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文化中,天主教如何改变了印度人生活的现状视频的生活?

张广柱:一个背包客眼中的印度(四)
所有以上这些,在今日中国人看来,简直太贫乏太单调了,但多数印度人却很满足,所以他们的幸福指数比中国高。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印度历史文化造就的印度人的民族性与中国人的民族性大不相同。
  种姓制度和生死轮回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印度人的民族性?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还有多少人真正相信生死轮回?我们无法找到答案。但观察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确实大量存在甘于贫困、安贫乐道、不思进取的现象,这恐怕确有深层的宗教原因。
  在我们看来,许多印度人对工作就是得过且过糊弄事儿。印度的名胜古迹极多,仅世界遗产就27处,但对这些文化瑰宝的保护修缮严重缺乏。我们看到,一些经过修缮的古代宫殿、陵墓、寺庙、教堂,工艺粗糙,马马虎虎,许多地方只是刷一层涂料,看上去疙疙瘩瘩,还不如不修缮的好。给人感觉,现代印度人在施工技术、艺术水准、想象力和职业道德方面严重退化了。在瓦拉纳西火车站,看几位清洁工人打扫卫生(顺便再说一句,印度卫生部长说印度的火车站就是露天公共厕所),一个工人拿一根“三根毛”扫帚,扒拉来扒拉去,把一些塑料瓶纸杯之类扫到一起,然后拿两块纸板戳起来,倒进另一个始终站着看的工人手拿的塑料桶里,扫过的地方并没有干净多少。火车上服务员极少打扫卫生,我们见过的唯一一次打扫也只是拿块抹布象征性把窗台抹一下,倒是匍匐在地板上擦地的乞丐为了要钱还认真一些。
  印度人聪明、勤奋,特别是在数学、IT领域极有天分,但这只是少数上层精英。对于绝大多数中下层百姓来说,依然生活在印度教的汪洋大海,在3600万个神祗庇护下,安贫乐道、不思进取。他们或许很幸福很快乐,但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大多数民众以如此消极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如何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呢?
  印度上层精英具有强烈的全球意识和竞争精神,但在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下层民众中,普遍弥漫着甘于现状、不思进取、对现代生活不羡慕不嫉妒的情绪。生活在脏乱破臭环境中的多数人,在我们看来无异于地狱,他们却依然快乐。这种心态可能是多数民众的主流心态因而也是印度文化的主流心态,与中国人个个想做人上人的心理状态大相径庭。
  事实上,印度大多数民众仍未摆脱具有3000年历史的种姓制度的影响。种姓制度发展到后来,演化成了几千种职业世袭传承的等级制,严重固化了社会的上下流动、横向流动。例如,剃头匠的工作是低贱的,因为它接触毛发这些“不洁”的东西,而低贱工作又是世袭的,剃头匠的儿子理所当然还是剃头匠,从不想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因而也不会有中国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为找个好工作而奋斗、而焦虑、而惶恐的现象。他就服从命运安排,就做个剃头匠,没有其他奢望,因而他不焦虑、他不茫然、他很满足。
  固化和世袭的社会分工,曾一度给印度社会带来稳定和安乐。但在今天,一个国家的年轻人都满足于这样的快乐,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种不思进取的幸福模式,值得推崇、值得学习吗?
  (四)尘封的教堂
  有人妄言:中国要想现代化,除非殖民300年。这些人睁眼看看,欧洲人殖民印度近500年,印度怎样了?美洲大陆印第安文明及澳洲土著文化,像是发育未成熟的幼儿,轻易就被欧洲殖民者掐死了,但印度文明是有无比坚韧生命力的成年人,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汪洋大海里,基督教几乎找不到立足之地。北美南美澳洲早已是基督徒的一统天下,在印度却只留下不足2%可能还不那么虔诚的信徒。
  印度精英们试图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文化土壤中,强行移植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怎么看都像是东施效颦。
  1498年,达·迦玛率船队从欧洲绕道好望角到达印度,1510年葡萄牙舰队攻占印度西海岸曼多维河口的一片土地,仿照里斯本的样子建造了一座城市,这就是果阿。接下来,荷兰人、法国人、丹麦人、英国人,争先恐后扑向这块肥肉撕咬数百年,最终英国人全面占领了印度,于1857年残酷镇压印度人民起义后宣布为英国皇家殖民地,英皇兼任印度皇帝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
  欧洲人走了,但他们留下不少遗产,这些殖民地遗产对印度是祸还是福?
