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科技的平衡 宜人贷app下载是怎样做到的 搜狐

比特客户端
您的位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如何让微软更接地气?纳德拉的答案是数据
关键字:纳德拉 头条下
  萨提亚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别人改变对的看法。就像上个月他“竟然”出席了财报的电话会议,要知道微软的CEO已经有4年没有在这个场合回答分析师的提问了。
  “这是个好迹象。”美国基金公司McAdams Wright Ragen分析师希德?帕拉卡(Sid Parakh)说,“表明他有自己的愿景,他意识到了公司面临的竞争格局,并且充分了解微软能做到什么。”
  包括媒体也越来越看到这个印度裔美国人的特别。在仅有的几次公开露面中,他都在讲“数据文化”。实际上在鲍尔默任期的最后一段时间,微软已经开始提“移动为先,云为先”了。但萨提亚一上台,就把这个定为微软的新战略,这很大程度上修正了业内对微软的看法:过去若干年内,微软总是四面出击,它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和价值观去理解整个科技行业,而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消费级市场,它都显得无所适从。
  就在4月中旬的一次客户会议上,萨提亚的演讲题目叫《为每个人服务的数据文化》。他说得很清楚,“运算正变得无处不在,工程师和开发者不断创造出新形态的设备和云服务,填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从汽车仪表盘、照明开关、中央空调到****鞋,几乎所有人与人、人与电脑,以及电脑之间的互动和体验都已经数字化了。”
  这也是他为什么要给微软注入“数据文化”,“这个全新的世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机遇,我们要找到一种正确的方法,对‘普适计算’产生的繁杂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将其转化为驱动环境智能所需的动力。这种动力将让我们实现更好的体验、理解和互动。当周围的所有设备都学会聆听、响应、理解我们,并替我们采取行动时,我们就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环境智能的时代。”
  他的很多逻辑并不是空穴来风,这源于他曾经是微软和部门的负责人,他非常清楚包括Bing、Xbox和Office等产品向云端转移的整个过程。所以,他对云、数据,甚至是移动的理解都很特别。
  比如他战略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云计算与移动并非两个独立的事物,而是一个整体。如果没有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和服务,移动设备只是一片片“塑料和金属”;如果没有移动设备注入活力,云计算只是上的一行行静止的代码。
  这看上去跟鲍尔默讲的“一个整体”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也曾试图通过Azure这个平台,把微软所有的业务都融入到这个体系。“这让我们看起来更像是一家公司。”微软大中华区首席云战略官谢恩伟称。
  但请注意,萨提亚的整个改革不仅仅是只对准了微软,鲍尔默给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不必费力地去协调内部的资源,因为微软内部已经足够的“云化”。
  他的逻辑就是要把微软的转型直接放到市场上去检验。简单地讲,微软要真正地去聆听用户,让他们加入到自己的转型中,重新用起来微软的产品,而不是寄希望于闭门造车出一个惊世之作,从而一举翻身。
  比如在Windows上,萨提亚最大的考虑就是如何把它最大范围地装到设备里。“因为最终大家拼的是用户和能给开发者提供的机会。”他说,“我们会使Windows参与到各个环节。本质上来说,Windows参与的是PC市场,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远远大于PC的市场。”
  于是,他上台后不久就决定9英寸以下的设备将免费获得Windows的使用权。“我们研究了9英寸以下和市场,觉得这里面的定价需要改变。在计算设备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也希望Windows 无处不在。”萨提亚称。
  还有版的Office,它刚一上线,下载量就突破了1200万次。虽然下载软件是免费的,但如果使用编辑功能,就必须订阅每月9.99美元或每年99美元的专项服务。微软的收费模式远没有想象中得那么不堪一击,微软甚至有可能比之前挣得更多。
