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班主任工作札记记怎么解决

《林彪工作札记》
《林彪日记》亦称,官方一直严密封存。近日开始在有限范围内开放。这部《林彪日记》是研究中共党史的珍贵史料。
  被列为绝密的《林彪工作札记》,林彪生前,每隔几天,就把他亲身经历的党内重大事件,加上个人见解,口述给夫人叶群记录,亦称《林彪工作札记》,其跨度是从一九六四年三月至一九七一年九月五日。一九七一年“九一三事件”后,这本日记一直被中共列为绝密的档案材料。
去年秋,中共中央研究室获准查阅;今年四月,中央党校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又获准查阅,今年六月,省级党校获准在规定范围内参阅。以下是《林彪日记》(《林彪工作札记》)的部分摘录。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毛的私话令林冒冷汗,一九六四年三月三日:是福还是祸?毛嘱:要我关注政局在变化,要我多参与领导工作,又问:上层也在学苏联,搞修正主义,怎么办?中国会不会出赫鲁晓夫搞清算,搞了怎么办?毛认为被人架空,这个人是谁?我吃了一惊,冒了一身冷汗。一场大的政治斗争要来临。
  关于《毛主席语录》,一九六四年五月七日:小册子(按:指《毛主席语录》)出版。毛审阅,对“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的提法很赞赏,说:“好!是唯物主义观,立竿见影可以不提。”毛说:“我的小册子在书记处就通不过。那本《修养》,东西南北,遍地开花!”毛对刘、邓、彭很感冒了。
  毛批评北京有两个独立王国,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毛在会上批评北京有两个独立王国(按:指邓小平和中央书记处、李富春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到会人朝着主席台,感到惊讶。这个提法,政治局会上都没提出过。会上突然发炮,搞政治袭击,比赫鲁晓夫对死人搞政治袭击,来得更狠心。两个独立王国的国王不是刘、周。
  林被毛邀参加寿宴,受宠若惊,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好不寻常!我、伯达、康生,成了毛生日座上贵客,还有婆娘(林彪私下对江青的称呼)。毛喝了一瓶白沙液(按:湖南第一酒),翻来覆去问:“中央有人要抢班夺权,怎么办?要搞修正主义,怎么办?”又问:“军队不会跟着搞修正主义吧!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中央书记处都要排斥姓毛的。毛还是党的主席、军委主席,要逼我造反,我就造个天翻地乱。”
今天,毛来电吩咐说:“昨天我生日,心情舒畅,酒喝了过多,发了一通,不算数”,要我们不要传开。我想毛下一步要从北京市委、从计委、从中办、从文化部开刀。
  感到毛要整人了,一九六五年九月三十日:风吹得很劲。毛提出,让叶群多关心政治大事,创条件参加实际一线面上工作。问了叶群行政级别,说:“十四级,太低、太低!”毛的办公室主任是七级、八级。毛说:“不能再干等着,国庆节后准备对各大区第一书记放炮,提出:中央出修正主义造反,中央不正确的就可以不执行,不要迷信中央,不要怕兵变,不要怕乱,不要怕造反。大乱才能大治,是我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思想理论结晶。”毛要从舆论上、组织上发动进攻,要整人,要搞垮人了。
  毛派江青插手部队文艺工作,一九六六年一月五日:婆娘要到部队插手文艺,要从文艺上作政治突破口,借用军队力量,搞政治权力斗争。
毛对婆娘到部队事,很着急,又来电话说,江青要来拜访我,要我安排她到部队体验生活。玩什么花招,体验什么生活?是接圣旨搞政治斗争。萧华就是很反感这个婆娘到部队,打了两次招呼,还顶着。(按:一九六六年四月十日,中共中央批准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纪要》。)
  识破毛的阴谋--文化大革命开始,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老毛施阳谋外出,由刘(少奇)主持中央会议,经刘除“彭、罗、陆、杨”作第一步,再通过毛的政治斗争纲领文件,铲除刘、周、邓,这是毛的阴谋。(按:一九六六年五月四日至二十六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十六日,会议通过由陈伯达、康生起草,毛泽东作了七处修改的《五一六通知》。通过时,朱德、陈云、李富春三人弃权。)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七日:毛已决意要除刘、邓。刘邓提议,六一年八月召开党的九大。毛说:要请长假调理。六四年五月,政治局提出:八大至今已八年,要召开九大。毛说:要返故乡休息。毛指:六一年是要复辟搞修正主义,六四年是排斥毛夺权。毛在会上指:刘邓主要还是五十天的问题,能认识、检讨就可以了。会后,和伯达、康生、谢富治说:刘邓是十年、二十年的问题,特别是刘。(按: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四日至六日,毛泽东委托林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一九六七年二月十九日:“B52”(林私下对毛的称呼)下指令,要整一批不服气、不买账的老帅,借此以中央文革取代中央政治局的权力。婆娘、谢、张(春桥)锋芒毕露,执行“B52”部署不遗余力,党心、军心、民心会发自内心:“毛主席万岁!”
