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哪个庙有送子娘娘送的孩子胎记

肇庆有个十八奶娘庙,求子必去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肇庆七星岩的“十八奶娘庙”,就是一处绝佳的“求子”庙。十八奶娘庙位于七星岩半山玉皇殿的东侧,建于解放前,内里仅能容下四、五个人,伸手可及庙顶。
12月19日讯
二胎放开了
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祖国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如春风吹过百花开,造福神州儿女。消息传出后,满城热议二胎话题,最牵动人心的当然是如何求得心中所想。
在肇庆七星岩的&十八奶娘庙&,就是一处绝佳的&求子&庙。
十八奶娘庙位于七星岩半山玉皇殿的东侧,建于解放前,内里仅能容下四、五个人,伸手可及庙顶。
十八奶娘庙内供奉了21座塑像,在中间稍大的是金花娘娘(庙宇主神),两旁是花公、花婆,十八个形态各异的奶娘则分排在两边。
中间是金花娘娘,左右两侧分别是花母和花公
庙内每个奶娘形象生动,从孩子出生喂奶、玩耍、读书、睡觉各种形状都有。她们各有名姓,分工细致,从投胎、怀胎、定男女、保胎,直到分娩、养育,乃至吃喝、梳洗、行走、祛病等无所不包。
庙宇虽小,但名声却是响当当的,在这十八奶娘庙求子非常灵验。解放前后,寺庙可谓香客云集,香火旺盛,热闹非常。特别是在农历四月十七&金花诞&,从清晨开始,善男信女接踵而来,纷纷争先恐后涌入寺庙,轮流跪拜祭祀。
据说,拜祭者到十八奶娘庙拜祭,要在各位奶娘的面前各插一炷香,周而复始循环,直至将手中的一束香插完,看看最后一柱香插在哪位奶娘面前,则根据奶娘姿势预示结果。
如果是抱子夫人,则求子成功,奶娘怀抱的孩子就会托身为自己的孩子,拜祭者要用红绳系在奶娘抱着的孩子身上,一边磕头,一边祈祷,口中念叨:&祈子金花,多得白花;三年两朵,离离成果。&。若是面前的奶娘为空手的,那就无需再祈求,则要等到来年再碰碰&运气&。
如是白花夫人,则求得的是男孩;如是红花夫人,则求得的是女孩;如是转花夫人,则预兆胎儿性别由女转男;如是保胎夫人,则预示能保胎成功&&等等。(古时&花&指胎儿、婴儿,&白花&指男孩,&红花&指女孩)
若是拜得花公花婆,说不定有双胞胎哦~~~
此外,过去当地人到十八奶娘庙求&丁&,参拜时须带上油灯,参拜后把油灯点燃然后带回家,以求添丁。(以前粤语&灯&与&丁&同音)
添灯(丁),网络图
拜祭&金花娘娘&并非只是肇庆的风俗,而是整个大的风俗。金花娘娘,又名&金花夫人&或&金华夫人&,亦称为&金花圣母&、&送子娘娘&等,是广府人传说中的生育女神、儿童和女儿的保护神。
金花夫人的传说最早源于广州,随后遍及全省,以珠江三角洲一带最为流传,说法有两种:
清代香山人(今中山)黄芝著《粤小记》有载:相传明朝时,一位巡抚夫人临盆三四天都生不下来,有神报梦说请名为金花的妇人来,即可产出。巡抚立刻派人去找,请得金花姑娘来,夫人果然平安产子了。消息传开后,人们都把金花当作神来敬拜,有人难产就请金花。故无人敢与金花成婚,金花恼羞,在仙湖投水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金花,且希望金花继续庇佑妇女顺利生产,故做一个与金花一模一样的神像,并建庙供奉之,称之为&金花娘娘&,该庙就是&金花庙&。
广州金花娘娘,网络图
清代初文学家屈大均著《新语&神语&金华夫人》载:金花夫人生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四月十七日,&成仙&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三月初七午时,少为女巫,不嫁,善能调媚鬼神。其后溺毙湖中,身体数日不坏,并有异香,且有一具与金花一模一样的神像浮出,人们以为是神仙,于是,把神像捞上来并建金花庙供奉她,这个湖因而得名为仙湖,前去祈求生子的都很灵验。故现在每年旧历四月十七日为&金花诞&。
长洲金花诞,网络图
目前,广州市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金花庙,位于黄埔区长洲岛上,已被列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金花娘娘的传说&同时被列入广州市第二批高级名录。
广州金花庙,网络图
现在,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即将落地,我们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赶紧行动吧!
