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前景有什么影响

,营销者必上的网站!
当前位置: >
互动社交媒体平台是未来发展趋势
推一把网络营销精英培训新一期即将开课,本期新增移动电商、微商、O2O、自媒体、社群等方面的课程,现在报名就送江礼坤老师亲笔签名的最新版《网络营销推广实战宝典》一书。欢迎咨询QQ:!
  曹国伟是在&新媒体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论坛上发表上述观点。他认为,从创意和内容方面来说,互联网新媒体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打破每个人发布内容、发布信息的壁垒,也给了每个人传播思想、传播内容信息的能力。
  3月17日下午,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今日出席2012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新媒体在创意和内容方面最大的改变,是让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发布、传播和分享内容。他同时认为,从互动平台上获取和创造内容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网民快速占领社交媒体平台
  曹国伟是在&新媒体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论坛上发表上述观点。他认为,从创意和内容方面来说,互联网新媒体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打破每个人发布内容、发布信息的壁垒,也给了每个人传播思想、传播内容信息的能力。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于-19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上图为新浪首席执行官、总裁曹国伟。
  &比如过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更多是专业人士通过专业平台去发行,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创造和传播文学、音乐和影视作品,这其实是互联网新媒体给文化产业带来的最根本变化,也是一个质的提升。&曹国伟说。
  曹国伟指出,手机终端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给互联网带来巨大变化:Facebook每天大概有5亿人创造和传播信息,中国微博一共约有3亿多用户,这仅仅是两年半时间里增长出来的数字,说明网民正在快速使用、占领这些社交媒体平台。
  从互动平台上获取内容是未来趋势
  在曹国伟看来,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趋势,一是实现双向传播能力,也就是产生互动。二是可以产生各种媒体形式如音频、视频内容。而这两个趋势将带动内容行业和媒体往前发展。
  曹国伟举例说,过去每个人创造音频、视频能力有限,现在通过手机和其它设备都可以创造音频和视频内容,这个趋势代表未来内容的获取和创造。&其实新浪微博是一个新媒体,里面有大量图片和视频内容,现在我们很多产品都把音频交互、内容创造整合到社交媒体或其它产品里去。&
  &我相信未来大部分人使用的内容,都将会是互动平台上产生的多媒体内容,关键是我们通过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获得更多收入,让这样一个平台持续发展下去。&曹国伟说。
  曹国伟坦言,互联网成为内容发行平台的初期,版权创造并不能很好保护,但在过去两年这方面有质的提升。比如新浪跟美国NBA签署视频协议,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新媒体版权协议。
  &这些东西都在变化,如果我们有好的模式,有好的法律保护,相信很多人通过新媒体的创造传播能够得到有效回报。&曹国伟说。
  以下为曹国伟演讲实录:
  曹国伟: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也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对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发展的看法。
  我想在座的对新浪已经有了解,我简单介绍一下。新浪是中国的一个网络媒体公司,简单地讲,我们过去更多的是做一个互联网的门户,现在我们更多的发展到了微博平台,比较好理解的就是雅虎加自媒体平台。我们亲历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网络模式发展的过程。
  关于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整个市场的变化,马化腾先生已经讲的非常全面,非常透彻了。我稍微再补充一些。在谈互联网新媒体之前,我想讲的是,今天我们讨论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发展特别有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慢慢体会到,现在每个人使用的很多产品也好,很多硬件设备也好,其实变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同质化,也越来越廉价了。
  以手机为例,十几年以前手机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奢侈品,今天中国已经有10亿的手机用户,几年以前一个智能手机几千块人民币,今天同样的功能可能几百块钱人民币,它的价格下降的非常快,普及程度也非常快。我们越来越发现,在未来我们很多公司已经不是在产品层面上竞争,更多的是在创意、设计、创新上竞争。
  比如手机,同样卖硬件利润越来越低了,但是更多的我们需要开拓手机上内容的服务,创造增值价值,这是一个趋势。在未来,我们可以发现公司跟公司之间的竞争,或者产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创意、创造力的竞争。
  在很多人都在用苹果的手机,大家都认为苹果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公司。我们仔细想苹果为什么成功,除了说他抓住了消费的趋势,抓住了一些科技进步的结果,最重要的是他把科技的成果跟创意、设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的品牌和整个增值有一个质的差异化的定位,这是苹果公司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未来,我相信创意跟设计、创造可能是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于国与国之间的核心战略所在。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欧洲很多国家,比如英国,已经把创意产业作为他们国家的一个战略来重视。中国也是,在过去一年里,我们的政府也发布了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来重视。我想这可能是全世界范围的一个趋势。
  讲到互联网,讲到新媒体,它怎么样给创意产业带来推动的机会呢?马化腾先生已经讲的非常全面了。今天在中国互联网用户、手机用户已经达到非常大的普及率,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到底在哪里?他最最重要的价值,从创意和内容上讲,根本上是打破了每个人发布内容、发布信息的壁垒,或者说突破了这样一个门槛。另外,它也给每个人传播思想、传播内容信息的能力,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在过去,少数精英人士创造了内容和信息,通过少数的被控制的或者有限的渠道,比如大众媒体的渠道、发行、出版等等,少数被控制的渠道来传播,所以它的整个效率相当有限。我认为互联网新媒体最根本的改变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发布,去传播,去分享,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现在在互联网上,除了看到专业媒体创造的内容跟信息以外,更多的可以看到无数的个人在上面创造很多很多的内容,很多很多的信息,并且他们有能力自己做传播。
  过去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更多的是需要专业人士通过专业平台去创造和发行,今天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互联网平台上创造他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和影视作品,而且他还有能力去传播他们的作品,这其实是我说的互联网新媒体给我们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最根本的一个变化,也是最大的一个质的提升。
  刚刚大家谈到了手机终端的普及,社交媒体的普及,这两个东西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今天讲到Facebook,每天大概有5亿人创造信息、传播信息。讲到中国的微博,新浪跟腾讯加起来大概有3亿多用户,这仅仅是两年半的时间里,这是一个飞快的数字,说明大家正在非常快速地使用、占领我们所说的社交媒体的平台。
  这样一个变化,实际上是非常惊人的,有一个统计说现在互联网上每天创造的信息跟内容,是2003年以前历史上人类创造的所有信息跟内容的总量。所以说我们迎来了一个信息与内容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时代。
  这个时代带来了一些什么问题呢?一方面它给了很多人创造和传播的平台;另一方面,给了专业内容制造者一个更大的所谓内容发行的平台,因为在互联网上一个发行平台的用户就是数以亿计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另外是版权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在互联网初期,版权创造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如果说中国互联网在过去两年里变化最大的就是在这方面一个质的提升。中国在过去两年里,物价中涨的最快的就是视频的内容,可能有十倍的增长。
  我们新浪在过去两年里,跟美国的NBA签的视频协议,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新媒体的版权协议。这些东西都在变化,如果我们有好的模式,有好的法律保护,相信很多人通过新媒体去创造、传播的话,他们能够得到有效的回报。
  其实新媒体的发展,或者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很好的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我相信每个国家都会有在政策上、法律上、价值观上的不同制约,但是我相信一个文化产业真正发展的话,它必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自由的环境,也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法律保护的体系,我相信这是任何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谢谢大家!
  现场提问:我们的网络在很多国家都有很多的报纸,我们也对中国非常感兴趣,过去的几百年报纸和杂志发展的历程,现在我们正在面临变革。书籍的发展以前只能通过印刷的方式,但现在就可以通过电子书和其它方式。请问苏铭天先生和曹国伟先生,中国多媒体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发展是非常快的,要比美国和欧洲都要快,你是不是也这样认为呢?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预测?
