神,说说媒体吧
  什么叫科技媒体?
  我认为整个编辑部里连一个懂编程的都没有,在翻译 Swift 的时候文章写的像 Chinese Swift 一般令人一头雾水,这样的都不能叫科技媒体。
  因此,国内的科技媒体也都给自己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创业媒体。
  其实国内的科技媒体本质是搭台的,为的就是让捧哏和逗哏的上去演戏。这也意味着国内的科技媒体从本质上就离科技很远,而和娱乐媒体差不多。
  仔细看看文章列表,不就是那么回事嘛?
  每天的内容也就无外乎扒扒大牌明星的八卦(电商又打起来啦,企鹅又要山寨啦)——因为大明星根本不鸟这些三流小报。然后再加点自己的大腿塞过来的小明星——好像把那些不入流的创业者和大佬们放在同一个版面上,前者就熠熠生辉了。
  大多数情况下国内的科技媒体都乐于讲述投资人和创业者毫无意义的成功学,却从来不告诉你风风火火卖煎饼的那家之所以能踏进互联网圈是因为人家是投资人创始人夫妻店而且吃过的人都说差。
  哦,我就知道有人会说某媒体是科技媒体领域最后的良心。
  其实有的时候我奇怪,为什么一个报项目只捧不杀的媒体能这么受到创业者欢迎?现在创业者的演技就这么浮夸么?后来,有个创业者对我说了一段话:
  “其实吧,创业者找你们这些科技媒体报道,也不是为了给用户看的。说实话,你们这些科技媒体能带来几个量啊,塞牙缝都不够,市场要该推还是得走渠道(91、360、豌豆荚)毕竟一分钱一分货。”
  “那你让我写这玩意儿干嘛?”
  “这不是那啥,当年承诺投资人的 X 倍回报率没达到,也总得让投资人听见点响吧?所以,你能帮我把这句不足删了么……”
  原来科技媒体就是帮创业者对得起当年和投资人吹下的牛逼的。
  投资人/机构指挥媒体,媒体指挥创业者,创业者再用糟糕的产品反哺投资人和机构的影响力。如果最后盈利了就是用户买单,没盈利就靠着信息沟通障碍漂洋过海让希望国的股民买单。也许你并不是一个创业者,但当你阅读完本文,也该知道你手机里面那些一个又一个体验像翔一样的产品是怎么样生产和流传开来的了吧?
  这是一个产业,神圣且光荣。
文章来源:GPLP微信公众号
BP发这儿 创客街创客街-东大校友天使基金、创客街-米粒天使基金专注天使轮等早期项目投资,免费办公、融资路演,请把BP发送至:(备注城市)。
我们在这儿 创客街创客街,成立于日1、全国领先的连锁型天使孵化器,以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扶持创新创业人群、团队和项目,在中国各大城市共同建设多样化的物理空间孵化器。具体表现为孵化器+WEWORK!
2、创客街于2015年获科技部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并获广东省科技厅首批省级众创空间。
3、目前已经签约广州、南京、苏州、厦门、福州、长沙、成都、武汉等10个城市25个站点,运营10个站点。
创客街,无处不在的孵化器:广州创客街·黄石路站:广州市白云区黄园路33号国际单位二期C2栋3楼联系方式:广州创客街客服
020-广州创客街·同和站:广州市广州大道北333号卡布奇诺-创客咖啡联系方式:广州创客街客服
广州创客街·番禺海伦堡站:广州市番禺区禺山西路329号海伦堡创意园4座1栋单元
联系方式:广州创客街客服 020-
南京创客街: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61号软件谷楚翘城2号楼101室江苏创业大街-创客街联系方式:南京创客街客服 025-
苏州创客街:苏州市高新区竹园路209号·苏州创业园4号楼苏州创客峰汇·12楼整层
联系方式:苏州创客街客服
成都创客街:成都市金牛区二环路北一段111号西南交大九里校区创新大厦22楼联系方式:成都创客街客服
福州创客街:福州市福州市晋安区福兴大道3号·福晟大厦5楼-创客街联系方式:福州创客街客服
厦门创客街:厦门市思明区东浦路浦南一路云顶创谷凤凰楼3楼联系方式:厦门创客街客服
武汉创客街: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栗庙路12号龙苑澜岸44号楼B座
联系方式:武汉创客街客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我这项目成千上万亿的市场规模,投资人为啥看不上?_网易财经
我这项目成千上万亿的市场规模,投资人为啥看不上?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我这项目成千上万亿的市场规模,投资人为啥看不上?)