  这个争论其实从鲍尔默时代就开始了,大部分的人都觉得微软还远没有到需要去跟“讨饭吃”的地步,他们为此“拒绝”了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怎样能在iPad上使用Office”的评论随处可见。
  “我们只是希望所有的设备都能同步你的交互内容,这样你就不会被‘卡’在某一端。”萨提亚说。
  在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张永利看来,“今天完全不一样了,你可以用iPad,也可以用安卓,但只要你用微软的服务,我就有机会把你带到Windows的平台上。所以,过去是单一的切入点,而今天用户有好多地方可以进来,这跟我们过去的战略很不一样。”
  现在看来,萨提亚的“数据文化”的核心就是微软不再有门户之见,他接受所有来源的数据,也希望别人更多地去利用微软的数据。比如所有Office 365的部件都具备API接口,也就是说,在登陆了iPad之后,任何平台的移动应用顺利访问Office的用户数据。
  “它就是一张画布。”萨提亚说,“我们希望我们的用户都能够去看到和理解他们在任何地方的数据,你不妨把Office就看作是这样一个能让用户获得其所有数据的平台吧。”他举出的例子看上去并不是传统Office的使用场景,比如微软利用Excel来管理自己的供暖成本,通过分析各个设施的耗电量来鉴定微软雷德蒙园区到底是哪个建筑在浪费资源。
  在拥有了足够的数据源之后,微软需要做的事情就很明显了,如何利用工具去把这些数据变成真正的动力。但在萨提亚看来,“这并不容易,要开发出这样的技术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要求技术能理解背景、推断意图,并将有用的信息从无用的噪音中分隔出来。建设一个能够实现此类环境智能的综合平台,是整个微软共同努力的目标。”
  这个过程往往从用户的一个问题开始,他提出了问题,然后设想答案并通过微软进行测试,如果能从中获得独特的,那么他就会采取行动。“而在这个过程中,支持这种体验的基础其实就是一个分析平台,它能够对来自各种源头的数据加以整理和排序,这就是一个环境智能平台的雏形。”萨提亚说。
  微软只需要有足够多恰当的工具,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去分享他们的洞察。久而久之,这些洞察的集合就构成了所谓的“数据文化”。而这个过程以为它所形成的结果,将是其他公司根本无法超越的。
  “陆奇在近期的一次会议上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他当时表示,微软以独特的方式帮助人们‘做到更多’。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去做更多,而是说我们的工作(比如开发相应的工具)帮助世界去完成更多他们关心的工作――完成任务、进行娱乐、,以及实现一些重大成就。这些是我们的核心,而通过我们的工作――无论是云计算还是设备体验――去推动这种核心价值,正是我们站在这里的原因。”萨提亚在入职演说中已经提到了这一点。
  所以,从本质上讲,无论是个人用户在iPad上用Office,还是企业用户用 2014、Azure或者是Office 365去管理数据,都是在给微软创造机会去理解和服务用户。它不局限于过程,更是形式多样。
  美国科技博客Re/code撰文称:“用户只需要向一个人们所熟知的应用程序(比如Office)发问,就能够得出基于数据的洞见,这的确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想法。微软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纳德拉正在培养更多这样的数据入口。”
  “让我们给用户一扇通往微软的大门吧。”这是微软全球副总裁埃洛普在巴塞罗那发布“X”时说的第一句话,这个同时搭载了的Windows Phone,如果放在鲍尔默时代,同样是件匪夷所思的事。
  但萨提亚欢迎这一切,他在实实在在地改变微软看待外界的方式。他需要的是用户,而不是“为股东负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微软都受困于此。因此,他看上去给微软卸下了“包袱”,对于这样一家亟需在数据时代去证明自己的巨头来说,心态远比其他的要重要得多。
[ 责任编辑:耿军 ]
去年,手机江湖里的竞争格局还是…
甲骨文的云战略已经完成第一阶段…
软件信息化周刊
比特软件信息化周刊提供以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为重点的全面软件信息化产业热点、应用方案推荐、实用技巧分享等。以最新的软件资讯,最新的软件技巧,最新的软件与服务业内动态来为IT用户找到软捷径。
商务办公周刊
比特商务周刊是一个及行业资讯、深度分析、企业导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其中,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力打造的比特实验室可以为商业用户提供最权威的采购指南。是企业用户不可缺少的智选周刊!