标签:,肇庆求子,奶娘庙,肇庆七星岩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12月7日18时许,正是市民下班归家的高峰期。一名20多岁的女孩从娘娘庙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niáng niáng miào]
娘娘庙位于山东临沂城西北庙上村。始建年代不详,北宋景德年间、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庙长10.6米,宽9.4米,歇山式顶,顶上走兽等饰型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有一明两暗的3间殿堂及前廊。
娘娘庙山东临沂
娘娘庙位于山东临沂城西北庙上村。始建年代不详,北宋景德年间、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庙长10.6米,宽9.4米,歇山式顶,顶上走兽等饰型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有一明两暗的3间殿堂及前廊。
该庙门朝东,意在观海。庙前原
临沂娘娘庙
有、关帝庙、钟楼、戏台等建筑,现仅存干围8.2米的古银杏树一株。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娘娘庙四川成都
娘娘庙简介
孙至兴真人像(郭红元翻拍)
四川后的西马道街古娘娘庙,相传是刘备的家庙,在那里居住了八十个年头的老人,七岁时就到此出家为道。在她一生中,她亲历了老成都三月三“喜神会”的热闹景象,文革时期娘娘庙所遭受到的破坏。说起那已经消失了的古老殿堂和旧民俗活动,孙至兴老人就滔滔不绝……
八十年前,一个普通农妇向灶神许愿,让自己的女儿出家。七岁半的孙至兴就这样来到位于成都西马道街的古娘娘庙,成为一个小道姑。在师爷许原德的教导下,年幼的孙至兴很快熟悉了这个拥有三清正殿、祖堂、真武殿、观音殿、黄金楼等近三十个殿堂的大地方。她每天穿梭在各个殿堂里,布置供品,打扫清洁。她最感兴趣的,是庙宇里供奉的两个用上等白果木雕刻成的栩栩如生的娘娘塑像,来拜的人也特别多。有些香客对她说,这是送子娘娘的塑像。但送子娘娘怎么会有两位呢,这两位娘娘到底是来自何方的神圣,一直让孙至兴疑惑不解。
古娘娘庙现状(郭红元摄影)
娘娘庙喜神会
庙宇里的生活,永远是拜神和诵经,单调且枯燥,平日里只有些香客前来。孙至兴最盼望的,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传说这一天是送子娘娘的生日,成都的百姓都会到古娘娘庙、等庙宇玩耍,参加热热闹闹的喜神会。
关于这一天古娘娘庙的盛况,清人傅崇矩在《成都通览》中早有记载:“用木雕之四五寸长童子、童女若干,在神殿前抛掷众人处,待人争抢……”说起当年的情形,孙至兴老人很是高兴,她说这是她一生中所见过的最有趣最热闹的场面,她一边比划着瘦削的手臂,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喜神会那天最有趣的是抢童子。会首(出钱操办盛会的人)事先准备好许多木头雕刻的小童子,抛给拥挤在殿堂外的老百姓。据说谁抢到童子,谁家就会得子,延续香火,人丁兴旺。那些想要孩子却一直没能如愿的妇女,抢得最卖力,往往是三四个妇女争抢一个童子,你扭着我的胳膊,我压着你的脑袋,谁也不肯放手,闹得个个面红耳赤、头发蓬乱,哪怕一般跌倒在地,也绝不罢休,逗得围观的众人大笑不止。
娘娘庙挂灯
而庙宇附近的街道也是被挤得水泄不通,这里往往是年轻人的天下,他们伸长脖子,等着看刺激的“挂灯”和“鸡脚神”的出场。不一会儿,“挂灯”的人出现了。他们个个光着膀子,用细细的镔铁穿过手臂、后背、胸口的皮肤,挂上点燃的油灯。他们强忍着疼痛,慢慢在街道上踱着步子,额头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汗水。挂灯挂得最多的人,全身上下都是燃烧的油灯,起码有一二十盏。据说是为了向神乞愿。这样可怕的场面,让孙至兴着实目瞪口呆了很久。后来,她才知道,这些敢“挂灯”的人都是成都各码头的袍哥大爷及他们的手下。
娘娘庙鸡脚神
比起“挂灯”,“鸡脚神”就有趣得多了。“鸡脚神”其实就是踩高跷的人,装扮成无常或妖怪的样子,以娱众人。“鸡脚神”的嘴巴上贴着长长的血红色假舌头,脚上拖着铁镣,扮着怪相到处捉人,围观的人装作害怕的样子四处逃散。孙至兴说,年年都是如此,没什么新花样,只有一次最特别。那一次,装扮“鸡脚神”的艺人颇花了一番心思,那长长的假舌头竟然是一整条肥肠做的。他把肥场全包在嘴巴里,到了人多的地方,“哇”就吐出来,吓得一些小孩子当场大哭。唯一不方便的就是,每次吐出来后,都得有个帮手去帮他把肥肠塞回嘴里去。而他脚上的铁镣也不同寻常,拖动起来“哗哗”作响。因有这位敬业的艺人,那年的游行队伍兴致特别高,拥着“鸡脚神”从西马道街一直走到青龙场,方才返回。“喜神会”结束后,这位艺人在古娘娘庙歇息,向孙至兴大倒苦水:“拖着铁镣走了那么远的路,脚都肿了一圈!”
