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巍山旅游攻略的饵块批发,要长方形薄的

巍山特色小吃 &&& 银丝里的温润――粑肉饵丝
&&& 要说巍山小吃中最有名气的,应该就是粑肉饵丝了。走进古城,大街小巷随处都有卖这种小吃的店铺。谁也说不清这种美食从何时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又走出小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和味觉,只知道,从小到大的每一天,都有这样的美食温情地抚慰我们的味蕾,带来心底一丝丝淡淡的长久的温润。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巍山人,都是在这种一根根细软如银丝的小吃的热汤和香气里浸润长大的。&&& 粑肉饵丝,顾名思义,就是用云南最常见的米制品饵丝为主要原料做成。云南很多地方都有饵丝这种小吃,而巍山的饵丝总是和粑肉联系在一起,两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成就了巍山火巴肉饵丝的美味美名。&&& 如果说一根面因为加工的繁琐是在近年才走进市场走进每一个平常的日子,而小甄糕也因为制作的特定工具只能在固定的摊上吃到,那么,粑肉饵丝就显得平和亲近多了,每一家人,每一天,都能自己制作美味可口的粑肉饵丝。饵丝是现成的,有专门加工的作坊,过去的作坊用手工制作,精选上好的粳米淘洗、浸泡,蒸煮,切丝加工而成,如今用机器代替了手工,每天天不亮,一丝丝粗细适度,软硬恰好的银丝般的饵丝散发着大米的淡香从机器里流出,被送到大街小巷的小吃店,集贸市场,开始了一段快乐的温情之旅。&&& 不论是居家还是小吃店的粑肉饵丝,味道优劣的关键就在于粑肉和汤的制作。这种制作的程序,于我,早就耳熟能详。因为有一手好厨艺的父亲总认为店里的粑肉和汤不及自家煲制的美味,所以总是不嫌麻烦的自己制作。从小,就经常看到父亲制作粑肉,首先到市场选择新鲜上好的猪前胛膀蹄,去掉细毛,放在温热的炭火上慢慢烧烤,当一缕缕肉香随着袅袅的青烟升腾在小院的上空时,那些新鲜的猪肉就被烤得外皮金黄而肉却不糊不烂。然后放到淘米水里浸泡两三个小时再用温水刮洗干净,再把洗净的猪肉放到特制的大土锅里煮,汤内还要加入新鲜的筒子骨,本地精致的火腿、姜片、草果等作料。先将汤煮沸,再用微火慢慢悠悠地煨炖。10来个小时后,一锅香气袅袅,味道鲜美,油而不腻的靓汤美肉就可以出锅了。然后将买来的那一根根银线一样洁白软糯的饵丝在热水里一过,放入白瓷青花的大腕,洒上切得细细的颜色翠绿的香菜,葱花,加入香气扑鼻的汤,放上皮色金黄的粑肉,再按自己的口味加进一些调料,一碗汤色洁白香气四溢色泽丰富的美食,就呈现于你的眼前了。只一眼,就让人垂涎三尺,让你忍不住手中的筷子和味蕾里跳动的食欲。&&& 一箸下去,入口,饵丝口感温润,软而不断,细嫩却有筋骨,粑肉鲜嫩软糯,浓香四溢,再加上热腾腾油而不腻的靓汤,一个字:爽!如果再放上点本地自制的咸菜,味道就更加丰富怡人了。&&& 这样的一碗小吃,在当地,应该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吧。这样的吃法源于何处,如今已无从考证,可是,它的美味,它的温暖,润泽了每一个巍山人成长的每一段时光。可以说,每一个巍山人,记忆里都有粑肉饵丝的香气存留,无论你游走何方无论你的舌尖品过多少美食,粑肉饵丝带来的悠长的温暖和润泽,注定与你如影随形,一如那缕淡淡的绵长的对故土的牵念和悠远的情怀。&&& 粑肉饵丝,寻常,平和,温泽,一如巍山人待人的诚挚与温情,和着那缕缕香气和温热,静静地飘散于古老的岁月间。走进古城,晨光里最大的享受,莫过于随意找家小店,来上一碗浓香的火巴肉饵丝,随味蕾享受一份暖到心底的慰藉。无论是最常见的吃法,抑或是老王家新创的“过江饵丝”,都将这种小吃的美味发挥到了极致。当一碗温软的银丝安静于如白玉般散发香气的汤里,一碗炖得软硬合适肥而不腻的火巴肉呈于面前,一天的好心情,一天的好劲头,就在这样的一碗小吃里获得了底气和抚慰。