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的诗

|||||||||||
最新播报:
“新型职业农民”将成农业发展主力军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方玮晴)“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面朝黄土背朝天”……人们以往对于农民的刻板印象,今后可能要彻底改观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吸引了各方关注。
在传统观念中,农民指的是“农村居民”,更多表示的是一种世代相袭的身份。而在新时期,农民应该更确切的定义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那么,何为“新型”,如何“职业”呢?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法并不是第一次提出,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宋洪远介绍,近几年,农村的经营主体和经营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家庭经营以外,还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我们正是适应了这样的新变化新要求,提出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宋洪远指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最基本的元素,例如农户的家庭成员,合作社的负责人,企业的经理人,专业大户的领办人等,都需要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如果成为一种“职业”,那么势必就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上与其他职业共同竞争,吸引人才。
在过去30多年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乡村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比重从1978年76.3%下降到2000年67.9%,在2013年则下降到50.4%。这么多农民离开农村奔向城市,不仅改善了自身境遇,同时也补充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吸引人才回流到农村,加入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位在农村一线工作的基层公务人员向新华食品坦言,现在主要的劳动力,特别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不愿意来到农村,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是多年形成的“在城市中立足才有出息的”观念,学生在城市里上学毕业后,回到农村似乎并不那么“高大上”,并不是大多数高校人才的首要选择。第二就是收入问题,农业发展了,经济效益上去了,自然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则撰文指出,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中,农民是作为一个身份存在,这意味着很多城市居民无法下乡做职业农民。由于农地制度的限制,他们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是从事了农业生产,但是由于种种因素限制使得他们无法扩大规模。
傅蔚冈认为:“职业农民最为重要的一点莫过于降低农民的准入门槛。”
尽管面临许多困难,但是近几年来,粮食稳步增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改革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农村以及农业的发展。我们在田间地头、农企车间里已经可以看到不少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的身影。
我们再回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农业改革时提到,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改进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办法。无论财政多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种种措施显示了政府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决心。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一定会在“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三农”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您的位置: &
打造新型职业农民
优质期刊推荐让农民职业化唤回土地的诗意时光_网易新闻
让农民职业化唤回土地的诗意时光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让农民职业化唤回土地的诗意时光)
相信每个人都不少见这样的报道:种粮大户开着先进大机械种地。然而现实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你真的不见得清楚。记者在我国河南、山东两个农业大县调查得知,如今的“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大多数的农户仍是分散经营,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成了种粮的主力军。(据5月29日《人民日报》)
没有年轻人的土地是落寞的,也终究会沉寂下去,毕竟那些年已花甲的农民会一天一天老去,田野间也会不再有他们“倔强”的身影。农村劳动力人口高龄化,是我国乡村甚是普遍的现象,也是长期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耕作者已经老去,而“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他们不愿意去从事在土地耕种的事情。这种心理诱因也很简单,一言以蔽之则是农业对他们没有吸引力。而缺乏吸引力也是由诸多要素叠加而成的,一则是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年轻农民追求价值多元化得以显现;二则尽管这些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但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一亩地的收入还不如打俩月零工挣得多,而且有时候还会陷入“多收了三五斗”的困惑;三则当农民觉得窝囊,看不到成长空间,在同龄人间也不体面,就像农民的口头禅,“当一辈子农民,种一辈子地,有啥奔头?”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这是形势所迫,而务农者后继乏人的现象必须引起国家和地方的警醒。破解这一难题,关键点就在于摒弃农民这种身份的标签,而将农民塑造成像“厨师”“司机”“文秘”一样的职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职业的荣光。毕竟现在早已不是小农经济时代,“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华丽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只有让新型农民成为艳羡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吸引人的事业、有奔头的产业,也许年轻人才会在乡村的土地上重拾那份诗意时光吧。其实,这两年已经有地市开始了探索和尝试,比如2015年4月,陕西省就给182人颁发了新型高级职业农民认证资格证书,他们平均年龄38.6岁,有22名女性,年龄最小的是一位从事生猪养殖的22岁小伙。学历最高的是硕士,有人年收入过百万,其中不乏半路辞职的公职人员。
“农村天地,大有可为”,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而是应该真正成为一些年轻人心灵的盼望,而要实现这一转变,注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一方面需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各地还必须出台具体措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城乡两元结构,让资源在城乡间配置更均衡;第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互动,鼓励他们目光不能仅仅盯在种粮上,而是向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等模式靠近;第四,各地还必须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给农民们创造有利条件进修培训,有关部门增加种粮补贴、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完善社会管理和农村金融体系,让他们安心留在农村发展等。
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才能找回土地的诗意时光,期盼!
本文来源:新疆天山网-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