娘娘庙走红
三月三“喜神会”在1949年以前,一直都是成都市民所熟悉的民间节日,“抢童子”、“挂灯”、“鸡脚神”等节目,在成都的各个庙宇也都几乎雷同,但有一项民俗,是只有古娘娘庙才有的,那就是“送娘娘出嫁”。孙至兴说,“喜神会”那天,大家把两个娘娘像从神坛上抬下来,用清水给她们沐浴,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好后,用轿子抬着上街游行,表示她们出嫁。这是个非常特殊和奇怪的民俗。
一开始,孙至兴也不明白这个习俗的渊源,她便询问师爷许原德。师爷告诉她,古娘娘庙本是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的家庙。刘备死后,进攻蜀国,后主害怕得不得了,下令投降。刘备的孙子本想出兵誓死抵抗,却没有得到同意。悲愤的刘谌于是来到家庙,哭告先主刘备,然后杀掉自己的两个妃子,自己跑到成都南边的惠陵墓前拔剑自刎,以死殉国。孙至兴这才知道,庙里供奉的两个美丽的娘娘像,并不是送子娘娘,而是殉国的两位刘谌妃子,古娘娘庙也因此而得名。
其实,孙至兴的师爷的这番话也是从他的前辈那里听来的。古娘娘庙到底是不是刘备的家庙,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王家佑等学者都对古娘娘庙做过考证:刘备即位于成都五担,也就是今天的署前街附近,古娘娘庙位于五担山东边,很可能是刘备家庙。史料记载,刘谌杀妃正是在家庙之中。所以后人用送娘娘出嫁的奇怪民俗来怀念两位妃子。
娘娘庙重新起来
1937年的一天,孙至兴正在殿堂里忙着做事,忽然听见几只鸦雀从屋檐上飞过来,刺耳地尖叫着,往她身上撞。她马上知道师爷出事了。这些鸦雀是师爷的朋友,师爷有个镔铁大桶,满满地装着花生胡豆,那群鸦雀常常站在师爷的肩膀上,用嘴扯师爷的耳朵,讨要食物,很通人性。孙至兴匆匆赶到师爷那里,师爷已经羽化。不久后那些皈依弟子等也匆匆到来,原来鸦雀们已经飞到各个弟子家用同样的方式报了信。师爷的羽化,意味着古娘娘庙里的唯一一个男子不在了,守护此庙宇的担子,落在了孙至她的师傅彭明珍这两个柔弱女子身上,古娘娘庙也开始命运多桀。
1949年后,曾经香火缭绕的古娘娘庙,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大杂院,陆陆续续搬进来好几十户人家,住进了古娘娘庙的二十多间殿堂里,昔日香火缭绕的庙宇成了人们洗衣、吃饭、打麻将的场所。而最宽阔的正殿,也成了街办织布一厂的厂房,工人们在这里摆好织布机,热火朝天地进行生产。面对这种情景,孙至兴虽然不舍,也只得离开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庙宇,还俗回到了简阳老家,她的师父也离庙而去。直到1953年,孙至兴方才重返古娘娘庙。这时庙宇里的殿堂因年久失修而显得破旧不堪,光景已大不如前。孙至兴看着红漆剥落的木柱和失去色泽的神像,十分难过。但她没有想到,一场更大的劫难即将降临。
在文革这段特殊的年月中,成都的庙宇十有八九难逃厄运,古娘娘庙也不例外,往日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像都被搬下神坛,砸成碎块。提及此事,孙至兴只是摇头,“可惜了,那两个娘娘像那么漂亮,都打碎了。别说是木雕的娘娘像,就连铜做的玉皇大帝像和丘祖像,那么硬,那么重,一个四十多公斤,一个三十多公斤,都被砸成了碎片。”
眼看着殿堂毁坏,神像全无,孙至兴的师父彭明珍气得一病不起,住进医院。一天下午,她执意让孙至兴把她悄悄背出医院,回到古娘娘庙,不久在病榻上含恨去世,只留下孙至兴一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师父羽化后,打砸庙宇的人经常来这里转悠,孙至兴把重要的经书藏在自己的住处三观殿供台下的角落里,自己仍旧早起诵经,在神案上点上油灯、献上贡品。曾有一个年轻人带着一大群人怒气冲冲地来到三观殿,叉着腰望着孙至兴。孙至兴熟视无睹,依然虔诚地做着自己的事。这个人在那里站了很久,最后默默地出门去,跟他同来的人说:“走吧,以后别来了,让她在这里住下去。”
