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关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详细规定是什么?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我们要以这一精神为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互动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这种深化和发展是从以下三个视角展开的:
一是社会主义的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一重要范畴用来概括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3]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目的认识。
二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主要内容在《宪法》中有明确阐述:“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阐明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或本质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用“自由王国”、“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自由人的联合体”等来概括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又提出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重要论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完善。
上述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概括和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三者关系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的目的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和意义,离开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失去了方向、意义和动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根本途径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离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属性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则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要求,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的目的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社会主义的目的、制度和属性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有机整体。只有上述三个方面的有机联系中,我们才能完整准确地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二、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内容是: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七条明确指出:“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第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包括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三,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目前存在不少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1.关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含义。通常认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以及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对于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公有资产的比重和判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存在着不同的认识。2.关于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的判断。一些学者根据企业数量、资本、产值和就业人数等指标,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已经远远大于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丧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改变;另一些学者认为,公有制经济在企业规模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方面是非公有制经济无法比拟的。3.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保障实施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早已被写入宪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市场竞争、全球化、资本流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措施的保障而单纯依靠市场自发作用,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就有可能落空。上述问题,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行探索,推动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过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二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将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低级阶段则要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根据上述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我们党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又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实行这一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体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贫富差距较大、不合理因素较多。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要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不少复杂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比如,在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中,按劳分配为主的含义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指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占的比重,还是指参与按劳分配的社会成员在全社会成员中所占的比重,还是指按劳分配原则的适用范围的大小,或者其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按劳分配中的“劳”以什么为标准,应当如何确定?从一般的理解来看,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由于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占居主体地位,因此,与这种主体所有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即按劳分配自然在多种分配方式中也占主体地位。但是,这里有一个复杂的情况是不能忽视的,即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必然带来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由于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有机构成远远高于非公有制经济,因而,公有资产占优势并不必然导致公有制企业中从业的劳动者也在社会总劳动中占优势,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人数远远多于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认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过30多年的深入改革,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发挥了市场机制信息灵敏、效率较高、激励有效、调节灵活等优点,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发挥了社会主义经济具有的党政有为、政府有效、统筹兼顾、共同富裕、独立自主、团结互助等制度优势,把市场经济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了,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超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流俗教条,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消极方面,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需要强调,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结合,不是无差别无条件的结合,而是 “对立统一”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以分工和等量劳动相交换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天然具有了商品关系的属性,从这个方面看,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建立公有制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占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由社会按照社会的需要计划组织生产,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从这一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公有制又具有超越市场经济的直接社会性。商品性与非商品性这两个方面都是公有制的内在属性,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要求。利用市场经济同时又超越市场经济,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髓。传统的社会主义只看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对立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的一面,压制和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束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则出现了另外一种片面性,许多人忽视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有意无意地削弱和淡化社会主义制度特殊的目标、价值和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好市场经济的长处;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就是,更多市场,更多社会主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进而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改革总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形成,但仍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既有市场经济不健全的问题,如企业制度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等;也有泛市场化的问题,如公共部门乱收费、公共服务产业化、权钱交易蔓延等;还有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如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原则没有切实贯彻、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经济的权利没有充分落实等。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的出现缘于我们经验不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还未能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的长处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更为充分高效的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
五、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产物,导致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的不断发展。因此,如何把经济全球化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推动各国的共同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系统的认识: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可以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方面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造福各国人民;另一方面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我们应选择并推进前一种趋势,警惕并控制后一种趋势。三是实施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四是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把坚持独立自主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发展,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同时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困难。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以资本全球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它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推动了生产社会化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世界性的危机、对国家主权的侵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金融的剧烈动荡,并且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或不平等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黄金和充足实物支撑的美元成为国际结算、支付和储备的主要货币,获得了世界货币的地位,美元的流动性泛滥是引发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二是发达国家片面强调贸易的自由化特别资本和金融的自由化,但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却采取了严格的管制措施。三是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以及战略性资源控制等方面处于垄断和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依附地位。四是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全面开放本国市场,但他们自己则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领域交替使用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资本主义全球化中的这种不对称性对一个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其挑战是非常严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目前正面临着如下一些重要课题:如何认识全球化的利弊得失,对于全球化如何能够趋利避害?如何在经济发展中正确利用外资,同时防止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如何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避免过度依赖国外技术?如何优化对外贸易的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益,在扩大出口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开拓和扩大内需上?如何能既遵循国际经济的一般规则,同时保持经济和政治制度选择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索。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积累和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关于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点所在。马克思曾经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知识作为直接的生产力而发生作用,社会生活越来越受智力的控制和改造,从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不仅生产力是如此,生产关系也是如此。“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着创新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科教兴国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在此基础上,《建议》以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方面,系统阐述了推动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拓展了创新发展的内含,深化了创新发展的思想。
关于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协调发展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有计划调节社会生产和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毛泽东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着协调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在此基础上,《建议》以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为出发点,提出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强调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系统阐述了推动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拓展了协调发展的内含,深化了协调发展的思想。
关于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要实现同自然的“和解”,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顾及到“长远后果”,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绿色发展的本质和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着绿色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在此基础上,《建议》以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系统阐述了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举措,拓展了绿色发展的内含,深化了绿色发展的思想。
关于开放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制度规则,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和融合,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性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着开放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同独立自主相结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在此基础上,《建议》以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为出发点,提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系统阐述了推动开放发展的具体思路,系统阐述了推动开放发展的政策举措,拓展了开放发展的内含,深化了开放发展的思想。
关于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多次明确指出,在未来社会“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会增加。”[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着共享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推进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在此基础上,《建议》以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系统阐述了推动共享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政策举措,拓展了共享发展的内含,深化了共享发展的思想。
总的来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对于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又体现了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同时体现了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丰富和发展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的认识。因而,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和人类经济思想的宝库贡献了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9.
[3]毛泽东年谱:第四卷(一九四九――一九七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32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5][6]张宇.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新篇章[N].光明日报,2015-11-19.
(张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分享到:
(责编:万鹏、谢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