重要的话说三遍:做这个栏目的想法源于与创业者的日常交流,我们发现,其实绝大多数创业者并没有学完“课”就上路了,时间也不允许完全 ready 。有感于此,我们决定把这些所谓的“创业常识”(绝无嘲讽贬低之意),或者说商业规律、科学方法、创业经验等,通过这样的形式分享给你。愿你在创业路上不忘商业本质,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比别人看得更远。
“我这项目上万亿,为啥投资人还是觉得市场小?”
这是创业者A问我的一个问题。他提问的时候垂头丧气,甚至怀疑那些投资人是不是在故意刁难他。但与此同时,众多的投资人又苦于鲜有足够大的市场进行投资。
到底什么样的市场才算过关?对于创业者来说,有两点要注意:
1)是否真正理解了你所处的市场?
2)是否能够合理表达并说服别人?
为了搞清楚为什么投资人A的“上万亿”市场规模,我跟他做了一次实战演习。(以下所有数据均为虚构)
潜在市场规模(TAM)
A说:我们要做的是电商生意,打造互联网民族服装品牌,从衬衣开始做起。中产阶级消费正在崛起,国内生产制造能力很强,却没有自己的品牌,钱都白白让老外赚走了。所以,这是个好机会。我查了下网上的数据,服装市场有2万亿规模,机会非常大。
这就是A所说的上万亿市场的由来,但多半的投资人听到这里可能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为什么?
因为从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A对自己所处的市场情况和数字是没有概念的,只是随便在网上找了一个感觉贴切的数字,而投资人计算的是潜在市场规模(Total Addressable Market,简称 TAM)
如何从2万亿,进化到TAM?
1)服饰市场可能包括了各种服装和首饰等,A一上来做的只有衬衣,那么在服装市场占50%,而衬衣市场又占服装市场10%的情况下,A的实际市场只有2万亿的5%,也就是1000亿。
2)这1000亿当中,有80%现在是通过线下渠道售卖的,A目前做的是电商,所以市场空间只有剩下的20%,也就是200亿。
3)A的公司定位为中产阶级、中高端市场,这部分只占整个线上市场的30%,最后剩下的是60亿。
所以在A心目中2万亿的市场,到了投资人眼中,实际上只剩下了60亿!
Market Growth、Market Share、Market Net Value
当然,虽然目前只有60亿,投资人会关注整个市场的成长性,即 Market Growth。
在A案例中,每次做比例细分的时候都存在市场成长的机会。比如整个国内服装市场的增速,渠道的变化,中高端品牌在整个市场的占比。事实上,一个一开始不大,却具有高速成长性的市场,是最适合创业的。比如最早的海淘市场,母婴市场等等。
增长性的另一个维度是如果我把某种产品做到更便宜、体验更好,会转化多少新客户?这样一来,我的细分市场是否变大了呢?答案是非常可能。比如最早的时候人们去预估手机销量,是按当时BB机和大哥大的持有量,谁能想到今天智能手机人手一台呢?
当然,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市场不是一个品牌完全吃掉的。投资人会考虑这个市场的垄断程度会有多高,这直接影响到你能够获得多大的市场份额,即Market Share(TAM是假设当一家公司拥有100%市场份额时的市场规模)。
回到A公司,由于衬衣市场很难垄断,甚至很难达到很大的市场份额。所以对投资人来说,这个60亿的市场规模,哪怕A做到极致,能够拥有的市场份额也就是5%左右,即3亿。假设MarketGrowth每年是30%,三年以后,市场规模也仅为6.6亿。
Market Net Value 则是说,公司要分清整个市场的费用和自己实际收入之间的关系,我们要计算的是Sales(一家公司的实际销售收入),而不是V(公司平台上发生的流水)。
另一种思维方式:Bottom Up
下面要讲的两种思维方式,基本在所有的逻辑计算方式中都存在——Top Down 和 Bottom Up。
Top Down 是从最高层开始,一层层分解,最终得出整个蓝图。上文的计算案例,是从2万亿这个值向下演进的,就是Top Down的方式。Bottom Up,则是从下向上推演。
Top Down 的问题是过于在意宏观的数字,很多时候偏理论化,会影响我们对实际客户情况的把握。而 Bottom Up 强调先去找到实际符合用户形象的人,然后计算市场空间。
理论驱动的 Top-Down VS 数据驱动的 Bottom-Up
12下一页阅读全文
本文来源:投资界网站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为什么要投资秘密,一个社交产品怪胎?-钛媒体官方网站
为什么要投资秘密,一个社交产品怪胎?
