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一枝独秀夫妻幸福村出租房

内蒙古乌海市受灾村民喜迁新居
内蒙古乌海市受灾村民喜迁新居
  日 17:29:1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24日电(罗兵)24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五一乡团结新村正式启用,首批756名受灾村民喜迁新居,村民们敲起了锣鼓,扭起了秧歌,放起了鞭炮,充满了喜庆气氛。村民们激动地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乌海市五一乡新一村、新园村、幸福村地
处黄河沿岸,近年来随着黄河主河道不断东移,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致使大部分土地无法耕种。同时,村民们还饱受洪涝和凌汛灾害,住宅墙体出现裂缝,成为危房。为此,自治区政府将这几个村子及时列入易地移民重点工程,总投资1800万元,对乌海市黄河滩区实施分期移民。一期工程现已投资1200万元,于今年7月1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全部完工。
&&&&走进团结新村,只见一条16米宽、600米长的大道两侧,一排排新建的住宅和温室整齐有序。刚迁入新居的村民们正忙着平整土地。村民高山说:“以前的地种不出庄稼,我们一家4口人,都在外面打工,受苦受累不说,拼命挣点钱仅仅够维持生活的。这次好了,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温室大棚了。现在我还申请了1万元的贷款,准备买头奶牛。等经济条件再好些,还要买台农用车。”五一乡党委书记吴红顺说,移民新村主要以奶牛养殖和温室种植为重点,新村主要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元旦和春节期间,移民新村温室蔬菜就可上市,预计到今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4000元。(完)
(责任编辑:王南)
相关新闻/图片:
发表评论: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频道精选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新华网管理协调部 电话:010--
华 网 检 索
国内新闻排行
国际新闻排行
新华网友评论您当前的位置 :&>&
“泥湾村”的美丽蜕变
& & 网12月22日讯 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盐海村道东社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美丽蜕变,村民的生活更是处处跃动着幸福宜居的韵律。&十个全覆盖&让曾经的&泥湾村&变成了如今的幸福村。
& & 眼下,河套大地虽然已是天寒地冻,但在乌拉山镇盐海村道东社&十个全覆盖&项目建设点&&新建的站里却是一派暖融融的景象,村里的大人小孩每天没事都来这里看看,一起唱、一起跳,一起感受&十个全覆盖&工程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 & &以前我们村是泥湾村,一下雨泥泞不堪,路就没法走,里面的出不去,外面的进不来,&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后,看看现在有多好,村里走的全是水泥路,鞋子不沾土,闲暇了也有个活动的场所,还有就是看病、买东西比以前方便多了,总之这个工程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太多了,我们全村人感觉到生活越来越好了,非常幸福。&村民赵红霞见记者来访,一口气说出了她心中的感受。
& & 乌拉山镇盐海村道东社位于盐海村中心,共有村民69户247人,以前这里基础设施条件差,村民们房前屋后都是盐碱坑洼地,没有一点儿&绿&不说,每到下雨天到处泥泞不堪,村产生活十分不便。2014年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盐海村道东村民小组结合村庄整治,开始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如今干净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农户家门口,原来破破烂烂的危旧房变成了砖瓦房,文化站、便民超市、村卫生室的建成更是将村民们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 & 乌拉山镇盐海村党支部书记刘占良表示,下一步,镇里要将道东社进一步打造成沿海村的中心社,以此带动周边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借&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东风,争取把每一个村子都改善的越来越好。&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乌达区第四届初中部英语节戏剧比赛在北京师范大学乌海附属学校道德讲堂举行本次英语戏剧比赛为全乌达区热爱英语,热爱戏剧的学生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乌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乌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乌海市海南区奏响美丽乡村新乐章---中国文明网
乌海市海南区奏响美丽乡村新乐章
▲赛汗乌素村借“十个全覆盖”东风,打造具有法式乡村建筑风格的新村。
▲赛汗乌素村旧貌。(历增&摄)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让乌海市海南区农区环境更加整洁优美、农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的危房改造,是“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实现农区百姓安居梦的重大民生工程。为此,“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海南区顺应农区居民期待,把农区危房改造与改善农区人居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以非常力度、非常措施、非常政策,推进农区危房改造工作,拉开了打造新农区危房改造工程升级版的大幕,奏响了农区安居的暖心乐章。——前言
&&&&措施得力民心暖
&&&&海南区农区民生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底子薄,特别是一些贫困居民仍居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土打房或“半生半熟”的砖包土房里。这些土打房和砖包土房因为年久失修,出现屋顶下沉、墙面开裂或屋内的地面低于路面,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等情况。住上好房子,是农区居民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深入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海南区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分别采取就地改造修缮加固、原址翻建、集中区新建等多种模式,全力推进危房改造进程,加快实现有人居住危房全部改造。