古娘娘庙现住持陈理清(郭红元摄影)
娘娘庙青羊宫
孙至兴如此“大胆”的举动,反而保住了古娘娘庙,那些她藏起来的经书也得以留存。但随着搬进这里的居民越来越多,古娘娘庙还是不可避免地消失了,最后只剩下一间小小的三观殿,成为古娘娘庙最后的殿堂和孙至兴的安身之处。
三观殿的破旧,可以用几欲坍塌来形容,篾条编成的墙壁,糊着些纸泥和石灰,前面是神像,后面就是孙至兴的木床。由于香客稀少,
古娘娘庙道观(郭红元摄影)
不仅修缮没有着落,甚至连贡品也成了问题。孙至兴说:“其实都无所谓,庙子虽然破,也可以住。贡品简单,也是我敬神的心意。
古娘娘庙道观现状(郭红元摄影)
我只要有一碗稀饭,就会贡半碗。”孙至兴一直过着这样艰难的日子,直到1983年才得到些改变。
1983年,恢复开放。当时成都的道教师父寥寥无几,孙至兴被邀请到青羊宫兼职,看守三清殿。孙至兴还得自带饭钱,到青羊宫“上班”,早晨去晚上返回。“那时的青羊宫条件很简陋,连一条板凳也没有,我只能找块红砖垫着坐。不过我还是把三清殿弄得很好,我把三个大花瓶摆在神案上,放香客们送的鲜花,非常漂亮。”对于自己在青羊宫的表现,孙至兴很满意。但当青羊宫在成都的名气越来越大、香火越来越旺时,她最终还是没有留下,回到了古娘娘庙,一直守护至今。
三观殿的墙壁上,贴着刘谌和两位妃子的画像,也有香客来膜拜。前些日子,还有位刘姓外省人来过,拜了刘谌,捐了几千元钱,说是想认祖,孙至兴用这些钱修缮了庙宇的墙壁。“只要我活一天,庙子就会在一天,我不会让它垮的。”孙至兴很坚决地说。她一直在担心古娘娘庙在她手中消亡,这样对不起师父和师爷,孙至兴得到一个好消息,政府决定原址保护古娘娘庙。“这是功德无量的事。”孙至兴很是欣慰,毕竟她已在此守护了八十个春秋,她希望古娘娘庙一直存在下去。
娘娘庙采访手记
西马道街充其量只算
古娘娘庙道观现状(郭红元摄影)
得上是一条小巷道,弯腰低头穿行其中,低矮的屋檐几乎碰到我的额头。如今这里已是一个水泥和红砖混成的居民大杂院,拥挤地住着近百号人,根本没有一点庙宇的影子。庙外的大杂院里,有人大声吆喝着打麻
古娘娘庙道观现状(郭红元摄影)
将,有人肆意往院子的地上泼着污水。很难想象,刘备家庙(古娘娘庙)竟然会隐藏在这拥挤嘈杂、破败不堪的院子里。孙至兴带着笔者来到巷道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指着两扇斑驳的红色木门说:“这木门是用仅存的两张牌匾做的,以前庙子兴盛的时候,这样的牌匾有四五十个。”笔者看见门扇上模糊地刻着四个篆字“维坤镇位”,这也许是刘备家庙残存的最后一丝痕迹。
娘娘庙辽宁大石桥
娘娘庙,在辽宁西南约里。此山原名迷镇山(米真山),现属。
辽宁迷镇山娘娘庙
娘娘庙山始名迷镇山,又称迷真山,大山半巅之阳坡有海云寺院,殿内供云霄、碧霄、琼霄三娘娘神像,因此当地人又称之为娘娘庙。庙前山下有石材建成的戏楼,有楹联刻其上,堪称天下第一大戏台。戏楼、庙堂毁于1948年解放战争年代的炮火中,现仅存残墙断壁等遗迹旧址。1992年,大石桥市人民捐款在原庙址上又重新修复此庙,香火又复兴旺,游人也络绎不绝。在以前多是一些善男信女为求子求女而来,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经贸活动为主的庙会活动,吸引了东北及京津地区的众多客人。农历四月初十八日是娘娘庙会日,更是游人云集,盛况空前。