  曹国伟:我觉得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趋势,或者说新媒体最重要两个特点,新媒体对壁垒的打破最主要的是它实现了双向传播的能力,也就是你所说的互动。另外,它可以承载各种媒体形式的内容。我相信这个趋势以后会越来越明显。
  我们讲的视频的发展,甚至于未来的音频的发展,以前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文字跟图片为主,现在越来越变成以视频跟音频为主的内容。这是一个趋势。我们每个人过去在创造音频、视频的能力有很大的限制,现在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通过手机和其它设备都可以创造音频和视频的内容,这个趋势代表了未来我们内容的获取和创造,大部分来自于多媒体的内容。
  其实我们新浪微博是一个新媒体的东西,里面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的内容,现在我们很多产品都把音频的交互、内容创造整合到了社交媒体或者其它的同类产品里去了。我相信,这个是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而且它会带动内容行业,包括媒体行业往前发展的最最重要的两个趋势。
  我相信,在未来大部分人使用的内容都将会是互动的平台上产生的多媒体的内容,关键是我们通过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获得更多的收入,让这样一个平台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
热门频道推荐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 职场 & 正文
社交媒体渗透工作 对效率影响惹争议
—据全球首席劳动力解决方案专家Kelly Services?与中国著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社交媒体正深深扎根于中国雇员的工作生活中,超过75%的中国员工在工作时使用社交媒体。在有人予以肯定的同时也有人表示,社交媒体扰乱了工作场所的和谐氛围。超过1/4 (29%)的受调查者表示,社交媒体混淆了私人和同事关系,这势必会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中18%的人表示社交媒体对生产效率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于许多职场人士来讲,他们的工作基本都脱离不了社交媒体。这是他们与人沟通交流的得力助手,同时他们也利用社交媒体作出职业规划并谋求职位”,Kelly Services 中国区专业和技术招聘业务总经理 Mark Hall表示,“除了正面的观点,也有人担心社交媒体会导致员工将个人的私事带入工作之中,影响工作质量,降低工作效率。”然而,“工作除了效率,也有其他意义,如个人潜能被激发、体验到工作中的快乐,这些都是雇员获得职业满足感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创新行为的内在力量。”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陈曦表示,“社交媒体为‘职场旧规则’注入新鲜活力,它不仅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也促使企业在市场营销、品牌推广和产品设计等方面做出改变。”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将近170000人参与了调查,其中将近5000受调查者来自中国。
中国的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在主要的劳动力群体中,83%的年青一代(年龄在19~30岁)认为,在工作时将社交媒体用作个人用途是可以被接受的,另外78%的X一代(年龄在31~47岁)和64%的婴儿潮一代(年龄在49~66岁)也持有同样的观点。过半人数(58%)认为在社交媒体上与朋友和同事分享有关工作的意见是可以被接受的。接近1/4(22%)的受调查者不被允许在工作时使用社交媒体。38%的受调查者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求职,而非通过报纸招聘广告、网上招聘广告和猎头公司等传统方式。“事实上,社交媒体在工作场所的蔓延速度远比常规预测的要快得多”,Mark Hall表示。“当许多雇员已经体会到社交媒体的优势时,他们的雇主和经理却仍然在努力解决涉及隐私、监控和触及敏感商业信息等方面的问题”。“对雇主而言,管理理念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环境的变化速度。”陈曦表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拥抱变革或因循守旧,的确是两难抉择,但最坏的选择就是采取漠视态度,对正在发生的变化视而不见。”
陕西高校微博推荐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heidizhao]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大秦微博:广播 11963 条 听众 562372 人
网友最关注
点击排行评论排行
健康美食教育
最新精华贴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社交媒体营销:是未来还是昙花一现?
沃顿知识在线【
类似于26岁的上海女生张小姐(Amy Zhang)这样的中国消费者正在改变着公司营销策略的未来。张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上的反馈来左右自己的消费决策,包括应该购买什么品牌,哪里去购买,甚至是吃饭的地点和所点的菜品。她说:“几年前我选择餐厅主要听好朋友的推荐,所以我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现在如果是朋友聚餐或约会需要预订餐厅,我会先上大众点评网()这样的网站去看看其他人的意见,而且我在网上几乎可以找到关于上海所有饭店的点评。”
如在其他国家一样,互联网增长最热的领域之一就是“社会媒体”,即具有互动性、以社区为主的网络平台。互联网用户(简称“网民”)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建立联系,谈论兴趣爱好,交换信息和内容。在美国,有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网站,但中国的3亿多网民还是喜欢一些本土的网站,包括数百万计的博客,在线视频分享网站优酷(Youku),社交巨头QQ以及无数的在线论坛。
社会媒体网站正在中国蓬勃发展。调研机构Netpop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92%(接近2.24亿)的中国大陆网民使用某种形式的社会媒体,在美国只有72%(约1.05亿)。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s Lee Kong Chian School of Business)的助理教授迈克尔奈兹利(Michael Netzley)说,中国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而且中国网民在网上内容的制造和消费方面非常积极主动。的确,他们不仅在网上观看视频节目,阅读内容或下载图片,他们还是积极的内容贡献者,比如发表博客,在论坛发言,上传手机图片和分享内容。比如,上述调查中76%的人说他们会把有趣的内容转发给其他用户。
很明确,社会媒体并非只是中国人用来娱乐的形式;他们还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施加影响。尤其是当传统的沟通渠道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的时候。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称,48%的受访者称与电视相比,他们更相信在线获得的信息。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参考他人的意见,社会媒体渠道就会在产品的成功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一个流行口碑相传的文化里,中国消费者正在利用各种渠道了解产品。Netpop发现,用户生成的内容,包括消费者点评、论坛讨论和博客内容,对受访者58%的购买决策有影响,而美国这个数字只有19%。另外一家研究公司CIC在2009年的7一项调研中发现,有超过半数的中国受访消费者指出社会媒体渠道在手机、消费电子产品、化妆品和婴儿护理用品这几个类别中,对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大。