  全国大规模武斗开始,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三十日:运动要失控:学校停课了,工矿企业大部分停顿了,农村也要革命了,党政机关都反了,全国都动了。“B52”
说:“乱一乱怕什么?大乱才能大治。”上海十多万人参加武斗,全市瘫痪。伯达问我意见,我意见很简单:“武斗不行。谁下命令都不行。是文化大革命,不是革命战争。我反对武斗、打人”。我问总理:“上海是不是那个眼镜蛇(林私下对张春桥的称呼)搞的?”总理告诉我:“一、很反对武斗;二、情况不怎么了解,要等最高指示。”(按: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三十日,上海康平路事件是全国大规模武斗的开端。)夺权斗争,全国大乱,一九六七年一月九日:一月革命,上海夺权斗争,是“B52”授权眼镜蛇、婆娘搞的。全国各处,从上至下、天南地北展开夺权斗争。谁夺谁的权?婆娘代“B52”
到处放炮,到处打、砸、抢、抓、斗,到处埋下仇恨种子。
  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日:局势继续乱,二十五个省区告急瘫痪。动用武装部门、保卫部门武器参与武斗。双方都坚持忠于同一个神,同一
个魂,同一个旨。“B52”对局势的发展开始感到不安。每天上报武斗伤亡数目数千人。提出军队下去支左稳定局面,如不行,实施军管。我说,是个好的决策,但军队下去要有个方向,有个时间表,军队本身有战备任务。
  老帅大闹怀仁堂,一九六七年三月十五日:一批老帅闹了怀仁堂,是冲着“B52”的婆娘和几个得意忘形的先锋的,激怒了“B52”,下令叫老帅去休息。总理也给批了:搞折衷主义。文革帮取代了政治局,一场风暴会逼来。
  毛周关系,一九六七年三月十八日:“B52”问:总理对文化大革命、对新生事物的立场?我随即说:“紧跟主席的”,有意留给“B52”纠正的。“B52”点点头说:“能不能思考五分钟,下结论?”我还是有意等着装作思考。“B52”抽了第二支烟一半,按捺不住道出:“总理思想上和刘是合拍的,组织上是看我的。总理中庸哲学,你和我也要学一点。”
说着仰天大笑。
  毛让江青插手军队,林彪抵制,一九六七年七月二十三日:我林彪还能睁着眼!就决不能让婆娘插手军队。乱了,失控了,派军队到地方、到学校,是“B52”的主意。鼓动造反派打倒军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是“B52”指使婆娘煽风点火的。军内走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冲击军事机关、冲击军区,是对着谁来冲的?谢富治来说,婆娘想在军委办、总政治部挂个职。我问:谁的主意?我不信主席有这样安排。我问了总理:“怎么回事?”总理说:“听了也当作一风吹。”(按:据汪东兴回忆录档案,毛泽东授意谢富治向林彪提议,安排江青到军委办挂个副主任,或到总政挂个副主任职务。林彪强调要有主席批示或指示,才能安排。)
  毛派工宣队进驻上层建筑领域,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又是一大创举!从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上“B52”命名的“七二一大学”。用不了五年,国防、科技、工业、学校、文化,都要闹人才荒。最高指示又下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进驻科研、教育系统,要打破知识分子独霸的一统天下,占领那些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看来乱得还不够,还未能看到尽头。
  江青定刘少奇五大罪状,一九六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婆娘整出刘少奇五大“死罪”,王光美是美国情报局特务的材料。文革组意见:王光美死刑,立即执行。“B52”在材料上圈阅了,其他成员照样画圈,无一例外,再批上“完全同意”四字。我也跟随。第二天又退回。“B52”批上“刀下留人”四字,果然不到你不服。
  毛将林定为亲密战友、接班人并写入党章,一九六九年三月二十一日:总理送来党章草案定稿,把我列为毛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我心不安,向总理提出:“是否不妥?谁提出的?主席意见呢?”