  到果阿的第二天,我们去老果阿城游览,那里有5座巨大教堂和修道院构成的建筑群,原汁原味的教堂外观和内饰,散发着浓烈的中世纪欧陆风情。后来修建的新城帕纳吉,街道?筑也保留了更多欧洲风格,教堂多,酒吧多,阳光海滩多,休闲娱乐设施多,也干净一些,与印度其他城市有很大不同,以致有人认为果阿不是印度,也不应该属于印度。
  果阿大概是印度基督徒最多的邦了,我猜想主要是天主教徒,而不是英国新教徒。坐落在市中心高地上的帕纳吉教堂,颜色洁白,十分漂亮,是当地最著名的还在使用的教堂,我们兴冲冲想进去参观,却吃了闭门羹,原因是正举行一场婚礼,不让外人观看。旅游指南上说,平日里也不允许随便参观。果阿教堂虽多,但与印度教、伊斯兰教相比,信徒是极少数,在“异教徒的汪洋大海”包围下,很容易形成对外界敏感、警惕、抵触的封闭狭隘心态,与欧美教堂开放的心态很不相同。
  我们在世界各地参观过基督教各教派无数的教堂,观摩过几乎所有宗教仪式:洗礼、婚礼、圣诞弥撒,等等。法鲁,一个葡萄牙与西班牙边境的精致小城,周末全城空巷,教堂座无虚席,并不拒绝我们这两个外来的异教徒进入;秘鲁库斯科中心广场还在使用的几座教堂,从不拒绝游客;巴西萨尔瓦多黑人教堂,复活节弥撒又唱又跳、洋溢着非洲式欢乐,照相录像也没人干涉。但在果阿,即便是列入世界遗产的仁慈耶稣教堂,也只是个博物馆,印度人只把它看作类似泰姬陵、阿格拉堡一样的旅游景点进去参观,缺少了欧美教堂那种神圣气氛,多了些尘封古董的味道,与印度教寺庙、伊斯兰清真寺那种人潮滚滚而又充满浓烈宗教气氛的景象大不相同。
  伴随炮舰和教堂,西方文化也大踏步进入印度,建立在基督教文明基础上的价值观体系以及一整套制度、法律、语言、国家管理模式,统统占领了印度社会的上层建筑,并培养了一大批全盘接受西方价值的精英协助治理这个国家。结果出人意料,水土不服,出现了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所说的“文化溶血症”,与早已扎根印度本土的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思想价值体系发生了猛烈冲突。
  基督教文明,在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取得了完胜,占领了那里的土地、混血了当地的人种、取代了土著文化。在墨西哥,总人口中60%是欧印混血,90%是天主教徒;墨西哥城的大主教大教堂,下面镇压着印第安王朝阿兹特克人的大神庙,两者同为世界遗产,后者却永世不见天日了。美洲的所谓印第安人保留地,不过是供游客欣赏的旅游景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陶斯镇,我们看到印第安人用土坯盖的白色小教堂,美国人还为这个保留地申请了世界遗产,真不知他们的目的是感谢上帝的恩泽呢还是展示印第安人自己的原始文化呢?总之,那里完全是基督教文明的一统天下,原住民文化只能躺在博物馆供学者们探究了。
  基督教文明在印度的命运却完全不同。欧洲人到达印度的时间与美洲同步,欧洲人殖民印度的时间与美洲一样长。欧洲人在美洲、澳洲发现了新大陆、建设了新世界,美洲澳洲完全欧洲化了,继承了欧洲的衣钵并且发扬光大,全面提升了西方文明,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全球格局。然而,欧洲人在印度折腾了近500年,最终命运却是铩羽而归。
  不容否认,印度有许多殖民地文化崇拜者,他们主张全盘西化,拥有话语权优势、雄厚的财力和政治权力优势,但他们主要在社会上层,与中下层文化是断裂的。同时,印度也有更多民族主义者乃至民粹主义者,他们可能是僧侣、可能是民间知识分子,他们植根于中下层民众、依托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拒绝基督教文明,他们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在印度教东南部圣城甘吉布勒姆的埃甘巴拉纳塔神庙,我们遇到一位婆罗门,高大英俊、气质优雅,是纯血统欧洲白人却彻底皈依了印度教,他用纯正英语给我们讲述这座庙的故事,我们英语太差,听不懂,却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留下难忘印象。像这样具有人格魅力和学识渊博的人在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以及其它教派里有千千万万,凝聚着无数信徒聚集在他们周围,生生不息给印度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动力。
  上层精英与中下层民众的文化割裂,即使在果阿这个殖民地色彩依然浓厚的邦也同样突出,由此导致对印度社会问题的不同理解、不同思路,不仅表现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上,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甚至表现在教堂活动的点点滴滴中。在孟买、加尔各答等大城市,基督教堂或天主教堂外形和内饰与欧美差异不大,气氛却很不相同,带有强烈的“印度味儿”,我不知道上帝是否闻到了这种味儿?