奥美广告中国公司(Ogilvy China)的数字战略总监凯瑟郭(音译,Kaiser Guo)认为,“中国互联网上关于品牌的交流很多其实是通过公告板(BBS)进行的,BBS就是人们可以就任何话题发帖,并且对帖子进行回复评论的网络平台。”提供在线BBS服务的天涯网(tianya)就开设了几百个不同的讨论版,用户可以在社区里讨论任何话题,从重大社会问题到护肤心得都可以。
这就是这些网站的吸引力所在。CIC对640名中国网民的调研发现,即使没有购买计划,九成的中国消费者也会关注网上的点评。很多人喜欢在网上社区里追随自己喜欢的品牌,并在网络社区里与人分享个人的观点,而近半数的受访者同意,读到正面的在线信息可能改变或减轻他们对某个品牌的负面看法。56%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的口碑相传是认识一个品牌的有效方式。
指尖下的权力
社交媒体实际是把权力赋予了消费者;他们的在线交谈对于一个公司的品牌资产起着重要影响,无论是以正面还是负面的方式。
但是如果有坏消息发生,情况就会很危险。奈兹利警告说:“中国网民很容易就能在网络上形成一种激动情绪。[关于公司的]坏消息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开,而如果其中混入了民族主义情绪,网民的点评可能会非常负面。”
沃顿商学院的助理教授乔纳伯格(Jonah Berger)也认同社交媒体比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形式的媒体更难控制。他表示:“假如消费者的讨论是以不利于品牌的形式进行,那么允许消费者塑造品牌形象就可能造成危险。”
星巴克(Starbucks)就曾体验过中国网民的愤怒。2007年,当时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持人芮成钢在自己的博客中称,反对星巴克在北京的历史古迹紫禁城开设门店。他的博客题为“星巴克不得进入紫禁城的理由”,他在文中说,“这不是全球化而是对中国文化的侵蚀。”这个帖子在两天之内被点击了50万次,愤怒的网民表达了对芮的支持,猛烈的批评之声迅速被各大传统和在线新闻媒体转载,星巴克被迫撤出紫禁城这个文化遗迹,但这件事已经激起了数百万中国消费者的憎恨与怀疑。
为了解消费者的谈论内容,公司可以利用一些程序“潜入”中国的网站和搜索博客、在线BBS和社交网络,以发现人们对产品的看法。通过这项技术,公司可以监控口碑相传,同时采取措施来防止在网络上爆发公关危机。比如,今年年初,奥美广告公司推出了名为“OBuzz”的新工具,以该公司的语言,是“对纯粹的消费者情绪进行观测”。
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把社会媒体当作吸引观众的新机会。去年,苹果电脑在人人网(以前称“校内网”,一个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上发起一次营销活动。品牌的主页名为“苹果大学”,主要提供有关苹果产品的信息,包括从PC转向Mac的视频演示,同时每月向会员发放小礼品。苹果还鼓励会员与自己的iPod拍照,然后把照片放到在线社区里去,成为自己的“iPod之星”。
但即使是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品牌也从社交网站中尝到了甜头。“MISSNIUNIU”是一本针对年轻女士的在线杂志,创始人白手起家创建自己的品牌。由于没有预算在电视和报纸上做昂贵的广告,这本杂志就利用免费的社交媒体工具来吸引关注度。结果该杂志六周之内就在中国的社交网站上吸引了135,000次访问和6000多个用户。
双向的对话
但是正如市场营销机构BA360的创始人兰德韩(音译,Rand Han)所指出的那样,不仅是那些小公司,更多的企业都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媒体营销策略。“在这个社交日益盛行的社会里,当品牌可以花更少的钱和消费者建立起双向的联系,它们有什么理由还要继续花大价钱投资于传统媒体进行单方面的沟通呢?”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互联网营销战略,品牌吸引网民眼球的竞争也更加白热化,它们都在寻求更多的网络宣传手段,比如在社交网站上播放植入式广告的视频节目。《苏菲日记》是一部40集的互联网剧集,它给公司提供了植入式广告的机会和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方式。这个剧集由索尼电影(Sony Pictures)和中国电影集团(China Film Group)共同制作,主角是一个名叫苏菲的18岁女孩,她搬到上海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在这个网络电视剧中,观众可以进入苏菲的博客,以在线投票的方式决定情节如何发展。《苏菲日记》在中国各大流行的视频网站,譬如新浪和优酷上免费播放,在最初播放的三个月里就吸引了超过1500万名观众。第一季的主要赞助商包括和倩碧(Clinique)。这些公司的产品和服务都在主角的生活中自然地展现出来。
除了增加品牌认知度外,有些公司还利用在线社区来保留现有的客户。德国的汽车生产商宝马公司(BMW)没有选择在大型的社交网站上做宣传,而是在几年前就推出了面向全球受众的BMW互联网社区,包括15万多中国的宝马用户在内的注册者可以在这个社区里创建自己的档案,上传照片和视频,讨论驾车体验以及分享对最新车型的反馈等等。
尽管社交媒体的潜力很大,但是公司应该如何制定有效的在线战略来接近和吸引消费者呢?沃顿商学院的伯格教授认为,要利用社交媒体来营销就必须改变企业的思维定势。“以前的方法是集中在对消费者的宣传上,而这些新型媒体则是鼓励双方对话,鼓励消费者对品牌提供反馈。而且,这些社交媒体促进了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公司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反响。这些工具非常有效,但也必须小心对其进行管理。”
如是的管理要求公司要深刻理解自己的目标受众,比如他们的喜好和倾向。Onecircle的创始人熊尚文(Robert Hsiung)认为,社交网站可以为品牌提供更细分的目标群体。“你要想好你希望接近什么样的人群,然后选择合适的平台与他们交流。许多中国的社交网站现在都瞄准了有自己特色的细分人群。”Onecircle是一家新创建的社交网站,旨在吸引精英阶层的全球华人。
另外,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奈兹利教授表示,公司必须了解当地市场的口味,调整自己的在线战略来适应当地情况。“你不能只是照搬你在欧洲或美国的战略。任何进入中国市场的人都必须精通当地的情况,或者去听当地人士的建议,让自己的战略符合中国的国情。”
专家还建议公司必须准备好用开放的心态虚心听取受众的意见。对网民的沟通内容进行监控只是最开始的一步。要想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就必须加入在线对话,与消费者建立联系,无论是通过宝马的BBS社区或苏菲日记等与受众反馈同步更新的内容。同时,社交媒体战略最好与公司的整体营销战略融合。加州大学斯隆研究中心的唐娜霍夫曼教授(Donna L. Hoffman)在最近于《麦肯锡季刊》上发表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不应该只是在MySpace上购买广告,他们应该把互动性元素[社交媒体]作为自己营销计划的一部份。”
业内人士认为,最成功的社会媒体宣传活动应该能为消费者提供真实的价值,同时要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这个因素很关键,因为虚假的社交媒体宣传会很快被挑剔的网民迅速曝光。2008年,家用电脑制造商联想在中国的视频分享网站上播放视频,讲述的是一位男士跟踪“红本女”(Red Laptop Girl)的故事。这次网络营销旨在宣传联想的IdeaPad笔记本电脑,收视率也暂时急速上升。但当中国的网民发现整个故事纯属虚构后,对于联想品牌的负面情绪也立刻在社交网络上弥漫开来。
最后,咨询公司PlusEightStar的创始人本杰明杰斐(Benjamin Joffe)鼓励公司把在线渠道视为一种能产生更多创新机会的与消费者互动的形式。“品牌商需要认识到一点,消费者并不只是你的目标,而是你的利益相关人。和消费者互动的活动不应仅局限于抓住他们的眼球,让他们观看一部电影,而活动结束之后则烟消云散,而且对公司内部运作也没有影响。公司应该更多地鼓励消费者参与产品的创新,并对品牌本身的发展产生作用。”