总理告知:“是主席亲自提议的,有指示。既然定了党的副主席,当然是接主席的班,名正言顺。”我还是建议征求其他同志的意见。婆娘来电恭贺我是主席唯一接班人,又表示在任何情况下捍卫我、保卫我的一套!话的主题还是要求安排她在军队担任高职。(按:林彪列为毛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党纲,以往所有公开材料,都回避这个关键问题。事实是毛亲自提议的,这就证明了“九一三事件”后中共所传达的毛在六六年给江青信中对林的不信任,完全是僞造的。)
  “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袭”紧急动员令,一九六九年十月十七日:会议发生争议,气氛很紧张。“B52”突然离题提出,国际形势有可能突然恶化:苏修要宣布开战,美帝准备入侵,蒋介石部署反攻大陆,印度要侵占西藏。到会的都给突发性幽灵所勾划出的最新情报怔住,都提出了疑问,等着总理、我的态度。我还是不想表态,被“B52”点了名,就说了:“
蒋介石反攻大陆还要老板点头,加大扰乱、挑衅,会的。另一个因素看,我们局势能稳定下来、正常了,谅不敢大的军事挑衅。苏修宣布开战,还得有个藉口;美帝入侵,至少近期不可能,他越战陷得很深。”三个老帅也认同我的分析。“B52”当即发怒:“看来我和亲密战友不够亲密了,我又变成了少数。我以党主席提议,民主表决。同意我的意见请举手,反对的不举手。”通过了。一个老帅改变立场,四人未举手。(按:三个老帅指朱德、刘伯承、叶剑英,是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改变立场的是叶剑英。四个未举手的是朱德、林彪、刘伯承、陈伯达。十月十七日晚,即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来袭》的紧急指示,要求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十月十八日,以《林副主席第一号令》正式下达紧急指示,引起全国、国际极大震动。近期,党史研究学者指:毛泽东当年搞出
“战备紧急动员”,是企图借此凝聚全党全国力量,摆脱文革困境,把国人目光转移到“反对外国侵略”上。)
  编后议:林彪案件疑团,可以说,林彪是中国最了解文化大革命内幕的第一人,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比任何人都清楚。根据他的《工作札记》的记载,早在一九六四年三月,毛就与他密谋,要发动一场整人的政治斗争了。林彪也是最了解毛泽东的人。通读《林彪日记》,可以看出,毛当时的每一个政治阴谋,林都了若指掌。故此,毛开始与林密谋时,林的心头就不断绕着“是福还是祸?”的疑虑。正因为林对毛太了解了,深感伴君如伴虎,并有“福兮祸兮”的不祥预感,所以才口述这部《工作札记》,想要为历史留下一些真实纪录。最后,他果真难逃毛的魔掌而葬身在蒙古的温都尔汗。
  中共对林彪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定论,党内、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有疑团:林彪作为毛泽东亲自指定的接班人、亲密战友,并列入党章总纲,怎么会发动政变?对林彪反革命集团定性的依据是什么?
  所谓林彪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都否定自己是反革命成员和参与反革命政变活动。从一九七一年公布的《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到一九八一年审判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材料,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现在《林彪日记》出来,这个问题越发难以澄清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一个媒体编辑的工作辑录——时代报告董海燕
毕业季,表情(2012年3月,河南师范大学双选会,作者:米格智)
这一代大学生的未来
每当说起就业,不少人都认为这一代的择业观出了问题,说他们热衷于政府机关、大国企,而不愿意去民营企业,太过务实和功利。其实,这不是哪一代人的问题,而是的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企改革的契机中,无论是制造业还是传统服务业,国家都开辟了大片新的领域,那个时候,只要下海,就有机会,虽也是大浪淘沙,但毕竟淘出了很多沙。与那个时候相比,今天们或许会觉得山穷水尽疑无路,因为他们会发现,该占的领域和机会都已经被占满了。
  今天,中国经济本身处于剧烈的转型期,传统概念上的产业前景日益暗淡,吸纳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弱。现在,企业自己终于过不下去,不得不改了,但怎么改,却还没有找到方向。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这一代就业时面临的困难、迷茫以及他们所做出的选择,也就都是可以理解的了。那么,接下来要问的是,希望在哪里?对于这一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来说,应该去哪里寻找属于他们的机会和市场?这个问题不光们应该好好考虑,政府和同样应该好好考虑。
新机会在哪里?
  我想,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中国已经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无法回头,对于年轻人来讲,无论是去国企、政府,还是民企、外企,只要你希望在参与主流竞逐,所选择的一切都要是为做准备。