迷镇山上共有古建筑三组,即娘娘庙、大戏楼和海云寺。据传,从前有一位居住在迷镇山附近的青年,一日黄昏,偶见一辆满载食盐的马车由西至东缓缓行来,车上坐着三位眉清目秀的姑娘。由于道路泥泞,行车艰难,青年便热心上前协助,将车推至迷镇山下。三位姑娘为表谢意,赐给青年好布三匹,即启步上山。只见,三位姑娘盘坐在迷镇山顶开始祈祷,霎时,环环奇妙的光晕由体而发,照耀四方……青年颇为惊异,伏地朝拜,并将奇景广传乡间。闻者纷纷聚来,开始在迷镇山上建庙,用以祭祀三位姑娘。三位姑娘深受感动,暗助百姓修筑神殿。不久,一座三层大殿的庙宇,呈现在迷镇山上。神殿中,端坐的是云霄、碧霄、琼霄娘娘。民间,盛传三位娘娘福佑幸福、健康、子孙昌盛甚是灵验,“娘娘庙”也由此得名,即而成为关外佛教胜地,闻遐东三省。迷镇山,更是被广喻为“娘娘庙山”。[1]
伪满时期娘娘庙庙会
娘娘庙娘娘庙庙会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祭祀三位娘娘的日子。后来,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一天,慢慢演变成“许愿求子、拴娃娃、偷小鞋”等带有母系社会女神崇拜色彩的民俗活动和地方性信仰。尤其在20世纪40年代初,从农历四月十八开始,为期三天的迷镇山庙会海纳各界游人、四方僧侣,人数最多时高达三、四十万,可谓盛况空前。现今迷镇山娘娘庙庙会更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伪满时期的娘娘山庙会
娘娘庙娘娘庙的传说
营口大石桥市西南的迷镇山下,有个村庄叫夏家屯,原名叫“下驾屯”。
相传很早以前,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娘娘云游北方,云头碰到了盖州城南的烟筒山,只见那山独峰突兀,云雾缭绕,风景独特,三位娘娘便决定在此胜境接受人间香火,施善保民,再度金身。不久,一座娘娘庙便出现在烟筒山下。现在烟筒山山城上摩崖“碧霞”二字及山城下峭壁上的“仙凡分界”四个大字,就是明万历年间根据这个故事镌刻的。
当年烟筒山娘娘庙里塑造三位娘娘金身,香火常年不断。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侍候娘娘,晨送洗脸水,暮送浴脚汤。一天晚上,小和尚照旧用三个铜盆,分别打上温好的洗脚水,轻轻地放在殿前,又在三个水盆前摆上三个小板凳,然后便躲藏在门后,想偷偷的看个究竟。待天黑人静时,只听见有轻微的响声传出以工代殿外,小和尚透过门缝往殿内窥视,只见三位娘娘轻盈地离开宝座,到水盆前个就个位,脱鞋洗脚,吓得小和尚目瞪口呆,连大气也不敢喘了。他越不敢喘气,嗓子眼越痒,终于控制不住,咳、咳地咳嗽起来。有娘娘惊慌地说:“有凡人!”刹那间,三位娘娘都复了位。事后不久,小和尚的双目便失明了。
娘娘失了&小节&之后,便打算离开此地,另觅胜境,继续修行.一天清晨,有一辆载盐纪车由南向北赶来,车重马弱,缓缓而行.车老板是个中年人,抱着鞭子,似睡非睡地坐在车辕上.当车到山前时,只见庙里走出三个姑娘,直奔大国而来,并搭话要求车老板捎个脚.车老板思索一下,便谢绝道:&三位大姐别见怪,一车重载,牲口膘不好,这都强拉,如果你们姐仨再坐上去,我去盖州卖盐就怕赶不上早市了.再说,我一个中年男子,拉你们三位黄花秀女,如果让别人看见了,风言风语地传扬出去,对我,对你们都不好.&三位姑娘诺诺称是,车老板连头也不回,扬鞭而去.这时天放大雾,对面不见人.车老板只觉得马不停蹄,车速加快,耳边生风,当他细看眼前的山峦和村庄时,方知车早已过了盖州,翻过青石岭,到了大石桥西南的迷镇山下.车老板回头看时,三位姑娘刚从车上跳下来,对车老板说:&谢谢你啦,我们要去的地方到了,你回去还能赶上早市.&果然,车老板把车赶回盖州时,天才大亮.
三位姑娘下车后,老大云霄指派老三碧霄去查勘一下迷镇山.不到一袋烟的功夫,碧霄回来了,说同顶是风水宝地,地下埋有一只男靴,这山已被别人占据了.云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脱下一只绣花鞋,命令碧霄再次上山,把绣花鞋埋在男靴下3米的地方.碧霄自认&三人行小的受苦&,带着无可奈何的情绪,拿起绣花鞋,怏怏而去.