那么这股社交媒体热潮是否会很快退去呢?专家认为不会,理由是中国宽带技术的低渗透率和高增长率。摩根大通(JPMorgan)2009年题为“网络热潮”(Nothing But Net)的报告指出,中国25%的互联网渗透率表明,在线社交媒体在中国才刚起步。报告还预测社交网络将随着3G等手机技术的发展而掀起更多热潮。
当论及社会媒体营销在中国的未来,奈特兹认为中国的互联网蕴藏着极大的机遇,并鼓励公司关注互联网行业的新动向和新发明。他说道:“在线游戏、植入式广告和在线赞助等都将是营销的有力工具。现在不缺消费者,也不缺技术,你只需要想办法聪明地利用这些渠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编辑:孙靖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在线教育市场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题目问的比较宽泛,那么我也就意识流的写一写。“在线教育”这四个字其实并不严谨,当人们谈论“在线教育”时,脑海里浮现出的可能是远程教育(distance learning)或者MOOC这两个本质相背的概念。远程教育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纽约大学自设广播电台,学生在家听广播+阅读教材,并把作业寄回学校打分。—— 嗯,乍看之下,居然毫无违和感...再包个邮就好评哦亲...而如今炒得火热的MOOC,则指代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重点在于大,和放,和网。严格意义上的大放网MOOC是在2012年才确立概念,至少,确立这个词汇的。在2012年之前,大量无码流出的“名校公开课”,比如著名的《哈佛正义课》,都可以认为是试水的作品:名校发布一定量的课堂录像,但对听众并不负责,你爱听不听,也别来找我批作业。苹果的iTunes U借着手机热潮小火了一把,天朝也出现了不少XX公开课,福利是中文字幕。直到2012年,互联网资本主义发扬了“神马都可以互联网思维”的革命性精神,正式盯上教育业这块肥肉。这一年也因此被纽约时报称为大放网之年(The Year of the MOOC)斯坦福、麻省理工、哈佛等名校在各自试水多年后,厚积而薄发,推出edX, Coursera, Udacity三巨头。仗着名门正派的威势,千秋万载一统江湖。这一次决定性的区别是,教学视频不再是简单的课堂录像,而大多为特别录制;作业也升级为在线的人机互动,充分挖掘互联网优势。各大高校纷纷加盟,大家各自选边表忠谨遵带头大哥号令。苹果表示,iTunes U为你们吆喝多年,请不要扔下我。清华北大西南某大发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政治智慧——我才不站边呢,我两边一起加盟。。。Khan学院等小诸侯表示,盟主我惹不起,我专攻高数123这些低级别课程还不行吗。。。于是大家各自确立了运作模式,结束诸侯割据,开启大放网时代。为什么要谈这些历史?因为了解背景后你就会明白,大放网绝不是某个程序猿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创业点子,而是名门正派觊觎多年的一盘大棋。大放网自然被各行砖家认定为前景无限(The next big thing). 思科总裁John Chambers笑而不语:老子上个世纪就说过,互联网将对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影响,而受益最大的将是教育。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短短两年时间,在2014年9月发布的互联网流量排名上,edX位居第 4336 名。——咦等等,四千三百三十六?难道是我打开方式不对?残酷的事实是,唱衰MOOC的声音此起彼伏。《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曾统计,MOOC的课程完成率低于7%.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嘛~!免费听取名校课程,对于广大网民难道没有吸引力吗?MOOC到底为什么会低于预期?这个话题当然不是那么容易解答的。我们不妨改变切入点,来讨论一个更加具体、公众更加关心,或者说,MOOC从业者最喜欢搅浑的话题:“在线教育,到底能够替代传统教育吗?”1. 教学方式单以课堂而论,我暂时想不到在线教育不能胜过传统教育的地方。想要听课的时候,我可以坐着听,躺着听,倒立着听,在跑步机上听...遇到难懂的段落,我还能正着听,反着听,看着字幕听,换个字幕听...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英语不好了。拜托别谈什么真人演讲更有视觉享受...你们以为看着教授的唾沫星子能够增加悟性吗?错!看着字幕效果好多了...一言以蔽之,整个用户体验完爆传统课堂。当然也有弊端,最直接的体现在作业方式上。如今的在线习题,9成选择题、是非题。无它,自动阅卷尔。稍微复杂一些的填空题,自动阅卷就搞不定。该填蒋校长的,写成常凯申了怎么办?要不要给分?理工科还容易一些,文科就彻底没辙了,每个月不写百来页论文的也好意思称文科?百来页的谁来给你批阅?要不按字数给分?如今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让学生之间互相阅卷,扣去最高分、扣去最低分,我们的冠军是。。。这显然不够。传统教育中,与名师间的互动是重要的一环,而在线教育,只看到讲的人在上面动,听的人在下面动不动都影响不大。这里暴露了互联网的优势与劣势,等待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突破。但如果你认为教育行业的核心在于用户体验,不妨请继续往下读——2. 学历文凭这是在线教育绕不开的话题。当我们看着一个人的文凭时,我们到底在看什么?是一个人,经过了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掌握了相应的技能、所以能够胜任相应的岗位,吗?如果这么简单的话,是不是上过名校的课程,就等于拿到名校的文凭呢?如果上课有用,那还要文凭做什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chael Spence,贡献之一便是提出了筛选假设。他在自己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中就提出,大学或者根本上说教育,实际意义在于通过更激烈的竞争,筛选出优秀者,为就业市场提供了一个参考机制。当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论点,正经的教育工作者恐怕都不愿公开承认。但是招聘单位又是怎么想的呢?那就任君想像了~~你们以为从名校毕业很难吗?确实难,但肯定没有考进名校那么难。名校如哈佛,每年的招生人数在2000名左右,但你丝毫不用怀疑,全世界有能力学懂哈佛的相应课程、通过哈佛的相应考核的人,恐怕是这个数字的千万倍。当每年有2万、20万、200万的“名校毕业证”出现在招聘市场上时,这一纸文书还能保留今天的价值吗?如此简单的问题,名校心里早就是雪亮雪亮的了。所以他们慷慨的发放无限量的“在线证书”,却牢牢抓紧着长相差不多的“毕业证书”。不要有非分之想,洗洗睡吧。所谓的名校光环,本质上是一种理直气壮的偏见。“偏
的!!!”“——但是偏见省时间.......”当这个光环失去“省时间”的功能时,恐怕也就失去了一半的价值。所以,将“大型”和“开放”作为卖点的MOOC大放网,又打算如何解开这个死结呢?3. 诚信问题在线教育如何防作弊?当你把MOOC当作知识载体的时候,你当然不用关心作弊问题,你只是一位光伟正的知识传播者;但当你开始发放证书、挑战传统文凭时,诚信认证便成为了又一道绕不过的坎。互联网上,你连对方是不是一条狗都不知道,你还谈什么防止作弊?我就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在线考试,您知道“闭卷”两个字怎么写吗?纽约时报也探讨过如何防作弊,并提出了几个脑洞大开的建议:比如让学生集中到某处统一考试...(一夜回到解放前)比如引入CIA窃听装置来监视键鼠行为...(人权帝分分钟教你做人)还比如开发全新的远程监考系统,让摄像头盯着学生,再加上一些图像识别类的技术,进而代替人肉监考。——听上去并非完全不可行,也有一些一本正经投身于开发的。但可惜,如果你认为没有作弊就能获得名校的认可,请你翻回去把上一段重读一遍...从个人角度,我支持所有敢想敢做的猛士。但还是要说一句——你们也太低估广大作弊党了。。。作为一个资深的作...啊不是,资深的互联网从业人员,我对所有的大型在线反作弊技术,表示谨慎的不看好。——————————所以老夫掐指一算,在线教育的上限,势必受限于“文凭”及“作弊”这两道无法突破的壁垒。如果哪位高人有不同看法,尤其是有信心攻破这两道壁垒的,请你不要公开打我脸,请你一定要私信我,我们一起去创业如何?