&&& 当形如棋盘的古城还未在晨曦里醒来,这些小吃店就在微亮的晨光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早起的学生来了,一碗粑肉饵丝,带来一天学习的劲头;晨练的老人来了,一碗粑肉饵丝,越发显出鹤发童颜的精神和不老的心智;远方的游客来了,一碗粑肉饵丝,留下对这方古老城池不忘的记忆和怀想。而我,最喜欢的是在清晨和暖的阳光里坐在小街安静的小吃店里,让这样的一碗经年不变的美食,温润我一天的心情和日子。&&& 听着耳畔熟悉的不熟悉的来来往往的人们轻声的家长里短,细细嚼着精润可口的饵丝鲜嫩美味的粑肉,慢慢喝下浓香鲜美的靓汤,一缕温情,一份满足,悄悄地,浸润了我的心田。
&&& 扯不断的牵念―― 一根面
&&& 多年以前,一根面是古城人居家特有的美食,要在过节全家团圆或是家里老人过寿才和面制作享用。在满溢温情的家里,和面,调料,然后一起齐心合力拉一根扯不断的细面,意寓家脉不断,和和美美,长寿安康,故一根面原来的名字叫做扯扯面。也许是这其中蕴含的美好意愿和独特的味道,不知从何时起,扯扯面走出了家庭,走进了小城,以一缕缕扯不尽的情缘,悄悄留在南来北往的过客心上。&&& 城内经营此生意的店铺不少,但最为有名的一家,家庭式的劳作经营,一间不大的店面,平时也足已应付小城内光顾的人了,只是逢年过节外来人一多,小店就显得格外拥挤,但却透着素朴的温馨。走进店内,只见男主人双手上下翻飞,不停歇地将盘中盘好的一圈圈绵软的面扯出,拉匀,就像变魔术一般,一堆盘绕的面索在他娴熟灵巧的手指间飞舞进锅里,面的一头在锅里随着滚烫的开水快乐翻腾,一头却还静静躺在盘子里。几分钟后,出锅,女主人用剪刀将面剪断,放在碗里,加上用新鲜的骨头和火腿熬出的香气扑鼻的汤,再由老妈妈放上用香菇、鲜肉炒制的“帽子”,如若是自家炒制的,还会放上一些应季节的清脆的豆瓣,红辣椒,还有山里现采来卖的蘑菇,一碗飘散着浓香的美味的面就摆放在你的面前。不用动筷,只要看那色彩就会让你垂涎三尺。吃一口,软而不烂满口爽滑,连带肉的鲜香,蘑菇的清香,一种别样的感受瞬时在你的舌尖流淌。最为奇绝的是这一碗面从头到尾就是一根,但绝对不会让你吃得“剪不断,理还乱”,这一碗香气扑鼻的面柔滑顺畅,保准让你吃得心情舒坦。不管心中是否有郁闷或忧伤,在这样一根顺滑的面里,总能带给你心绪的舒畅和安然。&&& 独特的制作和适宜的口味,一根面,得到每一个小城人和外来客人的赞赏。而我更为喜欢的是全家一起动手制作的快乐,和面、扯面、剪面,所有的温馨都已经在这一盘扯不完的柔软的面里了。这样一碗连在一起从始至终不弃不离的面,每个人品尝它,或许都会品出一些不同的味道来吧。&&& 一根绵软,柔韧,扯不尽的面里,有着家人对远方游子的牵挂,有着亲人间割舍不去的亲缘,有着情人间刻进心底的思念,那一丝丝一缕缕的情缘,不会随时间流淌而磨灭,却在光阴里经年沉积,挥洒不断,绵延不绝,一如这一根柔绵温暖的面。&&& 一根细面,就是一缕扯不断的牵念。&&& “一根面”的来历&&& 巍山地处南疆边陲,面食不是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包子面条等面点只是作为平时的小吃。巍山人喜欢吃米制品,从饵丝,饵块、米糕上就可见一斑。一根面之所以成为巍山的一道妇孺皆知的美食在众多的小吃中常年经久不衰,除了味道的鲜美,制作的精妙,它的来历与其间包涵的意蕴,也是这种小吃在古城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起一根面的来历,据说还是与茶马古道与马帮有关。当年的巍山大马帮走南闯北,为家乡带来经济的繁华也带来外地的一些新鲜事物。融会贯通,包容一切美好的东西一直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巍山人的美德。相传马帮中一个机敏的小伙悄悄将拉面的制作方法记在心上,带回了家乡。地道的拉面手艺,再加上本地新鲜的蔬菜腊肉火腿炒制的帽子,巍山拉面,既保留了北方拉面的劲道顺滑,又有了自己独特的鲜香。只要回家,小伙子就要为亲朋好友做上一碗可口的拉面。