云霄和琼霄在山下左等右等,也不见碧霄回来,云霄就指派琼霄上山看看。琼霄上山一看,只见碧霄已洋洋得意地坐在一座空庙的正位上。琼霄二话没说,一屁股坐在碧霄的东侧,仅次于正位的位置上,也不顾云霄了。山下的云霄等得不耐烦了,就光着一只脚,爬上山来。当她发现老三和老二都不个顾个地抢位而坐时,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倒背着脸坐在碧霄的西侧。这大概就是“倒坐观音”的来历吧。
相传每年迷镇山庙会期间,上山逛庙的妇女中,有不少人的一只脚被划破。这大概是云霄娘娘生气,对信女们的一种处罚吧。
且说三位娘娘坐定后,大施仙法,响晴天,忽然云雾大作,山上土木金石之声三日不绝。三天后,云消雾散,一座宏伟的庙宇大殿落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挑檐亮瓦,玲珑剔透。对此,曾有鲁班代修之说传于民间。
庙宇落成,惊动了埋男靴而先占迷镇山的真武大帝。由于事关重大,一时难辨,他便具告天庭。天庭经过验证,却把山判给了三位娘娘。真武大帝无奈,迁往耀州城西北的猪龙山,修建老塔寺(亦称小神庙),接受人间香火。一桩神案才到此了结。
  从此,三位娘娘下驾的地方便被人们称为“下驾屯”。后来虽然改为夏家屯,但这个屯里并没有姓夏的。[2]
更为神奇的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前三日(四月十五左右)与后三日(四月廿一左右),娘娘庙所在的大石桥市一定会下一场雨,人们称这两场雨为“刷山”,四月十五的那场雨是为了让山变的干净好迎接三霄娘娘,四月廿日的雨是为了洗净庙会时的尘土。
娘娘庙北京奶子房娘娘庙
娘娘庙简介
位于崔各庄乡奶子房村。始建于明朝中叶,清中期重修,占地面积约600平米,三大主殿中,供奉云霄,碧霄,琼霄三位娘娘神像,当地人称之为娘娘庙。每年农历的四月十八日是娘娘庙会日,香火旺盛,也是民间庙会主要参拜的中心。庙中的古松至今保留完好,被朝阳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初期,设立奶子房地区小学校,年,娘娘庙拆除,翻建新校室。
娘娘庙传说
在民国时期的某一天,的一位车夫,送一位中年妇女到安定门外的奶子房村,当来到娘娘庙门前时,车夫停车住脚回头一看,中年妇女就忽然的不见了,再一看车上,留有足额的脚费,车夫立刻跪地参拜,谢谢娘娘赐福。
娘娘庙天津
天津是北方地区妈祖文化的中心,故有“南有湄洲妈祖庙,北有天津天后宫”之
说。文化是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的民间谚语,充分说明妈祖文化在天津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葛沽的庙多建于明朝,修于清朝。其中,最大的庙为娘娘庙,占地6亩多,绿树红墙,殿阁巍巍。院内分前后殿,烛影辉煌、香烟缭绕,门前有个大广场,立着两根大红旗杆。  明朝地方志称“国朝四庙为四鼎”,东鼎葛沽娘娘庙,西鼎天津天后宫,而四庙之中唯有葛沽娘娘庙是“全供刹”,别地只供一尊,而葛沽所供各尊齐全,有12尊娘娘之多。中间就坐的是窘霞元君的三个化身:碧宵、云宵、穹宵。左右陪坐的是眼光娘娘、子孙娘娘,东西两边还有7尊站立的娘娘,东边靠近主座的是天明娘娘,依次是泰山娘娘、、火灵娘娘;西边靠主座的是龟灵娘娘,依次是豆疹娘娘、送岁娘娘,正是先有了这座娘娘庙,也便产生了对娘娘的祀庆典——“跑辇”,至今每年春节期间,这里仍保留着“跑辇”的风俗。娘娘庙就如一个博物馆,泥塑、铜像、木雕、彩绘、壁画,以及供桌上的艺术品,悬垂布幔上的彩绣等等,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我国的一些名山胜地的寺庙都是供奉仙佛,为神而建,葛沽的庙虽也有仙有佛,但也有为人而建,尊人为神建庙以祀。人们把渔家女儿奉为神明,不惜破费血汗钱,为她建庙,为她制造车辇,让她体面地巡视人间,庇护自己。因战乱和“文革”破坏,昔日内的塑像大多已残缺不全,为了传承当地文化,人们重修了妈祖庙,但是,当年的许多塑像却转变为精美的壁画故事,雕画于妈祖庙大殿中,讲述着当地渔家对妈祖的尊畏与各个美丽的传说。