粗粗看了下之前的答案,大家对“在线教育”的定义其实过于狭窄了:目前在创投界对于在线教育的定义,其实不仅仅是线上职业教育这一小部分,而是包括了青少年、早教、远程文凭培训、应试教育、就业培训等等O2O的项目也位列其中。在线教育眼下确实风头正热。仅仅是今年下半年,在线教育行业里的热点就层出不穷:注重K12应试的猿题库宣布获得C轮融资,新东方和腾讯联手开发了问答和题库机制的优答,做学生家教辅导的爱辅导宣布获得天使投资,然后是奥巴马猛推IT职业教育,还有就是这一周发生的,号称“双十二到了买买买”的YY连续收购:3亿收购郑仁强团队,1.2亿收购环球网校。当然,关注这个行业的人也一定不难发现,YY旗下的100教育也仅仅成立于今年年初的2月份。如此频繁的并购和融资,似乎在证明在线教育真的火爆起来了。国外的情况不提,先说说国内的在线教育市场。基本上这个市场是分成了三大块:1. 以K12为主要受众的青少年教育;2. 以在校大学生留学外语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3.以IT、金融、会计等等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三大块市场中,目前看发展的最成熟的无疑是应试教育:有以新东方为首的老牌上市公司做背书,这一行业的发展早在10年前就已经带动了一大批师生资源涌入这个市场。而随着英孚、华尔街、沪江等一众“老资格”英语培训机构的服务线上化,使得远程或者说线上教育的概念早早就植根于这一市场。而此前郑仁强团队在做的,其实是一种线上的“新东方模式”:塑造有经验有魅力的老师形象,在线上带大班。这种模式其实有先天的弱点:因为缺少面对面的交互,学生并不能在课堂上及时地与教师沟通,教学成本下降了,但效果却会输给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YY旗下的100教育对郑仁强完成收购后,在课堂即时反应和学生数据管理方面应该会有所加强。我认为应试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利用现有网络的交互方式,把线下教育向线上教育的搬迁完成得更有效。另一方面,K12市场的玩法就丰富很多了。之前提到的猿题库做的是“穷举法”,也就是大量扩张题库,以增加使用者的应试经验。这基本上是一种“作业”或“备考”的补充工具。另一种玩法是以网龙开发的101同学派为代表的,通过学生端和教师端来直接走进课堂教育,成为教师讲课、与学生互动的辅助工具。而潘欣领队的优答,则是以智能推送知识点为体系的智能学习平台,使用场景是学生的日常学习。对于K12市场,首先对于大多数创业企业来说,都有一个先天优势: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存在就为在线教育的数据库建立提供了范围--这与留学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不过度依靠教师本身的能力,所以K12的在线教育可以从“劳动密集型”教育中脱身出来,做到完全依靠人机交互完成。然而,无论是备考工具,还是教学辅助,这些软件的推广都需要大量的线下资源:教材制订、教学点修改、学校地推...因此依靠既有的线下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也许是K12市场的出路所在。第三种线上教育,即职业技能培训,一般都是对以求职为目标的人群进行教育。这部分人群的付费意愿很高,客单价也相当理想,然而阻碍着一行业成长的一大因素是:教学质量。以IT职业教育为例:以往的线下教育模式里,仅有一些大型教学机构颁发的证书才具有公信力,而大多数小规模教学机构,其教学成果往往徘徊在兴趣学习与专业技能之间。同样的问题也同样会出现在线上的市场里。而从解决方法来看,我目前没有看到很成功的案例,但放眼未来的发展,也许这三个方向才是线上职业教育该突破的瓶颈:1. 建造自己的证书体系,并得到大企业和教育机构的背书;2. 把培训方向引导到一些国际上有认证考试的方向,比如CFA,CPA,ACCA等等;3. 绕过认证的台阶,而是把培训与获得offer直接连接起来。
BAT介入教育O2O的背后是人工智能战略在线教育、教育O2O等概念在BAT的强势介入下,局越做越大,有人说现在的在线教育像团购网站兴起时的百团大战。不过,BAT布局在线教育和团购网站有本质的不同,即团购网站投资后要有现金回报,而在线教育投资追求的是数据不是现金回报,通过在线教育收集人类学习的数据,为发展人工智能铺路。人工智能来自于人类学习数据的挖掘过去的十年,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多个国家的科技战略,咱们国家在人工智能虽取得不小成绩,可人工智能被人们广为熟知则是百度聘请吴恩达担任首席科学家。对于吴恩达,估计网友们都已经被科普,笔者就不再赘述,不过其作为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和谷歌大脑之父的经历值得关注。我们说在线教育的发展下一步可能是O2O也可能是硬件设备,可从吴恩达主持百度大脑来看,在线教育的下一步最大可能是人工智能。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起,到目前为止虽然也发展到人工神经网络,可与人脑相比,人工智能并没有完全实现人类大脑的智能,据生物学家丹尼尔·博尔介绍,人类大脑有850亿个神经元处于半混沌状态,每时每刻都处在临时选择的状态,如果要模拟人类大脑的运行就相当于850亿个微型服务器处于开机状态。这种机械地模拟人脑是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根据现在的技术,只能通过模拟人脑处理数据的方式来最大化呈现人脑,因此人工智能会涉及心理学、生物学、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哲学等多个学科。虽然BAT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人们交流、找寻的数据,可这些数据只是大脑某一个领域的重复,并没有深度涉及人脑思考的数据,如利用百度搜索1万个人的搜索需求一致或差异不大,那么这些数据就是重复数据,也难怪李彦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看到,每天产生的很多数据基本都是没价值的数据。现在传统产业在数据上仍然没有优势,互联网公司目前在数据上也没有优势。百度在技术上已经有多年积累,在我们看来,技术已经充分准备好了,可真正想要的数据现在还没有搜集上来。”而吴恩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在Coursera创办的第一年所收集到的数据就比人类五千年教育史上采集到的综合还要多。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深度挖掘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的学习内容、习惯,并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内容的推送。”由此我们可知,人类的学习会产生及心理、行为习惯、思考、情感等人类多种数据,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原材料”,所以BAT通过卡位在线教育,并不像投资视频、团购网站那样只是多一个营收渠道,他们是在下一步影响人类未来生活、学习的大棋。BAT人工智能的方向网友可能要疑惑了,预计到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700亿元,难道BAT们不眼红?1700亿元的规模不算小,可人工智能一个细分市场如工业机器人,2015年中国产业规模有望超过万亿,更不用提应用更为广泛的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领域。在线教育市场与人工智能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如果说BAT为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真是在骂人了!通过BAT的现有布局来看,百度的人工智能方向是生活应用;阿里是向商务应用方面发展;腾讯可能是娱乐(游戏)应用方向。、现在百度已经和万科实现合作,百度的大数据分析及云计算技术将为商业地产提供智能化升级的解决方案,顾客可以在手机上查询万科广场周边交通是否拥堵、停车场还有多少空位等等。阿里则是爆出与中国邮政集团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基于阿里的电商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和中国邮政的社区服务店、三农服务站、村邮站等网点资源,双方将助力中国三四线城市网购业务和农产品进城发展业务。腾讯最近则是推出智能早教机器人“小小Q”,通过连接Android手机的小小Q APP,可以播放儿歌、故事、国学、诗歌、等内容,也可以实现语音对讲,发送声光效果。当然,教育O2O作为三家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将成为各家的核心业务!