一来二去,小伙子做的这份美食吸引了众多亲朋好友前来品尝,但遇到了一个问题,一下子做不出那么多的面让几十口人吃,聪明的小伙便事先将面拉好盘在大盘里,等下锅时再拉细拉匀,现拉现煮,煮好后放上炒好的鲜香扑鼻的“帽子”,一碗巍山地道的“一根面”就成了。这样的一份美食,得到对“吃”很讲究的巍山人的认可和喜爱,很多家庭也学会了这样的制作手艺。逢年过节,老人过寿,都要做这样的拉面来吃,寓意老人长寿,家中子孙绵延,幸福不断,好运连连。&&& 后来,这种小吃走进市场,现做现买,味道鲜美,吸引了每一个本地人或是外来客的味蕾和目光。走进小店,既能欣赏到老板双手纷飞行云流水般的拉面技艺,又能品尝到一份温情四溢的美食,为你留下一缕缕扯不断的巍山古城美好的回忆。
&&& 遥远的糍粑&&& 每年的冬至节总会如期而至。&&& 冬至节是个提示人类关注天象的节日,这是我们睿智的祖先从远古的那端发出的呼唤。在天气渐凉渐冷的日子里,我的心总被这样的节日温暖着。&&& 在今天的巍山――南诏古国的发祥地,昔日,宽阔的坝子里,五谷总是飘香。其中有一种稻谷叫糯谷,因此,有一种香米必然叫糯米。每年的中秋刚过,农人就有意地把一部分糯谷储存起来。冬至前夕,再把这部份糯谷舂成米,舂米的方式有三种:有水碓的地方用水碓,用水冲;有脚碓的地方用脚碓,用脚踩;没有其上两者,便用较大的石臼;用手杵。此时,农忙的日子已经过去。因此,尽管离冬至节还有三五天,杵糍粑的碓声便响了起来,村村寨寨,此起彼伏。&&& 糍粑的原料必然是糯米,糯米必然是先煮后蒸,及至香软的米饭时,再趁热放到臼里去杵。杵糍粑的过程是个愉快的过程。在碓口忙碌着的,总是那些勤劳而年轻的母亲们。母亲们的身旁,总会有三五个自己的和邻家的娃娃。娃娃们天性是不安分的,但此时,总会静静地围成一圈看着,总会一两个不知不觉地把食指放进嘴里含着,可以看出的是:他们或她们,似乎还会用舌尖,去舔触嘴里的那节指尖。口水,就这样顺着嘴角流了出来。&&& 我家祖辈不是农民,很不幸的是,居住在古城古街一座低矮而苍老的院子里,因此,对无缘拥有这样的场景,我会常常抱怨我的父母,甚至,累及爷爷奶奶。顺便说一下,在近亲或者远亲当中,我的辈份很高。因此,是我远亲中的一个侄儿,一个我要仰起头来,才能看清他的嘴脸的侄儿,给了我一个非常难逢的机会。&&& 侄儿是个推土机驾驶员。他把推土机开到哪里,自然被哪里的村民奉为贵客中的贵客。于是,在那个冬至节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我和另一个既是同学又是侄儿的伙伴,受邀到古城西面的大山坳里,一个叫梯子坡的彝族村子去做客。&&& 当推土机在不远处轰响着的时候,女主人已经在厨房里蒸熟了糯米饭,男主人已经把脚碓碓窝碓嘴擦洗得干干净净。接着,在“吱嘎,咚;吱嘎,咚”的响声中,我和我的伙伴的笑声尤其响亮。因为,在脚碓一上一下的碓脊尾端,又增加了两条瘦弱的腿。&&& 糍粑杵好后,由女主人再把它揉成块状,然后放至荫凉处,待冷透坚硬之后,吃时用刀切成片状,放在火塘边沿,用散尽火焰的炭火慢慢烘烤。这个过程一定要慢,慢慢地,一片片糍粑的肚子便鼓了起来。鼓至极限,便会有轻微的“嘭”的一声,让黄黄的糍粑的表层开裂成许多形状。而里面,白白的柔柔的,极富张力的肚肠凸了出来,冒着烫人的香气。&&& 吃糍粑必然要蘸蜂蜜,刚一踏进主人的院子,顺墙摆放成一溜的蜂箱就那么显眼。蜂箱是用粗大的树干做成的,锯一截,中间镂空,缝隙全用牛屎糊严,每只蜂箱,仅留一个小洞,供蜜蜂们爬进爬出。但是,我看到被蜜蜂们爬出爬进的小洞,分明是牛屎做成的,而洞沿,已被蜜蜂们的双腿,不经意地涂抹了黑色的一层,由此我想,蜂蜜会不会很脏。&&& 蜂蜜一定不会很脏。特别,许多年后,当我看了一部叫做《傻儿师长》的电视连续剧之后,才知道牛屎其实很好。因为,那位师长在不发迹的时候,用他的祖传秘方,把牛屎卖成了名贵药材。&&& 蜂蜜肯定不脏。因为,我碗里的蜂蜜浅黄透亮,当我用糍粑去蘸食的时候,在阳光下,总会拉出一条飘摇的蜜线。糍粑是有限的,但是,任我们去吃;蜂蜜是有限的,但是,主人家的那个小弟弟抹着嘴角对我们说:“蜂蜜多多的,多多的吃。”说的时候,用手指着墙角的那一溜蜂箱。&&& 我们真的很能吃。早晨,我觉得已经把切好的片状的糍粑全吃完了。