比特网络周刊向企业网管员以及网络技术和产品使用者提供关于网络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组网、建网、网络管理、网络运维等最新技术和实用技巧,帮助网管答疑解惑,成为网管好帮手。
服务器周刊
比特服务器周刊作为比特网的重点频道之一,主要关注x86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通过最独到的编辑观点和业界动态分析,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服务器行业的趋势。
比特存储周刊长期以来,为读者提供企业存储领域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及时、全面的资讯、技术、方案以及案例文章,力求成为业界领先的存储媒体。比特存储周刊始终致力于用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储业务、数据保护与容灾构建以及数据管理部署等方面服务。
比特安全周刊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内容建设,为企业级用户打造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沟通平台,并为安全厂商提供多层面、多维度的媒体宣传手段。与其他同类网站信息安全内容相比,比特安全周刊运作模式更加独立,对信息安全界的动态新闻更新更快。
新闻中心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以独特视角精选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行业重大事件或圈内精彩故事,为企业级用户打造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商业价值高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互联网、IT业界及通信厂商提供一条精准快捷,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的媒体传播途径。
云计算周刊
比特云计算周刊关注云计算产业热点技术应用与趋势发展,全方位报道云计算领域最新动态。为用户与企业架设起沟通交流平台。包括IaaS、PaaS、SaaS各种不同的服务类型以及相关的安全与管理内容介绍。
CIO俱乐部周刊
比特CIO俱乐部周刊以大量高端CIO沙龙或专题研讨会以及对明星CIO的深入采访为依托,汇聚中国500强CIO的集体智慧。旨为中国杰出的CIO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融互通 、促进交流的平台,并持续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服务,探讨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引领CIO未来职业发展。
IT专家新闻邮件长期以来,以定向、分众、整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IT专业人士以及IT系统采购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包括IT新闻、评论、专家答疑、技巧和白皮书。此外,IT专家网还为读者提供包括咨询、社区、论坛、线下会议、读者沙龙等多种服务。
X周刊是一份IT人的技术娱乐周刊,给用户实时传递I最新T资讯、IT段子、技术技巧、畅销书籍,同时用户还能参与我们推荐的互动游戏,给广大的IT技术人士忙碌工作之余带来轻松休闲一刻。
微信扫一扫
关注Chinabyte从宜人贷财报看金融科技四大发展风向标
从宜人贷财报看金融科技四大发展风向标
日前,宜人贷发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财务业绩报告,其中清一色的红色增长和翻倍的高百分比数据成为行业焦点,在P2P网贷平台普遍未盈利的现状下,宜人贷取得的漂亮业绩着实引人注目。众所周知,网贷平台在如今的政策约束下逐渐走向规范,比如与银行的资金存管系统对接,使平台在资产规模、风控能力、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受到更高指标的要求,整个P2P行业已经进入了激烈的淘汰赛。所谓适者生存,宜人贷不仅站稳了脚跟,还能够在众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中脱颖而出,并非偶然,本次的财报中就能寻出其烈火燎原的端倪。1、用户流量增加,用户基数已经初具规模本季度有69.23亿人民币的客户借款需求通过宜人贷得以实现,不仅借款总额较2016年出现了101%的增长,而且共计192,505位出借人和124,953位合格的借款人通过宜人贷线上平台达成了交易。业务的大幅增长表明宜人贷已经拥有了相当可观的用户流量,按照当前的用户群体密度来看,宜人贷的用户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增长能力。2、移动端APP的线上服务深化在2017年第一季度,宜人贷借款总额的51%是通过线上渠道促成的,而线上渠道促成金额的99.8%都是通过宜人贷借款APP促成。此外,出借行为100%是通过公司的线上平台完成,而其中89.1%又是通过手机APP完成的。这些数据表明,半数以上的获客渠道在线上,而达成出借行为则几乎全部由线上完成,且绝大部分是以移动端作为载体的。宜人贷的移动端应用已经能够营造出多样的借贷场景并能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为用户带来安全、可信赖的使用体验,线上行为的持续增量表明宜人贷的线上服务已经相当深化和成熟。3、净利润在高风控、强监管下翻倍2017年第一季度的净收入较2016年同期增长了84%,达到10.22亿人民币的收入总额;净利润从2016年第一季度的1.32亿增长166%达到2017年同期的3.51亿人民币,净利润翻倍得益于平台总借款额的增长和累加的服务费两个方面。其中,对借款资产的风险控制一直稳定且保持在预期之内、多个监管机构沟通畅达确保借贷行为的顺利开展、公司运营的持续优化三管齐下,共同带动了宜人贷的可持续增长和不断盈利。4、高业绩带来充沛现金流借款总额的攀升也带来充沛的现金流量,宜人贷本季度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5.65亿人民币,较2016年同期的4.34亿人民币增长30%。截止日,宜人贷持有至到期投资余额4.95亿人民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余额12.32亿人民币,二者相对于2016年的第四季度均有增长。借款总额带来充沛的现金流量,而这些流量又反作用于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最终提高了公司的营运资金总收益。由此来看,从宜人贷最新的财报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多个方面都表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对于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宜人贷的快速成长给整个金融科技带来了四大发展风向标。一、风控实力是硬性指标风控可以说是P2P网贷的命脉,宜人贷成就背后深厚的风控实力就是最好的说明。宜人贷拥有独创的大数据智能决策引擎,可以通过风险模型对每一个用户数据进行筛选,从而做出科学的风险定价。宜人贷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其成熟的风控能力,因此,提高风控实力是平台成长的基石。二、金融科技优势提升效率金融科技优势在宜人贷的借贷流程上表现更为突出,通过科技和数据分析,更加精准描绘用户画像,直达用户需求场景,优化用户的申请流程以及信审流程,以此提升转化率,降低成本。正是因为对互联网创新成果的应用得心应手,宜人贷在点对点用户体验优化方面更胜一筹,也由此提升了运营效率,达到了高水平的盈利。三、用户口碑助力长远发展用户口碑是宜人贷长盛不衰的法宝。一方面,在最初的品牌建设阶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宜人贷却不靠噱头哗众取宠,而是立足在“产品与服务”为先的理念,以诚信、开放、透明的态度,与用户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基础。四、更新速度决定成长速度据悉,宜人贷在本月(5月)初还对移动端应用程序的征信验证、注册网银、找回账户密码等服务项目进行过升级,可见在今年第一季度卓越的财报业绩之后,宜人贷一刻不曾停下前进的脚步,这也是他们移动端用户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所在。对产品和服务的极快速更新升级决定了宜人贷扎实的技术和旦种暮成的高效执行能力,不断前进的企业不会轻易被历史的潮流淹没,宜人贷势如猛虎的表现也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由此看来,宜人贷在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所表现出来的强劲增长势头的确给整个金融科技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其快速增长的背后也给行业其他平台的发展带来了发展风向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以禅道参悟互联网
作者最新文章洗牌周期中高速增长,宜人贷是如何做到的?