关于在线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请先看次话题录制的视频,关于解析教育产品在线化演进视频一
现状 K12教育领域K12在线教育领域,通常被认为最诱人同时又最棘手。整体来看,2014年在线教育K12领域的基本特征如下:◆K12在线教育市场火爆引无数公司追捧K12重新成为在线教育的热门领域,尤其是猿题库、梯子网、一起作业网、快乐学、学霸君等企业进入中小学领域之后,引来无数资本的追捧。进军K12在线教育这个领域的势力来自不同的背景:有像学大教育等传统面授机构的转型;有新兴投资的在线教育企业,如梯子网、猿题库;有出版行业背景的企业,如志鸿教育等;大型门户网站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项目,如网易云课堂。此外,不少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进军在线教育。百度发布在线教育产品“百度教育”,随后又推出了基于UGC模式的“作业帮”;阿里在内测完“淘宝同学”之后也紧接着对外发布;腾讯推出了专业在线教育平台腾讯课堂,帮助线下教育机构入驻,探索在线教育新模式。据统计,国内从事K12在线教育的企业有数百家,其中绝大多数是近两三年成立的新企业,由此可见K12在线教育之火爆。◆传统面授机构开辟移动互联网教育领域传统教育培训机构在不断构筑自己移动互联网教育护城河,在稳固线下培训的同时,通过PC端,移动端展开新一轮的开疆辟土攻势,实现教学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好未来教育旗下的e度教育网舍弃十多年的品牌效益积攒更名为“家长帮”,转型为线上、移动客户端教育资讯交流平台,将原有的网站内容进行梳理,更明确了移动产品的服务用户群体是“家长”。学大教育也在2014年发布了其首个在线教育产品——“e学大”智能辅导系统,开始了线上线下整合互补的O2O教学模式。时隔几月后,学大教育升级“e学大”,新增平板电脑应用,实现PC、手机和Pad的全线覆盖,从1对1教学扩展至1对多的小组教学方式,增加了激励、趣味、社交等元素,并在平板电脑端支持离线使用。◆社交类家庭作业问答平台风潮来袭了
解一个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和检查其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便是课后作业和练习,这也是家长、学生、老师关心的最重要方面。从学生的作业练习入手,成为了很多
在线教育公司瞄准的突破点,更何况,在这一环节入手,相比于其他的在线教育产品,它更容易在短时间内积攒大量的用户数据。2014年,在题库产品风潮中,手机“扫题”、社交类家庭作业问答平台等移动端App扑面而来。魔方格、爱考拉、作业帮、学霸君、求解答等产品同场竞技。以魔方格作业神器为例,在这类“学渣问问题,学霸来答题”的社交类家庭作业问答平台上,用户可以将题目通过手机拍照提问,让学霸进行回答,作业神器根据学霸回答和采纳数量,评选乐帮达人或采纳之星。◆数据管理在K12领域的尝试和应用在移动互联时代,基于大数据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智能推送,家长、教师、学生三者的沟通会变得非常方便。在当前的互联网教育热潮中,大部分的教育创业项目都在试图做这样的教育智能平台。传统教学老师讲题时,哪道题讲得多讲得少、教学的安排分配更多看老师自己的判断,且对学生成绩的数据化管理和分析工作做的甚少。快乐学继2013年推出扫题产品之后,在2014年11月
上线教、学、管一体的数学平台。在这类产品中,可以看到学生通过系统上做题,就能迅速反映出哪些题目容易出错,哪些应该是老师的教学重点。这带有了某种大
数据色彩,通过大数据来搜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状态,建立错题库来确定老师的教学重点,让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虚拟课堂:实现直播教室与电视机、电脑、手机/iPad联动人工智能设备,虚拟现实将是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个重大革命性技术。在线教育的大潮下,中国的多家教育机构、硬件厂商、互联网公司不仅看到了PC端、移动端的机会,也在想办法占领客厅教育,用虚拟课堂的形式实现直播教室与电视机、电脑、手机/iPad的4屏联动。巨人教育借助国内民营电信运营商技术,将线下的课堂转换到线上,学生可通过电视、电脑、iPad、手机等终端订制巨人教育新频道,接受课程教学,并实现互动提问。4.2外语教育领域2014年,外语类在线教育领域十分热闹。从年初的VIPABC获得阿里、淡马锡和启明的一亿美元投资,到51Talk无忧英语获得红杉领投的5000多万美元投资,真人外教在线一对一授课的模式已经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可。移动App方面,以扇贝、百词斩为代表的单词类App,以英语流利说为代表的口语类App在App Store中排名靠前,显示出用户对这类工具类产品的需求。移动端的碎片化学习和PC/Web端的真人/沉浸式教学是2014年外语类在线教育的两大主题。◆网站多数规模不大规模化集中效应将体现现在外语学习网站有很多,但多数规模不大。据数据显示,2013年平均每天新增在线教育机构2.6家。以此类推全年新加入近千家机构,但是目前大多数机构并未获得融资,也未找到靠谱的商业模式。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资本入场,在线英语培训行业也将面临重新洗牌,规模化集中效应将一步步体现。◆老牌企业线上线下教育结合紧密华尔街英语很早就陆续推出了在线外教课程、华尔街英语频道等诸多在线学习工具。此外,安卓版和ios版的华尔街英语移动客户端已经上线。英孚教育在全国相当多的城市都建立了教育中心,能够提供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教学。而暂时没有教学中心的城市,则提供纯网上教育。沪江网提供的最新数据,其目前拥有近8000万的注册用户,其中包括了4000万的手机移动端学习者。目前由沪江网校、沪江CCTalk来提供以外语为主,包括育儿、早教、中小学、成人职场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服务。◆新兴企业开创大众化平价英语学习时代51Talk无忧英语做的是一对一英语在线培训平台,定位为轻模式的平价英语培训,以二三线城市为主打市场,在教学中广泛采用菲律宾籍外教,每课时(25分钟)15元起,价格仅为线下培训机构的1成左右。而英语流利说是一款满足手机端学习的免费口语学习应用。内置了上百个话题,每次只能打开话题中的第一段对话,必须闯关才能解锁下一个话题,依靠这些激励措施让用户持续练习。4.3职业教育领域◆竞争最激烈前景最被看好职业教育是在线教育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不过在政策和环境双重利好的情况下,它也是前景最被看好的细分市场。公务员、会计、IT编
程、英语、高教、医学等以掌握技能为主要目的职业在线教育成为当下焦点。相比线下培训班,线上职业教育可以方便高效地学到有用技术技能,价格通常也更实
惠。由于职教用户有明确的学习需求,只要内容优质,自有大批用户买单,这部分人群主动学习意识更强,付费能力和意愿也相对很高。同时由于职场和相关资质考
试通常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评判,也有利于反馈和传播。不过,目前在线职业教育的整体市场规模依然较小,市场渗透率偏低,其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按照第三方的预期,到2018年,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增至134.5亿元,而届时整个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将达到501.8亿元——在线职业教育的占比也上升至27%。◆竞争最激烈前景最被看好1. 职业教育是在线教育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也是前景最被看好的细分市场。公务员、会计、IT编程、英语、高教、医学等以掌握技能为主要目的职业在线教育成为当下焦点;2. 相比线下培训班,线上职业教育可以方便高效地学到有用技术技能,价格通常也更实惠。由于职教用户有明确的学习需求,只要内容优质,自有大批用户买单;3. 职业教育的人群主动学习意识更强,付费能力和意愿也相对很高。同时由于职场和相关资质考试通常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评判,也有利于反馈和传播;4. 目前在线职业教育的整体市场规模依然较小,市场渗透率偏低,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市场规模尚小,盈利不易在线职业教育的实际市场规模并不大,根据第三方统计估算,2014年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约为35亿元人民币,而同期整个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64.8亿——在线职业教育的占比约为21%。按照第三方的预期,到2018年,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增至134.5亿元,而届时整个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将达到501.8亿元——在线职业教育的占比也上升至27%。同时,如何获取盈利和迅速扩大用户规模,依然是在线职业教育的切实挑战。传统线下教育通过规模化和品牌化已抢得市场先机,并且在用户的消费心理中,线下实体上课的付费更有认可度。作为网络授课的在线职业教育,很难在收费标准上与线下直接PK。要打破用户心中“网络都是免费的”这一传统认知,尚需时间和良好的培训口碑传播。◆政策和环境利好,可与招聘渠道对接相比较在线教育的其他细分领域,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相对容易标准化的领域,天然适合在线模式。平台和产品可直接与招聘渠道对接,让教育和就业无缝连接,以此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同时,相关政策和环境也有更多利好。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会长期影响在线职业教育的市场发展,而从目前的就业大环境看,职业教育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也会吸引更多用户进来。预计2015年至2018年,在线职业教育的市场规模年同比增速,将达到30-50%。