  如果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与互联网相关的现代服务,对于群体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蓝海。这些听起来老生常谈的名词,似乎已经被说烂了,但其实,当中的巨大机会,很多人并没有准确地感知。
  萨尔曼拥有麻省理工的硕士和哈佛大学的MBA学位,原本在一家基金公司做对冲基金,在给上7年级的表妹补习数学时,因为在不同城市,他只好通过各种聊天软件、互动写字板、电话等互联网工具解决了表妹的所有难题。随后,他把这些课件放到了网上,没想到却爆炸性走红,现在他已经是美国最出名的&家庭教师&了。
  萨尔曼所开拓的事业,不需要什么高端的技术,不需要大资本,但他却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就业和财富,在更加重视教育的中国,年轻人也应该有类似的空间。如果进一步看更广阔的层面,中国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大生产、大建设,到现在已经从单纯的GDP追求,到提升幸福指数,国民更加富有了,追求更好的服务,如何去满足这些需求,才是的方向。
不光是年轻人的消费如此,各个年龄段都一样。比如,在养老服务方面,中国有上亿的老人,他们有钱,有几十年的积蓄,需要各种服务,然而市场上却没有提供,或者说,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再有效地满足,互联网能够有效地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的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结合起来,创造崭新的服务模式,这些只有年轻人才能想得出来,做得出来。
政府的改变
  希望总是在于新的东西,新的领域,事实上,对于每一代人来说,都是如此。真正的时代精英,不能死盯着过去,也不能只看眼前,而是要朝前看,朝新的看。任何一个民族要在世界范围内竞争,都需要有一大批人去琢磨新东西,否则她就是停滞的,落后的,而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这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是最有能力去琢磨新东西的。
  不过,在给年轻人创业、中小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上,政府做得显然还不到位。不论是教育还是各种政策保障,都还很不够,国家应该重新系统地梳理目前的就业政策与思路。最近,政府说打算将很多公共服务外包出去,给组织去做。这算是一个很大的利好,又一次开始释放一些空间和资源给民间。
  西方流行的企业的概念,最近几年在中国也越来越多人知道。最典型的是尤努斯的乡村银行,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名声、地位和体面的生活都有,又为创造了巨大价值,这样的人生是值得年轻人羡慕的。在中国,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知道的发展还有着更广阔的新空间。这些都是的利好,我现在在友成基金会做一个叫&创业咖啡&的项目,通过网络授课将企业创业课程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推广开,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人来讲这些课程,就是希望能有更多中国的年轻人在新的领域走上创业的道路。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去创业,即使在美国,也只是5%~10%的人在创业。但这少数的人往往都是一代人中的精英,从理论上讲,不应该等着要机会,而是应该给这个创造机会。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播撒下这样的种子,给这样一批人的成长创造最优的环境。
青年的成长
  媒体习惯于用&80后&、&90后&这类符号化的标签来叙述每一代年轻人的特征,但在我看来,人与人是如此不同,如果说,一代人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那也不是从基因里带出来的,而只是共同的环境塑造了这些特征。杜甫写过一首自传性的&壮游诗&,怀抱壮志而远游,这是中国古代年轻人成长的一个良好传统。
  回到今天中国的现实,年轻人有的去拼爹,有的去挤独木桥,但其实大部分人是既拼不了爹,又挤不上独木桥的,这个群体就应该做好漫长的人生竞争的准备。对于年轻人来说,毕业的时候往往就是一榔头就要决定自己的人生,面对这样的选择时,更多的是从环境带给他们的价值判断出发,而没有基于个体体验的判断和思考,或者说,很多人其实并不真的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这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所以,我一直都在倡议中国大学教育应该重视暑期实践,给学生们创造更多实习机会,去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小企业,哪怕是去端茶倒水也好,你都有机会去观察不同的生存方式,有那么两三次对不同领域的了解,做出就业选择时,后悔的可能性就会少很多,你或许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但至少,你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政府应该制订政策来推动这些事务,在大学期间,通过暑期实践让青年人了解的成本,远比通过跳槽、失业等了解付出的成本要小得多。