&&&&海南区坚持把拆除土房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针对土房户,在既不突破现有危房改造政策又灵活捆绑使用各项政策的基础上,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争取全面消除土房;针对砖包土房,坚持分批次、分步骤解决的办法,优先解决房屋有结构性危险、确实不适宜安全居住农户的危房改造问题。
&&&&10月8日,家住赛汗乌素村头道坎村民小组的高杰军看着被推倒的土房十分激动,因为不久之后他和老父亲就要住上安全的新砖房了。
&&&&“我的土房都住了32年了,还是老父亲给盖起来的。我的房和老父亲的房紧挨着,一样的破旧、低矮,尤其是下雨时,屋外下大雨屋里淋小雨。
&&&&因为是土打房,又住了30多年,安全系数极差,墙上已经裂开了大裂缝,顶棚也沉下来了,为了安全房顶就用铁丝拉着,美观根本谈不上,就为了别塌下来。”高杰军说。
&&&&在“十个全覆盖”危房改造中,高杰军和父亲都能享受到危房改造补贴,能翻盖新房了。
&&&&当下乡驻村干部将这个政策宣传到高杰军家,又帮他填写申请并通过时,高杰军感到像在做梦:“我都不知道这一切是不是真的,这几天一见到下乡驻村干部我就要问,听到他们肯定的回答,我心里才踏实了。老父亲更是高兴,老了能住上新房,直念叨党和政府的好。”高杰军说,“十个全覆盖”工程让他们家三代人受了益。&
&&&&真情为民贴民心
&&&&2014年年底,家住海南区巴音陶亥镇渡口村的崔拴拴告别了住了48年的土打房。
&&&&说起自家的新房,崔拴拴美滋滋的:“以前我家见不着一块砖,房是土打房,有的地方都裂开了一指宽的缝,就连锅台都是土坯垒的、泥糊的。现在,有了党和政府‘十个全覆盖’好政策的帮扶,我们的新房顺顺利利地盖起来了。70多岁了还能和老伴住上明亮宽敞的砖瓦房,还要感谢党和政府为咱老百姓着想呢。”但在“十个全覆盖”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之初,崔拴拴对于拆了土打房给她家盖新房还挺抵触。
&&&&镇领导和村干部第一次到她家告诉她政府给补贴,可以把她和儿子的危房进行改造时,她不愿意。认为自己和老伴都是70多岁的人了,儿子在外打工,能凑合住几年是几年,还费那个事儿、费那个钱干嘛。无论镇领导和村干部说啥,她都听不进去,就认准了不拆。
&&&&第二次镇领导和村干部又上门做工作,她还是不同意。因为她和丈夫算了算,就算政府给补贴,可盖房他们自己也得掏五六万元,有那个钱还给儿女留着呢。
&&&&没想到镇领导和村干部第三次又上门了,这一次比前两次还耐心,像是亲人一样关心着她家的冷暖。
&&&&送走了镇领导和村干部,她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她和丈夫说:“我们自家的房人家镇干部、村干部还操心地一次一次上门劝咱盖新房,这是为咱好,再说国家政策这么好,能让咱住上新房,咱就别小气了,拿出积蓄盖新房吧。”如今,崔拴拴住上了亮堂堂的砖瓦房,而且逢人就夸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夸“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她带来了幸福新生活。
&&&&为了将“十个全覆盖”工程进一步做细、做实,“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之初,海南区就成立了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区建设“十个全覆盖”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区领导和包村干部认真入户调查,全面准确掌握农区危房改造基本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农区危房改造工作。今年,海南区进一步将“十个全覆盖”工程“覆盖”到自然村,并启动了“万名干部”下乡驻村推进“‘四个全面’加强重点工作落实”工作,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积极深入到8个行政村和各个自然村中,入户调查、帮农户秋收、与农户一起整治村容村貌,并帮助农户解决他们的困难……这一切温暖了农区居民的心,也让“十个全覆盖”惠民政策更加深入民心。
&&&&乡村美丽顺民意
&&&&走进渡口村,曾经低矮、破旧的土打房已成了老照片,取而代之的是白色的墙、灰黑色装饰线条、红色西北风格的大门、带着飞檐、安装着彩钢顶的新房。村内道路硬化、垃圾集中处理、水电和广播电视通村也基本实现“全覆盖”,教育、医疗、文化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居住、环境设施、公共服务“三位一体”,村民的生活真正实现了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变。
&&&&“以前从土打房到砖瓦房的变迁需要十几年或两代人的努力,现在‘十个全覆盖’春风吹暖了村里,一步就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你说变化大不大?”渡口村村民蒋俊兰的话很朴实。
&&&&徜徉红瓦、黄色墙的赛汗乌素新村,院墙上的民俗画温馨和谐,法式的建筑风格令人流连忘返。随意走进一户农家,屋内摆放的家电家具同城市人家别无二致。实施危房改造工程,赛汗乌素新村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游”旅游村。
&&&&岂止是渡口村、赛汗乌素新村,万亩滩村、东兴村……每一个村都在发生着变化,每一个村名都像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同一个符号、一种象征。
&&&&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任务繁重而具体。当前,“十个全覆盖”危房改造以及危房改造提质扩面工程,正让坐落在海南区农区的一个个乡村蝶变成居住环境优美、建筑风格各具特色、产业特点突出的美丽村、生态村、富裕村、幸福村。这些美丽的乡村,犹如一个个多彩的棱镜,折射出海南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改善农区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带领农区居民奋力迈向幸福文明的激昂变奏。
&&&&“现在不光我们村,走到各村都是一天一个样,越变越漂亮。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担心没有了;文化广场上跳广场舞,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危房变成了安全房,庄户人的安居梦实现了;人人都有了养老保险,养儿不再为防老了……”万亩滩村村民孙桂英高兴地说。
&&&&如今,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海南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这里既包含了对幸福乡村美丽画卷的描绘,更有对农区美好未来的书写。这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美丽图景,农区呈现出活力乡村、生态乡村、人文乡村、富美乡村、幸福乡村;农业发挥着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农耕文化、特色产业的优势;农区居民与市民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相信,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更加深入地推进,海南区规划布局美、村容环境美、创业增收美、乡风文明美的美丽乡村将会更多,农区与城市发展将实现完美的融合。
拆除危房。(王颖 摄)
上彩钢顶。(王颖 摄)
粉刷屋顶。(王颖 摄)
已建成的美丽乡村。(王颖 摄)
来源:乌海文明网&&&&责任编辑:孙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枝独秀夫妻幸福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