到了晚上,想不到女主人又端出了一盆糍粑。那糍粑的形状象一只碗。围火塘而坐的时候,她给一人发了一个。她说:“你们是为修水库来的,我就把糍粑做成水库的样子。”小弟弟高兴地接过母亲的话头,他说:“水库修好后,糍粑多多地吃。”&&& 水库样的糍粑很难烘烤,终于烘烤好了的时候,我撬了一大块刚从蜂箱里割出的满溢着蜂蜜的腊巢,折一节柴棍,在里面挤戳。然后,再把蜂腊放进嘴里吮吸,吐掉腊渣之后,才轻轻地咬一小口糍粑。这样的糍粑这样的蜂蜜我就吃过一次。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到冬至节围火而坐,烘烤糍粑的时候,我都会对亲友们讲述那个早已过去了的节日。&&& 因为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有水库样的糍粑,才能盛进满溢着蜂蜜的腊巢――尽管遥远。
&&& 半夜做油粉&&& 油粉是豌豆浆汁做成的,但是,为什么叫油粉而不叫豆粉,我不知道。&&& 那时的我很小,那时的我很馋;那时没钱买东西,那时有钱也很难买到东西。&&& 那时做油粉的人家,必然是相对殷实的人家。很幸运,由于父亲在甸中街擀面,与大仓一家做油粉的人家有了交情。于是,在我十一岁那年,有机会到这户人家串门,让我顾不得体面地吃了许多油粉。那户人家有个儿子,比我年长三四岁,他私下对我说:“半夜我叫你,烙出锅巴来,我多多给你吃。”因为香喷喷的锅巴的诱惑,半夜时分,不,其实是第二天凌晨,主人的说法是“鸡叫头遍的时候”,我终于从沉睡中听到了叫唤,终于咬紧牙关,捶打着脑袋起床了。然后,跌跌撞撞地跟着这位哥哥进了闪烁着煤油灯光的作坊。作坊里,他的父亲已经在用双手推动着木连杆,动作是推前拉后,推前拉后。连杆的那头呢,套在石磨上盘边缘的一个凸轴上。因此,在大人的推前拉后的作用下,上盘石磨便围绕着下盘石磨的中轴旋转起来。此时,他的母亲,则依偎在一只盛满豆瓣的木桶旁,不紧不慢地用勺子舀起豆瓣,倒进石磨上盘的磨眼里。随着磨盘转动的速度,上面不断地添料。下面,不,是磨的上盘与下盘的中间,便不断地呈螺旋状地涌出了乳白色的稠浓的浆汁。浆汁不断地渐渐往下垂落,便在磨槽中越积越厚,厚到一定的程度,自然会缓缓地往槽口流出,流进早已放好的另一只桶里。&&& 在我好奇的眼光里,大人告诉我:“豆瓣是头晚天黑前用饱满圆润的当年豌豆磨成的,磨好后用水浸泡到鸡叫头遍的时候,再来磨成稠浓的浆汁。水和料的比例,由眼光来定。”在我努力地睁着眼睛的过程中,灶里的灶火已燃了起来,我想我有东西吃了,便又努力地睁大了眼睛。然而,终于磨好的浆汁,却被倒在一个吊着的平躺的十字架里。十字架的四个头,栓着一大块白色的纱布的四角,因此,白纱布成了一个跟木桶一般的容器。而下面,自然还有一只空着的木桶。此时,两位大人在歇气,那位哥哥则理所当然地去按住十字架的对直的两端。虽然十字架有两个对直的两端,但很随意,只要对直就行。如此,两手稍稍用力,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地动作起来。这时,浓稠的浆汁便在这个独殊的容器中作不规则的翻动,而纱布底面正中的部位,便有更为乳白色的,如牛奶般的浆汁流出,流到下面的桶里。这样的动作做了许久之后,结果就明显地出来了:纱布兜里兜着的是渣,滴到桶里的是汁。&&& 此时,灶里的火还在亮着,而锅里滚着的是水。紧接着,水被舀进了另一只桶里,搁在温热的灶台上。空出来的锅里,马上便有剩余的水珠跳跃着,然后,成为水气迅速升腾。&&& 那位哥哥的母亲其实很年轻,大约就三十多岁的样子,但在我的眼里,高大而慈祥。面对干锅,她用细山竹扎成的小扫把,在盆里蘸了点菜油,飞快地在锅里涮了一遍。随着滋滋的响声,一瓢豆渣及时地倒进了锅里,紧接着,先用空瓢把豆渣摊开,面积就越摊越大,厚度就越摊越薄。此时,放下空瓢,再用扫把作扫地状,冒着热气的豆渣就被扫得十分平整。随着温度的升高,这块将成的锅巴的外延就自然地离开锅面,翘了起来。那位父亲一直坐在草墩上,闷闷地吸着闷筒烟,他站起来的时候,极为快速地把一张一面黄的大锅巴提在手里,同时,那位母亲也极快地用扫把在锅里涮了一圈,于是,锅巴翻了个身,又熨熨贴贴地回到了锅里。