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找工作的问题,更是青年人成长的问题。国家所要努力的方向,是通过各种措施,将青年人的热情和创造力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才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一个日新月异的,而不是一个沉闷不前的。
“60后”,幕后故事
文/董海燕 王冉
随着第一批90后的脚步迈向社会,2012年的夏天将被铭刻在历史的史册里。
大幕将启,耀眼的镁光灯打向了这个群体&&1990年代的青年人。然而,在这群青年人背后,却有着一个更加庞大的群体,他们历经了二十几年的辛勤耕耘,终于等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茫然无措,他们胸有成竹,他们的特定角色很少被关注,他们却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甚至改变着这群青年人的未来走向。
这个幕后的群体,就是这群青年人的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生于1960年代。
那首伤怀的曲子,那丛感逝的身影、那些无处安放的奔腾的青春,再也与他们无关&&花开花落,2012的夏季依然清朗地灼热。
人物档案:
张彭锦,男,1961年人,某中等城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毕业季愿望:
希望女儿能够进入省书画院,成为职业画家,不为世俗所染。
他的后半生
五个年头过去,张彭锦一次也没去过圣彼得堡大学,在那片异域的土地上,有他的爱子张永真的身影。2008年10月,初到贵地,语言不通、时差悬殊曾让张永真的生物钟紊乱,也啃噬着张彭锦的心。
五年前,他狠下心把儿子送到了俄罗斯。他不得不发狠,因为在儿子身上,有着不可救药的父爱。张永真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家人难耐的陪读中度过的,他每换一个学校,就要引得举家搬迁。
张彭锦在文化界拼搏半生,圈内的名望炙手可热。&年轻时为了理想奔走呼告,我的后半辈子要为儿女活着。&今年51岁的张彭锦告诉本刊记者。他有一儿一女,男孩叫真,女孩取佳,提起两个孩子他满眼澎湃。
夜里两点,张佳的手机响了,&姐,我想你了&&&千里之外,弟弟默默饮泣。张佳听着,心疼的无以复加,挂了电话,她彻夜难眠。
而张永真打给父亲的电话,却充满了喜悦,他说自己卖电话卡挣了一千美金,他说自己学会了几个新的菜式,他说自己俄语口语又进步了一大截&&每每都会引得父亲心花怒放。
2012年年初,张彭锦在自己创刊的杂志上开辟了书画专栏,只为了让学画画的女儿日后能和更多的书画名家交流沟通。今年夏天,女儿张佳就要从中央美院毕业,成为本季就业大军中的一员。这个相貌清丽的女孩子身上,流露着一股天然的画家气质。学业期,她的工笔画《星期天》就已入围全国首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张彭锦趁势在当地媒体上做了大篇幅宣传,为女儿助阵。即便如此,在策马扬鞭拼命厮杀的就业市场上,佳佳的前景并不乐观。
张彭锦也曾动摇过,念子之心让他心如刀割,但最终,他坚持走过了这五年。如今,儿子还有一年就要研究生毕业,但他计划再到加拿大读三年的博。五年的难耐和煎熬,让张彭锦的父爱更加醇厚,他认为男孩子就要到外面闯,男人的世界很宽广。
张佳的前程,似乎让张彭锦更加揪心。他希望娇柔的女儿能够进入省书画院,成为一名职业画家,有着自由自在的发展空间。然而,想进书画院又谈何容易,这个念想在女儿的毕业季再一次煎熬了张彭锦那颗灼热的慈父之心。
人物档案:
李霞,女,1964年人,某偏远县城农村妇女。
毕业季愿望:
希望能花出预备的&十万块钱&,让女儿顺利通关。
通关路上的&十万块钱&
&供个孩子都不容易,有了多给,没了少给,只要孩子们能有出息,钱一定会尽快还的&&&女儿临近毕业,李霞再一次挨家挨户到亲戚家重复了这样的话语。
她有一儿一女,与张彭锦不同,李霞的一生都是为儿女活的。儿女成材,就是她生存的全部意义,也是她活着的无限荣光。
农村妇女李霞是个挺不简单的人物,搁农村,叫呼啦响快。作为家族中的长女,她对弟妹们有着一定的号召力。在儿女奔赴未来的通道上,李霞所能做的全部就是挨家找亲戚,让人给她即将毕业的儿女备下一定数额的钱款,用于找工作。
十万块钱,也许是张彭锦半年的收入,而于李霞,却是她一生所想拥有的积蓄数额。她找了所有的亲戚,加上自己寥寥的存款,要为儿女准备十万块钱,打通他们的闯关之路。在她看来,十万块钱已经足够多,多到能够改写儿女的命运。实际上,李霞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用这十万块钱。
唯一的一次到女儿求学的城市短暂逗留,她跟男人连过个马路都要亦步亦趋,紧紧相随,他们根本没有看红绿灯的意识,只觉得车流太紧。他们不知道,十万块钱扔进这个大城市,连声闷响都不会发出。
2011年夏,李霞的儿子王一飞大学毕业,她颠着身子求遍了自认为中用的家乡能人。遗憾的是,最终也没能让她的儿子留在家乡的县一高。好在儿子还算争气,在当今逢进必考的名头下,他逆势而上,居然得了头名,进到了比家乡条件更好的其他县高。