◆企业陆续推出移动端课程正保远程教育目前主要收入来自于PC端用户付费,2013年开始推出独立于 PC 端的移动端课程。2013财年移动端有2.6 万付费学员,新老学员各占一半。除开会计以外,医学和建筑也会比较快推出移动课程。尚德机构在2014年5月之前是全部面授,5月之后每月95%的收入是来自于在线直播课程。据称,2014年尚德机构完成由面授向pc端的转型,2015年将重点布局移动端。◆课程内容愈加多样化非IT类课程活跃早期,职业教育是IT类课程一枝独秀,近年非IT类课程非常活跃。职业教育的课程板块愈加多样化。达内科技2014年9月宣布,成立达内会计培训学院,上线主办会计培训课程。这是继数字媒体和网络营销课程之后,达内再次将课程向非IT职业教育培训市场拓展。而尚德机构未来将会筹备八个学院。目前已经成立了两个学院,一个是狐逻学院,目前做的业务是会计证,汉语言的自考和采购的自考。一个是睿博学院,睿博正在做教师资格证和行政管理。剩下六个学院在筹备中,会在2015年10月份陆续发布。4.4在线教育融资情况一览2014年投融资主要涉及到了外语教育、K12教育、早期教育、IT教育、出国留学、职业教育、平台类等七类。合计投融资金额超过44亿元。截止2014年11月,外语教育类投融资案例为11例,投资总额超过20.48亿元;K12教育类投融资案例为12例,投资总额超过4.69亿元;早期教育类投融资案例为4例,投资总额超过3亿元;IT教育类投融资案例6个,投资总额超过4.44亿元;职业教育类投融资案例为7例,投资总额超过9.26亿元;出国留学类投融资案例为4例,投资总额超过0.66亿元;平台类4例,投资总额超过2亿元。(以上内容数据来自2014在线教育行业报告)二 未来想随时了解未来的情况,请关注
选自我的 #1十年后,MOOC证书跟大学文凭一样重要。人们将不再局限四年本科所学,需要不断地更新按需所学。教育内容是开放的,而不是被人为的严格挑选,美学,艺术,科技,个性化教案都可以载入。#2十年后,MOOC将被绝大多数大学使用,并直接学分换算。通常学生前两年在线上学习课程,之后去特定专业的大学面对面上课并与同伴学习。这既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又让大学专注于自己的优势。#3十年后,MOOC将可以学习一切跟互联网高度相关的课程,如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找到这些学科最好的方式学习,打造新的产品和内容提供形式。同时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课程:如何登陆火星,如何制作自行车,如何学习歌剧演唱。#4十年后,MOOC将成为主要方式帮助高校招收新生,离线和在线各占大学收入的50%。两者的集成非常紧密,MOOC作为基础和铺垫准备,大学后续计划做延伸和加强。帮助建立大学/老师/课程科学的排名制度。#5十年后,对于学霸也可以提供高品质的补充课程内容。把学习课程和工作体验无缝结合。如果工作中遇到新的不解,可以调用适当高级课程补充所需。#6十年后,人们的学习速度提高两倍以上。在同等教学质量情况下,采用网上课程,会更快地学完4年大学。有些微课程,学习者甚至在一周内而不是四个月完上完。提供更灵活的平台释放老师和学员的潜力,采纳来自于用户创新,修改教案,习题和改进流程。#7十年后,只有一半的内容会让全日制大学教师授课。那些最好教师来自民间,优秀的教师越来越熟练线上进行教学,他们可以拿到丰厚的物质回报,也感受到快乐和育人的成就感。#8十年后,我们不用在购买昂贵的纸板教科书,它将会被MOOC的电子教材淘汰和更换掉,并且拥有更舒适的阅读体验,可以搜索,智能化书签帮助回忆要点,高效完成读书笔记和嵌入引用。#9十年后,&50%的学习内容由视频来展现。而被大量其他的途径,如浏览器上直接编写代码,案例研究,项目运作,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所取代。虚拟现实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教学场景。#10在十年后,最高端技术岗位会要求员工在MOOC平台继续深造学习,学习成绩和效果直接关系到绩效考核和晋升通道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数据显示,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行业尚处于成长阶段,虽然培训机构数量已超过十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行业竞争激烈。同时,行业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4年整个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元左右。图表: 年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规模(单位:亿元)未来,教育培训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教育培训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图表:教育培训行业发展阶段简图我国语言培训市场呈现多品牌竞争格局,新东方、英孚、环球雅思、昂立是主要的竞争品牌 。同时,留学外语和等级类考试是人们最关注的语言培训方向。 图表:语言培训机构品牌关注度排行(单位:%) 图表:语言培训机构品牌关注度排行(单位:%)图表:语言培训机构品牌关注度排行(单位:%)
在线教育移动端分析据Talking Data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达10.6亿,增长231.7%。移动端应用越来越受到各大网络平台的重视。同时,在学习终身化、时间碎片化的形势下,移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移动教育用户数达1.72亿,增长299%。根据APP STORE数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教育类APP已超过7万个,占比超过10%,仅次于游戏类应用,占据应用商店中应用类型第二位。有机构调查报告显示:56%用户有意愿为手机在线教育APP付费,反映出用户对于在线教育产品进行收费的接受度不错。有道副总裁包塔认为,手机应用付费模式不等同于线下教育的一次性高价付费,而是低价常态化的持续收费。截止2014年11月,外语教育类投融资11例,投资总额超20.48亿元;K12教育类投融资12例,投资总额超过4.69亿元;早期教育类投融资4例,投资总额超3亿元;IT教育类投融资案例6个,投资总额超4.44亿元;职业教育类投融资为7例,投资总额超9.26亿元;出国留学类投融资4例,投资总额超0.66亿元;平台类4例,投资总额超2亿元。而据Quest
Mobile统计,2015上半年教育培训类APP中网易的有道词典以271.4万日均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一,百度旗下作业帮以101.1万日均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二,之后的金山词霸、百词斩、百度翻译、超级课程表、新华字典、小猿搜题、学霸君、和教育、英语流利说、掌中英语、搜题库、微课、课程格子、网易公开课、词酷、智慧树、扇贝英语依序排列。根据其内容分为:1)外语:有道词典、金山词霸、百词斩、百度翻译、英语流利说、掌中英语、词酷、扇贝英语2)幼教:智慧树 3)K12:作业帮、新华字典、小猿搜题、和教育、搜题库、学霸君、微课4)高校:超级课程表、课程格子、网易公开课总体来看,用户日均活跃度高的教育类APP依然分布在从幼儿到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其中外语类app和中小学作业类app的占比多、用户活跃度高。但是用户活跃度排名的前20名中不包括专业的职业移动教育app。据Testin云测截止日的数据,职业教育app实力系数排行依次为猿题库、慕课网、优米课堂、沪江、专题库公务员行测、果壳精选、开课吧、极客学院、学堂在线、美术宝。根据其内容分为:1)考试:猿题库——做题软件2)IT:慕课网——IT技能学习平台开课吧——泛IT领域高品质在线教育平台极客学院——IT职业在线教育平台3)创业:优米课堂——创业者在线视频学习平台4)英文:沪江——英语在线直播课5)公务员考试:专题库公务员行测——公务员行测6)科技:果壳精选——科技有意思7)公共课:学堂在线——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学习课程8)艺术:美术宝——美术生学习交流与实时评画答题总体来看,职业教育app实力较强的产品中IT类视频学习平台较多,从技能到职业到泛领域都有涉及,其次,考试、创业、英文、公务员、科技、公开课、艺术等垂直领域方面均有一款实力较好的APP存在。结合其他排名,职业教育中公务员、会计、IT、英语、高教、医学等的技能型专业产品较多。当然职业教育类APP种类繁多,远不只以上10中。现将发展较好的产品以及其所属公司、开展方式列举如下:1)课堂:
网易公开课 (网易有限公司) 名校公开课视频优米课堂
(北京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商业实用课程传课
(传课计算机系统北京有限公司)
课堂型、即时互动学习多贝(北京多贝兄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实用类公开课程移动课堂(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职业在线学习:会计、医药卫生、建设工程、法律、创业实训、中小学、自考、成人高考、考研、外语慕课(北京慕课科技中心)IT技能学习平台开课吧(北京开云慧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泛IT领域高品质在线教育平台极客学院(北京易联致远无线技术有限公司)IT职业在线教育平台学堂在线(北京慕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内外一流名校免费网络学习课程美术宝(北京艺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美术生学习交流与实时评画答题2)英文:
沪江网校、沪江cctalk(上海互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在线学习英语流利说
(上海流利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英语口语学习网易有道词典
(网易有限公司)多语种互译词典金山词霸
(珠海金山办公软件有限公司)
多语种互译词典外研社英语词典
(上海词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各学科、专业、职业词典海词词典(上海词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级版、六级版、高中版词典有道口语大师