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观光胜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以和为依托,举办首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有利于保护和挖掘天津的历史遗存,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增强同全世界华人,特别是港、澳、合同胞的感情交流,加强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带动文化、旅游事业和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将举办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列入市政府20件实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海内外的积极响应。经初步接洽,台湾、香港、澳门和福建地区的民间组织和旅游部门将组织近千人来津赴会,共襄盛举。
娘娘庙陕西漫川娘娘庙
位于(原)贺家岭脚下,始建于明朝末年,四周有五条山梁朝汇,形似聚汇,庙后有一棵千年古松,树围约5米,树干4米以上双叉,参天耸立,树冠如巨伞,遒劲苍翠,其势壮观。庙有前后殿各三间,中间有配房、天井连接。前殿主要供奉武圣关帝,后殿主要供奉观音菩萨。
清代中期香烟旺盛。解放初期,破除封建迷信拆毁神像,此庙作为村级小学使用近40年。2000年当地善男信女捐资修缮庙宇、重塑神像。
有联赞曰:&古松古庙存千古;福水留万福&。
娘娘庙河北
娘娘庙位于大白乡娘娘庙村(原名:赵霞村),生于赵霞村,拳夫人娘娘庙是钩弋夫人被汉武帝赐死后,该村的父老为纪念钩弋夫人(西汉汉昭帝的母亲)而修建。根据《东光县志》记载:永乐二年,有王、于而人来此定居,村东有拳夫人娘娘庙,遂赵霞村改名娘娘庙。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窦章志路过娘娘庙,曾为怀念钩弋夫人作七言绝句一首:远上望天涯。畔上有人家。汉武停车选莲花,顺城枫树映。诗中的赵河即为娘娘庙村北的洚河。
娘娘庙河南
娘娘庙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娘娘庙村位于东南角,东靠涅水,南接汲滩后湾村,西与白牛乡接穰,北靠严陵河。
2、行政区划:娘娘庙村覆盖两个自然村:娘娘庙自然村和皮家自然村,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
3、户籍人口:总户数395户,总人口1541人,耕地2867亩。
4、组织建设:村支两委干部5人,皆为高中学历,小组组长10人。党员27人,村民代表32人,调解委员1人。
5、民政规模:五保户7户7人,低保户32户64人。
娘娘庙村庄建设
公共事业:学校一座,小学段,容5个年级,1个学前班,在校教师8人,学生98人,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新建幼儿园一座,可容小、中、大三个班级,文化茶馆一处,游乐场一处(待建)。