  不仅是教堂,印度人对于其它殖民地遗产,似乎也没有表现出欧洲人所期待的尊重。孟买維多利亚火车站是世界遗产,改了一个长长的印度名字,简称西瓦吉火车站。这座雄伟宏大的建筑还在继续使用,但维护并不好,每天据说有几十万人进进出出,给人的感觉,是拿稀世珍宝当饭盆用。
  印度精英们想全盘西化,但由于印度本土文化的制约、拉着后腿,让他们怎么也学不像。孟买号称印度的上海,比上海有更多老旧殖民地?筑,更多欧式风格街道、还有英式双层巴士,却一副风尘仆仆破落贵族的模样,远没有今日上海那些漂亮的后现代化高楼和超时尚街区。孟买金融街,专门辟出几块相对封闭的街区,像纽约华尔街那样用不銹钢圆柱围挡在路口,并设持枪警卫全天候执勤。然而,街区内银行、证券、保险公司林立却缺乏现代感,路口的不锈钢圆柱比华尔街的铜质四棱柱小了至少5个尺码,给人的感觉,用“东施效频”一词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西方文化全方位进入印度,留下了制度法律文化语言管理方式。印度精英们以会讲英语而自豪、以与西方世界更接近而自豪,但他们能改变印度文明吗?印度精英们试图用西方文化彻底改造、彻底取代印度文明的努力并不成功。欧洲人殖民印度近400余年,并没有使印度实现现代化,反而陷入了混乱、贫穷、分裂、腐败的境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在印度]那个叫戈丽玛的女孩说印度文化
&&& 7点钟,那场印度传统歌舞表演,在德里的一个古堡里开始了。观众里有我这样的游客,也有普通白领,也有衣着光鲜的嘉宾。露天舞台,演出者都是从各地选送,音乐和舞蹈都就很美。台上舞者的个别动作,让我想起了新疆舞蹈。也许是同在丝绸之路,文化有了交流的机会。戈丽玛懂得欣赏,她在中学的时候也跳舞。偶尔会低声跟我解说一下:&这表现的是一个王子爱上了一个姑娘......&
&&& 我的欣赏力没那么专业,问的问题也不怎样:&你们印度人是不是都能歌善舞?&
&&& &你们中国人是不是都会武功?&她反问。
&&& 她的问句就是答案。就像我觉得印度人全都能歌善舞一样,中国人都会功夫也是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经典误解。中印虽然互邻,但印度文化到中原腹地,还隔着千山万水,有太多互不了解的地方了。从电影和媒体上得到的,都是一些碎片。
&&& 戈丽玛在南京多年,混熟了。学校外面卖水果的阿姨都认识她,老跟她说,别回印度了,我看电视了,你看印度多乱啊,又发生强奸案了。印度男人对女人也不好,老打女人。我看你还是不要回去了,就找个中国男人吧,中国男人对老婆好。
&&& &但我出了国以后,才对印度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它也有那么辉煌的过去,现在也正在变好。它毕竟是我的国家。所以,我还是决定回来。&戈丽玛说,我确实很喜欢中国。
&&& 刚到南京时,语言不通,谁都想早点解决语言问题。但是,他发现学校把留学生聚在一起,单独授课。留学生也住在一起,大家很难接触到中国学生,一段时间后,发现彼此的英文都进步明显,而中文还是一般般。后来,就开始自己接触中国朋友,拼命学,语言关就过了。她喜欢旅行,北京,哈尔滨,新疆,西藏,中国天大地大,任她一个人到处跑。在生活上,中国当然很方便,她能一整夜都泡在淘宝上。甚至是对中国式发展,她慢慢地也能理解了&&早先,留学生楼下有一条街,有小饭馆和小商铺。留学生们都很喜欢这里,觉得是接触中国最好的通道。但是没多久,政府说要拆迁,新建一条欧洲风情街。留学生们不干了,去向学校反映,希望能保留这条街。学校的回复是:这是政府的事情。政府的意思是,这里环境太差,如果建成一条崭新时尚的欧洲风情街,你们可以在这里喝咖啡、散步,多好啊。留学生说,我们来中国就是为了感受中国啊,如果想感受欧洲,直接去那里就好啦?