稍许,一大张黄黄的香香的锅巴就被提了出来,放在桌上的簸箕里。此时,我的口水已流到嘴角,我的眼光已被锅巴粘牢。当大人又在忙碌的时候,那位很讲信用的哥哥已掰了一大块,塞进了我的手里。&&& 我的嘴里满溢着香味,我在香味中睡着了,倒在墙角的草墩上。&&& 我醒来的时候,簸箕里的锅巴已经一张叠一张地堆得很高,锅里也已经盛满了浓浓的浅琥珀色的透明的油粉,但是,一根前扁后圆的木橇还在锅里搅拌着。而灶旁有一张篾桌,桌面方形的框里,已平平整整地放好了一块白布,接着,一大瓢滚烫的油粉被倒了进去,摊开之后,均匀地撒上一大把揉碎的锅巴,再然后,又是油粉,又是锅巴,如此五六次之后,篾桌框已满。&&& 我捧着一大碗热油粉,剩余的锅巴任我去拿,佐料任我去放。如此,我放了大量的红辣椒油、花椒油、酱油、芥茉汁、大蒜汁。当然,尽管那个时间没有葱花和芫荽,但是,此色彩和气味已让我急不可待。&&& 太阳出来的时候,我在床上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境里,全是做油粉的场面,嘴里都是油粉的味道。不同的,是我在做,别人在看。随着梦境的伸延,我把油粉摊摆到了街旁,不同的,是我在卖,别人在买。&&& 这个梦做了很长时间,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西下,院里却空无一人。于是,我顺着梦境的引导,走出门去,在不远的地方,我找到了我熟悉的油粉摊,那篾桌的方框里,只有一小块金黄透亮的凉油粉了。&&& 那是个无法不饥饿的年代。许多年后我才明白,那一小块最后的凉油粉,是那户人家送给我的慷概和真情。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特别在油粉成为巍山名特小吃的今天,不管在县城里,在乡镇,只要看见油粉摊,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走过去。特别在气候炎热的中午,吃完一大碗爽口的凉油粉之后,我会抹抹嘴角,再要一碗摊主自酿的木瓜醋,一口气灌进肚里。那醋,又凉又酸,酸中带甜,回味长久;那醋,不用付钱。
&&& “牛打滚”的记忆&&& “牛打滚”是巍山人对汤圆的一种称呼。不过,在巍山这两者还有一定差别,“汤圆”是包心的,“牛打滚”则不。&&& 在昆明,它被称作“豆面汤圆”,其制作的程序是,汤圆煮熟后先放在一个有黄豆面的盆里颠簸,再放入碗里加“糖稀”。金碧路有一家“豆面汤圆”专卖店,文革时期我常带孩子去吃。&&& 为什么巍山会有“牛打滚”的叫法,我未作过考证,我想这一定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不是吗?当汤圆在锅里煮熟,沸腾的水使汤圆在里面上、下翻滚,很像牛群在水塘洗澡的样子,故名。我以为第一个把汤圆称作“牛打滚”的人,一定是个诗人,因为他有充分的想像力。&&& 巍山人大都喜欢吃“牛打滚”,常把它作早点,午点、甚至宵夜。&&& 我还记得儿时和大人吃“牛打滚”宵夜的情形。&&& 旧社会的手工业者,夜晚要做许多营生,我家那时是手工制线,自然也不例外。当活计干到夜深时,累了,总会吃点宵夜。为了简便,常到街头去买。&&& 那时的夜市设有如今的热闹,可也有几个地方,有城外的水坝口,钟鼓楼和十字街头这三处。我家离十字街最近,就常去那里。&&& 每处的夜市都卖着几样食品,而十字街所卖食品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王少怀的“牛打滚”了,一提起来,人人皆知。&&& 旧社会巍山无电,夜市的照明全是火把和马灯。火把是在地上插根木棍,上头绑着一个铁皮笼,像装筷子的竹笼似的。燃料是松明,松明燃烧,便照亮周围一片天地,十字街头热闹的气氛也便显现出来。&&& 王少怀的“牛打滚”摊子的大锅里汤水在沸腾,汤圆在里面上下翻滚。来吃宵夜的顾客,板凳上坐满了,就只有站着,蹲着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站在近旁等候的,看到那香喷喷的黄豆面和黑色的“豆沙”,再加上浓浓的“糖稀”,立刻便会勾起强烈的食欲。我每次随大人去,都是买了拿回家来吃,而那夜市的情景却一直让我牢记脑海之中。&&& 巍山“牛打滚”香甜可口的滋味只有亲自去尝才能体味得到。如果要说它“只可品味,不可言传”也可以,因为你只有亲口尝了,才会了解它的味道之美。我小时候吃完“牛打滚”,连那剩下的甜甜的一口汤都舍不得倒掉,要把它喝干。&&& 现今,这“牛打滚”依然是巍山人喜爱的小吃,且只有钟鼓楼和北门古楼外的水坝口有卖。