李霞的十万块钱计划也扑了个空,高兴之余也偶或悲叹,毕竟儿子没能留在身边。
今年夏天,680万大学生一拥而上,女儿的就业之路更加逼仄。李霞在心里再次盘算去年的计划,至今,仍是钱到位,花无路。
人物档案:
刘喜梅,女,1954年人,河北某国企员工。
毕业季愿望:
想让在重庆工作的儿子回河北老家,进国企。
母子间的择业激战
2012年2月23日,刘喜梅第10次奔赴重庆,和前几次的目的一样:把儿子冉希杰(化名)带回河北老家,进国企。她在重庆等了18天,但是这一次儿子不但不见她,连电话也不接了。
刘喜梅有三个儿女,进国企,端铁饭碗,是她和丈夫对3个儿女的期望。大儿子就业时没怎么让她操心,但让她始料不及的是,择业竟会让她和二儿子反目成仇。
2009年,冉杰希大学毕业了。他没听从父母的嘱托,而是按自己的意愿去了重庆一家商贸公司工作。刘喜梅认为儿子工作不稳定,于是她和家人四处打听、托关系,在中铁二十二局给儿子找下了工作。冉希杰拿着档案去了公司,面试也过了,但一听说要先到偏远地区锻炼,他放弃了。这让刘喜梅很难接受,她赶到重庆,希望能够说服儿子,但最终没能如她所愿。
2010年9月,儿子进国企的机会又来了。刘喜梅把消息告诉了儿子,但是儿子一点兴趣都没有。刘喜梅赶到重庆想把儿子带走,半个多月的交锋过后,儿子终于答应国庆节后回老家。令刘喜梅始料不及的是,国庆节那天,冉希杰参加完堂哥的婚礼又踏上了返回的列车。
接下来,刘喜梅平均一两个月就往重庆跑一次,每次目的都很明确:带儿子回河北。母子俩开始变得水火不容,刘喜梅曾经卖掉了儿子在重庆的电脑、衣服和被子,逼他回家。面对态度如此决绝的母亲,冉希杰也受尽了煎熬。他坚持不再接听母亲的电话,他受够了这3年来的争吵。
&&我妈每次来重庆,都是吵,还到我单位去闹,我受不了,但她是我妈,我只能忍耐,选择逃避。&&我被迫辞了职,搬了家,与女朋友分了手&&但都不能停止这些争吵。&对于母亲的爱,冉杰希的说法是,自己能够理解,也很感激,但无法承受。
&&你真可怜,我恨你!&刘喜梅说,她永远记得一次激烈地争吵后,儿子狠狠地抛下了这句话。&我的确很可怜,苦心得不到儿子理解,但我就这么让他恨么?&18天里,刘喜梅也不断作着思想斗争,&我和儿子之间,究竟是怎么了?&
“90后”,追梦之旅
&&&&&&&&&&&&&&&&&&&&&&&&&&&&&&&&&&&&&&&&&&&&&&&&&&&&&&&&&&&&&&&作者 董海燕 赵真真
2012年4月底,天气已有些许燥热,一如此季即将毕业的90后学子的心情,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们热情地奔波着,忙碌着,烦躁也一并伴随着。曾经,&我要毕业了&&我可以挣钱了&带给无数毕业生几多欢欣,几多鼓舞,几多希望。可如今,他们的毕业却意味着更多无奈,更多挣扎,更多执著。&悲情&,曾一度跃居首批1990年代毕业生的夏季标签之首。
新新的90学子们,未来在哪里?
牛晓娜,活跃的90后,郑州大学护理学院09级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毕业季的标签她未能幸免,忙碌,奔波,不如意。4月底的一天,她蜷缩在宿舍的床上,穿着一件实习时发的白色T恤,百无聊赖地玩手机。&嘀&的一声,来了条短信,她习惯性地飞瞟一眼,尖叫着跳下床抱起了自己的好友&老王晓&,整个宿舍的空气都在此刻沸腾了。
接下来,她兴冲冲地给各位&亲们&打电话:&姐要到焦作市中医院试用了!&百里之外的老母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地提前两个小时就去准备晚饭了。
然而,现实的悲催远超出了牛晓娜的想象。
&&& 5月2日上午9点,22岁的牛晓娜独自拖着行李来到了焦作市中医院。来之前,她就清楚地知道各地中医院的效益并不好,说白了,她就是冲着 &三甲&那块招牌去的。当然,她打算来屈就之前也早早地安排了后路,将来跳槽的时候可以凭着&三甲&的履历更快地跳回好医院。甚至,跟&老王晓&一样,进到她们所实习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
&&& 牛晓娜的老家在平顶山市的一个偏远县城,她凭着自己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到了省城,还自作主张地选择了自认为香饽饽的专业&&护理。大学的三年间,头脑活泛的她还进到了学生会。但这些看似光鲜的大学经历,所谓的找工作筹码,并没有给她的求职带来丝毫便利。三年后,身高152cm,貌不惊人的牛晓娜在找工作时却处处碰壁。因为但凡有些实力的医院在招聘护士时,都会有个不近情理的要求:净身高160cm。
今年年初,她几乎跑遍了河南省所有地市的大医院,洛阳、新乡、漯河、开封&&结果却是石沉大海。当然,偶尔也有一些不太强势的医院向她递上橄榄枝,比如郑州市博爱眼耳鼻喉医院,但她去看了一眼就又回来了,没入她的眼。
在她眼里,郑大一附院才是响当当的好医院,效益好,工资高,晋升空间也大。2011年6月,她跟好友&老王晓&在那里开始了为期10个月的实习。严苛的请假制度,三班倒的非正常生活,&忙的时候脚都跑肿了&。刚开始的两个月,她的体重从96斤剧减到了84斤。直至现在,她的生理期还没恢复正常。10个月后,相貌俊美,体态高挑的&老王晓&顺利留用。虽然前三个月只有800元的基本工资,但也足以让她们乐不可支了。
4月,牛晓娜找工作依然未果。在焦作市中医院的首轮面试中,老王晓冒险上阵,替她过了身高这一关。她自己又顺利通过了笔试,就这样,层层闯关后她获得了试用通知。
可是,她高兴的太早了。焦作市中医院人事部告诉她,第一年工资550元,第二年拿到护士资格证后工资1500元,其中包含一半的绩效,如果绩效完成百分之百,才能拿全1500,并且没有奖金&&
她顿时懵了,&嗯&啊&&地一阵应付过后,头也没回地踏上了回郑的汽车。5月2日下午,她又躺回了宿舍的床上,等待下一个试用通知。有些时候,她也焦躁地向&老王晓&抱怨:&真不行,我就回老家的县医院!&