(网易有道公司)工具型
英语口语提升百词斩
(成都超有爱教育科技出品)
英语单词学习、记忆扇贝单词
(南京贝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背单词3)题库:
猿题库 (北京粉笔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考试题库:高考、高中同步、公务员考试、司考、考研题谷
(北京题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题库型、一建题库(北京雄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128种考试在校学生在职人员题库作业帮
(百度知道) 问作业、学生圈4)课程表:超级课程表 (广州周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录入课表到手机课程格子
(北京科睿亿维科技有限公司)
大学生课程表、学习安排5)资讯:
果壳精选(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科技有意思极客公园(北京易联致远无线技术有限公司)发现产品的价值36氪(北京协力筑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让创业更简单知乎(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将上述职业移动学习app根据呈现方式分为:学习视频类、学习工具类、文档资料类。视频类较多集中在课堂方面。现有的学习视频类中有传统的在线教育机构制作的课程学习移动端、网站方自制创新教学视频、用户自制课程的学习交流平台以及课程资源的分类聚合,同时有在线互动,视频时间缩短,视频支持笔记等创新方式。学习工具类集中在英文、考试题库、高校等方向。学习工具类中的创新方式有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创建交流社区、游戏过关奖励制、个性化定制学习计划等方式。文档资料类较多出现资讯类产品,文档资料类中的模式有图文声结合模式、用户生成内容等方式,成为用户分享知识经验兴趣的平台。除了考试升学等刚需外,保证用户求职欲的稳定性是移动教育的关键问题。学习工具类的英文学习和题库方面的app因为刚需的存在而积累较多用户,课程表方向也出现用户量较多的产品,如果出现新的产品必然是独辟蹊径,从功能上有所突破。而在学习视频类和文档资讯类中的平台型想要做好不容易,但是做好后影响力必然会较大,垂直领域还有开拓的余地,同时打破传统教育的被动接受模式,重构学习体验过程,找准学习与娱乐的平衡点,全方位个性化定制,并且能获得积极反馈的方式或许也是出路之一。由于在线教育领域BAT等巨头强势进入,老牌教育新东方好未来等依旧强劲,网易金山等拥有强大的用户基础,虽然创业公司繁多,但是在激烈竞争下,据芥末堆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有近60家企业已倒闭或转变方向,占比超过10%,有酷伴网、择师网、在聊网、师徒网、学都网、趣儿网、轻舟网、星宝教育网、36号教室、梯子网、哈牛国际早教、圈课网、那好网等。其中早教类11家;K12(基础教育阶段)类12家;英语(课程)类9家;职业类5家;出国留学课程4家;服务提供商5家;其他平台13家。死亡原因包括体量过小、资金流不足、巨头垄断、同质化、内容粗糙等。
大多数的在线教育都在开发自己的移动端,各种新创业公司在移动教育领域也是动作频繁。因而移动教育的创业市场虽然火爆,但依旧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在激烈竞争下或许部分创业公司能从垂直领域和人工智能方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如果有数据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联系方式:。另,今年毕业生,渴望做产品或者运营方向,如有内推,万分感谢!
只想说一句,在学校有老师盯着,都没好好学习,到了家对着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能好好学习了?
唔嗯...我猜测题主的意思应该指的是“网校”这种形式吧。我也算长期在网校学习,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讲吧。我因为自学日语,大概三、四年前在沪江网校注册了账号,因为心理上对这种“隔着屏幕”的教育方式不太感冒,只是把这里当做一个免费的资源库来使用(有很多网校校友上传分享的资料)。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了CCtalk 这个东西。简单来说CCtalk有些像带演示黑板的YY语音,通过主持人或老师的演示和讲解进行授课及其他类似“读书会”“口语角”的活动。因为能更多的练习口语、听力,锻炼日语交流能力,我也更加经常的参加这里的活动。三年多过去,随着CCtalk的版本更新,能够实现更多的功能,主持人或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变的更加贴近真实(相较于之前的版本),今年甚至更新了iOS和安卓的移动版本,随时随地都能打开手机参与cctalk的活动(感觉比较烧流量,而且很大程度还受限于3g信号,所以我只是试着用了一下就卸载了)。通过CCtalk的活动,自己也变的更加习惯和适应了这种在线教育的形式,自己现在也正在学习沪江的付费课程。然后说一下正题在线教育这种形式,在可预见的将来一定会继续快速发展。授课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外语教育,现在也出现了很多技能培训的授课内容。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文化课内容几乎都可以以网校形式进行,尤其是文科(理科由于部分内容涉及到自主实验,所以不完全适应网校形式)。学生不但可以跨越空间上的限制,足不出户的参加世界各地老师的课程(本人就经常参加身在日本的老师的日语课),甚至可以通过录制课程,跨越时间的限制,反复多次的学习同一课程。老师不但可以在线答疑,也呢完成课后辅导。在今后的发展中,视频对话的出现(已经实现了)也必将拉近屏幕两边师生的距离,而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多媒体教育优势的在线教育一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总结一下发展趋势:1更普遍的视频对话加多媒体演示
2课程变的更加多内容、多科目、多形式
3师生、同学之间更加自由的交流
在ItunesU和coursera上也陆续上了快20门课了。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在线教育的优势在于内容多并且大都是名校,你可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只要你花时间找,这和淘宝一样的),比如
digital signal process这个课程,我觉得epfl讲的很适合我学习,这个需要线性代数,c语言和一点点functional analysis的基础,而且带了很多应用实例。但是有些人觉得MIT的 讲的更适合他们,因为这个是经典。这和买衣服一样,是否适合自己,只有你试过才知道。但是这也同样带来问题,就是内容MOOC的Massive:课程太多了,你怎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去商场买衣服试一下只要几分钟,课程有的要看几个小时才能知道这个是否真的合适,面对越来越多的课程,怎么合理评估自己的水平,选出最合适的,这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就和玩游戏一个道理,难度太大的根本玩不下去,简单的玩的没意思,如何给玩家合理设定难度就是能够吸引玩家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有人提到了要用大数据分析,比如
引用的这段 “而吴恩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在Coursera创办的第一年所收集到的数据就比人类五千年教育史上采集到的综合还要多。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深度挖掘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的学习内容、习惯,并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内容的推送。””。我在coursera上这么久也没看他推荐出啥。我需要不是你正在上信息论,它又给你推荐博弈论;而是你想上信息论,他让我做了几个测试,之后给我推荐了一个最适合我的信息论课程。当然coursera受限在课程的数量上,还没到真正的massive,可以推荐的东西还不多,但是他这个推荐方式过于照搬搜索,广告,电商的推荐方式了。coursera一家虽然资源还不够,但是把khan,edx,udacity,MIT open course,itunes u,youtube的很多整合起来,规模还是不少了。再加上各种social问答类网站,类似stack overflow, quora,知乎等,再把电子书教材结合起来。在用户输入某个学习关键词之后,系统对用户进行几分钟的测试(如果是老用户则可以相应减少测试时间),之后生成一个系列的学习路径图和整合后的资源列表,然后以类似游戏通关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列表清单就是真正的适合用户的学习路径,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进入大学之后,自己时间比较多的类型。对于K12,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乐趣太少。知识本身是很有乐趣的,但是从小学到高中,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乐趣,能不痛苦的就算是高人了。通过互联网来增加学习乐趣的最好方式可能就是互联网游戏了,所谓寓教于乐嘛。我当年读书的时候基本都是游戏陪伴过来的,从街机到任天堂,世嘉,超级任天堂,sony,pc一路玩下来,对我最有帮助的就是三国志系列,为了玩好这个,我初中三国演义的书看了很多遍,给自己的文言文打了比较好的基础。所以我一直希望有款游戏能够帮助我顺便提高理科和英语成绩。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交媒体运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