&&& 合起来的甜蜜――巍山米糕
&&& 米糕,原本不算什么独特的美食,很多地方都有,无非就是用上好的大米,磨成米面,放到甄子里蒸熟便可享用的甜品。古城的米糕一般有三种做法,圆形的甄子,把蒸出来的米糕切成片,呈方形的状,蒸出来的是块,最为独特的是那种用“合”做单位的小米糕。&&& 卖糕的老妈妈,常年就在古街的一隅忙碌着,不需太大的地方,不要太多的工具,也就是一只火炉,炉上一个盛满水的锅不停地冒着腾腾热气,锅盖上挖出三个圆洞,圆洞上放上三个用木片做成的高约5厘米大小如拳头底尖口圆的小圆甄。每天清早,那位头发花白满脸笑容的老妈妈的火炉子就生起了不灭的炉火,等锅里扑哧扑哧冒着不停的热气时,老妈妈的双手也就不停地忙活起来了。只见她熟练轻灵地将磨好的米面用勺子舀进小园甄,甄里的米面在热气的蒸腾下变得松软,还飘着淡淡的米香,随锅里的热气隐隐钻进你的心房。几分钟后,甄里的米糕熟了,老妈妈舀出一勺磨制好的拌有红砂糖,芝麻,花生面的配料,轻轻洒在糕面上,然后飞快地将一个小甄拿起,准确无误不差分毫倒扣在另一个小甄上,这样,一合米糕就完成了,再在火上蒸大概一分钟,等夹在其间的砂糖化到恰到好处之时,再将这样一合米糕从小甄里倒出放在盘子里,就可以品尝了。&&& 这样的一合小米糕,是古城人最家常的早点,营养、甜而不腻,美容养颜,而最为别致也最惹人喜爱的,是春天才有的青豆小米糕,这个季节有青绿色的现采的蚕豆煮熟磨细合在米面里,那种让人眼睛舒服至极的清新的绿色的米面,甄出来的就是青豆小糕了。袅袅热气间,一合松松软软,自然淡雅的绿色的小米糕呈现在你眼前,中间夹着一层薄薄的暗红色的糖,如同一个精致的工艺品。不曾下口,淡淡的清香就飘进你的心里肺里,轻轻一口,满嘴生香,米的糯香,新鲜蚕豆的清香,还有红砂糖的淡香,在你的嘴里缓缓流淌轻轻萦绕。&&& 一年四季,春去春来,街角的老妈妈,每日在古城的晨曦里,将炉火烧得旺旺的,不论刮风下雨,经年如一,向每一个古城的旧客和外来的新交,蒸出一合合散发热气,合着甜蜜的米糕,寓意甜甜蜜蜜,和和睦睦,节节高升。清晨,踩着古街磨平的青石板,穿过梦中尘封的圆拱门,静静徜徉于古朴清幽的小街,悠闲的步子轻轻停在老妈妈和蔼可亲的面容前,买一合热腾腾甜蜜蜜松软软的小米糕,一口下去,恰到好处的甜,恰到好处的软,一种温软润泽的快感顿时侵袭了你的味蕾钻进你的心底,可爱的小米糕,会在你的舌尖上跳一曲绵软温情的舞蹈。&&& 独特的一合小米糕,如果你把她分开来吃,味道一定不如合在一起美妙,分开的小糕,中间的糖就不匀称了,甜蜜的感觉也远远不如合在一起的美味。我想,这也就是这种美食的一个寓意了吧,因了那层薄薄的糖,两块小米糕合二为一,因了那层糖,原本不算美味的小米糕有了别样的甜蜜韵味。就好像茫茫人海滚滚红尘里的两个人,既然寻到了,就不要在轻言放弃,既然合在一起了,就不要轻言分离,合在一起,生命才更加完满美丽。这种美好的寓意跟巍山传统厚重的文化积淀相得益彰,一合小米糕,就是一份和美甜蜜的祝愿。
&&& 青豆小糕的来历&&& 巍山的米糕和北方的“年糕”一样,一直是民间由来已久的一种节日喜庆美食。过去要在过年过节,婚娶过寿时才制作享用,寓意“步步高”,“年年高”。那时米糕都是用很大的圆甄来蒸,现在依然有这种制作方法,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一些节庆,都要有这样的一甄米糕,象征和和美美,步步高升。甄熟后由主人将一甄米糕分切开来送给亲朋好友和客人们吃,味道香甜,口感软糯,成为巍山民间的一道美食。但这种方法制作的米糕,由于量大,甄制麻烦,不适合平日的需要。而小甄糕因做工方便造型独特,适应了平日生活所需。这种用小圆甄甄制的小糕从何时开始,如今已无从考证,但民间流传的故事也许能让人们了解这种精美小吃的由来及内在的寓意。