然而,回去亦或留下,不只是漂泊和稳定的选择。身份差异主导就业选择已是整个中国的普遍现象,尤其是牛晓娜老家那样的小县城,就更强调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在老家,知识和才能反而不是最重要的。&牛晓娜的同班同学张向阳说。今年年初,张向阳凭借过硬的家庭背景叩开了当地县医院的大门。
  故而,牛晓娜即使回老家,也有可能一无所获。但她若苦苦坚守郑州,就要成为&蚁族&中的一员。过去的十几年间,蚁族这个新鲜的命名被主流社会短暂地关注了一下之后,又被扔回了角落里。据统计,以&蚁族&较为聚居的郑州北环陈寨村为例, 0.6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流动人口却达9万之巨。
每天早上八点,延安大学护理学院的大三学生李蒙都会出现在资料室那个靠窗的位置,啃着发黄的医学古籍。在她自制的书目上,从《伤寒杂病论》《皇帝明堂经》到《脾胃论》《古今医统大全》,共计二十几本。从大一开始,这个女孩就为自己制定读书计划,每天半小时,如今,她拥有六个摘录本,记录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具体病例概况、治疗方式方法等。
在牛晓娜找工作四处碰壁的时候,李蒙已经开始提前为工作做准备了,她想留在大城市。
与牛晓娜一样,李蒙家境并不好。洛阳市某县的一条小破街上,李蒙的父母租了间极小的门面,卖些低廉的床上用品,勉强维持生计。今年2月,小破街的商户们忽然接到通知,动员他们20天内搬出,街道全部拆除。
&&& 没了店面,生活更加困顿,李蒙不得不为自己的后路打算。她先是找到了学校旁边的一个大饭店,兼职到那里做传菜员,每月550元,维持日常开支。之后,她又联系上了老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个表哥,西安市某区区长秘书。
&哥,我蒙蒙了,什么时候有空,想去你家玩玩&&&李蒙尽量提高嗓门,提颧肌,面带微笑,她不知道表哥对她是否还有印象。
表哥的家在西安市区一幢高档的花园小区,复式套房。李蒙第一次进到这个家,就在心里暗暗盘算,30岁之前一定要住上这样的房子。她想请表哥帮忙在今年暑假找一个实习单位,还表达了毕业后想留在西安的意愿。
&&& 嫂子很热情,但表哥的建议却给李蒙泼了兜头一盆凉水。表哥认为李蒙的情况并不适合留在西安市,因为将来的买房、结婚、生子等一系列问题,对李蒙来说是个多大的挑战她自己心里也没谱。最重要的一点,谙熟行业内情的表哥没说太透,想拿到当地大医院的编制,不拿点干货出来也实在不行,而李蒙并不具备这个优势。
&&& 21岁的李蒙失望地离开了表哥的家,夜幕朦胧的时候,她正点到达学校旁边的大饭店,换上工服继续上岗。第二天早上8点,她带着摘录本出现在资料室;实验室的人体标本上,密密麻麻标示着她还未记清的穴、脉;下午4点,她还要跟约好的教员见面,精进自己的按摩手法,学按摩不是她的必修课,但她认为多学点没有错,毕竟也是为将来的工作积累资本。
&&& 表哥的意见也让她失落过一阵,然而她想留在西安的愿望并没有偃旗息鼓,相反,表哥家豪华的复式套房让她力闯西安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也许,这座城市能够给她的只是微薄的收入和无法预知的生活,但却并不影响她对西安的欣赏,每次路过天桥,看到&西安精神&的宣传语,总会让她感到振奋,那才是与她之前的憧憬相契合的印象。
这两年,虽然偶尔也会有&逃离北上广&的声音出现,但整体趋势上,却依旧是奔向&北上广&,越来越多的外地大学生加入到分享大城市就业机遇的战斗中。
然而,一旦选择留下,艰辛便已开始。
&&& 张予现,与牛晓娜同岁,提前一年进入社会的90后毕业生,同样的挣扎,不同的梦想。
他的老家在河南省辉县,那里靠近景区百泉,风光秀美,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相比牛晓娜和李蒙,他自小到大的生活可谓顺风顺水。2008年,他以一分优势胜出考入了河南师范大学新闻系。虽然并不怯场,但是报到的第一天,这个大男孩还是由六个大人护送着到了学校。他风平浪静的人生到这一关算是险胜,&我如果出了省,就未必能考入其他的省重点大学&。
2011年初,他被学校安排进新乡电视台实习,凭着超强的亲和力,那里的前辈们都很愿意带他出去采访。半年后,他拿到了各个部门的优秀实习生鉴定书。在所有人看来,毕业后,他都应该理所当然地进入媒体圈。然而,他却做出了让众人大跌眼镜的选择,报考了选调生。
毕业将近,张予现最终以一分之差与选调生擦肩而过。
&&& 怀着着重整旧山河的决心,他扛起行囊到了省会郑州,在一家杂志社找到了个编辑的活。短短几个月,他的新闻敏感度、爆发力便显现出来,总编辑对他的工作也非常满意,一度想把他当棵苗子来培养。
&&& 张予现却有个秘密一直瞒着所有人。
&&& 临近9月,他总是抱着一本厚厚的书在看,书的封面用牛皮纸包着。格子间里的人们忙碌地穿梭,手头总有着干不完的活计,没有人在意他到底看的什么。下班后,张予现总是最后一个走,他的勤奋给所有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夜里,我站在办公室的镜子面前,大声练习申论的辩题,不放过每一个小要点。&他报了河南省省政府的文秘类职务,已经连续三周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就为了最后阶段的冲刺。将近两个月后,成绩揭晓。让张予现想不到的是,当年省政府的录取分数高票当选全省各个系统的第一,他再次落榜。