行业调整,政策齐出,2017年注定将成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分水岭。
中国金融科技美国纽交所上市第一股宜人贷近日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当季净收入10.22亿人民币,较2016年同期增长84%;净利润3.51亿人民币(5,098万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166%。截至日,宜人贷累计促成借款总额已达393亿人民币。
作为中国金融科技的标志性企业,从宜人贷第一季度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变化:
线上渠道占比明显提升:金融科技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到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人群,同时大幅提升金融流通效率,降低获客成本。宜人贷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出借行为100%通过公司的线上平台完成,其中89.1%通过手机APP完成。69%的借款人通过线上渠道获取;借款总额的51%通过线上渠道促成,线上渠道促成金额的99.8%通过宜人贷借款APP促成。作为全球第一个推出移动端全流程借款服务App的金融科技平台,宜人贷在线上渠道和移动化表现一直非常突出。
业务规模快速增长:金融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互联网更是一个用户和资源集中化行业,这就要求金融科技公司必须尽早确定行业优势。宜人贷财报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宜人贷为124,953位合格借款人促成借款总额69.23亿人民币,较2016年同期增长101%;为192,505位出借人完成71.5亿人民币的资金出借;净收入10.22亿人民币,较2016年同期增长84%。截至日,宜人贷累计促成借款总额已达393亿人民币。
风险稳定可控:金融的本质规律首先是管理风险,做好风险定价,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大洗牌的当下,风控更是金融科技公司的堡垒和底线。作为中国金融科技美国纽交所上市第一股,宜人贷在风控方面有两个优势:一是信息披露是行业最多、经营数据最透明,必须合规运营;二是宜人贷通过“数据+算法+反欺诈技术”建立了业内领先的风控体系。
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截至日,宜人贷逾期15-29天、30-59天、60-89天借款的逾期率分别为0.4%, 0.8%和0.6%;2016年促成的A、B、C、D借款的累计净坏账率分别为0.7%, 1.5%, 2.4%和2.0%,累计净坏账率水平符合公司的风险表现预期。
净利润+强大正现金流:企业健康增长必须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以及现金流保障。宜人贷2017年一季度净利润为3.51亿人民币(5,098万美元),较2016年同期的1.32亿人民币增长166%。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5.65亿人民币,较2016年同期的4.34亿人民币增长30%。
预期良好:宜人贷一季度财报公布数据显示,预计2017年预计促成借款总额为330亿人民币至350亿人民币,预计净收入为44亿人民币至46亿人民币,预计调整后EBITDA利润率(非美国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23%至26%。
金融科技全面监管加速行业洗牌
经过数年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和增长中心。根据毕马威公布最新报告,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金融科技风险投资额达到32亿美元,依然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发展势头。从融资数据上看,中国已经与美国旗鼓相当,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领头羊。
不过,随着金融科技在业务层面渗透率的逐步提升,也必然会倒逼各国金融监管层面的快速跟进,在中国金融科技市场更是如此。从2016年开始,中国监管部门就“组合拳”频出,中国金融科技市场正处于快速规范带来的行业洗牌和分水岭时期。
一方面,以宜人贷为代表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实现了从行业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无论是对于传统金融行业变革,还是全球金融互联网化产业升级探索而言都来之不易;另一方面,如何建立合理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保障从业者的正当竞争权益,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事件的发生,也在考验监管部门的智慧和决策效率。宜人贷CEO方以涵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称,“2017年我们将确保宜人贷的运营完全符合监管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近日成立了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足见监管部门对于金融科技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视。从发展趋势来看,金融科技企业将成为传统金融行业变革的引导力量,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都将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同时,监管“组合拳”并未停止,比如今年4月银监会出台的《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切实处置一批重点风险点,消除一批风险隐患,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也就意味着,从央行到银监会未来监管措施还将收紧,“合规”将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在洗牌格局下的生死考验。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宜人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