&&& 自古以来,巍山一直是茶马古道的重镇,本地也有很多从事马帮运输的乡民。城内一支大马帮的马锅头喜好甜食,尤其喜欢吃本地的米糕。可是平日里走南闯北奔波在外,难以满足口福,而制作米糕的圆甄携带也不方便,所以让心疼丈夫的妻子很是遗憾。这位心灵手巧的年轻女子,为了让丈夫在路途的劳顿中品尝到带着家乡味道的米糕,就想办法制作了一套方便携带的甄糕的工具。在锅盖上挖出小洞,用木片做成上圆下尖的小甄,中间用铁皮凿出有透气小孔的隔板。这样,小圆甄恰好放在锅盖的洞眼上,只需在锣锅中盛满水,置于炉火上,在小甄内放上混合好的米面,两个小甄一起蒸,三五分钟后,米糕就熟了。这样一套甄糕工具,便于携带,制作也方便。让远行的马帮汉子能在艰苦的长途跋涉中,享受到那份带着浓浓思念的甜蜜和慰藉。一合小糕,带来一份悠长的牵挂和润泽心底的浓浓爱意。&&& 后来,这种携带方便,甄出的小糕外观精巧而且新鲜的甄糕方法便在巍山城内流行起来。不遇年节吉庆的平常日子,也可以很方便地甄出一合合香甜松软的美味小吃,让人一饱口福。再后来,灵秀聪慧的巍山女子又将每年新鲜采摘的青蚕豆煮熟磨成细面和米面拌在一起,甄出来的小糕颜色碧绿,再加上红砂糖的色泽,芝麻的香气,一合合美丽的青豆小糕,成为巍山人最喜欢的早点。如今的小糕摊上还多了各种色泽的小糕,洁白的大米糕,金黄的玉米糕,褐红的高粱米糕,应季的青豆小糕,一合合色香味形样样俱全的小甄糕,成为古城小吃里一道精美温润的风景。
&&& 清凉解暑的妙食――冰粉凉虾&&& 来巍山的游客最喜欢吃冰粉凉虾。据上辈人讲,冰粉凉虾不是同一个时期问世的,凉虾是什么朝代、什么人做出来的已无法考证,而冰粉的来历传说是蒙化人发明的。&&& 据说很久以前,蒙化地方(今巍山)有几个人在山上烧石灰,把烧好的石灰堆放在一个土坎下面的小水塘旁边,时不时的有石灰掉进这小水塘里。在水塘上面的土坎上生长着一种植物,有二三尺高,开兰花,结出的果子外皮象蝴蝶翅膀一样,果子里包着象菜籽一样的籽粒,一到秋天,这种植物的果子会炸开来,里面的籽粒就掉进土坎下面的小水塘里,这籽粒越掉越多,在风的作用下水塘里的水不断晃动,水塘里就出现一层象“冰”一样的东西,用手一摸稀软滑润,蘸点尝尝没有任何味道。烧石灰的人们感到十分奇怪,就把这种植物的籽采来,装在盛有冷水的盆里用手搓捏,结果见盆里出现一些白泡泡和白沫子不会成“冰”,他们想这东西在外面水塘里能成“冰”,可能是水塘里面有石灰的缘故,就拿来点生石灰放在盆里,果然盆里的白泡泡和白沫子都散去了,盆里的水变得稠起来,慢慢地结成了“冰”,用勺子舀一点尝尝,清凉滑润,没有怪味。于是他们就采来很多这样的籽粒,做成“冰”,放上一些糖做消暑解渴的饮品,冰粉就这样问世了。&&& 做冰粉凉虾十分简单。做凉虾必须用麻线谷米或桂朝2号大米,把米磨成面再用箩筛筛去粗的留下细面,把米面放到冷水里调成稀面浆,倒在兑有生石灰水的锅里煮,边煮边搅拌,等锅里的面浆慢慢变稠时,就用漏瓢舀起漏在盛有冷水的桶里,洁白润滑的凉虾就做成了。做冰粉更是容易,只需把冰粉籽装在布袋里,扎紧袋口,把布袋放进兑有一定生石灰水的冷水盆里,慢慢搓揉布袋,盆里的水就变成冰粉了。&&& 原先在街面上人们只光买凉虾,自冰粉问世后,凉虾和冰粉就结成了密不可分的伙伴。凉虾能消食解渴,凉虾能清火解暑,再加上用红沙糖熬成的糖汁或自制玫瑰糖口感非常爽口清新。尤其在炎热的夏季,看着盆里那雪白亮丽的凉虾,晶亮润滑、咖啡色的冰粉,让人止不住地只想流口水,花上几角钱吃碗冰粉凉虾,简直凉透了心。比喝茶水,饮料要惬意得多,既便宜、又健康。&&& &&& 舌尖上的舞蹈――饵块&&& 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大理粑粑叫饵块”,其实粑粑和饵块是两种不同的小吃。说起饵块,那可是大理最常见的一种小吃。而巍山的饵块,更是寻常百姓生活里一种美味的食品。每一个巍山人成长的日子里,除去有火巴肉饵丝鲜美的香气,更有饵块不离的陪伴。&&& 在云南,很多米制品被人们变着花样制作成不同的美食,饵丝、米线、饵块、米糕……相同的原料,不同的口味,一粒粒闪着亮光的大米,为人们带来别样的滋味,在一天天一年年里悄然地养育抚慰了成长的每一个日子。