&&& 今年&五一&,休假三天的张予现整理旧物,他翻出去年的公考资料准备卷土重来。忽然,他看到了2011年自己的一个记事本,上面满满地记录着有关公考的各类信息:近几年各个职位录取分数排行分析,报名人数分析等等,当然,还有自己的报名序号和准考证号。一个不小心,一张看上去浸湿了汗渍的准考证落到了地上。
&我妈妈坚决不同意,如果我进不到&体制&内,她会觉得没有面子。&张予现说。于是,他把工作性质限定在了&体制内&。其实,从实习到工作,在媒体圈内,他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在这个行当里干出点名堂于他来说并不难。也许十年之后,他就是中国媒体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遗憾的是,这颗星偏离了自己的轨道,于是,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多了一块笨重的陨石。
毕业季,“90”后时间
&&作者:马双丽&&&&& 又是一年的毕业季,即将离开校园的你,现在干什么,心情怎样?&&&&& 你也许有很多遗憾,没有泡过图书馆,没有通过四六级,没有减肥成功,没有谈过恋爱&&&&&&& 你也许很疯狂,戴上安全帽、穿上汗衫、拎上扳手,在学校图书馆前,拍摄一组别开生面的&社会主义新民工&主题毕业照;或是在宿舍外拉一条横幅:&妹子,爷们走了,力争三年高富帅!&;或是在毕业典礼上上演一段惊心动魄的求婚大戏,让你的浪漫羡煞台下的老师同学和家长。&&&&& 你也许很焦虑。为即将到来的论文答辩焦虑,为迟迟没来的工作焦虑,为一无所知的未来焦虑,为即将接受长距离考验的爱情焦虑。其实,有没有人告诉过你,焦虑其实是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最后一门&必修课&,只不过这门课程没有老师,而且或长或短,或多或少,因人而异。&&&&& 你也许此刻开始为离别伤感。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伤感是每一个大学校园夏天不变的主题。还没有离开,你已经开始怀念同桌的你和睡在上铺的兄弟。尽管万分不舍,还要故作幽默地说:&要保持联系,因为你还欠我一块橡皮,半支铅笔。&&&&&& 如果把毕业季比做一本杂志,封面是疯狂,封底是忧伤,中间是焦虑和迷茫。杂志翻完,青春散场,等待人生的下一幕开场。&
附:《时代报告》的特别报道综述。
悲情毕业季
本刊编辑部
今年夏天,680万大学毕业生又将踏入社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出生于1990年代。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哺育下,这本该是更加开放、充满创造活力的一代人。可是当他们第一次拥有自主选择权的时候,却一窝蜂地涌向了大城市,国企和政府机关。
  用&80后&&90后&这样的符号化修辞来描摹一代人的面貌,是一种偷懒行为。很大程度上,一代人所呈现出来的整体面貌仅仅是他们成长年代的社会缩影。当大型国企重新崛起,&无边界扩张&,和政府一道迅速掌握最优质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时,任何一个理性的个体,对职业的好恶排序都是容易理解的。第一批&90后&们的就业选择,深刻地透析着过去1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这些1990年代的青年人背后,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一个幕后群体&&他们1960年代的父母。这个群体历经了二十几年的辛勤耕耘,终于等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茫然无措,他们胸有成竹,他们的特定角色很少被关注,他们却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甚至改变着这群青年人的未来走向。
中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时显得力不从心,但在发挥对青年人进行筛选、淘汰作用,实现社会分层时却相当高效。身份差异主导就业已是普遍趋势,在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身份标签以学历和学校区隔,而中小城市则更强调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
  不论这样的教育和就业体系是否合理,它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了一个知识青年群体进入社会的有序通道,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这并非毫无价值。因为历史已经很多次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时代,如果不能很好地安顿青年人,尤其是知识青年,给他们提供一个奋斗的方向和有希望的环境,他们将会展现叛逆的一面,成为打破旧秩序最强大的力量。
  新一代知识青年的选择,映射着时代的挣扎。无论如何,&90后&是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具全球视野和创造活力的一代人。如果将他们禁锢在一个功利世俗的社会评价秩序里,而不是致力于激发青年人的热情和创造力,只会让中国越来越保守、沉闷,停滞不前。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彪工作札记 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