&&& 但留学生的反对声音在中国大踏步发展中可以忽略不计。戈丽玛笑着说:&后来我知道了,这样一拆一建,有些人能从中间拿到钱啊。&
&&& 说起财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几乎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将传统与现代,贫穷与落后都展现到极致的国家了。我想起坐火车进入德里时,先是穿过了一个建在火车道边的贫民窟,就和电影里看到的景象一样,衣不蔽体的人们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但印度亿万富翁数量位列亚洲之首。我也去了新德里的北部,那里是富人区,有很多超级有钱人,大街上豪车出没,到处是崭新的公寓,稳重的独门独院,豪华的别墅。和我所住的人挤人、闹哄哄的火车站地区简直是天壤之别。我捧着冰淇淋,在CITY WALK这个高级大商场里逗留了很久。那里有齐全的奢侈品牌,还有一条条穿着短裙的美腿。
&&& 晚会散场了,衣着光鲜的嘉宾上台合影,观众们开始离场,高档轿车、普通轿车一辆辆驶出来。我们上了一辆TUTU车,进入一家南印度风味的餐厅。餐厅所在的这片区域,相当于北京的798,到处是创意小店,咖啡馆、酒吧和饭店。
&&& 9点钟,戈丽玛说,这基本也是她家的晚餐时间。她和父母一起住,德里房价和北京差不多,年轻人想买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有时候她愿意在外面和朋友一起玩,尽量晚点回家。
&&& 戈丽玛出身于锡克族家庭。但凡在街头看到包着头巾留着大胡子的男人,那一定是锡克族人了。锡克人信奉,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其他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锡克族是印度最能征善战的民族,男人讲究&5K&,分别是:木梳(Kanga)、贴身短裤(Kachha)、手镯(Kara)、锡克短刀(Kirpan)、头发(Kesh)。他们从出生起,就不能剪头发。时代在发展,现在在街头看到严格按&5K&装束自己的人并不多,西装革履再加包头巾的的很多。
&&& 戈丽玛的爷爷是很传统的锡克教徒,严格遵循教规。到父亲这一辈,已经稍微松散。到了她这里,留过学,去过很多地方,思想解放,但有一些传统还是不能摆脱的束缚。&&& 戈丽玛的爷爷是很传统的锡克教徒,严格遵循教规。到父亲这一辈,已经稍微松散。到了她这里,留过学,去过很多地方,思想解放,但有一些传统还是不能摆脱的束缚。
&&& 比如,按照锡克族的习俗,像她这样的年龄还不结婚,是不可思议的事。
&&& 戈丽玛还有一个妹妹和弟弟,妹妹早已经结婚。而且,是传统的相亲。在印度相亲,多是由父母主导,家长考虑的,首先是对方的经济条件,然后才是其他。&第一次相亲结束,家长就会问,感觉如何?如果双方觉得还不错,那么可能第三次见面就要订婚,然后就是结婚生子了。&
&&& 戈丽玛觉得这样的太可怕了。因为她不知道通过相亲认识的&丈夫&,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会不会也喜欢旅行?生孩子之后,是不是支持我继续工作?&虽然像德里,孟买这样的大城市还好,但一般家庭,还是希望已婚女性做全职主妇。
&&& 戈丽玛做了抗争,她已经明确跟父母说了:我不可能像我妹妹一样相亲一次就结婚,我要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
&&& 她有过两次自由恋爱。第一次是在南京大学,认识了一个来自的男孩,他们去了一趟哈尔滨,又共同造访了德里。戈丽玛发现,双方在生活习性上确实合不来。此外,还有宗教问题,男孩信奉,还试图让她也入教。后来,他回到了智利,两人又陷入了远距离恋爱。戈丽玛想去智利,漂洋过海去看看他。他艰难的在上海办好了签证,整个行程需要飞行50个小时。就在出发前5天,她决定放弃了。因为她认为&共同旅行&和&异地恋爱&这两个爱情考试,她都没有过去。
&&& 第二段感情,是她进入了这家公司,两周后就开始约会,这个本土男士表现出的所有特质,都是她喜欢的。再后来,她回南京办理毕业,两人只能通过网络联系,慢慢发现男方一直在讲假话,以前所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投己所好而已。
&&& 戈丽玛撕开一小片薄饼,送到嘴里慢慢咀嚼,她摊开双手:&所以,现在我还要经常去相亲。&
&&& 10点钟,我们的晚餐结束了。戈丽玛坚持不要我付账,按中国的说法,她要尽&地主之谊&。
&&& 我们分开走。我坐上了一辆突突车,向司机交代要去Metro(地铁)。突突车的尾部冒着黑烟,穿过柔软的小巷,来到大街上,这里的灯光突然粗暴起来,一辆辆汽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
图/文by杨国伟
责编:张宁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终于知道为什么印度人老开挂了!原来他们从小就开始练了!!!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从“愚昧”到“科学”的复习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从“愚昧”到“科学”的复习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对​于​复​习​有​一​定​的​帮​助​,​我​整​理​了​所​以​习​题​的​答​案​能​轻​松​应​对​考​试​。
大小:40.01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人的生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