在巍山,饵块是与火巴肉饵丝一样受欢迎的小吃,因为制作的精细,味道的软糯筋道,口感合适携带方便,成为古城温情小吃里一份不可或缺的美味。v城内有很多制作饵丝的作坊,顺带也做饵块,和饵丝的原料一样,精选当地上好的大米,淘洗、浸泡、蒸煮、冲捣、揉制而成。那些圆形或长方形的饵块,一片片堆在一起,吃的时候轻轻撕开就可以加工了;有的就是一个长条的大块头,买回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切成不同形状做成不同的味道。这种平常的小吃做法很多,烧、煎、煮、炒,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味道,让你久食不厌,口舌生香,难以忘怀。而烧饵块,因其味道的脆香,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喜爱。&&& 走进古城,无论早晨还是夜晚,古街两旁都会有一个个卖烧饵块的摊子,不灭的炭火,带来不灭的温暖与亲切。走到摊上,蹲下身子,一缕缕暖意瞬时将你包围。你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样式的饵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不一样的佐料。将饵块放到温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当那个洁白的饵块随炭火的温热变得柔软,香脆,再将各种精制的佐料放上。巍山饵块的佐料丰富多彩,除了不同口味的酱,还有辣椒、麻油,芝麻,咸菜,豆芽,炒得喷香的肉酱……。一个个薄薄的烤得金黄的饵块上放上这样的一些佐料,卷起来,就成了一份味道鲜美,香辣润口的美食了。一定程度上说,饵块的美味,除了饵块本身的软糯可口之外,离不开丰富的佐料带来的多彩口味。而巍山人的热情和好客,也可以从给饵块放佐料上略见一斑。烧好的饵块,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放佐料,主人是不会阻拦你的,一卷内容丰富的香脆脆的饵块里,有着多彩的味道,更有巍山人待人的热忱和浓浓的温情。&&& 这样的一卷饵块握在手上,温暖,散发着香气,吸引着你的味蕾和目光。一口咬下去,大米本身的软糯,烘烤后的香脆,各种佐料混合在一起的麻辣,浓香,让你吃着手里的,眼睛一定还盯着火盆上散发热气香气的那一个个美味的饵块。当你在早晨或夜色里漫步古城,别忘记在小街的摊上烧上几个美味的饵块。嘴里慢慢悠悠地嚼着这样的一卷美食,步履悠悠闲闲地行走在古街,你会心情舒畅,一种简单却真实的幸福,就这样从心底悄然涌起。古城的安静,饵块的美味,为你带来一份难得的闲适与安然。&&& 很多时候,享用着这样的一份美食,总会记起小时候的一些快乐往事。那时的日子虽物质匮乏,却满溢着简单的淳朴的幸福。每年几个固定的日子,秋收后新米进仓,冬至,新年和春节,都会吃到买来的或是农村亲戚家送来的洋溢着喜气的饵块。一个个有杯口碗口大小的圆圆的饵块上还印着一些精巧吉祥的图案和“喜”“福”“寿”“春”等字样。这样的一个个玲珑小巧的饵块,蕴含着丰收的喜庆,洋溢着乡民们朴素的对生活的热爱与祝福。那样的饵块是用石碓冲捣手工制作而成的,从舂饵块到给亲朋好友送饵块,整个村寨就都有一股浓郁的温情与喜气飘散。这样的日子,农闲后的傍晚,一家人围坐在热腾腾的火炉边,烤着香喷喷的饵块、糍粑,讲着贴心的话语,温馨和美的气氛,就在大米淡淡的香气里悠悠地逸散。如今,已经很难再吃到那种用石碓冲捣而成的精润软糯的饵块了。但那份曾经的记忆,和着今日饵块里愈加丰富的配料一起,在舌尖舞动,为你的味蕾带来一曲热辣香脆的快乐舞蹈。
相关文章:
主办: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大理白族自治州电子政务管理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理巍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