抓住刚需,产品就不会死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也说到过匿名社交,他认为“交流最好是基于建立关系的目的之上的。无论以那种形式参与,你在分享与消费内容的同时都在建立人际关系与或者对他们的了解。这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核心,所以匿名不是我们优先考虑的事。”
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对匿名社交的看法和扎克伯格的看法大致相同,他认为”匿名吐槽的sns应用,可能会激发和放大人性之中的一些灰暗的东东,我们需要特别谨慎。我们应更专注于能给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的领域。“
我是这么认为的:
第一,匿名社交不是不能建立关系,站在facebook实名制建立关系的角度上来讲,匿名的确不是他们的方向。实名制解决的问题是连接线下的熟人关系,弥补的是不能见面的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问题,包括20亿美元收购的虚拟现实硬件Oculus也是一样的。匿名社交建立的关系不是实名制的那种熟人关系,而是建立一种“陌生人”(尽管关系链如此真实)之间沟通、互动的即时关系,就好比一夜情,在满足人类偷窥欲望的同时,还能享受短暂吐槽带来的快感。
第二,匿名社交会激发人性,但未必是灰暗,未必会对社会来带负面影响。匿名社交的终极意义在于为了让人们不受身份牵绊的去表达心中所想,其实我们看匿名社交上的内容,无论是国外的secret还是秘密也好,低俗、中伤的内容还是占据小部分比例,大部分还都是一些比较贴近生活、贴近内心的内容,比如有的人在回忆儿时的梦想,有的人在爆料自己的遇到的糗事,有的人在怀念逝去的青春,还有的人在感伤曾经的爱情。
人们对实名制社交会抑制用户自由表达的意愿和能力的观点坚信不疑, 他们认为实行非实名制则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我告诉你错了,即使你使用的是虚假姓名、身份注册的社交产品,你也会扮演着改虚拟身份的角色,你的社交行为也会被贴上特定的标签,你的自由表达意愿和能力同样会受到属于该角色定位的限制。但是匿名社交就不一样了,因为你没有身份、没有头像,你就好像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一样去做回真实的自己。
也有很多观点认为匿名社交上的内容上只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望, 从长期来看,它很难长时间增加用户粘黏性,等人们的新鲜劲儿过去了,这款软件也就将走到尽头。可问题是,这种好奇心和窥探欲望和对性、对金钱、对权力的欲望是人类的天性,永远不会消失。
匿名社交的终极意义,就连接本我的人与人
最近听王小川讲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百度专注于连接人与信息,腾讯专注于连接人与人,阿里专注于连接人与商品。其实,我倒是认为,互联网即媒介,媒介即连接,因此只要是互联网的产品,你的终极使命就是解决”连接“的问题。微信即时通讯就是连接人与人,公众订阅号就是连接人与信息,公众服务号就是连接人与商品,人与服务,人与硬件终端。那匿名社交产品连接的是什么呢?
弗洛伊德在《与本我》书中提到一个心理学名词,叫本我,代表着潜意识型态下的思想,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我认为匿名社交的终极意义就是在连接本我的人与人。而像秘密、secret这样的产品则正好踩住了这个点,因此,对于怎么去更好的连接在本我状态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作为秘密这个APP产品还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说,一度关系秘密和二度关系秘密是否可以区隔?是否需要建立公司、家庭、情感等细分垂直频道?是否可以根据关键词主动屏蔽部分会引起不舒服的内容?比如说在具体秘密场景下是否可以建立即时通讯功能?一对一的私密通讯还是多对多的群组通讯?
【作者微信公众号:天方燕谈(ID:tianfangyantan);作者微信号:】
本文系作者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
第一时间获取TMT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钛媒体」或者「taimeiti」,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钛媒体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我有一个我个人觉得很不错的社交类APP开发运营的创意,但是我找不到投资商,我自己做的话钱也不够,请_百度知道请问各位前辈,自己有想法项目,但是没本钱,去找投资人合作,如何避免被投资人盗用我的想法项目,他自己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交投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