村道硬化:柏油路一条,约2公里;水泥路7横1纵,约3公里;待修水泥路约500米。
远程教育:教室一座,教程教育仪器、电脑一台,电视机34英寸一台,各项电教规章制度上墙。
村支两委办公室3间,办公设施全套,各种规章制度上墙。
娘娘庙经济状况
民营企业:可容5000只鸡的养鸡场一处,年养鸡3000只,养猪场5户,年存栏肉猪240只,生仔母猪20只,机械大户3户,磨面机、粉碎机1户,耕旋收割2户。
种田大户:5户,共控流转土地约250亩。小麦良种育种基地100亩,共育良种普麦9号、豫麦1017两个优良品种,亩产1000斤以上。
特产作物:烟叶面积年100亩,小辣椒100亩,花生、棉花各150亩。
粮食产量:年总产量小麦250万斤,玉米200万斤。
人均收入:2500元
娘娘庙新疆天池
娘娘庙,又称“西王母庙”。道教将视为的太太,因此称西王母为王母娘娘。据
天池娘娘庙
史料记载,娘娘庙当年建筑规模宏大,香火旺盛,1932年毁于战火。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内外华人多次受到西王母的梦托,因此来中国大西北寻找梦中仙境的人络绎不绝,当他们来到天池后发现天池之景与梦中非常相似。
日,台湾“西王母朝圣团”一行219人,专程来天池朝拜。自此以后,海内外“西王母朝圣团”络绎不绝。1992年,台湾道教“慈惠堂”在原娘娘庙遗址兴建了这座庙宇。现庙内有王母娘娘全身像及原娘娘庙部分遗物,如古钟、瓦当、壁画等。
娘娘庙游览区:一到大天池,左侧就有一条路向东延伸。循路向前数百米,可见一个船坞。从这里沿大天池东岸小路向南徒步半小时许,便可到娘娘庙游览区。
娘娘庙贵州省
娘娘庙清嘉庆初(1796年),贵阳知府程煜在其宅(指月堂)右侧建立娘娘庙(今指月街17号)。据说庙中塑有一娘娘双手抱子的塑像,不生儿子的妇女,便提着鸡蛋到此敬供,企盼来年生个儿子。因此,来往敬供的人很多,特别是逢年过节更是十分热闹。又说,在贵州唱戏还不流行时,娘娘庙搭有戏台,经常唱戏。时任贵州提学史李宗坊经常到此看戏,还在《黔记》中写到:“贵阳竹枝词三十首作者不知谁何译,录数首以志士风,中秋月色最清佳,锣鼓喧闹笑语哗,乔扮仙姬来送子,背兜兜个大倭瓜,妾轿迎来郎拜堂,郎忙去谢妾爹娘,合欢三日娘看妾,满月回门妾伴郎,板凳条条坐绿鬟,娘娘庙看豫升班,今朝比似昨朝好,烤火连场演下山,娘娘庙在指月堂,烤火下山花戏也”。据说娘娘庙这种热闹景象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此处今为贵阳市民政局用地。
鹿公祠:鹿公祠位于护国路东面,贵阳市民政局后侧(指月街15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3年),是鹿忠之子(两广总督)为祭奠其父而建祠以祀之。鹿忠,满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任贵州都匀知府。
鹿公祠的面积约200平方米,祠内原建有大堂1间,二堂1间,厢房3间,均为木质结构古式平角平房。房屋建筑牢固,支柱粗大,漆色辉煌,殿房高约5米,院内种有树木,左右两厢砌有花台,种有花草。祠内清爽秀丽,祠大门为牌坊形,大殿内供有l米多高镀金鹿忠牌位l块。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贵州分会设于此,并在祠堂大殿悬挂孙中山先生像。之后国民政府在此设官署、办医院,民国25年(1936年)在此设黄包车公司。解放后为人民政府接管,1980年,市民政局迁到指月堂办公后,此处改为市民政局宿舍。
.大石桥市市政府[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送子娘娘送的孩子胎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